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答案(1)
一、诗歌鉴赏
1.阅读下面两首词,完成问题。
燕山亭·北行见杏花
宋·赵佶
裁剪冰绡,轻叠数重,淡著胭脂匀注。新样靓妆,艳溢香融,羞杀蕊珠宫女。易得凋零,更多少无情风雨。愁苦。问院落凄凉,几番春暮。
凭寄离恨重重,这双燕,何曾会人言语。天遥地远,万水千山。知他故宫何处。怎不思量,除梦里有时曾去。无据。和梦也新来不做。
注释:【1】此词是宋徽宗赵佶于1127年与其子钦宗赵桓被金兵掳往北方途中所写,是作者身世、遭遇的悲惨写照。【2】冰绡:洁白的丝绸,比喻花瓣。【3】蕊珠宫女:指仙女。蕊珠,指天上仙宫。【4】凭寄:托谁寄。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宋·陈与义
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注释:【1】午桥:在洛阳南面。【2】二十余年:二十多年来的经历(包括北宋亡国的大变乱)。
(1)下列对两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首词中,词人用“靓妆”“艳溢”形容杏花娇艳动人,是为了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B.第一首词中,“故宫何处”所蕴故国之思与李后主“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蕴含的情感相近。
C.第二首词中,词人用“忆昔”一词引出了对二十多年前在午桥上与洛中友人饮酒之事的回忆。
D.第二首词中,“此身虽在堪惊”一句蕴含了词人对包括北宋亡国的大变乱在内的经历的感慨。
(2)下列诗句与第一首词中的“淡著胭脂匀注”所用手法不同的一项是( )
A.多情只有春庭月。(唐·张泌《寄人》)
B.月移花影约重来。(宋·李清照《浣溪沙·闺情》)
C.云破月来花弄影。(宋·张先《天仙子·水调数声持酒听》)
D.日边红杏倚云栽。(唐·高蟾《下第后上永崇高侍郎》)
(3)这两首词都写到了杏花,但写法和寄寓的情感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杜工部①蜀中离席
(唐)李商隐
人生何处不离群?世路干戈惜暂分。
雪岭未归天外使,松州犹驻殿前军。
座中醉客延醒客,江上晴云杂雨云。
美酒成都堪送老,当垆仍是卓文君。
【注】①这首诗的题目本是“蜀中离席”,因为诗的风格模仿杜甫,所以加“杜工部”三字。
(1)颈联以“醉客”对“醒客”,与屈原《渔父》中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有异曲同工之妙。
(2)后人认为:“此诗拟杜,既得其诗法,又得其精神。”请结合全诗谈谈你对上述评论的理解。
3.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
①春尽日天津桥醉吟偶呈李尹侍郎
(唐)白居易
宿雨洗天津,无泥未有尘。
初晴迎早夏,落照送残春。
兴发诗随口,狂来酒寄身。
水边行嵬峨,桥上立逡巡。
②③疏傅心情老,吴公政化新。
④三川徒有主,风景属闲人。
【注】①李尹侍郎,即李绅,新任河南尹。②疏傅:西汉疏广、疏受叔侄在任太子太傅、少傅时,称病引退后,用皇帝赐给的金银在家乡广设学馆,从不收取学子分文。③吴公:汉孝文帝时的河南太守,他能行善政,号称天下第一。④三川:指洛阳。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人欣赏着天津桥周围的景致,兴致来了就随口吟诗表达感受,心情澎湃就以饮酒来抒发情绪。
B.诗人在天津桥上时而伫立远眺,时而徘徊流连,水边巍峨耸立的高山好像和他在一起向前行走。
C.诗人分别使用“疏傅”和“吴公”的典故,将个人际遇和对李绅突出政绩的称赞巧妙表达出来。
D.这首诗描写了春夏交际天津桥的美景,对仗工整,通过衬托、用典等手法使作品更富有表现力。
(2)本诗的前四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3)作者在“三川徒有主,风景属闲人”句中,表达了哪些情感?
4.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观夜潮(清)吴锡麟
高楼极目大江宽,为待潮生夜倚阑。
隔岸忽沉灯数点,如山涌到雪千盘。
鱼龙卷地秋风壮,星斗摇天海气寒。
明月渐低声已歇,一枝塔影卧微澜。
【注】钱江潮为自然奇观,曾有不少文人墨客以诗文记之。此诗为夜间观潮之作。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点明观潮的时间、地点。楼髙方能极目,江宽才有大潮到来的壮阔恢弘。首联平平而起为后文做好铺垫。
B.颔联,“如山涌到雪千盘”,正面写大潮初来时的形象,潮水如山,如盘中之雪,化动为静,有声有色。
C.颈联,“鱼龙”状潮之形,“卷地”现潮之力,“星斗摇天”写出大潮的声威。
D.此诗“待”写出对大潮的期盼,“忽”表现了潮来时的惊喜,额联表现了观潮人心怀壮阔,景中有情。
(2)此诗尾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3)请从动静的角度赏析“隔岸忽沉灯数点”句。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①木兰花令·宿造口闻夜雨寄子由才叔苏轼
梧桐叶上三更雨。惊破梦魂无觅处。夜凉枕簟已知秋,更听寒蛩促机杼。
梦中历历来时路。犹在江亭醉歌舞。尊前必有问君人,为道别来心与绪。
【注释】这首《木兰花令》作于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八月。是时,作者由定州贬往英州、惠州。途中,经江西虔州。造口:又名皂口,江西万安县西南六十里处,滨赣江。才叔:不详。
(1)下面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篇“梧桐叶上三更雨”,唐代诗人温庭筠《更漏子》中写道“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作者在此巧妙用典。
B.上片后两句“夜凉枕簟已知秋,更听寒蛩促机杼”,看似写的是秋微凉,其实写的是人凉。
C.下片“梦中历历来时路”,由此可见词人所走路途遥远,一路风尘带雨,想来也是十分辛苦。
D.“尊前必有问君人”,表明即使被贬在外,也还会在人前尊敬地问到君王的情况。
(2)本词最后一句“为道别来心与绪”,道出作者哪些心绪?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①哭刘司户蕡
李商隐
路有论冤谪,言皆在中兴。
空闻迁贾谊,不待相孙弘。
江阔惟回首,天高但抚膺。
去年相送地,春雪满黄陵。
【注释】①刘司户蕡:唐宝历二年进士,善作文,耿介嫉恶。因宦官证害,贬为柳州司户参军,客死异乡。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借路人之口写刘蕡一心为国却遭贬谪,委实冤枉,比直说更有力。
B.诗人运用贾谊和孙弘之典,含蓄蕴藉地表达了对刘蕡不被重用的惋惜。
C.刘蕡客死异乡,沉冤难诉;诗人异常悲伤,隔江频回首,对空惟抚膺。
D.诗歌前四句记叙,写刘蕡含冤而死;后四句抒情,表现诗人痛哭情状。
(2)纪昀评本诗“结法甚好”,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7.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题杨颖士西亭
白居易
静得亭上境,远谐尘外踪。
凭轩东南望,鸟灭山重重。
竹露冷烦襟,杉风清病容。
旷然宜真趣,道与心相逢。
即此可遗世,何必蓬壶峰。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中的“静”“远”二字从环境和地理位置两方面突出了西亭的特点。
B.诗人登临西亭,远望重峦叠嶂,感受竹露、杉风,认为找到了人生的真趣。
C.诗人认为西亭堪比蓬莱山,适合隐居,劝杨颖士不要舍弃西亭前往蓬莱山。
D.这首古体诗以通俗明畅的语言写景、抒情,写景不事渲染,抒情有曲有直。
(2)这首诗第五,六句有何妙处?请从用字和抒情这两个角度简要分析。
8.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夜渡湘水
孟浩然
客行贪利涉,夜里渡湘川。
①露气闻芳杜,歌声识采莲。
②榜人投岸火,渔子宿潭烟。
行旅时相问,涔阳何处边?
