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音乐选修模块——音乐与舞蹈教案
《壮族舞蹈的体验与探究》
【教材分析】
新课标的实施要求中小学艺术课程内容多元化和文化传承的多元化。本课的教学为高中音乐新课程标准中关于音乐与舞蹈模块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体验,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壮族舞蹈的学习中,通过观摩、思考、体验、合作等方式进行壮族舞蹈动作的学习和排练,进而促进学生提高对广西壮族舞蹈包括我县本土民间舞蹈学习的兴趣,并且弘扬和传承我国优秀的文化遗产。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基本掌握壮族舞蹈基本手型、动律、舞姿,并主动探索壮族舞蹈的文化和生活的关系,并且参与舞蹈排练。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视听相结合的欣赏方法,让学生体验学习壮族舞蹈的乐趣,引导学生进行探究与创造活动。
3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优秀壮族舞蹈作品的欣赏,增进学生对少数民族舞蹈的兴趣和关注,并理解和尊重民族文化的多样性。
【教学重点】
初步掌握壮族舞蹈的基本动作和韵律,并通过学习和实践探究壮族舞蹈的特点。
【教学难点】
发挥合作力量,用学会的动作结合有关音乐进行舞蹈组合创编,分小组进行展示。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壮锦,铜鼓,扁担,绣球。
【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1、伴随着广西壮族民歌《山歌好比春江水》,教师导入:“有个地方,北回归线贯穿其中,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天常蓝,水常绿,树常青,花常开,人长寿。这就是广西。广西山水相依,江海相连最适合人类居住。我们的壮族先民在这个美丽又充满浓郁民族气息的地方,安居乐业,他们创造的舞蹈,就像一朵奇葩,在我国众多民族文化的画卷上,光彩夺目,熠熠生辉。”
展出课题:这堂课我们就一起来感受,中国少数民族民间舞蹈的“一朵奇葩”——壮族舞蹈。
2、介绍有关壮族的民俗风情,通过图片进行加深了解。
师:壮族是中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虽然有很多同学身为壮族同胞,但是对我们本民族的文化还是缺少了一定的了解。下面我们从几个方面就先来了解一下有关壮族的民俗风情。
A. 服饰文化(壮族多用自己织的土布做衣服,以青色、蓝色、黑色为主,适当在衣服上配有色彩鲜艳的图案。女士头上主要佩戴奇特的粽粑帽,男士则以头巾包住头。)
同时向学生展示教师收集到的壮锦,并讲解其中图案的意义。壮锦是壮族人民幸福的图腾,壮锦上的图案都是以吉祥如意为象征意义。
B.民族盛会
a.铜鼓节(教师展示其中一块壮锦,图案绣的是铜鼓,从而引出“铜鼓节”。)壮族人民在很早以前把铜鼓作为乐器,作为民族的重器,在人民心目中有很大分量。因此会在铜鼓节跳起“铜鼓舞”,来表达对铜鼓的崇敬。
b.壮族在每个月都有特定的节日,除了刚才说到的“铜鼓节”,还有 “蟆拐节”,蚂拐就是青蛙,在天峨县、南丹县等地特别信奉青蛙,认为青蛙就是丰收的象征。因此就产生了一系列的祭祀活动。在祭祀活动中人们向蛙神致意就会跳起“蟆拐舞”。
c.还有大家最熟悉的壮族“三月三”歌节,每到这天,壮族人民从各村寨赶来,唱起山歌,跳起竹竿舞,或者扁担舞,表达心中的喜悦。(这时教师展示绣球并解说)绣球在以前是壮族青年男女在对山歌的时候向心意的男子抛送出的定情信物,如今的绣球主要也是传递爱情、友情、亲情的民族文化使者。
总结归纳:
从以上的这些简单介绍,我们看得出,壮族的民族文化都是在生活中体现出来的。而壮族舞蹈就是在生活中、节日盛会里创作出来的,每一种舞蹈都有不同的象征和寓意。那么这些和我们壮族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的事物,对壮族的舞蹈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又注入了哪些元素?接下来,我们进入到下一个环节——联想与实践。
