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三新学术联盟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广西三新学术联盟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16.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1-10 19:51:23

文档简介

广西三新学术联盟高一 1月期末联考
语文(部编版)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6 7 9 10 11 14 17 18 19
答案 B B A D B C C A D C D B
1.B A项张冠李戴,根据材料一第一段,应为“与法不同,礼不需要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C项因果颠倒,根
据材料一第三段,“在乡土社会中,传统的重要性比现代社会更甚。那是因为在乡土社会里传统的效力更大”。D
项曲解文意,根据材料一后三段内容,仪式来自于人们对传统的敬畏之感,人们服礼时对行为和目的关系不加推究。
2.B “对比论证”错,材料二并没有用到对比论证。故选 B。
3.A 材料三的观点是“中国社会出现的集体思想停滞并非是因为国民懒惰,而是由于盲信于某些教条”。A项陈述
了屠呦呦从《肘后备急方》得到启发而研究提取青蒿素,并不是盲信于经验教条,不能用来印证材料三的观点。
4.①维持礼的是传统,传统是社会累积的经验,人们只要学习照做就可以满足生活的需要,解决生活的问题,所以人
们会坚守传统,主动服礼。(2 分)②乡土社会人口流动很小,人们所取给资源的土地也很少变动,在这种代代如是
的环境里,传统的经验被证明是稳定的、可靠的、有效的,依照传统(规定的方法)去做就会有福,不这样做会出
毛病,所以人们对传统有了敬畏之感,,主动服礼。(2分)
5.(1)“不理智”是指对于传统不必知道原因,只是照办。(或在行为和目的之间的关系不加推究,只按着规定的方
法做,而且对于规定的方法带着不这样做就会有不幸的信念)(2分)(2)对中国文化的影响:①盲信经验、教条,
造成中国人创造智慧的消退,中国文化在某些阶段出现了停滞不前的情况。(2分)②由于按照既有经验通常能使人
获得成功,有利于保持秩序的稳定,使中国文化波及面不断扩大,影响了整个东亚。(2分)
6.D D“主要体现了阿巴对她断腿的同情”错误,阿巴说央金是“云中村的溪水”,赞美央金就像溪水那般清澈、
纯真,体现了他对央金的喜爱和欣赏。
7.B B“也反衬了人物内心的沉重悲哀”错误,不是反衬了人物内心的沉重悲哀,而是反映了人物内心的坚强与明朗。
8.①央金姑娘的“哭”主要表现她经历地震重回家乡灾区,回想死去的亲人以及自已的断腿的痛苦与悲伤,面对乡亲
温暖的感动,跳舞时的精神宣泄。②央金姑娘的“笑”主要表现她回到灾区试图用乐观的心态坚强面对,以及重见
阿巴等家乡人的激动与欣喜。③“哭”与“笑”交织,表现央金返乡后情绪的多变与激动,既痛苦又想走出痛苦勇
敢面对的复杂心理,真实深刻地写出了灾区人民难以平复的灾难记忆和伤痛。(每点 2 分)
9.C C“过高阳者”是“诸侯将”的定语,“诸侯将”与“数十人”构成完整的主谓句,所以应该断开,排除 B、
D两项。“慢”“易人”“多大略”都是对沛公形象的评价,可以共用一个主语,所以“人”字不应放在“多大略”
前面担当主语,再依据其评价沛公“多大略”可知,郦食其想追随沛公,所以应是“愿从游”,排除 A项。
10.C 社指土神,稷指谷神
11.A “但已经表现出非凡的政治军事才能”错误。从文本来看,郦食其前期并未表现出“非凡的政治军事才能”。
12.(1)天下人共同以秦朝的暴政为苦已经很久了,所以诸侯相继起兵进攻秦朝,怎么能说是帮助秦朝攻打诸侯呢?
