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9张PPT)
一曲中国梦把我们带回了跌宕起伏、波澜壮阔的难忘岁月。当鸦片战争开启中国近代史后,中华儿女就有一个梦想,一个民族复兴的梦想。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民族复兴》展览时强调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共同为之努力。”实现民族独立,发展民族经济、振兴民族工业、改善人民生活是实现中国梦的关键所在。
1、近代中国遭受了哪几次大规模的侵华战争?
2、鸦片战争后,为了反抗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中华民族进行了哪些近代化的探索?
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日本全面侵华战争
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和我国近代化的起步,人们的经济和社会生活发生了什么变化?
温故知新
第25课
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
课程标准
课标要求:
1.以张謇兴办实业为例,初步认识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2.了解民国以来剪发辫、易服饰等社会习俗方面的变化。
3.认识中国近代社会性质决定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4.感受到张謇、侯德榜等人爱国情怀,培养民族情怀和热爱祖国的情感。
1.了解张謇兴办实业的故事。张謇为什么创办大生纱厂?
2.了解近代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状况。一战期间民族工业为何出现了“短暂的春天”,战后继续发展,但到了20世纪30、40年代却为什么陷入了萧条?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
3.了解民国以来剪发辫、易服饰等社会习俗方面的变化。
自主学习
1.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1.受洋务运动的刺激,19 世纪六七十年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开始产生。
2.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
(1)产生:19世纪六七十年代
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明清时期
c洋务运动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诞生
19世纪六七十年代
资本主义萌芽
b外商企业利润的刺激
诱导
a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外国资本主义入侵
鸦片战争后
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原因
①外国人纷纷在华开办工厂、开采矿山的刺激。
②状元实业家张謇回乡创办大生纱厂,带动了很多中国人走上“实业救国”道路。
③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为偿还贷款,扩大税源,允许民间办厂。
(2)初步发展:甲午中日战争后
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1.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近代著名实业家,教育家。江苏南通人,清末状元。中国近代早期的民族资本企业创办人之一。16岁中秀才,32岁中举人,41岁中状元,曾担任民国初年的实业部长和农商总长等职。除纱厂外,还创办了垦牧公司、轮船公司、面粉厂、油料厂和冶铁厂等产业。还创立了学校、图书馆、博物苑、气象台、医院、公园和剧场等机构,1905年创办的南通博物苑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博物馆。
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材料1:我1894年中状元,但鉴于甲午战败,国事日非,“我”做出一个惊世之举:下海经商。《马关条约》允许外国在中国内地设厂的消息,使我振兴实业的精神受到极大推动。
疑问1:“我”为什么要弃官设厂,“我”为什么能在此时建厂,“我”提出了什么样的口号?
(1)弃官设厂原因:甲午战败,民族矛盾加剧,想通过自身创办工厂的实业使中国强大富强起来。
(2)此时建厂原因:《马关条约》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外国人纷纷在华办厂,刺激民族工业的发展 。
(3)口号:实业救国
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材料2: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冲击了封建制度,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又颁布了奖励实业的法令。另外,我又利用一战期间列强忙于战争而疏于对中国的控制之机,使南通大生纱厂等获得了空前发展。给大生纱厂带来了“黄金时代”。第一年获利12万两,第二年获利15万两,1917到1921年五年共获利560多万两。
疑问2:大生纱厂的黄金时代出现在什么时期,造成这一情况的原因有哪些?(从内因和外因两方面进行考虑)
(1)时期:一战期间
(2)原因:①内因:辛亥革命冲击了封建制度;中华民族临时政府颁布鼓励发展实业法令,使民族资产阶级受到鼓舞,投资近代工业。
②外因: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对中国经济的侵略,中国民族工业获得发展的良机。
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3)迅速发展——“短暂的春天”: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1.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外商加大进入中国市场的力度,外资实力雄厚,技术先进,民族企业明显处于劣势,生存发展实是不易,作为一国之政府不但不支持,反而与民争利……大生纱厂顿时转赢为亏,损失巨大,外负债多达 400 万两。
——《张謇和胡雪岩的人生沉浮》
(4)萧条发展——20世纪二三十年代
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1.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原因:
1)一战结束后,帝国主义经济势力卷土重来;
2)民族工业受到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
3)国民党发动内战。
4)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
荣氏兄弟是中国著名的民族资本家,江苏无锡人,被称为“面粉大王”。
荣宗敬
荣德生
1912年荣宗敬兄弟在上海创办的福新面粉公司
卢作孚(1893-1952)重庆人,中国著名爱国实业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农村社会工作先驱。
侯德榜(1890-1974)福建闽侯人,著名科学家,杰出化学家,侯氏制碱法的创始人。
周学熙(1866-1947)安徽人,袁世凯的财政管家。举办多种实业,有“南张北周”之誉。
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近代著名的民族企业家:
重庆合川人,近代著名爱国实业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民生公司创始人、中国航运业先驱,被誉为“中国船王”、“北碚之父”。
家境贫寒,自学成材,编著教材——加入同盟会——保路运动——辛亥革命——任合川中学教师——任报纸编辑、主编、记者——创办民生公司,陆续统一川江航运,迫使外国航运势力退出长江上游
在“革命救国”、“教育救国”、“实业救国”三大领域各有成就。创建学校、图书馆、博物馆,普及文化和教育,并以北碚为基地,从事乡村建设的理论探索和社会实践;抗日期间坐镇宜昌,组织领导宜昌大撤退,保存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命脉,被历史学家评为“中国的敦刻尔克大撤退”。毛泽东评他是“中国近代史上万万不可忘记的人”
1893.4.14—1952.2.8
1939年9月,卢作孚在汉口航政局改良木船试航典礼上发表演讲
揭开制碱奥秘的侯德榜
碱有什么用处
?
