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60张PPT)
孙 权 劝 学
司马光
2021-2022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
1、熟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并掌握文中的文言词语。
2、初步了解有关《资治通鉴》的文学知识。
3、通过理解文意,体会对话中的不同语气,分析人物形象。
教 学 目 标
联系生活,使学生领悟读书有益于人的完善和发展的道理。
教 学 重 难 点
学习目标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的确,乱世出英豪。三国,这样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涌现了一大批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曹操、刘备、孙权,三足鼎立,可谓水火不容。然而,曹操又曾说过,“生子当如孙仲谋”。孙权究竟有何德何能,竟能得到对手曹操的称赞。对于孙权,也许我们更多的是了解他当帝王的一面,今天我们就通过学习《孙权劝学》,来看看他生活中的另外一面。
新课导入
司马光砸缸救人
走近作者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号迂叟,汉族,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学家。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卒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
走近作者
《资治通鉴》,简称“通鉴”,是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编年体通史,共294卷,历时19年完成。它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写起,到五代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笔,涵盖16朝1362年的历史。它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在这部书里,编者总结出许多经验教训,供统治者借鉴,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所以定名为《资治通鉴》。
清代学者王鸣盛说:“此天地间必不可无之书,亦学者必不可不读之书也。”
走近作者
近代著名学者梁启超评价它说:“司马温公《通鉴》,亦天地一大文也。其结构之宏伟,其取材之丰赡,使后世有欲著通史者,势不能不据以为蓝本,而至今卒未有能愈之者焉。温公亦伟人哉!”
毛泽东自称曾十七次批注过《资治通鉴》,并评价说:“一十七遍。每读都获益匪浅。一部难得的好书噢……中国有两部大书,一曰《史记》,一曰《资治通鉴》,都是有才气的人在政治上不得志的境遇中编写的……《通鉴》里写战争,真是写得神采飞扬,传神得很,充满了辩证法。”
走近作者
汉献帝建安十三年,孙权大将周瑜和刘备在赤壁大破曹军,不久周瑜病死。鲁肃代替周瑜成为孙权的重臣,劝孙权将荆州借给刘备共拒曹操,刘备很快取得益州,形成了曹、刘、孙三足鼎立的局面。孙权劝吕蒙学习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个时候。
写作背景
孙权(182—252),字仲谋,三国时吴国的创建者。他从兄长孙策遇害身亡之日起,在五十多年的时间内据有江东。其最大功绩就是开发了江南地区,促进了江南地区经济的繁荣发展。
陈寿:“孙权屈身忍辱,任才尚计,有勾践之奇,英人之杰矣。故能自擅江表,成鼎峙之业。”
曹操:“生子当如孙仲谋。”
写作背景
吕蒙(178—219),三国时吴国名将。 字子明,汝南富陂(今安徽阜南)人。少年时不读书,以胆气称,后接受孙权劝告,读了许多兵书、史书,智勇双全。跟随孙权打仗有功,官拜虎威将军。备受孙权、鲁肃的信赖。鲁肃死后,其掌管东吴军事,率军暗袭荆州,擒杀关羽父子,名扬三国。杀关羽后不久病死。
写作背景
鲁肃(172—217),字子敬,临淮东城(今安徽定远)人。三国时吴王的得意谋臣,备受赏识。从小丧父,靠祖母抚养。他少有大志,轻财好施,喜欢习武骑射。
鲁肃也是三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人物。他一生的最大功绩是倡导、促成并竭力维护孙刘联盟,使三足鼎立之势能够形成。
写作背景
1.通假字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通“耶”,语气词。
基础梳理
2.一词多义
但当涉猎
当涂掌事
助动词,应当
动词,掌管,担当
见往事耳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了解
知晓
基础梳理
3.古今异义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古:研究 今:治理)
蒙辞以军中多务
及鲁肃过寻阳
(古:等到 今:以及)
即更刮目相待
(古:重新 今: 更加)
(古:推托 今:文辞,言辞)
基础梳理
4.古今异义
但当涉猎
(古:只是 今:转折连接词,但是)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古:当时掌管经学的学官 今:学位名称)
见往事耳
(古:历史 今:过去的事)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古:古时王侯的自称 今:独自,孤独 )
基础梳理
5.文中成语
“吴下阿蒙”原指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意思是说人没有学问的意思。现在多用在他人有了转变方面,凡学识大进,或地位从低下而攀高了,以及穷困而至富有了,都可以用此语。
(例句)你还不知道吗?小王通过学习,已经掌握了两门外语,可不再是当年的吴下阿蒙了。
基础梳理
5.文中成语
“刮目相待”意思是用新的眼光来看待。表示不要用老眼光看待别人,要估计到别人的进步。
(例句)听了少管所的“现身说法”报告后,小明像变了一个人似的,你对他可要刮目相待。
基础梳理
1.文章关于“学”写了哪些内容?
