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语文配套练习册诗歌鉴赏(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新高考语文配套练习册诗歌鉴赏(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45.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1-10 20:43: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新高考语文配套练习册诗歌鉴赏答案及答案(1)
一、诗歌鉴赏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初出关旅亭夜坐怀王大校书①
孟浩然
向夕槐烟起,葱茏池馆曛。客中无偶坐,关外惜离群。
烛至萤光灭,荷枯雨滴闻。永怀蓬阁②友,寂寞滞扬云③。
【注】①本诗写于诗人怀才不遇被迫离开长安时。关,潼关。王大校书,王昌龄,排行一,中进士后任秘书省校书郎。②蓬阁:指秘书省。③扬云:扬雄。字子云,终生不得志。
(1)诗歌的前三联是怎样表现自己的孤寂之情的?情作简要赏析。
(2)有人说,末句“寂寞滞”同时说了扬雄、王昌龄和孟浩然三人,你同意吗?请说明理由。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六幺令·天中节①
苏轼
虎符缠臂,佳节又端午。门前艾蒲青翠,天淡纸鸢舞。粽叶香飘十里,对酒携樽俎。龙舟争渡,助威呐喊,凭吊祭江诵君赋。
感叹怀王昏聩,悲戚秦吞楚。异客垂涕淫淫,鬓白知几许 朝夕新亭对泣②,泪竭陵阳③处。汨罗江渚,湘累已逝,惟有万千断肠句。
【注】①天中节即端午节。②新亭对泣,语出《世说新语·言语》:“过江诸人,每至美同,辄相邀新亭,藉卉饮宴。周侯中坐而叹日:‘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皆相视流泪。”③陵阳,屈原第二次被流放,最后到了陵阳。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的上片通过描写“虎符缠臂”“门插艾蒲”“放飞纸鸢”“饮酒食粽”“龙舟竞渡”“诵赋祭吊”几个场面写出端午节的盛况。
B.词中运用“新亭对泣”的典故准确贴切,是因为屈原当时流放在外、痛心国难的心情与晋时渡江避难的中原人士非常相似。
C.本词咏今叹古,“借古而启今”。上片极力描摹端午诸种盛况,下片感怀屈原人生经历。本词的写作重点在上片。
D.词中有景,景中寓境。上片一幅幅生动的民俗风景画扑面而来,景境如画;下片一幕幕沧桑的历史再现眼前,一唱三叹。
(2)一般认为,词中的“异客”是指屈原,你是否同意这种解读 请结合诗句说明你的理由。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各题。
①对雪
杜甫
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
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
瓢弃樽无绿,炉存火似红。
②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
【注】①此诗写于“安史之乱”期间,长安失陷时,诗人逃到半路被叛军抓住,解送回长安。②《世说新语》载“殷中军被废,在信安,终日恒书空作字。扬州吏民寻义逐之,窃视,唯作“咄咄怪事”四字而已”。
(1)下到对这首诗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 )
A.诗人用“多”写“安史之乱”带来的悲惨景象;用“独”写自己的处境,抒发了诗人悲凉之情。
B.“瓢弃樽无绿”一句写出了好酒的诗人在苦寒中却找不到一滴酒的窘态,表现了诗人困局长安生活的艰苦。
C.“炉存火似红”中的“红”字写出了炉火熊熊燃烧的情景,与冷酷的环境作对比,写出了诗人对温暖的渴望。
D.第四联,诗人运用借代,以殷浩代己,因忧愁无聊,用手在空中写着字,以此表达自己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对离散的亲人深切牵挂而又无从着力的苦恼心情。
E.诗歌塑造了因国家动乱而滞留京城的一位贫寒交困、牵挂亲人、愁苦无奈、忧伤国事的诗人形象。
(2)诗歌颔联由哪些意象构成?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①哭刘司户蕡
李商隐
路有论冤谪,言皆在中兴。
空闻迁贾谊,不待相孙弘。
江阔惟回首,天高但抚膺。
去年相送地,春雪满黄陵。
【注释】①刘司户蕡:唐宝历二年进士,善作文,耿介嫉恶。因宦官证害,贬为柳州司户参军,客死异乡。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借路人之口写刘蕡一心为国却遭贬谪,委实冤枉,比直说更有力。
B.诗人运用贾谊和孙弘之典,含蓄蕴藉地表达了对刘蕡不被重用的惋惜。
C.刘蕡客死异乡,沉冤难诉;诗人异常悲伤,隔江频回首,对空惟抚膺。
D.诗歌前四句记叙,写刘蕡含冤而死;后四句抒情,表现诗人痛哭情状。
(2)纪昀评本诗“结法甚好”,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江上琴兴
①常建
江上调玉琴,一弦清一心。
泠泠七弦遍,万木澄幽阴。
能使江月白,又令江水深。
②③始知梧桐枝,可以徽黄金。
【注释】①常建,唐代诗人,开元十五年与王昌同榜进士,长期什室不得意,躺拜陶醉于山水名胜,过着漫游生活,②梧桐,可为琴木,③徽,琴系琴弦的绳,徽黄金,金琴徽,言琴的珍贵。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出弹琴的地点和诗人对琴声的独特感受,琴声可以荡涤心灵,使人平静。
B.颔联用琴声的悠扬来衬托周围环境的幽静澄明,突出表现了此地环境的静谧美好。
C.颈联与“唯见江心秋月白”都运用了侧面描写,来写琴声的美妙动人。
D.本诗清新素雅,既表现琴声的美妙,又描绘了一个清幽动人的意境。
(2)诗的最后两句表面写琴,实则另含人生深意,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战城南
杨炯
塞北途辽远,城南战苦辛。
幡旗如鸟翼,甲胄似鱼鳞。
①冻水寒伤马,悲风愁杀人。
寸心明白日,千里暗黄尘。
【注】①化用陈琳诗句“饮马长城窟,水寒伤马骨。往谓长城吏,慎莫稽留太原卒!”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以对句开起,上句“塞北途辽远”,开门见山交待了战争的地点,描绘出了塞外广袤的环境。
B.颔联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军队威武雄壮的气魄,以及士兵高昂的斗志。
C.尾联下句以景作结,通过描绘大漠黄沙飞天的自然景色,渲染了战争的激烈,衬托出将士们的英勇卫国精神。
D.诗歌以旁观者的口吻讲述了远征边塞的军旅生涯,刻画了边塞将士们豪情满怀、视死如归的高大形象。
(2)诗歌的颈联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借此抒发了什么感情?对表现本诗的主题有何作用?
7.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送人宰吴县
杜荀鹤
①海涨兵荒后,为官合动情。
②字人无异术,至论不如清。
草履随船卖,绫梭隔岸鸣。
惟持古人意,千里赠君行。
【注】①“海涨”即沧海横流为患,比喻社会的动乱。②“字人”即抚养人民。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连年兵荒马乱之后,做官就更应该考虑到人民的疾苦,这是诗人对去吴县当县令的友人的告诫。
B.颔联两句中诗人为友人指出了抚养人民的办法,认为没有什么特异的办法,为官清正廉洁才是最好的。
C.尾联照应诗题,点明送别,并在送别之际祝福友人像古代的官员一样,政绩卓绝、前程似锦,前途无量。
D.这是一首送别诗,没有离愁别恨、愤慨于仕宦不遇等消极情调,表达了时时不忘“济世救物”的诗旨。
(2)诗的颈联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
8.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①和谈校书秋夜感怀,呈朝中亲友白居易
②遥夜凉风楚客悲,清砧繁漏月高时。
③秋霜似鬓年空长,春草如袍位尚卑。
④词赋擅名来已久,烟霄得路去何迟。
⑤汉庭卿相皆知己,不荐扬雄欲荐谁?
【注】①此诗是诗人被贬为江州司马时所作。谈校书应为诗人在朝为官时的同事、朋友。
②楚客,指贾谊。③袍,官袍。④烟霄:喻显赫地位。⑤扬雄,擅长词赋写作,曾被大司马王音推荐。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句中的“遥夜”和“凉风”照应了标题中的“秋夜”,点出了诗人所处的环境。
B.第二句通过对捣衣声和计时刻漏声的描绘,以动衬静,营造出月夜清幽的氛围。
C.第五句中的“擅名”,指有名声。这句说诗人在词赋方面享有好声名已很长时间了。
D.第六句中的“去何迟”与上句中的“来已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诗人的心绪。
(2)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9.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送董元达
谢逸
读书不作儒生酸,跃马西入金城关。
塞垣苦寒风气恶,归来面皱须眉斑。
先皇召见延和殿,议论慷慨天开顔。
谤书盈箧不复辩,脱身来看江南山。
长江滚滚蛟龙怒,扁舟此去何当还?