【注】①杜:杜若,芳草名。②榜人:船夫。
(1)下列关于本诗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是田园山水诗。
B.本诗是五言律诗。
C.颈联中“岸火”“潭烟”,紧扣了诗题中的“夜渡”二字。
D.尾联中的“时”表达了诗人想到涔阳与朋友相聚的急切心情。
(2)以下对本诗风格的评价贴切的一项是( )
A.明快飘逸B.婉约含蓄C.质朴刚劲D.清淡自然
(3)请赏析“露气闻芳杜,歌声识采莲”两句。
9.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各题。
①醉落魄范成大
②③栖鸟飞绝,绛河绿雾星明灭。烧香曳簟眠清樾。花影吹笙,满地淡黄月。
④⑤好风碎竹声如雪,昭华三弄临风咽。鬓丝撩乱纶巾折。凉满北窗,休共软红说。
【注释】①此词写于作者归隐石湖后。②绛河:天河。③樾:交相掩映的树木。④昭华:古管乐器名,此处指笙。⑤软红:红尘,指热衷于功名利禄的人。
(1)下列对本词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的第一句以飞鸟归林栖息暗示时间已是深夜,此时天河中的星光在雾霭中时隐时现,闪烁不定。
B.“烧香曳簟眠清樾”句写出了词人于清荫之下点燃香炉、展开竹席,独自享受夜晚的宁谧清凉的情景。
C.词中的花影、月色与音乐相应相衬,眼前景、耳边乐与词人的心中情相契合,可谓情景交融,意蕴悠长。
D.“昭华三弄临风咽”中“弄”有两层意思,一指玩耍,把玩;又一指一曲为一弄。“咽”,谓箫声幽咽,如泣如诉。
(2)“好风碎竹声如雪”一句历来被人们所称道。请赏析此句的妙处。
1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①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
岑参
弯弯月出挂城头,城头月出照凉州
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
琵琶一曲肠堪断,风萧萧兮夜漫漫。
河西幕中多故人,故人别来三五春。
花门楼前见秋草,岂能贫贱相看老。
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
【注】①凉州:甘肃武威,河西节度使设于此地,写作此诗时,岑参在凉州做客。凉州河西节度使幕府中,使人有许多老朋友,常欢聚夜饮。
(1)下列对这首唐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写月亮从地平线上升起,次句写月亮在城头升高。月光的照耀,清晰地呈现出了凉州城的全貌。
B.诗歌四五句两次出现琵琶声,所指内容情感相同,都表现了琵琶演奏的缠绵悱恻,哀婉动人的特点。
C.诗歌前六句写环境,用顶针手法,句句用韵,两句一转,构成轻快咏唱的情调,表现凉州的宏大繁荣。
D.本诗和范仲淹的《渔家傲》都写边城,写秋天,写少数民族音乐,但二者表现的时代气氛有很大不同。
(2)岑参是盛唐诗人,本诗的“盛唐气象”是从哪些方面表现出来的?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
11.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小题。
①减字木兰花题雄州驿②
(宋)蒋兴祖女
朝云横度,辘辘车声如水去。白草黄沙,月照孤村三两家。
飞鸿过也,百结愁肠无昼夜。渐近燕山,回首乡关归路难。
【注】①雄州:今河北雄县。②蒋兴祖女:宜兴(属江苏)人。父蒋兴祖,靖康时阳武令,金人入侵时死于国难。其女被金兵掳去,北行途中作词题于雄州驿。驿:古代专供递
送公文的人或往来官员暂住、换马的处所。
(1)“朝云横度,辘辘车声如水去”渲染了作者北上时的氛围,也点明了出发的时间是在________,词的上阙主要用了________的抒情手法。
(2)况周颐《蕙风词话》评此词“寥寥数十字,写出步步留恋、步步凄恻”,请结合下阙内容作简要分析。
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兔丝元稹
人生莫依倚,依倚事不成。君看兔丝蔓,依倚榛与荆。
荆榛易蒙密,百鸟撩乱鸣。下有狐兔穴,奔走亦纵横。
①樵童斫将去,柔蔓与之并。翳荟生可耻,束缚死无名。
桂树月中出,珊瑚石上生。俊鹘度海食,应龙升天行。
灵物本特达,不复相缠萦。缠萦竟何者,荆棘与飞茎。
【注】①翳荟:草木茂盛可供障蔽之处。
(1)这首诗围绕“兔丝”主要设置了两方面的对比,请简要分析。
(2)这首诗寄托了诗人哪些思想情感?
1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①汴岸置酒赠黄十七[宋]黄庭坚
吾宗端居丛百忧,长歌劝之肯出游。
②黄流不解涴明月,碧树为我生凉秋。
③初平群羊置莫问,叔度千顷醉即休。
④谁倚舵楼吹玉笛?斗杓寒挂屋山头。
注释:①此诗为诗人离京赴太和县任时告别友人之作。黄十七:黄介,字几复。②沈:
污染。③初平:即黄初平,《神仙传》曾记其牧羊成仙事。叔度:即东汉黄宪,志向高洁,不应官府征辟,时人赞其气度“汪汪若千顷陂”。④斗杓:指北斗星。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黄介心情极为烦闷,作者理解其愁虑繁深,因而邀他出游以消心忧。
B.颔联写明月倒映于浑黄的汴河却依然澄明,岸上碧树让人感到秋天的凉意。
C.颈联用典,写黄初平牧羊成仙之事虚诞渺茫,也很难像叔度那般一醉方休。
D.尾联勾画出一幅秋夜图,楼船笛声,北斗高挂,无限情愫融入静夜笛声里。
(2)本诗与《赠别几复》均运用了“月”这一意象,作者在两诗中运用该意象所抒发的情感有何不同?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赠别几复
[宋]黄庭坚
风惊鹿散豫章城,邂逅相逢食楚苹。
佳友在门忘燕寝,故人发药见平生。
①只今满坐且樽酒,后夜此堂还月明。
契阔愁思已知处,西山影落暮江清。
注释:①发药:意为善言劝人以当药石。
1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经古行宫
杜牧
台阁参差倚太阳,年年花发满山香。
重门勘锁青春晚,深殿垂帘白日长。
草色芊绵侵御路,泉声呜咽绕宫墙。
先皇一去无回驾,红粉云鬟空断肠。
(1)首联中“参差”在诗中的意思是________,颔联中________、________等意象写出了古行宫规模庞大、殿宇林立。
(2)古人评价本诗颈联“技法高妙”,请简要分析。
.1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壶中九华诗
苏轼
湖口人李正臣蓄九峰石,玲珑宛转,若窗棂然。予欲以百金买之,与仇池石为偶,方南迁未暇也。名之曰壶中九华,且以诗记之。
清溪电转失云峰,梦里犹惊翠扫空。
五岭莫愁千嶂外,九华今在一壶中。
天池水落层层见,玉女窗明处处通。
念我仇池太孤绝,百金归买碧玲珑。
【注释】此诗作于南迁途中。“云峰”一说庐山。《神仙传》中一个叫步公的人,常悬一壶,每夜跳入壶中,壶中别有天地山川。
(1)下列对这首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篇运用夸张的手法写出舟行疾速。两岸山峰在眼中消失,却在梦中时现。
B.颔联“莫愁”,正见家乡五岭渐渐远离的愁绪,但因“九华”俱在一石,稍慰愁情。
C.“天池水”“玉女窗”运用典故描写出天池水落、玉女现身的惝恍迷离的仙境。
D.尾联告诉我们作者欲以百金购买九峰石的直接原因是他的“仇池石”太孤绝。
(2)清代查初白评此诗“带南迁意而不觉”,试分析隐藏于诗句中的迁谪意。
16.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①观村童戏溪上
陆游
雨余溪水掠堤平,闲看村童谢晚晴。
②③竹马踉跄冲淖去,纸鸢跋扈挟风鸣。
④三冬暂就儒生学,千耦还从父老耕。
识字粗堪供赋役,不须辛苦慕公卿。
【注释】①乾道元年(1165年),40岁的陆游被调任隆兴府通判,因谗言被罢免官职,闲居于山阴4年,此诗作于乾道三年春。②冲,冲到泥沼里去。③纸离,风筝。④耦:读“ǒu”,两个人在一起耕地。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标题中的“观”字是统帅全诗的关键,前三联描写所观,最后一联抒发所观之感。
B.首联通过溪水堤平、村童谢晴等意象,描绘了祥和的画面,反衬尾联的不平心情。
C.“跋扈”一词变客为主,形象地描绘了风筝挟持风在空中飞扬跋扈发出声响的形象。
D.颈联由实转虚,展现了村童农忙时节跟随父兄农耕,冬闲则入塾学习的生活画面。
(2)人们评论这首诗时,认为首联中的“闲”字最值得品味,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17.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问题。
贺新郎
刘过
①弹铗西来路。记匆匆、经行十日,几番风雨。梦里寻秋秋不见,秋在平芜远树。想雁信落、家山何处 万里西风吹客鬓,把菱花、自笑人如许。留不住,少年去。
男儿事业无凭据。记当年、击筑悲歌,酒酣箕踞。腰下光芒三尺剑,时解挑灯夜语。更忍对,灯花弹泪 唤起杜陵风月手,写江东、渭北相思句。歌此恨,慰羁旅。
[注]①《战国策》记载,冯谖怀才不遇,牢骚满腹,曾靠在柱子上弹铗唱道:“长铗归来乎,食无鱼。”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词上片开头三句写“西来”途中的情景,“几番风雨”既指自然界的风雨相加,也暗含词人羁旅漂泊的艰辛。
B.词人希望鸿雁作使传递书信,可是家乡遥远,音信全无,更令人生出韶华已逝、功业未建的无限感慨。
C.下片首句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既委婉地写出了自己功业无着落的现状,又引出了对当年豪情壮志的回忆。
D.“词之言情,贵得其真",从下片看,这首词像是写给一位朋友,倾吐郁郁衷怀的,所以真情毕露,挥洒无余。
(2)本词运用了多种抒情方式,请结合具体词句简要赏析。
18.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咏史
刘禹锡
骠骑①非无势,少卿②终不去。
世道剧颓波③,我心如砥柱。
贾生明王道,卫绾工车戏。
同遇汉文时,何人居贵位。
(注)①骠骑:古代将军的名号,这里指汉代骠骑将军霍去病。②少卿:任安,字少卿,曾任大将军卫青的属官。据《史记》载:大将军卫青日退,而骠骑日益贵,举大将军故人门下多去事骠骑,辄得官爵,唯任安不肯。③颓波:大河决堤时从堤口奔泻而下的洪流。用作喻世事变化。
(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将人生感慨不着痕迹地寄寓于笔墨之间,用意含蓄而隐微,情感深沉厚重。
B.首联采用对举方法来叙事。上句称霍去病的官职,下句称任安的字,充满敬重之意。
C.第三、四句运用白描的手法,娓娓道来,既赞扬了任安,又表明了心志,感情强烈。
D.“同遇汉文时,何人居贵位”流露出作者对朝廷用人制度的不满与怀才不遇的感叹。
(2)纵观全诗,分析作者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情感。
19.阅读下面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洞仙歌①赵鼎
空山雨过,月色浮新酿。把盏无人共心赏。漫悲吟,独自拈断霜须。还就寝,秋入孤衾渐爽。
②可怜窗外竹,不怕西风,一夜潇潇弄疏响。奈此九回肠,万斛清愁,人何处、逖如天③样。纵陇水秦云阻归音,便不许时闲,梦中寻访?
