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张PPT)
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14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康乾盛世
乾隆
爱新觉罗·弘历
(1735-1795)
康熙
爱新觉罗·玄烨
(1651-1722)
雍正
爱新觉罗·胤禛
(1722-1735)
政局稳定、经济繁荣、疆域开拓并巩固
人口
明初6600余万,清道光增至4.1亿,全世界占三分之一。
财力
GDP占全世界1/3,中国经济居于领导地位,国家财政储备雄厚。
城市
当时人口50万以上的城市全世界有10个,中国占6个。
白银
200余年间世界白银产量一半流入中国。
一、康乾盛世:
1.经济繁荣
奏折制度
雍正帝批阅过的奏折
之前
一、康乾盛世:2.政治稳定
文书房(登录)
皇帝(阅览)
内阁(票拟)
皇帝(批红)
上一级地方(或中央)官员
官员
运行
官员
皇帝
设立
雍正
一、康乾盛世:2.政治稳定
奏折制度
直、速、密、广
特点
雍正皇帝特许的下级官员才能上密折,缮写时须亲自为之,不可假手于人,一切听闻皆可上报...官员自派亲信家人送抵京城,不可扰累驿站,直达御前,并由皇帝亲自批答。 ——《密折制的历史发展与作用》
虽深居大内,而于各地官僚之作为、政治经济及社会动态,无不了如指掌。——佐伯富(日)
提高决策效率,强化对官僚机构控制,加强君主专制
影响
思考奏折制度的影响
军机处
工 部
内
阁
兵 部
礼 部
户 部
吏 部
军机处
一般文书
刑 部
皇帝
机要文书
一、康乾盛世:2.政治稳定
设立
雍正
职权
处理军务
处理军国要务
性质
中枢秘书机构
跪受笔录,上传下达
特点
精、简、密、速
养心殿
军机处
50
米
“(军机大臣)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
——《清史稿·军机大臣年序表》
影响
标志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西北:稳定新疆(平定大小和卓兄弟;设伊犁将军,总领军政要务)
东北:抗击沙俄(康熙前期雅克萨自卫战,1689中俄《尼布楚条约》)
东南:统一台湾(1662郑成功收复台湾,1684清朝设台湾府)
西南:①管辖西藏(册封达赖、班禅,金瓶掣签制度,设驻藏大臣,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二十九条》)
②改土归流(土官改为流官,强化对西南各民族的管理)
内地18省
设巡抚、总督
一、康乾盛世:3.疆域奠定
蒙古:平定准噶尔叛乱,盟旗会盟制度,设乌里雅苏台将军(设盟、旗两级统治,任命蒙古王公为盟长、旗长)
南方:平定三藩(吴三桂守云南,尚可喜驻广东,耿精忠守福建)
因地制宜,多元管理;
以法律形式明确管辖权。
清朝治理边疆有何特点?
西跨葱岭
西北至巴勒喀什湖
北接西伯利亚
东北至外兴安岭和库页岛
东临太平洋
东南到台湾及其附属岛屿(钓鱼岛、赤尾屿)等
南至南海诸岛
西南达喜马拉雅山脉
一、康乾盛世:3.疆域奠定
版图奠定有何意义?
奠定近现代中国基本疆域
强化了民族认同,利于稳固统一多民族国家
政治僵化
约翰巴罗
现今在位的皇室是在中国掌权的第二十三个新王朝。目前是一小撮鞑靼人对3亿多中国人的彻底独裁统治。
马戛尔尼
皇帝被捧为众黎庶共同之父,因此也赋于统治百姓的权利,犹如一家之主。
《我看乾隆盛世》
《乾隆英使觐见记》
如何评价军机处的设立?
二、盛世之危:1.政治危机
上述材料反映了清朝什么问题?
二、盛世之危:1.政治危机
吏治腐败
大抵为官长者,廉耻都丧,货利是趋,知县厚馈知府,知府善事权要,上下相蒙,曲加庇护。 ——《朝鲜李朝实录》
各省督抚中廉洁自爱者,不过十之二三。—《乾隆起居注》
白莲教起义
吕思勉
北方白莲教徒的反清,起于乾隆五十八年,蔓延四川、湖北、河南、陕西四省,至1804年后平定,为清朝最大内乱之始 。
马戛尔尼
遥远省份频繁的起义是百姓真实感情和愤怒的明确警示。
《中国通史》
《乾隆英使觐见记》
二、盛世之危:2.社会危机
人口激增
(1712年)清政府规定以康熙五十年(1711年)的人丁数作为征收丁税的固定数,以后“滋生人丁,永不加赋”,废除了新生人口的人头税。
雍正元年(1723年)开始普遍推行“摊丁入亩”,把固定下来的丁税平均摊入田赋中,征收统一的地丁银,不再以人为对象征收丁税。
年度 人口数 每口平均田数
顺治十二年 1655 14,033,900 27.63
康熙五十年 1711 24,621,324 28.15
雍正十二年 1734 27,355,462 32.54
乾隆十八年 1753 102,750,000 6.89
乾隆三十一年 1766 208,095,796 3.56
《从一条鞭法到摊丁入亩》
据梁方仲《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绘制
人口激增会带来什么问题?
二、盛世之危:2.社会危机
资源危机(人地关系紧张,过度开发)
根据材料和课本83页人口激增的原因?
