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唐山市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扫描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河北省唐山市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扫描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1-11 07:04:26

文档简介

唐山市2021-2022学年度高三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参考答案
1.B(“它们同时也互有补充”错,原文为“西方未尝没有柔性美的诗,中国也未尝没有刚性美的诗”,并非互补关系。)
2.C(A项“都是诗人的无心之举”错,过于绝对。B项“这决定了中国诗中的景物描写是纯客观的描写,是现实世界的直接反映”错。D项“那些不能打动人的诗都不是出自真心,不是真我表达”错,曲解文意。)
3.C(根据材料内容,从“人与自然融合、互化,推崇清静无为、主体消解、物我兼容的“无我之境”,即主张内在的自然”一句可以看出,C项属于“无我之境”)
4.①先从中西方诗人对自然爱好的时间和程度入手,简述自然情趣在诗歌创作中的兴起较晚;(1分)②继而通过对比、举例的方式阐述了中西方自然诗刚柔风格的差异;(1分)③最后以陶潜和华兹华斯诗歌创作为例,说明中西方诗歌风格的不同源于诗人自然观的不同。(1分)层层深入。 (1分)
5.①在杜甫的诗里,月亮是思乡情感的寄托,透露出忧愁和感伤,体现了柔性之美。这种阴柔忧伤之美,符合中国人自然融合、互化,主体消解、物我兼容的自然观。
②西方诗歌中,月亮高贵、自由、不可侵犯,具有一种神秘的巨大的力量,体现了刚性特征。其反映了西方人在自然中汲取力量确证自我、张扬自我的审美追求,是西方自然观的反映。(结合材料分析“月亮”的寓意2分,对“自然观”的分析1分。每点3分,两点共6分)
6.B(A项“意在说明时代的进步”错,作者对其是讽刺态度;C项“作者对其充满讽刺”错,主要体现了同情; D项“城里的人们都不关心革命夫妻的被杀和老战军的死”错,从最后一段“无人不知”可知,他们对老战军的死并非“不关心”。)
7.A(“面对死亡淡定从容”错,原文看不出来。)
8.①展示了老战军在时代变革中对旧日梦幻的留恋和麻木的精神状态。②“梦”贯穿故事主要情节,使情节更紧凑。③“梦”是老战军对现实产生的错觉,推动了情节的发展。④侧面反映了时代的迅速变化与人滞后的思想之间的矛盾,深化主题。(每点1分,共4分)
9.①以枪毙和斩首为代表的新旧两种行刑方式。②新旧两种社会制度。
③以青年夫妻为代表的新生革命力量和根深蒂固的旧思想。
(每点2分,共6分)
10.D
11. B (文中“南人”指的是地域上南方人,而非元统治者划分的“南人”。)
12. B(“元人始终对他很恭敬,”错,后来因为文天祥坚决不屈服,元人对他使用了一些强硬手段,甚至丞相孛罗一度想杀掉他。
13. (1)张弘范在病中也上表陈奏文天祥忠于职守,希望释放他,不要杀掉,于是元人就把文天祥囚禁起来。(“表”“所事”“囚”每点1分,句意1分,共4分)
(2)文天祥奉诏驰援朝廷,不考虑个人安危,完成自己的志向,屡受挫折,却愈加振奋。(“志”“踬”“奋”各1分,句意1分。共4分)
14. ①舍生取义;②忠贞不渝(终不可屈)。
参考译文:
祥兴二年(1279年)二月,厓山被破,张弘范等摆酒集会,对文天祥说:“国已亡,丞相忠孝之心尽到了!能改变事宋的忠心,来事奉元人,将不会失去宰相的位置。”天祥伤心流泪说:“国亡却不能救,作为人臣,虽死尚有馀罪,何况敢于逃避其死而怀有贰心呢?”张弘范认为他忠义,派使者护送文天祥赴燕。路经吉州,内心痛恨不食,绝食八日还活着,又开始进食。十月,到达燕京。驿馆人员供应很丰盛,天祥不睡觉,一直坐到天亮,随后把他转移到兵马司,派士兵看守他。不久,丞相孛罗等在枢密院召见他,文天祥进来,行长揖礼,元人想让他行跪拜礼,文天祥说:“南人的长揖礼,等同北人的跪拜礼,我是南人行南礼,岂可附加跪拜礼?”孛罗让左右的人把他拖到在地,有的按脖子,有的按后背,文天祥不屈服。孛罗想杀掉他,而元主和大臣都认为不可以。张弘范在病中也上表陈奏文天祥忠于职守,希望释放他,不要杀掉,于是元人就把文天祥囚禁起来。文天祥临刑时,从容对吏卒说:“我的事完毕了!”向南方行了两次拜礼而死,年仅四十七岁。他衣带中有赞文说:“孔子说杀身成仁,孟子说舍生取义。只有义尽,才能仁至。读了古代圣贤的书,做什么用呢 从今以后,就几乎没有什么可惭愧的了。”他的妻子欧阳氏收敛他的尸体,面色如生。文天祥脸颊丰颐,两目烱炯有神,博学又善于论事,写文章从不拟写草稿,尤其擅长诗歌,关在监狱四年,忠义之气,都体现在诗歌中,累积数量几百篇。
起初,文天祥开督府,设置僚属,一时之间有知名人士四十多人加入,而相距遥远请求接受号令,自称文天祥幕府的文人武士不可尽数,这些人都有一个向往正义的信念,至死也不反悔。庐陵邓光荐说:“文天祥奉诏驰援朝廷,不考虑个人安危,完成自己的志向,屡受挫折,却愈加振奋。由于他的军队接连失败,局势一天天紧迫,但归附的人一天天增加,随从的人就是亡家灭族也不后悔。虽因人心倾向中原宋王朝,思念赵氏,也由于文天祥的浩然正气、坚强意志足以使众人感悟的缘故啊。”
史官说:自古以来想在天下伸张大义的志士,不会因为成败和事情的难易而使自己的心志改变,君子管这个叫“仁”,因为仁不仅可以顺应天地自然之理,更可以使人心安定。宋在德佑年已经灭亡了,文天祥扶助两个孱弱的君主,艰难地在岭海间周旋,以图兴复宋室,兵败被俘,最终也不会屈服,从容赴死,视死如归,是他追求的事务有比生命更重要的,能不说是仁吗!