【注释】①起鼎:南宋抗战名臣,遭秦桧谗言被貶,后绝食而死。此词就是他谪居时所作。②九回肠:喻愁极多。司马迁《报任安书》:“是以肠一曰而九回。”③陇水秦云:
“陇水”和“秦云”本指陇头之水和秦岭之云这些环绕故都长安的山川云雾,词人在这里用来暗指那些昏庸无能的朝中奸佞。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片集中写了独酌、悲吟、孤卧三个生活细节,表明作者处境的艰难,愁怀的激烈,以及时光难度的悲吟。
B.“空山雨过,月色浮新酿。把盏无人共心赏”词人以乐景衬哀情,表达了自己被贬谪此地孤苦伶仃的苦闷之情。
C.“可怜窗外竹”三句,既是景语,更是情语。从“可怜”、“不怕”、“弄”等用语看来,词人含蓄地赞颂了竹子耐严寒的品质,以寄托诗人的情操。
D.上片以行动描写为主,下片先是心理描写,后是景物描写,深沉含蓄地抒发了自己不畏艰险,渴望回归故土,一心报国的满腔忠贞之情。
(2)请对这首词中运用的最突出的手法“赋”作简要分析。
20.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①夜步
陆游
市人莫笑雪蒙头,北陌南阡信脚游。
风递钟声云外寺,水摇灯影酒家楼。
②鹤归辽海逾千岁,枫落吴江又一秋。
却掩船扉耿无寐,半窗落月照清愁。
【注释】①本诗为淳熙十二年(公元1185年)作者于故乡山阴闲居时所作。②鹤归辽海:《搜神后记》载汉有道士丁令威,学道于灵虚山,后化鹤归辽。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白发如雪的诗人在夜晚随意散步,“信”字传神表现出作者的悠闲自在。
B.“风递”描绘出山寺钟声的悠远,“水摇”表现出灯火倒影水中的景象。
C.尾联寓情于景,表现作者在透窗而入的月光下清愁萦心、夜不能寐的情景。
D.本诗主要写诗人夜晚散步的见闻及感受,写景细腻传神,富有艺术美感。
(2)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作者“无寐”的原因。
【参考答案】一、诗歌鉴赏1.(1)A(2)D(3)①赵佶的词写杏花采用了精笔细描的手法,运用比喻、拟人、对比等表现方法,形象地表现了杏花盛开时的美丽与遭无情风雨摧残而凋零的愁苦凄凉之情,暗寓失去国家的悲怆之情。②陈与义的解析:(1)A(2)D(3)①赵佶的词写杏花采用了精笔细描的手法,运用比喻、拟人、对比等表现方法,形象地表现了杏花盛开时的美丽与遭无情风雨摧残而凋零的愁苦凄凉之情,暗寓失去国家的悲怆之情。②陈与义的词中写杏花用了简笔白描的手法,勾勒了月光中杏花与疏淡的影子相映的画面,作为吹笛的背景,表现了当年跟豪杰们一起饮酒赏月品笛的美好感受,跟下片形成对比,表达朝代盛衰引发的悲凉之情。【解析】【分析】(1)A项,描绘杏花娇艳的意图是与下文杏花因风雨而凋零的景象形成对比,抒发意外的变故与打击给自己带来的愁苦之情与凄凉之感。故选A。
(2)A项,用“多情”一词将“月”拟人化。B项,用“约”将“花”“月”拟人化。C项,用“弄”将“花”拟人化。D项,“淡著胭脂匀注”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将“杏花”拟作使用“胭脂”化妆的女子的妆容。这句诗在《红楼梦》中出现过,曹雪芹引自高蟾《下第后上永崇高侍郎》,比喻别人考中进士并表达羡慕之意,委婉含蓄地表达了对借皇家权贵之恩中举者的不满;《红楼梦》引用此句意在暗示探春远嫁海南镇海总制周家的命运;但没有用到拟人手法。
故选D。
(3)赵词“裁剪冰绡,轻叠数重,淡著胭脂匀注。新样靓妆,艳溢香融,羞杀蕊珠宫女”,写出杏花盛开如火,美丽娇艳,香气四溢,通过比喻、拟人的手法描绘杏花娇艳,与下文杏花因风雨而凋零的景象形成对比,抒发意外的变故与打击给自己带来的愁苦之情与凄凉之感,抒发了失去国家的悲怆之情。
“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写出诗人与英雄豪杰在午桥上与洛中友人饮酒之事的回忆,用白描手法描绘共同观赏雨后初晴的月夜美景,与下片如今诗人独登小阁对比,诗人看新晴,听渔唱,感叹时光飞逝,闲居湖州,有着功业未成的感慨之情,作者把国家兴亡和人生的感慨都托之于“渔唱”,进一步表达作者内心寂寞悲凉的心情。
故答案为:(1)A;(2)D;(3)①赵佶的词写杏花采用了精笔细描的手法,运用比喻、拟人、对比等表现方法,形象地表现了杏花盛开时的美丽与遭无情风雨摧残而凋零的愁苦凄凉之情,暗寓失去国家的悲怆之情。②陈与义的词中写杏花用了简笔白描的手法,勾勒了月光中杏花与疏淡的影子相映的画面,作为吹笛的背景,表现了当年跟豪杰们一起饮酒赏月品笛的美好感受,跟下
片形成对比,表达朝代盛衰引发的悲凉之情。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艺术手法的能力。要准确理解诗句含义,结合排除法。
(3)本题综合考查对诗歌感情的鉴赏能力,要把我诗歌内容,联系注释,紧密结合词句分析感情的内容。
2.(1)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2)①颔联紧承“世路干戈”,以“未归”“犹驻”简洁醒目地勾勒出西北边境历年战乱的紧张局面,气象阔大,感慨深沉,深得杜诗“沉郁”之精髓:②以“朋友离别、解析:(1)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
(2)①颔联紧承“世路干戈”,以“未归”“犹驻”简洁醒目地勾勒出西北边境历年战乱的紧张局面,气象阔大,感慨深沉,深得杜诗“沉郁”之精髓:②以“朋友离别、世路干戈”是总起,颔联承“干戈”而感伤时势,颈联写“离群”而感伤别离,结尾以“美酒”“卓文君”的美好生活衬托浓重的忧时情怀,超脱了个人的离群之悲。全诗结构上参差错落,富于变化,颇合杜诗“顿挫”之美;③把时事引入传统的离别酬酢之中,将个人的身世漂泊之感与时局的动荡不安结合起来,表现岀诗人无限的忧国伤时之情,与杜诗感时伤世、忧国忧民的精神相一
致。【解析】【分析】(1)本诗颈联,“醉客”指饯行席上的醉者,同时暗喻其为浑浑噩噩、不关心国事的庸碌之辈,作者以“醒客”自居,表达对“醉客”的不满和嘲讽之情。屈原《渔父》中“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比喻说在乱世中,大家都沉沦里面不明是非,只有我一个人看的清现在的局势。这两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2)全诗看来,诗歌体现了李商隐关怀国事,忧虑时局的政治热情。诗人以矫健凄婉的笔力表达了一种深沉凝重的思想。诗歌的艺术也颇显精密,世路干戈,朋友离别是总起,下面写“干戈”而感伤时势,接着写“离群”而感伤别离,结尾却因浓重的忧时情怀而超越了个人的离群之别。全诗脉络精细,变化重重,颇具韵味。这也是李商隐极意学习杜诗的地方。诗歌以“雪岭来归天外使,松州犹驻殿前军”的紧张局势与“座中醉客延醒客”的酒宴场面形成对比、反衬国家前景的变幻莫测。诗歌风格上二者都有沉郁顿挫的风格,两者的诗歌内容深广,意境雄浑,感情深沉,体现出了沉郁顿挫的特点。回答时注意结合具体诗句。
故答案为:⑴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
⑵①颔联紧承“世路干戈”,以“未归”“犹驻”简洁醒目地勾勒出西北边境历年战乱的紧张局面,气象阔大,感慨深沉,深得杜诗“沉郁”之精髓:②以“朋友离别、世路干戈”是总起,颔联承“干戈”而感伤时势,颈联写“离群”而感伤别离,结尾以“美酒”“卓文君”的美好生活衬托浓重的忧时情怀,超脱了个人的离群之悲。全诗结构上参差错落,富于变化,颇合杜诗“顿挫”之美;③把时事引入传统的离别酬酢之中,将个人的身世漂泊之感与时局的动荡不安结合起来,表现岀诗人无限的忧国伤时之情,与杜诗感时伤世、忧国忧民的精神相一致。
【点评】⑴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此题属于理解性默写。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
⑵本题考查把握诗歌情感态度、内容、个性化阅读的能力。答情感题,不仅要借助诗词的字、词、句和所用意象来分析诗歌的感情,还要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准确理解所用典故等,进行综合解读。
3.(1)B(2)(作者站在天津桥上),经夜的雨,将天津桥洗刷得干干净净,没有了泥土和灰尘。雨后初晴,太阳升起,迎接早夏的到来;夕阳西下,惜别最后的春意。(3)对友人治理洛阳,政绩突出的钦佩赞许。解析:(1)B(2)(作者站在天津桥上),经夜的雨,将天津桥洗刷得干干净净,没有了泥土和灰尘。
雨后初晴,太阳升起,迎接早夏的到来;夕阳西下,惜别最后的春意。
(3)对友人治理洛阳,政绩突出的钦佩赞许。对自己吟诗饮酒,生活悠闲的满足愉悦。面对眼前好风景,作者感到难言的落寞。【解析】【分析】(1)B项,“水边巍峨耸立的高山好像和他在一起向前行走”错误。结合“水边行嵬峨,桥上立逡巡”“狂来酒寄身”分析,“嵬峨”是侧倾不稳,形容醉态。“水边巍峨耸立的高山好像和他在一起向前行走”错误。故选B。
(2)“宿雨洗天津,无泥未有尘”,需要抓住“宿雨”“无泥”“未有尘”分析,一夜的雨把天津桥冲洗的很干净,没有泥尘。“初晴迎早夏”,雨后初晴,迎接早夏的到来;“落照送残春”,“落照”是夕阳,“残春”表达惜春之情。然后用通顺的语言概括画面特征即可。
