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2021-2022学年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期末压轴四(word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苏省2021-2022学年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期末压轴四(word解析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951.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科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2-01-10 14:39: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1-2022学年八年级物理上册期末压轴四
一、选择题
1.如图所示,用几只相同的玻璃瓶子装有不同质量的水。用一根筷子敲击它们就可以发出 “ 1, 2, 3, 4, 5, 6, 7, i”的声音来。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该声音是由筷子振动产生的 B.该声音不能传递能量
C.该声音主要是音调不同 D.在月球上敲击瓶子同样能听到声音
2.医生给病人检查身体时,经常使用到听诊器,可以听到心脏跳动发出的微弱声音。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我们平时不能听到心跳的声音,因为这个声音属于次声波
B.听诊器增大了心脏的振幅,从而增大了声音的响度
C.听诊器是利用了固体可以传声的原理
D.医生可以判断病人的病情,是因为声音可以传递信息
3.在寒冷的冬天,河面上面结了一层厚厚的冰,若冰面上方气温是-10℃,那么,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冰的上表面为-10℃,下表面是0℃ B.整个冰层的温度都是-10℃
C.整个冰层的温度都是0℃ D.冰层的下表面的温度是-10℃
4.将刚烧开的水倒入干冰(固态二氧化碳)中,水像重新沸腾一样,水中有大量气泡,同时水面上有大量“雾气”。“雾气”通过鼓风机喷入舞台,即可制造“云雾缭绕”的舞台效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雾气”是水蒸气 B.“雾气”的形成是汽化现象
C.气泡内主要是水蒸气 D.“雾气”的形成是液化现象
5.如图所示为伽利略温度计(烧瓶内有空气,细管中有液体),它是利用气体的热胀冷缩性质来工作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B点的刻度值应该小于A点的刻度值 B.如果B点为室温刻度值,则A点可能为0
C.液柱上升,表明气体缩小,此时气温上升 D.液柱下降,表明液体缩小,此时气温下降
6.一平面镜与水平地面成45°夹角,如图所示,一只小球S顺着水平面向A点滚去,则平面镜中小球的像的运动方向是(  )
A.水平向左 B.水平向右 C.竖直向上 D.竖直向下
7.如图所示,将平面镜和铅笔竖直放置在水平桌面上。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将平面镜竖直向上提高2cm,铅笔的像也向上提高了2cm
B.若改用一块较小的平面镜,铅笔将不能成完整的像
C.铅笔水平向右移动时,它的像也向右运动
D.平面镜水平向右移动时,铅笔的像也向右运动
8.从路灯下经过时人影子的长度会发生变化,若小明夜晚沿如图所示的直线经过路灯,他头部的影子会沿着图中的哪条路径(  )
A.路径1 B.路径2 C.路径3 D.都有可能
9.某同学利用水透镜(注射器和弹性膜制成的凸透镜)、蜡烛、光屏、光具座等器材进行探究。如图所示情况下,光屏上能成清晰的像。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图中所示情况下凸透镜的焦距为10cm
B.用注射器向水透镜中注入水后,凸透镜的焦距会变小
C.向水透镜中注水时,观察成像特点的变化,可以模拟近视眼的成因
D.蜡烛和凸透镜位置不变,向水透镜中注水时,光屏要向右移动才能再次得到清晰的像
10.在做“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当烛焰、凸透镜及光屏处在如图所示的位置时,恰能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由此可以判断,他所使用凸透镜的焦距(  )
A.一定小于8cm B.一定在8cm到10cm之间
C.一定大于20cm D.一定在10cm到16cm之间
11.在一条南北方向的街道上,有甲、乙、丙三辆车。甲车上的人看到丙车向北运动;乙车上的人看到甲车、丙车都向南运动:丙车上的人看到路边的树向北运动。若以地面为参照物,以下几种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丙车可能是静止的 B.甲车可能是静止的
C.乙车一定是运动的 D.甲车的速度大于丙车
12.在运动会的百米跑道上,有人对某组在平行赛道上比赛的甲、乙两名运动员的速度与时间关系进行了仔细研究,得出了甲、乙的速度与时间关系图像如图。根据图象可知(  )
