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5.《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5.《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3.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1-10 19:59:1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工匠精神。
2、学习“新闻评论”的写法,体会“新闻评论”的特点。(重点)
3、写“新闻评论”。(难点)
课时安排:2课时

前言导入:“工匠精神”从何而来
2016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说,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工匠精神”一词迅速流行开来,成为制造行业的热词。随后,不仅制造行业,各行各业都提倡“工匠精神”。于是,任何行业、任何人“精益求精,力求完美”的精神,都可称为“工匠精神”。本文就是2016年4月30日发表在《人民日报》的一篇评论。2016年12月14日,“工匠精神”入选《咬文嚼字》公布2016年十大流行语。

学习任务:
任务一:快读文章,梳理文脉。
《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
提出论点 第一段:时代需要工匠精神
论证观点 第二段:工匠精神的当代价值
第三段:工匠精神的当代价值
第四段:工匠精神的真正内涵
总结观点 第五段:时代呼唤工匠精神

任务二:深入阅读,新闻评论怎么写?
活动1:阅读第一段,学会提出论题。
今天,我们迎来了一个更加注重精细品质和独特体验的时代。(开门见山,立足当下)“我真的是希望工匠精神可以变成我的墓志铭。”不久前,一位生产智能电器的企业家如是感慨。(这是新闻事实,时评的起点,评论的由头)企业对高精尖、炫彩酷的不懈追求,同工匠精神不谋而合。像手工匠人一样雕琢技艺、打造产品,企业才有金字招牌,产品才能经受住用户最挑剔眼光的检验。(企业需要工匠精神)
总结:新闻评论首先要有新闻事实,评论由此而起。

活动2:阅读第二、三段,思考议论段的特点:
《说文》里记载:“匠,木工也。”今天作为文字的“匠”,早已从木工的本义演变为心思巧妙、技术精湛、造诣高深的代名词。一位作家说过,能将胡辣汤做得顾客盈门、生意红火,和能让火箭上天没有本质的区别。(引用论据)职业与职业没有高低贵贱的差别,但人与人却从来都有职业品质、专业精神的分别。工匠精神厚植的企业,一定是一个气质雍容、活力涌流的企业。崇尚工匠精神的国家,一定是一个拥有健康市场环境和稳健人文素养的国家。(论证)“将产品当成艺术,将质量视为生命”,正是这样的极致追求,将我们带往一个更为不凡的世界。(论点)

一盏枯灯一刻刀,一把标尺一把锉,构成一个匠人的全部世界。(事例论据)别人可能觉得他们同世界脱节,但方寸之间他们实实在在地改变着世界:不仅赋予器物以生命,更刷新着社会的审美追求、扩充着人类文明的边疆。(论点)工匠精神从来都不是什么雕虫小技,而是一种改变世界的现实力量。坚守工匠精神,并不是把“拜手工教”推上神坛,也不是鼓励离群索居、“躲进小楼成一统”,而是为了擦亮爱岗敬业、劳动光荣的价值原色,高树质量至上、品质取胜的市场风尚,展现创新引领、追求卓越的时代精神,为中国制造强筋健骨,为中国文化立根固本,为中国力量凝神铸魂。(论证)
总结:议论段一般含有论点(段落中心句)、论据、论证构成。

活动3:赏析第四段的语言特色和论证特点
将一门技术掌握到炉火纯青绝非易事,但工匠精神的内涵远不限于此。(论点)有人说,“没有一流的心性,就没有一流的技术”。(论据)的确,倘若没有发自肺腑、专心如一的热爱,怎有废寝忘食、尽心竭力的付出;没有臻于至善、超今冠古的追求,怎有出类拔萃、巧夺天工的卓越;没有冰心一片、物我两忘的境界,怎有雷打不动、脚踏实地的淡定。(论证)工匠精神中所深藏的,有格物致知、正心诚意的的生命哲学,也有技进乎道、超然达观的人生信念。从赞叹工匠继而推崇工匠精神,见证社会对浮躁风气、短视心态的自我疗治,对美好器物、超凡品质的主动探寻。我们不必人人成为工匠,却可以人人成为工匠精神的践行者。(论证)
总结:排比句、四字句连用、关联词。引用论证、假设论证、对比论证。