得分点:“苦”,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苦;“相率”,相继,一个接着一个;“何谓…乎”,怎么能说是……
呢?各一分,句意两分。
(2)我和你在江边捕鱼砍柴,以鱼虾为伴,以麋鹿为友。
得分点:状语后置;“渔樵”作动词;“侣”:以……为伴;“友”:以……为友。以上各一分,句意一分。
13.①请求同乡为他引荐刘邦,成功的得到刘邦的召见。②狂而不拜,显示自己恃才而傲、与众不同,引起刘邦注意。
③明知故问,正话反说,再次引起刘邦的注意。④由六国纵横的历史谈及当下天下大计,给刘邦描绘了一幅胜利蓝
图。(每点 1分,答任意三点可得 3分)
参考译文:
高阳人郦食其,家境贫寒而困苦失意。刘邦部下的一个骑兵恰好是郦食其的同乡,郦食其见到他时,便对他说:
“过高阳的诸侯军将领有十多个人,这些将领都是心胸狭隘、听不进大度之言的人。我听说沛公虽傲慢、轻视他人,
但富有谋略,这正是我所愿意追随的人,只是没人为我引见。如果你见到沛公,就对他说:‘我的同乡有个郦生,人
们都说他是狂生,而他自己不认为他是狂生。”骑兵便把郦食其所嘱托的话从容地转述给了刘邦。
刘邦来到高阳的旅舍,派人召郦食其来相见。郦食其到了之后,只是作了个揖,没有倾身下拜。此刻刘邦正一边
伸开双脚坐在床上,让两个女子给他洗脚,一边接见郦食其。郦食其进来后,问刘邦说:“您是想帮助秦朝去攻打诸
侯呢?还是想率领诸侯去进攻秦朝呢?”刘邦道:“天下人共同受到秦朝的暴政苦难已经很久了,所以诸侯相继起兵
进攻秦朝,怎么能说是帮助秦朝攻打诸侯呢?”郦食其说:“您如果真的要聚集民众、联合正义的军队士兵去讨伐暴
虐无道的秦朝,就不应该以这样傲慢无礼的态度接见长者。”于是刘邦停止洗脚,起身整理好自己的衣服,请郦食其
坐在上座,然后向他道歉。郦食其便谈起了六国合纵连横的史事经验。刘邦非常高兴,问道:“现在该采取什么样的
计策?”郦食其说:“您起事时聚集起的民众,收拢的一些散乱士兵,总共还不到万人,想凭借此去直接攻打强秦,
这就如同用手去掏老虎的嘴。陈留是天下的要冲之地,四通八达,现在城内贮存着许多粮食。我和陈留的县令十分友
好,请让我去陈留,让他归属您的门下。假如他不听我的劝告,您就率军攻打,我在城里做内应。”于是(刘邦)派
答案第 1 页 (共 2 页)
遣郦食其前往陈留,刘邦率军紧随其后,于是攻下了陈留。(刘邦)封郦食其为广野君。
楚军多次袭击汉军运粮的通道侵夺军粮,使得汉军粮食匮乏。汉王刘邦于是与郦食其谋划要削弱楚军的力量。郦
食其说:“从前商汤攻打夏桀,在杞国这个地方封赏夏桀的后代;周武王讨伐商纣,在宋地封赏商纣的后裔。如今秦
朝丧失道德,背弃仁义,侵略讨伐各诸侯,毁灭他们的国家。陛下如果真能恢复六国后人的王位,这样他们的君臣、
百姓都会对陛下感恩戴德,没有不仰慕陛下的风范的,会心甘情愿地做您的臣民。如果您的恩德道义已经施行,陛下
即可以向南而称霸天下,楚王也一定会整理衣襟,恭敬地朝拜您。”汉王说:“好极了。赶快去刻制玺印,先生就可
以带着它到六国去(封赏他们的后人)。”郦食其还没有出行,张良从外面回来拜见汉王,得知他们的对话后阻止了
这件事,说:“只有使楚国不再强大,否则六国被封立的后代重新屈服并跟随楚国,陛下怎么能够使他们臣服?如果
采用那人的计策,陛下统一天下的大事就完了。”汉王停止吃饭,吐出口中的食物,骂道:“这个书呆子,几乎败坏
了你老子的大事!”于是命令赶快销毁印信。
14.D “表达出了将士们渴望战争结束,迅速返家的急切心情”错。“往返速如飞”表达的是将士们速战速决的从
军之乐。
15.①乐在将士骁勇善战:霍去病、卫青两位将领亲袭敌虏,可谓雄姿英发,勇武过人;将士们手控雕弓,足蹬壮骑,
亦是轩昂骠勇,军容壮盛。②乐在装备弓强马壮:雕弓燥硬,强劲有力;征马健硕,纵横驰骋。③乐在敌虏屈膝投
降:敌军迫于汉军的强大威势,即便是贵族贤王也只得屈膝投降;④乐在战事速决速胜:将士们痛快激战,往返如
飞,战役胜得干脆利落。(答出任意三点即可)
16.(1)山不厌高 海不厌深
(2)寄蜉蝣于天地 渺沧海之一粟
(3)半壁见海日 空中闻天鸡
(4)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5)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6)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17.C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一组,地动山摇:形容声势浩大。天塌地陷:①比喻重大变化或发生
严重情况。②形容程度深,非常厉害。该句强调声势浩大,故选“地动山摇”。第二组,披荆斩棘:比喻在创业过
程中清除障碍,艰苦奋斗。披沙拣金:比喻从大量的事物中选择精华。语境指向着太空努力,选“披荆斩棘”。第
三组,油然而生:形容思想感情自然而然地产生。应运而生:原指顺应天命而降生,后泛指随着某种形势而产生。
“民族自豪感”是自然产生的,选“油然而生”。第四组,刻骨铭心:形容记忆深刻得让人永远也不能忘记。(多
用于对别人的感激)。念兹在兹:泛指念念不忘某一件事情。语境强调念念不忘这件事,选“念兹在兹”。
18.D “使得”一词表明前后句的因果关系,不能漏掉;结合上文“有了传统和现代的意蕴”的主体应该是“中国
航天”,故选 D。
19.B 画波浪线的句子存在以下问题:一是语序不当,“我国到来‘探日时代’”语序不当,语境强调“到来”,
应改为“我国‘探日时代’的到来”;“我国‘探日时代’的到来”,“中国航天的传奇还将延伸向更加深远和未