肥皂
纸张
灰碱粑
碱面条
药
生于福建闽侯,著名科学家,杰出化学家,侯氏制碱法的创始人,中国重化学工业的开拓者。 近代化学工业的奠基人之一,是世界制碱业的权威。
20世纪20年代,突破氨碱法制碱技术的奥秘,主持建成亚洲第一座纯碱厂;30年代,领导建成了中国第一座兼产合成氨、硝酸、硫酸和硫酸铵的联合企业;40~50年代,又发明了连续生产纯碱与氯化铵的联合制碱新工艺,以及碳化法合成氨流程制碳酸氢铵化肥新工艺;并使之在60年代实现了工业化和大面积推广。
1926年中国永利的“红三角”牌纯碱入万国博览会,获金质奖章。逐渐打破洋碱的垄断。
1890.8.9—1974.8.26
“官绅的接洽说话,一天几变,捉摸不定。有钱人的面孔,更是难看,推三阻四。上面的总督虽然赞助,而底下的官员没有一个不拆台。”
——张孝若《南通张季直先生传记》
1935 年以后,中国通商银行、中国实业银行、四明商业储蓄银行、新华信托银行小四行,也被官商合办、政府控股、干预人事等方式拉进了国家金融系统。国家资本在金融业中占据了主体和主导位置。
———费正清《剑桥中华民国史》
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从诞生起就深受殖民主义和封建主义,以及后来的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造就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先天不足、后天畸形”的发展特点。
近代前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产生
1)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差;
2)分布不均衡。
①部门不平衡。主要集中在轻工业部门,
重工业基础薄弱;
②地区分布极不均衡。主要集中在
上海、武汉沿江沿海的大城市。
5.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特点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决定。
我国轻重工业所占比重图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为何出现此特点呢?
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总体比较落后,发展艰难曲折。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缓慢的根本原因: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是民族工业发展缓慢的根本原因。
我国近代民族经济发展的前提:
摆脱殖民侵略,实现民族独立。
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中国近代以前的交通工具
二、社会生活的变化
近代交通事业的发展
美国人富尔顿发明的轮船
英国人史蒂芬孙发明的火车
二、社会生活的变化
轮船
火车
电车
汽车
飞机
近代交通事业的发展
二、社会生活的变化
19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发明的火车、轮船、电车、汽车、飞机等新式交通工具相继传入中国。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出行,促进了商品的流通。
1876年,英国商人修建了一条从吴淞口到上海的铁路,称为淞沪铁路。这是在中国出现的第一条正式运营的铁路。
近代交通事业的发展
2.社会生活的变化
二、社会生活的变化
詹天佑 京张铁路 中国人独立自主建成的第一条铁路干线
近代交通事业的发展
2.社会生活的变化
二、社会生活的变化
通讯工具
近代以前,人们怎么交流信息呢?