①大梁城里定相见,玉川破屋应数间。
【注】①玉川:唐卢仝,号玉川子,家中贫穷。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五,六句意即董元达归来之后,曾被先皇在延和殿召见,他在廷对的时候,议论慷慨,连天子也为之开颜。
B.九,十句写董元达南行之后,将越过浪涛滚滚、蛟龙怒吼的长江,乘舟而去,不知何时能归,深寓惜别之意。
C.诗歌最后两句表明将来一定会在大梁城中相见,到时董元达应该只有几间破屋,暗示董元达日后生活的穷迫。
D.全诗表达了送别友人的磊落旷达之情,不作临别涕泣之语,也包含了对董元达遭遇的深切同情和惋惜之意。
(2)这首诗中的董元达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
10.阅读下面两首词,完成问题。
【】1燕山亭·北行见杏花
宋·赵佶
【】【】23裁剪冰绡,轻叠数重,淡著胭脂匀注。新样靓妆,艳溢香融,羞杀蕊珠宫女。易得凋零,更多少无情风雨。愁苦。问院落凄凉,几番春暮。
【】4凭寄离恨重重,这双燕,何曾会人言语。天遥地远,万水千山。知他故宫何处。怎不思量,除梦里有时曾去。无据。和梦也新来不做。
注释:【1】此词是宋徽宗赵佶于1127年与其子钦宗赵桓被金兵掳往北方途中所写,是作者身世、遭遇的悲惨写照。【2】冰绡:洁白的丝绸,比喻花瓣。【3】蕊珠宫女:指仙女。蕊珠,指天上仙宫。【4】凭寄:托谁寄。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宋·陈与义
【】1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2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注释:【1】午桥:在洛阳南面。【2】二十余年:二十多年来的经历(包括北宋亡国的大变乱)。
(1)下列对两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首词中,词人用“靓妆”“艳溢”形容杏花娇艳动人,是为了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B.第一首词中,“故宫何处”所蕴故国之思与李后主“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蕴含的情感相近。
C.第二首词中,词人用“忆昔”一词引出了对二十多年前在午桥上与洛中友人饮酒之事的回忆。
D.第二首词中,“此身虽在堪惊”一句蕴含了词人对包括北宋亡国的大变乱在内的经历的感慨。
(2)下列诗句与第一首词中的“淡著胭脂匀注”所用手法不同的一项是( )
A.多情只有春庭月。(唐·张泌《寄人》)
B.月移花影约重来。(宋·李清照《浣溪沙·闺情》)
C.云破月来花弄影。(宋·张先《天仙子·水调数声持酒听》)
D.日边红杏倚云栽。(唐·高蟾《下第后上永崇高侍郎》)
(3)这两首词都写到了杏花,但写法和寄寓的情感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
11.阅读下面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洞仙歌
①赵鼎
空山雨过,月色浮新酿。把盏无人共心赏。漫悲吟,独自拈断霜须。还就寝,秋入孤衾渐爽。
②可怜窗外竹,不怕西风,一夜潇潇弄疏响。奈此九回肠,万斛清愁,人何处、逖如天③样。纵陇水秦云阻归音,便不许时闲,梦中寻访?
【注释】①起鼎:南宋抗战名臣,遭秦桧谗言被貶,后绝食而死。此词就是他谪居时所作。②九回肠:喻愁极多。司马迁《报任安书》:“是以肠一曰而九回。”③陇水秦云:“陇水”和“秦云”本指陇头之水和秦岭之云这些环绕故都长安的山川云雾,词人在这里用来暗指那些昏庸无能的朝中奸佞。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片集中写了独酌、悲吟、孤卧三个生活细节,表明作者处境的艰难,愁怀的激烈,以及时光难度的悲吟。
B.“空山雨过,月色浮新酿。把盏无人共心赏”词人以乐景衬哀情,表达了自己被贬谪此地孤苦伶仃的苦闷之情。
C.“可怜窗外竹”三句,既是景语,更是情语。从“可怜”、“不怕”、“弄”等用语看来,词人含蓄地赞颂了竹子耐严寒的品质,以寄托诗人的情操。
D.上片以行动描写为主,下片先是心理描写,后是景物描写,深沉含蓄地抒发了自己不畏艰险,渴望回归故土,一心报国的满腔忠贞之情。
(2)请对这首词中运用的最突出的手法“赋”作简要分析。
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行舟忆永和兄弟①周必大
一挂吴帆不计程,几回系缆几回行。
天寒有日云犹冻,江阔无风浪自生。
数点家山常在眼,一声寒雁②正关情。
长年③忽得南来鲤,恐有音书作急烹!
注:①周必大(1126-1206),庐陵(今江西吉安)人,绍兴进士,官至左丞相,以少傅致仕。永和,隶属于江西吉安。此诗写于作者乘舟北赴吴地(今江苏)途中。②寒雁:古人常以雁行作为兄弟之称。③长年:舟师,犹言船老大。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呼应标题,用语质朴无华,反复言说“几回”,意在突出路途遥远与离家越来越远。
B.颔联寓情于景,天寒、云冻、江阔、浪涌,渲染暗淡凄寒的气氛,烘托诗人孤寂的心境。
C.颈联触景生情,回望家山渐行渐远,仰视大雁翩翩南飞,思乡念亲之情不禁油然而生。
D.本诗用词考究,其中副词“犹”“自”“常”“正”的运用,就显得贴切自然,耐人寻味。
(2)同样是羁旅在外,本诗与晩唐诗人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塘。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13.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安西馆中思长安
唐 岑参
家在日出处,朝来喜东风;风从帝乡来,不异家信通。
绝域地欲尽,孤城天遂穷。弥年但走马,终日随飘蓬。
寂寞不得意,辛勤方在公。胡尘净古塞,兵气屯边空。
乡路眇天外,归期如梦中。遥凭长房术,为缩天山东。
(1)从题材看,本诗属于________诗;从内容看,可做本诗诗眼的一个字是________。
(2)全诗是如何运用多种手法来表现诗歌主旨的?请结合诗句分析。
14.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注)
清明二绝
陈与义
其一
①②街头女儿双髻鸦,随蜂趁蝶学夭邪。
③东风也作清明节,开遍来禽一树花。
其二
④卷地风抛市井声,病夫危坐了清明。
一帘晚日看收尽,杨柳微风百媚生。
(注):宣和四年(1122),诗人官擢太学博士、著作佐郎。诗人名震朝野,众目所瞩,也有些许迹像看来于已不利。见赏之后,谪监陈留酒税之前,诗人写下这首诗。①双髻(jì)鸦:又称双鸦,少女头上的双髻。鸦:比喻黑色,形容妇女鬓发,所谓“双发若鸦”,“云鬓堆鸦”。②夭(妖)邪:袅娜多姿。③来禽:即沙果。也称花红、林檎、文林果。果味甘美,能招众禽,故名。④了:了结,度过。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首诗描绘的是清明佳节人们户外踏青、游春、快乐嬉戏的美妙情景。整首诗词句清丽,音节流畅,表情达意浅白酣畅。
B.第一首诗中用一“作”字将东风拟人化,催开了一树树争奇斗艳的花朵,点缀清明节。
C.第二首诗中的“百媚生”,语取白居易《长恨歌》“回眸一笑百媚生”,以人拟物,更见出杨柳春意。
D.第二首诗中,与墙外市井之声的喧闹相反,诗人却自称“病夫”,而且拘谨端坐,突出作者的谦虚。
(2)两首诗歌表达诗人怎样的情感态度?请结合诗句赏析。
1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经古行宫
杜牧
台阁参差倚太阳,年年花发满山香。
重门勘锁青春晚,深殿垂帘白日长。
草色芊绵侵御路,泉声呜咽绕宫墙。
先皇一去无回驾,红粉云鬟空断肠。
(1)首联中“参差”在诗中的意思是________,颔联中________、________等意象写出了古行宫规模庞大、殿宇林立。
(2)古人评价本诗颈联“技法高妙”,请简要分析。.
1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①商山富水驿
杜牧
②③益戆由来未觉贤,终须南去吊湘川。
④当时物议朱云小,后代声华白日悬。
邪佞每思当面唾,清贫长欠一杯钱。
驿名不合轻移改,留警朝天者惕然。
【注释】①富水驿,原名阳城驿。唐德宗时谏议大夫阳城因犯颜直谏被贬,后人为避其名讳将阳城驿改名为富水驿。②汲黯屡次忠谏,被汉武帝怒斥“甚矣,汲黯之戆也”。戆,愚直。③贾谊上疏陈述时弊,被贬长沙,路过汨罗江时,曾凭吊屈原。④朱云因吁请尚方宝剑以斩奸臣之头而触怒汉成帝,险些被杀。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中借汲黯之事赞颂阳城的耿介刚直,暗讽当政者不辨忠奸,视忠臣为戆夫。
B.诗人借贾谊凭吊屈原之事写阳城,“终须”二字暗含着对他忠而被贬的惋惜。
C.与邪佞者的尖锐对立反映阳城的嫉恶如仇,借酒浇愁又表现他遭贬后的郁闷。
D.全诗叙议结合,结尾认为不改阳城驿名能警醒为官者,点明诗人的写作目的。
(2)这首诗的颔联写法巧妙,请结合诗句加以赏析。
17.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倾杯
(宋)柳永