知的领域”两者之间存在递进关系,不可调换顺序,排除 AD。二是搭配不当,“标志”用以表明事物特征,应和
“我国‘探日时代’的到来”搭配;“意味”着眼于推断的影响,和“中国航天的传奇还将延伸向更加深远和未知
的领域”搭配合适,排除 C。
20.①温室气体猛增②碳排放达到峰值③只有加强宣传(每点 2 分)(意思对即可)
21.材料解析:
第一则材料给我们介绍了自律的概念,即在没有人监督的情况下自己要求自己,自己约束自己的一言一行。第二
则引用《淮南子·说山训》的名句,说明兰花生长在无人的山谷,不会因为没人佩戴而不散发芳香;船在江河上,不
会因为没有人乘坐而不浮在水上;君子做事,不会因为没人知道而停止不做。写出了自律的具体表现。第三则材料结
合当前时事——疫情期间能否做到自律对人的影响,来阐述自律的意义。
综合三则材料,我们的作文写作可以围绕自律的意义这一方向去展开。即为什么要自律?自律可以给我们带来哪
些好处?不自律又会带来哪些影响?材料三结合时事提到自律无论对现在的学业还是对未来的事业,都有着重要的意
义,材料下面的写作要求也提到“经历过居家隔离上网课的你,会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增加了情境限制,所以写
作时可以由此进行拓展,举出典型事例或引用名人名言加以论证,但要注意不能全文脱离当前社会情形和青少年自身
进行论述,最好能够结合青少年自身现状提出建议和措施。
【立意】自律的人生更成功;越自律越自由;欲成功先自律等。
答案第 2 页 (共 2 页)广西三新学术联盟高一 1月期末联考
语文(部编版)
本试卷满分 150 分,考试用时 150 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学校、班级和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2.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 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
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在试
题卷上答题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1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小题。
材料一:
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说这些行为是做得对的,对是合式的意思。如果单从行
为规范一点说,本和法律无异,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
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国家”是指政治的权力,在现代国家没有形成前,部落也是政治权力。而礼却
不需要这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
传统是社会所累积的经验。行为规范的目的是在配合人们的行为以完成社会的任务,社会的任务是在
满足社会中各分子的生活需要。人们要满足需要必须相互合作,并且采取有效技术,向环境获取资源。这
套方法并不是由每个人自行设计,或临时聚集了若干人加以规划的。人们有学习的能力,上一代所实验出
来有效的结果,可以教给下一代。这样一代一代地累积出一套帮助人们生活的方法。从每个人说,在他出
生之前,已经有人替他准备下怎样去应付人生道上所可能发生的问题了。他只要“学而时习之”就可以享
受满足需要的愉快了。
文化本来就是传统,不论哪一个社会,绝不会没有传统的。衣食住行种种最基本的事务,我们并不要
事事费心思,那是因为我们托祖宗之福,——有着可以遵守的成法。但是在乡土社会中,传统的重要性比
现代社会更甚。那是因为在乡土社会里传统的效力更大。
乡土社会是安土重迁的,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的社会。不但是人口流动很小,而且人们所取给资
源的土地也很少变动。在这种不分秦汉、代代如是的环境里,个人不但可以信任自己的经验,而且同样可
以信任若祖若父的经验。一个在乡土社会里种田的老农所遇着的只是四季的转换,而不是时代变更。一年
一度,周而复始。前人所用来解决生活问题的方案,尽可抄袭来作自己生活的指南。愈是经过前代生活中
证明有效的,也愈值得保守。于是“言必尧舜”,好古是生活的保障了。
我自己在抗战时,疏散在昆明乡下,初生的孩子,整天啼哭不定,找不到医生,只有请教房东老太太。
她一听哭声就知道牙根上生了“假牙”,是一种寄生菌,吃奶时就会发痛,不吃奶又饿。她不慌不忙地要
我们用咸菜和蓝青布去擦孩子的嘴腔。一两天果然好了。这地方有这种病,每个孩子都发生,也因之每个
高一 1月期末联考·语文 第 1 页 共 8 页
母亲都知道怎样治,那是有效的经验。只要环境不变,没有新的细菌侵入,这套不必讲学理的应付方法,
总是有效的。既有效也就不必问理由了。
像这一类的传统,不必知之,只要照办,生活就能得到保障的办法,自然会随之发生一套价值。我们
说“灵验”,就是说含有一种不可知的魔力在后面。依照着做就有福,不依照了就会出毛病。于是人们对
于传统有了敬畏之感了。
如果我们在行为和目的之间的关系不加推究,只按着规定的方法做,而且对于规定的方法带着不这样
