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高中历史纲要上册第17课 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 课件(共3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高中历史纲要上册第17课 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 课件(共39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1.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1-12 08:43: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9张PPT)
1858《瑷珲条约》
1858年《天津条约》
1842中英《南京条约》
中国,
出路在何方?
1860英法《北京条约》
1843中英《虎门条约》
1844中美《望厦条约》
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五单元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第17课 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华的加剧
课程标准:认识列强侵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概述晚清时期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事迹,理解其性质和意义;认识社会各阶级为挽救危局所作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
太平天国运动
洋务运动
边疆危机
考验
推动
甲午中日战争
瓜分中国的狂潮
第17课 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华的加剧
第18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农民阶级:
地主阶级:
探索
侵华加剧
西北:英、俄、阿古柏占新疆
西南:法控制越南
左宗棠收复新疆
中法战争
东南:法进攻台湾
击退、设台湾省
天国梦
自强求富
洋务运动破产
边防
海防
推动
——太平天国运动
1
材料一:1845年4月23日,敬穆在给道光皇帝的奏折中说:自洋布洋棉入口后,“其质既美,其价复廉,民间之买洋布洋棉者,十室而九,由是江浙之棉不复畅销,商人多不贩运。而闽产之土布土棉遂亦因之壅滞不能出口。”
材料二:清政府为了支付战争赔款和军费开支,极力搜刮,加捐加税。官府常抓人毒打交不起税的人。1843—1850年规模较大的群众暴动有70余起,遍及十几个省。
材料三:1840年前后全国平均气温达近三百年来最低点,同时,全国涝灾、雹灾和雪灾比以往100年明显增多…其间广西南宁地区农业失收更为严重,至少有10个坏年景。—《人口压力、气候变化与太平天国运动》
晚晴生活窘迫的平民
一、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
洋货涌入
大量农民、手工业者破产(民族矛盾)
1.背景
军费、赔款吏治腐败
农民经济负担沉重(阶级矛盾)
自然灾害严重
激化各种矛盾
2
洪秀全
材料四:洪秀全是广东花县人,从16岁起先后4次科考失败。屡试不第后,受宣传基督教的小册子《劝世良言》的影响,于1843年创立了拜上帝教。为了宣传拜上帝教,洪秀全把西方基督教教义、中国儒家大同思想和农民的平均主义思想结合起来,写出《原道救世歌》《原道醒世训》《原道觉世训》等文章。
一、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
1.背景
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
根因:
外因:
直因:
主观:
军费、赔款,吏治腐败,农民经济负担沉重(阶级矛盾)
洋货涌入,大量农民、手工业者破产(民族矛盾)
自然灾害严重,激化各种矛盾
洪秀全创拜上帝教
中国的连绵不断的起义......现在已经汇合成一个强大的革命,推动了这次大爆炸的毫无疑问是英国的大炮。—马克思:《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
3
2.发展过程
时间
1851
1852
1853
1864
定都天京
《天朝田亩制度》
全盛:北伐、西征、东征(1853-1856年)
发展:永安建制
转折:天京事变
后期防御战
1857—1863
失败:天京陷落
兴起:金田起义
1856
一、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
太平天国的疆域最广阔时占有中国半壁江山 ,势力发展到18个省。 至1856年,太平天国在军事上达到极盛,控制了长江中下游。
4
(2)目的:
①绝对平均分配土地
②圣库制度分配产品,财产归公
(3)评价:
革命性:否定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
落后性:追求封建小农经济,违背发展资义的时代潮流
空想性:绝对平均主义,无法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连年征战未能实行
一、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
P96
3.纲领
《天朝田亩制度》
强盛期1853
(1)内容:
建立“四有二无”的理想社会
5
洪仁玕,洪秀全的族弟,曾在香港居住多年。
进步性:中国最早最完整的资本主义改革方案,顺应时代潮流。
局限性:未解决农民土地问题,无法调动农民积极性;
缺乏相应的社会条件,处于战争环境未能推行。
一、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
《资政新篇》
衰落期1859
洪仁玕
振兴太平天国
(1)目的:
(2)内容:
政治:向西方学习,以法治国,官吏由选举产生。
经济:发展工商业,奖励技术发明。
文教:设立新式学堂。
外交:主张与外国平等交流,反对干涉中国内政。
向西方学习,发展资本主义
(3)评价
3.纲领
9
材料1:每一次较大的农民战争的结果,都打击了当时的封建统治。——《毛泽东选集》
打击清朝统治
一、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
材料2:西方侵略者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但太平天国不予承认,使侵略者攫取的侵略权益在中国最繁华、最富庶的地区兑现不了……
——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
材料3:除了改朝换代以外,他们没有给自己提出任何任务。他们给予民众的惊惶比给予旧统治者们的惊惶还要厉害。 ——马克思
材料4:以破坏性及毁灭力论,太平天国运动仅亚于现今日本侵略之一役耳。——简又文
材料5:1851年至1864年,中国人口锐减40%,直接造成的过量死亡人口达7000万以上,使中国人口由原来的4亿减少到2.4亿,给中国带来的损失至少在一亿以上,是人类历史上伤亡最大的战争之一。 ——田秉锷《大国无兵》
打击列强的侵略气焰
未完成反封建反侵略的任务
对社会造成极大破坏
5.影响
7
材料:自1853年夏天之后,中央财政已拨不下军费……厘金由此成了不受中央控制的大财源,由各省督抚所把持……待到后来,曾国藩柄政两江,湘军征战八省,其总兵额最高时达到五十万!与清朝八十万经制兵已相距不远,而战斗力远远胜之。
——茅海建《苦命天子:咸丰皇帝奕詝》
一、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
曾国藩
湘军将领
李鸿章
淮军将领
左宗棠
湘军将领
巡抚、总督旗汉任用比较表(1796—1908)
汉族官僚地位上升,地方势力崛起,中央集权削弱
张之洞
新军将领
汉族官员在使用洋枪洋炮与太平军作战中,在同外国势力的接触中,既认识到西方武器的先进……发起了以学习外国制造机器技术仿造武器为主要内容、以自强雪耻为基本宗旨的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
11
二、洋务运动(19C60S—1895)
1、目的:
直接——
P97“学思之窗”
根本——
2、代表:
曾国藩 左宗棠 李鸿章 张之洞