鹜落霜洲,雁横烟渚,分明画出秋色。暮雨乍歇,小楫夜泊,宿苇村山驿。何人月下临风处,起一声羌笛。离愁万绪,闲岸草,切切蛩吟如织。
①为忆芳容别后,水遥山远,何计凭鳞翼。想绣阁深沉,争知憔悴损,天涯行客。楚峡云②归,高阳人散,寂寞狂踪迹。望京国,空目断,远峰凝碧。
[注]①鳞翼:即鲤鱼、大雁。古人以为雁能为人传道书信。②楚峡云归:用楚王遇巫山神女的故事,借指欢乐不再。
(1)上阙中“何人月下临风处,起一声羌笛”一句中的“起”字非常富有表现力。请分析一下它的表达效果。
(2)本词下阕是怎样抒写离愁的 请结合具体内容加以赏析。
18.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
岁除夜有怀
(唐)孟浩然
五更钟漏欲相催,四气推迁往复回。
帐里残灯才去焰,炉中香气尽成灰。
渐看春逼芙蓉枕,顿觉寒销竹叶杯。
守岁家家应未卧,相思那得梦魂来。
(1)列关于本诗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内容看,本诗属于思乡抒怀。
B.从体裁看,本诗属于七言律诗。
C.“残灯去焰”“炉香成灰”暗写时间的推移。
D.“芙蓉枕”“竹叶杯”点明主人公格调高雅。
(2)列对作品风格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
A.哀婉悲凉
B.清幽质朴
C.凄楚含蓄
D.旷达闲适
(3)评论称“守岁家家应未卧,相思那得梦魂来”为“妙想之辞”,请结合全诗内容加以赏析。
19.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浪淘沙令
王安石
伊吕两衰翁,历遍穷通。一为钓叟一耕佣。若使当时身不遇,老了英雄。
汤武偶相逢,风虎云龙。兴王只在谈笑中。直至如今千载后,谁与争功!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咏史怀古的作品,首句歌颂了“历遍穷通”的伊尹和吕尚,展示了一代政治家鉴古论今的真实感情。
B.“若使当时身不遇”词人为伊尹和姜子牙感到庆幸,也为没有被知遇的英雄而惋惜。
C.下阕首写君臣遇合的偶然性,可是一旦“遇合”就会“风虎云龙”,使国家兴盛。
D.本诗用典贴切,借用历史中二位“英雄”,抒发自己郁郁不得志的情感。
(2)某位评论家说:“二翁合也,均本诗之□□也”,这两个字是本词的词眼。你知道词眼是什么吗?简要分析。
20.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菩萨蛮·春风试手先梅蕊
赵令畤
春风试手先梅蕊,頩姿冷艳明沙水。不受众芳知,端须月与期。
清香闲自远,先向钗头见。雪后燕瑶池,人间第一枝。
【注释】顴(pīng)姿:光润而美的样子。端须:只该。燕:通“宴”。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的起句奇绝。“试手”二字采用拟人的手法,写春风独钟情于梅花,暗含对梅花的赞颂。
B.上片第三句,与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中“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异曲同工,都写出梅花的美丽与清高孤绝。
C.下片第一、二句写梅花与人的互动。正因为花香清雅而幽远,女子便纷纷把梅花装饰在头发上,一个“先”字强调了它与“众芳”的区别。
D.整首词始终围绕梅花来写,赞誉梅花的品格。词人一生仕途坎坷,以梅花自喻,寄托自己深沉的感情。
(2)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作者是怎样表现梅花清幽高洁孤绝的特点的。
【参考答案】一、诗歌鉴赏
1.(1)这首诗前三联运用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手法来表现诗人的孤寂之情。暮烟袅袅,旅舍昏暗,开篇一联寓情于景,灰暗的景色引出悲凉寂寞的情思;二三联写寒夜独坐无朋,眼前烛光荧荧,窗外雨滴枯荷,情景交融,解析:(1)这首诗前三联运用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手法来表现诗人的孤寂之情。暮烟袅袅,旅舍昏暗,开篇一联寓情于景,灰暗的景色引出悲凉寂寞的情思;二三联写寒夜独坐无朋,眼前烛光荧荧,窗外雨滴枯荷,情景交融,凄凉、孤寂、无聊,更加难堪,有力地渲染了怀才不遇的失落之情。
(2)同意。“寂寞滞扬云”,意即在寂寞中滞留的扬子云,“寂寞滞”首先说的是扬雄。最后一联意思是说王昌龄久居闲官散职校书郎,就像在寂寞中滞留的扬子云,所以“寂寞滞”又是说王昌龄。自己被迫离开京城,独自在旅亭过夜,不由得想起寂寞失意也和自己差不多的王昌龄,这样“寂寞滞”同时又是说自己。【解析】【分析】(1)这首诗写初出汝关,夜宿客舍的孤寂和对友人的思念之情,表现仕途失意的愁怀。傍晚槐树间升起了炊烟,旅舍一片昏暗,开篇一联以写景起兴,引出悲凉寂寞情思。二三联写寒夜在旅舍孤单单只身独坐,眼前萤火消失,烛光荧荧,窗外荷叶枯萎,雨点滴滴,一片凄凉、孤寂、无聊,让人难堪,而这种处境又是诗人怀才不遇被迫离开长安的直接结果。于是他很自然地想到在长安的朋友,特别是久居闲官散职的校书郎王昌龄,才高命蹇,寂寞失意也和自己差不多。同病相怜,所以感慨系之。
(2)本诗融情入景,境与意会,“烛至”、“荷枯”一联尤其清淡自然。“寂寞滞”又是说王昌龄。自己被迫离开京城,独自在旅亭过夜,不由得想起寂寞失意也和自己差不多的王昌龄,展现出的是内心的孤寂苦闷情怀,具体此分析即可。
故答案为:(1)这首诗前三联运用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手法来表现诗人的孤寂之情。暮烟袅袅,旅舍昏暗,开篇一联寓情于景,灰暗的景色引出悲凉寂寞的情思;二三联写寒夜独坐无朋,眼前烛光荧荧,窗外雨滴枯荷,情景交融,凄凉、孤寂、无聊,更加难堪,有力地渲染了怀才不遇的失落之情。
(2)同意。“寂寞滞扬云”,意即在寂寞中滞留的扬子云,“寂寞滞”首先说的是扬雄。最后一联意思是说王昌龄久居闲官散职校书郎,就像在寂寞中滞留的扬子云,所以“寂寞滞”又是说王昌龄。自己被迫离开京城,独自在旅亭过夜,不由得想起寂寞失意也和自己差不多的王昌龄,这样“寂寞滞”同时又是说自己。
【点评】(1)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在理解诗句内容的基础上,分析用了哪些手法,然后结合诗句分析为什么是这个手法,最后写出这种手法的作用和效果。
(2)本题考查学生探究诗歌内容的基本能力。解答时要结合诗歌进行分析,站在最高处探究具体内容即可。
2.(1)C(2)同意“异客”是屈原。①因“怀王昏聩”“秦终吞楚”而“垂涕淫淫,鬓发花白”,这正是屈原人生经历的真实写照,所以“异客”是屈原。②陵阳是屈原第二次被流放时最后到的地方,词人借
解析:(1)C(2)同意“异客”是屈原。①因“怀王昏聩”“秦终吞楚”而“垂涕淫淫,鬓发花白”,这正是屈原人生经历的真实写照,所以“异客”是屈原。
②陵阳是屈原第二次被流放时最后到的地方,词人借用“新亭对泣”的典故表达屈原流放在外、痛心国难的悲痛心情,所以“异客”是屈原。
③自投汨罗,斯人已逝,只留下万千断肠的诗句,所以“异客”是屈原。
【解析】【分析】(1)C.“本词的写作重点在上片”错,上片极力渲染当下“端午”诸种盛况,为下片抒怀做铺垫,应重在下片“感怀”。
(2)应该回答同意“异客”是屈原。因为:“感叹怀王昏聩,悲戚秦吞楚。异客垂涕淫淫,鬓白知几许”,这正是屈原忠君为国、忧国忧民的人生经历的真实写照;联系注释,“朝夕新亭对泣,泪竭陵阳处”的陵阳是屈原第二次被流放时最后到的地方,词人通过“新亭对泣”
的典故表现出了屈原被小人谄陷而流放他乡,为国难忧心痛苦的心情;“汩罗江渚,湘累已逝,惟有万千断肠句”,屈原自投汨罗,随着湘江水逝去,只留下传颂千古的诗句,据此可知,“异客”是屈原。
故答案为:⑴C;⑵同意“异客”是屈原。①因“怀王昏聩”“秦终吞楚”而“垂涕淫淫,鬓发花白”,这正是屈原人生经历的真实写照,所以“异客”是屈原。②陵阳是屈原第二次被流放时最后到的地方,词人借用“新亭对泣”的典故表达屈原流放在外、痛心国难的悲痛心情,所以“异客”是屈原。③自投汨罗,斯人已逝,只留下万千断肠的诗句,所以“异客”是屈原。
【点评】(1)考查赏析诗句的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一般要根据作者的写作意图,从该句运用的表现手法,表达效果或情感等角度分析作答。
(2)考查理解诗歌内容和形象的能力。解答此题,可结合着作者的写作背景,联系诗歌注释,抓住诗歌中的关键词分析作答。明暗结合,明写屈原,直接抨击楚王“昏庸”,暗讽时政,锋芒指北宋王朝,将苏轼自己的爱恨情仇寓于其间,却不露痕迹。
3.(1)A,D(2)意象:黄昏乱云、急雪、回风。泳衣:①诗人借景抒情,通过描写飞雪的状态,表现诗人在战乱之中内心的悲凉;②呼应诗歌标题“对雪”,为下文描写室内景象和抒发诗人感情作铺垫,有利解析:(1)A,D(2)意象:黄昏乱云、急雪、回风。泳衣:①诗人借景抒情,通过描写飞雪的状态,表现诗人在战乱之中内心的悲凉;②呼应诗歌标题“对雪”,为下文描写室内景象和抒发诗人感情作铺垫,有利于突出诗歌忧国忧民的主旨。
【解析】【分析】(1)B项,“找不到一滴酒的窘态”错误,是没有好酒;C项,“对温暖的渴望”无中生有;E项,“滞留京城”错误,注释中“解送回长安”。故选AD。
(2)本联,诗人是借景抒情,通过对黄昏时飞雪状态的描写,表达了自己在战乱之中内
心的悲凉之情。结构上作用,本联中“急雪”呼应了题目“对雪”,为下文描写室内景象和抒发诗人感情作铺垫。
