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1.A(“主要目的”错。)
2.D(“记叙和抒情成分不多”,“但议论性不强”有误,应是重在评论、说理。)
3.C(A 强加因果。B“神舟载人飞船起初发射的目的是住两天,看一看”不对,“看一看,住
两天”只是形象的说法,本意是说早期星际探索在太空停留时间短。“住下来”是指停留在太空
的时间相对长一些。D 为防止自己丢失,航天员出舱时会用安全带将自己与航天器连接起来。而
“靠手把扶住周围的某些物体来维持行动”是为了解决航天员在失重状态下无法用腿行走的问
题。)
4.①介绍什么是太空行走。
②介绍太空行走的方式。
③介绍太空行走的难点。
④介绍完成太空行走所需的装备。
(每点 1分)
5.①航天工程的发展:从“嫦娥奔月”到“祝融驭火”,从“天和筑穹”到“墨子传信”,从“北
斗联网”到“天舟穿梭”。中国人从古至今对浩瀚星空不断追求,不断探索。
②载人航天工程的发展:从神舟一号到神舟十二号,我国载人飞船的发展历程就是中国航天的求
索过程。
③载人航天技术的发展:2008 年航天员翟志刚进行了我国第一次太空行走验证类出舱活动,这次
神舟十二号航天员进行的太空行走时间更长,任务更复杂,探索更深入。
(只要能答出解说内容,每点即给 2分)
6.A(B“故意”错。C“讽刺那些赶潮的青年人,完全改变了自己的内在品质”错,借“市场菜
摊上的黄瓜长满癞刺”不是为了讽刺人,也不是“完全改变”而是“无法分辨”。D“是为了怀念
朋友的母亲,表达对母亲宽容与伟大的赞颂之情”错,是为了讴歌土地,赞美劳动和生命。)
7.B(没有心理描写手法)
8.①为了讴歌“土地”,“土地”如慈祥的“母亲”一样包容“性格迥异的孩子”;
②为了歌颂生命,小院中花草果蔬是闲适、从容、尊贵、自由、执着、坚定的生命的象征;
③为了赞美劳动,因为一切美好的东西都是由劳动创造的。(任意一点给 2分)
9.只写景物没写特点 0分,只写拍摄角度、背景音乐是什么,各给 1分。要求表达清晰,景情有关
联,体现审美与想象力。
10.B(“黄金五十两”“五十两”是“黄金”的定语,所以不能断开。“稍畜钱粮待之”,意思
是“渐渐积贮钱粮来防备疫病。”这两处不可以断开。故选 B。)
11.D(D项“司农”不掌管“军事”。)
12.B(B项“他不便上书议论”错,应该是“苏轼上书评论新法的弊病”。)
13.(1)元祐三年,(苏轼)代理主持礼部贡举考试,恰逢大雪严寒,士子们坐在庭院中,因寒
冷而哆嗦得不能说话。
(2)苏轼怕不被他们容纳,请求调到外地,担任龙图阁学士、杭州知州。苏轼到杭州之后,遇上
大旱,饥荒和瘟疫并发。
采分点:(1)“权”,代理;“知”,主持;“会”,恰逢,正赶上;“噤”,因寒冷而哆嗦。
(2)“见容”,被动句,被容纳;“请外”,请求外调,请求调到外地;“拜”,授予官职,担
任;“既”,……之后。
14.①苏轼向朝廷请求,免去本路上供米的三分之一。
1
②用剃度僧人的牒文换取米来救济饥饿的人。
③减价出售常平仓的米,做了很多稀饭和药剂,派人带着医生到各街巷治病,救活的人很多。
④拿出自己囊中的五十两黄金,建造治病场所。
⑤积贮钱粮防备疫病。
(没有用现代汉语概括,直接摘抄原文不给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
15.A(A项中的“从正面描写昭君形象”错,应该是侧面烘托。)
16.手法:两首诗都用了怀古伤今的手法。(2分)
情感:①杜诗借昭君有才貌不被赏识,以及昭君对故国的思念与怨恨,(1分)寄托了诗人自己的
身世之感和爱国之情,同时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抱负不得施展的怅惘。(1分)
②苏词借对古代战场的凭吊和对周瑜才略、气度、功业的追念,(1分)反衬自己年华老去、壮志
未酬的忧愤及旷达洒脱的豪情。(1分)
17.(1)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2)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3)君子生非异也 善假于物也
(4)(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 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18.D
19.C
