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合花》《哦,香雪》
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体会诗(散文)化小说的特征。(重点)
2、学会欣赏诗(散文)化小说。(难点)
教学难点:体会诗(散文)化小说背后的苦难与伤痛。
任务一:概括诗(散文)化小说的特点
活动1:回忆初中所学《孔乙己》,试着从主要人物是否明确、是否有物象、情节是否清晰、矛盾是否突出、环境描写特点及用词造句等方面与《百合花》《哦,香雪》进行比较。完成以下表格:
《孔乙己》 《百合花》 《哦,香雪》
主要人物 孔乙己 小通讯员、新媳妇、“我” 香雪、凤娇
主要物象 茴香豆 百合花被子、圆月 铅笔盒
情节 情节紧凑 情节紧凑 情节较散
矛盾冲突 冲突明显 不明显 不明显
环境描写特点 社会环境 自然环境描写多,且为明丽、清新之景 自然环境描写多,且多为明丽之景
语言特点 精炼、深刻 清新、质朴,富有诗意 清新、质朴,富有诗意
叙述节奏 快 缓慢 缓慢
活动2:阅读拓展资料:
诗化小说是法国象征主义运动的一个产物,“五四”时期传入中国。吴世奇认为诗化小说,是指“思维发散化、结构散文化、人物形象淡化”的小说类型。这种小说类型,自废名开其滥觞,经沈从文扛其大旗,至萧红、汪曾祺等人延其发展,一直延续至今。
诗化小说,不注重故事情节的跌宕、不注重人物形象的饱满,而着力于在一种流淌的诗意中,传递出作者的某种意绪和感悟。
诗化小说具有散文和诗的某些特征,比如重视抒情,常可见直接抒情,或者间接抒情的语句、语段;重景物描写和意象(特殊物象)的运用;物象往往具有象征意义;主题上表面是美丽、详和,关系融洽,但深层往往弥漫着苦难和伤痛。
显现的美丽淡化了苦难的浓度,深潜的苦难增加了显现的美丽的厚度。对于苦难,不同的作家有不同的处理:沈从文主观美化,萧红采用儿童视角去叙述,废名利用禅宗思想去溶解,而汪曾祺则在对其讲述中表达出对人情和人性的重视。这类小说在苦难与和谐的碰撞交融之中,显示出一种独特的美学感受。
活动3:根据以上对比及拓展阅读,要求学生概括诗(散文)化小说的诗化特征:
明确:
情节方面:没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往往不将事件作为线索,而将情感、心理作为线索。
人物方面:人物形象不是特别鲜明、饱满,文中传递出作者的某种意绪和感悟。
环境描写:重自然环境描写,文中常有大段的景物描写,物象也往往有象征意义。
主题方面:主题上表面是美丽、详和,关系融洽,但深层往往弥漫着苦难和伤痛。
任务二:赏析《百合花》《哦,香雪》中的环境描写
活动1:从《百合花》《哦,香雪》中选择一处环境描写从语言、手法、意境、情感及作用等方面进行自主赏析。
活动2:展示交流
示例:下过小雨后的庄稼地,被“雨水冲洗的青翠水绿,珠烁晶莹。”就连“空气里也带有一股清鲜湿润的香味”。可见面对这种美景,“我”的心情是愉悦的,所以连空气都是香的。描绘了一幅和平的景象。但接下来的一句环境描写完全破坏了这种氛围。“要不是敌人的冷炮,在间歇地盲目地轰响着,我真以为我们是去赶集呢~”将炮火置于美丽的清晨,用前后反差的环境描写烘托出人物的心情。面对这种情况,“我”的心里更多的是无奈,也表现出了讨厌战争破坏美好事物的厌战心理。
任务三:梳理《百合花》《哦,香雪》中的主要物象及象征意义
活动1:阅读资料:配套资料中有关作者的背景介绍、拓展阅读中的《没有爱情的爱情牧歌》……
活动2:分析主要物象的象征意义
中秋的满月:团圆,圆满,和谐。代表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和平美好的期盼。
百合花:纯洁,美好。象征着人与人之间纯洁的关系和小通讯员、新媳妇美好的品质。
铅笔盒:代表了知识,力量。象征着香雪独立的人格和对外面的世界的追求。
活动3:分析主要意象背后隐藏着的苦难和伤痛
满月,既象征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但事实是这样美好的生活是无数像小通讯员一样的同志牺牲所换来的。
百合花,象征着纯洁、美好的同志关系,但这百合花的被子不是新婚之用,却是盖在了牺牲的同志的身上;这象征着纯洁的同志关系的百合花与作者生活的现实又形成了巨大的反差。
铅笔盒,象征着知识,但同时也是香雪受到侮辱的象征。
总结:物象往往具有象征意义;表面是美丽、详和,关系融洽,但深层往往弥漫着苦难和伤痛。显现的美丽淡化了苦难的浓度,深潜的苦难增加了显现的美丽的厚度。带来的往往是我重主题。
任务四:挖掘作品中多重主题
示例《百合花》:
1、军民鱼水情
2、人与人之间纯洁的关系
3、美好的生活是无数同志牺牲换来的,对小通讯员英雄形象的赞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