03《回忆鲁迅先生》课件(共6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03《回忆鲁迅先生》课件(共67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1-10 19:28: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67张PPT)
回 忆 鲁 迅 先 生
萧红
2021-2022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
1.识记生字词;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2.体会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对鲁迅先生的怀念之情。
教 学 目 标
学习本文运用细节描写展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教 学 重 难 点
学习目标
自题小像
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爱 民
爱 子
爱 国
新课导入
夏衍说:“鲁迅幽默得要命。”
陈丹青说:“鲁迅先生是百年来中国第一好玩的人。”
可惜这么有趣的鲁迅却被教科书弄丢了,
现在,我们就来还鲁迅先生一二真面目。
新课导入
有一次,章衣萍等人去找鲁迅玩,
瞧见老先生正在四川北路往家走,
于是隔着马路就喊,鲁迅没听见,
众人撵到家门口,对他说:“都喊你好几声了!”
于是鲁迅就说:“噢、噢、噢……”
章衣萍问:“为什么要噢这么多声啊?”
鲁迅一本正经说:“你不是叫我好几声吗,我就还给你呀。”
新课导入
有一次,鲁迅在上海街头溜达,
身后总跟着一小特务盯梢。
走着走着,鲁迅突然转身,
故意把特务当成乞丐,
掏出一块银元,递过去说:“拿去买饭吧。”
特务接也不是,不接也不是,尴尬至极。
鲁迅哈哈大笑,昂首而去。
新课导入
在厦大教书时,鲁迅到一家理发店理发。理发师不认识鲁迅,见他衣着简朴,觉得他肯定没啥钱,所以理得极其敷衍。
鲁迅也不生气,反而给了一大把钱。
理发师喜出望外,一张脸都笑烂了。
过了一段日子,鲁迅又去理发,理发师大喜,立即拿出看家本领。
不料理毕,鲁迅却极其吝啬,一个小钱一个小钱地数,一分也没多给。
理发师很是诧异:“先生,您上回那样给,今天怎么这样给?”
鲁迅笑着说:“您上回马马虎虎地理,我就马马虎虎地给;这回您认认真真地理,我就认认真真地给。”
理发师一听,立刻满面通红。
新课导入
萧红(1911-1942),原名张迺莹,作家。出生于黑龙江呼兰(今属哈尔滨)的一个地主家庭。1930年为了反抗父母包办的婚姻离家出走。1932年认识左翼作家萧军,并与之结为伴侣。后来在鲁迅的帮助下萧红和萧军一起来到上海。抗战爆发后,上海沦陷,萧红到了香港,1942年病逝于香港。主要作品:《生死场》《马伯乐》《呼兰河传》《小城三月》等。
走近作者
民国四大才女
走近作者
鲁迅(1881—1936年):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走近作者
【代表作】
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小说集《呐喊》《彷徨》
散文诗集《野草》
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
杂文集《热风》《坟》《华盖集》
走近作者
鲁迅说过:“想看好花,一定要有好土。”又曾表示:“只要能培育一朵花,就不妨做会朽的腐草。”为了培育萧红这朵中国三四十年代中国女性文学园圃的奇葩,鲁迅甘作春泥,甘为人梯,在她的作品中倾注了大量心血;鲁迅去世之后,萧红从悲痛中振作起来,陆续出版和发表了《马伯乐》《回忆鲁迅先生》《呼兰河传》等名篇佳作。这些作品又像春泥一样继续滋养着中国文坛的茂林佳卉。鲁迅和萧红之间的情谊已经成为文坛佳话,被千千万万的读者传诵……
写作背景
在林林总总的鲁迅回忆录中,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一枝独秀。它不仅是鲁迅回忆录中的珍品,而且是中国现代怀人散文的典范,是敬献于鲁迅墓前的一个永不凋谢的花环。