做就会有不幸的信念时,这套行为也就成了我们普通所谓“仪式”了。礼是按着仪式做的意思。礼字本来
是从豊从示。豊是一种祭器,示是指一种仪式。
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
动的。
(节选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材料二:
中国的一个个村庄无论在实体上还是精神上都是一个固定物。假想一个人能够反观五百年前的景象,
追溯现代历史延展的开端,他一定会发现过去与现在相比几无差异。眼前矗立着的住宅建筑物确实没有五
百年的历史,但它们与五百年前原址上的建筑物并无二致。一些家庭原来居住在草顶土墙之中,如今则在
瓦顶砖墙的房屋里繁衍,而另一些家庭却已经消亡。不时会有新的家庭出现,但这只是不规则和不寻常的
现象,那些在大片的土建房屋中生活的人们,正是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时土著居民的后裔,他们重复做着
祖先曾做过的事,不多不少,也无不同。他们以同样的方式耕种着同一片土地(尽管一些庄稼已换成了新
品种);他们以一种不变的次序去赶同样的集市;买卖并消费着同样的物品;按照同一种模式男娶女嫁。
一位哲人有过这么一句明智的告诫:“如果我们想要了解一个民族,我们就应当注意他们认可何种事
物。”一个中国村民的向往与其或远或近的祖先的向往是一致的,所以在中国乡村中不存在理智的生活。
即使偶尔有几个文化人生活在村庄里,他们往往形成自己的小圈子,而不与其他邻居有什么往来,与自己
的亲戚也没有什么往来,正如有句老话所言:“学究论书,屠夫说猪。”
(摘自[美]明恩溥《中国的乡村生活》,1899.陈午晴、唐军译)
材料三:
作为传教士中的元老级人物,北京的丁韪良博士在古老的东方工作 60个年头之后得出这样的看法,
那就是,当这个古老的“中央王国”还处于成长期时,中国先人们具有的创造性和发明才能是令人赞叹的,
而这样的创新性在现代中国人身上已经很难再找到了。事实上,当代中国人创造智慧的消退更像是社会意
识形态造成的,而并非是教育体制的原因。
毋庸置疑,中国的文化发展确实在某些阶段出现了停滞不前的情况。中国社会出现的集体思想停滞并
非是因为国民懒惰,而是由于盲信于某些教条。由于人们在实践活动中按照这些信条去做总是能够获得成
功,因此对这些观念深信不疑。在这些信条的指导下,人们基本能够保持秩序的稳定,并获得一种安全感
和一定程度的幸福感。直到最近,这些旧观念的权威地位才受到了挑战,而之前,这些观念的影响范围一
直在不断扩大,并且从未遇到过能够与之抗衡的新思想体系。中国文化的波及面不断扩大,以至于整个东
亚都受到了它的润泽。
(摘自[美]E·A·罗斯《变化中的中国人》,1911.李上译)
高一 1月期末联考·语文 第 2 页 共 8 页
1.下列对材料一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礼和法律的不同之处在于各自维持规范的力量。与礼不同,法不需要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
B.传统是一代代人累积出来的帮助人们生活的经验,人们只要“学而时习之”就可以满足需要。
C.传统在乡土社会中的重要性比在现代社会中更大,因而它在乡土社会里有着更大的效力。
D.礼是按照仪式做的意思,而仪式来自于人们的畏惧感,人们服礼时无需推究,只按着规定的方法做。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乡土社会是安土重迁的,人们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重复做着祖先曾做过的事。
B.材料一和材料二在论述观点时,都用到了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和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
C.昆明乡下人知道怎样治新生儿生“假牙”发痛的病症,说明了在环境不变时既有经验的有效。
D.一个中国村民的向往与其或远或近的祖先的向往是一致的,反映了中国村庄在精神上是一个固定物。
3.下列内容不能用来印证材料三的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东晋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中就记载有用青蒿来治疗疟疾,屠呦呦从中得到启发,研究发现了青蒿素。
B.生辰八字是指一个人出生时的干支历日期。人们根据生辰八字取名,推算人的命运、婚姻事业等。
C.鲁迅的《祝福》中鲁镇的百姓每年年终都要置办“福礼”,致敬尽礼,迎接福神,年年如此,家家
如此。
D.《阿长与〈山海经〉》中长妈妈要“我”在正月初一早晨说恭喜,吃福橘,这样就能保佑一年顺顺
溜溜。
4.为什么说“人服礼是主动的”?请根据材料一的内容进行归纳。(4分)
5.材料二认为“在中国乡村中不存在理智的生活”,请用材料一的观点简要阐明“不理智”的含义,并结
合材料三的观点,分析这种情况给中国文化带来了什么影响?(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3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8 题。
央金归来
阿来
阿巴说:云丹来了。
云丹牵着的马背上坐着一个姑娘!