(3)“三川徒有主,风景属闲人”,结合上面内容“疏傅心情老,吴公政化新”及注释②③内容分析,诗人分别使用“疏傅”和“吴公”的典故,将个人际遇和对李绅突出政绩的称赞巧妙表达出来;“风景属闲人”,诗人欣赏着天津桥周围的景致,兴致来了就吟诗,心情澎湃就饮酒,对自己这种悠闲生活的满足;结合“闲人”“徒有主”分析,面对眼前的风景,作者感到失落、惆怅。
故答案为:⑴B;⑵(作者站在天津桥上),经夜的雨,将天津桥洗刷得干干净净,没有了泥土和灰尘。雨后初晴,太阳升起,迎接早夏的到来;夕阳西下,惜别最后的春意。
⑶对友人治理洛阳,政绩突出的钦佩赞许。对自己吟诗饮酒,生活悠闲的满足愉悦。面对眼前好风景,作者感到难言的落寞。
【点评】(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重要字词含义作用、情感和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歌,寻找答题点;最后精读相关诗句,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诗歌内容合理地推断出来或者是否正确。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词中意象及其作用的能力。意象是承载诗词反映的思想感情的客观事物,它可能是现实的也可能是作者想象的。它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是主观与客观
的统一体。其在诗词中的作用,要从诗词内容、主旨,意境和情感几个方面去把握。
(3)本题考查把握诗歌的主旨和情感态度的能力。答题前先要基本读懂诗歌,然后分析诗歌营造的意境,还要结合诗题和注释进行分析。从而把握诗歌表达的情感。
4.(1)B(2)潮声消隐,明月西沉,江面微澜,塔影倒映。描绘了一幅夜晚观潮登楼所见的,大潮退去,江面宁静优美的画面。(3)诗人登楼观潮,大潮初至,波涛涌起,仿佛不是潮涨而是对岸灯火下沉,化静为动解析:(1)B(2)潮声消隐,明月西沉,江面微澜,塔影倒映。描绘了一幅夜晚观潮登楼所见的,大潮退去,江面宁静优美的画面。
(3)诗人登楼观潮,大潮初至,波涛涌起,仿佛不是潮涨而是对岸灯火下沉,化静为动。
此句从灯火突然消失暗写潮至,更见大潮初来时声势力量令人恍惚战栗的紧张心态。【解析】【分析】(1)B项,“有声有色”错误。颔联写“潮生”之初,细致壮观,比喻巧妙,表现了诗人的兴奋。诗句写钱塘江夜晚涨潮将对岸映入水中的几点灯火淹掉,潮涨之时浪花似雪、浪头如山的景象。“如山涌”是比喻,“雪千盘”是夸张,都是描写钱塘潮的壮观形象。没有涉及声音。故选B。
(2)“明月渐低声已歇,一枝塔影卧微澜”,选取了潮声、明月、江面、塔影等意象,写出了一幅夜晚观潮登楼所见的,潮已退去,江面平静的画面。尾联以退潮收束全诗,画面平静柔和,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柔和。
(3)“隔岸忽沉灯数点”,写“潮生”之初,细致壮观,比喻巧妙。用“对岸灯火下沉”写波涛涌起大潮的到来,化静为动。结合后句“如山涌到雪千盘”分析,以灯火突然消失来写大潮到来,可见大潮的声势、力量,表现了诗人的兴奋、恍惚的心情。
故答案为:⑴B;⑵潮声消隐,明月西沉,江面微澜,塔影倒映。描绘了一幅夜晚观潮登楼所见的,大潮退去,江面宁静优美的画面。
⑶诗人登楼观潮,大潮初至,波涛涌起,仿佛不是潮涨而是对岸灯火下沉,化静为动。此句从灯火突然消失暗写潮至,更见大潮初来时声势力量令人恍惚战栗的紧张心态。
【点评】(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重要字词含义作用、情感和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歌,寻找答题点;最后精读相关诗句,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诗歌内容合理地推断出来或者是否正确。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词中意象及其作用的能力。意象是承载诗词反映的思想感情的客观事物,它可能是现实的也可能是作者想象的。它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体。其在诗词中的作用,要从诗词内容、主旨,意境和情感几个方面去把握。
(3)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答题模式:第一步:指出何种手法;第二步:结合诗歌内容分析;第三步:指出这种手法的表达效果。
5.(1)D
(2)①道出写本词的目的:这次写信给你只为诉说离别之后的心思和愁绪。
②作者自己一路风尘,只能在梦中回忆以前,写出了作者内心的凄凉、愁苦和对兄弟好友的深切思念。③也有对于未竟事业的慨叹,由解析:(1)D(2)①道出写本词的目的:这次写信给你只为诉说离别之后的心思和愁绪。②作者自己一路风尘,只能在梦中回忆以前,写出了作者内心的凄凉、愁苦和对兄弟好友的深切思念。③也有对于未竟事业的慨叹,由此可见词人的内心依旧壮心不已。【解析】【分析】(1)D项,“表明即使被贬在外,也还会在人前尊敬地问到君王的情况”
错误。意思是酒杯面前一定有询问你的人。“尊前”又遇知己人,“别来”不寻常,人人必有“心与绪”。三句不离行,仍是和友人话兄弟情、未竟业。最后一语,与上片最后一语照应,如出一辙,实为作者出世思想的进一步升华。时至暮年,作者仍壮心不已,诚为可贵。故选D。
(2)结合题目,注释内容“这首《木兰花令》作于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八月。是时,作者由定州贬往英州、惠州。途中,经江西虔州”及诗句内容分析,八月七日上惶恐滩,抵虔州,登郁孤台,夜宿造口。三更半夜,被雨惊醒。怀思古幽情,陈处境之凄凉,寄兄弟之深情。道出写本词的目的。“惊破梦魂无觅处”,除了“离情”,他眼前一切皆空。“夜凉枕覃已知秋,更听寒蛰促机抒”,名写秋凉,实写人凉。进一步从感觉上和听觉上渲染了他此时此地的凄凉心境。在上半夜入睡时,“梦中历历来时路”,走这条遥远而漫长的路,要历经河北、河南、江苏,然后进人江西。一路风尘,历历在目,记忆犹新。写出了作者内心的凄凉、愁苦和对兄弟好友的深切思念。“尊前必有问君人,为道别来心与绪”,“尊前”又遇知己人,“别来”不寻常,人人必有“心与绪”,酒杯面前一定有询问你的人,是为了诉说离别之后的心绪。时至暮年,作者仍壮心不已,诚为可贵。
故答案为:⑴D;⑵①道出写本词的目的:这次写信给你只为诉说离别之后的心思和愁绪。②作者自己一
路风尘,只能在梦中回忆以前,写出了作者内心的凄凉、愁苦和对兄弟好友的深切思念。
③也有对于未竟事业的慨叹,由此可见词人的内心依旧壮心不已。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基本能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
(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主语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
6.(1)D(2)①以景结情:诗人描绘了一幅天空阴暗,春雪凄寒的景象,烘托了诗人
与友人离别时的伤感苦痛,意蕴无穷。②以虚写实:回忆去年分别是虚写,如今天人永诀是实写,去年的离别已让人痛苦不堪,今日解析:(1)D(2)①以景结情:诗人描绘了一幅天空阴暗,春雪凄寒的景象,烘托了诗人与友人离别时的伤感苦痛,意蕴无穷。②以虚写实:回忆去年分别是虚写,如今天人永诀是实写,去年的离别已让人痛苦不堪,今日的阴阳相隔怎不让人悲痛欲绝。虚实相生,更增其哀。【解析】【分析】(1)项,“诗歌前四句记叙,……后四句抒情,……”表述错误,此诗的前半写刘蕡冤谪而死。诗先不写自己的看法,而是从引述旁人的议论落笔。行路之人都在议论刘蕡遭贬柳州确是冤屈,都说他在贤良对策中的言论全是为着国家的中兴。下面两句接着引贾谊与公孙弘两个历史人物,写诗人对刘蕡之死的痛惜。诗人视刘蕡为“师友”,而他竟死于冤屈,不能不使诗人伤心痛哭。五、六两句,即扣住题面,写诗人痛哭情状。结尾两句不但烘托着二人相别时的悲凄心情,且与诗人写此诗时悲痛欲绝的心境亦融为一体,留下不尽的哀思。纪昀说:“逆挽作收,结法甚好。”故选D。
(2)本题中,①以景结情:尾联“去年相送地,春雪满黄陵”的意思是:想起去年我和您依依惜别之地,那时候纷飞的春雪正洒满黄陵。诗人描绘了一幅天空阴暗,春雪凄寒的景象,烘托了诗人与友人离别时的伤感苦痛,意蕴无穷。②以虚写实:此句属于作者的回忆,去年的离别已让人痛苦不堪,今日的阴阳相隔怎不让人悲痛欲绝。虚实相生,更增其哀。
故答案为:⑴D;⑵①以景结情:诗人描绘了一幅天空阴暗,春雪凄寒的景象,烘托了诗人与友人离别时的伤感苦痛,意蕴无穷。②以虚写实:回忆去年分别是虚写,如今天人永诀是实写,去年的离别已让人痛苦不堪,今日的阴阳相隔怎不让人悲痛欲绝。虚实相生,更增其哀。
【点评】(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重要字词含义作用、情感和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歌,寻找答题点;最后精读相关诗句,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诗歌内容合理地推断出来或者是否正确。
