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目标 课题 水调歌头 课 型 新授课
课节 第1教时 教学方法 讨论讲授法,合作法
教学 目标 要求 1.了解三首诗词的创作背景和不同的艺术风格。 2.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3.品味诗句,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培养学生读诗的情趣。 4.了解诗歌情景交融、理趣盎然的特点,体会诗歌不同的艺术风格。 5.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格调美,培养审美情趣,陶冶情操。
重点 难点 重点:诵读诗歌,理解诗意,体味诗情,明确诗歌主旨,并积累名句。 难点:整体把握诗歌的表现手法。
教具 ppt
二:教法过程 导入 (课前播放《但愿人长久》,有部分学生 跟随音乐哼唱。) 师:上课之前,老师见一些同学情不自禁地和乐而歌。看来,对于这首乐曲大家都很熟悉。他是台湾音乐人梁弘志为《水调歌 头·明月几时有》谱写的新曲。这堂课,就让我们通过深读《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首词,与苏轼走得更近。 (教师板书课题和作者。) 二、作者简介 师:首先,请同学们说说你所了解的苏轼。 预设1: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中期文坛的领军人物。 预设2:他是豪放派词的主要代表人。 师:接下来,我们还是到他的作品中去探寻一番吧。先了解一下这首词的写作背景。 (PPT显示) 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辗转在各地为官。 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 年),苏轼谪居密州,与胞弟苏辙(子由)已有七年未见。这年中秋,词人对月畅饮,乘兴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 解读苏轼的孤独 师:同学们先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诵这首词,注意以下字音字形。 (PPT显示) 丙辰(chén) 宫阙 (què) 不胜(shèng)寒 绮(qǐ)户 婵(chán) 娟 师:同学们,和《记承天寺夜游》一样, 这首词中的内容其实也是苏轼生活中的一个小片断。下面,请一位同学 “化身”为苏轼,朗诵这首词,将“我”当时当地做了些什么、想了些什么倾诉给大家听。 (生齐读词牌和小序,师读上阕,指名学生读下阕。) 师:同学们,苏轼在937 年前的那个中秋之夜做了些什么?你听出来、读出来了吗? 预设1:苏轼在喝酒和怀念子由,一夜未睡,还端着酒杯“把酒问青天”,后来还跳舞。 师:你找得很仔细,如果语言的表述能诗意些、雅致些就更好了。比如,你说苏轼 在喝酒,那他喝到了哪种程度呢?(大醉。) (师板书:欢饮大醉。) 师:同学们试着用这样的四字词语将刚才那位同学的答案整理重组一下。 预设2:把酒问天,月下起舞,怀人无眠。 预设3:“月下”是“起舞”的环境,我觉得改成“起舞弄影”更好。“弄”是赏玩的意思, 苏轼只能和自己的影子一起舞蹈,体现出 了他的孤独。 师:有见地!一个人在特定时间特定环境里的举动是能够折射其内心世界和性格特征的。结合PPT上的四组词语,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苏轼? (PPT显示) 欢饮大醉 把酒问天 起舞弄影 怀人无眠 预设1:从“怀人无眠”里我读出了一个深情思念弟弟的苏轼。苏轼喝酒能够喝得 “大醉”,并且在醉中“起舞”,我认为他很豪爽很洒脱。 预设2:我不同意。我认为苏轼的“大醉”是借酒浇愁。刚才的背景资料也说了写这首词时他是“谪居”状态,仕途不顺肯定抑郁。 预设3:我也这么认为。他和影子跳舞, 现实点说就是一个人在跳,没有人陪着。他 还一个人喝酒。说一个孤独的人 “很豪爽很 洒脱”,不对! (学生举手不断,争论很热烈。) 预设4:喝酒一般是几个人或两个人对饮,而苏轼是 “把酒问青天”。他是和老天对饮。人只有在孤独的状况下才会这样。 师:几位同学都反复提到了“孤独”,看来这个问题是回避不了了。就这一点同学 们还有看法吗? (师板书:孤独。) 预设5:还有“怀人无眠”。苏轼和弟弟子由已经七年没见了,他很想念子由。想念一个人的时候是最孤单的,更何况是在中秋节。 (师板书:中秋怀人——深情的思念。) 师:是的,苏家兄弟俩的手足之情非常深厚。苏轼就在诗中这样写道:“嗟余寡兄弟,四海一子由。” (PPT显示) 嗟余寡兄弟,四海一子由。 在苏轼看来,能在心灵上和自己完全契合的人就是子由,身边没有子由,苏轼的心灵是孤独的。那我可以这样理解你们的意思吗?我从这首词中读出了一个孤独的苏轼。 (不全是) 师:我发现大家都回避了一个字,就是“欢饮达旦”的“欢”字。如果真的感到孤独,那苏轼为什么还要说自己是“欢饮”呢? 预设1:我觉得“欢”指喝酒喝得很多, 喝醉了,喝得酣畅淋漓,把自己的思念啊、 愁绪啊寄托在喝酒上,暂时忘记了愁绪之类。这本质上还是孤独。 师:你的意思是说“欢”仅指喝酒的状态?