20.参考事例:
“人民英雄”获得者张定宇,年轻时响应号召,随队出征,支援友国;年老时冲锋在前,义无反
顾。变化的是身体,不变的是责任。
(句式 2分,内容 2分,语言表达流畅合理 1分。具体要求:体现时间或工作状态的跨度,强调
变化与不变化,突出英雄的精神,榜样的力量。参考人物: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感动
中国人物张桂梅等。)
21.情境一:惠赠,修改为“送”。
情境二:鼎力相助,修改为“全力支持”。
情境三:垂询,修改为“请教”。
(任意一句指出并修改正确,给 1分。)
22.①有关部门在湖心建岛。
②做禁止垂钓警示标识,并请相关部门执法。
③做爱鸟宣传告示牌,提高市民环保意识。
(一点 2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其它建议言之成理,表达清晰,酌情给 1分。)
23.写作提示:
围绕“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这句话写作,表达出面对苦难时积极的人生态度,行文要体现
出思辨性。
作文等级评分标准:参考 2021 年高考作文等级评分标准。
2
文言文参考译文:
苏轼,字子瞻,是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县)人。母亲程氏亲自教授苏轼读书,听到古今的成
败得失,常能说出其中的要害。嘉祐二年(1057),参加礼部的科举考试,主考官欧阳修见到苏轼的
文章很惊喜,参加殿试考中了乙科,后来苏轼携书信拜见欧阳修,欧阳修对梅圣俞说:“我要避
开他,好让他出人头地。”苏洵去世后,朝廷追赠他为光禄丞。苏轼服丧期满,回到朝廷,任命
他为判官告院。王安石创立施行新法,苏轼上书评论新法的弊病。新的政令一天天下达,苏轼在
杭州任上总是利用新法中对百姓有利的内容造福百姓,百姓们因此生活安定。调任密州。司农下
令实施手实法,不按时施行的人按违反国家制度判罪。苏轼对提举官说:“违反制度的判罚,如
果是出自朝廷,谁敢不听从?如今命令出自司农,这是擅自制定律法。”提举官害怕地说:“请
您先不要追究这件事。”不久,朝廷知道这个法令危害百姓利益,于是下令废除了它。元祐元年,
轼凭七品官身份入朝在延和殿侍奉皇帝,就赐给他银印红绶,升迁为中书舍人。元祐三年,(苏
轼)代理主持礼部贡举考试,正逢大雪严寒,士子们坐在庭院中,因寒冷而哆嗦得不能说话。苏
轼放宽他们的禁约,使他们能尽量发挥。巡视考场的宦官常侮辱应试士人,而且抓住意义模糊的
个别词语,诬陷为罪状,苏轼把这些宦官都奏请驱逐。元祐四年,因积累了一些议论政事的话,
被当权的人所恨。苏轼怕不被他们容纳,请求调到外地,任龙图阁学士、杭州知州。苏轼到杭州
之后,遇上大旱,饥荒和瘟疫并发。苏轼向朝廷请求,免去本路上供米的三分之一,又得赐予剃
度僧人的牒文,用以换取米来救济饥饿的人。第二年春天,又减价出售常平仓的米,做了很多稀
饭和药剂,派人带着医生到各街巷治病,救活的人很多。苏轼说:“杭州是水陆交通的要地,得
疫病死的人比别处常要多些。”于是收集多余的钱二千缗,又拿出自己囊中五十两黄金,建造治
病场所,渐渐积贮钱粮来防备疫病。徽宗即位,又经历三次大赦,于是提举玉局观,恢复朝奉郎
的官职,苏轼从元祐以来,不曾因每年考核政绩请求升迁。所以官职就停留在这里。建中靖国元
年,在常州去世。苏轼师从父亲苏洵学习写文章,后来得力于天赋。(苏轼)曾经自己说:“写文章
如同行云流水,本来就没有一定的格式,仅是常要在该说的地方就说,该停的地方就停。”即使
是嬉笑怒骂的话,都可以写成文章诵读。他的文章博大深沉光辉灿烂,称雄百代,自从有文章以
来,也属少有。
3齐齐哈尔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
语 文 试 卷
考生注意: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黑色水性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北京时间2021年6月17日9时22分,搭载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二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腾空而起,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成功进入预定轨道,与天和核心舱完成自主快速交会对接,顺利将3名航天员送入太空,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空间站在轨建造阶段首次载人发射取得圆满成功。
