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
一、诗歌鉴赏
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初归石湖[南宋]范成大
①②晓雾朝暾绀碧烘,横塘西岸越城东。
行人半出稻花上,宿鹭孤明菱叶中。
信脚自能知旧路,惊心时复认邻翁。
当时手种斜桥柳,无数鸣蝸翠扫空。
【注】①朝、(zhāotūn):初升的太阳。绀(gàn):稍微带红的黑色。②横塘:湖名,在苏州市西南。越城:古代越国的城池。
(1)请赏析本诗前两联的渲染烘托手法。(2)本诗颈联中的“自能”和“时复”是否矛盾?请谈谈你的看法。
2.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小题。
王维吴道子画苏轼
何处访吴画?普门与开元。开元有东塔,摩诘留手痕。吾观画品中,莫如二子尊。道子①实雄放,浩如海波翻。当其下手风雨快,笔所未到气已吞。亭亭双林间,彩晕扶桑暾。
②③中有至人谈寂灭,悟者悲涕迷者手自扪。蛮君鬼伯千万万,相排竞进头如鼋。摩诘本诗老,佩芷袭芳荪。今观此壁画,亦若其诗清且敦。祗园弟子尽鹤骨,心如死灰不复温。
④门前两丛竹,雪节贯霜根。交柯乱叶动无数,一一皆可寻其源。吴生虽妙绝,犹以画工⑤⑥论。摩诘得之以象外,有如仙翮谢笼樊。吾观二子皆神俊,又于维也敛衽无间言。
[注]①扶桑:古代神话中的日出之处。暾:太阳升起。②至人:指释迦摩尼。③鼋(yuán):大鳖,背青黄色,头有疙瘩,能伸缩。④交柯:枝叶交叉。⑤翮(hé),鸟翎的茎,即指鸟。⑥间言:非议。
(1)下面对这首诗内容和形式上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起始四句交待吴、王二人画迹所在。“吾观画品中”二句,紧接着对二人的成就作概要评断,肯定了他们在画苑中的崇高地位。
B.苏轼提倡诗画一体,曾说“诗不能尽,变而为画”,而诗中“摩诘本诗老”至“亦若其诗清且敦”四句即是此说较为明确的体现。
C.诗歌最后两句,苏轼赞画圣吴道子和王维之画,认为二子皆神俊,但对摩诘“敛衽无间言”,可见作者认为王维画艺更胜一筹。
D.全诗富有节奏感,开始似话家常,从容而谈;中间意象情调,盖出一辙;结尾余音袅袅,悠扬无尽,整体形成和谐优美之韵律。
(2)结合王维、吴道子绘画作品分析二人绘画的主要艺术特点?作者认为吴、王绘画最本质的区别是什么?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①西阁夜
杜甫
恍惚寒山暮,逶迤白雾昏。
山虚风落石,楼静月侵门。
②③击柝可怜子,无衣何处村。
时危关百虑,盗贼尔犹存。
【注】①766年,诗人移居夔州,初寓山中客堂,秋后,离西阁。该诗写于移居西阁时。
②击柝,敲梆子巡夜。《易》:“重门击柝,以待暴客。”是说设置多道屋门,击柝巡夜,以防强盗。③《诗·秦风·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描绘日暮景色,山雾缭绕;颔联描绘山上夜中见闻,动静结合,景色相映成趣。
B.前两联,“暮”“昏”着眼时间,“雾”“风”“月”着眼景物,内容富有层次感。
C.诗歌善用修辞,比如“白雾昏”“月侵门”采用了比拟手法,使景物描写更加生动。
D.诗歌尾联直抒胸臆,安史之乱虽已结束,诗人却依然关注纷乱时局,担心百姓疾苦。
(2)颔联和颈联在抒情方式上有何不同?请结合诗歌内容简析。
4.阅读下面的这首词,完成各题。
一剪梅·游蒋山呈叶丞相辛弃疾
独立苍茫醉不归。日暮天寒,归去来兮。探梅踏雪几何时。今我来思,杨柳依依。
白石冈头曲岸西。一片闲愁,芳草萋萋。多情山鸟不须啼。桃李无言,下自成蹊。
(1)词的上片前三句渲染了①________的氛围,交代这是一首②________的诗歌(填写诗歌题材)。(2)辛弃疾写词尤擅于用典,往往对其稍加改造便别出新意。请结合本词,通过用典来抒情的角度试举两例加以分析。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六幺令·天中节①苏轼
虎符缠臂,佳节又端午。门前艾蒲青翠,天淡纸鸢舞。粽叶香飘十里,对酒携樽俎。龙舟争渡,助威呐喊,凭吊祭江诵君赋。
感叹怀王昏聩,悲戚秦吞楚。异客垂涕淫淫,鬓白知几许 朝夕新亭对泣②,泪竭陵阳③处。汨罗江渚,湘累已逝,惟有万千断肠句。
【注】①天中节即端午节。②新亭对泣,语出《世说新语·言语》:“过江诸人,每至美同,辄相邀新亭,藉卉饮宴。周侯中坐而叹日:‘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皆相视流泪。”③陵阳,屈原第二次被流放,最后到了陵阳。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的上片通过描写“虎符缠臂”“门插艾蒲”“放飞纸鸢”“饮酒食粽”“龙舟竞渡”“诵赋祭吊”几个场面写出端午节的盛况。
B.词中运用“新亭对泣”的典故准确贴切,是因为屈原当时流放在外、痛心国难的心情与晋时渡江避难的中原人士非常相似。
C.本词咏今叹古,“借古而启今”。上片极力描摹端午诸种盛况,下片感怀屈原人生经历。
本词的写作重点在上片。
D.词中有景,景中寓境。上片一幅幅生动的民俗风景画扑面而来,景境如画;下片一幕幕沧桑的历史再现眼前,一唱三叹。
(2)一般认为,词中的“异客”是指屈原,你是否同意这种解读 请结合诗句说明你的理由。
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春日山中对雪有作杜荀鹤
竹树无声或有声,霏霏漠漠散还凝。
岭梅谢后重妆蕊,岩水铺来却结冰。
牢系鹿儿防猎客,满添茶鼎候吟僧。
好将膏雨同功力,松径莓苔又一层。
(1)下列对这首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散”“凝”二字准确凝练,将春雪“时散时凝”的特点表现得十分生动形象。
B.颔联写春雪到来时的山中景色:岭梅似乎再次开放,岩石上融化的雪水也开始结冰。
C.颈联“鹿儿”“吟僧”可见诗人情趣的高雅,身处山中苦寒之地,却闲适宁静、恬淡自适。
D.诗歌尾联写春雪和春雨发挥了同样的作用,使得松间小路上的青苔又密密覆盖了一层。
(2)这首诗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简要概括并加以分析。
7.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夜①杜甫
绝岸风威动,寒房烛影微。岭猿霜外宿,江鸟夜深飞。
独坐亲雄剑,哀歌叹短衣。烟尘绕阊阖②,白首壮心违。
【注释】①此诗为杜甫寓居夔州西阁时所作。当时军阀混战,外族入侵。②阊阖:阊阖门原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天门,后泛指宫门或京都城门,借指京城、宫殿、朝廷等。
(1)诗的前两联描写了怎样的景色?这些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2)诗的后两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8.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浣溪沙苏轼
①风压轻云贴水飞,乍晴池馆燕争泥。沈郎多病不胜衣。
沙上不闻鸿雁信,竹间时听鹧鸪啼。此情惟有落花知!