故答案为:⑴AD;⑵意象:黄昏乱云、急雪、回风。
泳衣:①诗人借景抒情,通过描写飞雪的状态,表现诗人在战乱之中内心的悲凉;②呼应诗歌标题“对雪”,为下文描写室内景象和抒发诗人感情作铺垫,有利于突出诗歌忧国忧民的主旨。
【点评】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重要字词含义作用、情感和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歌,寻找答题点;最后精读相关诗句,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诗歌内容合理地推断出来或者是否正确。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词中意象及其作用的能力。意象是承载诗词反映的思想感情的客观事物,它可能是现实的也可能是作者想象的。它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体。其在诗词中的作用,要从诗词内容、主旨,意境和情感几个方面去把握。
4.(1)D(2)①以景结情:诗人描绘了一幅天空阴暗,春雪凄寒的景象,烘托了诗人与友人离别时的伤感苦痛,意蕴无穷。②以虚写实:回忆去年分别是虚写,如今天人永诀是实写,去年的离别已让人痛苦不堪,今日解析:(1)D(2)①以景结情:诗人描绘了一幅天空阴暗,春雪凄寒的景象,烘托了诗人与友人离别时的伤感苦痛,意蕴无穷。②以虚写实:回忆去年分别是虚写,如今天人永诀是实写,去年的离别已让人痛苦不堪,今日的阴阳相隔怎不让人悲痛欲绝。虚实相生,更增其哀。【解析】【分析】(1)项,“诗歌前四句记叙,……后四句抒情,……”表述错误,此诗的前半写刘蕡冤谪而死。诗先不写自己的看法,而是从引述旁人的议论落笔。行路之人都在议论刘蕡遭贬柳州确是冤屈,都说他在贤良对策中的言论全是为着国家的中兴。下面两句接着引贾谊与公孙弘两个历史人物,写诗人对刘蕡之死的痛惜。诗人视刘蕡为“师友”,而他竟死于冤屈,不能不使诗人伤心痛哭。五、六两句,即扣住题面,写诗人痛哭情状。结尾两句不但烘托着二人相别时的悲凄心情,且与诗人写此诗时悲痛欲绝的心境亦融为一体,留下不尽的哀思。纪昀说:“逆挽作收,结法甚好。”故选D。
(2)本题中,①以景结情:尾联“去年相送地,春雪满黄陵”的意思是:想起去年我和您依依惜别之地,那时候纷飞的春雪正洒满黄陵。诗人描绘了一幅天空阴暗,春雪凄寒的景象,烘托了诗人与友人离别时的伤感苦痛,意蕴无穷。②以虚写实:此句属于作者的回忆,去年的离别已让人痛苦不堪,今日的阴阳相隔怎不让人悲痛欲绝。虚实相生,更增其哀。
故答案为:⑴D;⑵①以景结情:诗人描绘了一幅天空阴暗,春雪凄寒的景象,烘托了诗人与友人离别时的伤感苦痛,意蕴无穷。②以虚写实:回忆去年分别是虚写,如今天人永诀是实写,去年的离别已让人痛苦不堪,今日的阴阳相隔怎不让人悲痛欲绝。虚实相生,更增其哀。
【点评】(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重要字词含义作用、情感和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能
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歌,寻找答题点;最后精读相关诗句,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诗歌内容合理地推断出来或者是否正确。
(2)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答题模式:第一步:指出何种手法;第二步:结合诗歌内容分析;第三步:指出这种手法的表达效果5.(1)B(2)①诗的最后两句的意思为这才知道干枯的梧桐木做的古琴可以用黄金装饰,弹奏出如此美妙的声咅。②诗人意识到一个人的价值不一定在于身居高位,徜徉于山水之间,未必不是一种自我价值的实解析:(1)B(2)①诗的最后两句的意思为这才知道干枯的梧桐木做的古琴可以用黄金装饰,弹奏出如此美妙的声咅。②诗人意识到一个人的价值不一定在于身居高位,徜徉于山水之间,未必不是一种自我价值的实现。
【解析】【分析】(1)B项,“突出表现了此地环境的静谧美好”错误。“泠泠七弦遍,万木澄幽阴”,主要写琴声的感染作用或影响。故选B。
(2)“始知梧桐枝,可以徽黄金”,结合注释②③分析可知,主要讲这才知道干枯的梧桐木做的古琴可以用黄金装饰,弹奏出如此美妙的声咅。结合注释“开元十五年与王昌同榜进士,长期什室不得意,躺拜陶醉于山水名胜,过着漫游生活”分析,此处主要表达诗人的心境,一个人的价值不一定在于身居高位,不一定要在仕途中才能展示才能。徜徉于山水之间,使人在超脱的胸襟里体味到宇宙的深境,未必不是一种自我价值的实现。
故答案为:⑴B;⑵①诗的最后两句的意思为这才知道干枯的梧桐木做的古琴可以用黄金装饰,弹奏出如此美妙的声咅。②诗人意识到一个人的价值不一定在于身居高位,徜徉于山水之间,未必不是一种自我价值的实现。
【点评】(1)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
(2)本题主要考查诗句内容分析与理解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需要分析最后两句的深层含义,需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
6.(1)D(2)①诗歌颈联描绘了一幅由凛冽的秋风、冰寒的秋水、冻伤的战马、悲苦的将士构成的萧瑟、凄凉的图景;②通过此图景的描绘,抒发了边关将士思乡怀归的愁绪;③本联通过凄苦的图景,衬托了将士们驰骋解析:(1)D
(2)①诗歌颈联描绘了一幅由凛冽的秋风、冰寒的秋水、冻伤的战马、悲苦的将士构成的萧瑟、凄凉的图景;②通过此图景的描绘,抒发了边关将士思乡怀归的愁绪;③本联通过凄苦的图景,衬托了将士们驰骋疆场、视死如归的爱国精神。【解析】【分析】(1)D项,“诗歌以旁观者的口吻讲述了远征边塞的军旅生涯”解读有误,结合诗歌,从“寸心明白日”可看出,诗歌以征战者的口吻讲述了远征边塞的军旅生涯。故选D。
(2)颔联是“冻水寒伤马,悲风愁杀人”。“冻水”“伤马”“悲风”“人”这几个意象,描写了秋风凛冽,秋水冰寒、战马冻伤、将士愁苦,组成了一副悲凉、萧瑟的图景。颈联借景抒情,通过悲凉、萧瑟的图景,借写环境的恶劣,抒发边关将士思乡怀归的“愁”苦之情。诗歌以亲历者的口吻讲述了远征边塞的军旅生涯,刻画了边塞将士们豪情满怀、视死如归的高大形象,本联凄苦、萧瑟的图景,反衬了将士们的这种感情,起到了突出主题的作用。
故答案为:⑴D;⑵①诗歌颈联描绘了一幅由凛冽的秋风、冰寒的秋水、冻伤的战马、悲苦的将士构成的萧瑟、凄凉的图景;②通过此图景的描绘,抒发了边关将士思乡怀归的愁绪;③本联通过凄苦的图景,衬托了将士们驰骋疆场、视死如归的爱国精神。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基本能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
(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主语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
7.(1)C(2)颈联中,诗人从视觉、听觉两方面写出友人乘船赴途中的情景。船家一边行船,一边出售自己编织的草鞋;对岸传来织帛的机梭声。草鞋、布衣和绫梭等是百姓生产、生活的象征,诗人言外之意是希望县宰解析:(1)C(2)颈联中,诗人从视觉、听觉两方面写出友人乘船赴途中的情景。船家一边行船,一边出售自己编织的草鞋;对岸传来织帛的机梭声。草鞋、布衣和绫梭等是百姓生产、生活的象征,诗人言外之意是希望县宰朋友到任之后能够注重恢复发展当地的生产,使百姓能够安居乐业,幸福生活。【解析】【分析】⑴C项,“祝福友人像古代的官员一样,政绩卓绝,前程似锦,前途无量”理解错误,应该是诗人希望友人保持历史上那些政绩卓绝的清官所具有的仁民爱物之心,做一个清廉爱民的好官。
⑵“草履随船卖,绫梭隔岸鸣”这是即景描写。这位县宰当是从水路去赴任的,诗人仿佛漫
不经意地写出眼见耳闻之情形:水上船家一边行船一边出卖自己编织的草鞋;对岸传来织帛的机梭声。其实这里所描绘的水乡风情中当含有双重深意:草履布衣,是简朴生活的像征,作者希望这位县宰能够在生活上做到朴素简俭;同时,也希望他到任之后能够注意恢复发展当地的生产,重现古代男耕女织,百姓安居乐业的社会局面。
故答案为:⑴C;⑵颈联中,诗人从视觉、听觉两方面写出友人乘船赴途中的情景。船家一边行船,一边出售自己编织的草鞋;对岸传来织帛的机梭声。草鞋、布衣和绫梭等是百姓生产、生活的象征,诗人言外之意是希望县宰朋友到任之后能够注重恢复发展当地的生产,使百姓能够安居乐业,幸福生活。
【点评】⑴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理解鉴赏能力。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⑵此题考查鉴赏诗歌句子的能力。炼句是诗歌鉴赏的高频考点,所炼之句往往是在该诗中最富有表现力的句子。答题时,先要释句,然后指明手法,最后分析表达效果;分析表达效果时要将句子放回到诗中,体会其表情达意上的妙处。