浩瀚星空再添访客,中国航天再创辉煌。这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立项实施以来的第19次飞行任务,也是空间站阶段的首次载人飞行任务。根据任务实施计划,组合体飞行期间,航天员将进驻天和核心舱,完成为期3个月的在轨驻留,开展机械臂操作、太空出舱等活动,验证航天员长期在轨驻留、再生生保①等一系列关键技术。
升腾的火箭,承载的是一个民族的飞天梦想,镌刻的是一个国家的前行脚步。回顾神舟载人飞船的发展历程,神舟一号到神舟四号实现了天地往返的无人验证,神舟五号实现了载人天地往返,神舟六号实现多人多天天地往返活动,神舟七号实现航天员出舱活动,神舟八号到神舟十号突破了无人交会对接和有人交会对接,神舟十一号实现了航天员的中期驻留。向浩瀚宇宙的每一次进发,振奋的是越来越昂扬的精神和气概,夯实的是越来越厚重的自信和底气。
此次神舟十二号的成功发射,可以说集齐了全任务全模式天地往返所需要的全部技能点,开启了逐梦空间站的时代。首次实施载人飞船自主快速交会对接;首次绕飞空间站,并与空间站径向交会;首次实现长期在轨停靠;首次具备从不同高度轨道返回东风着陆场的能力;首次具备天地结合多重保证的应急救援能力……有专家形容,此前的星际探索就像去一个陌生的城市“看一看”“住两天”,这次是要在太空的“家”里“住下来”“走一走”。客观来说,困难更大,风险更高,任务更重。在谈到入选飞行乘组的心情时,航天员汤洪波语气坚定:“有压力更有信心。我是第一次执行任务,压力难免会有,因为神秘的太空充满着许多未知,空间站任务也充满风险和挑战。但我坚信,压力就是动力,信心保证成功。”
星空浩瀚无比,探索永无止境。从“嫦娥奔月”到“祝融驭火”,从“天和筑穹”到“墨子传信”,从“北斗联网”到“天舟穿梭”……生动形象的名字,是中国人独有的浪漫,也是从古至今不变的追求。心怀梦想,奋勇拼搏,攀登科技高峰,探索宇宙奥秘,浩瀚太空必将留下更多的中国身影、中国足迹。
(摘自向学笙《为浩瀚太空留下更多中国身影》)
材料二:
2021年7月4日14时57分,经过约7小时的出舱活动,神舟十二号航天员乘组密切协同,圆满完成出舱活动期间全部既定任务,航天员刘伯明、汤洪波安全返回天和核心舱,标志着我国空间站阶段航天员首次出舱活动取得圆满成功。
出舱活动,又被称作太空行走,是指航天员或宇航员离开载人航天器乘员舱,只身进入太空的活动。这是载人航天的一项关键技术,是载人航天工程在轨道上安装大型设备、进行科学实验、施放卫星、检查和维修航天器的重要手段。美国曾通过太空行走修复了刚发射上天就出现重大故障的“天空实验室”空间站,使它“起死回生”;苏俄航天员则多次出舱活动,修理“和平号”空间站,使它转危为安;当前在轨运行的“国际空间站”更是由航天员通过多次太空行走才完成在轨组装的。
随着太空行走技术的发展,太空行走的方式也越来越多。按出舱活动的目的和任务可分为四种:第一种是验证类出舱活动;第二种是组装类出舱活动;第三种是维修类出舱活动;第四种是有效载荷类出舱活动,即回收、修理和释放卫星或在月面安装实验装置、采集月岩标本等。
2008年航天员翟志刚进行的我国第一次太空行走属于验证类出舱活动,而这次神舟十二号航天员进行的太空行走时间更长,任务更复杂。他们要进行首次人和机械臂的协同配合,用机械臂把航天员载到舱外作业点去完成复杂的舱外安装任务,难度比当年翟志刚的首次太空行走大许多。
太空行走的难点主要在于:一是舱外环境十分恶劣,必须使用复杂而可靠的出舱活动系统来克服空间环境的影响,以保障舱外行走航天员的安全;二是航天员在失重状态下无法用腿行走,主要是靠手把扶住周围的某些物体来维持行动;三是太空中缺少可辨识的参照物,航天员很容易迷失方向。
处于真空状态的太空,没有大气层的保护,温度变化很大。太阳照射时温度可高于100℃,无阳光时温度可低于-200℃,同时存在各种能伤害人体的辐射。为保障航天员在出舱活动中能安全、有效地完成任务,出舱活动时,航天员需配备航天服、舱外机动装置、完成任务所需的工具、固定身体的设备及安全带等装备。其中舱外航天服是出舱活动中最重要的装备,它将航天员的身体与太空的恶劣环境隔开,并向航天员提供大气压力和氧气等维持生命所需的各种保障。同时,为了解决在太空行走时因缺乏参照物,无法分清物体的远近大小,判断其速度快慢等安全问题,航天员在太空行走时都会用安全带将自己与航天器连接起来,以防自己丢失在茫茫太空中而成为人体卫星。
