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单元第21课 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课件(29张)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七单元第21课 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课件(29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1-12 08:09: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9张PPT)
第 七 单 元
中国共产党成立与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
第21课 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第22课 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和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
第 七 单 元
中国共产党成立与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
目录
一、五四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二、中共诞生
三、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
一、五四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一、五四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一)五四运动
1、导火索:
2、经过:
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经过 时间 运动中心 主力军 斗争形式
爆发
扩大
口号
1919.5.4
1919.6.5
北京
上海
学生
工人
集会罢课、游行示威
工人罢工、商人罢市、学生罢课
①释放被捕学生 ②拒签和约
“外争国权,内除国贼”、“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3、结果:
1、导火索:
2、经过:
3、结果:
4、意义:
一、五四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一)五四运动
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①释放被捕学生 ②拒签和约
①是一场以先进青年知识分子为先锋、广大人民群众参加的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
②是一场中国人民为拯救民族危亡、捍卫民族尊严、凝聚民族力量而掀起的伟大社会革命运动,
③是一场传播新思想新文化新知识的伟大思想启蒙运动。


它推动了中国社会进步,
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
为新的革命力量、革命文化、革命斗争登上历史舞台创造了条件,
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
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追求民族独立和发展进步的历史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4、意义:
《状元桥》第81页
【思考】什么是五四精神 ?
五四精神
概念:
核心内容:
源泉:
彻底反帝反封建的爱国精神。
爱国、进步、民主、科学
爱国主义
一、五四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一)五四运动
(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1、开始时间:
2、传播中心:
3、传播表现:
材料 早在20世纪初,梁启超等人就将马克思主义引入中国,但因缺乏实践基础,未能引起关注。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与可行性,李大钊开始在中国扛起宣传马克思主义大旗,一部分人接触并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但仍有人怀疑其在中国的可行性,直至五四运动的初步成功,坚定了更多人的信仰。
★ 1919李大钊发表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系统介绍马克思主义学说。
★ 1920年3月李大钊——马克思学说研究会
★ 1920年5月陈独秀——马克思主义研究会
★ 1920年8月陈望道翻译出版《共产党宣言》
俄国十月革命后
北京、上海
中共诞生
材料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近代社会经济、政治发展和思想演变的必然结果,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中国工人阶级的成长,是中国共产党诞生的阶级基础。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是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思想基础。在五四运动的推动下……从而产生了中国共产党,而共产国际的帮助,促进加快了这一进程。
——王桧林《中国现代史(1919-1949)》
阅读上述材料,思考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条件有哪些?
党的名称
奋斗目标
领导机构
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1、诞生条件:
2、诞生标志:
(1)阶级条件:
(2)思想条件:
(3)组织条件:
(4)外部条件:
五四运动中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
共产国际的帮助和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
中共“一大”召开
中国共产党
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成立中央局,选举陈独秀为书记
1、诞生条件
2、诞生标志
3、意义:
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材料 中国共产党的创建,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它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斗争之所以屡遭挫折和失败,其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一个先进的坚强的政党作为凝聚自己力量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从根本上改变了这种局面。从此,中国革命有了正确的前进方向,中国人民有了强大的凝聚力量,中国命运有了光明的发展前景。
——摘自《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
①新的领导阶级:
②新的指导思想:
③新的奋斗目标:
④新的革命纲领:
⑤新的革命道路:
【思考】 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新”在何处?
无产阶级
马克思主义
实现共产主义
最低、最高纲领
新民主主义革命
史料 中国共产党为工人和贫农的目前利益计,引导工人们帮助民主主义的革命运动……中国共产党……在这个联合战线里奋斗的目标是:(一)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二)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三)统一中国本部(东三省在内)为真正民主共和国……
--《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
根据史料分析,相对于中共“一大”,中共“二大”的革命目标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有何进步意义
变化: 明确提出反帝反封建,实现民族独立。
意义: 正确认识了中国国情,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
三、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
【全国工人运动高涨】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国掀起了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前后举行大小罢工100多次,参加人数多达30万以上。
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合影
【历史事件】
1923年2月,京汉铁路工人举行大罢工,号召工人“为自由而战、为人权而战”,将全国工人运动高潮推向了顶峰。罢工运动遭到帝国主义和直系军阀的残酷镇压。
【经验教训】
中国共产党认识到,
单枪匹马不能取胜,
必须团结一切可能的同盟者,
建立革命统一战线才能战胜强大的敌人。
1924年,中国国民党在广州召开了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大会通过了新的党纲,同意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通过的宣言接受了中共反帝反封建的主张。这标志国共实现了第一次合作。
1924年5月,在苏联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国民党在广州黄埔创办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即黄埔军校。孙中山担任军校总理,蒋介石任校长,廖仲恺任党代表,周恩来任政治部主任。
三、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
(一)国共合作
(二)国民革命
1、兴起:
2、高潮:
3、成果:
4、失败:
5、教训:
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第一次国共合作形成——党内合作
北伐战争
(1)原因:
(2)标志:
统一战线内部争夺领导权
蒋介石“4·12”反革命政变
汪精卫“7·15”武汉“分共”
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必须坚持无产阶级的领导,掌握革命武装,坚持武装斗争
旧民主 主义革命
(1840-1919) 列强侵略 反侵略/探索
鸦片战争(1840-1842) 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
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 洋务运动(19世纪60-90年代)
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 戊戌变法(1898)
八国联军侵华(1900) 义和团运动(1898-1900)
辛亥革命(1911)
新民主 主义革命
(1919-1949) 五四运动(1919)→国民革命 (1924-1927) →国共十年对峙
(1927-1937) →抗日战争(1937-1945) →解放战争(1946-1949)
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异同点?
新民主主义革命 旧民主主义革命
不同点 领导阶级 无产阶级 资产阶级
指导思想 马克思主义 三民主义
群众基础 广泛 缺乏
革命前途 实现社会主义 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革命范畴 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 世界资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
相同点 社会性质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革命任务 反帝反封建
《成才之路》81页
B
D
D
A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