8.(1)B(2)①诗人借贾谊流落楚地的经历,暗寓了自己被贬客居他乡的悲愁。②鬓发像秋天的白霜,官袍还是卑微的青色,诗人运用比喻,抒发年长官微的慨叹。③诗人借“荐扬雄”的典故,表达了自己文才卓绝却无解析:(1)B(2)①诗人借贾谊流落楚地的经历,暗寓了自己被贬客居他乡的悲愁。②鬓发像秋天的白霜,官袍还是卑微的青色,诗人运用比喻,抒发年长官微的慨叹。③诗人借“荐扬雄”的典故,表达了自己文才卓绝却无伯乐引荐的苦闷之情。【解析】【分析】⑴本题B项,结合上句中的“悲”,再从此句中捣衣声的“清”、滴漏声的“繁”、月亮的“高”可以看出此处营造的氛围是凄清,故“清幽”不当,写捣衣声和计时刻漏声也是为了突出气氛的凄清。故答案为B。
⑵本题考查鉴赏评价古诗的思想内容的能力。答题要抓住关键意象和情感关键词分析。“楚客悲”借贾谊经历,暗寓自己被贬客居他乡的悲愁;“秋霜似鬓”“春草如袍”,用比喻表现“位尚卑”,年长官微的慨叹;“不荐扬雄欲荐谁”,以扬雄自比,借“荐扬雄”的典故,表达了自己文才卓绝却无伯乐引荐的苦闷之情。
故答案为:⑴B;⑵①诗人借贾谊流落楚地的经历,暗寓了自己被贬客居他乡的悲愁。②鬓发像秋天的白霜,官袍还是卑微的青色,诗人运用比喻,抒发年长官微的慨叹。③诗人借“荐扬雄”的典故,表达了自己文才卓绝却无伯乐引荐的苦闷之情。
【点评】⑴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
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⑵本题考查鉴赏评价古诗的思想内容的能力。古典诗歌的作者在他们的作品中表达情感、主张、观点和态度时,直白张扬(或开门见山,或卒章显志)的少,含蓄隐晦(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的多。因此,正确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必须多管齐下,准确理解、仔细分析,做出全方位、多角度的解读。抓情感的关键词、诗歌中塑造的形象、了解典故的关联比照、分析运用的表达技巧等都是很好的方法。
9.(1)C(2)诗中塑造了一个曾经征战边陲得到皇帝赏识,但却因受诽谤未能被重用,脱身高隐牢守节操的将领形象。“读书不作儒生酸,跃马西人金城关”两句写董元达跃马在西北边关,征战边陲,“先皇召见延和殿解析:(1)C(2)诗中塑造了一个曾经征战边陲得到皇帝赏识,但却因受诽谤未能被重用,脱身高隐牢守节操的将领形象。“读书不作儒生酸,跃马西人金城关”两句写董元达跃马在西北边关,征战边陲,“先皇召见延和殿,议论慷慨天开颜”写先皇帝在延和殿召见董元达,他在廷对时议论慷慨,得到皇帝赏识;“谤书盈箧不复辩”,可惜诽谤他的人太多,难以置辩,有功难封,未能得到重用;“脱身来看江南山”,表明董元达慨然脱身高隐,看山江南,坚守气节。【解析】【分析】(1)C项“到时董元达应该只有几间破屋,暗示董元达日后生活的穷迫。”理解错误。诗歌最后两句表明将来一定会在大梁城中相见,到时候自己还是那几间破屋,而友人还是那么一个高傲自负之士,暗示彼此都不能改变自己的风格和操守。故选C。
(2)本题中,诗中塑造了一个曾经征战边陲得到皇帝赏识,但却因受诽谤未能被重用,脱身高隐牢守节操的将领形象。“读书不作儒生酸,跃马西人金城关”两句写董元达跃马在西北边关,征战边陲,“先皇召见延和殿,议论慷慨天开颜”写先皇帝在延和殿召见董元达,他在廷对时议论慷慨,得到皇帝赏识;“谤书盈箧不复辩”,可惜诽谤他的人太多,难以置辩,有功难封,未能得到重用;“脱身来看江南山”,表明董元达慨然脱身高隐,看山江南,坚守气节。也可以概括形象+分析)
故答案为:⑴C;⑵诗中塑造了一个曾经征战边陲得到皇帝赏识,但却因受诽谤未能被重用,脱身高隐牢守节操的将领形象。“读书不作儒生酸,跃马西人金城关”两句写董元达跃马在西北边关,征战边陲,“先皇召见延和殿,议论慷慨天开颜”写先皇帝在延和殿召见董元达,他在廷对时议论慷慨,得到皇帝赏识;“谤书盈箧不复辩”,可惜诽谤他的人太多,难以置辩,有功难封,未能得到重用;“脱身来看江南山”,表明董元达慨然脱身高隐,看山江南,坚守气节。
【点评】⑴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理解鉴赏能力。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⑵此题考查把握诗歌的形象中的人物形象特点的能力。分析形象特点方法有①分析人物
的外貌、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等。②分析人物所处的环境,包括时间、地点、周围景物等。③分析诗中出现的具体景物的含义,理解这些物象所承载的思想感情。④要知人论世,了解相关背景资料。
10.(1)A(2)D(3)①赵佶的词写杏花采用了精笔细描的手法,运用比喻、拟人、对比等表现方法,形象地表现了杏花盛开时的美丽与遭无情风雨摧残而凋零的愁苦凄凉之情,暗寓失去国家的悲怆之情。②陈与义的解析:(1)A(2)D(3)①赵佶的词写杏花采用了精笔细描的手法,运用比喻、拟人、对比等表现方法,形象地表现了杏花盛开时的美丽与遭无情风雨摧残而凋零的愁苦凄凉之情,暗寓失去国家的悲怆之情。②陈与义的词中写杏花用了简笔白描的手法,勾勒了月光中杏花与疏淡的影子相映的画面,作为吹笛的背景,表现了当年跟豪杰们一起饮酒赏月品笛的美好感受,跟下片形成对比,表达朝代盛衰引发的悲凉之情。【解析】【分析】(1)A项,描绘杏花娇艳的意图是与下文杏花因风雨而凋零的景象形成对比,抒发意外的变故与打击给自己带来的愁苦之情与凄凉之感。故选A。
(2)A项,用“多情”一词将“月”拟人化。B项,用“约”将“花”“月”拟人化。C项,用“弄”将“花”拟人化。D项,“淡著胭脂匀注”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将“杏花”拟作使用“胭脂”化妆的女子的妆容。这句诗在《红楼梦》中出现过,曹雪芹引自高蟾《下第后上永崇高侍郎》,比喻别人考中进士并表达羡慕之意,委婉含蓄地表达了对借皇家权贵之恩中举者的不满;《红楼梦》引用此句意在暗示探春远嫁海南镇海总制周家的命运;但没有用到拟人手法。
故选D。
(3)赵词“裁剪冰绡,轻叠数重,淡著胭脂匀注。新样靓妆,艳溢香融,羞杀蕊珠宫女”,写出杏花盛开如火,美丽娇艳,香气四溢,通过比喻、拟人的手法描绘杏花娇艳,与下文杏花因风雨而凋零的景象形成对比,抒发意外的变故与打击给自己带来的愁苦之情与凄凉之感,抒发了失去国家的悲怆之情。
“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写出诗人与英雄豪杰在午桥上与洛中友人饮酒之事的回忆,用白描手法描绘共同观赏雨后初晴的月夜美景,与下片如今诗人独登小阁对比,诗人看新晴,听渔唱,感叹时光飞逝,闲居湖州,有着功业未成的感慨之情,作者把国家兴亡和人生的感慨都托之于“渔唱”,进一步表达作者内心寂寞悲凉的心情。
故答案为:(1)A;(2)D;(3)①赵佶的词写杏花采用了精笔细描的手法,运用比喻、拟人、对比等表现方法,形象地表现了杏花盛开时的美丽与遭无情风雨摧残而凋零的愁苦凄凉之情,暗寓失去国家的悲怆之情。②陈与义的词中写杏花用了简笔白描的手法,勾勒了月光中杏花与疏淡的影子相映的画面,作为吹笛的背景,表现了当年跟豪杰们一起饮酒赏月品笛的美好感受,跟下片形成对比,表达朝代盛衰引发的悲凉之情。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
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艺术手法的能力。要准确理解诗句含义,结合排除法。
(3)本题综合考查对诗歌感情的鉴赏能力,要把我诗歌内容,联系注释,紧密结合词句分析感情的内容。
11.(1)D(2)①按时间顺序从空山雨过,独饮无绪,悲吟断须,孤衾独卧,一直写到夜阑不寐,闻风吹竹,一怀愁绪,梦寻旧乡。这样词人写出了一个凄凉人难度凄凉夜的全过程,真实感人。②描写细腻有层次,上片解析:(1)D(2)①按时间顺序从空山雨过,独饮无绪,悲吟断须,孤衾独卧,一直写到夜阑不寐,闻风吹竹,一怀愁绪,梦寻旧乡。这样词人写出了一个凄凉人难度凄凉夜的全过程,真实感人。②描写细腻有层次,上片三个连续性的细节描写,下片先是景物描写,后是心理描写,描写层层深入,而且每一种描写都作了精细的刻画。如月色、悲吟反衬无人与之共赏良辰美景,以拈断霜须表明悲吟的深切,以“万斛清愁”形容愁恨之多,以“邈如天样”以形容朝廷之远,以“陇水秦云”暗指秦桧一类掌权奸臣等。【解析】【分析】(1)D项,“下片先是心理描写,后是景物描写”错,应是先景物描写,后心理描写。故选D。
(2)全词基本上采用了铺叙的手法,不以剪裁工巧取胜,而以描写深刻细腻见长,按时间顺序叙述,以行动、心理描写推进,精细、鲜明、轻巧,含而不露。上片重点写了三个生活细节——独酌、悲吟、孤卧。上片三个连续性的细节,共同表明作者处境的艰难、愁怀的激烈,以及日子的难以打发的感情。下片集中描写他独卧孤衾中的所闻和所感,并且向更深的心理层次开掘。“可怜窗外竹”三句,既是景语,更是情语,而且是整片意脉的枢纽。窗外的竹子整夜被西风吹得飒飒作响,撩人愁思,于是有下面“奈此九回肠”的感叹。
“九回肠”,言愁怨极多。此外亦言心中装满苦恨,致使愁肠百结,其可最主要的就是自己梦寐所求的人远天那边,同时也是暗诉自己被远抛闲置遥远的天这边。前面总冠以一个“奈”字,赵鼎本人面对这些打击与迫害无可奈何,明显地流露出一种苦闷与不平。词的结处又从悲怆的叹息,一转而为热烈而执着的追求:这几句说的是纵然有奸邪当道阻挡我回到朝廷,总不能不许我到梦中去寻求归路。