【注】①沈郎:苏轼自比南朝诗人沈约,体弱多病。
(1)词的上片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作用?(2)下片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请结合有关意象简要分析。
9.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鼓笛慢·黔守曹伯达供备生日黄庭坚
早秋明月新圆,汉家戚里生飞将。青骢宝勒,绿沉金锁,曾瞻天仗。种德江南,宣威西
①②夏,合宫陪享。况当年定计,昭陵与子,勋劳在、诸公上。千骑风流年少,暂淹留、莫辜清赏。平坡驻马,虚弦落雁,思临虏帐。遍舞摩围,递歌③彭水,拂云惊浪。看朱颜绿鬓,封侯万里,写凌烟像。
【注】①“青骢宝勒……合宫陪享”这几句是讲曹彬(曹伯达曾祖)平定江南,其子曹玮、曹璨等屡破西羌契丹事。②昭陵,宋仁宗葬永昭陵,宋人以昭陵代指仁宗。③凌烟像:唐太宗李世民为表彰功臣而建造凌烟阁,上面绘有功臣图像。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汉家戚里生飞将”一句总领上片,巧妙地夸耀了黔州太守曹伯达的高贵出身。
B.上片回顾往事,写曹伯达家族功勋卓著,表达了作者希望自己忠心报国的高远志向。
C.下片“暂淹留、莫辜清赏”表达出词人对曹伯达的勉励,希望他不要辜负朝廷恩遇。
D.下片承接上片铺陈的手法,“虚弦落雁”“拂云惊浪”等句极力赞扬曹伯达年少有为。
(2)本词结尾“看朱颜绿鬓,封侯万里,写凌烟像”是如何表达情感的?请简要分析
10.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①渡江云周邦彦②③晴岚低楚甸,暖回雁翼,阵势起平沙。骤惊春在眼,借问何时,委曲到山家。涂香晕色,盛粉饰、争作妍华。千万丝、陌头杨柳,渐渐可藏鸦。
④⑤堪嗟。清江东注,画舸西流,指长安日下。愁宴阑、风翻旗尾,潮溅乌纱。今宵正对初弦月,傍水驿、深舣蒹葭。沉恨处,时时自剔灯花。
【注】①宋哲宗执政,新党因政治局势的改变而被重新起用,周邦彦被召回汴京,途径荆州时作了此词。②晴岚:晴日山中的雾气。③委曲:曲折延伸。④指长安日下:是指向北宋王朝的都城——汴京。⑤旗尾:象征着党派和官禄。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是( )A.“晴岚”三句选取了晴日山中薄雾铺满大地、雁阵起飞的景象,形象地传达出春回大地的信息。
B.“骤惊春在眼”句承前而来,写词人看到大雁北飞骤然意识到春天已经来到,“借问”两句运用了拟人的手法。
C.“千万”两句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千丝万缕的杨柳已吐新绿是实写,柳条渐抽渐长可藏遮栖鸦是虚写。
D.词的上片写春回大地的景色,下片写进京途中的所见所感,上下两片采用以乐景衬哀情的手法表情达意。
(2)本词表达了作者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
1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①野泊对月有感周莘可怜江月乱中明,应识逋逃病客情。
斗柄阑干洞庭野,角声凄断岳阳城。
酒添客泪愁仍溅,浪卷归心暗自惊。
欲问行朝②近消息,眼中群盗尚纵横。
【注释】①本诗约作于1129年,北宋灭亡,高宗即位,立足未稳,金兵南下。②行朝,指朝廷迁移不定。
(1)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承题,既写“野泊”所见:战乱中江月依然明亮;又点明“野泊”之因:逃难在外,暂得停歇。
B.颔联写立于洞庭之野的所见所闻。上句静景,下句以声衬静,渲染出凄清孤寂的气氛,引出下文诗人所感。
C.颈联写作者以酒浇愁,听浪思归,诗意承上一联而来,上下两句对仗工整,其中“浪卷”
扣诗题中的“野泊”。
D.尾联想象遍地兵荒马乱的景象,并以此作为对行朝消息的回答,在颈联抒情的基础上,更添一分悲愤。
(2)颈联的“愁”字可谓本诗诗眼,作者为何而愁?请结合全诗具体分析。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尾犯·寒夜①蒋捷
②夜倚读书床,敲碎唾壶,灯晕明灭。多事西风,把斋铃频掣。人共语、温温芋火,雁孤飞、萧萧桧雪。遍阑干外,万顷鱼天,未了予愁绝。
鸡边长剑舞,念不到、此样豪杰。瘦骨棱棱,但凄其衾铁。是非梦、无痕堪忆,似双瞳、缤纷翠缬。浩然心在,我逢着、梅花便说。
【注释】①蒋捷:南宋词人。南宋亡,隐居不仕,人称“竹山先生”,其气节为时人所重。
②王敦酒后读曹操《步出夏门行》“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诗句,深受感动,用铁如意击唾壶为节,壶口尽缺。
(1)词的下阕,首句化用了________(人名)的典故,结句的“梅花”是词人________的象征。(2)请结合具体词句谈谈本词在抒情方面的特点。13.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送刘司直赴安西王维
绝域阳关道,胡沙与塞尘。
三春时有雁,万里少行人。
苜蓿随天马,葡萄逐汉臣。
当令外国惧,不敢觅和亲。
【注】苜蓿:植物名。原产西域各国,汉武帝时,张骞使西域,始从大宛传入。天马:骏马的美称。《史记 大宛列传》说:“初得乌孙马,好,名曰天马。及得大宛汗血马,益壮,更名乌孙马曰西极,名大宛马曰天马云。”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联中“绝域”指极远的地域,“胡烟”“塞尘”点明此去的前方是边塞,那里路途遥远,寂寞荒凉,环境恶劣。
B.第二联以空中与地上景象相互映衬,抬头偶见归雁,前方路上极少行人,在鲜明的对比
中突出了哀伤与压抑之情。
C.尾联言此去应让外族害怕,使他们不敢再强求和亲,既是对友人的希望,也寄寓诗人效命疆场、安边定国的豪情。
D.全诗熔写景、说史、抒情于一炉,从写景到说史,再从说史到抒情,曲折有致,表现了作者对友人的深情厚谊。
(2)试从表现手法和表达效果方面对“苜蓿随天马,葡萄逐汉臣”一联作简要赏析。
14.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汲江煎茶苏轼
活水还须活火烹,自临钓石取深清。
大瓢贮月归春瓮,小杓分江入夜瓶。
雪乳已翻煎处脚,松风忽作泻时声。
枯肠未易禁三碗,坐听荒城长短更。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第一句说,煮茶最好用流动的江水(活水),并用猛火(活火)来煎,所以只好到江边去汲取。
B.领联写月夜汲水的情景,说用大瓢舀水,好像把水中的明月也贮藏到瓢里了,一起提着回来倒在水缸里,再用小水杓将江水舀人煎茶的陶瓶里。
C.第五句写煎茶这里翻“雪乳”,说明他沏的是好茶;第六句说斟茶,用“松风”来形容茶声。
诗人熟练地运用了象征、比拟的手法,显得十分形象、逼真。
D.这是一首关于茶道的七律,诗中描写了从取水、煎茶到饮茶的全过程,表现了诗人通达从容的人生态度,构思奇特,描写精美细致,笔风清新简淡。
(2)“自临钓石取深清”句,看似只是平淡的叙事,实则用意颇工,内涵丰富,请分析该句内涵。
1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①曲江二首(其一)
杜甫
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
且看欲尽花经眼,莫厌伤多酒入唇。
江上小堂梁翡翠,苑边高家卧麒麟。
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名绊此身。
【注释】①曲江:又名曲江池,在陕西西安市东南郊五公里处,原为汉武帝所建。唐玄宗并完年间大加整修,池水澄明,花卉环列。成为唐代长安城著名的游览胜地。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以“飞花”“风”的意象写出了暮春的景色,表现出无可奈何的惜春情绪。
B.颔联下句是说不要因感伤太多而讨厌喝酒,正面的意思是多喝酒来消愁吧。
C.颈联实写景色,虚写时世,承上启下,为下面直抒胸臆和寄寓慨作了铺垫。
D.诗人将全部的哀思寄子曲江这一实物,从侧面写出了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2)请从写景和抒情两个角度赏析这首诗是如何做到尽得“含蓄”之妙的。
16.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①汴岸置酒赠黄十七[宋]黄庭坚
吾宗端居丛百忧,长歌劝之肯出游。
②黄流不解涴明月,碧树为我生凉秋。
③初平群羊置莫问,叔度千顷醉即休。
④谁倚舵楼吹玉笛?斗杓寒挂屋山头。
注释:①此诗为诗人离京赴太和县任时告别友人之作。黄十七:黄介,字几复。②沈:
污染。③初平:即黄初平,《神仙传》曾记其牧羊成仙事。叔度:即东汉黄宪,志向高洁,不应官府征辟,时人赞其气度“汪汪若千顷陂”。④斗杓:指北斗星。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黄介心情极为烦闷,作者理解其愁虑繁深,因而邀他出游以消心忧。
B.颔联写明月倒映于浑黄的汴河却依然澄明,岸上碧树让人感到秋天的凉意。
C.颈联用典,写黄初平牧羊成仙之事虚诞渺茫,也很难像叔度那般一醉方休。
D.尾联勾画出一幅秋夜图,楼船笛声,北斗高挂,无限情愫融入静夜笛声里。
(2)本诗与《赠别几复》均运用了“月”这一意象,作者在两诗中运用该意象所抒发的情感有何不同?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赠别几复[宋]黄庭坚
风惊鹿散豫章城,邂逅相逢食楚苹。
佳友在门忘燕寝,故人发药见平生。①只今满坐且樽酒,后夜此堂还月明。
契阔愁思已知处,西山影落暮江清。
注释:①发药:意为善言劝人以当药石。
17.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耕织叹(其一)
(南宋)赵汝鐩
春催农工动阡陌,耕犁纷纭牛背血。
种莳已遍复耘耔,久晴渴雨车声发。
往来逻视晓夕忙,香穗垂头秋登场。
一年苦辛今幸熟,壮儿健妇争扫仓。
官输私负索交至,勺合不留但糠秕。
我腹不饱饱他人,终日茅檐愁饿死!