活动4:新闻评论欣赏

争做英雄,是最好的纪念(节选)
求是网评论员
英烈不朽,浩气长存。
2021年9月30日,庄严的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巍然耸立。习近平总书记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来到这里,出席向人民英雄敬献花篮仪式。花篮中鲜艳挺拔、芬芳吐蕊的花朵,寄托着人们对人民英雄的深切缅怀和崇高敬意。习近平总书记迈步上前,仔细整理花篮绸带。随后,缓步绕行,瞻仰人民英雄纪念碑。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乐团奏响悠扬的旋律,将人们的记忆带回到风起云涌的峥嵘岁月。(新闻事实)
1949年9月30日,人民英雄纪念碑奠基礼在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毛泽东同志宣读了他亲自起草的碑文。2014年8月31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将9月30日人民英雄纪念碑奠基日确定为烈士纪念日。此后,每年这一天,习近平总书记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都会与各界代表一起向人民英雄纪念碑敬献花篮。今天,已是第8个烈士纪念日。(叙述纪念活动的历史)
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英雄作为人民群众中的先进分子和杰出代表,是一个国家光辉历史的记忆,是一个社会价值导向的坐标。崇尚英雄、缅怀英烈,一直是习近平总书记的情之所牵、行之所至。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身体力行,无数次前往革命老区和革命遗址遗迹、纪念设施,无数次深情讲述英雄的动人故事,表达对英雄的崇敬之情。总书记提及的一个个闪光的名字、一段段悲壮的往事、一句句深情的礼赞……都凝结着一个大党大国领袖对英雄的无限追思和深切缅怀。
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抔热土一抔魂。鸦片战争以来,九原板荡,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始终牢记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在救国、兴国、强国的征程中舍生忘死、前赴后继,涌现了一大批视死如归的革命烈士、一大批顽强奋斗的英雄人物、一大批忘我奉献的先进模范。信奉“人生最高之理想,在求达于真理”的李大钊,坦言“为着共产主义牺牲,为着苏维埃流血,那是我们十分情愿的啊”的方志敏,高呼“宁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王进喜,献身教育扶贫、点燃大山女孩希望的张桂梅,用实干兑现“水过不去、拿命来铺”誓言的黄大发,一辈子深藏功名、初心不改的张富清,把青春和生命献给脱贫事业的黄文秀……他们如永不熄灭的火炬,激励亿万民众砥砺前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近代以来,一切为中华民族独立和解放而牺牲的人们,一切为中华民族摆脱外来殖民统治和侵略而英勇斗争的人们,一切为中华民族掌握自己命运、开创国家发展新路的人们,都是民族英雄,都是国家荣光。”
 崇尚英雄才会产生英雄,争做英雄才能英雄辈出。“为什么战旗美如画,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她……”在抗美援朝战争中,19.7万多名英雄儿女为了祖国、为了人民、为了和平献出了宝贵生命。当时的志愿军烈士,除少数运回国内安葬外,大都直接就地掩埋。半个多世纪以来,祖国从未忘记长眠异国的英雄儿女。“感谢你们把英雄送回祖国。铁血今犹在,山河已无恙,向中国人民志愿军忠烈致敬!”“盛世中华,英烈回家,向志愿军忠烈致敬,人民英雄永垂不朽!”这是2021年9月2日,接志愿军烈士回家的专机与机场塔台的一段对话。离家尚是少年身,归来已是报国躯。自2014年起,我国已连续8年迎接8批共825位志愿军烈士遗骸回国。
 历史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安身立命的基础。清代龚自珍说:“欲知大道,必先为史。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今天的中国已经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越是享受如今的国泰民安和幸福安康,就越不能忘记在战争岁月中抛头颅、洒热血的英雄和烈士。
 踏上新时代新征程,需要英雄,需要英雄精神。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中国人民没有被吓倒,各条战线的抗疫勇士临危不惧、视死如归,困难面前豁得出、关键时刻冲得上,以生命赴使命,用大爱护众生,展现出敢于压倒一切困难而不被任何困难所压倒的顽强意志。在脱贫攻坚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数百万扶贫干部奔赴一线,1800多名同志倒在冲锋路上,他们以自己的青春、热血乃至生命,兑现党旗下的誓言。踏上新征程,还有许多“雪山”、“草地”需要跨越,还有许多“娄山关”、“腊子口”需要征服。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共和国是红色的,不能淡化这个颜色。无数的先烈鲜血染红了我们的旗帜,我们不建设好他们所盼望向往、为之奋斗、为之牺牲的共和国,是绝对不行的。”在新时代新征程中,牢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学习英雄精神,争当英雄模范,把英雄模范为之牺牲奋斗的伟大事业,继续推向前进。