故答案为:⑴B;⑵①按时间顺序从空山雨过,独饮无绪,悲吟断须,孤衾独卧,一直写到夜阑不寐,闻风吹竹,一怀愁绪,梦寻旧乡。这样词人写出了一个凄凉人难度凄凉夜的全过程,真实感人。②描写细腻有层次,上片三个连续性的细节描写,下片先是景物描写,后是心理描写,描写层层深入,而且每一种描写都作了精细的刻画。如月色、悲吟反衬无人与之共赏良辰美景,以拈断霜须表明悲吟的深切,以“万斛清愁”形容愁恨之多,以“邈如天样”以形容朝廷之远,以“陇水秦云”暗指秦桧一类掌权奸臣等。
【点评】⑴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能力。这类题要在理解全诗意思的基础上,对诗歌的主题
思想、意象及意境、表现手法、语言以及作者的情感等方面加以综合考虑。
⑵此题考查学生对“赋”写作手法的掌握以及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赋,是与比兴并称的古代诗歌的基本手法。赋陈,一作铺陈。铺排,是铺陈、排比的简称。学生要掌握其内涵。
这首词中运用了手法“赋”按时间顺序从空山雨过,独饮无绪,悲吟断须,孤衾独卧,一直写到夜阑不寐,闻风吹竹,一怀愁绪,梦寻旧乡。这样词人写出了一个凄凉人难度凄凉夜的全过程,真实感人。描写细腻有层次,上片三个连续性的细节描写,下片先是景物描写,后是心理描写,描写层层深入,而且每一种描写都作了精细的刻画。如月色、悲吟反衬无人与之共赏良辰美景,以拈断霜须表明悲吟的深切,以“万斛清愁”形容愁恨之多,以“邈如天样”以形容朝廷之远,以“陇水秦云”暗指秦桧一类掌权奸臣等。
12.(1)C(2)相同点:①都流露了诗人留滞他乡、思念亲人的羁旅之愁。②都运用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表现手法。③都运用了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的心理。不同点:①诗歌体裁不同:周诗是七言律诗,李解析:(1)C(2)相同点:①都流露了诗人留滞他乡、思念亲人的羁旅之愁。②都运用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表现手法。③都运用了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的心理。不同点:①诗歌体裁不同:周诗是七言律诗,李诗是七言绝句。②思念对象不同:周诗思念的是弟弟,李诗思念的是妻子;③表达技巧不同:周诗用典抒情(“鲤鱼”代指“家书”
或“鱼雁传书”,或古诗《饮马长城窟行》:“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李诗虚实相生,想象与家人团聚,秉烛夜话的温馨场景(或“将相思之情转化为对日后重逢时的情景的想象”)。
【解析】【分析】(1)C.曲解文意。“回望家山渐行渐远”错误,“数点家山”是作者想象之景,因为想念才觉得“时时浮现在眼前”。
(2)相同点:周诗“行舟”“一挂吴帆不计程,几回系缆几回行”“数点家山常在眼,一声寒雁正关情”等都流露出漂泊在外,思念亲人的愁苦;李商隐的诗“君问归期未有期”也可看出,流露的感情相似。都通过写景来抒情,使得情感的流露更加含蓄,比如“数点家山常在眼,一声寒雁正关情”“巴山夜雨涨秋池”“却话巴山夜雨时”。周诗“恐有音书作急烹”是细节描写,表现了想要急切知道家人消息因而急忙把鲤鱼杀掉的细节描写。“何当共剪西窗烛”
是细节描写,想象回到家与妻子一起秉烛夜话的温馨场景。不同点:诗歌体裁是不同的,本诗是八句,每句七言,所以是七言律诗。李诗是四句,每句七言,所以是七言绝句。思念的对象有所不同,周诗思念的对象是弟弟,而李诗的对象是自己的妻子。表达的技巧有所不同,周诗用了典,据说鱼雁可以传书,也可认为“长年忽得南来鲤,恐有音书作急烹”
是化用了古诗《饮马长城窟行》:“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李诗则是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最后“何当共剪西窗烛”是想象,是虚写,想象与亲人团聚的温馨动人的场景。
故答案为:(1)C;(2)相同点:①都流露了诗人留滞他乡、思念亲人的羁旅之愁。②都运用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表现手法。③都运用了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的心理。
不同点:①诗歌体裁不同:周诗是七言律诗,李诗是七言绝句。②思念对象不同:周诗思念的是弟弟,李诗思念的是妻子;③表达技巧不同:周诗用典抒情(“鲤鱼”代指“家书”
或“鱼雁传书”,或古诗《饮马长城窟行》:“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李诗虚实相
生,想象与家人团聚,秉烛夜话的温馨场景(或“将相思之情转化为对日后重逢时的情景的想象”)。
【点评】(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2)本题考查分析比较诗人感情与诗歌所使用的表现手法的能力。在准确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先答出感情与手法等方面的异同,再结合具体诗句分析。
13.(1)边塞;喜(2)①对比,将戍边之地安西的偏远、寂寞与帝乡长安作对比,来突出思乡之切。②铺垫,用“绝域”“孤城”“地欲尽”“天遂穷”“飘蓬”“古塞”等词描写安西的偏远荒芜,为渲染思乡之情作了必解析:(1)边塞;喜(2)①对比,将戍边之地安西的偏远、寂寞与帝乡长安作对比,来突出思乡之切。②铺垫,用“绝域”“孤城”“地欲尽”“天遂穷”“飘蓬”“古塞”等词描写安西的偏远荒芜,为渲染思乡之情作了必要的铺垫。③虚实结合,想用化远为近的法术梦回帝乡的虚写与帝乡来风等实写结合,来表达思念帝都的殷切之情。【解析】【分析】(1)第一空从“绝域地欲尽”“胡尘净古塞,兵气屯边空”等句,可推知题
材为边塞诗。第二空,从全诗看,后面感喟的内容都由“朝来喜东风”句生发,故“喜”是诗眼。
(2)解答时,可先抓住“绝域”安西与帝乡长安的对比,扣住“不异家信通”“归期如梦中”的思乡之情,再理清对思乡之情的铺垫渲染及诗末想缩地回故乡的虚写,分点作答即可。
故答案为:(1)边塞;喜(2)①对比,将戍边之地安西的偏远、寂寞与帝乡长安作对比,来突出思乡之切。②铺垫,用“绝域”“孤城”“地欲尽”“天遂穷”“飘蓬”“古塞”等词描写安西的偏远荒芜,为渲染思乡之情作了必要的铺垫。③虚实结合,想用化远为近的法术梦回帝乡的虚写与帝乡来风等实写结合,来表达思念帝都的殷切之情。
【点评】(1)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的题材理解,考生要注意区分体裁和题材的区别,体裁是从文体的外在形式看,题材是从内容上区分。
(2)本题考查鉴赏诗人思想感情和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题,可在整体感知诗意内容的基础上,根据写作背景及注释,结合着具体语句分析作答。回答本题,应先读懂诗句内容,然后根据诗中所表达的意象进行分析。注意回答手法,一定先要明确手法,然后结合诗句进行分析,最后点明诗人的情感。
14.(1)D(2)第一首诗描写少年男女踏春游乐的景象。第二首诗则描写诗人自己的心情,对周围人事景物的感受,体现了一种不同流俗的有道者的精神。全诗风格
自然,纯以白描手法抒写,体现了诗人以平淡为美的艺术解析:(1)D(2)第一首诗描写少年男女踏春游乐的景象。第二首诗则描写诗人自己的心情,对周围人事景物的感受,体现了一种不同流俗的有道者的精神。全诗风格自然,纯以白描手法抒写,体现了诗人以平淡为美的艺术旨趣。【解析】【分析】(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
一确认,得出答案。D项,“突出作者的谦虚”错,其时,诗人名震朝野,众目所瞩,也有些许迹像看来于已不利,因此他只能努力压抑着自己,端坐高堂,不去游春。故选D。
(2)本题考查考生把握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赏析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要善于抓住带感彩的关键词语,还应该联系作者的生平遭遇及诗歌的创作背景来考虑,即我们平时所说的要“知人论世”。第一首诗描绘的是清明佳节人们户外踏青、游春、快乐嬉戏的美妙情景。春天来了,清明走近,户外的景色这般美好,吸引了许许多多的男儿女儿。发如墨染,头盘双髻的一群群少女,她们的笑脸可与春色媲美,她们的腰肢可与杨柳争高低。
徜徉在美妙的春光里,她们个个妖娆无比,几可追蜂赛蝶。接着,诗人笔锋一转,引向了东风,而且用一“作”字将其拟人化,仿佛那东风也通晓人意似的,特意在这清明佳节之际,催开了一树树争奇斗艳的花朵,来点缀自然,点缀佳节,给游春的人们送上美景,也送上欣喜。整首诗词句清丽,音节流畅,表情达意浅白酣畅。第二首诗首句写风吹市井喧闹之声自外传来,角度在自己,喧闹在别人。与墙外市井之声的喧闹相反,诗人却自称“病夫”,而且“危坐”,那份拘谨,那份压抑,跃然纸上;尤其是一“了”字,更是透出了诗人充满遗憾且有所不甘的心情。其时,诗人名震朝野,众目所瞩,也有些许迹像看来于已不利,因此他只能努力压抑着自己,端坐高堂,不去游春。但身未动心却”飞,“抛”过来的市井之声时时喧闹着诗人之心。眼随心转,无奈之下,只得眼盯着一帘之隔的窗外,看那一
抹晚霞渐渐收起,杨柳吐绿的柔条,在微微春风中轻舞飞扬,婀娜多姿,百媚横生。虽此一窗春色,却已令诗人心旌摇荡。此诗描写诗人自己的心情,对周围人事景物的感受,体现了一种不同流俗的有道者的精神。