这一目的说明什么?
3、指导思想:
中体西用
以中国封建伦理纲常为国家安身立命的根本,同时采用西方先进科技挽救清王朝统治。
自强求富,以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抵御外来侵略
维护清朝统治
开平煤矿(李鸿章)
上海轮船招商局(李鸿章)
上海机器织布局(李鸿章)
汉阳铁厂(张之洞)
江南机器制造总局(李鸿章)
天津机器局(崇厚)
安庆内军械所(曾国藩)
福州船政局(左宗棠)
军事
民用
(自强)
(求富)
4、措施
(1)经济:创办军事工业、民用工业
二、洋务运动(19C60S—1895)
客观刺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一定程度抵制外国经济侵略。
增强国力,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尝试。
13
(2)海防:创办三支近代海军(北洋、南洋、福建)
(3)教育:创办新式学堂(如京师同文馆);派留学生出国
1872年第一批留美幼童
1862年京师同文馆成立
唐绍仪
詹天佑
二、洋务运动(19C60S—1895)
北洋水师
1866年 福州船政学堂
1879年 天津电报学堂
1880年 天津水师学堂
1882年 上海电报学堂
1893年 天津军工学堂
……
教育近代化,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
军事近代化,提高清军战斗力
14
客观刺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一定程度抵制外国经济侵略。
增强国力,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尝试。
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
提高战斗力,加强海防。
海军建设
积极
二、洋务运动(19C60S—1895)
教育近代化
军用工业
民用工业
海军建设
新式教育
5、影响
军事近代化
经济近代化
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材料:中国的近代化仅由边陲的权力推动,而日本则以中枢的权力推进。中国近代化仅从军事方面着手,而日本则从政治、经济、教育等全面地展开;中国近代化不知建立法规制度,从根本处做起,而日本则反之。……是知中日近代化的成败,国家的强弱,决非偶然。——王家俭《李鸿章与北洋舰队》
局限:
只引进西方技术,未触及封建制度。
边疆危机
三、边疆危机(19C60S—90S)
1、西北:新疆危机
1864年,新疆爆发反清起义。
1865年春,英国支持阿古柏入侵新疆。
1871年沙俄占领伊犁。
1878年,左宗棠收复新疆南北两路。
1881《改定条约》收回伊犁,但俄占西北7万平方公里土地。
1884年,新疆建省。
2、西南、东南:法滋扰西南、台湾 1883--1885年 中法战争
1883年法国控制越南,将矛头对准中国
1884年法军偷袭马尾军港,进攻台湾未果
1885年镇南关大捷,法国败退,签订中法《越南条约》,法国占领越南
甲午中日战争