A.在0~t1时间内,甲相对于乙向前运动 B.在0~t1时间内,甲乙的平均速度相同
C.在t1时刻,甲和乙是相对静止的 D.甲运动员在t1时刻追上了乙运动员
二、填空题
13.如图所示是甲乙两个音叉发声的波形图,根据波形图可知______(选填“甲”或“乙”)的声音响度大。甲乙两个音叉振动时的次数相同,则音调______(选填“相同”或“不同”)。这个实验说明了:______越大,响度越大。(选填“振幅”或“频率”)
14.如图甲所示,将手指润湿后沿着高脚酒杯杯口摩擦会听到声音,若在酒杯中不断加水,发声的音调将逐渐____(变高、变低或不变);如图乙,若用圆棒敲击盛水的高脚杯,水量变多,发声的音调将____(变高、变低或不变);如图丙,在试管中加入少量水,用嘴对着试管口部吹气,使其发声,增加试管中的水量,吹气时声音的音调将____(变高、变低或不变)。
15.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气体液化
降低温度的方法可以使气体液化,即当气体温度低于某个温度值时就会液化,称为“液化温度”。比如水蒸气,常压时,水蒸气的液化温度跟水的沸点一样都是100,所以在常温常压下,水大多情况下是以液体的形式存在。
在一定温度下,也可以通过压缩体积的方法使气体液化.例如在注射器中吸入少量液态乙醚,用橡皮塞堵住注射孔.向外拉动活塞,液态乙醚会消失,如图甲所示。1个标准大气压下的乙醚液化温度约在34.6,当活塞往外拉时,里面的气压急剧降低,乙醚的液化温度就会降低很多,以至于在常温下就已经超过它的液化温度了,乙醚就变成气态。反过来,当活塞往里推时,乙醚的液化温度就会升高,高于环境温度,乙醚再变成液态。可见压缩体积可以提高气体的液化温度。但是,对每一种物质来说,当温度超过某一数值时,无论怎样压缩体积,也不可能再使它液化,这个温度叫“临界温度”。临界温度是该物质可能被液化的最高温度。乙醚的临界温度193.55。
东台的各大小区都有接通天然气管道,我们通常使用运输LNG(液化天然气)的运输船(如图乙)通过海上运输。运输船运输途中一般要将天然气冷却至-162。-162是天然气在常压下的液化温度,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82.3是甲烷的临界温度。
(1)当注射器活塞往里推时,乙醚可能发生的物态变化是______
(2)只要温度不超过______℃,通过压缩体积都可以使乙醚液化。
(3)下列说法错误的是(___________)
A.100以下也有气态的水   B.天然气在常温下加压是无法液化的
C.任何气体都可以通过加压的方法液化
D.在常压下水蒸气的液化温度是100,因此,平常水蒸气极易冷却成水
(4)气体打火机里的燃料主要成分是丁烷,临界温度151,常压下沸点(液化温度)是-0.5,所以丁烷常压下是______(选填“气态”、“液态”或“固态”)。
(5)人们在运输天然气的过程中发现,通过降温和加压的方式,双管齐下,天然气可以在较高的温度下液化,这样可以大大节约能源,便于储存和运输.天然气的液化温度一般可以控制在______℃和______℃之间。
16.如图,两个完全相同的玻璃杯A和B,A中装有一些水,B倒扣着放入盛水的容器中。用酒精灯给容器中的水加热,在水沸腾后继续加热的过程中,A杯中的水______(选填“能”或“不能”)沸腾,B杯中的水不能沸腾,理由是______。
17.小明去参观酒厂时,看到酒厂用蒸馏的方法从酒精和水的混合液中分离出酒精,这是利用了酒精和水的______不同。他想,酒精的凝固点是﹣117℃。水的凝固点是0℃,于是想用凝固的方法将酒精和水分离开,他将混合液放入电冰箱的冷冻室(温度可达﹣5℃),经过相当长的时间后,小明从冷冻室取出混合液时,却发现水和酒精并没有分离出来。他想:为什么水和酒精没有分离出来?针对小明提出的问题,请你做出一个合理的猜想:______。
18.张明是一个爱动脑筋的孩子,他听老师说有一种角反射器,它具有非常优良的回光特性:入射光线经多个平面镜反射后,出射光线总是与入射光线平行。
(1)张明将两块平面镜垂直安装如图所示,将一束光与镜面M成60°角入射最后经平面镜N反射出去,此时镜面N上的反射角是 _____,生活中的自行车尾灯就用到了这一原理;
(2)张明在实验过程中,按照如图所示保持入射光线的方向不变将反射器绕O点向顺时针方向转动了20°,那么经过反射器两次反射的出射光线将转过 _____度角;
(3)老师告诉他如果用三块平面镜,可使角反射器具有更强大的功能:在空间中一定范围内的入射光线(无论入射方向如何)经平面镜反射后,出射光线总是与入射光线平行,为了能达到这一要求,你觉得三块平面镜应该如何组装:_____。
19.(1)请画出图中墙壁上点在平面镜中的像__;
(2)要使图中的反射光线射中墙壁上的点,如果保持平画镜不动,可将激光笔__;如果保持激光笔不动,可将平面镜__。
20.如图所示是光在空气和玻璃两种物质中传播的路线,则入射光线是______(填字母),AB右侧是______(填“玻璃”或“空气”),入射角的大小是______度,折射角的大小是______度。
21.勤于动手的小聪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过程中,将蜡烛、凸透镜和光屏按如图所示放置时,蜡烛通过凸透镜在光屏上形成一个倒立、______(选填“放大”、“缩小”或“等大”)的清晰的像,利用凸透镜这一成像规律制成的是______(选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若保持透镜和光屏的位置不变,将蜡烛移到“28cm”刻度线位置,他将自己佩戴的眼镜放在蜡烛和透镜间适当位置时,光屏上又出现了清晰的像,则小明所患的眼疾是______。(选填“近视眼”或“远视眼”)。