由于作者萧红跟回忆对象鲁迅之间有着直接交往,对回忆对象充满着缅怀、崇敬之情,素材又来自于亲历、亲闻,因此作品不仅富于史传性,而且也富于文学性。
写作背景
1.重点字音
咳嗽( ) 轻捷( ) 虹口( )
嘱咐( ) 调羹( ) 舀( )
绞肉( ) 薪金( ) 校对( )
瞿秋白( ) 忧郁( ) 草率( )
深恶痛绝( )了事( ) 不济( )
揩( ) 阖( ) 碟( )
sou
jié
hónɡ
zhǔ fù
ɡēnɡ
yǎo
jiǎo
xīn
jiào


shuài

liǎo

kāi

dié
基础梳理
2.多音字
( lòng )弄堂
( nòng )捉弄

( hé )荷叶
( hè )重荷
( jiàn )间隔
( jiān )中间



( jì )不济
( jǐ )姓济
基础梳理
2.多音字
( ě )恶心
( è )凶恶
(wù)深恶痛绝
(luò)飘落
(luō)大大落落
(lào)落枕
(là)丢三落四


基础梳理
3.形近字
喘(chuǎn)喘息
揣(chuǎi)揣摩
惴(zhuì)惴惴不安
阖(hé )阖家
阂(hé)隔阂
咳(ké)咳嗽
赅(gāi )言简意赅
骇(hài )骇人听闻
揩(kāi)揩拭
楷(kǎi)楷模
基础梳理
4.重点词语
校对:按原稿核对抄件或付印样张,看有没有错误。
草率:(做事)不认真,敷衍了事。
深恶痛绝:厌恶、痛恨到极点。
抹杀:一概不计,完全勾销。
不以为然: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多含轻视意)。
基础梳理
1.把文章分成三部分,并概括每一部分的内容。
第一部分(1-13):
第二部分(14-34):
第三部分(35-67):
写鲁迅先生的笑声、走路的姿态、对他人的关心、饮食、身体状况。
写鲁迅先生的幽默、对青年的关心以及他与许广平的日常生活。
写鲁迅先生礼让他人、陪伴客人、夜间生活、对待生活的态度及忘我的工作精神。
整体感知
1.把文章分成三部分,并概括每一部分的内容。
第一部分(1-13):
(1)写鲁迅先生的笑声。
(2)写鲁迅先生轻捷的步伐。
(3-13)写鲁迅先生和朋友夜谈、吃饺子和韭菜合子。
整体感知
1.把文章分成三部分,并概括每一部分的内容。
第二部分(14-34):
(14-23)写“我”对先生的两次访问。
(24-26)写鲁迅先生对青年人的批评及他细致展读每位青年的来信。
(27-30)写校样纸用作它用,但先生却“不以为稀奇”。
(31-34)写许先生的繁忙,支持鲁迅先生的工作。
整体感知
1.把文章分成三部分,并概括每一部分的内容。
第三部分(35-66):
(35-54)写鲁迅先生一天中繁忙的工作。
(55-59)写鲁迅先生验证鱼丸是否新鲜。
(60-62)写先生认真包裹好每一本要寄出的书。
(63-66)写先生竭尽全力,辛勤工作,为人类留下更多财富。
整体感知
2.文中的鲁迅给你的总体印象是怎样的?
可敬的长者、可亲的父亲、有血有肉的伟人、风趣幽默的智者。
整体感知
分析 人物形象
1.萧红从哪些方面回忆了鲁迅先生,简要概括出来。
日常琐事
神情姿态
饮食起居
工作习惯
待人接物
休闲娱乐
合作探究
2.结合文中的具体事例,谈一谈鲁迅先生的精神品质。
(1)若有人说了什么可笑的话,鲁迅先生笑得连烟卷都拿不住了,常常是笑得咳嗽起来。
细节描写,体现出鲁迅是一个直率、爽朗的人。
合作探究
2.结合文中的具体事例,谈一谈鲁迅先生的精神品质。
(2)是他刚抓起帽子来往头上一扣,同时左腿就伸出去了,仿佛不顾一切地走去。
“抓”“扣”“伸”“走”一系列动作,体现出鲁迅果敢、勇往直前的品质特征。
合作探究
2.结合文中的具体事例,谈一谈鲁迅先生的精神品质。
(3)还记得有一次谈到半夜了,一过十二点电车就没有的,但那天不知讲了些什么……鲁迅先生嘱咐许先生一定让坐小汽车回去,并且一定嘱咐许先生付钱。
鲁迅先生和夫人热情留客、包车送客人,体现出鲁迅和蔼可亲、平易近人、关心朋友、待人热情的性格特点。
合作探究
2.结合文中的具体事例,谈一谈鲁迅先生的精神品质。
(4)以后我们又做过韭菜盒子……而我做得又不好,可是鲁迅先生还是在饭桌上举着筷子问许先生:“我再吃几个吗?”
