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中国》整本书导读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课件42张)

文档属性

名称 《乡土中国》整本书导读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课件42张)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5.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1-11 07:02: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2张PPT)
乡土中国
费孝通
学习目标
综合运用精读、略读、和浏览的方法,提高阅读整本书的效率,探索、积累阅读社科类学术著作的经验;
注意理解书中的关键概念,如“礼俗社会”、“差序格局”等,把握作者的学术观点和全书的逻辑思路,了解其学术价值;
深入研读作品,通过读书笔记、读后感、作文等读写一体化的写作练习,在培养语言建构与运用的同时,进一步理解作品,提升自己解读学术著作的能力。
中国人喜欢种菜
“中国人现在种菜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中国,在世界各地只要有中国人,在他家里终会发现一些种植出来的绿色植物,如果有条件还会开垦出来一片土地,自己种菜吃。……我们中国人种菜似乎是一种与生俱来的能力,只要给一把锄头一包种子总能种出一片菜地出来。”
趣味乡土
趣味乡土
孙悟空遇到不熟悉的妖怪,会先去找谁?
土地公
中国特有的文化现象
——春运
1、走进大师
走近费孝通
费孝通(1910—2005),江苏吴江人,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社会活动家,费孝通从事社会学、人类学研究,写下了数百万字的著作,是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第七、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
走近费孝通
费孝通在其导师马林诺夫斯基指导下完成了博士论文《江村经济》,该书被誉为“人类学实地调查和理论工作发展中的一个里程碑”,成为国际人类学界的经典之作。
走近费孝通
费孝通先后对中国黄河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进行实地调查,提出既符合当地实际,又具有全局意义的重要发展思路与具体策略。同时,开始进行一生学术工作的总结,提出并阐述了“文化自觉”的重大命题,并出版有《行行重行行》、《学术自述与反思》、《从实求知录》等著作。
费孝通的成就与贡献
学术成就:我国社会学的奠基者
社会贡献:民盟中央主席,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文化贡献:美美与共的文化原则
少年早慧,青年成名,中年成器,盛年成鬼,晚年成仁,暮年得道,可谓山重水复,柳暗花明。
————张冠生《费孝通传》
创作背景
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知识分子开始更多地借助西方更系统的学科方法,来观察中国。费孝通抱着找到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执念,以“把中国人民送到工业社会的彼岸”为使命,多次进行乡村调查。
创作背景
《乡土中国》是费孝通所著的一部研究中国乡村社会特点的学术著作。此书的写作,缘起于20世纪40年代后期作者在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讲授“乡村社会学”课程的经历。最初费孝通参考美国的教材授课,上过几轮后,他利用自己的社会调查成果重起炉灶,以中国基层传统社会——农村为对象,边研究边授课,并撰写了14篇文章,之后整理汇成此书。
创作背景
《乡土中国》既是田野调查研究的结晶,也浓缩着饱经内忧外患的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全书涉及乡土社会人文环境、传统社会结构、权力分配、道德体系、法礼、血缘地缘等各方面,似断实连,各有侧重。本书来自作者的实地考察,但又不是调查报告,并不是具体的中国社会的素描,而是试图用通俗、简洁的语言呈现中国基层传统社会里的一种特具的体系。
2、《乡土中国》 的价值
拟行路难

《乡土中国》是费孝通著述的一部研究中国农村的作品。创作于上个世纪四十年代后期,根据他在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所讲“乡村社会学”的课程讲义内容整理结集而成,全书主体共十四篇文章,站在上个世纪四十年代了解了那时的作为中国基层社会的乡土中国。
该书收录:《乡土本色》《文字下乡》《再论文字下乡》《差序格局》《系维着私人的道德》《家族》《男女有别》《礼治秩序》《无讼》《无为政治》《长老统治》《血缘和地缘》《名实的分离》《从欲望到需要》十四篇论文。
拟行路难