22.(1)汽车在某公路上行驶,前一半时间的速度为60km/h,后一半时间的速度为30km/h,汽车在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为______km/h;
(2)汽车在某公路上行驶,前一半路程的速度为60km/h,后一半路程的速度为30km/h,汽车在这段路程的平均速度为______km/h。
23.心电图仪可将与人心跳对应的生物电流情况记录在匀速运动的坐标纸上、如图中的每个凸起(波峰)代表一次心跳,若医生测量时记下被检者甲的心跳为60次/分钟。则甲每秒钟心脏跳动的次数为_______次;这台心电图仪输出坐标纸的走纸速度大小为_______mm/s;乙心跳一次的时间为________s。(注:心电图仪走纸速度相同)
三、实验题
24.如图甲是小明和小红分别探究“水的沸腾现象”的实验装置,他们所用的器材规格完全相同。假设所用酒精灯供热情况完全一致。
(1)图甲所示操作中有一处明显的错误是:_____。
(2)图乙是两名同学根据实验数据绘制的水温随时间变化的图像。由图像可知,使水沸腾,小明所用的时间明显比小红用的时间要少许多,造成这个结果原因有哪些_____。(填字母序号)
A.小明所用水的初温比小红的高
B.小明所用水的体积比小红的大
C小明所用水的质量比小红的小
(3)实验计时在第7min时,发现有一位同学的装置中,水中气泡在上升过程中情景如图丙所示,这位同学是_____。(选填“小明”或“小红”)
(4)由图像可知:水的沸点是_____℃。撤去酒精灯后,水仍能继续沸腾一小段时间,原因是_____。
(5)小芳同学在实验时,先将水加热到沸腾,然后又自然冷却,图丁是根据实验数据绘制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结合图像提供的信息,小芳提出了在同样环境条件下,给一大碗滚烫的热水降温的两种方法:
①先让滚烫的热水冷却5min,然后加一小杯冷水;
②先在滚烫的热水中加入一小杯冷水,然后冷却5min。小芳的方案中冷却效果较好的是方法_____。(选填序号“①”或“②”)
25.小明是一位摄影爱好者,一次偶然的机会看到如图甲所示的照片(同一个人,本人蹲着,水中的倒影却是站着的),他按照网友说的方法,在地上泼一瓶水。将手机照相机打开就可以拍出这样的照片,他试了好很多次都没有成功,他想:“难道这张照片是假的?”为了验证自己的猜想,他和同学小华一起走进实验室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解决自己的疑惑。
(1)实验室提供茶色玻璃板、透明玻璃板和两支相同的蜡烛,应选________作为平面镜,且厚度要___________(选填“厚"或“薄”);
(2)为了便于观察,该实验最好在________(选填“较暗”或“较亮”)的环境中进行,实验时首先在玻璃板前放置蜡烛A,将完全相同的蜡烛B放在玻璃板后并移动,人眼一直在玻璃板的前侧观察,直至物与像完全重合,由此可得结论:_________;
(3)为了探究像与物的到镜面距离的关系,请你再帮他们在答题卡对应位置的虚线框内设计一个记录实验数据的表格(不用填写数据);(________)
(4)为了探究平面镜成像的虚实情况,将一张白卡片竖直放在像所在的位置,然后该怎么观察,他们两个人有不同的意见,你支持___________(选填“小明”或“小华”);
小明说:“在玻璃板前方透过玻璃板观察白卡片上是否能看到像。”
小华说:“在玻璃板后方直接观察白卡片上是否能看到像,不能借助玻璃板。”
(5)经过实验探究,小明揭开了事实真相,这张图片______(选填“是”或“不是”)直接用照相机拍摄的。
26.同学们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请回答以下问题:
(1)小凯在光具座上调整凸透镜、光屏和烛焰,使它们的中心不在同一高度,但是在同一直线上,这样______(选填“也可能”或“不可能”)使像成在光屏中央,但是小敏认为必须让凸透镜、光屏和烛焰中心在同一高度才有利于多次实验,小敏的理由是______ ;
(2)为了确定凸透镜的焦距,小敏同学让一束平行光射向凸透镜,移动光屏,直到在光屏上会聚成一点,如图甲所示,则该凸透镜的焦距为______cm,小凯测量并绘制出物距u和像距v关系图象如图乙所示,也得到了该透镜的焦距。小凯利用了凸透镜成像中,当物距u等于像距v等于______时,成倒立______的实像这一规律;
(3)当蜡烛、凸透镜和光屏按如图丙所示的位置放置时,光屏上得到______(选填“放大”、“等大”或“缩小”)像,生活中的______(选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就是应用了这个成像规律。若要使光屏上的像变得再大些,在不改变凸透镜位置的情况下,应将蜡烛向______(选填“左”或“右”)适当移动一段距离,再调整光屏的位置;
(4)实验过程中,蜡烛在燃烧时不断缩短,导致光屏上的像向______(选填“上”或“下”)移动;
(5)实验过程中,若用手挡住凸透镜的上半边,则光屏上的像______(填“只有下半边”、“只有上半边”或“大小不变只是变暗了”);
(6)小明在实验中将蜡烛从略大于一倍焦距处逐渐远离凸透镜,该过程中像的大小将______(填 “变大”、“变小”或“等大”),物距u随时间t的变化图像如下图所示,则像距v与t的大致变化关系为图中的______ 。
A.B.C.D.