(1)本诗前八句记叙农民从________开始,下种、插秧、除草、培土,车水灌田,一年辛苦后,以________这一动作透露幸获丰收的喜悦之情。(2)赏析本诗在叙事上的艺术特色。
18.阅读下面这两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①除夜自石湖归苕溪(其三)
姜夔
②黄帽传呼睡不成,投篙细细激流冰。
分明旧泊江南岸,舟尾春风飐客灯。
除夜自石湖归苕溪(其五)姜夔③三生定是陆天随,只向吴松作客归。
④已拚新年舟上过,倩人和雪洗征衣。
【注释】①光宗绍熙二年冬,诗人访范成大,除夕乘舟归苕溪,途中写了一组诗,共十首。②黄帽:即俗称艄公,汉代称为“黄头郎”。③陆天随:唐代陆龟蒙号天随子,隐居不仕,常携带书、茶具灶、钓具,乘舟浪迹江湖。④倩:请。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其三前两句从听觉入手,舟人连夜行舟,传呼不已,船篙击打流冰,发出响声。
B.“舟尾春风飐客灯”与王湾《次北固山下》中的“江春入旧年”都写了水上的春意。
C.其五“倩人和雪洗征衣”是请人用雪洗去曾经征战疆场的衣上的风尘,画面生动。
D.两首诗歌的前两句都点题:其三写“黄帽”暗点“归”,其五第二句“归”字点题。
(2)两首诗都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19.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各题。
柳堤春江水正平,密树听啼莺。
十里笼晴苑,千条锁故营。
雨香飞燕促,风暖落花轻。
更欲劳攀折,年年还自生。
(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是( )
A.一二句点题,写“春江”暗含江边之“堤”,写“密树”点出堤上之“柳”。
B.三四句承题,“十里”承“春江”,写堤长;“千条”承“密树”,状柳茂。
C.三四句写柳堤晴日的静景,五六句写雨天的动景,以静写动,借静衬动。
D.“啼莺”“飞燕”“风暖”“落花”具体生动地描绘出暮春时节的美丽景色。
(2)雨本无香味,但诗人在“雨香飞燕促”中却说雨“香”,这是用嗅觉来表达触觉和视觉的修辞方法。
下列诗句中“香”字的运用与本诗类似的两项是( )
A.花经宿雨香难拾,莺在豪家语更娇。(唐·郑谷《阙下春日》)
B.蒹葭影里和烟卧,菡萏香中带雨披。(宋·杨朴《莎衣》)
C.几经夜雨香犹在,染尽胭脂画不成。(宋·刘子翚《海棠花》)
D.燕子来时春雨香,燕子去时秋雨凉。(元·杨维桢《燕子辞》)
E.映日暖云流似水,浥尘香雨润如膏。(明·邱睿《都城春日》)
(3)这首诗运用了由景及理的写法,这种写法在王之涣《登鹤雀楼》(白日依山尽)、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苏轼《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等诗中也有体现。任选上述诗歌中的一首,也可选取其他诗作,具体说明其中景和理的内容,并分析景理之间的关系。
20.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戏答元珍欧阳修
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
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雪惊笋欲抽芽。
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
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
【注释】这首诗是宋仁宗景佑三年(1036年),29岁的欧阳修被贬为峡州夷陵(今湖北省宜昌市)县令时所作。元珍是欧阳修的朋友丁宝臣,当时任峡州军事判官。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借“春风”与“花”的关系来寄喻君臣、君民关系,是历代以来以“香草美人”来比喻君臣关系的进一步拓展。
B.颔联中的“犹”是“依然”的意思,该诗以橘来衬托出风雪对万物的摧残。“欲”字是想象之辞,摹写出万物即将萌发的情欲。
C.颈联触景生情,用“归雁”而生乡思,难以成眠;用“物华”多换而感时伤怀,真切地表达了被贬伤感之情。
D.尾联写自己早年作客洛阳,稔熟落阳牡丹,今日山城野花虽晚,自己全不在意。与首联有呼应效果。
(2)儒家诗教讲求“哀而不伤,愤而不怒”的中和之美,本诗是如何做到“愤而不怒”的 请做赏析【参考答案】一、诗歌鉴赏1.(1)初升的太阳,把清晨的天空染成又红又黑又紫的颜色,池塘里栖宿的白鹭,在碧绿的菱叶的映衬下,更显得洁白可爱。前两联渲染了石湖美景,烘托了诗人初归石湖的欢快、愉悦之情。(2)不矛盾。信步走来,自解析:(1)初升的太阳,把清晨的天空染成又红又黑又紫的颜色,池塘里栖宿的白鹭,在碧绿的菱叶的映衬下,更显得洁白可爱。前两联渲染了石湖美景,烘托了诗人初归石湖的欢快、愉悦之情。
(2)不矛盾。信步走来,自能识得旧时之路,表现出诗人对家乡的往昔记忆犹在。遇到一
个老翁,过了一段时间才认出是过去的老邻居,彼此都因容貌变得难以辨认而感到吃惊。
说明时隔多年我回到家里,家已经和我记忆中的不一样了。诗人用“自能”与“时复”这两个细节描写表达出了久别归乡的今昔之感,和对世事变迁、岁月的流逝的感叹。【解析】【分析】(1)首联描写了晓光晨雾与天空的碧色相互烘染,色彩艳美的景象第一
句和第四句运用了色彩渲染;颔联“行人半出稻花上,宿鹭孤明菱叶中”,稻花浪上闪露出行人的半截身影,池中菱叶映衬宿鹭白羽格外鲜明;前两联写夏天早晨的景象,色彩绚丽,烘托渲染出诗人开朗喜悦的心情。
(2)“信脚自能知旧路,惊心时复认邻翁”,这两句的意思是说我怀着激动的心情信步朝
家里走去,奇怪的是自己本身就能走着旧路,好像我离开这儿才不久似的,可当我走到家门口,看到一位老丈好一会儿才认出那是我的邻居时我又不得不感叹岁月的无情流逝了,路是旧时认识的,自能识得旧时之路,信步走去也不会走错,说明了诗人对家乡的往昔记忆犹在,而几次碰见老人,仔细辨认,吃惊地发现他们原来是我的邻居,说明时隔多年我回到家里,家已经和我记忆中的不一样了,表达了重归故里的亲切和惊喜和对世事变迁、岁月的流逝的感叹。
故答案为:(1)初升的太阳,把清晨的天空染成又红又黑又紫的颜色,池塘里栖宿的白鹭,在碧绿的菱叶的映衬下,更显得洁白可爱。前两联渲染了石湖美景,烘托了诗人初归石湖的欢快、愉悦之情。
(2)不矛盾。信步走来,自能识得旧时之路,表现出诗人对家乡的往昔记忆犹在。遇到一个老翁,过了一段时间才认出是过去的老邻居,彼此都因容貌变得难以辨认而感到吃惊。说明时隔多年我回到家里,家已经和我记忆中的不一样了。诗人用“自能”与“时复”这两个细节描写表达出了久别归乡的今昔之感,和对世事变迁、岁月的流逝的感叹。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作答本题,注意审题,根据题目要求,指出运用的手法。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内容的基本能力,作答本题,先明确观点,然后结合诗句阐述自己的理由,无论选择哪个观点,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2.(1)D(2)第一问:吴诗:特点:雄放:“亭亭”至“相排”六句为吴画内容,画面生动地表现出释迦临终说法时听众的复杂情态,他们或感悟悲涕,或扪心自省,“相排竞进”者状貌情急,情态、动作描写栩栩如生解析:(1)D(2)第一问:吴诗:特点:雄放:“亭亭”至“相排”六句为吴画内容,画面生动地表现出释迦临终说法时听众的复杂情态,他们或感悟悲涕,或扪心自省,“相排竞进”者状貌情急,情态、动作描写栩栩如生,笔如风雨扑面而来、气势不凡。王诗:清且敦(形象清美、意蕴深厚):“只园”以下六句写王维画的内容。前二句写画中人物鹤然独立,情态安然;后四句再现了竹的茎叶动摇于清风中的神姿,人物景物于清秀中而蕴藉深远。第二问:吴画“妙绝”于绘画技艺高超(画工),限于画面(形迹);王画“得之于象外”
(意境悠远自然),超脱形迹)。
【解析】【分析】(1)D项“中间意象情调,盖出一辙”理解错误,诗的中间写吴道子一
层,形象奇突,如峰峙涛涌,使人悚异;而写王维一层,景象清疏,如水流云在,使人意远。作为诗的中心的这两层,意象情调,迥然异趣。吴道子和王维的画作风格以及意象情调是不一样的,故选D。
(2)本题中,苏轼对吴、王二人的绘画成就作了概要评断,肯定了他们在画苑中的崇高地位。诗歌先介绍了吴道子画作的特点。“道子实雄放”之下十句写吴道子画。“雄放”二字概括地道出吴画的艺术风格特点。“浩如海波翻”句以自然界的现象尽致地形容出雄放的气势。“当其”二句是诗人从画像中所感受到的吴道子运笔时的艺术气概。“亭亭双林间”以下六句写吴画的形象,极精要地勾勒出画的内容,生动地显现出释迦临终说法时听众的复杂情态,他们或感悟悲涕,或扪心自省,而那些“相排竞进”者的状貌,又表现得非常情急,
这一切都栩栩如生。“摩诘本诗老”以下十句写王维的画。“摩诘”从王维的身份提起,寓含王维画品的精神特质。即所谓“画中有诗”。“佩芷”句是对王维的人品和艺术的高度赞赏,即王维的人品和诗画艺术都是芳美的。“今观”二句照应前面“诗老”句,引用人所熟知的王维的诗的成就来喻其画风。“清且敦”意谓其画亦如其诗之形象清美而意味深厚。“祇园”以下六句写王维画的内容。前二句写画中人物情态,不似吴道子画表现的强烈,而意味颇蕴蓄。后四句写画中景物,为吴画所无,俨然是一幅竹画,再现了竹的茎叶动摇于清风中的神姿。诗末“吴生”六句,就对王、吴二人画的观感作总的评论,在尊重之中又对二人艺术造诣的境界,有所抑扬。对吴道子画评为“妙绝”,是对吴画中听众情态毕现形象的评价,而“妙绝”仅在迹象,只是画工的高艺。诗人认为王维画“得之于象外”,如神鸟离开樊笼,超脱于形迹之外,精神自然悠远,于是心中佩服,觉得无所不足。这里也体现了诗人美学理想的又一个方面。认为绘画不能但求形似,正如赋诗不能只停在所赋事物的表面,而要在形迹之外,使人在精神上得到启发,有所感受。
故答案为:⑴D;⑵第一问:吴诗:特点:雄放:“亭亭”至“相排”六句为吴画内容,画面生动地表现出释迦临终说法时听众的复杂情态,他们或感悟悲涕,或扪心自省,“相排竞进”者状貌情急,情态、动作描写栩栩如生,笔如风雨扑面而来、气势不凡。王诗:清且敦(形象清美、意蕴深厚):“只园”以下六句写王维画的内容。前二句写画中人物鹤然独立,情态安然;后四
句再现了竹的茎叶动摇于清风中的神姿,人物景物于清秀中而蕴藉深远。