姑娘穿着粉红色的冲锋衣,围着白色丝质头巾,也从马背上仰起脸来向他微笑。
姑娘脸上的表情像夏日的天空一样迅速变幻,微笑过后,很快就乌云密布。这个美丽的姑娘好像还叫
了他一声阿巴叔叔,然后就哭了起来。她没有哭出声来,只是两眼中的泪水像断线的珠子一样掉了下来。
姑娘的脸上的表情,像是夏日暴雨将临的天空,乌云翻卷,表现出惊喜悲伤交织的好多种深浅浓淡。
你是……你是?
那声音像银铃振响:我是央金!姑娘坐在马背上,向阿巴扬了扬只剩半截的腿。
阿巴知道她是谁了。爱跳舞的,自己截掉了断腿的央金姑娘!
阿巴扑上去,脸挨着她的断腿:好姑娘,你回来了!
阿巴说话时,已经带着了哭声。他以为不会再有泪水,但此时眼眶已经被泪水充满。
姑娘弯下腰,笑着对他说:阿巴叔叔,我自己下不了马。
云丹从马的另一边把她的好腿抬起来,央金姑娘揽住阿巴的脖子,让阿巴把她从马背上抱下来。阿巴
高一 1月期末联考·语文 第 3 页 共 8 页
扶着姑娘在草地上坐好。阿巴注意到姑娘一直不往村庄那边看,她依然灿烂地笑着。等阿巴把一碗热茶端
到她面前,她依然没往村子那边看上一眼,她还特意调整了一下坐姿,让自己背对着那座已成废墟的村庄。
她依然在笑,她喝了一口茶,便抬起头来问阿巴:我漂亮吧?
她当然非常漂亮,眉眼间还带着她妈妈的神情,却比她妈妈更加生动,更加神采飞扬。涌到阿巴嘴边
的话是:漂亮,漂亮,比你妈妈还漂亮!但话到嘴边,又咽回去了。地震后,这成了云中村人的本能,不
是特殊的场合,尽量不提起那些逝去的亲人。阿巴经受不住这么青春艳丽的照耀,把脸转向了别处,转向
了村子那个方向。
又有两匹马从山下上来了。云丹从这两匹马的马背上取下的是姑娘的东西:拐杖、假肢、轮椅,和几
只色彩艳丽的大包。
央金姑娘摘了一枝蓝色的翠雀花,样子像一只只正要奋力起飞的小鸟的翠雀花在手里摇晃着,开始歌
唱。她的歌声一会儿兴奋、欢畅,很快又变得孤独凄凉。
阿巴认出这个姑娘的第一反应是,她肯定会扑在地上大哭一场,他还准备好一套劝解的言辞,而她如
此兴奋,如此喜气洋洋反倒让他无所适从了。他只好说:好姑娘,喝点茶,这么长的山路,嗓子里的小人
儿一定渴坏了。阿巴说了一句云中村人才懂得的话。云中村人说饿,说渴时,会说,我嗓子里那个小人儿
都想从我嘴里伸出手来要吃要喝了。这是云中村人都懂的一个切口,但央金姑娘没有反应。
她像是陷入了沉思一样。至少她脸上的表情是安静下来要想想什么问题的样子,陷入某种思绪的样子。
阿巴起身穿过野草齐腰的荒芜田野,从自己的小菜园里摘来了新鲜的西红柿。阿巴往村里去,又手捧
着两个鲜红的西红柿回来,也没能牵动姑娘的目光往村子里看上一眼。只是在一小口一小口咬着西红柿的
时候,她的双肩开始颤抖,眼泪在眼眶里打转,她就那样低着头,带着哭声说:谢谢叔叔,我又尝到家乡
的味。
姑娘拿出了手机,把手机上的时间设计为倒计时的状态。上面的数字不断变化,松树上有细微的风声。
樱桃树摇晃的枝头上有一只鸟蹲着,声声啼叫,姑娘仰起脸看天,她说:那些云多么漂亮。
那些云真是漂亮。底部平坦,上部像一座座山,舒卷无定的边缘被太阳照得闪闪发光。
阿巴和云丹突然明白,姑娘设定的时间是那个时间。十年前,大地震动毁灭一切那个时刻。于是,气
氛立即变得庄严。还有三分钟的时候,姑娘手扶拐杖站起身来,第一次面朝云中村的废墟,迎面吹来的风
使她后背上的衣服鼓胀起来。静默。静默。时间一秒一秒走动。当那个时间点来到的时候,她扔掉了拐杖,
用一只腿支撑着身体,开始舞蹈。那不是阿巴熟悉的云中村的土风舞,土风舞的每一个动作都代代相传。