27.如图甲所示,小明在探究光折射现象时,将一束入射角为50°的光线斜射入杯中,在杯底形成光斑,然后逐渐往杯中加水,观察杯底光斑的位置变化。他对实验中光偏折程度的差异产生了兴趣.为了定量反映这种差异,他将“折射角与入射角的比值”定义为“偏折比”。根据所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小明对影响“偏折比”大小的因素提出如下猜想:
猜想1:与液体深度有关 猜想2:与液体种类有关 猜想3:与入射光的颜色有关
(1)图甲实验中,测得折射角为35°,则此时的“偏折比”为______。加水过程中,杯底光斑将向______(填“左”或“右”)移动。
(2)你认为猜想1______(选填“正确”或“不正确”),理由是:______。
(3)为了探究猜想2,小明只将图甲中的水换成油,当油的深度小于水的深度(如图乙所示),杯底光斑位置恰与图甲实验时光斑位置重合.对比可知:在相同条件下,油对光的“偏折比”比水对光的“偏折比”______(选填“大”或“小”)。
(4)为了探究猜想3,小明用图甲装置先后入射红、蓝色激光,杯底光斑位置如图丙所示, 则______光的“偏折比”大。
(5)将一束激光穿过如图丁所示的玻璃砖,若光在玻璃砖上表面折射时的“偏折比”为0.8,则光在下表面折射时的“偏折比”为______。
试卷第2页,共2页
试卷第1页,共1页
参考答案
1.C
【详解】
A.用筷子敲击装有不同质量水的几个相同的玻璃瓶子,声音是通过瓶子和水的振动产生的。故A不符合题意;
B.声音可以传递能量和信息,故B不符合题意;
C.由于瓶内水位的高低不同,因此声音的频率不同,音调不同,故C符合题意;
D.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因此在月球上敲击瓶子不能听到声音,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2.D
【详解】
A.我们平时不能听到心跳的声音,是心跳声音的强度太弱,故A错误;
BC.听诊器前端实际是一个面积较大的膜腔,被体检者体内的声波振动后,听诊器内的密闭气体随之振动,传到耳塞的一端,由于腔道狭窄,气体的震幅就比前端要大很多,医生听到传来的声音也就大了很多,故BC错误;
D.医生是根据声音传递信息来判断病人的病情,故D正确。
3.A
【详解】
河面结了冰,则冰的上表面温度与空气温度相同,为-10摄氏度,而冰下面是水,此时的水最上层的温度为0摄氏度,因为水在4摄氏度时的密度最大。所以水与冰混合的地方为0摄氏度,故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4.D
【详解】
ABD.干冰升华吸收大量的热,使周围空气中水蒸气降温液化成小水珠造成云雾缭绕的感觉,A、B错误,D正确;
C.水中的气泡不是水蒸气,是干冰吸收热量,升华成气态二氧化碳,C错误;
故选D。
5.B
【详解】
A.利用气体的热胀冷缩性质来工作,当温度高时,烧瓶内气体会膨胀,把细管中有液体往下压,那么较低的液面表明烧瓶内气体温度高,较低的液面刻度值较大,即B点的刻度值应该大于A点的刻度值,A错误;
B.由上述可知,B点的刻度值大于A点的刻度值,如果B点为室温刻度值,那么A点可能为0,B正确;
C.液柱上升,表明气体缩小,气体热胀冷缩,那么这时气温低,气温在下降,C错误;
D.液柱下降,表明液体缩小,气体膨胀,气体热胀冷缩,那么这时气温高,气温在上升,D错误。
故选B。
6.D
【详解】
小球向A点滚动的过程中,是沿与平面镜成45度角的水平直线运动的,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像与物的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像与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所以小球的像成在与镜面成45度角的镜后面,即与水平面垂直,所以是竖直向下运动的,故A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
故选D。
7.D
【详解】
A.平面镜竖直向上移动时,铅笔的像与铅笔还是关于平面镜所在平面对称的,故像不动,故A错误;
B.像的大小与物体相等,故若改用一块较小的平面镜,铅笔像的大小不变,故B错误;
CD.由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可知,物与像关于平面镜对称,铅笔与平面镜的距离改变,铅笔在镜中的像与平面镜的距离也会改变,铅笔水平向右移动时,铅笔远离平面镜,它的像也远离平面镜向左移动;当平面镜水平向右移动时,铅笔面镜,铅笔的像也面镜向右移动,故D正确,C错误。
故选D。
8.B
【分析】
用光的直线传播来解释影子的变化。
【详解】
影子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物体距离光源越远,则影子就越长。