第二问:吴画“妙绝”于绘画技艺高超(画工),限于画面(形迹);王画“得之于象外”
(意境悠远自然),超脱形迹)。
【点评】(1)此题综合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能力。每个选项都有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本题主要的错误是曲解诗意,内容理解错误。
(2)本题是对考生对诗歌内容、情感的概括总结能力的考查。解答此类题目,首先可以结合注释,结合具体诗句来分析艺术特点,再结合艺术形象来概括诗歌所表达的内容。
3.(1)C(2)①颔联借景抒情。借山风落石、月侵静楼,营造清冷寂静的氛围,委婉表达了诗人寓居他乡的悲凉痛苦之情。②颈联引典(借典)抒情。重门击柝,暗喻战争战事;“无衣”“同袍”以待战事,含蓄表达诗解析:(1)C(2)①颔联借景抒情。借山风落石、月侵静楼,营造清冷寂静的氛围,委婉表达了诗人寓居他乡的悲凉痛苦之情。②颈联引典(借典)抒情。重门击柝,暗喻战争战事;“无衣”“同袍”以待战事,含蓄表达诗人对时局纷乱的忧虑。【解析】【分析】(1)C项,“比如‘白雾昏’……采用了比拟手法”错误,“比拟”包括拟人和拟物,而“白雾昏”意思是白雾缭绕让山间日色如昏,“白雾昏”既没有拟人,也没有拟物,所以没有采用比拟手法。故选C。
(2)“山虚风落石,楼静月侵门”,颔联中主要写了山风、落石、静楼、月等景物,这是描写山上夜中的见闻,这些景物营造了一种寂静清冷的氛围,结合诗歌的注释“诗人移居夔州”可知,诗人借这些清冷之景抒发了旅居他乡的悲凉之情,这是借景抒情;“击柝可怜
子,无衣何处村”,结合注释可知,“击柝”和“无衣”都使用典故,“击柝,敲梆子巡夜。
《易》:‘重门击柝,以待暴客。’是说设置多道屋门,击柝巡夜,以防强盗”,“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袍”,这里暗喻战争,作者借助这两个典故来抒情,表达对时局纷乱的忧虑。
故答案为:⑴C;⑵①颔联借景抒情。借山风落石、月侵静楼,营造清冷寂静的氛围,委婉表达了诗人寓居他乡的悲凉痛苦之情。②颈联引典(借典)抒情。重门击柝,暗喻战争战事;“无衣”“同袍”以待战事,含蓄表达诗人对时局纷乱的忧虑。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2)本题考查了鉴赏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抓意象,挖内涵,意象是情感的载体,意象所体现出来的色调是情感的反映;然后还要品诗句,悟感情,作者在诗词中常常会有情感的流露,这些自然流露的情感往往体现在只言片语上,要善于把握这样的词语,借此领悟感情。
4.(1)凄凉悲切;送别(2)①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的首句“归去来兮”说明叶衡即将离开建康奔赴京城,表达了对友人离去的不舍之情;②“今我来思”和“杨柳依依”是《诗经.小雅.采薇》中的诗句,被作者直解析:(1)凄凉悲切;送别(2)①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的首句“归去来兮”说明叶衡即将离开建康奔赴京城,表达了对友人离去的不舍之情;②“今我来思”和“杨柳依依”是《诗经.小雅.采薇》中的诗句,被作者直接引用,想象友人走后,自己一个人再来将山那种"物是人非"的凄凉心境,化用即成的诗句,却毫无做作之感;③最后两句,引用《史记.李将军列传》中赞颂李广的话说明叶衡在建康的德政受到人们的称颂,叶衡本人也受到百姓的爱戴,表达了对叶衡的赞扬之情。【解析】【分析】(1)本题中,作者描绘了一幅日暮独立图。天寒日暮时分,友人离去,作者独立于苍茫山林中,久久不愿离去。"独立苍茫醉不归,日暮天寒",点明了具体地点与时间,表明作者的孤寂,说明了环境的凄清,从而渲染了一种凄凉悲切的氛围,"归去来兮",说明叶衡离开建康奔赴京城,道出了送别友人的中心。由此可见,词的上片前三句渲染了凄凉悲切的氛围。并由内容可知,这是一首送别诗。(2)本题中,“归去来兮”表达的是的不舍;“今我来思,杨柳依依”传达的是悲凉;“桃李无言,下自成蹊”是引用,借李广表达了对叶衡的赞扬之情。考生围绕这些要点答题即可。
故答案为:⑴凄凉悲切送别⑵①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的首句“归去来兮”说明叶衡即将离开建康奔赴京城,表达了对友人离去的不舍之情;②“今我来思”和“杨柳依依”是《诗经.小雅.采薇》中的诗句,被作者直接引用,想象友人走后,自己一个人再来将山那种"物是人非"的凄凉心境,化用即成的诗句,却毫无做作之感;③最后两句,引用《史记.李将军列传》中赞颂李广的话说明
叶衡在建康的德政受到人们的称颂,叶衡本人也受到百姓的爱戴,表达了对叶衡的赞扬之情。
【点评】(1)本题考查考生把握诗歌意境以及题材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考生要在读懂全诗的基础上,体会诗歌的意象,内容以及情感。
(2)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考生应明确:用典的目的是为了抒情。考生要找出诗歌使用的典故,并分析该典故抒发了什么情感。
5.(1)C(2)同意“异客”是屈原。①因“怀王昏聩”“秦终吞楚”而“垂涕淫淫,鬓发花白”,这正是屈原人生经历的真实写照,所以“异客”是屈原。②陵阳是屈原第二次被流放时最后到的地方,词人借解析:(1)C(2)同意“异客”是屈原。①因“怀王昏聩”“秦终吞楚”而“垂涕淫淫,鬓发花白”,这正是屈原人生经历的真实写照,所以“异客”是屈原。
②陵阳是屈原第二次被流放时最后到的地方,词人借用“新亭对泣”的典故表达屈原流放在外、痛心国难的悲痛心情,所以“异客”是屈原。
③自投汨罗,斯人已逝,只留下万千断肠的诗句,所以“异客”是屈原。
【解析】【分析】(1)C.“本词的写作重点在上片”错,上片极力渲染当下“端午”诸种盛况,为下片抒怀做铺垫,应重在下片“感怀”。
(2)应该回答同意“异客”是屈原。因为:“感叹怀王昏聩,悲戚秦吞楚。异客垂涕淫淫,鬓白知几许”,这正是屈原忠君为国、忧国忧民的人生经历的真实写照;联系注释,“朝夕新亭对泣,泪竭陵阳处”的陵阳是屈原第二次被流放时最后到的地方,词人通过“新亭对泣”
的典故表现出了屈原被小人谄陷而流放他乡,为国难忧心痛苦的心情;“汩罗江渚,湘累已逝,惟有万千断肠句”,屈原自投汨罗,随着湘江水逝去,只留下传颂千古的诗句,据此可知,“异客”是屈原。
故答案为:⑴C;⑵同意“异客”是屈原。①因“怀王昏聩”“秦终吞楚”而“垂涕淫淫,鬓发花白”,这正是屈原人生经历的真实写照,所以“异客”是屈原。②陵阳是屈原第二次被流放时最后到的地方,词人借用“新亭对泣”的典故表达屈原流放在外、痛心国难的悲痛心情,所以“异客”是屈原。③自投汨罗,斯人已逝,只留下万千断肠的诗句,所以“异客”是屈原。
【点评】(1)考查赏析诗句的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一般要根据作者的写作意图,从该句运用的表现手法,表达效果或情感等角度分析作答。
(2)考查理解诗歌内容和形象的能力。解答此题,可结合着作者的写作背景,联系诗歌注释,抓住诗歌中的关键词分析作答。明暗结合,明写屈原,直接抨击楚王“昏庸”,暗讽时政,锋芒指北宋王朝,将苏轼自己的爱恨情仇寓于其间,却不露痕迹。
6.(1)D
(2)①视听结合。霏霏雪花时散时凝,散落在山中的竹树上,时不时发岀沙沙的声音,形象地描绘了雪落春山的场景;②巧用拟人修辞手法。将因雪而成的雾凇景观想象成梅树上重新装扮上的花朵,新奇形象;解析:(1)D(2)①视听结合。霏霏雪花时散时凝,散落在山中的竹树上,时不时发岀沙沙的声音,形象地描绘了雪落春山的场景;②巧用拟人修辞手法。将因雪而成的雾凇景观想象成梅树上重新装扮上的花朵,新奇形象;③虚实结合。后两句由实入虚,希望春雪与春雨一齐发力,让万物早日复苏;④融情于景。通过春山雪景的描绘,抒发了对山中雪景的喜爱之情。【解析】【分析】(1)D项,理解有误,漏掉了“好将”一词意思,诗句意思有所不同。尾联是说,希望这春雪和滋润大地的春雨一样,发挥同等作用,使万物更加生机勃勃。故选D。
(2)通读诗歌,首联“竹树无声或有声,霏霏漠漠散还凝”,写雪花时散时凝,散落在山中的竹树上,时不时发岀沙沙的声音,运用视听结合,形象地描绘了雪落春山的场景。“岭梅谢后重妆蕊”将因雪而成的雾凇景观想象成梅树上重新装扮上的花朵,运用的是拟人手法。首联和颔联是写山村春雪景色,颈联写春雪中的人的活动,是实写,尾联“好将膏雨同功力,松径莓苔又一层”,写希望春雪滋润万物的功力可以与春雨相等,会给山间松径带来一片生机,让万物早日复苏。是虚写,运用手法是虚实结合。还有本诗通读对春山雪景的描绘,抒发了对山中雪景的喜爱之情,属于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答题时,结合具体内容,从以上几种手法进行分析即可。答题时一定要注意,不能只答表现手法,而丢掉具体分析。
故答案为:⑴D;⑵①视听结合。霏霏雪花时散时凝,散落在山中的竹树上,时不时发岀沙沙的声音,形象地描绘了雪落春山的场景;②巧用拟人修辞手法。将因雪而成的雾凇景观想象成梅树上重新装扮上的花朵,新奇形象;③虚实结合。后两句由实入虚,希望春雪与春雨一齐发力,让万物早日复苏;④融情于景。通过春山雪景的描绘,抒发了对山中雪景的喜爱之情。
【点评】(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重要字词含义作用、情感和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歌,寻找答题点;最后精读相关诗句,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诗歌内容合理地推断出来或者是否正确。
(2)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答题模式:第一步:指出何种手法;第二步:结合诗歌内容分析;第三步:指出这种手法的表达效果。
7.(1)前两联描写了一幅夔州西阁秋夜图,陡峭的两岸,强劲的寒风,猿猴在野外哀鸣,大江上鸟儿孤独地飞着,浓黑如漆的夜晚,烛影更显微小。景物描写呈现出一种凄冷、孤寂的氛围,为下面四句的抒情做了铺垫。
(解析:(1)前两联描写了一幅夔州西阁秋夜图,陡峭的两岸,强劲的寒风,猿猴在野外哀鸣,大江上鸟儿孤独地飞着,浓黑如漆的夜晚,烛影更显微小。景物描写呈现出一种凄
冷、孤寂的氛围,为下面四句的抒情做了铺垫。