姑娘身体的扭动不是因为欢快,不是因为虔诚,而是愤怒、惊恐,是绝望的挣扎,身体向左,够不到什么。
向右,向前,也够不到什么。手向上,上面一片虚空,也没有什么东西可供攀缘,单腿起跳,再起跳,还
是够不到什么。于是,身体震颤;于是,身体弯曲,以至紧紧蜷缩。双手紧抱自己,向着里面!里面是什
么?温暖?里面有什么?明亮?那舞蹈也不过两分钟时间,只比当年惊天动地的毁灭长了不到一分钟时间,
姑娘已经泪流满面,热汗和着泪水涔涔而下。
姑娘颓然倒在了地上。
喊她不应。摇晃她也不应声。姑娘双眼紧闭,牙关紧咬。这让阿巴记起了她被埋在废墟下时,也就是
这个样子。那时,她的面孔糊满了泥浆,现在,这张脸苍白如纸。阿巴拿来调查队留下的水袋,对着她的
脸喷了一口清冽的溪水。
姑娘睁开了眼睛。她的脸上露出了笑容。她用舌头把唇边的水卷进嘴里,说:好甜啊!
阿巴流泪了:央金姑娘,你就是云中村的溪水啊!
(节选自为纪念汶川地震十周年而作的长篇小说《云中记》,有删改)
高一 1月期末联考·语文 第 4 页 共 8 页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中云中村人民在经历大地震后产生的巨大精神创伤和心灵痛苦,是以透过阿巴之眼去看重返灾
区的央金反映出来的。
B.央金将跳舞的时间用手机设为“十年前,大地震动毁灭一切那个时刻”,说明灾难记忆横亘内心难
以消除,而她准备面对。
C.阿巴为人温厚,他既处处留心不让央金因回忆而伤心,又通过家乡“切口”及西红柿慰藉身体和心
灵受到双重伤害的姑娘。
D.小说结尾写阿巴说央金是“云中村的溪水”,赞美央金就像溪水那般清澈、纯真,主要体现了阿巴
对她断腿的同情。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写央金“脸上的表情像夏日的天空一样迅速变幻”,这一比喻写出了她重回家乡时内心的激动、
复杂。
B.小说中“粉红色”“银铃振响”“鲜红”“啼叫”等表现色彩和声音的词语,既是富有诗意的环境描
写,也反衬了人物内心的沉重悲哀。
C.小说并未对云中村地震的惨状进行过多的描写,主要是借助人物少量回忆和重返地震现场的表现来
反映昔日灾难之重。
D.央金跳舞是小说节选部分的高潮,是央金内在激烈情绪的宣泄,描写时运用了一系列动词和富有节
奏感的短句。
8.小说前后多处交替写到了央金姑娘的“哭”与“笑”,请简要分析这些“哭”与“笑”的情感内涵。(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44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2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9~13 小题。
高阳人郦食其家贫落魄。沛公麾下骑士适食其里中人,食其见,谓曰:“诸侯将过高阳者数十人皆龌
龊不能听大度之言吾闻沛公慢而易人多大略此真吾所愿从游莫为我先。若见沛公,谓曰:‘臣里中有郦生,
人皆谓之狂生,生自谓我非狂生。’”骑士从容言如郦生所诫者。
沛公至高阳传舍,使人召郦生。郦生至,长.揖.不拜,沛公方倨床使两女子洗足,而见郦生。郦生入,
曰:“足下欲助秦攻诸侯乎?且欲率诸侯破秦也?”沛公曰:“天下同苦秦久矣,故诸侯相率而攻秦,何谓
助秦攻诸侯乎?”郦生曰:“必聚徒合义兵诛无道秦,不宜倨见长者。”于是沛公辍洗,起摄衣,延郦生上
坐,谢之。郦生因言六国从横时。沛公喜,问曰:“计将安出?”郦生曰:“足.下.起纠合之众,收散乱之兵,