本次出舱任务圆满完成,航天员们不仅给14亿国人传输回了太空视角下的地球绝美照片,同时也宣告了我国更为成熟地掌握了太空行走这一核心航天技术。
(摘编自庞之浩《航天员为啥要出舱?太空行走有多难?》)
【注】①再生生保:是一种验证中国空间站的技术。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的载人飞行任务实施的主要目的是验证航天员长期在轨驻留、再生
生保等一系列关键技术。
B.从神舟八号到神舟十号,我国突破了无人交会对接和有人交会对接,这彰显了我国航天
技术的脚步在不断前行。
C.经过约7小时的出舱活动,航天员完成出舱活动期间全部既定任务,标志着我国空间站
阶段航天员首次出舱活动成功。
D.舱外航天服是宇航员出舱活动中的重要装备,宇航员需要借助它抵御恶劣环境,并且获
得维持生命所需的各种保障。
2.结合时评文的特点,围绕材料一内容,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材料一围绕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空间站在轨建造阶段首次载人发射取得圆满成功这一新闻
事件集中展开评论,观点鲜明,有针对性。
B.材料一先点明新闻事实,接着回顾我国航天工程的历程,指出本次发射任务的重要意义,
最后提出美好愿望,行文逻辑清晰。
C.“升腾的火箭,承载的是一个民族的飞天梦想,镌刻的是一个国家的前行脚步”,句式
整齐,论述精当,用词准确生动。
材料一在介绍神舟十二号载人发射任务圆满成功的事件时,记叙和抒情成分较多,突出
表现该事件背后的意义,但议论性不强。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神舟十二号的成功发射,实现了多个首次突破,是因为集齐了全任务全模式天地往返所
需的全部技能点。
B.神舟载人飞船起初发射的目的是到太空中看一看,住两天,而神州十二号的发射是为了
在太空住下来,留下中国的身影和足迹。
C.太空行走技术是载人航天的一项关键技术,美国和苏俄的宇航员都曾通过太空行走完成
了重要的太空任务。
D.为了防止自己丢失在太空中而成为人体卫星,航天员出舱行走时,主要是靠手把扶住周
围的某些物体来维持行动。
4.材料二在总结神舟十二号圆满完成太空行走任务的意义的同时,也为我们科普了有关航天员
太空行走方面的知识,请根据材料内容简要概括。(4分)
5.有种求索叫中国航天,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此的理解。(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花草院落
郑飞雪
①一年前去过那家小院,小院里花草的气息从不同的季节飘散出来。
②去往乡村的路途其实有些远,也坎坷,先穿越邻县的高速路,再盘旋到寿宁县高海拔的山路,一路翠竹林立,云雾飘渺,很快就忘却了身后的红尘。路愈往山巅,愈陡峭,愈感觉那座院落的离世与神秘。
③车子到达乡村后,双脚像兔子着落到青草地,我感觉又回到了出发地——家乡。朴实的村民从村街店铺里探出头,用与我家乡相仿的方言向朋友问候着,有一两句拗耳,只稍慢下语速重复着,也能捕捉出话里的大致意思。错把他乡当故乡,便是此情此景的感觉了。
④空气中飘送着稻草香,小院就坐落在青青的田野边,田边一条潺潺流水,像是专为客人引路的,沿着水流方向从东向西走小段路,到达宅院门口。那宅院,像临水的花,映照在涧边。寂寞,却有寂寞的言语。探头,可见院子里摇摆着各色花草,像微信里的图片一样春光灿烂,像主人一样熟悉亲切。当然,它们霸着这方水土,霸着这座院落,自然是院落里磊落的主人了。一群风尘仆仆的远客闻着香,蜂蝶一样来寻访芳踪。
⑤很普通的一些花草装扮着空旷的院地,院子显出特别的乡村格调,好像在这里遇见儿时的伙伴,笑容从模糊的记忆里慢慢洇开,浮现出往昔熟悉的容颜,猛地,一眼就叫出它们的名字:葵花、丝瓜、辣椒、月季、茄子……这些花,挨挨挤挤站满院子,像左邻右舍聚拢过来瞄一眼稀客。紫茄有些腼腆,见不得生人,静静挨着墙角羞怯着,吐出紫星星一样的花儿,这朦胧的花朵却如星光一样照亮城里人尘封的梦。一片菜花,一片开在院墙内的菜花,如紫云英一样勾起春天的梦幻,这是多么富足的分享。黄瓜很愉悦,纤巧的藤蔓沿着院墙攀升,像一首爱情歌谣,把明亮的心情传达远方。重重碧叶垂挂的瓜,是嫩黄的。这纯净的颜色,一下子唤醒岁月深处单纯的记忆。它从母胚蒂结出来,就是以天然的肤色遗传命名。黄瓜,一个名副其实的乳名。而今市场菜摊上的黄瓜长满癞刺,裹着胡瓜丝瓜一样的绿衣裳,像赶潮的青年装扮星范,让人掂量时无从下手,也无法分辨内在的本质,锋芒毕露。