语言、动作描写,表现鲁迅先生的率真可爱,以及对“我”的肯定、鼓励和对妻子的尊重。
合作探究
2.结合文中的具体事例,谈一谈鲁迅先生的精神品质。
(5)他从那圆转椅上转过来了,向着我,还微微站起了一点。……周先生转身坐在躺椅上才自己笑起来,他是在开着玩笑。
从这一部分的语言对话中可以看出,鲁迅并非是一个严肃刻板不近人情的作家,而是一个幽默风趣的人。
合作探究
2.结合文中的具体事例,谈一谈鲁迅先生的精神品质。
(6)“字不一定要写得好,但必须得使人一看了就认识……但他还是展读着每封由不同角落里投来的青年的信,眼睛不济时,便戴起眼镜来看,常常看到夜里很深的时光。
鲁迅先生批评年轻人写字潦草,但仍然展读每封来信,这其实是鲁迅关爱青年人的体现,也表现了他宽以待人、和蔼可亲的性格特点。
合作探究
2.结合文中的具体事例,谈一谈鲁迅先生的精神品质。
(7)鲁迅先生出书的校样,都用来揩桌子,或做什么的。请客人在家里吃饭,吃到半道,鲁迅先生回身去拿来校样给大家分着,客人接到手里一看,这怎么可以 鲁迅先生说:“擦一擦,拿着鸡吃,手是腻的。”
鲁迅先生对自己的校样不以为意的态度,表现了他是一个淡泊名利的人。
合作探究
2.结合文中的具体事例,谈一谈鲁迅先生的精神品质。
(8)夜里去看电影,施高塔路的汽车房只有一辆车,鲁迅先生一定不坐,一定让我们坐。…… 看完了电影出来,又只叫到一部汽车,鲁迅先生又一定不肯坐,让周建人先生的全家坐着先走了。
鲁迅先生和亲友夜里去看电影,坐车时很谦让,表现出鲁迅对他人的关爱和体贴。
合作探究
2.结合文中的具体事例,谈一谈鲁迅先生的精神品质。
(9)鲁迅先生的休息,不听留声机,不出去散步,也不倒在床上睡觉,鲁迅先生自己说:“坐在椅子上翻一翻书就是休息了。”
鲁迅先生翻一翻书就是休息,可看出鲁迅是一个热爱工作、惜时的人。
合作探究
2.结合文中的具体事例,谈一谈鲁迅先生的精神品质。
(10)鲁迅先生从下午两三点钟起就陪客人,陪到五点钟,陪到六点钟,……从下午两三点钟起,陪到夜里十二点,这么长的时间,鲁迅先生都是坐在藤躺椅上,不断地吸着烟。
鲁迅先生陪客人到深夜,可看出鲁迅是一个待人热情、有耐心的人。
合作探究
2.结合文中的具体事例,谈一谈鲁迅先生的精神品质。
(11)鲁迅先生把海婴碟里的拿来尝尝。果然是不新鲜的。鲁迅先生说:“他说不新鲜,一定也有他的道理,不加以查看就抹杀是不对的。”
鲁迅先生检查品尝海婴碟子里的丸子,从中可以看出鲁迅先生是一个做事认真、严谨的人。
合作探究
2.结合文中的具体事例,谈一谈鲁迅先生的精神品质。
(12)鲁迅先生把书包好了,用细绳捆上,那包方方正正的,连一个角也不准歪一点或扁一点,而后拿着剪刀,把捆书的那绳头都剪得整整齐齐。
动作描写,鲁迅先生打包书很细致,可以看出鲁迅是一个做事一丝不苟的人。
合作探究
2.结合文中的具体事例,谈一谈鲁迅先生的精神品质。
(13)鲁迅先生感到自己的身体不好,就更没有时间注意身体,所以要多做,赶快做……
鲁迅先生知道自己的健康不成了,工作的时间没有几年了,死了是不要紧的,只要留给人类更多,鲁迅先生就是这样。
鲁迅先生生病了但工作不止,可看出鲁迅是一个忘我工作的人。