15.D(“始知边将真富贵”是对卫节度的富贵的赞颂;“可怜”,是值得羡慕的意思)
16.①对卫节度及赤骠马的赞美、羡慕;②渴望建功立业的情怀;③对卫节度平定叛乱的期望。(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17.(1)多于在庾之粟粒 多于九土之城郭
(2)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3)纷纷暮雪下辕门 风掣红旗冻不翻
半卷红旗临易水 霜重鼓寒声不起(其它符合要求的诗句亦可)
(每空1分,共6分)
18.B(第一组:“如日中天”,形容事物发展到十分兴盛的阶段;“方兴未艾”,事物正在兴起、发展,一时还不会终止。“方兴未艾”更符合新经学研究现状。第二组:“佶屈聱牙”,读起来不顺口:“艰深晦涩”,形容难以理解。语境中是说有些版本文字不顺畅,用“佶屈聱牙”,且“艰深晦涩”与后文重复。第三组:“别具一格”,另有一种风格;“自出机杼”比喻诗文新颖独特,有创造性。语境不强调风格,强调选取的独特,应用“自出机杼”。第四组:“蔚为大观”,丰富多彩,成为盛大的景象;“集腋成裘”,形容积少成多。语境强调集聚,应用“集腋成裘”)
19.A (B项,成分残缺,应为“以……为”。C项,主语残缺,删去“使”或删去“随着”;成分残缺,应为“以……为”。D项,主语残缺,删去“使”或删去“随着”)
20. (5分)①“思故家”和“爱旧邦”,属于人生情怀,意义紧密相连,两两相对;“睹”和“考,“乔木”和“文献”也都是两两相对。(2分)②形式整齐,节奏感强,鲜明有力;(2分)用类比方式强调了文献典籍修订的重要意义。(1分)
21.D(从前文看,“这个答案”承接前文,话题一致,排除AB;C项突出“客人”,D项强调“答案”的效果,故选D项)
22.①买一只鸟放进去 ②自己并不养鸟 ③固定的思维模式
(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五、作文。
23.
【解析】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博大精深,如何让传统文化活永葆生机?这是一个现实性很强、值得思考的问题。让人欣慰的是,近年来,随着文艺工作者的创新实践,传统文化在年轻的90后、00后中受到追捧,“国风”“国潮”已成为一大流行。本次作文主要探讨的就是“传统文化如何在当代社会谋求发展”的话题。
这是一则多材料作文。三则材料中心指向统一,但又互有补充。材料一和材料二都是正面范例,强调传统文化用现代方式演绎,依然可以受到青少年的喜爱,可以看出传统文化自身生命力;但材料一强调形式上要创新,材料二强调与现代科技手段相结合。这对“如何做”的问题有所启发。材料三是个反面实例,传统文化固然要继承,要发展,但前提是要尊重文化,而不是借“热爱”之名“戏说”甚至“恶搞”文化。
据此,文章可以从以下角度立意:
1. 文化是民族之根,要深入学习、理解传统文化,品味文化之美,更新文化之魂。
2. 培养创新意识,将传统文化与当代生活相融合,传统文化永不过时。
3. 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前提是尊重文化,向传统文化致敬。
4.唐山市2021-2022学年度高三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的自然心灵,即真心、童心和本心。只有出自真心的诗才是真我的表达,只有从人的自然
心灵中流淌出的诗句才是自然之诗。不同的是,西方传统中认为只有那种凭借神灵的天才
语文
在灵感或迷狂的作用下创作出的诗才是自然之诗。
我国传统自然观主张人与自然融合、互化,推崇清静无为、主体消解、物我兼容的“无
注意事项
我之境”,即主张内在的自然。而西方的美学观主张人对自然的积极干预,主体意识在自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然中得到确证和张扬,主客体是分离对立的,他们追求的是有为的“有我之境”。中西传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统自然观的差异造成了陶渊明与华兹华斯自然观的差异。陶渊明受儒释道和魏晋玄学思想
如霱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
的共同影响,因此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主张无为,人只要融入自然,与自然合一,达到忘
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我之境,就能深得自然之趣。“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我”消融在自然中得到无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我的宁静。华兹华斯受西方文化传统的人本主义、科学理性和基督教神学思想的影响,认
现代文阅读(35分)
为人是万物的主导。他主张在自然中汲取力量确证自我、张扬自我
种“有我之境”。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