(2)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答题模式:第一步:指出何种手法;第二步:结合诗歌内容分析;第三步:指出这种手法的表达效果7.(1)C(2)①“冷”“清”二字皆一语双关。“冷”既写竹叶上露水是冰冷的,又写诗人烦躁的内心平静下来。“清”既写穿过杉树的风儿是清爽的,又写诗人心情好转,病容消除。②这两句融情于景,情景交融,抒解析:(1)C(2)①“冷”“清”二字皆一语双关。“冷”既写竹叶上露水是冰冷的,又写诗人烦躁的内心平静下来。“清”既写穿过杉树的风儿是清爽的,又写诗人心情好转,病容消除。②这两句融情于景,情景交融,抒发了诗人对西亭景观的喜爱之情。【解析】【分析】(1)C项对诗歌最后两句的含意理解错误。诗歌最后两句写西亭即是隐居的好地方,何必去寻找蓬莱山,这样写意在突出西亭环境优美,而不是要劝说杨颖士。
故选C。
(2)这首诗第五、六句“竹露冷烦襟,杉风清病容。”①从炼字角度分析:“冷”“清”二字皆一语双关。“冷”既写竹叶上露水是冰冷的,又写诗人烦躁的内心平静下来。“清”既写穿过杉树的风儿是清爽的,又写诗人心情好转,病容消除。②从情感抒发角度分析:这两句融情于景,情景交融,远望重峦叠嶂,感受竹露、杉风,抒发了诗人对西亭景观的喜爱之情。
故答案为:⑴C;⑵①“冷”“清”二字皆一语双关。“冷”既写竹叶上露水是冰冷的,又写诗人烦躁的内心平静下来。“清”既写穿过杉树的风儿是清爽的,又写诗人心情好转,病容消除。②这两句融情于景,情景交融,抒发了诗人对西亭景观的喜爱之情。
【点评】⑴本题综合考查对诗歌的鉴赏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仔细阅读原诗,逐句翻译,理解诗歌内容,再阅读所给选项,结合作者身世及写作背景做出判断。
⑵该题考查重要诗句的鉴赏能力。完成这类题目,首先需要理解诗句字面含义,进而把握深层含义,分析所用艺术手法,包括表达技巧、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最终落实在情感表达上。
8.(1)A(2)D(3)傍晚的露气中飘荡着杜若的芳香,江面上不时传过来采莲女悠扬的歌声。
两句分别从嗅觉和听觉的角度,紧扣“夜渡湘水”的特点,营造出香气飘荡,歌声悠扬的美好意境。【解析】【解析:(1)A(2)D(3)傍晚的露气中飘荡着杜若的芳香,江面上不时传过来采莲女悠扬的歌声。两句分别从嗅觉和听觉的角度,紧扣“夜渡湘水”的特点,营造出香气飘荡,歌声悠扬的美好意境。【解析】【分析】(1)A项,“本诗是田园山水诗”错误,这是对诗歌题材分析错误。“题
材”是指在素材基础上提炼出来的,用以构成艺术形象、体现主题思想的一组完整的具体的生活材料,即写进作品里的社会生活。从诗歌标题“夜渡湘水”和诗中“客行”“行旅”等词语可知,这应是一首行旅诗。故选A。
(2)本诗是作者夜渡湘水时的所见、所感,考生可以抓住诗中所写的景物和生活画面来分析风格,如诗歌颔联“露气闻芳杜,歌声识采莲”,野草清香,歌声清脆,景象清新而美好;如颈联“榜人投岸火,渔子宿潭烟”,渔人夜宿潭边,燃起烟火,生活自然而宁静,这些内容表现出作者的淡雅、闲适以及对渔村生活的赞赏,全诗的风格是“清淡而自然”。故选D。
(3)“露气闻芳杜,歌声识采莲”意思是“露气中飘来杜若香,棹歌声听出唱采莲”,前一句写野草的香味,这是嗅觉,后一句写采莲女的歌声,这是听觉,所以考生可以从感官角度赏析这两句诗歌。因为是夜渡,所以对于周围的一切看不清楚,但是,野草的芳香,却带着露水的潮润扑鼻而来,远处不时传来悠扬、清脆的歌声,那是采莲女劳动中的欢声笑语,诗人抓住野草的芳香和采莲女的歌声营造了美好的意境。
故答案为:⑴A;⑵D;⑶傍晚的露气中飘荡着杜若的芳香,江面上不时传过来采莲女悠扬的歌声。两句分别从嗅觉和听觉的角度,紧扣“夜渡湘水”的特点,营造出香气飘荡,歌声悠扬的美好意境。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基本能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
⑵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风格的能力。古代诗歌语言的风格特色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清新,有的古朴。有的诗绚丽多彩,有的诗却质朴无华。有的诗语言明朗,有的却含蓄,言此意彼。有的诗平易近人,有的却险怪奇特。体会其风格特色,就是要体会语言的美,体会其内蕴。
⑶此题考查鉴赏诗歌句子的能力。炼句是诗歌鉴赏的高频考点,所炼之句往往是在该诗中最富有表现力的句子。答题时,先要释句,然后指明手法,最后分析表达效果;分析表达效果时要将句子放回到诗中,体会其表情达意上的妙处。
9.(1)D(2)【示例1】这一句写词人听笙时所处环境的优美清凉。作者将夏夜凉风吹动竹叶的声响比作雪花飘落时发出的簌簌声响,真切而生动,表现出声音的轻微、清冷,衬托出词人此时内心的清静适意。解析:(1)D(2)【示例1】这一句写词人听笙时所处环境的优美清凉。作者将夏夜凉风吹动竹叶的声响比作雪花飘落时发出的簌簌声响,真切而生动,表现出声音的轻微、清冷,衬托出词人此时内心的清静适意。【示例2】这一句写笙声之妙。写笙声犹如夏夜凉风吹竹,犹如雪花静静飘落时的簌簌声,描摹出笙声的轻微、清凉;同时以色写笙,以雪的洁白纯一来表现乐音音色纯净、意韵清冷。同时,表现出作者内心的清静悠闲与些许的落寞悲凉。
【解析】【分析】(1)D项,“一指玩耍,把玩”错,应该是“奏乐”。故选D。
(2)“好风碎竹声如雪”,写笙声如好风碎竹、雪清玉脆。“如雪”,将夏夜凉风吹动竹叶的声响比作雪花飘落时发出的簌簌声响。此词写退隐生活中一个吹笙自娱的清夜,写出词人此时内心的清静适意。
故答案为:⑴D;⑵【示例1】这一句写词人听笙时所处环境的优美清凉。作者将夏夜凉风吹动竹叶的声响比作雪花飘落时发出的簌簌声响,真切而生动,表现出声音的轻微、清冷,衬托出词人此时内心的清静适意。
【示例2】这一句写笙声之妙。写笙声犹如夏夜凉风吹竹,犹如雪花静静飘落时的簌簌声,描摹出笙声的轻微、清凉;同时以色写笙,以雪的洁白纯一来表现乐音音色纯净、意韵清冷。同时,表现出作者内心的清静悠闲与些许的落寞悲凉。
【点评】(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重要字词含义作用、情感和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
歌,寻找答题点;最后精读相关诗句,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诗歌内容合理地推断出来或者是否正确。
(2)此题考查鉴赏诗歌句子的能力。炼句是诗歌鉴赏的高频考点,所炼之句往往是在该诗中最富有表现力的句子。答题时,先要释句,然后指明手法,最后分析表达效果;分析表达效果时要将句子放回到诗中,体会其表情达意上的妙处。
10.(1)B(2)①凉州城人烟阜盛,繁华安定。“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写出了凉州人口密集、歌舞升平的景象,表现了盛唐气象。②渴望建功立业、奋发有为。“花门楼前见秋草,岂能贫贱相看老”,表解析:(1)B(2)①凉州城人烟阜盛,繁华安定。“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写出了凉州人口密集、歌舞升平的景象,表现了盛唐气象。②渴望建功立业、奋发有为。“花门楼前见秋草,岂能贫贱相看老”,表现诗人想要建功立业、掌握自己命运的豪迈之情。③对前途充满信心、豪迈乐观。”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中的“笑”,表现出对生活、对前途的信心,“醉倒”是豪迈乐观的醉,让人感受到了盛唐的时代脉搏。【解析】【分析】(1)B项,“诗歌四五句两次出现琵琶声,所指内容情感相同,都表现了……”错误,从诗中来看,两处所提到的琵琶声内容和情感是不相同的,第一次,“胡人半解弹琵琶”,这是指凉州城荡漾着的琵琶声,表现出凉州城的歌舞繁华和平安定,带有浓郁的边地情调;第二次,“琵琶一曲肠堪断”,这是指宴会上的演奏,由“肠堪断”可知,此时的琵琶声应是哀婉动人的。故选B。
(2)“盛唐气象”在宋元明清时代是一个文学批评的专门术语,指盛唐时期诗歌的总体风貌特征,即“既笔力雄壮,又气象浑厚”,明清诗论家常把“雄壮、浑厚”二者(有时合称雄浑)作为盛唐诗歌的风貌特征,并称之为“盛唐气象”,具体表现在政治的强大、经济的兴盛和诗人情感的豪放上。如诗歌三、四句,“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七里十万家”,勾画出凉州城这座西北重镇的气派和风光,后一句是说在月光下的凉州城,荡漾着一片琵琶声,这里写出了凉州城的歌舞繁华、和平安定,这里可以看出“盛唐气象”;如第九、十两句,“花门楼前见秋草,岂能贫贱相看老”,这里是说“时光迅速,又到了秋天草黄的季节了;岁月催人,不能互相看着在贫贱中老下去”,言下之意是要赶快建立功业,这里可以看出“盛唐气象”;如最后两句,“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笑”字流露出对生活前途的信心,宴会中不时地爆发出大笑声,这样的欢会,这样的大笑,一生中也难得有几回,老朋友们端着酒杯相遇在一起,能不为之醉倒!“醉倒”展现出人物情怀的豪放,这里也可以看出“盛唐气象”。考生围绕这些方面进行答题即可。