(2)表达了诗人漂泊无依、年老孤愁的凄冷心境,以及忧国伤时、报国无门的悲愤。“独坐”表现了漂泊无依的孤独凄凉,“白首”是诗人年老无成的悲叹;烟尘环绕着京城,时局动乱,诗人握剑悲歌,虽有济世之“壮心”,但难以施展,表明其忧国忧民、报国无门的悲愤。【解析】【分析】(1)本诗中诗人先抓住主要景物“江岸”“风”“猿猴”“鸟儿”“夜”,展开联想想象,描绘画面;然后再概括景物营造氛围特点及运用的表现手法,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等。由“寒”“威”“霜”等可联想到凄冷孤寂的意境氛围,从下文的抒情来看,此处起到了铺垫的作用。
(2)本题可根据标题、注释、“白首”“烟尘”等关键词分析作答。由诗歌标题“夜”和注释1可知,诗人写此诗时,正值外敌入侵,民不聊生,百姓纷纷逃离家园。尾联“烟尘绕阊阖,白首壮心违”,将朝廷的昏庸腐朽,作者年老无成、报国无门的悲伤感情表达了出来。
故答案为:⑴前两联描写了一幅夔州西阁秋夜图,陡峭的两岸,强劲的寒风,猿猴在野外哀鸣,大江上鸟儿孤独地飞着,浓黑如漆的夜晚,烛影更显微小。景物描写呈现出一种凄冷、孤寂的氛围,为下面四句的抒情做了铺垫。
⑵表达了诗人漂泊无依、年老孤愁的凄冷心境,以及忧国伤时、报国无门的悲愤。“独坐”
表现了漂泊无依的孤独凄凉,“白首”是诗人年老无成的悲叹;烟尘环绕着京城,时局动乱,诗人握剑悲歌,虽有济世之“壮心”,但难以施展,表明其忧国忧民、报国无门的悲愤。
【点评】(1)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思想内容及艺术手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结合文本的艺术手法分析文本的思想内容,然后根据要求作答。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描绘诗中主要景物展现的图景画面,描述时候既要忠于原诗又要自己的想象和联想加以创造,再现画面,力求语言优美;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如孤寂冷清、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生机勃勃、恬静优美、闲适安宁、朦胧迷离等,注意能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③分析通过景物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鉴赏作者思想感情,可借助于“三看三抓法”答题,即看标题、看作者、看注释;抓诗眼(或词眼)、抓主旨、抓意象特征。组织答案时,要用能够准确表现作者情感特点和情感基调的词语来概括作者的思想感情。平时要积累一些常见的诗歌情感规范用语,例如,离别思念、爱国思乡、友情爱情惜别、热爱自然、归隐田园、关心民间疾苦、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等。
8.(1)上片前两句描写了在和风轻拂的春日里,薄云迅飞,池馆内外燕子争相衔泥筑巢的生机勃勃的景象。以乐景写哀情(或“以乐衬哀”“反衬”)。词人自比沈郎,将眼前春意盎然的景象与自己的衰弱形成强烈反差。解析:(1)上片前两句描写了在和风轻拂的春日里,薄云迅飞,池馆内外燕子争相衔泥筑巢的生机勃勃的景象。以乐景写哀情(或“以乐衬哀”“反衬”)。词人自比沈郎,将眼前春意盎然的景象与自己的衰弱形成强烈反差。
(2)表达了诗人凄凉孤寂、思乡的感情。“鸿雁”是书信的代称,“不闻鸿雁信”表达思乡而不得消息的苦恼;“鹧鸪”叫声常有凄切思念之意,它的啼叫也勾起词人的故旧之思;“落花”含有悲情的意思,借“落花”进一步表达出词人内心的凄凉和孤寂。
【解析】【分析】(1)解答此题,首先抓住主要景物,展开联想想象,描绘画面,语言力求优美。然后再概括景物营造氛围特点及运用的表现手法。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等。例如本题,可抓住“鸿雁”“风”“云”“燕”等景物,从以乐景衬哀情的角度答出诗人的情感即可。
(2)解答此题,可抓住诗歌中的意象“风”“云”“燕”“落花”诗人凄凉孤寂、思乡的感情。
故答案为:⑴上片前两句描写了在和风轻拂的春日里,薄云迅飞,池馆内外燕子争相衔泥筑巢的生机勃勃的景象。以乐景写哀情(或“以乐衬哀”“反衬”)。词人自比沈郎,将眼前春意盎然的景象与自己的衰弱形成强烈反差。
⑵表达了诗人凄凉孤寂、思乡的感情。“鸿雁”是书信的代称,“不闻鸿雁信”表达思乡而不得消息的苦恼;“鹧鸪”叫声常有凄切思念之意,它的啼叫也勾起词人的故旧之思;“落花”
含有悲情的意思,借“落花”进一步表达出词人内心的凄凉和孤寂。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词中意象及其作用的能力。意象是承载诗词反映的思想感情的客观事物,它可能是现实的也可能是作者想象的。它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体。其在诗词中的作用,要从诗词内容、主旨,意境和情感几个方面去把握。
(2)本题考查考生把握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赏析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要善于抓住带感彩的关键词语,还应该联系作者的生平遭遇及诗歌的创作背景来考虑,即我们平时所说的要“知人论世”。
9.(1)B(2)运用借代、引用典故的手法。以“朱颜绿鬓”借指年轻,“写凌烟像”引用凌烟阁功臣画像的典故,指功成名就。间接而生动地表达出作者对黔州太守曹伯达为国效力、年少有为的赞美与期望之情。解析:(1)B(2)运用借代、引用典故的手法。以“朱颜绿鬓”借指年轻,“写凌烟像”引用凌烟阁功臣画像的典故,指功成名就。间接而生动地表达出作者对黔州太守曹伯达为国效力、年少有为的赞美与期望之情。【解析】【分析】(1)B项,“表达了作者希望自己忠心报国的高远志向”错误。结合“汉家戚里生飞将”及注释①②内容分析,上阕没有作者忠心报国的高远志向的表达。故选B。
(2)结合注释③内容“凌烟像:唐太宗李世民为表彰功臣而建造凌烟阁,上面绘有功臣图像”分析,运用典故,指功成名就。。“朱颜绿鬓”,朱颜,红润的面容;绿鬓,黑鬓发。形容年轻时的容貌。运用借代。间接而生动地表达出作者对曹伯达为国效力、年少有为的赞美与期望之情。
故答案为:⑴B;⑵运用借代、引用典故的手法。以“朱颜绿鬓”借指年轻,“写凌烟像”引用凌烟阁功臣画像的典故,指功成名就。间接而生动地表达出作者对黔州太守曹伯达为国效力、年少有为的赞美与期望之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诗歌的赏析能力。这类综合考核诗歌的题目,涉及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
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⑵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答题模式:第一步:指出何种手法;第二步:结合诗歌内容分析;第三步:指出这种手法的表达效果。借代,顾名思义便是借一物来代替另一物出现,因此多数借代词为名词。使用时,必须考虑替代的正当性与通用性,尽量化简为繁,并且要让文义通顺。“看朱颜绿鬓,封侯万里,写凌烟像”,运用借代、引用典故的手法,结合诗句分析即可。
10.(1)D(2)①对春色由衷的喜爱之情。词的上片写春回人间的万千气象之景,表达了作者对春色的喜爱。②对仕途的担忧之情。“愁宴阑、风翻旗尾,潮溅乌纱”
的“愁”,隐含着作者对仕途的担忧,要到京城解析:(1)D(2)①对春色由衷的喜爱之情。词的上片写春回人间的万千气象之景,表达了作者对春色的喜爱。②对仕途的担忧之情。“愁宴阑、风翻旗尾,潮溅乌纱”的“愁”,隐含着作者对仕途的担忧,要到京城了,本来是高兴的事情,但是因新旧党之争问题,词人也不知道此次进京情况会是如何。③孤独寂寞之情。诗人夜深不成眠,还要“自剔灯花”表现了词人水程夜泊的孤独寂寞。【解析】【分析】⑴D“以乐景衬哀情”错,下片描写的不是乐景,而是悲凉之景。
⑵本词的上片描写沿江舟行所见两岸山村春色,通过“晴岚、暖回、涂香晕色,盛粉饰、争作妍华、陌头杨柳”等景物,写春回人间的万千气象,表达了作者对春色的喜爱。下片描写江边饯别及逆水行舟的情景。"堪嗟,清江东注,画舸西流,指长安日下”实际蕴含对蒙召赴京一
事的矛盾恐惧之心。“愁宴阑、风翻旗尾,潮溅乌纱”中,作者马上就写出了他的矛盾恐惧的症结之所在,原来他所愁惧的仍是政争翻覆之无常。于此词结尾之处的“今宵正对初弦月,傍水驿、深舣蒹葭。沈恨处,时时自剔灯花”数句,才是此词中真正全用写实之笔之处,表现出水程夜泊孤独寂寞中满怀心事的情景。
故答案为:⑴D;⑵①对春色由衷的喜爱之情。词的上片写春回人间的万千气象之景,表达了作者对春色的喜爱。②对仕途的担忧之情。“愁宴阑、风翻旗尾,潮溅乌纱”的“愁”,隐含着作者对仕途的担忧,要到京城了,本来是高兴的事情,但是因新旧党之争问题,词人也不知道此次进京情况会是如何。③孤独寂寞之情。诗人夜深不成眠,还要“自剔灯花”表现了词人水程夜泊的孤独寂寞。
【点评】(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2)本题考查考生把握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赏析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要善于抓住带感彩的关键词语,还应该联系作者的生平遭遇及诗歌的创作背景来考虑,即我们平时所说的要“知人论世”。
11.(1)D(2)①战乱漂泊之苦。首联写到兵荒马乱,诗人为躲避战乱不得不拖着病体四处逃难,尽尝漂泊之苦。②客子思归之忧。颈联写诗人身在客中,不由伤感落泪,想要借酒浇愁,依旧愁心难抑,“归心”更直接点解析:(1)D(2)①战乱漂泊之苦。首联写到兵荒马乱,诗人为躲避战乱不得不拖着病体四处逃难,尽尝漂泊之苦。②客子思归之忧。颈联写诗人身在客中,不由伤感落泪,想要借酒浇愁,依旧愁心难抑,“归心”更直接点明诗人的思归之情。③忧国伤时之情。诗人自己为逃避战乱而“野泊”,一身乱离,还心系朝廷,“欲问行朝旧消息”,然而兵荒马乱,政局未稳,令