孙权劝学
吕蒙就学
鲁肃赞学
整体感知
2.朗读课文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整体感知
3.梳理课文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当初
对……说
古代君臣、朋友或夫妇之间的爱称
当道,当权
掌管政事
蒙辞以军中多务。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掌管政事,不可以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加以推托。
推托
用
事务
整体感知
3.梳理课文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古代王侯的自称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
孙权说:“我难道是想让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学识渊博的学官吗?只是应当粗略的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说军中事务繁多,谁比得上我(处理的事务)多呢?”
难道
研究儒家经典
专管经学传授的学官
语气词,同“耶”
只,只是
粗略的阅读
了解历史罢了
谁比得上
整体感知
3.梳理课文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
“所”字结构,有益的地方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
我常常读书,自己感到有很大的收益。”吕蒙于是开始学习。到鲁肃经过寻阳的时候,鲁肃和吕蒙一起讨论事情,非常震惊地说:
等,到
开始
从事
经过
商讨,讨论
于是,就
整体感知
3.梳理课文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才干和谋略
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以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已经不再是当年那个吴下阿蒙了!”吕蒙说:“与读书人分别三天,就要用新的眼光看待,子敬兄怎么认清这件事这么晚啊!”
不再是
读书人
就
另,另外
用新的眼光看待他
对朋友辈的敬称
知晓事情
整体感知
3.梳理课文
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于是
鲁肃于是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之后就告别了。
拜见
连词,表承接关系
整体感知
分析 文意
1. 本文是怎样表现人物性格的?
本文注重以对话表现人物。对话言简意丰,生动传神,富于情味。仅寥寥数语,就使人感受到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合作探究
2.为什么说“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因为情况是在不断变化,人也在不断变化,不能拿老眼光看待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
合作探究
3.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
鲁肃之所以主动与吕蒙“结友”,是因为鲁肃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表明鲁肃敬才、爱才,二人情投意合。
合作探究
4.吕蒙的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
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
什么时候学习都不晚。
知识让人自信,自信赢得尊重。
知不足者好学,耻下问者自满。
以能力显实力,用行动来证明。
待人真诚,友谊常在。
合作探究
5.本文的三个人物各有什么特点?
吕蒙
知错能改,谦虚好学,有军人的坦诚豪爽
鲁肃
敬才爱才,豪爽而不失风度,对朋友的进步十分高兴。
劝
赞
孙权
对部下既能严格要求,又能循循善诱,耐心教导。
合作探究
6.课文在情节的处理上有什么特点?
①详写“劝学”“论议”,而略写“就学” “结友”。
②正面描写“劝学”经过,“论议”之后用鲁肃的惊叹,从侧面描写吕蒙才略的长进,突出重点。
③情节以人物对话为主,言简意丰,生动传神,富于情味。仅寥寥数语,就可感受到三人各自说话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合作探究
分析 对话语气
揣摩语气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语重心长,谆谆告诫。
合作探究
揣摩语气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反问句,强调并不是要吕蒙研究儒家经典,当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而是有别的目的。
合作探究
揣摩语气
3、“卿言多务,孰若孤?”