土地兼并
土地兼并严重会带来怎样的社会影响?
二、盛世之危:
戴逸等《简明清史》
激化阶级矛盾
3.经济问题
重农抑商
将近40年过去,我们知道的中国对外开埠贸易地点仅限于广州。欧洲人常光临该港,主要在当地进行买卖。
马戛尔尼
《乾隆英使觐见记》
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是逐末之人多,不但有害于农,而并有害于工也……惟在平日留心劝导,使民知本业为之贵,崇尚朴实,不为华巧。
《清世宗实录》卷五七
如何看待清朝的经济政策?
扼杀了资本主义的萌芽,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二、盛世之危:
3.经济问题
——陈璐《乾隆晚期的视觉图像》
亚历山大
《中国衣冠
举止图解》
画家在对其进行细致描绘后,揭露画中兵勇的胸铠与护肩只是用棉絮填充而成,看似威武的头盔也只是用硬纸板制成。其军事状况虚弱的一面在英使团成员面前已暴露无遗。而士兵的枪看上去很像葡萄牙人的老式火绳枪,因此中国的火绳枪被认为是由葡萄牙人传入的。
《拿火绳枪的兵勇》
如何评价清朝的军事状况?
二、盛世之危:
3.军事落后
文字狱
二、盛世之危:
在中国的政治、伦理和历史的文献中找不到任何自由色彩的理论,他们认为这种理论最后一定导致犯上作乱。
斯当东
《我看乾隆盛世》
《中外历史纲要上》
3.思想控制
八股文
P76
乾隆二十二年胡中藻《坚磨生诗钞》案
乾隆十六年
王肇基献诗案
乾隆十六年 王肇基案
乾隆四十五年
吴英拦舆献策案
乾隆二十六年阎大镛《俣俣集》案
乾隆四十三年徐述夔《一柱楼诗》案
乾隆五十年戴名世
《南山集》案
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
明朝期振翮 ,一举去清都
一把心肠论浊清
虽然北风好,难用可如何?
大明天子重相见,
且把壶儿搁半边
发披左,衣冠更。
难华夏,遍地僧。
凌迟处死
开棺戮尸
孙五人坐斩
家属发遣为奴
斯文欲被蛮
二、盛世之危:3.思想控制
文字狱
闭关锁国
英国所提要求 中国拒绝理由
派使者驻京 与天朝体制不合,断不可行。
加强贸易 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在中国传教 四方亿兆率由有素,不敢惑于异说。夷人妄行传教,尤属不可。
丁水娟《一曲难以忘却的悲歌》
此表根据乾隆帝给英王的复信整理而成
二、盛世之危:3.外交问题
允许英商到宁波、舟山、天津贸易;准许英商在北京设立商馆。
将舟山附近一处海岛让给英商居住和收存货物;在广州附近划一地方任英国人自由来往。
英国商货自澳门运往广州者,享受免税或减税;确定船只关税条例,照例上税,不额外加征 。
马戛尔尼使团访华(1792-1794)
乾隆帝为何拒绝扩大对外贸易?
此政策造成了怎样的影响?
小农经济自给自足;
海外殖民势力的侵扰;
短期: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起到了自卫作用;
长期:阻碍了中外交流,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鼎 盛
危 机
三、盛衰之鉴
—— 鼎盛 与 危机 并存的时代
被扣押
的贫民
穿便服的官员
亚历山大所画的清朝人,收录在《中国衣冠举止图解》
北美独立战争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万能蒸汽机应用
法国大革命
珍妮纺纱机
《权利法案》
《人权宣言》
《独立宣言》
1640
1644
1689
1776
1748
1765
1787
1789
1793
1840
清军入关
鸦片战争
《论法的精神》
1785
1775
美国联邦宪法
马嘎尔尼访华
根据时间轴横向对比 ,如何理解英国使者马戛尔尼访华被比喻成“两个世界的撞击”。
中国 西方世界
政治 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民主政治建立、完善
经济 小农经济占主导 工业革命、海外贸易繁盛
思文 八股取士、文字狱 启蒙运动
军事 军备力量落后 军备力量进步
对外政策 闭关锁国 对外扩张
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1.马戛尔尼的预言是否成真?
2.近代中国的发展历程如何验证了马戛尔尼的预言?
这个盛世只是假象...通过这次来看,要打开中国大门,必须靠武力。——马戛尔尼
鸦片战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
甲午中日战争
……
鼎 盛
危 机
三、盛衰之鉴
—— 鼎盛 与 危机 并存的时代
探究三:使团来华前后的对比给我们什么启示?
居安思危
以民为本
改革开放创新
全球视野
本课小结
盛世之危
盛衰之鉴
奏折制
军机处
抗击沙俄
1.经济繁荣
康乾盛世
统一台湾
稳定新疆
政治僵化
吏治腐败
白莲教起义
土地兼并
文字狱
闭关锁国
居安思危
改革创新
民本思想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2.政治稳定
3.疆域奠定
财力
白银
城市
人口
控制蒙古
管辖西藏
改土归流
平定三藩
1.政治危机
2.社会危机
3.经济危机
5.军事危机
6.外交危机
4.思想危机
人口膨胀
重农抑商
八股取士
军事落后
全球视野
传统农耕社会的繁与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