诗人十分担忧。【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整首诗词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题要求选出“对本诗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D项“尾联想象遍地兵荒马乱的景象”中“想象”错误,这里并非想象,而是现实。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情感,理解把握诗歌内容要点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明确题目要求,比如本题首先指出“颈联的‘愁’字可谓本诗诗眼”,然后要求结合全诗具体分析作者为何而愁。然后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大意,圈画出诗歌中涉题诗句,进行分析得出答案。比如本题,首联“可怜江月乱中明,应识逋逃病客情”是说“在这乱世之中,江月依然那么明亮可爱,但它应该懂得流亡在外的病人的心情。”然而兵荒马乱,政局未稳,令
诗人十分担忧。诗人自己为躲避着兵荒马乱不得不拖着生病的身体四处逃难,四处漂泊,饱受战乱漂泊之苦。颔联“斗柄阑干洞庭野,角声凄断岳阳城”意思是“看北斗星柄渐渐横斜,仿佛就落在洞庭湖畔广阔的原野;听画角声声凄惨欲绝,萦绕在这泊舟近处的岳阳城。”这是诗人在野所见之景,所听之声。这里“角声凄断岳阳城”,听角伤怀,角声暗寓兵乱,岳阳城在泊舟近处,“凄断”写角声,亦写听到角声的感受。这两句描绘出一个彻夜不眠人的形象,并将其融入诗中,恰当地表现了诗人沉郁悲抑的复杂心情,蕴含着对国事也就是战乱的深沉忧患。所以由这两联可以看出作者是为战乱和自己的漂泊而愁。颈联“酒添客泪愁仍溅,浪卷归心暗自惊”意思是“饮酒解愁,反而增添了眼泪,我的愁思就像酒和泪一样四处飞溅;浪涛卷起,引发了我的思归之心,让我暗自吃惊。”这一联紧承前文,以酒浇愁,酒随泪溅,所谓“举杯消愁愁更愁”。听浪思归,诗人身在客中,而无所归,故暗自惊心,伤感落泪。想要借酒浇愁,依旧愁心难抑。是写漂泊思归,而又无家可归之愁。尾联“欲问行朝近消息,眼中群盗尚纵横”意思是说“多么想打听一下南宋朝廷近来的消息啊,可眼前,群盗正在四处流窜纵横”。“欲问行朝近消息”从自身乱离,想到朝廷迁流不定,由忧自身到忧朝廷,结句把遍地兵荒马乱的情景写足,消息虽欲问而无由,其为忧愤,更何以堪。杜甫《登岳阳楼》结句云:“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也是由一身漂泊写到国家战乱。而这首诗结句更甚于“戎马关山北”,因群盗纵横即在眼前也。诗人把兵荒马乱的景写足,把忧国伤时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故答案为:⑴D;
⑵①战乱漂泊之苦。首联写到兵荒马乱,诗人为躲避战乱不得不拖着病体四处逃难,尽尝漂泊之苦。②客子思归之忧。颈联写诗人身在客中,不由伤感落泪,想要借酒浇愁,依旧愁心难抑,“归心”更直接点明诗人的思归之情。③忧国伤时之情。诗人自己为逃避战乱而“野泊”,一身乱离,还心系朝廷,“欲问行朝旧消息”,然而兵荒马乱,政局未稳,令诗人十分担忧。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基本能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
(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
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主语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
12.(1)祖逖(刘琨);坚贞品格(2)①直抒胸臆,上阕的结句“未了予愁绝”与下阕结句的“浩然心在”直接抒发自己的愁绪与浩然壮志。②借景抒情,寒夜黯淡的灯光、萧瑟的西风、孤独的大雁,以及萧萧桧雪、万顷解析:(1)祖逖(刘琨);坚贞品格(2)①直抒胸臆,上阕的结句“未了予愁绝”与下阕结句的“浩然心在”直接抒发自己的愁绪与浩然壮志。②借景抒情,寒夜黯淡的灯光、萧瑟的西风、孤独的大雁,以及萧萧桧雪、万顷鱼天等景象,渲染了深秋寒夜的凄冷、萧瑟,借此抒发了词人内心的悲切、凄婉之情。③运用典故抒发情感,上阕王敦的典故真切地传达了词人救国无方的愤激心情,下阕晋代祖逖闻鸡起舞的典故,则重在抒发自己壮士的凌云豪气。【解析】【分析】(1)“鸡边长剑舞,念不到、此样豪杰”,“鸡边长剑舞”用以锻炼报国身手的典故。想借古来壮士的凌云豪气,但处境如此,又不敢更作空洞豪语,只好抑遏壮气,情调复归凄婉。《晋书·祖逖传》记述:传说东晋时期将领祖逖他年轻时就很有抱负,每次和好友刘琨谈论时局,总是慷慨激昂,满怀义愤,为了报效国家,他们在半夜一听到鸡鸣,就披衣起床,拔剑练武,刻苦锻炼。但“壮心”不能当众倾吐,只能对着“梅花”才说。“梅花”,是坚持民族气节,遗民、志士的象征。
(2)“未了予愁绝”,谈话生起消除不了心中的牢愁。“浩然心在,我逢着、梅花便说”,亡国之事已成过去,但“浩然”之心依然存在,我要等到“北定中原日”。但“壮心”不能当众倾吐,只能对着“梅花”才说。借景抒情。“人共语、温温芋火,雁孤飞、萧萧桧雪”,室外:
失群孤雁,不断哀鸣,谁能为之寻找失去的伴侣。而萧萧的桧树也披霜戴雪。这里的“桧雪”,可能是初降的微雪,或只是月白霜浓的景象。“遍阑干外,万顷鱼天,未了予愁绝。”
室内愁肠,想到室外走走,阑干以外,却是状如鱼鳞的万顷云天,谈话生起消除不了心中的牢愁。自然界的严冷,象征着当时遗民的政治处境。“敲碎唾壶”指的是王敦事,王敦酒后读曹氏《步出夏门行》诗,激昂之处,情不自己,使铁如意敲唾壶击节,使壶口出现许
多缺口。这个典故,表达亡国之后,救国无方的愤激心情的。“鸡边长剑舞”用以锻炼报国身手的典故。想借古来壮士的凌云豪气,但处境如此,又不敢更作空洞豪语,只好抑遏壮气,情调复归凄婉。
故答案为:(1)祖逖(刘琨);坚贞品格(2)①直抒胸臆,上阕的结句“未了予愁绝”与下阕结句的“浩然心在”直接抒发自己的愁绪与浩然壮志。②借景抒情,寒夜黯淡的灯光、萧瑟的西风、孤独的大雁,以及萧萧桧雪、万顷鱼天等景象,渲染了深秋寒夜的凄冷、萧瑟,借此抒发了词人内心的悲切、凄婉之情。③运用典故抒发情感,上阕王敦的典故真切地传达了词人救国无方的愤激心情,下阕晋代祖逖闻鸡起舞的典故,则重在抒发自己壮士的凌云豪气。
【点评】(1)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要求分析典故,主要靠平时积累等。
(2)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请结合具体词句谈谈本词在抒情方面的特点”,在抒情方式上,有直抒胸臆、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多为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用典故、借古喻今等。直抒胸臆。
13.(1)B(2)苜蓿草将随着汗血马传入中原,葡萄种也汉家使臣一起传入内地。这一联将历史与现实巧妙结合,以想象代实景,描绘了一幅丝绸路上的特异风光。其中蕴含颂扬汉使沟通两地文化的历史功绩之意,以此勉解析:(1)B(2)苜蓿草将随着汗血马传入中原,葡萄种也汉家使臣一起传入内地。这一联将历史与现实巧妙结合,以想象代实景,描绘了一幅丝绸路上的特异风光。其中蕴含颂扬汉使沟通两地文化的历史功绩之意,以此勉励友人远赴安西,像汉使一样建功立业。【解析】【分析】(1)B项,“在鲜明的对比中突出了哀伤与压抑之情”分析不当。“时有雁”指偶尔有雁飞过,以“时有雁”映衬“少行人”,不是对比。同时,该联意在进一步表现路途的寂寞荒凉,为说史和抒情作铺垫,并无哀伤与压抑之情。
(2)作答时首先要用现代汉语准确地译述诗句,然后指出“历史和现实巧妙结合的艺术特点,最后点明颂扬汉使、勉励友人的写作意图。
故答案为:(1)B;(2)苜蓿草将随着汗血马传入中原,葡萄种也汉家使臣一起传入内地。这一联将历史与现实巧妙结合,以想象代实景,描绘了一幅丝绸路上的特异风光。其中蕴含颂扬汉使沟通两地文化的历史功绩之意,以此勉励友人远赴安西,像汉使一样建功立业。
【点评】(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2)本题考查学生诗歌炼句的基本能力。综合赏析诗句注意内容和形式的角度分析,内容上从意象的选取、意境的创设、构思的精巧、情感的表达的角度进行分析,形式上从遣词造句以及艺术手法的运用上分析。
14.(1)C(2)水清,深处取清,石下之水,非有泥土,石乃钓石,非寻常之石,东坡自汲,非遣卒奴,流露诗人从容自乐情态。【解析】【分析】(1)C.只有比拟,没有象征。
(2)“自临钓石取深清”解析:(1)C(2)水清,深处取清,石下之水,非有泥土,石乃钓石,非寻常之石,东坡自汲,非遣卒奴,流露诗人从容自乐情态。【解析】【分析】(1)C.只有比拟,没有象征。
(2)“自临钓石取深清”展现出唐朝人论煮茶就有所谓“茶须缓火炙,活火烹”的说法,缓火就是炆火(微火),活火是指猛火。这里说应当用猛火烹,用活水煮。因为煎茶要用活水,只好到江边去汲取,所以第二句说,自己提着水桶,带着水瓢,到江边钓鱼石上汲取深江的清水,以突出一种从容自得的人生态度。
故答案为:(1)C;(2)水清,深处取清,石下之水,非有泥土,石乃钓石,非寻常之石,东坡自汲,非遣卒奴,流露诗人从容自乐情态。
【点评】(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2)本题考查学生诗歌炼句的基本能力。综合赏析诗句注意内容和形式的角度分析,内容上从意象的选取、意境的创设、构思的精巧、情感的表达的角度进行分析,形式上从遣词造句以及艺术手法的运用上分析。
15.(1)D(2)①从写景角度看,诗人以“一片花飞”表现春逝,以“巢翡翠”的“江上小堂”、“卧麒麟”的“苑边高家”写兴废,以小见大,尽显含蓄。②从抒情角度看,“何用浮名绊此身”,表面上是说应抛开浮解析:(1)D(2)①从写景角度看,诗人以“一片花飞”表现春逝,以“巢翡翠”的“江上小堂”、“卧麒麟”
的“苑边高家”写兴废,以小见大,尽显含蓄。②从抒情角度看,“何用浮名绊此身”,表面上是说应抛开浮荣,及时行乐,实际上表达的是“仕不得志”的感喟,极尽含蓄。【解析】【分析】⑴人在诗中把曲江与大唐融为一体,以曲江的盛衰比大唐的盛衰,将全部的哀思寄予曲江这一实物,从一个侧面更形象的写出了世事的变迁。
⑵只一落花,连写三句,反复层递地写,而且是不避伤身地借酒消愁,这究竟是感叹春光易逝,还是有感于难以直陈的人事问题呢?
