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9张PPT)
《孟子》
18 鱼我所欲也
1.掌握有关孟子的文学常识。
2.熟读课文,积累文言字词。
3.疏通第一段大意,理清本段写作思路。
学习目标
走近作者:孟子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现在山东邹城市)人,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人称他为“亚圣”,提倡以“仁”“义”为中心的“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主张,认为“人性本善”。
《孟子》是记载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与《论语》《大学》《中庸》合称“四书”,同为儒家经典。
本文选自《孟子·告子上》,其主要内容是阐明“性善说”,认为人生来就有善良的本性,这种善的天性,就是人的“本心”。他说人有四种“本心”: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
本文讲的是每个人都有“本心”,阐述了义重于生,义重于利和不义可耻的道理,提出“舍生取义”的主张,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告诫人们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人都应该保有自己的“本心”。
读
要求:
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通读顺。
为宫室之美为之
所恶莫甚于死者
得我与
一箪食
蹴尔而与之
wéi
yú
dān
cù
wù
读准字音
wèi
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 /何不用也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 此之谓/失其本心。
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译
结合注释,疏通第一段大意,疑难之处,小组交流。
1.故不为苟得也
2.死亦我所恶
3.故患有所不辟也
4.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5.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6.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7.贤者能勿丧耳
8.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9.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10.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11.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
苟且取得,此指苟且偷生
讨厌,憎恨
祸患,灾难
同“避”,躲避
假如,假使
通过这种方法
不仅,不只是
这种心
丧失
罢了
表转折,却
那么
连词,就
比
为什么
因此
1.故不为苟得也
2.死亦我所恶
3.故患有所不辟也
4.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5.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6.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7.贤者能勿丧耳
8.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9.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10.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11.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
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 /何不用也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疏通文意
赏
1、本段提出了什么观点?
2、简析本段论证思路。
3、找出本段运用的论证方法。
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 /何不用也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比喻论证
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 /何不用也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以鱼与熊掌不可得兼而舍鱼取熊掌为喻,引出“舍生取义”的论点。
先正面再反面分析论证自己的观点。
得出结论:其实人都有向善之心,之所以贤者才能做到“舍生取义”是因为贤者能够保持“本心”而已。
重义轻生
贪生怕死
比喻论证
对比论证
简述本段的论证思路。
第一层:
以鱼与熊掌不可得兼而舍鱼取熊掌为喻,引出“舍生取义”的论点。
第二层:
先正面再反面分析论证自己的观点。
第三层:
得出结论:其实人都有向善之心,之所以贤者才能做到“舍生取义”是因为贤者能够保持“本心”而已。
首先
接着
最后
对比论证
小结:
提出论点
具体论证
正面
反面
舍鱼而取熊掌
所欲有甚于生者 不为苟得
所欲莫甚于生者 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舍生而取义者也
比喻论证
得出结论
所恶有甚于死者 患有所不辟
所恶莫甚于死者 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当堂检测:
一、填空。
本文出自《 》,作者 ___ ,名 ___ ,字 _____ ,__ 时期鲁国人,思想家、教育家,是__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后世人称____。《 》与《 》《 大学 》《中庸》合称“四书”。
二、解释
1、患: 2、辟: 3、得: 4、恶:
5、勿丧: 6、贤者: 7、苟得: 8、如使:
三、翻译
1、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3、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4、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