当人在远处时,人与灯光的夹角小,形成的影子长;
当人逐渐走近路灯时,人与灯光的夹角会变大,此时形成的影子会变短;
当人经过路灯逐渐远离时,人与灯光的夹角又会变小,形成的影子再次变长。
而且人的高度h、路灯到地面的高度H不变,设影子的长度为s',人到路灯的水平距离为s,根据光的直线传播有
所以头部的影子会沿图中的路径2移动,故ACD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
故选B。
9.D
【详解】
A.如图所示,光屏上能承接到像,说明此时通过透镜所成的是实像,而像距为20.0cm,物距也为20.0cm,所成的是等大的实像,所以
20.0cm=2f
那么凸透镜的焦距
f=10.0cm
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向水透镜注入水后,凸透镜变厚,聚光能力变强,则其焦距变小,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向水透镜注水后,凸透镜变厚,聚光能力变强,而近视眼是由于晶状体太厚聚光能力太强,而让远处的光会聚在视网膜前,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D.图示中蜡烛和凸透镜位置不变,向水透镜注水时,凸透镜聚光能力变强,则蜡烛发出的光线未达到光屏便已会聚,所以应将光屏向左移动,才能再次得到清晰的像,故D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10.B
【分析】
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大于像距,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物距等于像距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
物距小于像距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根据凸透镜成倒立、缩小实像时,物距和焦距,像距和焦距的关系,列出不等式,解不等式,确定凸透镜焦距的取值范围。
本题首先根据物距和像距确定凸透镜成像情况,然后根据成像情况,确定物距和焦距,像距和焦距的关系,最后确定凸透镜焦距取值范围。
【详解】
如图物距大于像距,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因为: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所以



那么
故ACD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
故选B。
11.D
【详解】
丙车上的人看到路边上的树木向北运动,说明丙车向南运动;甲车上的人看到丙车相对于甲车向北运动,说明甲车也向南运动,并且甲车的速度比丙车大;乙车上的人看到甲、丙两辆车都相对乙车向南运动,此时有三种可能:一是乙车向南运动,但比甲车和丙车的速度都小;二是乙车向北运动;三是乙车静止,甲、丙两车都向南运动。
综上所述,甲车、丙车必定向南运动,且甲车的速度比丙车的速度大;乙车可能向南运动,可能向北运动,也可能静止,故ABC错误,D正确。
故选D。
12.C
【详解】
AB.由图象可知,0~t1时间内,甲运动员的平均速度小于乙运动员的平均速度,以乙为参照物,甲相对于乙向后运动,故AB不符合题意;
C.在t1时刻,甲和乙的速度相同,故甲和乙是相对静止的,故C符合题意;
D.在0~t1时间内,甲运动员的平均速度小于乙运动员的平均速度,由的变形式
s=vt
可知,甲运动员通过的距离小于乙运动员通过的距离,甲运动员在t1时刻在乙运动员的后面,故甲运动员在t1时刻没有追上乙运动员,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3.甲 相同 振幅
【详解】
[1]由图可知,甲图比乙图物体偏离原平衡位置距离大,即甲的振幅大,则甲的声音响度大。
[2]相同时间内,甲图物体振动的次数和乙图物体振动的次数相同,所以甲乙两个音叉振动时的频率相同,声音的音调也相同。
[3]这个实验了说明声音的响度与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14.变低 变低 变高
【详解】
[1]将手指润湿后沿着高脚酒杯杯口摩擦时,酒杯由于振动发声,当逐渐向杯子中加水时,水量越多,杯子越不容易振动,杯子振动越慢,即振动的频率变慢,发声的音调变低。
[2]若用圆棒敲击盛水的高脚杯,水量变多时,杯子振动的频率变慢,发声的音调将变低。
[3]用嘴对着试管口部吹气,声音是由试管内空气柱振动发出的,当水量增加时,空气柱长度变短、振动变快,吹气时声音的音调变高。