合作探究
3.在作者眼中,鲁迅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作者眼中的鲁迅是一个开朗、热诚,关心青年,关爱家人,矢志创作,珍惜时间,热爱生活,博爱苍生的伟大而又平凡的人。
合作探究
梳理 要点
1.第2段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动作描写。“抓”“扣”“伸”“走”等一系列动词,极富表现力,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鲁迅先生走路轻捷的姿态,表现了鲁迅先生干练敏捷的性格特征和义无反顾、勇往直前的果敢精神。
合作探究
2.第22段,“天晴啦,太阳出来啦”,“我”的回答是否有所暗示?说说你的理解。
这句话运用了双关的修辞手法,一方面指天气放晴,另一方面暗指当时时局的明朗,隐含着作者对光明新生活的期待向往。
合作探究
3.第24-26段,一边对潦草的书信“深恶痛绝”,一边仍展读每封来信,这反映鲁迅先生对待青年怎样的态度?
这反映了鲁迅先生对青年人要求很严格,非常关心青年人的成长,同时也表现了他宽以待人、和蔼可亲的性格特点。
合作探究
4.第35段的省略号有什么作用?
表示列举的省略,说明还有很多人,表现了鲁迅先生为他人着想的高贵品质。
合作探究
5.第40段,“和一个乡下的安静老人一样”,给你怎样的感觉?
这句话写出了鲁迅先生作为普通人的一面,平静而慈祥,给人一种平易近人的感觉。
合作探究
6.第43段,如果把“陪到八点钟,十点钟”这句删掉,效果有何不同?
“八点钟,十点钟”表示具体的时间,强调了鲁迅先生陪客人的时间之长,间接表现了鲁迅先生平易近人、交友广泛和他日常事务的繁忙,体现了鲁迅先生的热情、耐心。如果删掉这句话,就没有这种表达效果。
合作探究
7.第46-48段描写鲁迅先生深夜工作时的背影有什么深意?
这三段文宇犹如特写镜头,刻画了鲁迅先生深夜工作的情景,体现出鲁迅先生夜里伏案工作至天明的时间之长、工作之辛苦,突出了鲁迅先生背影的“黑大”。虽然鲁迅先生身材比较瘦削矮小,但是他的精神力量是巨大的。鲁迅先生就像一个斗士,在漫漫黑夜里孤独而坚忍地战斗着,用自己坚强的意志迎接黎明。
合作探究
8.第51段,作者为什么写保姆总是吩咐海婴“轻一点走”这一情节?
保姆之所以吩咐海婴“轻一点走”,是因为鲁迅先生从下半夜开始写作,直到清晨才入睡。此时鲁迅先生刚刚睡下,家人不希望打扰鲁迅先生的体息。作者通过这一情节,体现出家人对鲁迅先生写作工作的认同与尊重,从侧面反映了鲁迅先生工作的辛苦以及忘我的工作精神。
合作探究
9. 文章以描写鲁迅先生工作结尾,有什么作用?
表现了鲁迅先生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崇高精神。表达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的敬爱之情。
合作探究
写法 探究
1.为什么萧红在写鲁迅先生回忆录时还穿插描写了其他人物的情况?
