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鉴赏《图像与眼睛》教学设计
本课为湖美版高中美术鉴赏教材第二课《图象与眼睛》的教学内容。是继第一课《什么是美术作品》之后的介绍美术作品的图象特征。所以,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侧重于对具像作品、意象作品和抽象作品的理解。 教学目标 1、拓展学生的审美观念,使学生理解美术作品形象及其包括具像作品、意象作品和抽象作品着三大类。 2、理解具像作品、意象作品和抽象作品的内涵并初步掌握欣赏的方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 1、突破只能欣赏具像作品的局限,了解美术形象的基本种类。 2、理解三类美术作品的基本内涵并初步掌握欣赏的方法。 一、导入 1、师:我们一起玩个游戏。(看对图像的观察力) 学生边观看图片边思考:柱子是圆的还是方的 狮子在哪里 有几个黑点 是静的还是动的 等图片,提高眼睛的观察力,激发学生对图象的兴趣。 2、小结:刚才的图片,需要我们有一双敏锐的眼睛。每个人都有一双眼睛,但是,有的人却有一双审美的眼睛,他能够通过这双审美的眼睛产生思维和发现美感,并能够在此作用下使自己的心灵得到启迪。 引出本课课题:图象与眼睛 二、新课过程 1、美术形象 比较美术作品、文学作品、音乐作品对同一事物的描绘(以月夜为例) 小结:绘画艺术是使用点、线、面、色彩、体积、肌理、空间等艺术手段来塑造美术形象的。 2、比较:人像照片与美术作品 引出问题:有的美术作品中的形象与生活中的形象很像,有的却不像,这是为什么? 引出本课重点:美术作品中的三大类 三、美术作品中的分类 1、具象作品 展示安格尔油画《贵夫人像》 提问:对于具象美术作品,你的印象是什么?请同学们思考并发言。 展示《重屏会棋图》中国画 周文矩 《刘胡兰就义》 油画 冯发杞 以上三幅作品比较 提问:这几幅作品有什么共同点? 小结:对于具象作品,它们表现的形象来自于现实世界,因此观众在看的时候可清楚地了解艺术家要表现的内容。刚列举的三副作品来帮助理解什么是具象作品,它们在人物神态、气氛渲染、衣服的质感或空间的暗示上都显得很真实,仿佛我们可以走进画面,在这里艺术家所追求的就是“真实”。 2、意象作品 问:美术作品中的图像除了可以表现我们眼睛所见的事物之外,还可以表现什么? 小结:实际上,美术作品中的图像除了可以表现我们眼睛所见的事物之外,还可以表现我们的幻想、梦境乃至我们的内心感受。 展示意象作品 《城市上空》 雕塑作品 蜡染鸡作品 提问:对于意象美术作品,你的印象是什么? (1)、这些作品中你观察到了什么? (2)、你觉得艺术家要表什么内容? 比较 《生日》 马克 夏加尔 《荷石水禽图》朱耷 《圣维克多山》 塞商 《 狐狸的游戏 》 摄影 提问:你觉得这些作品分别运用了哪些手法?并说出你的理由。 小结:意象作品虽然与现实世界有着某种潜在的联系,但更主要的是把艺术家从现实世界中获得的形象进行主观化、情感化的处理,创造出一些只有在艺术世界中才能存在的形象,艺术家创作这类作品的时候所运用的方法如夸张、变形、重组或改变客观的比例等等。 它们共同的特点是:我们可以辨认画面上的形象,但它们跟实际生活中的形象有一定的距离,不太符合日常生活的逻辑。 3、抽象作品 美术作品可不可以不表现具体的形象?如果有,请举例说明。引出抽象作品。 展示作品 《结构》蒙德里安(荷兰) 《红黄蓝》康定斯基(俄国) 《光之间五五九号》康定斯基 并介绍冷抽象与热抽象 提问: (1)、对于这类美术作品,你的印象是什么? (2)、作品让你联想到什么?带给你什么感受? 小结:抽象美术指完全不可辨认的图象,来源于作家的主观世界,脱离了客观形象的束缚,强调个人情感的表达,抽象艺术要看作品形式所体现出来的平衡、对比、韵律、节奏等是否让人舒服。 练习:将一些图片进行三大类的区分。 四、本课小结 课后反思: 本课教学目标基本实现,教学重点明确。这一堂课通过播放一系列的图片,引起学生对图象的兴趣,抓紧了学生的注意力。然后通过研究不同的图片,共同讨论问题,来达到协作学习、自主学习的目的。并且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教学,不仅可以更好的促进学生对于新知识的理解,而且还会使学生将新知识联系到生活中去,更好的促进学生对概念的建构和掌握。 教学中只有真正地把课堂的自主权还给学生才能得到好的教学效果。兴趣的激发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的好与差。学生的参与十分重要。教师还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掌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注重自主、探究、合作式学习,让他们在学习中学会主动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