反问句,否定吕蒙推辞的理由,要重读强调
合作探究
揣摩语气
4、“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感叹句,要读出惊讶不解的语气。
合作探究
揣摩语气
5、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这里也用了一个感叹号结尾,表现了吕蒙内心的自豪、骄傲、自得。
合作探究
本文通过孙权劝勉吕蒙学习的故事,突出了孙权关心下级,耐心说服,不以权势压人的行为,赞扬了吕蒙接受意见并努力学习并有所成就的品质,告诉了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说明了人只要肯学,就会大有长进,成年人也是如此。
课堂小结
写作特色
1.记事简练,剪裁精当。
全文写了孙权劝学和鲁肃“与蒙论议”两个片段,即先交代事情的起因,紧接着就写结果,而不写吕蒙如何就学,他的才略是如何长进的。写事情的结果,也不是直接写吕蒙如何学而有成,而是通过鲁肃与吕蒙的对话生动地表现出来的。这样安排既节省了笔墨,又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
课堂小结
写作特色
2.正面记言,侧面烘托及对比。
本文的对话言简意丰,生动传神,富于情味。仅寥寥数语,就使人感受到三个人物说话时各自的口吻、神态和心理。文章除正面描写人物对话以表现人物性格外,对吕蒙这一形象还运用了侧面烘托及对比的手法。如吕蒙读书的功效正是通过鲁肃的话展现出来的,鲁肃的惊叹衬托出了吕蒙今非昔比的事实。而鲁肃话中的“非复吴下阿蒙”又将吕蒙的过去与现在进行了一个纵向的对 比,得出了“变”的结论,而吕蒙之“变”的核心正是“才略”的猛增。
课堂小结
文言文中的称谓语非常丰富,有自称,有他称(除一般他称,又有爱称、敬称等)。说说你知道的称谓语。
1.称呼对方
令尊——尊称对方的父亲;
令嫒——尊称对方的女儿;
令堂——尊称对方的母亲;
令亲——尊称对方的亲戚;
令郎——尊称对方的儿子;
令高足——尊称对方的学生。
拓展新知
妻父称——丈人、岳父、泰山;
别人家庭称——府上、尊府;
父去世称——先父、先严、先考;
母去世称——先母、先慈;
同辈去世称——亡兄、亡弟、亡妹、亡妻。
拓展新知
2.称呼自己
家父——谦辞,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家母——谦辞,对人称自己的母亲;
家兄——谦辞,对人称自己的哥哥;
自己家庭称——寒舍。
拓展新知
假如要举行微型记者招待会,分别采访孙权、吕蒙、鲁肃。接下来,同学们扮演自己所欣赏的角色,接受记者的采访。
拓展新知
记者提问:孙权先生,您好!您觉得您的下属吕蒙在学习上有如此大的进步靠的是什么?
吕蒙在学习上有如此大的进步,一方面靠的是他自己的努力和勤奋,一方面也有我现身说法的影响。
拓展新知
记者提问:鲁肃先生,久仰大名。您觉得您的好朋友吕蒙能有如此大的变化,除了自身的努力、善于听取别人的建议,还有别的因素吗?
我觉得是孙权劝得好,他言传身教,情恳意切,善于劝人。其次是孙权教得好,他教给了吕蒙一种好的读书方法——涉猎法,并现身说法,让吕蒙能放下包袱去读书。
拓展新知
记者提问:吕蒙先生,我最想采访的人就是您。作为一名成功人士,您有什么建议或忠告要说给在座的同学们听听吗?
多读书能拓宽视野,丰富知识。自己先天基础差,能力不足,就要靠后天的努力学习来争取进步。用心听取别人的建议,并努力去做到最好。
拓展新知
感谢三位接受记着采访!吕蒙先生的话让老师想起了冰心的名言: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同学们,让我们与书籍同行,打好人生的基础;让我们以博览为志,拓宽视野。“腹有诗书气自华。”“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愿同学们在知识的海洋里乘风破浪,扬帆远航!
拓展新知
古人勤学的故事。
匡衡凿壁借光读书
拓展新知
古人勤学的故事。
车胤捉萤火虫当灯
拓展新知
古人勤学的故事。
孙康在雪地映光读书
拓展新知
古人勤学的故事。
李密牛角挂书
拓展新知
古人勤学的故事。
苏秦悬梁刺股读书
拓展新知
劝学名言
陶渊明的劝学对联:
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
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
拓展新知
劝学名言
《秉烛夜读》中师旷对晋平公说:“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
拓展新知
劝学名言
宋代诗人刘过曾写过一首诗为《书院》的劝学诗:“力学如力耕,勤惰尔自知。但使书种多,会有岁稔rěn(庄稼成熟)时。”
拓展新知
劝学名言
读书使人心明眼亮。 ----- 伏尔泰
书犹药也,善读可以医愚。 --- 刘向
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 ---- 莎士比亚
无论掌握哪一种知识,对智力都是有用的,它会把无用的东西抛开而把好的东西保留住。 ----达 · 芬奇
拓展新知
孙权劝学
《资治通鉴》
孙权
吕蒙
鲁肃
劝学
赞学
善劝
关爱部下
好学
(就学)
听劝
学有所进
爱才
敬才
板书设计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