这是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方法。
通过描写鲁迅先生与其他人物的交往,烘托出一个真实、富有人情味的、生活化的鲁迅形象,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特别是许先生和鲁迅先生朝夕相处,对鲁迅的生活起居十分了解,借许先生的口来介绍鲁迅先生,既弥补了作者对先生了解的不足,又能真实地再现先生的很多生活片断,令人信服。
合作探究
2.鲁迅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但本文却大量细致地记叙他的工作、生活琐事,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1)更真实。伟人也像凡人一样会生病,会害怕,也聊天、看电影,也有自己的生活特点和习惯,这就给了读者一个活生生的、真实的鲁迅。这样的鲁迅,更让人觉得可亲。
合作探究
2.鲁迅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但本文却大量细致地记叙他的工作、生活琐事,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更直观。通篇都是对鲁迅的工作生活琐事的记叙,让我们直接感受到鲁迅的为人、做事、对待生活、对待工作方面的许多感人之处,以及他思想、性格方面的不少特点。而这些都不是通过作者的抽象说教中来的。
合作探究
2.鲁迅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但本文却大量细致地记叙他的工作、生活琐事,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更真挚。通篇的细节描写,基本上都是白描,几乎无一评论,无一直接抒情,而真情毕现。尤其是写到鲁迅生病之后的各个细节,写到海婴的“明朝会”,看似完全平静的叙述,无一“悲”字,但悲剧色彩流溢其间,读来令人心酸。
合作探究
2.鲁迅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但本文却大量细致地记叙他的工作、生活琐事,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4)更有趣味。关于鲁迅的许多富有趣味的生活细节的描叙,可以引起读者的浓厚的阅读兴趣。
合作探究
2.鲁迅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但本文却大量细致地记叙他的工作、生活琐事,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5)更有表现力。以小见大:文中许广平的一句话十分恰当:“周先生的做人,真是我们学不了的,哪怕一点点小事。”看似轻描淡写,实则富有思想含量。
合作探究
本文通过对鲁迅先生的笑声、走路的姿态、待人接物、读书写作等日常生活细节的描述,展示了伟大的鲁迅先生的平凡生活,表现了鲁迅先生的情趣、气质以及高尚的品格,抒发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的热爱和怀念之情。
鲁迅是活在现实中国的,每一个愿意在思考和关注社会、人生、文学问题的青年,都能够和他进行心灵的对话。
过去,人们把鲁迅复杂化了,今天我们要把复杂的鲁迅简单化,也就是还原一个可亲可爱、可敬可学的鲁迅。
课堂小结
写作特色
1.笔法疏散,娓娓道来
整篇文章没有统一的线索,几件事情之间也没有彼此关联,好像是作者在对我们随意讲述鲁迅先生的生活琐事,任意挥洒,不随意拔高,只是展现生活中真实的鲁迅,娓娓道来,文章读起来轻松自然,显示出萧红独特的写作风格。
课堂小结
写作特色
2.语言质朴,形象鲜明
作者用女性特有的敏锐目光细心观察,捕捉到了鲁迅先生生活中的许多细节,以质朴浅白、清新隽永的语言,刻画出了一个真实的、充满人情味的鲁迅,将崇敬和爱戴之情不露痕迹地融在对琐事的叙述中,形象鲜明,个性突出。
课堂小结
写作特色
3.细节描写,生动传神
本文通过一系列的生活细节,生动地展现了鲁迅先生的个性、气质和精神品质。如夜里看完电影,鲁迅先生让车给别人坐;深夜读青年的来信等,这些细节都在无言中表现出鲁迅先生克己待人的品质。
课堂小结
有的人
——纪念鲁迅有感
臧克家
有的人活着
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
他还活着。
有的人
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
拓展新知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
有的人
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
骑在人民头上的
人民把他摔垮;
给人民作牛马的
人民永远记住他!
有的人
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有的人
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
有的人
情愿作野草,
等着地下的火烧。
有的人
拓展新知
把名字刻入石头的
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
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
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的人,
他的下场可以看到;
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着的人,
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
拓展新知
鲁迅的名言
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
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了工作上了。
贪安稳就没有自由,要自由就要历些危险。只有这两条路。
拓展新知
回忆鲁迅先生(节选)
伟大思想
高尚人格
神情姿态:乐观开朗、平易近人
饮食起居:简单随和、体恤他人
工作习惯:不同寻常,忘我精神
日常琐事:严谨认真
板书设计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