故答案为:⑴D;⑵第一首诗描写少年男女踏春游乐的景象。第二首诗则描写诗人自己的心情,对周围人事景物的感受,体现了一种不同流俗的有道者的精神。全诗风格自然,纯以白描手法抒写,体现了诗人以平淡为美的艺术旨趣。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基本能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
(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
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主语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
15.(1)高低不齐,大小不一(或:高高低低,大大小小);重门;勘锁(深殿、垂帘)(2)①“侵”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且一语双关,既写了杂草绵连地长在皇帝御行的道路上,又写草寇(指安禄山等)侵占古行宫。②解析:(1)高低不齐,大小不一(或:高高低低,大大小小);重门;勘锁(深殿、垂帘)
(2)①“侵”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且一语双关,既写了杂草绵连地长在皇帝御行的道路上,又写草寇(指安禄山等)侵占古行宫。②“呜咽”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以动衬静,借泉水的“鸣咽”写出当时的人痛失古行宫的哭声与现在的人见到古行宫如此残破不堪而哀怨伤心的哭泣声,用细微的泉声衬托出古行宫此刻的死寂。③“绕”意为“环绕”,更加体现了诗人伤心哀怨的连绵不绝。【解析】【分析】(1)“参差”意为“大小、高低不齐的样子”,诗中用来形容“台阁”,指的是古行宫中的建筑高低不齐,大小不一地排列在一起。颔联中“重门”“勘锁”“深殿”垂帘”写出了古行宫的规模庞大、殿宇林立。
(2)抓住题干中“技巧高妙”这一关键词,可确定答题的方向。此题应分析颈联中突出的表现手法及其表达效果。颈联“草色芊绵侵御路,泉声呜咽绕宫墙”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古行宫苍凉破败的场景。“侵”和“呜咽”分别把“草”和“泉”当成人来写,同时“侵”字一
语双关,既指杂草连绵,又指外敌入侵,用词可谓“高妙”;“呜咽”既指流动的泉水声,也指人声,借泉水的呜咽写出当时的人痛失古行宫的哭声,现在的人见到古行宫如此残破不堪而哀怨伤心的哭泣声,以动衬静,用细微的泉声衬托出古行宫此刻的死寂。动词“绕”既指泉水在宫中流淌环绕,也指哀愁环绕,挥之不去,传达出对唐王朝盛世不再、国运衰微的浓烈的哀愁。诗歌句子赏析需要我们在了解诗歌的结构和作者思想情感的基础上作答,常见的答题格式:本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或写作方法,写出来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感情。
可从手法、情感、语言等方面任选一面作答,言之有理皆可。
故答案为:(1)高低不齐,大小不一(或:高高低低,大大小小);重门;勘锁(深殿、垂帘)
(2)①“侵”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且一语双关,既写了杂草绵连地长在皇帝御行的道路上,又写草寇(指安禄山等)侵占古行宫。②“呜咽”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以动衬静,借泉水的“鸣咽”写出当时的人痛失古行宫的哭声与现在的人见到古行宫如此残破不堪而哀怨伤心的哭泣声,用细微的泉声衬托出古行宫此刻的死寂。③“绕”意为“环绕”,更加体现了诗人伤心哀怨的连绵不绝。
【点评】(1)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意象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
(2)本题综合考查赏析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综合赏析诗句注意从内容和形式的角度分析,内容上从意象的选取、意境的创设、构思的精巧、情感的表达的角度
进行分析,形式上从遣词造句以及艺术手法的运用上分析。
16.(1)C(2)①这一联运用对比的手法,将朱云当年被轻视与后世备受推崇进行对比,嘲讽时人的昏昧无知,批判深刻有力。②这一联运用了借对手法,朱云本为人名,而以白日为对,“朱”对“白”,“云”对“日”解析:(1)C(2)①这一联运用对比的手法,将朱云当年被轻视与后世备受推崇进行对比,嘲讽时人的昏昧无知,批判深刻有力。②这一联运用了借对手法,朱云本为人名,而以白日为对,“朱”对“白”,“云”对“日”,对仗工整巧妙。③“当时物议朱云小”一句用典,借朱云请剑的典故,表达对阳城不惧贬谪、犯颜直谏的由衷敬佩,感情含蓄深沉。④“后代声华白日悬”一
句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赞扬阳城将和朱云一样与日争辉,流芳百世,突出强调其忠直品质终究得到后代认可。【这一联运用比喻的手法,将朱云在后世的美好名声比喻成白日高悬,生动形象地表现朱云和阳城后世名声之大。(或:运用比喻,化虚为实(以实写虚),把美好名声比喻成可见的白日高悬,形象具体地表现名声之大。)】【解析】【分析】(1)C项,“借酒浇愁又表现他遭贬后的郁闷”错,诗句“邪佞每思当面唾”可以反映“阳城的嫉恶如仇”,但“清贫长欠一杯钱”句并非“借酒浇愁”,表现的也非“遭贬后的郁闷”,而是对邪佞的唾弃、憎恨。故选C。
(2)解答本题应先审题,题目要求赏析诗歌第二联的写法妙处,其实是考查诗句的表达技巧。而要赏析此联写法的巧妙之处,应从语言表达手法、结构技巧入手,如对偶,夸张,比喻,对比,用典等。分析注意紧扣“巧妙”两字,既要紧扣文本解释手法,又要指出手法妙在何处,突出其表达效果,方得其妙。答题模式:诗句是何种手法+手法在诗歌中的证据+表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某句运用了……的手法,写了……的内容(归纳时要善于摘录诗中词语组合),具有……的优点,抒发了诗人……的感情。
故答案为:⑴C;⑵①这一联运用对比的手法,将朱云当年被轻视与后世备受推崇进行对比,嘲讽时人的昏昧无知,批判深刻有力。②这一联运用了借对手法,朱云本为人名,而以白日为对,“朱”对“白”,“云”对“日”,对仗工整巧妙。③“当时物议朱云小”一句用典,借朱云请剑的典故,表达对阳城不惧贬谪、犯颜直谏的由衷敬佩,感情含蓄深沉。④“后代声华白日悬”一
句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赞扬阳城将和朱云一样与日争辉,流芳百世,突出强调其忠直品质终究得到后代认可。【这一联运用比喻的手法,将朱云在后世的美好名声比喻成白日高悬,生动形象地表现朱云和阳城后世名声之大。(或:运用比喻,化虚为实(以实写虚),把美好名声比喻成可见的白日高悬,形象具体地表现名声之大。)】
【点评】(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重要字词含义作用、情感和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歌,寻找答题点;最后精读相关诗句,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诗歌内容合理地推断出来或者是否正确。
(2)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答题模式:第一步:指出何种手法;第二步:结合诗歌内容分析;第三步:指出这种手法的表达效果。
17.(1)“何人”二句以设问提起,借笛声以抒旅怀。羌笛之声使词人思远之情油然而出,一泄无余。一个“起”字强调了声音突兀传来的响亮与气势。
(2)先直写别后水山远,书信难达的相思之苦;接着就对面设想,解析:(1)“何人”二句以设问提起,借笛声以抒旅怀。羌笛之声使词人思远之情油然而出,一泄无余。一个“起”字强调了声音突兀传来的响亮与气势。
(2)先直写别后水山远,书信难达的相思之苦;接着就对面设想,写佳人深居闺房,虽知游子思念自己却难以体会行客远走天涯的苦楚,委婉曲折,倍增愁绪;再借用典故转写自己日前的境遇,抒发远离往昔欢愉生活的孤独落寞;最后以景结情,写远望京华,但见远峰一片暗绿色而已,言有尽而意无穷,委婉地传达了无尽的惆怅低徊之意。【解析】【分析】(1)“起”,吹奏起。是谁人迎着风站在月光下?忽然吹奏起一阵阵的羌笛声。用设问手法,借笛声回答,抒发旅怀,使人体会到浓烈悲凉的思远之情和吹笛人遗世独立的孤傲。虽写愁,却画面清旷而气象高远。
(2)词的下阕抒写离愁之苦,先用“为忆芳容别后,水遥山远”,触景生情,抒写别后的思念和因关山阻隔而鱼雁难通的离别之悲。“想绣阁深沉,争知憔悴损,天涯行客”三句,用想象手法,写伊人深居闺房,怎能体会出行客漂流天涯的思念苦处。接着“楚峡”句用宋玉的典故,暗指自己旧日的欢爱已散,再联系到目前境遇,说明往昔“暮宴朝欢”都已烟消云散,此时孤村独坐,对月自伤之悲。末尾“望京国,空目断,远峰凝碧”两句,以景结情,京华杳不可见,只见远峰清苦愁恨,融情于景地写出思年之怅惘。
故答案为:⑴“何人”二句以设问提起,借笛声以抒旅怀。羌笛之声使词人思远之情油然而出,一泄无余。一个“起”字强调了声音突兀传来的响亮与气势。