不满万人,欲以径入强秦,此所谓探虎口者也。夫陈留,天下之冲,四通五达之郊也,今其城中又多积粟。
臣善其令,请得使之,令下足下。即不听,足下举兵攻之,臣为内应。”于是遣郦生行,沛公引兵随之,
遂下陈留。号郦食其为广野君。
楚数侵夺汉甬道,汉军乏食。汉王与郦食其谋桡楚权。食其曰:“昔汤伐桀,封其后于杞;武王伐纣,
封其后于宋。今秦失德弃义,侵伐诸侯,灭其社.稷.。陛下诚能复立六国之后,此其君臣、百姓必皆戴陛下
之德,莫不乡风慕义,愿为臣妾。德义已行,陛下南乡称霸,楚必敛衽而朝。”汉王曰:“善。趣刻印,先
生因行佩之矣。”食其未行,张良从外来谒,闻言阻之,曰:“楚唯无强,六国立者复桡而从之,陛下焉得
而臣之?诚用客之谋,陛下事去矣!”汉王辍食吐哺,骂曰:“竖儒,几败而公事!”令趣销印。
(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豪杰灭秦》,有删改)
高一 1月期末联考·语文 第 5 页 共 8 页
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诸侯将过高阳者数十人/皆龌龊/不能听大度之言/吾闻沛公/慢而易/人多大略/此真吾所愿/从游莫
为我先
B.诸侯将过高阳者数十人皆龌龊/不能听大度之言/吾闻沛公慢/而易人/多大略/此真吾所愿/从游莫
为我先
C.诸侯将过高阳者数十人/皆龌龊/不能听大度之言/吾闻沛公慢而易人/多大略/此真吾所愿从游/莫
为我先
D.诸侯将过高阳者数十人皆龌龊/不能听大度之言/吾闻沛公慢而易/人多大略/此真吾所愿从游/莫为
我先
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长揖,即拱手高举过头顶,自上而下行礼,长幼尊卑都可用,但多用于平辈之间。
B.足下,是对对方的尊称,下称上或同辈相称的敬辞,与之类似的还有阁下。
C.社稷是土神和谷神的总称。其中,社指谷神,稷指土神,后多用来代指国家。
D.《通鉴纪事本末》是由袁枢编辑的纪事本末体通史,始于“三家分晋”,终于“周世宗之征淮南”。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郦食其前期虽然穷困潦倒,但已经表现出非凡的政治军事才能。在遇到沛公后,聪明才智得以施展。
B.郦食其寥寥数语使沛公转变了态度,不但对其道歉,而且主动问计并采纳了郦食其夺取陈留县的建议。
C.郦食其认为,如果汉王能够行使仁义重封六国后裔,就可以削弱楚国的势力,面南称霸。
D.汉王开始赞同郦食其的建议,并要求他去执行,但听了张良的建议后,又立刻改变了想法。
1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天下同苦秦久矣,故诸侯相率而攻秦,何谓助秦攻诸侯乎?
(2)把下面《赤壁赋》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 分)
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13.请结合文本概括郦食其是如何引起刘邦的关注的?(3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 14~15 题。
从军行
刘孝仪
冠军①亲挟射,长平②自合围。
木落雕弓燥,气秋征马肥。
贤王皆屈膝,幕府复申威。
何谓从军乐?往返速如飞!