⑥玫瑰躲在玉米棒下浅笑,鱼腥草簇拥着石榴花向墙角绵延,吊兰从假山的缝隙里冒出来,争着抢着在池水边摇头晃脑,生命依恋的情怀从缠绕的枝叶间蓬勃而出。让人感叹时光匆忙,也欣喜存在的诗意和温暖。与世无争的闲适,正是生命的从容与尊贵。
⑦朋友建房时突发奇想,在院里开辟了一块地。不灌溉水泥,花卉、蔬菜、野草可以在泥土里混杂生长,错落有致、和谐生趣,让生活视野呈现出别样的风情。我喜欢这草木群居的院子,像主人相邀南来北往的客,演奏着浪漫的音乐交响曲,提琴、簧管、快板、慢板、大调、小调……或舒缓、或激扬、或沉郁、或热情、或优雅、或荒凉,花草们用执着的深情,绽放成土地上坚定的生命。
⑧朋友说,这些花籽菜籽草籽,都是母亲随手撒下的。母亲年迈了,怕她走不上山坡,风雨里走不进田园,保留了这院内的土地,让她随性操持。一位母亲对生活的操持性情,就像蜜蜂在花粉丛中辛劳,像菜们草们执意要从土地里冒出来,没有人会阻遏这天性的执念。子女对母亲的了解如花草与泥土相通,泥土培育花草,草木感知土地深处的脉搏。母亲细碎的脚步日转星移,从东边撒下一粒籽,萌发一颗芽;西边栽种一株苗,结出一个瓜。枝叶蓬勃成周边欢愉的生命,年迈的母亲就喜欢这样簇拥的生命,相互牵依,相互缠绕,寂寞滋生出许多热闹。一片瓜菜的季节延伸着一位母亲的时光,母亲的富足就是看着土地上的热闹。手抚过的花朵、瓜果、枝叶,像土地盛开的温情,像母亲琐碎的叮咛,牵挂着远行的脚步。
⑨宽广的土地多像慈母,容纳远远近近性格迥异的孩子。
(选自《散文选刊·下半月》,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在文章开头,作者写前往乡村途中,一路翠竹林立,云雾飘渺,这样的美景给人一种超
脱俗世的美感,引人无限遐想。
B.作者到达乡村后,朴实的村民故意用与我家乡相仿的方言向朋友问候,表现了村民对
客人的热情。
C.作者借市场菜摊上的黄瓜长满癞刺,裹着胡瓜丝瓜一样的绿衣裳的模样,讽刺那些赶潮
的青年人,完全改变了自己的内在品质。
D.作者之所以不惧村路遥远,在一年后,又来到乡村小院欣赏满院花草,是为了怀念朋友
的母亲,表达对母亲宽容与伟大的赞颂之情。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综合运用了记叙、描写、议论等表达方式,向读者呈现了一幅生机蓬勃的乡村院落
花草图。
B.文章在刻画母亲的形象时,运用了动作、心理等描写手法,刻画了慈爱、包容的母亲形
象。
C.本文描写院中花草蔬菜时,语言生动活泼,明快自然,洋溢着一种欢乐的气氛,有着极
强的感染力。
D.本文运用点面结合的手法,描写了院里挨挨挤挤的花草、果蔬,让人感受到小院的热闹
和土地的温情。
8.请结合文章思想内容谈谈作者赞美小院中花草的用意?(4分)
9.这篇文章具有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特点,字里行间蕴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请选取②或⑥段中的景物,从景物特点、拍摄角度、背景音乐这三方面拟写拍摄脚本,并加以说明。(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嘉祐二年,试礼部,主司欧阳修惊喜,殿试中乙科,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 洵卒,赠光禄丞。既除丧,还朝,以判官告院。安石创行新法,轼上书论其不便。新政日下,轼于其间,每因法以便民,民赖以安。徙知密州。司农行手实法,不时施行者以违制论。轼谓提举官曰:“违制之坐,若自朝廷,谁敢不从?今出于司农,是擅造律也。”提举官惊曰:“公姑徐之。”未几,朝廷知法害民,罢之。元祐元年,轼以七品服入侍延和,即赐银绯,迁中书舍人。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暧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四年,积以论事,为当轴者所恨。