15.液化 193.55 C 气态 -162 -82.3
【详解】
(1)[1]由题目信息可知,当活塞向里推时,乙健会由气态变成液态,会发生的物态变化是液化。
(2)[2]由题目信息可知,对每一种物质来说都有一个临界温度,一旦超过这个温度,无论怎样压缩体积都无法液化,乙醚的临界温度为-193.55.。
(3)[3]A.常温下可以存在水蒸发而得到的水蒸气,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常温温度超过天然气中主要成分甲烷的临界温度-82.3,故常温下无法将天然气加压液化,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温度高于气体临界温度时,气体不能只通过加压的方式液化,故C错误,符合题意;
D.常压下由沸腾得到的水蒸气极易液化为水,常温下水蒸气遇冷容易液化为水,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C。
(4)[4]常温常压下温度超过丁烷的沸点-0.5,故常温常压下,丁烷以气体存在。
(5)[5][6]-1根据62是天然气在常压下的液化温度,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82.3是甲烷的临界温度可知,天然气的液化温度一般可以控制在-162和-82.3之间,在此温度之间加压即可使天然气液化。
16.不能 B杯中的水面上方气压增大,水的沸点升高
【详解】
[1]容器中的水沸腾时温度保持不变,A杯中的水和容器中的水温度相同,不能从容器中的水里吸收热量,所以A杯中的水不会沸腾。
[2]B杯中的水不能沸腾,是因为B杯中的水面上方空气温度升高时压强增大,使得B杯中的水沸点升高了,而B杯中水的温度却和外面相同,所以B杯中的水不能沸腾。
17.沸点 水中含有酒精,水的凝固点降低了(或水和酒精混合后,凝固点会降低)
【详解】
[1]水和酒精混合后,作为液体它们是完全掺杂在一起的,不可能把它们分开,故需要把其中的一种先变为气体。物体沸腾的条件是达到沸点,并且持续吸热。一个标准气压下,酒精的沸点是78℃,水的沸点是100℃,可以利用酒精和水沸点不同的特点进行分馏,对混合物加热,并使其温度保持略高于78℃,使酒精不断沸腾变成气态,而水没有达到沸点,无法沸腾,因此还是液态存在蒸馏杯中。
[2]正常情况下水的凝固点是0℃,在水中添加酒精后,水的凝固点会降低。把混合液放入温度为-5℃的冰箱的冷冻室中,经过相当长的时间后,水并没有凝固,酒精没能分离出来。故可以猜想:水中含有酒精,水的凝固点降低了。
18.60° 0 三块平面镜相互垂直
【详解】
(1)[1]如图,入射光线AB和平面镜M的夹角是60°,过入射点B作出法线BC,求出入射角
根据反射定律得,反射角
所以
在直角三角形BOD中
光线BD入射到平面镜N上,入射角
根据反射定律得,反射角
因为
所以光线AB和光线FD平行,即AB∥DF。生活中的自行车尾灯就是根据汽车灯射出的光线照射到自行车尾灯上,经自行车尾灯两次反射后,按照原来的方向返回,进入司机的眼睛中,让司机知道前面有自行车。
(2)[2]当两个平面镜垂直时,入射光线经平面镜两次反射后,出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平行,如下图所示,当反射器转动20°,入射光线AB不动,与上同理,入射光线经垂直的平面镜两次反射后,出射光线D'F'和原来的入射光线也平行,即AB∥D'F';
因为,AB∥DF,AB∥D'F',所以,DF∥D'F',并且DF与D'F'方向相同,所以经过反射器两次反射的出射光线将转过0度角。
(3)[3]由(2)得到当两个平面镜垂直时,任何角度的入射光线经两次反射后都能和原来的入射光线平行,如果再找一个平面镜都和这两个平面镜垂直,就能达到在空间中一定范围内的入射光线(无论入射方向如何)经平面镜反射后,出射光线总是与入射光线平行,所以三块平面镜相互垂直能达到老师的要求。
19. 水平向右移动 竖直向上移动
【详解】
解:(1)[1]作点关于平面镜对称点A',A'即为在平面镜中的像。如图所示:
(2)[2]要使图中的反射光线射中墙壁上的点,如果保持平画镜不动,可将激光笔水平向右移动;如图所示:
[3]将平面镜竖直向上移动一段距离,则入射光线方向不变,入射点向右移动,则反射光线也向右移动,光斑会向上移动,反射光线能射中墙壁上的点,如图所示:
20.EO 空气 30 45
【分析】
首先根据反射角和入射角相等,找出法线,从而确定界面,然后根据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的位置关系确定出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反射光线以及入射角和折射角的度数。
【详解】
[1][2][3][4]由图可知
∠BOE=60°
所以
∠COE=90°-60°=30°

∠COF=∠COE=30°
