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6.1《芣苢》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6.1《芣苢》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7.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1-10 20:52: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芣苢》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意,认识古代劳动者乐观积极的劳动精神。
2、反复吟咏,感受诗歌叠章复沓的结构形式表现出来的声情之美。
3、涵咏咀嚼,体味诗歌以自然质朴的口语所表现出的生活情趣。
【导入】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货》
翻译:诗可以激发情志,可以观察社会,可以交往朋友,可以怨刺不平。近可以侍奉父母,远可以侍奉君王,还可以知道不少乌兽草木的名称。
众多研究者认为,诗经中的植物意象可以看作为一个一个文化的符号,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当时社会生活的境况,还可以瞥见鲜明的社会风土人情。
活动:读一读(注意两两节拍)
【环节一:《诗经》文学常识】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共305篇。《诗经》的作者,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相传为孔子编订。
《诗经》在先秦时期称为《诗》或《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称为《诗经》。
《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植物等方面的内容,是古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周南“指周王城以南的地方,直至江汉流域和淮河流域等地。该地的歌谣中正平和,历来被认为是“正风”的典范,故作为《诗经》的首章。
《诗经》“六义”:风、雅、颂、赋、比、兴
内容上:《风》《雅》《颂》 三部分。
《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
《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
《颂》是朝廷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
手法上:
赋:直接铺陈叙述。如“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比:即比喻。如《硕鼠》通篇用比。
兴:即起兴,用其他事物引出要说的内容。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诗经》中常使用赋比兴手法,本诗使用的是哪一种?
明确:赋
【环节二:初步感知】
(1)古诗如谜,需要猜读;古诗如茶,需要泡读。
“泡诗”——结合书下注释,加上自己的想象,理解全诗,并把它改写成带有音乐节奏的现代诗。力求贴近文本,读懂诗作,“泡”出诗歌的风格。
参考:
采呀采呀采芣苢,采呀采呀采起来。
采呀采呀采芣苢,采呀采呀采得来。
采呀采呀采芣苢,一片一片摘下来。
采呀采呀采芣苢,一把一把捋下来。
采呀采呀采芣苢,提起衣襟兜起来。
采呀采呀采芣苢,掖起衣襟兜回来。
(2)前人读这首诗说:反复讽咏,“自然生其气象”。你读这首诗,眼前出现了什么样的景象 请概括描述。
明确:妇女们在田野上边采野菜边唱歌,一派欢快的劳动景象。
补充:
芣苢:野生植物名,可食。一说即车前子,其叶和种子都可以入药,并且其穗状花序结籽特别多,可能与当时的多子信仰有关。
(3)这首诗生动地表现了采集野菜的劳作过程。这种过程在诗中是怎样具体表现出来的
通过动词的变换表现出来的。全诗通过“采”“有”“掇”“捋”“袺”“襭”六个动词的变换运用,展现出劳动妇女从采摘到收获的全过程以及愉悦欢快的心情。
(4)诗中“采”“有”“掇”“捋”“袺”“襭”这六个字的顺序能够更换吗 试结合诗歌分析原因。
明确:不能。
这首诗是按劳动情景的推进来写的。人们从一开始的呼朋引伴“采之”“有之”,拉开了劳动的序幕,之后,到一片片“掇之”,一把把“捋之”,再到手提衣襟“袺之”,掖起衣襟“襭之”,这是一个由少到多、由慢到快的完整劳动过程,即越采越多,直至满载而归,所以顺序不能更换。
【环节三:探究主旨】
有人认为,这首诗编在《诗经·周南》里,是“言化自北而南”认为是歌颂周文王的道德教化,被看成描写王后和诸侯夫人的美德与生活的诗,主旨被定义为“后妃之美也,和平则乐有子也”;
也有人认为,这首诗只是在歌唱平静美好的日常生活中,一群妇女采摘野菜时劳动的快乐。
(1)你怎么看 说说你的感觉和理由。
明确:第一种说法将《诗经》当作道德的教科,他们为这首简单的诗营构了一个宏大的历史文化的叙事背景,将采芣苢当作后妃的道德示范。
老师认同第二种说法,这首诗应该有平易近人的解释。清朝有位学者方玉润,强调读诗经要摆脱作者、编者与之相关的事件背景的束缚,直接从诗的文本和字句理解诗人作诗时本来的意思。(“本事”——他原来所叙写的事情。“本意”——诗人情感意图等。)
夫佳诗不必尽皆征实,自鸣天籁,一片好音,尤足令人低回无限。读者试平心静气,涵泳此诗,恍听田家妇女,三三五五,于平原绣野、风和日丽中群歌互答,余音袅袅,若远若近,忽断忽续,不知其情之何以移而神之何以旷,则此诗则不必细绎,而自得其妙焉。
(清 方玉润)
【环节四:形式美】
不过方玉润还没有完全说清楚为何能从简单的诗歌中读出劳动的节奏与快乐。这首诗更值得我们留意的是诗的一种情感节奏。
(1)《芣苢》这首诗在形式上让你感觉有什么鲜明的特点 有怎样的艺术效果
A全诗六句四十八个字,只有六个动词是不断变化的,其余全是重叠。我们把这种形式称为重章叠句。这种看起来很单调的重叠,有它特殊的效果。在不断重叠中,产生了简单明快、往复回环的音乐感。(初中学过的《采薇》)
所以这首诗与其说是一种诗歌,不如说是一曲远古的歌谣,它是带有乐曲这样的特点。
B这首诗只写了采摘芣苢的过程,却没有交代采摘的背景、人物及行为动机等。主体的模糊性使这些空白留给读者丰富的审美空间和解读空间。于是,细节中的蛛丝马迹就激发读者进行揣摩并加以想象,然后创造出更具体形象的美。读罢诗歌,人们眼前仿佛出现了三三两两、三五成群的女子,在平原旷野上你追我赶、群歌互答,同时又不忘采摘苯莒的欢快劳动场景。
【总结:文学与劳动】
我们的祖先原始人,原是连话也不会说的,为了共同劳作,必需发表意见,才渐渐的练出复杂的声音来,假如那时大家抬木头,都觉得吃力了,却想不到发表,其中有一个叫道‘杭育杭育’,那么,这就是创作;应用的,这就等于出版;倘若用什么记号留存下来,这就是文学”。
——鲁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