轼恐不见容,请外,拜龙图阁学士、知杭州。既至杭,大旱,饥疫并作。轼请于朝,免本路上供米三之一,复得赐度僧牒,易米以救饥者。明年春,又减价粜常平米,多作饘粥药剂,遣使挟医分坊治病,活者甚众。轼曰:“杭水陆之会疫死比他处常多乃裒羡缗得二千复发橐中黄金五十两以作病坊稍畜钱粮待之徽宗立,更三大赦,遂提举玉局观,复朝奉郎,轼自元祐以来,未尝以岁课乞迁。故官止于此。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轼师父洵为文,既而得之于天。尝自谓:“作文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止于所不可不止。”虽嬉笑怒骂之辞,皆可书而诵之。其体浑涵光芒,雄视百代,有文章以来,盖亦鲜矣。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杭/水陆之会/疫死比他处/常多乃裒羡缗得二千/复发橐中黄金/五十两以作病坊/稍畜钱
粮待之。
B.杭/水陆之会/疫死比他处常多/乃裒羡缗得二千/复发橐中黄金五十两/以作病坊/稍畜钱
粮待之。
C.杭/水陆之会/疫死比他处/常多乃裒羡缗得二千/复发橐中黄金/五十两以作病坊/稍畜钱
粮/待之。
D.杭/水陆之会/疫死比他处常多/乃裒羡缗得二千/复发橐中黄金五十两/以作病坊/稍畜钱
粮/待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嘉祐,是北宋时期宋仁宗使用的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
B.主司,既可指主管某项事务的官员,又可特指科举的主试官,文中指后者。
C.殿试,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最高一级的考试,在殿廷举行,由皇帝主持。
D.司农,是官名,又称为大司农,主要掌管农桑、租税、军事等相关事务。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苏轼自幼聪颖,深受时贤赏识。母亲亲自为他授课,他往往能说出要点。欧阳修十分看
重他,曾对梅圣俞说,应当避开此人让他出人头地。
B.苏轼因势利导,利用新法便民。当时王安石创行新法,他不便上书议论;新政下达,他
常常设法使这些法令有利于百姓,百姓生活得以安宁。
C.苏轼刚直不阿,奏请驱逐宦官。宦官常侮辱应试士人,而且抓住意义模糊的个别词语,诬陷为罪状,苏轼把这些宦官都奏请驱逐。
D.苏轼天赋异禀,为文得心应手。他从父习文,又极具才华,作文如行云流水,行止有度,
嬉笑怒骂之辞皆可书而诵之,最终成为一代文宗。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
(2)轼恐不见容,请外,拜龙图阁学士、知杭州。既至杭,大旱,饥疫并作。
14.面对饥疫并作,苏轼做了哪些对百姓有利的事情,请用现代汉语加以概括。(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咏怀古迹(其三)
杜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点出昭君村所在的地方,构想出群山万壑奔赴荆门山的雄奇壮丽的图景,借高山大
川的雄伟气象从正面描写昭君形象。
颔联写昭君其人,诗人用简短而雄浑有力的两句诗,营造出了悲凉萧瑟的氛围,写尽了
昭君一生的悲剧。
C.颈联紧承颔联,进一步写昭君的身世家国之情。昭君不忘故土,魂魄月夜归来,怀念故国之心,永远不变。
D.尾联用千载作胡音的琵琶曲调,写出了昭君的“怨恨”,这“怨恨”中包含着“恨帝
始不见遇”的怨思。
16.本诗和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都使用相同的表现手法表达不同的情感,请作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8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8分)
(1)《沁园春·长沙》中表现词人年轻时评论时政,书写激浊扬清文章的两句是:
, 。
(2)杜甫在《登高》中道出郁积于心中的自身之苦、国运之恨和无限悲凉难以排遣的句子是:“ , 。”