因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则可知CD为法线,AB为界面;而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两侧,则OG一定为折射光线,EO为入射光线,OF为反射光线;入射角为
∠EOC=30°
折射角为
∠GOD=45°
入射角小于折射角,所以折射角所在的一侧为空气,即AB右侧为空气。
【点睛】
此题考查了光的反射定律、光的折射定律的应用;解答时,需要根据反射角与入射角之间的大小关系确定法线,从而确定界面,然后根据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位置关系确定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最后确定反射光线。
21.缩小 照相机 远视眼
【详解】
[1][2]烛焰到凸透镜的距离是物距,光屏到凸透镜的距离是像距。由图知,物距大于像距,且光屏上能成清晰的像,由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此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照相机就是利用凸透镜这一成像规律制成的。
[3]若保持透镜和光屏的位置不变,将蜡烛移到“28cm”刻度线位置,物距减小了,像距会变大,像成在光屏的后方,他将自己佩戴的眼镜放在蜡烛和透镜间适当位置时,光屏上又出现了清晰的像,这说明该眼镜对光线具有会聚作用,即该眼镜是凸透镜,能矫正远视眼。
22.45 40
【详解】
(1)[1]设全程的时间为2t,前一半时间通过的路程
后一半时间通过的路程
全程的平均速度
(2)[2]设甲乙两地间的距离是2s,则前半段与后半段的路程都是s,前半程汽车的运动时间
后半程汽车的运动时间
总的运动时间t
全程的平均速度
23.1 30 1.1
【详解】
[1]由题意知,甲的心跳次数为
即每秒的心跳次数为1次。
[2]由图甲知,甲心跳一次坐标纸移动的距离
s=30mm
坐标纸走纸速度
[3]由图乙知,乙心跳一次坐标纸移动的距离为33mm,则其心跳一次的时间
24.温度计玻璃泡碰到容器底 AC 小红 100 石棉网有余热且温度高于水的沸点,水可以继续吸热 ①
【分析】
(1)温度计测量时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但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
(2)根据图像,通过水质量的大小及初温的高低判断加热时间较少的原因;
(3)分析图像乙,小明的实验从5min开始沸腾,小红的实验从11分钟开始沸腾,然后根据沸腾时气泡的特点解答;
(4)水沸腾时吸热温度不变,不变的温度即为沸点;水沸腾的条件:达到沸点并继续吸热;
(5)根据水自然冷却温度变化图像分析解答。
【详解】
(1)[1]图甲所示操作中有一处明显的错误是:温度计玻璃泡碰到容器底。
(2)[2]由图像知,小明所用水的初温比小红所用水的初温高,所以水沸腾小明所用的时间明显比小红所用的时间要少,另外小明水的质量较小,也是造成小明用的时间明显比小红用的时间要少的原因之一,故选AC。
(3)[3]沸腾前和沸腾时的现象:沸腾时,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体积逐渐变大;沸腾前,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体积逐渐减小。
因此丙图是沸腾前的现象,由图像乙可知,小明的实验从5min开始沸腾,小红的实验从11分钟开始沸腾,所以实验计时第7min,小红的还没有沸腾,故图丙所示情景是小红的。
(4)[4]通过图像可以看出水刚开始吸热温度不断上升,第25分钟温度达到100℃,继续吸热,水温不再变化,说明水的沸点是100℃。
[5]撤去酒精灯后,石棉网有余热且温度高于水的沸点,水可以继续吸热,仍然沸腾一段时间。
(5)[6]根据图丁中水自然冷却时温度随时间变化图像可以看出,前5分钟水温下降较快,然后温度降低变慢,也就是水冷却时温度下降先快后慢,所以给一大碗滚烫的热水降温的两种方法较好的方案是:①先让滚烫的热水冷却5min,然后加一小杯冷水。
【点睛】
水的沸腾实验是初中热学中重要的实验,一般考查沸腾的条件、沸腾的特点、加热时间比较长的原因、器材、水沸腾的图像、温度计的正确使用和读数等等。
25.茶色玻璃板 薄 较暗 平面镜所成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
实验次数 物体到镜面的距离/cm 像到镜面的距离/cm
1
2
3
小华 不是 【解析】
【详解】