由写惜花伤春,到写人事的兴衰,都是诗人关心国事的体现;借酒消愁也好,及时行乐也罢,都反映出诗人愿意为国效力而报国无门的苦闷,并非真的消极避世。故答案为:⑴D
⑵①从写景角度看,诗人以“一片花飞”表现春逝,以“巢翡翠”的“江上小堂”、“卧麒麟”的“苑边高家”写兴废,以小见大,尽显含蓄。
②从抒情角度看,“何用浮名绊此身”,表面上是说应抛开浮荣,及时行乐,实际上表达的是“仕不得志”的感喟,极尽含蓄。
【点评】⑴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表达技巧的把握能力。这类题目,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也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的把握能力,内容涉及对诗歌的表达技技巧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目的具体要求,然后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并逐句翻译诗句,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的意境,思考诗歌中运用的表现手法,最后有条理的按照题目要求整理出答案即可。
16.(1)C(2)①《汴》诗中的“月”是实写的明月,与“黄流”意象合用,意指澄明的秋月倒映在汴河中,河水一片浑黄,而明月依然澄明。作者在邀请朋友出游以消其忧的情境下写到不能被浑浊的汴河水污染的明月,解析:(1)C(2)①《汴》诗中的“月”是实写的明月,与“黄流”意象合用,意指澄明的秋月倒映在汴河中,河水一片浑黄,而明月依然澄明。作者在邀请朋友出游以消其忧的情境下写到不能被浑浊的汴河水污染的明月,是在含蓄劝勉友人要保持明月般澄明高洁的情怀。②《赠》诗中的“月”,是虚写之明月(是诗人想像中的明月),诗人想象别后明月空照今天与友人邂逅倾谈之地,而相遇倾谈已成往事,表达对友人的不舍与离别之愁。【解析】【分析】(1)C项,“也很难像叔度那般一醉方休”有误,原诗意为“不如像叔度般一醉方休”,指不妨酒中陶醉而内心澄澈明净,如东汉黄宪的怀抱。
(2)《汴》诗颔联宕开写景,“黄流不解涴明月”中的“月”是实写的明月,与“黄流”意象合用,写澄明的秋月倒映在汴河之中,河水一片浑黄,而澄明者依然澄明;在明月高秋的景色描写里展现的是澄漱明洁的人格境界,而这正是作者与朋友的共同向往与追求,作者在邀请朋友出游以消其忧的情境下写到不能被浑浊的汴河水污染的明月,是在含蓄劝勉友人要保持明月般澄明高洁的情怀。《赠》诗中的“月”,是虚写之明月,是诗人想像中的明月,诗人与朋友相遇“满坐且樽酒”,心中当然快乐,但是诗人想象别后明月空照今天与友人邂逅倾谈之地,而相遇倾谈已成往事,心生对友人的不舍与离别愁情,由眼前欢聚想到别后此地的空寂,虚实结合,更能表达诗人不舍的愁绪。故答案为:(1)C;(2)《汴》诗中的“月”是实写的明月,与“黄流”意象合用,意指澄明的秋月倒映在汴河中,河水一片浑黄,而明月依然澄明。作者在邀请朋友出游以消其忧的情境下写到不能被浑浊的汴河水污染的明月,是在含蓄劝勉友人要保持明月般澄明高洁的情怀。《赠》诗中的“月”,是虚写之明月(是诗人想像中的明月),诗人想象别后明月空照今天与友人邂逅倾谈之地,而相遇倾谈已成往事,心生对友人的不舍与离别愁情。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2)本题考查意象对表达诗歌情感的作用。意象,是诗歌当中带有诗人主观情感的客观景象,它作为诗人抒怀的一种凭借。在古典诗歌创作中,诗人习惯于将内心情感融入意象之中而不直接表白,这就产生了含蓄蕴藉的艺术效果。作答时,需要仔细体味意象在诗中的作用。
17.(1)春耕;争扫仓(2)写法上,直陈其事,诗句多用铺排;构思上,先铺写农民的劳动,刻画丰收的景象和农民的喜悦,然后由此出发,写出他们的可悲遭遇,突出主旨,揭露不合理的社会现实;语言上,朴素无华,解析:(1)春耕;争扫仓(2)写法上,直陈其事,诗句多用铺排;构思上,先铺写农民的劳动,刻画丰收的景象和农民的喜悦,然后由此出发,写出他们的可悲遭遇,突出主旨,揭露不合理的社会现实;语言上,朴素无华,感情深挚。【解析】【分析】(1)根据题干提示可知,题目考查的是诗歌前八句的内容。诗歌标题是“耕织叹”,所以作者就从春耕写起:“春催农工动阡陌,耕犁纷纭牛背血”。“种莳已遍复耘耔,久晴渴雨车声发”,耕田犁地还只是第一步,接着是下种、移秧、除草、培土,适逢天旱不雨,还要水车灌田。田间农事一桩接着一桩,根本无休息之时。“往来逻视晓夕忙”,农夫不断地往来巡视,总是放心不下,惟恐有什么差错。终于丰收在望了,“香穗垂头秋登场”,多么喜人。这两句写农民心理,体贴入微。“一年苦辛今幸熟,壮儿健妇争扫仓”,一
年的辛苦,终于迎来了丰收。而“争扫仓”是动作描写,“争”字则透露了农民幸获丰收的喜悦之情。根据以上分析整理答案即可。
(2)诗歌前八句叙事,记叙了农民从耕作到收获的过程。“春催农工动阡陌,耕犁纷纭牛背血”,农民一年的劳动从耕田犁地开始,作者用“牛背血”表现破土耕田的劳累。“种莳已遍复耘耔,久晴渴雨车声发”,接着是下种、移秧、除草、培土,适逢天旱不雨,还要水车灌田。“往来逻视晓夕忙,香穗垂头秋登场”写农民心理,从不断地往来巡视,惟恐有什么差错到终于丰收在望了,多么喜人。“一年苦辛今幸熟,壮儿健妇争扫仓”,一年的辛苦,终于迎来了丰收。“争扫仓”的动作描写,则透露了农民幸获丰收的喜悦之情。以上八句,诗人直陈其事,铺写农民的劳动,刻画丰收的景象和农民的喜悦。然后由此生发,写出农民的可悲遭遇。“官输私负索交至,勺合不留但糠秕”,官课私债交相而至,结果刚入仓的粮食,又颗粒不留的给了他人,所余下的只是一点点稻糠谷秕而已。“我身不暖暖他人,终日茅檐愁冻死”,这就是在“耕者无其田”制度下农民的悲惨命运。从构思上看,作者铺垫叙事,目的是揭露当时不合理的社会现实,丰年尚且如此,如果遇到灾荒年景,那农民岂不是要转死沟壑了吗?主旨鲜明而突出。从语言上看,诗人对农民的劳动、生活是非常熟悉的。对他们的细微心理、朴素的愿望是深有体会的,特别是对他们的遭遇怀有深厚的同情。因此,全诗生活气息浓厚,用语朴素无华,但却又感人至深。根据以上分析,从用赋体叙事、构思、语言三方面整理作答即可。
故答案为:(1)春耕;争扫仓(2)写法上,直陈其事,诗句多用铺排;构思上,先铺写农民的劳动,刻画丰收的景象和农民的喜悦,然后由此出发,写出他们的可悲遭遇,突出主旨,揭露不合理的社会现实;语言上,朴素无华,感情深挚。
【点评】(1)本题考查理解、概括诗句内容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要求;然后翻译相关诗句,结合诗歌标题、整体内容全面理解诗句内容;再根据要求概括作答。
(2)本题考查赏析诗歌叙事的艺术特色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整体感知并理解诗歌内容,梳理出所写事件、情节;然后根据题干要求,从叙事角度、顺序、手法、情感主旨、语言特点等角度全面分析其叙事特色;最后结合诗歌内容,概括整理答案。
18.(1)C(2)①悠然之情。其三中最后一句,旧年未尽,湖上却已春意盎然,蕴含了作者内心的悠然之意;其五结句画面生动、情趣盎然,一种悠然之趣溢于言表。②思归之情。其三首句“睡不成”,表现了思归情切;解析:(1)C(2)①悠然之情。其三中最后一句,旧年未尽,湖上却已春意盎然,蕴含了作者内心的悠然之意;其五结句画面生动、情趣盎然,一种悠然之趣溢于言表。②思归之情。其三首句“睡不成”,表现了思归情切;其五前两句写归,表现了思归之情。③凄凉无奈之感。其三第三句“分明旧泊”等道出了水上夜行,江南漂泊,隐含凄凉之感;其五第三句“拼”是不得不然之意,不得不在一叶扁舟上度过新年,其飘零生涯可知,透出了一种哀愁与无奈。【解析】【分析】(1)C项,“请人用雪洗去曾经征战疆场的衣上的风尘”错误。选项曲解“征衣”的意思,根据注释及诗歌可知,应是“旅途中的衣服”。故选C。
(2)从诗歌标题“除夜自石湖归苕溪”和注释来看,这是诗人访范成大,除夕乘舟归苕溪所写的一组诗歌,其三中首句“黄帽传呼睡不成”中“睡不成”说明诗人此时盼归心切以至无法入眠,其五中也有相关内容,如开头两句“三生定是陆天随,只向吴松作客归”借助陆龟蒙来体现自己的恬淡心境,而“只”“作客归”又流露出思归之情;其三最后两句“分明旧泊江南岸,舟尾春风飐客灯”借助“江南岸”“春风”等春意盎然之景来抒发自己的悠然闲适之情,其五最后一句“倩人和雪洗征衣”意思是“请人用雪洗去旅途衣服上沾染的风尘”,画面生动有趣,流露出悠然之情趣;其三中“分明旧泊江南岸”,“旧泊”暗示我们,诗人不但此次是身在旅途,而且还曾经多次飘零旅途,内心隐含凄凉之感慨,其五中“已拚新年舟上过”意思是不得不在这舟上渡过新年,内心流露无奈伤感之感。考生可以从这些方面分析两首诗歌。
故答案为:⑴C;⑵①悠然之情。其三中最后一句,旧年未尽,湖上却已春意盎然,蕴含了作者内心的悠然之意;其五结句画面生动、情趣盎然,一种悠然之趣溢于言表。②思归之情。其三首句“睡不成”,表现了思归情切;其五前两句写归,表现了思归之情。③凄凉无奈之感。其三
第三句“分明旧泊”等道出了水上夜行,江南漂泊,隐含凄凉之感;其五第三句“拼”是不得不然之意,不得不在一叶扁舟上度过新年,其飘零生涯可知,透出了一种哀愁与无奈。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