(3)《劝学》中“ , ”两句,表明君子并非天资过人,只是他们善于利用外部条件来弥补自身的不足。
(4)《赤壁赋》中苏轼表现出豁达的宇宙观和人生观,其中阐述从变化的角度看待事物的句子是“ , ”。
语言文字运用(18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崇尚英雄才会产生英雄,争做英雄才能英雄辈出。”一个有希望的
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功勋荣誉表彰工作。不仅功勋模范人物是我们身边可爱可敬、可亲可感的榜样典型,也是国家栋梁、行业翘楚、民族先锋、社会楷模。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党和国家以最高规格褒奖功勋模范,就是要弘扬他们身上展现的忠诚、朴实、 的崇高品格,推动全社会形成 、崇尚英雄、争做先锋的良好氛围,激发全国人民的爱国之情、强国之志、报国之行。功勋模范身上体现的崇高精神,是社会向上向善、时代发展不可或缺的动力。 他们的历史功绩,尊崇他们的英雄风范,彰显了关心英雄、珍爱英雄、尊崇英雄的国家态度。“七一勋章”获得者孙景坤,从军时南征北战,英勇果敢,多次立功;复员后躬耕田野,默默奉献。变化的是身份,不变的是坚守。榜样是看得见的哲理。这些功勋模范的事迹,是今天我们 奋进力量的活水之源。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矢志不渝 择善而从 铭记 吸取
B.坚贞不渝 见贤思齐 牢记 吸取
C.坚贞不渝 择善而从 牢记 汲取
D.矢志不渝 见贤思齐 铭记 汲取
19.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功勋模范人物不仅是我们身边可爱可敬、可亲可感的榜样典型,也是国家栋梁、民族先锋、社会楷模、行业翘楚。
B.不仅功勋模范人物是国家栋梁、民族先锋、社会楷模、行业翘楚,也是我们身边可爱可敬、可亲可感的榜样典型。
C.功勋模范人物不仅是国家栋梁、民族先锋、社会楷模、行业翘楚,也是我们身边可爱可敬、可亲可感的榜样典型。
D.不仅功勋模范人物是我们身边可爱可敬、可亲可感的榜样典型,也是国家栋梁、民族先锋、社会楷模、行业翘楚。
20.请仿照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形式,结合文段主题,再举一个恰当的人物事例。(5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21.下面几个情境都存在表述不当之处,请指出并加以改正,使之准确、得体。(3分)
情境一:糖果组柜台前张秉贵正在售卖糖果,一位顾客把一大包枣和梨放在柜台上说:“这是俺家乡产的水果,特地惠赠给你。”
情境二:“做科学传播是件好事情,我当然鼎力相助啊!”在钟扬的鼓励下,同学们在学校创立了“学与做科学社”。
情境三: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常携文章,垂询韩文公。韩文公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22.阅读下面的文字,关于齐齐哈尔市劳动湖“凤头鸊鹈”安家难的问题提出2条合理化建议。要求:语言简洁流畅,表达有针对性,言之成理,每条建议不超过20个字。(4分)
凤头鸊鹈一直以来都是劳动湖尊贵的“客人”。然而多年来,凤头鸊鹈的生存环境常常受到威胁。湖心没有小岛,鸟儿安家很难。凤头鸊鹈的巢穴时常遭到劳动湖垂钓者的破坏。凤头鸊鹈的巢穴一旦经过破坏,它们就会“弃巢”而去。鹤城土地肥沃,天蓝水清,人与自然应和平共处,我们不该破坏它们的生存环境。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想透了什么。满园子都是草木竞相生长弄出的响动,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
——《我与地坛》
以上材料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对人生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
高一语文试卷 第 页 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