(1)[1][2]透明玻璃板比较透明,透过的光多,反射的光少,蜡烛成像不够清晰;茶色玻璃比较暗,透过的光少,反射的光多,且使茶色玻璃板后面的环境对玻璃板前蜡烛成像影响小,成像更清晰,所以应选茶色玻璃板作为平面镜。且茶色玻璃的厚度要薄,可以避免蜡烛的光通过玻璃后成两个像,而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
(2)[3]该实验最好在较暗的环境中进行,以避免环境光线对成像的影响。
[4]在实验中移动蜡烛B,它能与A的像完全重合,而A、B是两支完全相同的蜡烛,则说明:平面镜所成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
(3)[5]要探究像与物体到镜面距离的关系,需要分别测量像到镜面的距离和物体到镜面的距离,且需要进行多次实验,以避免实验结果的偶然性,所以表格设计如下:
实验次数 物体到镜面的距离/cm 像到镜面的距离/cm
1
2
3
(4)[6]平面镜是利用光的反射原理成像的,若在玻璃板前方观察折卡片上能否承接到蜡烛的像,是不能成功的,因为人眼在玻璃板前方,总会有蜡烛通过玻璃板反射的光线进入人眼,那么总能在卡片上观察到像。而在玻璃板后面观察卡片上的成像情况时,需要有实际光线在卡片会聚,才能观察到像,所以小华的意见有理。
(5)[7]经过实验说明题中所提及的相片不是直接用照相机拍摄的,因为相片中人的倒影是通过水平面形成的(此时的水平面相当于平面镜),此时的像的大小应与人的大小一样,高度自然也应是一样的。
26.也可能 物距改变后像不一定还在光屏中心 10.0cm 2f(或者20cm) 等大 放大 投影仪 右 上 大小不变只是变暗了 变小 C
【详解】
(1)[1]由于凸透镜可以成倒立、缩小的实像,也可以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所以,若凸透镜、光屏和烛焰的中心不在同一高度,但是在同一直线上,故也可能使像成在光屏中央。
[2]“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时,为使像呈在光屏中央,必须使烛焰、透镜和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上,否则物距改变后像不一定还在光屏中心。
(2)[3]让一束平行光射向凸透镜,移动光屏,直到在光屏上会聚成一点,这点是凸透镜的焦点,所以凸透镜的焦距
f=30.0cm-20.0cm=10.0cm
[4][5]因为物距u=2f,v=2f时成倒立等大实像,由乙曲线图知道,u=2f=20cm,v=2f=20cm,成倒立等大实像。
(3)[6][7]由甲图知道
u=20cm-5cm=15cm
此时的物距位于1倍焦距和2倍焦距之间,所以移动光屏,将会承接到倒立放大的实像。生活中的投影仪就是应用了这个成像规律。
[8]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近像远像变大,所以,若想使光屏上烛焰的像变得再大一些,在不改变凸透镜位置的情况下,应将蜡烛向右适当移动一段距离。
(4)[9]蜡烛不断燃烧,则烛焰不断降低,由于过光心的光线不改变方向,所以,像的位置向上移动。
(5)[10]遮住凸透镜的上半部分,物体上任一点射向凸透镜的下半部分,经凸透镜折射后,照样能会聚成像,像的大小不发生变化,折射光线减少,会聚成的像变暗。
(6)[11][12]当物距大于焦距时凸透镜成的是实像;将蜡烛从略大于一倍焦距处逐渐远离凸透镜,物距变大,像距则变小,且越来越靠近焦点,所以,像距v与t的大致变化关系为图中的C。
故选C。
27.0.7 右 不正确 水面上升或下降时,入射角和折射角都不变 小 红
1.25
【详解】
(1)[1] “折射角与入射角的比值”定义为“偏折比”,图甲实验中,测得折射角为35°,已知入射角为50°,则偏折比为
[2]当容器内逐渐加水时,光的折射程度不变,但入射点逐渐抬高且向右移动,由光的折射规律作出的折射光线照射在容器底的光斑会逐渐向右移动。
(2)[3][4]猜想1不正确。由图可知,水面上升或下降时,入射角和折射角都不变,则折射角与入射角的比值即偏折比也不变,由此说明偏折比与液体深度无关,故猜想1不正确。
(3)[5]将图甲中的水换成油,当油的深度小于水的深度,杯底光斑位置恰与图甲实验时光斑位置重合,如图1可知:水中的折射角大于油中的折射角,由于入射角相同,则在相同条件下,油对光的“偏折比”比水对光的“偏折比”小。
(4)[6]光线的入射角和入射点不变,红、蓝色激光的折光线如图2所示,由图2可知:红色激光的折射角大于蓝色激光的折射角,由于入射角相同,则根据“偏折比”的定义可知:红光的“偏折比”大。
(5)[7]将一束激光穿过如图丁所示的玻璃砖,若光在玻璃砖上表面折射时入射角为r,折射角为i,如图3所示,此时“偏折比”为0.8,即
当光在下表面折射时,如图3中,则此时入射角为r′,折射角为i′,根据几何知识可知
∠r′=∠i
∠i′=∠r
所以,光在下表面折射时的“偏折比”为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