故答案为:⑴B;⑵①凉州城人烟阜盛,繁华安定。“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写出了凉州人口密集、歌舞升平的景象,表现了盛唐气象。②渴望建功立业、奋发有为。“花门楼前见秋草,岂能贫贱相看老”,表现诗人想要建功立业、掌握自己命运的豪迈之情。③对前途充满信心、豪迈乐观。”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中的“笑”,表现出对生活、对前途的信心,“醉倒”是豪迈乐观的醉,让人感受到了盛唐的时代脉搏。
【点评】⑴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
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⑵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要通读诗歌,掌握诗歌内容。然后联系题目、全诗内容、关键字词及作者当时所处社会现实,准确把握。
11.(1)早晨;情融于景(借景抒情)(2)①“飞鸿过也”,写北雁南飞,反衬自己被掳北上,突出了对故乡的留恋。②“百结愁肠无昼夜”,用夸张手法写北上途中的愁苦之深,突出了被迫远离故乡,前途难测的凄恻。解析:(1)早晨;情融于景(借景抒情)
(2)①“飞鸿过也”,写北雁南飞,反衬自己被掳北上,突出了对故乡的留恋。②“百结愁肠无昼夜”,用夸张手法写北上途中的愁苦之深,突出了被迫远离故乡,前途难测的凄恻。
③“渐近燕山”,一个“渐”字既描写接近金人领土的过程,又突出了内心的煎熬,离故乡越来越远,离敌国越来越近,可谓步步留恋、步步凄恻。④“回首乡关归路难”,写北上途中,不断南望,再次抒发对故乡的留恋,想起归路艰难,更突出了南归无望的凄恻。【解析】【分析】(1)本题为填空题型,比较简单,从“朝云”可知是早晨。第二问,考查对词的上阙抒情手法的理解,抒情的方式主要包括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用典抒情、借事抒情等。从“朝云横度,白草黄沙,月照孤村”可知用的是情融于景(借景抒情)的手法。
(2)本题“寥寥数十字,写出步步留恋、步步凄恻”就是结合下阙分析诗中蕴含的凄恻之情。①“飞鸿过也”,写北雁南飞,反衬自己被掳北上,突出了对故乡的留恋。②“百结愁肠无昼夜”,用夸张手法写北上途中的愁苦之深,突出了被迫远离故乡,前途难测的凄恻。
③“渐近燕山”,一个“渐”字既描写接近金人领土的过程,又突出了内心的煎熬,离故乡越来越远,离敌国越来越近,可谓步步留恋、步步凄恻。④“回首乡关归路难”,写北上途中,不断南望,再次抒发对故乡的留恋,想起归路艰难,更突出了南归无望的凄恻。
故答案为:⑴早晨情融于景(借景抒情)
⑵①“飞鸿过也”,写北雁南飞,反衬自己被掳北上,突出了对故乡的留恋。②“百结愁肠无昼夜”,用夸张手法写北上途中的愁苦之深,突出了被迫远离故乡,前途难测的凄恻。
③“渐近燕山”,一个“渐”字既描写接近金人领土的过程,又突出了内心的煎熬,离故乡越来越远,离敌国越来越近,可谓步步留恋、步步凄恻。④“回首乡关归路难”,写北上途中,不断南望,再次抒发对故乡的留恋,想起归路艰难,更突出了南归无望的凄恻。
【点评】⑴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答题模式:第一
步:指出何种手法;第二步:结合诗歌内容分析;第三步:指出这种手法的表达效果。
⑵此题考查鉴赏诗歌内容的能力。白话译文:早晨,阴云突然弥漫过来,车声辘辘如流逝的河水。遍地都是白草和黄沙,月光照着只有三两户人家的孤村。看到大雁飞过,我愁肠百结,日夜不能断绝。眼看着离燕山越来越近,回首遥望故乡,(深叹以后)要想踏上归路便是难如登天。
12.(1)①把兔丝自身前后命运进行对比,依附荆榛时茂密繁盛,荆榛被
砍,兔丝也受牵连;②把兔丝和桂树、珊瑚等“灵物”进行对比,兔丝因依附而死,不明不白、不值一提,灵物独立明达。
(2)①人生要独立、正行解析:(1)①把兔丝自身前后命运进行对比,依附荆榛时茂密繁盛,荆榛被砍,兔丝也受牵连;②把兔丝和桂树、珊瑚等“灵物”进行对比,兔丝因依附而死,不明不白、不值一
提,灵物独立明达。
(2)①人生要独立、正行。②以兔丝隐喻攀附者,表达了对他们的批判与警告。③以围绕荆榛形成的生态圈隐喻奸邪、污浊的官场,表达警惕、鄙视之意。【解析】【分析】(1)“依倚榛与荆”“荆榛易蒙密”“樵童斫将去,柔蔓与之并”,写兔丝草依附荆榛时茂密繁盛,一旦荆榛被砍,兔丝也受牵连,是兔丝自身前后命运的对比;“桂树月中出,珊瑚石上生”“灵物本特达,不复相缠萦”,桂树是从月亮中出来的,珊瑚是礁石上所生,有灵性的事物本来就独特通达,不再相互纠缠绕萦,而菟丝“依倚榛与荆”“柔蔓与之并”,只能依附别人,最终因失去了依靠而死去,是把兔丝和桂树、珊瑚等“灵物”的独立明达与兔丝死的不值一提毫无价值进行对比。
(2)“人生莫依倚,依倚事不成。君看兔丝蔓,依倚榛与荆”,人生不应该凡事依赖别人,总是依凭别人最后就会一事无成,教导后人要独立自强,保持自己的操守,并且用兔丝草作比,以兔丝隐指那些攀附者,表达了对攀附者的蔑视;“荆榛易蒙密,百鸟撩乱鸣。
下有狐兔穴,奔走亦纵横”,用围绕荆榛形成的生态圈隐喻奸邪、污浊的官场,是提出警告,说明不能与小人同流合污,表达对官场的轻蔑鄙薄。
故答案为:⑴①把兔丝自身前后命运进行对比,依附荆榛时茂密繁盛,荆榛被砍,兔丝也受牵连;②把兔丝和桂树、珊瑚等“灵物”进行对比,兔丝因依附而死,不明不白、不值一
提,灵物独立明达。
⑵①人生要独立、正行。②以兔丝隐喻攀附者,表达了对他们的批判与警告。③以围绕荆榛形成的生态圈隐喻奸邪、污浊的官场,表达警惕、鄙视之意。
【点评】(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重要字词含义作用、情感和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歌,寻找答题点;最后精读相关诗句,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诗歌内容合理地推断出来或者是否正确。
(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主语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
13.(1)C(2)①《汴》诗中的“月”是实写的明月,与“黄流”意象合用,意指澄明的秋月倒映在汴河中,河水一片浑黄,而明月依然澄明。作者在邀请朋友出游以消其忧的情境下写到不能被浑浊的汴河水污染的明月,解析:(1)C
(2)①《汴》诗中的“月”是实写的明月,与“黄流”意象合用,意指澄明的秋月倒映在汴河中,河水一片浑黄,而明月依然澄明。作者在邀请朋友出游以消其忧的情境下写到不能被浑浊的汴河水污染的明月,是在含蓄劝勉友人要保持明月般澄明高洁的情怀。②《赠》诗中的“月”,是虚写之明月(是诗人想像中的明月),诗人想象别后明月空照今天与友人邂逅倾谈之地,而相遇倾谈已成往事,表达对友人的不舍与离别之愁。【解析】【分析】(1)C项,“也很难像叔度那般一醉方休”有误,原诗意为“不如像叔度般一醉方休”,指不妨酒中陶醉而内心澄澈明净,如东汉黄宪的怀抱。
(2)《汴》诗颔联宕开写景,“黄流不解涴明月”中的“月”是实写的明月,与“黄流”意象合用,写澄明的秋月倒映在汴河之中,河水一片浑黄,而澄明者依然澄明;在明月高秋的景色描写里展现的是澄漱明洁的人格境界,而这正是作者与朋友的共同向往与追求,作者在邀请朋友出游以消其忧的情境下写到不能被浑浊的汴河水污染的明月,是在含蓄劝勉友人要保持明月般澄明高洁的情怀。《赠》诗中的“月”,是虚写之明月,是诗人想像中的明月,诗人与朋友相遇“满坐且樽酒”,心中当然快乐,但是诗人想象别后明月空照今天与友人邂逅倾谈之地,而相遇倾谈已成往事,心生对友人的不舍与离别愁情,由眼前欢聚想到别后此地的空寂,虚实结合,更能表达诗人不舍的愁绪。故答案为:(1)C;(2)《汴》诗中的“月”是实写的明月,与“黄流”意象合用,意指澄明的秋月倒映在汴河中,河水一片浑黄,而明月依然澄明。作者在邀请朋友出游以消其忧的情境下写到不能被浑浊的汴河水污染的明月,是在含蓄劝勉友人要保持明月般澄明高洁的情怀。《赠》诗中的“月”,是虚写之明月(是诗人想像中的明月),诗人想象别后明月空照今天与友人邂逅倾谈之地,而相遇倾谈已成往事,心生对友人的不舍与离别愁情。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2)本题考查意象对表达诗歌情感的作用。意象,是诗歌当中带有诗人主观情感的客观景象,它作为诗人抒怀的一种凭借。在古典诗歌创作中,诗人习惯于将内心情感融入意象之中而不直接表白,这就产生了含蓄蕴藉的艺术效果。作答时,需要仔细体味意象在诗中的作用。
14.(1)高低不齐,大小不一(或:高高低低,大大小小);重门;勘锁(深殿、垂帘)(2)①“侵”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且一语双关,既写了杂草绵连地长在皇帝御行的道路上,又写草寇(指安禄山等)侵占古行宫。②解析:(1)高低不齐,大小不一(或:高高低低,大大小小);重门;勘锁(深殿、垂帘)