早期电报机
最早是有线电报,主要用于官商通报,后来又出现了无线电报,主要是用于军事目的。
早期的手摇电话机,摇动的是一台小直流发动机。主要供个别达官贵人和外国人使用。
方便了人们的交流
①新式交通工具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出行,促进了商品的流通。
②近代交通道路的修建,水上、空中航线开辟,传统街道改造,交通管理和通信事业发展。
③新式交通工具的使用,逐渐改变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二、社会生活的变化
近代交通事业的发展的作用:
英国人伶俐曾这样说:“中国人是世界上最荒谬最奇特的民族,他们的猪尾巴、奇装异服以及女人毁形的脚,长期供给了那些制造滑稽的漫画家以题材。”
风俗习惯的变化
马褂
“三寸金莲
2.社会生活的变化
二、社会生活的变化
②劝禁女子缠足
强令男子剪掉辫子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以后,孙中山通令全国各地男子掀起剪辫子。
风俗习惯的变化
二、社会生活的变化
废除有损人格的跪拜礼,代之以简单的鞠躬、握手礼。取消“老爷”“大人”的称谓,代之以“先生”
风俗习惯的变化
二、社会生活的变化
生活方式:饮食、服饰、婚丧日益开放崇洋
西式蛋糕
文明结婚
民国时期时髦的少女
二、社会生活的变化
生活方式:饮食、服饰、婚丧日益开放崇洋
二、社会生活的变化
传统服饰
旗袍
20世纪30年代,中山装的造型被赋予了革命及建国的含义:前襟的四个口袋代表礼,义,廉,耻;袋盖为倒笔架形,寓意以文治国;前襟的扣子改为五个,寓意国民党五权分立这有别于西方国家的三权分立;袖口的三个扣子代表三民主义;衣领为封闭竖领。表示“三省吾身”严谨治身的理念。
二、社会生活的变化
二、社会生活的变化
剪发辫 强令男子剪掉辫子,劝禁女子缠足
易服饰 穿中山装、西服、旗袍成为时尚
改礼节 废除跪拜礼,代之简单的鞠躬、握手礼;取消“老爷、大人”的称谓,代之以“先生”称呼。
习洋俗 西餐、西式蛋糕、洋酒、洋烟、洋布在沿海流行,时装,烫发流行
休闲娱乐
公园、咖啡馆也在大都市风行一时
影响
丰富了人们的生活
日益开放 崇洋逐新
沿海地区的变化 > 内陆地区的变化;
东南各省的变化 > 西北各省的变化;
大中城市的变化 > 广大乡镇的变化;
受过教育和教育程度较高的民众变化 >
没有受过教育或教育程度较低的民众变化。
不平衡
总体来看,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呈现出
新旧并呈、多元发展的特征。
社会生活变化的特点
材料一:天津通商后不出十年,租界里中国人的时髦打扮已变成“短衫窄裤,头戴小草帽,口衔烟卷,时辰表链,特挂胸前”。
——摘编自孙燕京《晚清社会风尚研究》
材料二:百日维新期间康有为上书:女子裹足,不能劳动;辫发长垂,不利于机器生产……”这就把变衣冠作为学习西方文明和推行新政的一项重要内容。
影响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化的因素有哪些?
①列强的入侵,西方工业文明的影响
②政治运动的推动及先进人士的主动引进
二、社会生活的变化
影响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化的因素有哪些?
二、社会生活的变化
材料三:“中华民国革去长揖磕头之礼,代之以握手与鞠躬;大人老爷之称,改呼先生或衔职;男子劝其剪发,女子禁其缠足;吸食鸦片者,严令戒绝……”
——王家槐《海南近志》
材料四:张謇创办企业获利后,兴办了博物馆、图书馆、体育场、公园、剧场、医院等一系列公共设施,使江苏南通逐渐从一个封闭落后的小城镇,发展成为初具规模的近代新型城市。
③政府政策的影响
④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黄包车
电车
汽车
飞机
电灯在上海出现时,有人不知电灯发光原理,以为与炭火、柴火无异,伸出长长的烟杆在电灯上点烟。
趣事一二
中国最早的火车只有车厢,没有车头,只好用马或者骡子拉着车厢在铁轨上行走。
近代以后交通工具
詹天佑,广东南海人。我国最早的杰出铁道工程专家,为我国铁路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周恩来曾赞誉他是“中国人的光荣”。
1872年,12岁的詹天佑是洋务运动时的第一批赴美幼童留学生。1881年,以优异成绩毕业于耶鲁大学,并于同年回国。1888年,詹天佑由老同学推荐,到中国铁路公司任工程师。1905年被清政府派任京张铁路总办兼总工程师。
詹天佑
京张铁路青龙桥车站詹天佑铜像
1.自古以来,状元最受读书人羡慕和尊敬,而工商业是被人看不起的“末业”,在清末偏偏有一位状元“舍本逐末”,办起了中国第一个实业---大生纱厂。他是( )
A、张謇 B. 侯德榜
C. 詹天佑 D. 荣宗敬
A
2.下面是l912-1920年中国棉纺织业发展简表。这一时期棉纺织业迅速发展的最主要原因是( )
1912年 1920年 发展速度 (1912年为100) 年平均增长率(%)
华商纱厂纱锭 50.9万枚 159.8万枚 313.6 12.1
华商纱厂布机 2 616台 6 675台 255.2 11.O
A.实业团体大量出现 B.辛亥革命冲击了封建制度
C.反帝爱国斗争高涨 D.列强暂时放松对华经济掠夺
D
3.据统计,20世纪二十年代初中国的纺织业中,国纱锭的41%集中在上海,10%集中在武汉,11%集中在天津,而广大内地纱厂很少。该统计数据表明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特点之一是( )
A. 轻工业发达,重工业落后
B. 地区分布极不平衡
C. 资金少,技术力量极薄弱
D. 受到外国资本控制
B
4.哲学家李泽厚强调:“辛亥革命至少带来了平等的观念。”下列史实最能够证明这一论点的是( )
A. 改称呼 B. 剪辫
C. 禁缠足 D. 易服
A
5.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是不平衡的。从总体看,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呈现出的特征是( )
A.沿海地区变化,大于内陆地区的变化;
B.东南各省的变化,大于西北各省的变化;
C.大中城市的变化,大于广大乡镇的变化
D.新旧并呈、多元发展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