【注】①冠军:诸军之首,这里指汉名将霍去病。②长平:指大将军卫青。
高一 1月期末联考·语文 第 6 页 共 8 页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欣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在纵横千里的背景上,展示两支雄师直捣匈奴的景象,令人感到快意振奋。
B.三、四句在落叶的萧萧声中,舒爽的秋空下,展现的是一幅万千汉骑军容壮盛的图景。
C.诗人分咏敌我景象,叙我军则语带夸耀,述敌虏则笔含嘲讽,笔法颇具映衬之妙。
D.全诗感情充沛饱满,借汉征匈奴的历史,表现将士们渴望战争结束,迅速返家的急切心情。
15.尾联点明了全诗的情感基调,请结合全诗简要谈谈“乐”在何处?(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小题,13 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3 分)
(1)曹操《短歌行》中仿用《管子 形势解》中的话,表明贤才多多益善的句子是:
“ , ”。
(2)苏轼《赤壁赋》中客人运用比喻,感慨人生短促,个体渺小的语句是:
“ , ”。
(3)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李白在梦中登上天姥山,感受到日出的雄伟壮阔的句子是:
“ , ”。
(4)荀子在《劝学》中,举染料、冰水、木料和金属的例子,以论证
“ , ”。
(5)杜甫在《登高》中道出自己积郁心中的自身之苦与国运之恨,无限悲凉难以排遣的句子是
“ , ”。
(6)苏轼《念奴娇 赤壁怀古》中,描写周瑜指挥赤壁之战时正值青春年少、春风得意的英雄形象的诗
句是:“ , , 。”
三、语言文字运用(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7~19 小题。(本题共 3 小题,9 分)
中国航天的名字,有着专属中国人的浪漫内涵。探月工程叫“嫦娥”,月球车叫“玉兔”,空间站叫“天
宫”,火星探测器叫“天问”……作为世界四大文明中唯一没有中断过的文明,中华文明拥有无数神话故
事和历史传说,它们与中国尖端高科技擦出火花,( )。把载人航天飞船取名为“神舟”,更是把美
好的寓意碰撞个满怀。“神舟”与“神州”同音,当火箭升空时的 之声响彻在无数中国人心中,航
天圆梦的自豪感已经涌动在祖国大地各个角落。既是“腹有诗书气自华”,也是“敢教日月换新天”,带着
这份文化自信和航天诗意向着太空之路去 ,我们更能“击破万里苍穹”。
现在,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奔向宇宙,中国人已然从太空的“访客”变成“房客”——“身份”的变
化,代表着国力的增强,这一份民族自豪感的 ,当在每一名中华儿女心中 。就在神舟十三
号载人飞船奔向太空前几天,10月 14日,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首颗太阳探测科学技术试验
卫星“羲和号”。这不仅标志着中国航天的传奇还将延伸向更加深远和未知的领域,更意味着我国到来“探
日时代”。中国航天向着更高的目标迈进,是对无垠太空的“心之向往”。相信这份以国之名的诗意告白,
最终将凝聚成“奋斗吧,中华儿女”的共同心声!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天塌地陷 披荆斩棘 应运而生 刻骨铭心
B.地动山摇 披沙拣金 油然而生 刻骨铭心
C.地动山摇 披荆斩棘 油然而生 念兹在兹
D.天塌地陷 披沙拣金 应运而生 念兹在兹
高一 1月期末联考·语文 第 7 页 共 8 页
1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中国航天有了“传统”和“现代”的意蕴。
B.中国尖端高科技有了“传统”和“现代”的意蕴。
C.使得中国尖端高科技有了“传统”和“现代”的意蕴。
D.使得中国航天有了“传统”和“现代”的意蕴。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这不仅标志着中国航天的传奇还将延伸向更加深远和未知的领域,更意味着我国“探日时代”的到来。
B.这不仅标志着我国“探日时代”的到来,更意味着中国航天的传奇还将延伸向更加深远和未知的领域。
C.这不仅意味着我国“探日时代”的到来,更标志着中国航天的传奇还将延伸向更加深远和未知的领域。
D.这不仅意味着中国航天的传奇还将延伸向更加深远和未知的领域,更标志着我国“探日时代”的到来。
20.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0 个字。
(6 分)
气候变化是全球性问题。随着各国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持续增大,① ,对生命系统形成
威胁。在这一背景下,世界各国协商以全球协约的方式减排温室气体。我国也提出了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
所谓“碳达峰”目标是指我国承诺 2030 年前,② ,之后就逐步降低;所谓“碳中和”目
标是指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消解一部分碳排放,在 2060 年前实现消解与排放持平,即“净
零碳排放”。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很多群众还存在“高碳”行为,③ ,才能让低碳环保的
理念真正被他们接受,于是各级政府都在开办“碳达峰、碳中和”宣传教育活动。
四、作文(60 分)
2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自律,指在没有人现场监督的情况下,通过自己要求自己,变被动为主动,自觉地遵循法度,
拿它来约束自己的一言一行。
材料二:兰生幽谷,不为莫服而不芳;舟在江海,不为莫乘而不浮;君子行义,不为莫知而止休。
——《淮南子·说山训》
材料三:因新冠疫情而隔离在家的那段时间成为一道分水岭,有的人逆流而上,占据高地,有的人不
经意间,早已被冲刷到了末游。
培养自律的习惯,无论是对现在的学业还是对未来的事业,都有着重要的意义。读了上面三则材料,
经历过居家隔离上网课的你,会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就此写一篇记叙文或议论文。要求:自选角度,
明确文体,确定立意,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高一 1月期末联考·语文 第 8 页 共 8 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