(2)①“侵”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且一语双关,既写了杂草绵连地长在皇帝御行的道路上,又写草寇(指安禄山等)侵占古行宫。②“呜咽”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以动衬静,借泉水的“鸣咽”写出当时的人痛失古行宫的哭声与现在的人见到古行宫如此残破不堪而哀怨伤心的哭泣声,用细微的泉声衬托出古行宫此刻的死寂。③“绕”意为“环绕”,更加体现了
诗人伤心哀怨的连绵不绝。【解析】【分析】(1)“参差”意为“大小、高低不齐的样子”,诗中用来形容“台阁”,指的是古行宫中的建筑高低不齐,大小不一地排列在一起。颔联中“重门”“勘锁”“深殿”垂帘”写出了古行宫的规模庞大、殿宇林立。
(2)抓住题干中“技巧高妙”这一关键词,可确定答题的方向。此题应分析颈联中突出的表现手法及其表达效果。颈联“草色芊绵侵御路,泉声呜咽绕宫墙”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古行宫苍凉破败的场景。“侵”和“呜咽”分别把“草”和“泉”当成人来写,同时“侵”字一
语双关,既指杂草连绵,又指外敌入侵,用词可谓“高妙”;“呜咽”既指流动的泉水声,也指人声,借泉水的呜咽写出当时的人痛失古行宫的哭声,现在的人见到古行宫如此残破不堪而哀怨伤心的哭泣声,以动衬静,用细微的泉声衬托出古行宫此刻的死寂。动词“绕”既指泉水在宫中流淌环绕,也指哀愁环绕,挥之不去,传达出对唐王朝盛世不再、国运衰微的浓烈的哀愁。诗歌句子赏析需要我们在了解诗歌的结构和作者思想情感的基础上作答,常见的答题格式:本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或写作方法,写出来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感情。
可从手法、情感、语言等方面任选一面作答,言之有理皆可。
故答案为:(1)高低不齐,大小不一(或:高高低低,大大小小);重门;勘锁(深殿、垂帘)
(2)①“侵”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且一语双关,既写了杂草绵连地长在皇帝御行的道路上,又写草寇(指安禄山等)侵占古行宫。②“呜咽”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以动衬静,借泉水的“鸣咽”写出当时的人痛失古行宫的哭声与现在的人见到古行宫如此残破不堪而哀怨伤心的哭泣声,用细微的泉声衬托出古行宫此刻的死寂。③“绕”意为“环绕”,更加体现了诗人伤心哀怨的连绵不绝。
【点评】(1)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意象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
(2)本题综合考查赏析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综合赏析诗句注意从内容和形式的角度分析,内容上从意象的选取、意境的创设、构思的精巧、情感的表达的角度进行分析,形式上从遣词造句以及艺术手法的运用上分析。
15.(1)C(2)①首联“电转”极写舟行迅速而失掉云峰,透露出南迁时对中原山水的依恋。②写“莫愁”恰是有愁,是因为五岭离自己越来越远,是家乡越来越远。
③“孤绝”表面写“仇池石”,实际也表明作者南迁时解析:(1)C(2)①首联“电转”极写舟行迅速而失掉云峰,透露出南迁时对中原山水的依恋。②写“莫愁”恰是有愁,是因为五岭离自己越来越远,是家乡越来越远。③“孤绝”表面写“仇池石”,实际也表明作者南迁时的孤独寂寞。【解析】【分析】(1)C项,“天池水落”没有用典,指的是山石层叠多姿,随着水落,一
层层地展现出来。“玉女窗”指山石的通透玲珑,并非“玉女现身”。故选C。
(2)首联“清溪电转失云峰,梦里犹惊翠扫空。”诗人从实际生活、从大处远处落墨:清清的溪流,斗折蛇行,迅转如电,舟行疾速,岸上入云的诸峰很快在眼中消失了。“电转”
极写舟行迅速而失掉云峰,透露出南迁时对中原山水的依恋。苏轼此次南迁,背离中原,远至南荒,其心情是凄苦的。颔联,景物描写透露了对中原山水的依恋之情。五岭离自己越来越远,是家乡越来越远。言“莫愁”,正见五岭千嶂之外之可愁;说“莫愁”,是由于“九华今在一壶中”,足以稍慰迁客寂寞之情。强作欢颜,聊以自慰。苏轼以六十高龄,万里投荒,其愁苦是深重的,但他没有把自己的痛苦直白地倾吐出来,他轻轻地提出“莫愁”二
字,从反面着笔,而这小小拳石,竟成了诗人此际的唯一安慰,则其心中的空虚、孤苦,不言而喻。颈联,正面描写壶中九华形象,写山石层叠多姿,玲珑宛转有如窗棂。诗句表现出一个老年诗人面对着这小小盆景、一往情深的孤苦形象。尾联,倾吐欲买壶中九华之意。“孤绝”表面写“仇池石”,实际也表明作者南迁时的孤独、寂寞。回答本题时,抓住重要词语“电转”、“莫愁”、“孤绝”等。分析诗中隐藏着词人的迁谪意。
故答案为:⑴C;⑵①首联“电转”极写舟行迅速而失掉云峰,透露出南迁时对中原山水的依恋。②写“莫愁”恰是有愁,是因为五岭离自己越来越远,是家乡越来越远。③“孤绝”表面写“仇池石”,实际也表明作者南迁时的孤独寂寞。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2)本题考查对作者表达情感的理解分析;结合诗句中的意象,从意象到意境全面把握诗歌的情感,同时注意抒情主人公的活动及带有情感色彩的词语。
16.(1)A(2)示例:“闲看”之“闲”并不是“悠闲”之“闲”,饱含着诗人的无奈与辛酸。
①“闲”字蕴含着暂时得来的对农村朴实生活情趣的享受。诗人在官场备受排挤遇此恬淡的农村生活,倍感受用。②“闲”字解析:(1)A(2)示例:“闲看”之“闲”并不是“悠闲”之“闲”,饱含着诗人的无奈与辛酸。①“闲”字蕴含着暂时得来的对农村朴实生活情趣的享受。诗人在官场备受排挤遇此恬淡的农村生活,倍感受用。②“闲”字饱含着对炎凉官场的厌弃。诗人力主北伐恢复中原,却受到主和派的打压,“闲”字背后隐藏着诗人的几多辛酸。③“闲”字饱含着对正义的呼唤。该德才兼备,忠于朝廷却被免职闲居,“闲”字的背后,凝聚了诗人对正义的期待。【解析】【分析】(1)A项,“前三联描写所观,最后一联描写所观之感”的分析不当。根据诗句前两联才是描写所观,三、四两联描写的是观后之感。故选A。
(2)本题考查学生炼字的能力。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答题步骤:①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②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③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题干要求,结合全诗简要赏析“闲”字的韵味。首联“闲看”“村童”二词,紧扣诗题中“观”和“村童戏”的含蕴。颔联详写“童戏”的内容,原汁原味地写出了村童游戏的情趣。颈联宕开一笔,由近及远,由实转虚,将时空的观照视角拉伸以远观,展现出村童农忙时节跟随父兄力田耦耕,体会稼穑的艰辛,冬闲时则入塾学习,粗通文墨。这样的生活方式不正是刚刚经历官场炎凉的诗
人所欣羡的吗?尾联则在写景叙事的基础上水到渠成地道出了心中的郁悒:村里的孩子读书,只学习极基础的东西,在立契约、作担保时不被蒙骗就行。没有必要辛辛苦苦地通过读书追求高官,因为要做高官太难了!这首诗是陆游免官闲居后的人生体验,是其厌恶官场倾轧、追求澄明心境的写照。所以,“闲”字饱含着诗人对农村朴实生活情趣的享受以及对炎凉官场的厌弃、无奈与辛酸。总之,结合诗句,分析“闲”字的内涵:“悠闲”的状态和“闲人”的无奈、酸楚,不被重用,遭到排挤等即可。
故答案为:⑴A;⑵示例:“闲看”之“闲”并不是“悠闲”之“闲”,饱含着诗人的无奈与辛酸。①“闲”字蕴含着暂时得来的对农村朴实生活情趣的享受。诗人在官场备受排挤遇此恬淡的农村生活,倍感受用。②“闲”字饱含着对炎凉官场的厌弃。诗人力主北伐恢复中原,却受到主和派的打压,“闲”字背后隐藏着诗人的几多辛酸。③“闲”字饱含着对正义的呼唤。该德才兼备,忠于朝廷却被免职闲居,“闲”字的背后,凝聚了诗人对正义的期待。
【点评】(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2)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炼字是诗歌鉴赏的高频考点,所炼之字往往是在该诗句中最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比如动词、形容词、数词、修饰词语、表示声音和颜色的词语等。答题时,先要解词释句,然后指明手法,最后分析表达效果;分析表达效果时要将词语放回到诗句中,体会其表情达意上的妙处。
17.(1)C(2)①借景抒情。词人借风雨、秋雁等萧瑟秋景表达自己的羁旅愁绪。②用典抒情。借冯谖弹铗抒发壮志难酬、怀才不遇之情,借荆轲、高渐离击筑悲歌比况自已和朋友情投意合、豪放不羁。③直抒解析:(1)C(2)①借景抒情。词人借风雨、秋雁等萧瑟秋景表达自己的羁旅愁绪。②用典抒情。借冯谖弹铗抒发壮志难酬、怀才不遇之情,借荆轲、高渐离击筑悲歌比况自已和朋友情投意合、豪放不羁。③直抒胸臆。结句“歌此恨,慰羁旅”,直接倾吐出诗人“西来”路上壮志难酬之恨和羁旅漂泊之苦【解析】【分析】(1)C.“豪迈”与词人的心境不符,词人对镜自观,发现自己功业未成却垂垂老矣,其心情应该是“萧瑟中暗含着悲愤”。