19
日本
朝鲜
满蒙
中国
亚洲乃至全世界
台湾
四、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
1.背景
材料1:日本在“明治维新”以后,大力发展资本主义,国力逐渐强盛。但国内市场狭小,统治集团急需从对外侵略扩张中寻求出路,制定了以侵略中国为中心的“大陆政策”。——(日)田中义一
(1)明治维新,壮大国力,扩张野心膨胀
(2)“大陆政策”,蓄谋已久
材料2:1894年3月,日本外相陆奥宗光密令驻朝公使:“促成中日冲突,实为当前之急务,为实行此事,可采取任何手段。 ”
(3)导火线:1894朝鲜东学党起义
21
①丰岛海战:1894年日军偷袭清军运兵船。
丰岛
1894.7.25
平壤
1894.9.15
黄海海战
旅顺
威海卫
1894.9.17
1894.11
1895.2.2

②平壤战役:清军失败,退回国内。

③黄海海战:海军决战,中国失去黄海制海权。

④辽东之战:日本占领大连、旅顺等

⑤威海卫战役:1895年日本攻占威海卫,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甲午中日战争形势示意图
四、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
邓世昌
林永升
2.经过
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
3.结果:
条约内容 危害
四、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
破坏领土主权,刺激瓜分中国野心
加剧负担,列强通过贷款控制中国经济命脉
商品输出、侵略深入内地
资本输出,加深掠夺,阻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②割三地:割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③赔二亿两白银
④开四口:沙市、重庆、苏州、杭州
⑤设工厂:日本可在中国通商口岸设厂制造。
1895中败,签订《马关条约》
资本输出为主(甲午战争后)
第二次工业革命背景下,主要是用过剩资本向其他国家投资或贷款,以获得高额利润。如对中国政治贷款、投资设厂、修铁路、开银行等。(本质:通过资本控制经济命脉——危机更加深重)。
①承认朝鲜独立
中国朝贡贸易体系最终瓦解
商品输出为主(甲午战争前)
第一次工业革命背景下,主要是通过签订不平等条约,取得各种特权,向中国倾销工业品和掠夺原料。(本质:控制市场。)
26
中国 日本
两千吨位以上战舰 7艘(27000多吨) 5艘(17000多吨)
巨舰 7335吨(定远、镇远) 4278吨
铁甲舰 5艘 3艘
大口径火炮 23门(210毫米以上) 11门(210毫米以上)
平均航速 14.5-15.5节 15-16节
最大航速 (致远、靖远)18节 (吉野)22.5节
舰只配备火炮数 195门 268门
为何在甲午战争中,中国战败了呢?
27
材料2:(1887年)为购买吉野号,明治天皇主动捐了30万,皇后把自己的首饰都献出来了,全国官员和富豪竞相申请为海防捐款,共计103万8千日元。——《日本海军史》
材料1:1887年,日本高层参谋本部制定了《清国征讨方略》,边扩军边派出大批间谍在中朝活动,在甲午战争前绘成了包括朝鲜和我国辽东半岛、山东半岛和渤海沿岸的每一座小丘,每一条道路和河流的详图。 ——《日本大陆政策史》
材料3:日人短小若侏儒,不似华人之身体高大体态昂藏。一经开仗,我华兵以大压小,其不致糜烂者几希,日人其奈之何哉?——1894年7月20日《申报》评论
材料4:1888年,仅光绪皇帝的婚礼就耗资500万两白银,中法战争失败后,李鸿章极力呼吁建设海军,却不料慈禧花费巨款,甚至挪用海军购船经费150万两公开大规模整修颐和园。 ——苏同炳《中国近代史上的关键人物》
日本蓄谋已久,准备充分。
清政府盲目自大,统治腐朽。
根因:腐败的封建农业国无法抗衡新兴的帝国主义工业国。
四、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
4.失败原因
《南京条约》 1842 《马关条约》
1895
割地 香港岛 辽东半岛(后赎回)台湾及澎湖列岛
赔款 2100万银元 2亿两白银
通商 广、厦、福、宁、上 沙市、重庆、苏州、杭州
其他 协定关税 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设厂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
四、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
5.影响