该书用通俗、简洁的语言对中国的基层社会的主要特征进行了概述和分析,分别从乡村社区、文化传递、家族制度、道德观念、权力结构、社会规范、社会变迁等诸多方面深度解剖了中国乡土社会的结构及其本色,全面展现了中国基层社会的面貌。
一个以农业这种生产方式为基础而产生的聚居,由于聚居,便会有群体间“熟悉”的关系;这种“熟悉”再联结血缘和地缘等因素,乡土社会的结构才会是“差序格局”;因为“熟悉”和“差序格局”,所以维持乡土社会结构的就必然是“礼治秩序”;乡土社会的本色——经验性社会决定乡土社会的变迁是很缓慢的。
拟行路难
经典阅读总会有困难,却又是充满乐趣的。读书不能就易避难,不要总是读自己喜欢的、易的、流行的读物,在低水平圈子里打转。轻时有意识让自己读一些“深”一点的书,读一些可能超过自己能力的经典,是一种挑战。应当激发自信,追求卓越,知难而上。
--温儒敏:《乡土中国》导读
3、阅读方法
介绍粗读的方法,检验粗读的成效
预读:序、跋——出版介绍、相关评论、写作背景、写作目的、 解决问题、基本观点
读目录:了解主要观点
浏览全书:整体感、跳读、第一印象、阅读期待
基本方法:
粗读→细读
整本书“五步阅读法”
01.浏览目录,大致了解书的结构
全书目录
礼治秩序
08
04
差序格局
05系维着私人的道德
06家族
07男女有别
乡土本色
01
12血缘和地缘
13名和实的分离
14从欲望到需要
02文字下乡
03再论文字下乡
09无讼
10无为统治
11长老统治
“概述”板块
“语言文字”板块
“人际关系、道德”板块
“经济”板块
“政治、法律(社会秩序)”板块
“社会发展”板块
整本书“五步阅读法”
01.浏览目录,大致了解书的结构
02.粗读,粗读每一章的核心概念和主要观点
各篇文章主旨及内容摘要
第一篇:开宗明义,点明中国社会的乡土性。
摘要:中国社会的基层是乡土性的,靠种地谋生的乡下人是中国社会的基层。以农为生形成了中国农民聚村而居的乡土社会。
第二篇:从文字的产生与功用的角度说明在乡土社会文字是多余的。
摘要:文字是间接地说话,是人与人在传情达意过程中受到空间和时间的阻隔形成的,是个不太完善的工具。在乡土社会“面对面社群”里,在熟人社会中,不但文字是多余的,连语言都不是传情达意的唯一象征体系。
分析整体框架,把握知识体系
第三篇:从时间格局中说明乡下人没有文字的需要,进一步为被指作“愚”的乡下人辩护。
摘要:时间上的阻隔有“个人的今昔之隔”“社会的世代之隔”两个方面。前者,乡土社会中人所需要记忆的氛围很固定;后者,在乡土社会里,语言足够传递世代间的经验,全部文化可以在亲子间传授;因此并不需要文字。
第四篇:阐明了差序格局这一全新的概念,并与西方的团体格局作比较。
摘要:西洋社会是捆柴式的团体格局,中国乡土社会是丢石头形成同心圆波纹的差序格局。团体格局是有一定界限的,差序格局中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
第五篇:中国差序格局下,缺乏团体道德,难以找到一个笼统的道德观念,道德依附于差序的人伦存在。
摘要:在“团体格局”中,道德的基本观念建筑在团体和个人的关系上,在同一个团体的人是“兼善”的。在差序格局中,从己向外推以构成的社会范围是一根根私人关系,每根绳子被一种道德要素维持着。社会范围是从“己”推出去的,而推的过程里有着各种路线,最基本的是亲属;亲子和同胞,相配的道德要素是孝和悌。向另一路线推是朋友,相配的道德要素是忠信。
第六篇:区别了“家”与“家族”,并具体论述了它们的性质特点。中国的家族主轴是纵的,而夫妻成了配轴。
摘要:“家庭”是亲自所构成的生育社群,根据单系亲属原则所组成的社群叫“氏族”。家族在结构上包括家庭,最小的家族也可以等于家庭。在西洋家庭团体中夫妇是主轴,子女是配轴;在中国乡土社会中,父子之间是主轴,夫妇成了配轴,亲子间讲究负责和服从。
第七篇:探讨了中国传统感情定向的基本问题,用两种文化模式的对比分析了乡土社会男女隔阂的原因。
摘要:乡土社会中的感情是亚普罗式的,现代社会是浮士德式的。乡土社会是靠亲密和长期的共同生活来配合各个人的相互行为,社会联系是稳定的。因此害怕社会关系的破坏,
故男女之间必须有一种安排,使他们之间不发生机动性的感情,这就是男女有别的原则。
第八篇:说明了礼作为一种行为规范在乡土社会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礼治社会中人们是主动地服从成规。
摘要: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说这些行为是做得对的,对是合式的意思。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利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人服礼是主动的。礼是传统,是整个社会历史在维持这种秩序。礼治社会并不能在变迁很快的时代中出现,这是乡土社会的特色。
第九篇:点明了中国在从乡土社会蜕变的过程中法治秩序与礼治秩序的矛盾,现行的司法制度在乡下发生了很多的副作用。
摘要:理想的礼治社会是每个人都能自动地守规矩,不必有外在的监督。法治则并不考虑教化人,而在于保护个人的权利和社会的安全。现行的司法制度在乡间发生了很特殊的副作用,它破坏了原有的礼治秩序,但并不能有效地建立起法治秩序。
第十篇:论述了社会冲突中的“横暴权力”与社会合作中的“同意权力”,但在农业性的乡土社会中“无为”的政治是最现实也是最理想的。
摘要:权力是为了平衡社会冲突的称为“横暴权力”,权力是为了加强社会合作的称为“同意权力”。在人类社会中这两种权力都存在。在中国传统社会,为了皇权自身的维持,在历史的经验中,找到了“无为”的生存价值,确立了无为政治的理想。
第十一篇:指明在中国传统乡土社会的权力结构中,与“横暴权力”与“同意权力”并存的还有教化式的权力,中国政治性质用民主或不民主形容都是不合适的,于是作者使用了“长老统治”一词。
摘要:社会中的规律是要人遵守的,规律的内容是要人明白的,这就有了教化式权力的出现。教化式权力虽然在亲子关系中表现最明显,但并不局限于亲子关系。扩大到成人之间的关系必须得有个假定的文化,而年长者握有强制年幼的人的教化权力。
第十二篇:说明血缘是身份社会的基础,而地缘是契约社会的基础,在亲密的血缘社会中契约是很难生存的。
摘要:血缘的意思是人和人的权利和义务根据亲属关系来决定,血缘是稳定的力量,地缘不过是血缘的投影。血缘和地缘的合一是社区的原始状态。商业是在血缘之外发生的,地缘是从商业里发展的。
第十三篇:在社会变迁快的情况下,会产生时势权力;在社会变迁慢的情况下,长老权力继续发生作用。注释的变动方式可以引起名实之间的极大分离,虚伪在这种情景下是无可避免而且是必需的。
摘要:在社会变迁、新旧交替之际,旧的方法不再适用,新的方法尚未产生,“文化英雄”可支配跟从他的群众,产生“时势权力”。乡土社会环境固定,社会变迁慢,长老保持着他们的权力。注释是维持长老权力的形式而注入变动的内容。在长老权力下,传统的形式是不准反对的,但内容却可以经注释而改变,结果不免口是心非。
第十四篇:详细区分了欲望和需要,在乡土社会中自然已经做好选择,人们只需靠经验按欲望去行事,而城市却不然。
摘要:从欲望到需要是社会变迁中一个很重要的里程碑。欲望如果要能通过抑制对行为有所控制,它必须是行为者所自觉的。自觉是说行为者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在乡土社会中欲望经了文化的陶冶可以作为行为的指导,结果是印合于生存的条件。但这种印合不是自觉的。随着社会变动加快,人们发现欲望并不是最后的动机,而是为了达到生存条件所创下的动机。当把生存条件变为自觉,自觉的生存条件是“需要”。
整本书“五步阅读法”
01.浏览目录,大致了解书的结构
02.粗读,粗读每一章的核心概念和主要观点
03.细读,逐字逐句,借助批注的方式记录自己的心得体悟
读法指导
观点
概念
假设
预测
发现
归纳
演绎
阅读过程中,要注意随时做批注!
读法指导
绘制思维导图
第4章
差序格局