二、壮族舞蹈的学习
1、 联想与实践(课件结合)
请同学们根据老师所提供的素材,联想出具体的壮族舞蹈的动作并加以实践、表演。
素材:A.蟆拐
B.扁担
C.“凤凰手”
A.结合图片及音乐讲解。首先介绍“蟆拐”就是青蛙,教师介绍一些基本动作,动律以腿部小而快的“颤动”、膝部急促有力的“抖弹”、身体“板块”形态的运动方式来体现。可归结为“两跳一停五点步”。然后让大家自己联想几个蟆拐舞动作,并且展示自己的动作,然后教师进行肢体上的提示和纠正。例如,五个手指要张开,双腿扎好马步模仿蚂拐的四肢,随着律动移动双脚。在动作基本到位的时候要求同学们通过对蚂拐的模仿和音乐的节奏跳出蚂拐舞的韵律风格。通过指导,邀请两位男同学上台跟着音乐节奏完成动作,更深入准确地感受其原始粗犷、古朴简拙的艺术风格和浓郁的乡土气息这样的特点。
B.结合图片及物品展示并讲解。教师展示扁担,介绍扁担的用途并如何演变成舞蹈道具。教师示范扁担舞的节奏,
“咚咚 哒哒哒 | 咚咚 哒哒哒 | 咚哒 咚咚哒 | 咚哒咚哒 咚咚哒|| ”
经教师提示,请同学们联想动作,分组练习。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进行指导,比如舞者手持扁担的要求、节奏的掌握以及口号的设计等。最后请同学们展示。
C.同样也结合图片以及一小段音乐让同学们感受节奏韵律。教师展示“凤凰手”以及脚下的节奏律动让同学们先自己联想动作组合。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进行肢体方面的提示,如“凤凰手”的位置变化,脚下的移动方位,拿了绣球作为道具后的动作变化等,通过以上指导,最后要求同学们跟随音乐情绪在舞蹈时表现出欢快的情绪。
教师总结:刚才大家学习的舞蹈动作元素是从很多民俗活动中提炼出来的,结合壮族历史和传统文化的积淀,才形成了如今壮族舞蹈文化多元性和奇特性。
2、 视频欣赏、探究风格
(1)请同学们欣赏舞蹈:《走在山水间》
(2)知识探究:壮族舞蹈的特点
师:请同学们欣赏后以小组形式讨论舞蹈表现了什么?壮族舞蹈有何特点?
舞蹈表现:
广西是丘陵地貌,城市与小镇,在山川清流中隐现。缓缓流淌的溪流里,鱼虾成群。这些舞蹈动作呈现了清晨一帮少女在河边劳作,体态优美,步伐矫健,非常美丽。阐述了壮族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简朴的生活方式。在山水间壮乡人民用山歌交流对话,展现了壮乡民族的风土人情,气势非凡。
舞蹈特点:
节奏明朗、热情欢快、有很多原生态的舞蹈动作,柔中带刚,其中包括了凤凰手,蚂拐舞、捞虾舞的元素,风格独特。
接下来请三组的同学分别跟随着欢快的《壮族敬酒歌》,完成你们的舞蹈创编组合。
(3)拓展延伸、课后反思
作为当代中学生应该如何继承和发扬中国少数民族民间舞蹈?
(结合课件)我们隆安2013年正式被授予中国“那文化”之乡,“那”在壮语中就是田的意思。“那文化”就可以解释为稻作文化。有了农耕,肯定离不开农具。因此我们隆安就把每年的“四月八”定为农具节。在这个活动中,就有祭拜农具的习俗。有了这样的风俗习惯,才会产生出独特的民族文化,包括音乐和舞蹈。近几年来,我县已经创作出独具“那”文化特色的优秀节目,如舞蹈《那地娅》《佛手莲花舞》《石铲祭》《稻神祭》,音乐《神奇的稻乡》《四月八》《那地方》等。我们班还有一些同学曾经参加过其中一些舞蹈的表演,那我们请她们上来展示几个动作,好吗?(请几位参加过那文化表演的同学展示所学过的舞蹈动作)
师总结:感谢同学们的展示,其实大家对我们的本土文化了解得少之又少,希望这几位同学课后可以充当小老师,让大家来共同学习这些具有代表性的民间舞蹈。
(4)课堂小结
这堂课我跟同学们一起学习了中国少数民族壮族的舞蹈,除了壮族,我们还有其他风格独特的民族舞蹈,这就是人类的艺术宝库。因为课堂有限,今天我们只是接触到一些,往后同学们可以通过各种媒体以及其他渠道了解到更多,希望同学们能关注我们少数民族舞蹈,并用自己的行动去传承和发扬,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PAGE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