他们永远不会离开
人民网 郑岩
在第八个烈士纪念日到来之际,北京天安门广场上,党和国家领导人同各界代表一起,向人民英雄敬献花篮;在全国各地,人们在红色遗迹、纪念馆、展览馆中追思先辈事迹、感悟红色力量。今年是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华诞,缅怀先烈、致敬英雄也因此有了更深一层含义。
一部革命先烈前仆后继、英勇献身的历史,就是一部中国共产党不断发展壮大的历史。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历程中,从山河破碎时浴血奋战,到一穷二白时发愤图强,再到改革发展舍身为国,无数英雄以有限生命完成无尽事业,以一腔热血谱写红色史诗。据不完全统计,约2000万名烈士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英勇牺牲。感知当下幸福生活,回望百年峥嵘岁月,既要铭记筚路蓝缕的历程,感激舍生忘死的壮举,更要从中认识红色政权来之不易、新中国来之不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之不易,倍加珍惜我们党开创的事业。
精神的力量是无穷的。“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在长期奋斗中构建起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锤炼出鲜明的政治品格。”从这个意义上说,每一次对英烈的缅怀,也是一次弘扬光荣传统、赓续红色血脉的洗礼。“将革命进行到底”的理想信念,“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父老生死系”的初心使命,“未惜头颅新故国,甘将热血沃中华”的牺牲精神,深深融入中国共产党乃至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这些宝贵的财富,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也必将激励人们风雨无阻向前进。
历史就是我们的一切。组织烈士纪念日相关活动,我们用最庄严的仪式重温先辈故事。以国之名致敬英雄,传递出最清晰的价值坐标。历史作为教科书、营养剂,具有以史鉴今、资政育人的重要作用。对于时下那些披着学术外衣、打着娱乐幌子的历史虚无主义,那些诋毁贬损英雄烈士、解构质疑英雄事迹的行径,我们必须时刻警醒,用真切的历史廓清迷雾、以正视听。
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气质,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但英雄从未远去,精神从不过时。无论是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献出生命的近400名党员干部,还是将生命定格在脱贫攻坚征程上的1800多位英雄儿女,在他们身上,同样矗立着直冲霄汉的英风浩气。新时代是大有可为的时代,是需要英雄并一定能够产生英雄的时代。梳理党史、缅怀英雄不是为了从成功中寻找慰藉,而是通过崇尚英雄、学习英雄,将苦难辉煌的过去、日新月异的现在、光明宏大的未来贯通起来,增强开拓前进的勇气和力量。
“有人说,被人遗忘才是真正的离开,他们会永远活在我的心中,活在每一位共产党人的心中,永远不会离开。”这是在一场烈士纪念追思活动上,一位“90后”分享给烈士的一封信。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也象征着事业的前后相继、精神的薪火相传。百年大党正是在一代代青年、一辈辈英雄的接续奋斗中永葆青春。踏着英烈的足迹,新时代的追梦人必将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上建功立业,续写更加壮阔的英雄史诗。

任务三:“我”写新闻评论
阅读下面这则消息,选择恰当的角度,写一则新闻评论。
9月25日,2021年“中国农民丰收节”江西活动在九江市彭泽县举办。
据了解,本次“中国农民丰收节”以“百年风华感党恩产业兴旺庆丰收”为主题,包括乡村“抖”舞大赛、开幕式、行走的党史课、丰收大集、“赣出新花YOUNG”农民丰收电商节、农民趣味运动会、赣鄱“丰”会等活动。

参考例文:
让广大农民生活芝麻开花节节高
秋分时节,瓜果飘香、稻黍收成,我们迎来了第四个中国农民丰收节,九江市以丰富多彩的活动庆祝丰收。一幅幅丰收画卷,是固国安邦的基础;一片片欢声笑语,是对劳动的赞歌。
春发其华,秋收其实。春耕、夏耘、秋收、冬藏……来之不易的丰收,是勤耕苦做、辛勤付出的结果,也是天道酬勤、劳有所获最直接的体现。在金秋时节礼赞丰收,就是在崇尚劳动的意义,歌颂奋斗的价值。尤其是今年以来,克服新冠肺炎疫情、抗击洪涝等自然灾害,亿万农民千方百计保春耕、抢秋收,以汗水浇灌出丰收硕果,为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十四五”新征程奠定了坚实基础。
农为邦本,本固邦宁。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亿万农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决定着我国全面小康社会的成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质量。回顾历史,我国是农耕文明源远流长的农业大国;立足现实,稳住农业基本盘、守好“三农”基础是应变局、开新局的“压舱石”;展望未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依然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依然在农村。正因如此,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农业、忘记农民、淡漠农村,这是喜迎丰收、共庆丰年的题中应有之义。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从田间地头的一粒种子,到农贸市场上的一声吆喝,再到厨房餐桌上的一茶一饭,农业丰收既是百姓安居乐业的底色,也是中国号巨轮行稳致远的底气。今天,进入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三农”工作重心已历史性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保障丰收的意义更加深远,责任更加重大。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建设高标准农田,坚持农业科技自立自强,稳定和加强种粮农民补贴……年年抓紧粮食生产,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以更大的决心、更明确的目标、更有力的举措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才能谱写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新篇章。
喜谈丰收事,金气秋分时。农民丰收节,既是亿万农民自己的节日,也是中华农耕文明传承至今的符号,更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窗口。以庆祝丰收节为契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就一定能在丰收的田野上绘就美的画卷,让广大农民生活芝麻开花节节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