⑵先直写别后水山远,书信难达的相思之苦;接着就对面设想,写佳人深居闺房,虽知游子思念自己却难以体会行客远走天涯的苦楚,委婉曲折,倍增愁绪;再借用典故转写自己日前的境遇,抒发远离往昔欢愉生活的孤独落寞;最后以景结情,写远望京华,但见远峰一片暗绿色而已,言有尽而意无穷,委婉地传达了无尽的惆怅低徊之意。
【点评】(1)本题考查诗句的表达效果,要理解诗句含义,结合表达技巧具体分析。译文:野鸭飞落在霜露覆盖的小洲,大雁横越于雾霭笼罩的小渚。清楚地勾画出一幅秋色图。傍晚的雨刚刚停歇。天黑了,一叶小舟靠岸停泊,寄宿在荒村驿店。何人迎风站在月光下?一阵阵的羌笛声与河岸草丛里切切的蟋蟀声交织一起,引起离愁万绪!只为思恋。
与佳人别后,山水相隔,相距遥远,靠什么来传递书信呢?想来绣阁深枕中的佳人,怎么也不会知道浪迹天涯的游子如今已是身心俱损、憔悴不堪!巫峡幽会已逝,高阳酒徒已散,只有身心的寂寞孤独、行为的放荡不羁。眺望京都,徒然望断远方浓绿的山峰。
(2)本题考查对作者表达情感的理解分析;结合诗句中的意象,从意象到意境全面把握诗歌的情感,同时注意抒情主人公的活动及带有情感色彩的词语。
18.(1)D(2)B(3)本诗写了羁旅他乡的诗人除夕夜独坐帐里,感叹时光易逝,春寒料峭中独对残灯,看炉香燃尽,借酒遣愁,思念家人。诗歌结尾翻一层,遥想故乡家家团聚守岁,反衬自己之孤寂。至梦魂难来,
解析:(1)D(2)B(3)本诗写了羁旅他乡的诗人除夕夜独坐帐里,感叹时光易逝,春寒料峭中独对残灯,看炉香燃尽,借酒遣愁,思念家人。诗歌结尾翻一层,遥想故乡家家团聚守岁,反衬自己之孤寂。至梦魂难来,更是把借梦团聚的念头也去除,从而把思念再推进一层;结尾两句,由眼前独坐写到故乡守岁,由当下思乡推及希望以梦相聚,拓展了诗歌的时空,使诗歌意蕴更加丰厚,情感更加深沉。可见,结尾两句确实为妙想之辞。【解析】【分析】(1)D项,诗中用“芙蓉枕”与“竹叶杯”点明新春将至,主人公因思乡而借酒浇愁的状态,而非“格调高雅”。故选D。
(2)《岁除夜有怀》表达了羁旅他乡的诗人除夕夜对家人的思念之情。“四气推迁往复回”
写新旧时序代谢,光阴易逝,四季推移,岁月无痕的自然现象,大气清新;“渐看春逼芙蓉枕,顿觉寒销竹叶杯”写诗人独坐帐中,借酒遣愁,幽美的画面之中有质朴的思乡情愫;“守岁家家应未卧,相思那得梦魂来”,最后两句作者以想象的手法,表达了自己思念亲人而不得的淡淡哀伤。依据分析,本诗的风格为清幽质朴。故选B。
(3)诗中开头写新旧时序代谢,光阴易逝,四季推移,岁月无痕的自然现象;接下来写除夕之夜,诗人看落焰残灯,香炉尽灰,暗示诗人因思乡愁绪久久未眠;第三联写诗人独坐帐中,借酒遣愁,思念家人;“守岁家家应未卧”,诗人遥想故乡家家团聚守岁,反衬自己之孤寂,于是诗人希望梦中魂归故乡,与亲人团聚,然而“相思那得梦魂来”中“那得”两字,说自己连“梦归”也做不到,将思念的愁苦更添一层。结尾两句,由眼前独坐写到故乡守岁,由当下思乡推及希望以梦相聚,再以梦归难以实现结束,拓展了诗歌的时空,使诗歌意蕴更加丰厚,情感更加深沉。
故答案为:⑴D;⑵B;⑶本诗写了羁旅他乡的诗人除夕夜独坐帐里,感叹时光易逝,春寒料峭中独对残灯,看炉香燃尽,借酒遣愁,思念家人。诗歌结尾翻一层,遥想故乡家家团聚守岁,反衬自己之孤寂。至梦魂难来,更是把借梦团聚的念头也去除,从而把思念再推进一层;结尾两句,由眼前独坐写到故乡守岁,由当下思乡推及希望以梦相聚,拓展了诗歌的时空,使诗歌意蕴更加丰厚,情感更加深沉。可见,结尾两句确实为妙想之辞。
【点评】⑴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理解鉴赏能力。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⑵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风格的能力。古代诗歌语言的风格特色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清新,有的古朴。有的诗绚丽多彩,有的诗却质朴无华。有的诗语言明朗,有的却含蓄,言此意彼。有的诗平易近人,有的却险怪奇特。体会其风格特色,就是要体会语言的美,体会其内蕴。
⑶此题考查鉴赏诗歌句子的能力。炼句是诗歌鉴赏的高频考点,所炼之句往往是在该诗中最富有表现力的句子。答题时,先要释句,然后指明手法,最后分析表达效果;分析表达效果时要将句子放回到诗中,体会其表情达意上的妙处。
19.(1)D
(2)兴王。说二位轻而易举完成了兴王道,建国家的大事业,这样有本事的人才是真人才;因为这才是问题的实质所在。结尾对本句引申,二位超越千载,无人与之匹敌,体现了作者的改革变法的决心。解析:(1)D(2)兴王。说二位轻而易举完成了兴王道,建国家的大事业,这样有本事的人才是真人才;因为这才是问题的实质所在。结尾对本句引申,二位超越千载,无人与之匹敌,体现了作者的改革变法的决心。【解析】【分析】(1)D项,“抒发自己郁郁不得志的情感”错误。抒发作者获得宋神宗的知遇,在政治上大展宏图、春风得意的豪迈情怀。故选D。
(2)首先分析本词的内容,全词歌咏伊尹和吕尚“历遍穷通”的人生遭际和名垂千载的丰功伟业,并叹息君臣相遇之难,以抒发作者获得宋神宗的知遇,在政治上大展宏图、春风得意的豪迈情怀。由此可知,“兴王只在谈笑中”在全词中成为关键句,意思是,在谈笑之间就轻而易举地完成了兴王道、建国家的大事业。人世间如果出现了圣明的君主,那么,在谈笑之间就轻而易举地完成了兴王道、建国家的大事业。所以“兴王”一句在全词中是很有分量的,故词眼是“兴王”。
故答案为:⑴D;⑵兴王。说二位轻而易举完成了兴王道,建国家的大事业,这样有本事的人才是真人才;因为这才是问题的实质所在。结尾对本句引申,二位超越千载,无人与之匹敌,体现了作者的改革变法的决心。
【点评】(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2)本题考查对词眼的理解分析。词眼是诗词中最能传达主旨的精炼传神之语,应在理解全诗意思的基础上,寻找最能表达诗人情感主旨的句子。
20.(1)B(2)①通过直接描写梅花的外在来表现它的清高幽独。“姿”写梅花美丽的姿容,“冷艳”写花色,“清香”写花香,暗指它清幽高洁的气质。②通过环境的衬托来表现梅花的高洁。“明沙水”是梅花生长的解析:(1)B(2)①通过直接描写梅花的外在来表现它的清高幽独。“姿”写梅花美丽的姿容,“冷艳”
写花色,“清香”写花香,暗指它清幽高洁的气质。②通过环境的衬托来表现梅花的高洁。
“明沙水”是梅花生长的环境,这冰清玉洁、一尘不染的环境,凸显了梅花的高洁。“雪后燕瑶池”一句想象瑰丽,瑶池高远华美,加上“雪后”修饰,营造出一种幽冷的氛围,烘托出梅花与众不同的气质和“仙姿”。③运用对比的手法来突出梅花的清高孤绝。上片第三、四句
以梅花与百花对比,写梅花不能被其他花儿理解,却与高洁的月亮约定日期来做伴,突出了梅花的高洁。【解析】【分析】(1)B项,“异曲同工,都写出梅花的美丽与清高孤绝”错误,此词“不受众芳知”,把梅花孤高的气势削减了,仿佛还有了一丝落魄的哀伤,是作者刻意地压抑感情,为后句铺垫,“端须”一句高扬,写出梅花之清高孤绝唯有月亮能与之相配;而陆游
《卜算子 咏梅》写梅花“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梅花不愿与百花争艳却遭来百花的妒忌,把梅花写得极为美丽又清高孤绝。故选B。
(2)从题干可知,这首诗歌塑造了梅花清幽高洁孤绝的特点,先到词中圈出直接描写梅花的内容,如“頩姿冷艳明沙水”“清香闲自远”,“頩姿”是写梅花的姿容,“冷艳”是写花色,这都是暗指它清高幽独的气质,“清香”是写梅的味道,写出花香的清雅而幽远,暗指梅花清幽高洁的气质;接着圈出写梅花生存环境的内容,如“明沙水”“雪后燕瑶池”,前一句是写梅花生长的环境,“明”体现出环境的一尘不染,这环境凸显梅花的高洁,后一句是想象瑶池的的华美,凸显出幽冷清空的气,而梅花因其高洁的品格和气质,被邀请到这样的地方赴宴,又荣列人间众芳之首,这是何等的荣耀,这一想象的目的侧面烘托梅花与众不同的气质和“仙姿”;再圈出写其他事物的诗句,如“不受众芳知”“端须月与期”,这是以梅花与百花对比,说梅花不被其他的花理解,却能和月亮约定作伴,说明梅花之清高孤绝唯有月亮能与之相配,突出梅花的高洁。
故答案为:⑴B;⑵①通过直接描写梅花的外在来表现它的清高幽独。“姿”写梅花美丽的姿容,“冷艳”写花色,“清香”写花香,暗指它清幽高洁的气质。②通过环境的衬托来表现梅花的高洁。“明沙水”是梅花生长的环境,这冰清玉洁、一尘不染的环境,凸显了梅花的高洁。“雪后燕瑶池”一句想象瑰丽,瑶池高远华美,加上“雪后”修饰,营造出一种幽冷的氛围,烘托出梅花与众不同的气质和“仙姿”。③运用对比的手法来突出梅花的清高孤绝。上片第三、四句以梅花与百花对比,写梅花不能被其他花儿理解,却与高洁的月亮约定日期来做伴,突出了梅花的高洁。
【点评】(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重要字词含义作用、情感和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歌,寻找答题点;最后精读相关诗句,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诗歌内容合理地推断出来或者是否正确。
(2)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答题模式:第一步:指出何种手法;第二步:结合诗歌内容分析;第三步:指出这种手法的表达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