陶渊明主张顺应自然只需要去除人为之障即可,“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因此,他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的诗趋于淡薄。而华兹华斯主张发挥主观想象力,从自然中得到灵感,在沉思中获得真理。
材料一
因此,他的诗总是在平凡的事物中见深刻,甚至带上神秘的色彩。这一点也造成了他们在
在中国和在西方一样,诗人对于自然的爱好都比较晚起。最初的诗都偏重人事,纵使
自然审美意识上的不同。不同的文化传统,导致了他们不同的自然观。自然观中的不同之
偶尔涉及自然,也不过如最初的画家用山水为人物画的背景,兴趣中心却不在自然本身。
处又导致了他们创作方式和作品风貌的不同
《诗经》是最好的例子。“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只是作“窕窈淑女,君子好逑”的陪衬,
摘编王芳、何永艳《陶渊明与华兹华斯自然诗自然审美意识比较》)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只是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的陪衬。自然比较人事广大,兴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趣由人也因之得到较深广的意蕴。所以自然情趣的兴起是诗的发达史中一件大事
A.中国诗和西方诗最初都偏重人事,对自然关注较晚,偶有涉及,也不过是为人事做
中国自然诗和西方自然诗相比,也像爱情诗一样,一个以委婉、微妙简隽胜,一个以
背景
直率、深刻铺陈胜。昔人诗有“骏马秋风冀北,杏花春雨江南”两句可以包括这两种美的
中国诗偏柔,西方诗偏刚,这是它们的本色特长;但这并不绝对,中西方的诗也互
方胜境。中国诗自身已有刚果的分别,但是如果拿它来比较西方诗,则又西诗偏于刚,而中
有补充
搦诗偏于柔。西方诗人所爱好的自然是大海,是狂风暴雨,是峭崖荒谷,是日景;中国诗人
所爱好的自然是明溪疏柳,是微风细雨,是湖光山色,是月景。这当然只就其大概说
C.陶渊明与华兹华斯的根本区别是:陶渊明追求与自然默契相安,华兹华斯追求对自
方未尝没有柔性美的诗,中国也未尝没有刚性美的诗,但西方诗的柔和中国诗的刚都不是
然的彻悟
它们的本色特长
D.中西传统自然观造成陶渊明与华兹华斯自然观的差异,进而导致他们创作方式和作
陶潜和华兹华斯都是著名的自然诗人,他们的诗有许多相类似。我们拿他们俩人来比
品风貌的不同
较,就可以见出中西诗人对于自然的态度大有分别。我们姑拿陶诗《饮酒》为例: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A.由于最初的诗歌创作中,诗人的兴趣并不在自然本身,所以诗中关于自然的描绘都
从此可知他不喜“久在樊笼里”,喜“园林无俗情”,所以居在“方宅十余亩,草屋
是诗人的无心之举。
八九间”的宇宙里,也觉得“称心而言,人亦易足”。他的胸襟这样豁达闲适,所以在“缅
B.中国诗人在自然中只能听见到自然,这决定了中国诗中的景物描写是纯客观的描写
然睇曾丘”之际常“欣然有会意”。但是他不“欲辨”,这就是他和华兹华斯及一般西方
现实世界的直接反映。
部诗人的最大异点。华兹华斯也讨厌
爱丘山”,也能乐天知足,但是他是一个
思者,是一个富于宗教情感者。他自述经验说:“一朵极平凡的随风荡漾的花,对于
C.文章引用刘勰“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意在说明诗歌源于心
可以引起不能用泪表现得出来的那么深的思想。”他在《听滩寺》诗里又说他觉到有“
灵,是情感的自然流露
种精灵在驱遣一切深思者和一切思想对象,并且在一切事物中运旋”。这种彻悟和这种神
D.中西方传统都认为诗是从人的自然心灵中流淌出的,可见,那些不能打动人的诗都
秘主义和中国诗人与自然默契相安的态度显然不同。中国诗人在自然中只能听见到自然
是出自真心,不是真我表达
西方诗人在自然中往往能见出一种神秘的巨大的力量。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体现中国诗歌“无我之境”的一项是(3分)
(摘编自朱光潜《诗论》)
A.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欧阳修《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
材料二
B.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秦观《踏莎行·郴州旅舍》)
华兹华斯在《抒情歌谣集》中说:“诗是人类情感的自然流露”。刘勰认为:“诗者
C.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
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心灵在华兹华斯那里犹如泉眼,在刘勰那里则指人
D.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的《春望》)
高三语文试卷第1页(共8页)
高三语文试卷第2页(共8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