我特别欣赏你的观点。有一句歌词放在此处作为旁批很贴切——“孤单是一个人的狂欢”。同时,你也谈到借助酒醉来疏解愁绪排遣抑郁。苏轼将其应验了——“大醉,作此篇”。 (师板书:醉中遣怀) 苏轼的旷达 师:那么,苏轼心中的孤寂、抑郁、愁苦 是否被遣散了?我们继续深入自由回答。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次朗读这首词, 在词中找出苏轼的所思所想。 (PPT显示) 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次朗读这首词,在词中找出苏轼的所思所想。 预设1:我找的是:“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 在人间?”“欲”字和“恐”字都与心理活动有关,这很明显。还有“何似在人间”,他认为冷清的月宫比不上人间,这也是一种想法。 师:关键词抓得真好!“欲“”恐“”何似”三个词最能体现词人当时心情的起伏。你认为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啊?(纠结) 师:“纠结”,那我们就尽量用内心独白的方式来读出句中的纠结。注意中括号里参考性的提示语,小括号中加入的叹词请一并读出来。当然,也可以按照自己的理解进行设计。 (PPT显示) [热切、昂扬]我欲/乘风归去, [轻缓、低沉]又恐/琼楼玉宇,(唉~)高处/不胜寒。 [振奋、明快]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生根据提示自读后,师指名学生朗诵并点评。) 师:我听出了你们语气中的纠结,朗读得不错!接下来,请结合苏轼当时的处境谈谈这一诗句背后的深意。 预设1:苏轼可能认为:现实中有太多的人事纷扰和不如意,他宁愿躲到冷清的月宫中去,可是思来想去,逃避不是办法,“人间”自有人间的好,还是面对现实吧! 师:也就是说,虽然苏轼觉得理想和现实差距很大,但他仍然选择直面,选择释怀。 师:但老师注意到了你解读时似乎有意放过了“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这句哦!同学们反复读一读这句,可否结合苏轼当时的政治处境、仕途状况进行探究? 预设2:苏轼是因为与王安石政见不同而被贬谪的,再怎么“自求外放”也是被动的,他自己还是很想在朝廷里做出成绩,为皇上分忧出力的。“我”想要回到朝廷中去,又怕遭 到排挤打压,相比之下还是这里好,至少可以自由自在地喝酒跳舞。 师:你的发言有理有据,很有说服力。 虽然刚才两位同学的理解不同,但是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这两种想法背后苏轼的心态。那是一种有点随遇而安,很看得开的心态。 预设:是一种洒脱、旷达。 (师板书:旷达的胸襟。) 师:好的,看来之前大家所担心的“孤 寂、抑郁、愁苦”是压不倒苏轼的。我们一起 来朗诵上阕,读出一丝醉意,读出几分纠结,读出一种旷达。 (学生齐读。) 师:除了这句,还有诗句体现出苏轼的所思所想吗? 预设:下阕:“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师:好的,这是月亮带给苏轼的思考。那么,这些诗句又带给你怎样的启示呢?预设:人间的悲欢离合与月亮的阴晴圆缺一样是很自然的,是躲不过的,就像翻译过来的意思一样:只要大家都平平安安,共享这皎洁的明月就好了。 师:哦,那你认同这样的心态吗? 预设:认同,月亮缺了还可以再圆,没有这次的分别哪有下次的相见嘛。 师:看来你和苏轼一样不偏执,很积极啊!同学们,人生中有很多无法摆脱的遗憾,这些都非人力可以左右。既然如此,就超脱些,乐观点。你看,苏轼在贬谪之地还能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历经仕途的坎坷险恶,却发出哲理性的思考“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中秋独饮,苦念子由的他推己及人,向天下离人发出衷心的祝愿: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是一种普世的悲怀啊! (师板书:月下哲思——普世的悲怀。) 师:我们跟着大屏幕的提示再来朗读一遍这首词中流传最广的诗句吧! (PPT显示) 女领:人有悲欢离合 男领:月有阴晴圆缺 男女领:此事古难全 全班(重读):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全班(轻读):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小结:这就是苏轼做人的境界。他的诗句就是在苍凉生活中开出的最美丽的花朵。 希望同学们以后再学到苏轼的作品时,看到的不仅仅是他的旷达和乐观,而是用心静静地去感受旷达乐观背后的孤独苍凉。
板书设计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苏 轼 中秋怀人——深情的思念 醉中遣怀(兴)——旷达的胸襟 月下哲思—— —普世的悲怀
课后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