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8张PPT)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
“全党人数由1927年5月五大时的57900名共产党员锐减到1万人。”
——《中国共产党
的90年》
中国革命的新道路到底在何方?
1925
广州国民政府
1927.1
国民政府迁都武汉
1927.4
蒋介石在南京另立政府
1927.9
宁汉合流
1928
二次北伐
1928.5
“济南惨案”
1928.6
皇姑屯事件
1928.12
东北易帜
形式上统一全国
一、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
南京
蒋介石
武汉
汪精卫
北京
张作霖
三足鼎立
国民党完成统一
南京国民政府统治的特点?
一、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
1.政治上:形式上统一全国
材料1 一旦发生利益冲突,这些军阀就将见机行事,甚至还会与南京国民政府展开较量。——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名为训政
实为专制
一、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
材料2 中国国民党实施总理三民主义,依照建国大纲之训政时期,训练国民使用政权,至宪政开始完成全民政治。确定国民政府实行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五种治权。——1928年《训政纲领》
材料3 1929年3月召开的国民党三大中规定国民党对中华民国之政权治权独负全责。
——摘编自王桧林《中国现代史》
1.政治上:专制独裁统治
一、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
发展
状况
阶段
19C60、70S
甲午战后
1895
民国初年
一战期间
1912
1919
国民党
统治前期
1927
1937
国民党
统治后期
1949
1956
开始兴起
初步发展
短暂
春天
沉重打击
陷入困境
消亡
短暂发展
新的春天
萧条
2.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较快发展,官僚资本敛财
材料4 四大银行成为聚敛财富的重要工具。在全国产业资本中,官僚资本所占的份额高达24.8%。 ——摘编自人民版历史必修Ⅱ
发展原因:政府鼓励工商业发展;
反帝爱国运动推动;兴办实业热情
一、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
3.军事上:“围剿”中共,扼杀革命力量。
材料5 从1930年10到1934年10月,国民党反动派对中共农村革命根据地实行了五次大规模“围剿”,严重损害了中国先进的革命力量。
一、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
政:形式上统一中国;专制独裁统治。
经:民族资本主义较快发展,官僚资本敛财。
军:“围剿”中共,扼杀革命力量。
国民党性质: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政党
二、开辟革命新道路——工农武装割据
(1)南昌起义:
1927.8.1
1.背景:
走城市道路失败
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第一枪,是中共创建人民军队、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
(2)八七会议:
1927.8.7、汉口
给思想紊乱、组织涣散的中共指明了前进方向。
(3)秋收起义:
1927.9 攻打长沙失败
为什么南昌起义与秋收起义,均以失利而告终?
国情:中国是半殖半封社会, 政、经发展不平衡。
城市——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城市工人阶级力量较小,反动派势力强大;农村——敌人统治力量薄弱、农民众多、自然经济占有绝对优势,利于军事割据。
星星之火
燎原之势
井冈山会师
根据地建立:
1927 .10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1930 十几块
——中共领导下,将土地革命、武装斗争、根据地建设结合起来
二、开辟革命新道路——工农武装割据
2.工农武装割据(农村包围城市道路)
党的领导 1929古田会议:中共对红军绝对领导
根据地建设 政权 1931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
经济 土地革命,努力发展生产。
(废除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实行农民土地私有制)
武装斗争 1930—1934五次反“围剿”。
意义:
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体现,为中国民主革命找到正确道路。
“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虽然已经实践,但没有作为全党的指导思想,党内存在着严重分歧。
1930年6月11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通过了由李立三起草的《新的革命高潮与一省或几省首先胜利》,决定发动武汉、南京、上海等地暴动。
中共内部在革命道路选择上存在什么问题?
没有城市工人激烈斗争,则一切“包围城市”的计划完全是空谈。
──《红旗》(1930年5月)
时间 军队人数 敌 我 领导人 战略战术
结果
前四次 1930—1933 10万 4万 20万 3万 30万 3万 50万 7万 毛泽东 周恩来 朱德 游击战
成功
第五次 1933—1934 100万 8万 博古、李德 全面出击 失败
红军5次反“围剿”
三、红军长征
2.时间:
3.转折——遵义会议(1935)
1.原因
中共犯了“左”倾错误,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中央红军:1934.10---1935.10(吴起镇会师)
全国红军:1934.10---1936.10(三路,会宁会师)
三、红军长征
内容:
纠正博古等人的“左”倾错误 (政)
肯定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 (军)
取消博古、李德的军事指挥权,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 (组)
意义:
中共第一次独立自主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问题,挽救了党、红军、中国革命,标志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
三、红军长征
4.意义:
军事:粉碎围剿,转危为安
组织上:保存力量
思想上:宣传主张,播下火种,铸就长征精神
红军长征途中,几乎平均每天就有一次遭遇战,红军只休息了44天,爬过 5条终年积雪的山脉,渡过24条河流,经过11个省。红一方面军从瑞金出发时86000人,到陕北是仅剩6500人。
坚定理想、充满信心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百折不挠、排除万难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
历史是不断向前的,要达到理想的彼岸,就要沿着我们确定的道路不断前进。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长征路,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
2016年10月21日,习近平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我们这一代的长征路是要实现什么?
今天,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就是要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本课小结
国民党
共产党
宁汉合流
秋
济南惨案
5.3
皇姑屯事件
6.4
张学良改旗易帜
12.29
南昌起义
8.1
汉口会议
8.7
秋收起义
9月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10月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江西瑞金
11月
工农武装割据
“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形式统一
九一八事变
9.18
华北事变
围剿红军
“攘外必先安内”
开始长征
第五次反围剿失利
10月
遵义会议
1月
甘肃会宁会师
10月
红军长征
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1927-1937)
西安事变
12.12
七七事变
7.7
1927
1931
1928
1930
1934
1935
1936
1937
基本特点是:
1.国共两党、两个政权的对立斗争。
2.中日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