团体格局
差序格局
引出:社会结构
界限分明
团体超于个人,人人平等
个人主义
团体超于个人
国家是明显也是唯一特出的群己界限
争权力
伸缩自如
以“己”为中心,
依中心势力厚薄伸缩
以己为中心,差序伸缩
群己界限模糊
社会道德只在私人联系中发生意义
社会关系网是个别的,中心各不相同
范围大小依中心势力厚薄而顶
攀关系,讲交情
差序:重在分别、差等
自我主义
道德范围依着需要而推广或缩小
整本书“五步阅读法”
01.浏览目录,大致了解书的结构
02.粗读,粗读每一章的核心概念和主要观点
03.细读,逐字逐句,借助批注的方式记录自己的心得体悟
04.研读,对在阅读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反复阅读和思考
05.重读,每次会有不同的感悟
读法指导
阅读学术论著的基本要求:
方法 目的
浏览、跳读 了解论著的主要内容、主要观点
概括、提要 内化论著的主要内容、主要观点
分类、归纳 把握论著的主要思路、研究方法
比较、推理 学习学者的主要观点、论证方式
质疑、批判 审视学者的主要内容、主要观点
创新、创造 生成自我的主要内容、主要观点
读《乡土中国》的思考?
1.今天我们的社会还是乡土社会吗?
2.为什么每到春节就会出现“回乡潮”?
3.为什么《红楼梦》里的“七大姑八大姨”都可以长期住在大观园里?
4.《乡土中国》一书中的描述与你的生活经验是否相吻合?
5.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上,我们该摒弃什么,又该继承什么?
让我们走进乡村,去看望那棵立在原野之上古老而又生机勃勃的参天大树,去触摸那片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的土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