瓜分中国的狂潮
(1)国内:
1.原因:
(2)国际:
五、列强掀起瓜分狂潮(19C末20C初)
19C末20C初,西方国家完成第二次工业革命,进入帝国主义阶段,需要更大的市场以资本输出。
《马关条约》的刺激。
列强为何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掀起瓜分狂潮?
(2)高潮:
国家 势力范围 租借地
德国 山东 胶州湾
俄国 整个北方 旅顺、大连湾
英国 长江流域 威海卫、新界
法国 两广 广州湾
日本 福建 割占台湾和澎湖列岛
2.过程:
(1)开端:
五、列强掀起瓜分狂潮(19C末20C初)
三国(俄、法、德)干涉还辽。
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掠夺铁路和工矿利权(资本输出)。
清朝版图
俄国
德国
英国
英、法
英、法
日占
日本
大清朝
少了谁?
法国
19世纪末列强在华划分的“势力范围”示意图
(3)新阶段:
背景:
内容:
形成列强共同宰割中国的局面;
1899 美
五、列强掀起瓜分狂潮(19C末20C初)
①美国忙于美西战争,无暇顾及中国。
②为满足美国开拓中国市场的需要。
承认列强在华“势力范围”和既得特权,要求在各国租借地和势 力范围内享有均等贸易机会。
影响:
“门户开放”政策
中国面临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31
列强掀起瓜分狂潮(19C末20C初)
太平天国运动
(1851—1864)
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
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
一定程度上抵御外敌
开启近代化进程
但无法从根本上改变落后的局面
甲午战争失败
洋务运动破产
收复新疆、中法战争、日本侵占台湾
课堂小结
洋务运动
(19世纪60—90年代)
(2021·浙江学考·15)下图所示为洋务派创办的军事企业金陵机器制造局的内部情景。下列表述,与洋务派创办军事工业的初衷最为吻合的是
A.“师夷之长技以制夷”
B.“可以剿发逆,可以勤远略”
C.“外争国权,内除国贼”
D.“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链接高考
B
(2015·江苏高考·6)某学者说:“农民造反者……长歌涌入金陵,开始建造人间小天堂,曾是他们的喜剧;天京陷落……则是他们的悲剧。”“他们”从“喜剧”走向“悲剧”的根本原因是(  )
A.定都天京的战略失误
B.“人间小天堂”的腐朽享乐
C.绝对平均的社会纲领
D.“农民造反者”的社会角色
链接高考
D
太平天国于1852年发布檄文:天下为上帝之天下,满洲为胡虏妖人,肆毒混乱,改变中国形象……现在皇天震怒,命天王扫除妖孽,廓清中夏。这反映了当时
A. 国内阶级矛盾激化
B. 民族危机加重
C. 中外势力勾结
D. 强国御侮成为思潮
课堂测试
A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