(2)“腰下光茫三尺剑”,词人宝剑随身,表明自己仍然壮志未衰,始终把国事放在心中,随时准备为国效力,表现出词人的爱国热情。“挑灯夜语”,常常与友人夜中挑灯,谈论国家大事,这类细节描写更加细腻地表现了词人忧心国事的形象。尽管自己不受重用,但是仍旧满腔爱国情怀,这些细节描写生动地刻画出一个身处逆境却始终怀有报国壮志的英雄形象。综合上述分析,整理得出答案。
故答案为:(1)C;(2)①借景抒情。词人借风雨、秋雁等萧瑟秋景表达自己的羁旅愁绪。②用典抒情。借冯谖弹铗抒发壮志难酬、怀才不遇之情,借荆轲、高渐离击筑悲歌比况自已和朋友情投意合、豪放不羁。③直抒胸臆。结句“歌此恨,慰羁旅”,直接倾吐出诗人“西来”路上壮志难酬之恨和羁旅漂泊之苦。
【点评】(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能力。这类题要在理解全诗意思的基础上,对诗歌的主题思想、意象及意境、表现手法、语言以及作者的情感等方面加以综合考虑。
(2)本题考查鉴赏诗人思想感情和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题,可在整体感知诗意内容的基础上,根据写作背景及注释,结合着具体语句分析作答。回答本题,应先读懂诗句内容,然后根据诗中所表达的意象进行分析。注意回答手法,一定先要明确手法,然后结合诗句进行分析,最后点明诗人的情感。
18.(1)A(2)“骠骑非无势,少卿终不去”,写出霍去病的权势很大。在一般情况下,一般世俗之人,如蝇逐臭,改换门庭.纷纷投靠票骑。可任安却不是这样。充分肯定任安的不趋奉权贵的可贵精神,赞扬了西汉汉武解析:(1)A(2)“骠骑非无势,少卿终不去”,写出霍去病的权势很大。在一般情况下,一般世俗之人,如蝇逐臭,改换门庭.纷纷投靠票骑。可任安却不是这样。充分肯定任安的不趋奉权贵的可贵精神,赞扬了西汉汉武帝时任安固守节操,不肯趋炎附势的高风亮节。“世逍剧颓波,我心如砥柱",这两句是诗人的感慨。诗人说如今的世道有如流水直下,只有我的心像中流砥柱一样,毫不动摇。借以表达了诗人心如砥柱,不肯摧眉折腰事权贵的高贵品质。【解析】【分析】(1)A项,“用意含蓄而隐微,情感深沉厚重。”理解错误,这首诗主要写汉武帝时,骠骑将军霍去病不是没有势力,势力一天天增大,任安,字少卿,是大将军卫青的属官,不趋炎附势背离卫青而离去。世道颓废厉害如江河日下,我的坚持正义的心坚定得如同黄河三门峡中的中流砥柱而不随波逐流。重在表现主观情感,咏史兼抒怀,用意明朗直接,情怀悲愤沉痛。故选A。
(2)本题,诗人的情感主要通过前两联表现出来:“骠骑非无势,少卿终不去”。这两句充分肯定任安的不趋奉权贵的可贵精神。诗人对任安情有独钟,任安的这种行为,如今更是难能可贵。诗人把任安视为知己,他.不向权贵屈服,永远不向邪恶势力低下那高昂的头。
形势越是险恶,他越是坚强。“我心如砥柱”,是诗人的真心表白,是诗人与邪恶斗争的宣言。着实可佩可敬。
故答案为:(1)A;(2)“骠骑非无势,少卿终不去”,写出霍去病的权势很大。在一般情况下,一般世俗之人,如蝇逐臭,改换门庭.纷纷投靠票骑。可任安却不是这样。充分肯定任安的不趋奉权贵的可贵精神,赞扬了西汉汉武帝时任安固守节操,不肯趋炎附势的高风亮节。“世逍剧颓波,我心如砥柱",这两句是诗人的感慨。诗人说如今的世道有如流水直下,只有我的心像中流砥柱一样,毫不动摇。借以表达了诗人心如砥柱,不肯摧眉折腰事权贵的高贵品质。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基本能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
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
(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
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主语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
19.(1)D(2)①按时间顺序从空山雨过,独饮无绪,悲吟断须,孤衾独卧,一直写到夜阑不寐,闻风吹竹,一怀愁绪,梦寻旧乡。这样词人写出了一个凄凉人难度凄凉夜的全过程,真实感人。②描写细腻有层次,上片解析:(1)D(2)①按时间顺序从空山雨过,独饮无绪,悲吟断须,孤衾独卧,一直写到夜阑不寐,闻风吹竹,一怀愁绪,梦寻旧乡。这样词人写出了一个凄凉人难度凄凉夜的全过程,真实感人。②描写细腻有层次,上片三个连续性的细节描写,下片先是景物描写,后是心理描写,描写层层深入,而且每一种描写都作了精细的刻画。如月色、悲吟反衬无人与之共赏良辰美景,以拈断霜须表明悲吟的深切,以“万斛清愁”形容愁恨之多,以“邈如天样”以形容朝廷之远,以“陇水秦云”暗指秦桧一类掌权奸臣等。【解析】【分析】(1)D项,“下片先是心理描写,后是景物描写”错,应是先景物描写,后心理描写。故选D。
(2)全词基本上采用了铺叙的手法,不以剪裁工巧取胜,而以描写深刻细腻见长,按时间顺序叙述,以行动、心理描写推进,精细、鲜明、轻巧,含而不露。上片重点写了三个生活细节——独酌、悲吟、孤卧。上片三个连续性的细节,共同表明作者处境的艰难、愁怀的激烈,以及日子的难以打发的感情。下片集中描写他独卧孤衾中的所闻和所感,并且向更深的心理层次开掘。“可怜窗外竹”三句,既是景语,更是情语,而且是整片意脉的枢纽。窗外的竹子整夜被西风吹得飒飒作响,撩人愁思,于是有下面“奈此九回肠”的感叹。
“九回肠”,言愁怨极多。此外亦言心中装满苦恨,致使愁肠百结,其可最主要的就是自己梦寐所求的人远天那边,同时也是暗诉自己被远抛闲置遥远的天这边。前面总冠以一个“奈”字,赵鼎本人面对这些打击与迫害无可奈何,明显地流露出一种苦闷与不平。词的结处又从悲怆的叹息,一转而为热烈而执着的追求:这几句说的是纵然有奸邪当道阻挡我回到朝廷,总不能不许我到梦中去寻求归路。
故答案为:⑴B;⑵①按时间顺序从空山雨过,独饮无绪,悲吟断须,孤衾独卧,一直写到夜阑不寐,闻风吹竹,一怀愁绪,梦寻旧乡。这样词人写出了一个凄凉人难度凄凉夜的全过程,真实感人。②描写细腻有层次,上片三个连续性的细节描写,下片先是景物描写,后是心理描写,描写层层深入,而且每一种描写都作了精细的刻画。如月色、悲吟反衬无人与之共赏良辰美景,以拈断霜须表明悲吟的深切,以“万斛清愁”形容愁恨之多,以“邈如天样”以形
容朝廷之远,以“陇水秦云”暗指秦桧一类掌权奸臣等。
【点评】⑴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能力。这类题要在理解全诗意思的基础上,对诗歌的主题
思想、意象及意境、表现手法、语言以及作者的情感等方面加以综合考虑。
⑵此题考查学生对“赋”写作手法的掌握以及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赋,是与比兴并称的古代诗歌的基本手法。赋陈,一作铺陈。铺排,是铺陈、排比的简称。学生要掌握其内涵。
这首词中运用了手法“赋”按时间顺序从空山雨过,独饮无绪,悲吟断须,孤衾独卧,一直写到夜阑不寐,闻风吹竹,一怀愁绪,梦寻旧乡。这样词人写出了一个凄凉人难度凄凉夜的全过程,真实感人。描写细腻有层次,上片三个连续性的细节描写,下片先是景物描写,后是心理描写,描写层层深入,而且每一种描写都作了精细的刻画。如月色、悲吟反衬无人与之共赏良辰美景,以拈断霜须表明悲吟的深切,以“万斛清愁”形容愁恨之多,以“邈如天样”以形容朝廷之远,以“陇水秦云”暗指秦桧一类掌权奸臣等。
20.(1)A(2)深感时光流逝,英雄暮年,因而“无寐”;赋闲在家,空有报国豪情却不受重用,壮志难酬,因而“无寐”。【解析】【分析】(1)A项,“‘信’字传神表现出作者的悠闲自在”错,据末句“解析:(1)A(2)深感时光流逝,英雄暮年,因而“无寐”;赋闲在家,空有报国豪情却不受重用,壮志难酬,因而“无寐”。【解析】【分析】(1)A项,“‘信’字传神表现出作者的悠闲自在”错,据末句“半窗落月照清愁”中的“清愁”,以及作者陆游的生平,加之注释“于故乡山阴闲居时所作”,可知作者应是为国事烦恼,夜不能寐,因此“信”字不是简单表现“悠闲自在”。故选A。
(2)据“鹤归辽海逾千岁,枫落吴江又一秋”中“逾千岁”“又一秋”可知,时序的更迭让诗人感到时光流逝之快,深感时不我待,因而夜不能寐;据注释“作者于故乡山阴闲居时所作”,可知此时的诗人正赋闲在家,空有报国豪情却不受重用,壮志难酬的悲愤,让他夜不能寐。
故答案为:⑴A;⑵深感时光流逝,英雄暮年,因而“无寐”;赋闲在家,空有报国豪情却不受重用,壮志难酬,因而“无寐”。
【点评】⑴该题考查诗歌鉴赏的能力。诗歌鉴赏选择题主要考查关键词语和诗句的理解、表达技巧的分析、情感分析、诗歌形象的把握。这就要求考生在平时多练习,从这几方面进行总结。
⑵本题综合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仔细阅读原诗,逐句翻译,理解诗歌内容,再阅读所给要求,结合作者身世及写作背景做出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