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2)本题考查对作者表达情感的理解分析;结合诗句中的意象,从意象到意境全面把握诗歌的情感,同时注意抒情主人公的活动及带有情感色彩的词语;分析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首先要看提示,定基调。诗歌的标题、作者、注释等,常常为我们理解诗词的情感指明方向。其次抓意象,挖内涵。意象是情感的载体,意象所体现出来的色调是情感的反映。优美闲适、色彩明丽的意象往往表达的是喜悦之情,冷清凄迷、色彩暗淡的意象往往表达的是忧伤之情。然后,品词句,悟感情。作者在诗词中常常会有情感的流露,这些自然流露的情感往往体现在只言片语上,要善于把握这样的词句,借此领悟情感。
19.(1)C(2)D,E(3)示范:《登鹳雀楼》是一首景理交融的小诗。诗歌前两句写所见(即景),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的群山渐渐西沉,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在远处流归大海。画面开阔辽远,气解析:(1)C(2)D,E(3)示范:《登鹳雀楼》是一首景理交融的小诗。诗歌前两句写所见(即景),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的群山渐渐西沉,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在远处流归大海。画面开阔辽远,气势雄浑。后两句写所思(即理),要进一步看尽远方景物,就需要站得更高些,道出了要站得高才看得远的哲理。景物描写为哲理抒发做铺垫,哲理抒发升华了景物描写的意境,景理交融,天衣无缝。【解析】【分析】(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C项,“三四句写柳堤晴日的静景,五六句写雨天的动景,以静写动,借静衬动”错误,三四两句并非纯写晴天景色,十里笼晴苑是化用“台城柳”典故,千条锁故营则是暗指“细柳营”,这两句主要目的是为了扣住“柳”这一咏写重点。五六两句也不仅是雨天景色,“风暖落花轻”应是晴天。更重要的问题是三四五六四句的手法绝非以静衬动,因为其中动景是飞燕落花,但本诗的核心书写对象则是柳,如果说成是以静衬动,则是以柳树去衬托飞燕落花,主次完全颠倒了。相反,此处应是以动衬静。故选C。
(2)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在理解诗句内容的基础上,分析用了那些手法,然后结合诗句分析为什么是这个手法,最后写出这种手法的作用和效果。根据题
干,此修辞方法为通感,所谓通感,就是将本来表示甲感觉的词语移用来表示乙感觉。A项,此香指的是花香,是从嗅觉上的感觉,没有用通感的修辞。B项,此香指的是菡萏香,是花香,是从嗅觉上的感觉,没有用通感的修辞。C项,此香指的是海棠花香,是从嗅觉上的感觉,没有用通感的修辞。D项,此香指的是雨香,但实际上从嗅觉的角度雨并非香的,此处是用了通感的修辞。E项,此香指的是雨香,但实际上从嗅觉的角度雨并非
香的,此处是用了通感的修辞。故选DE。
(3)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景和理的理解鉴赏能力。答题要注意在理解全诗意思的基础上,对诗歌的主题思想,意象及意境,语言以及作者的情感等方面加以综合考虑。本题在题干要求里需要答出两层次要点:①任选上文一首诗或自选另一首诗,归纳概括出诗中的“景”
和“理”分别是什么内容;②在此基础上分析“景”与“理”之间的逻辑联系,为什么从这部分内容可以过渡到下一层意思。考生须答全两个层次,并且注意语言文字的流畅表述和层次感。如:王之涣《登颧雀楼》:诗人登上高高的鹳雀楼,极目四望,看到太阳慢慢向西山落去,黄河正奔流不息。只有站在这高高的楼上,才能看到如此壮观的景色。诗人由此悟出了一个道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如果想要看到更为广阔的风景,就必须努力再上一层楼。做其他事情亦如此,只有不断努力,不断追求进步,人生的境界才会不断扩展升华。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野草离离,生生不已。离离是生长的态势;岁岁枯荣是其生命之律动过程,其意蕴是规律和永恒。然而永恒的生命并不是在平庸中延续的。诗人把它放在熊熊的烈火中去焚烧。在毁灭与永生的壮烈对比中,验证其生命力之顽强。野火焚烧象征生命之艰辛和考验;春风吹又生言其顽强不屈,执著不移;侵古道、接荒城则言其无所不往,势不可阻。
故答案为:⑴C;⑵DE;⑶示范:《登鹳雀楼》是一首景理交融的小诗。诗歌前两句写所见(即景),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的群山渐渐西沉,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在远处流归大海。画面开阔辽远,气势雄浑。后两句写所思(即理),要进一步看尽远方景物,就需要站得更高些,道出了要站得高才看得远的哲理。景物描写为哲理抒发做铺垫,哲理抒发升华了景物描写的意境,景理交融,天衣无缝。
【点评】(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2)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在理解诗句内容的基础上,分析用了那些手法,然后结合诗句分析为什么是这个手法,最后写出这种手法的作用和效果。
(3)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景和理的理解鉴赏能力。答题要注意在理解全诗意思的基础上,对诗歌的主题思想,意象及意境,语言以及作者的情感等方面加以综合考虑。
20.(1)B(2)①本诗的“愤”,主要是指对自己被贬山城,被朝廷遗忘的不满。首联运用双关的手法。“愤”而委婉。“春风疑不到天涯”表面写春风难到山城,实际上是说皇恩难以恩泽到自己,委婉传达出不满之情。解析:(1)B(2)①本诗的“愤”,主要是指对自己被贬山城,被朝廷遗忘的不满。首联运用双关的手法。“愤”而委婉。“春风疑不到天涯”表面写春风难到山城,实际上是说皇恩难以恩泽到自己,委婉传达出不满之情。着一“疑”字,而非“恨”字,愤而节制,②作者以“橘”“笋”自比,“愤”而乐观。颔联“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雷惊笋欲抽芽”表达自己即使被贬也不改变自己的志向,对未来充满信心。③尾联今昔对比,用“野芳虽晚不须嗟”进一步表达了作者的豁达乐观。
【解析】【分析】(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学生赏析诗歌的能力,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本题,B项,“该诗以橘来衬托出风雪对万物的摧残”错误,是以风雪摧残万物反衬橘能力抗风霜。
(2)此题考查鉴赏诗歌内容和表达技巧的能力。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答题模式:第一
步:指出何种手法;第二步:结合诗歌内容分析,第三步:指出这种手法的表达效果。
诗的首联“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破“早春”之题:夷陵小城,地处偏远,山重水满,虽然已是二月,却依然春风难到,百花未开。“春风不到天涯”之语,暗喻皇恩不到,透露出诗人被贬后的抑郁情绪,大有“春风不度玉门关”之怨旨。诗末两句诗人虽然是自我安慰,但却透露出极为矛盾的心情,表面上说他曾在洛阳做过留守推官,见过盛盖天下的洛阳名花名园,见不到此地晚开的野花也不须嗟叹了,但实际上却充满着一种无奈和凄凉,不须嗟实际上是大可嗟,故才有了这首借“未见花”的日常小事生发出人生乃至于政治上的感慨。诗末两句诗人虽然是自我安慰,但却透露出极为矛盾的心情,表面上说他曾在洛阳做过留守推官,见过盛盖天下的洛阳名花名园,见不到此地晚开的野花也不须嗟叹了,但实际上却充满着一种无奈和凄凉,不须嗟实际上是大可嗟,故才有了这首借“未见花”的日常小事生发出人生乃至于政治上的感慨。此诗之妙,就妙在它既以小孕大,又怨而不怒。它借“春风”与“花”的关系来寄喻君臣、君民关系,是历代以来以“香草美人”来比喻君臣关系的进一步拓展,在他的内心中,他是深信明君不会抛弃智臣的。
故答案为:⑴B⑵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
【点评】⑴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
⑵“表达技巧”分为四个理解层面由低到高(字词——句子——段落——篇章),分别是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夸张、借代等)、表达方式(记叙、说明、描写、抒情、议论,诗歌中主要是描写和抒情)、表现手法(对比、衬托、象征、比兴等)、谋篇布局手法(开头、结尾、过渡、照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