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 新文化运动 课件(3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2课 新文化运动 课件(38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1-10 19:07: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8张PPT)
民国初年的北京大学,是靠三只“兔子”而成名的。
老兔子
中兔子
小兔子
第10课 新文化运动
陈独秀与《新青年》
胡适与文学革命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西方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又叫“新学”或“西学”。
资产阶级的思想文化
思考:什么是新文化,什么又是旧文化。
新文化
旧文化
主要指中国的封建文化。
【学习目标】
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代表人物及著作;
掌握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基本内容、历史意义
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新生的中华民国陷入政治混乱的局面之中,一部分知识分子认识到仅有政治制度的革新不足以救中国,必须进行思想文化变革才能救中国。
1、背景
袁世凯复辟帝制
日本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
1915年5月9日 袁世凯承认“二十一条”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发展,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实行民主政治
1914年袁世凯祭孔祀天
袁世凯倒行逆施,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
西方传入的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观念深受知识阶层欢迎,袁世凯却掀起一股尊孔复古逆流。新旧思潮激烈冲突。
以北洋军阀为首的反动势力妄图复辟帝制
政治上
思想上
经济上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实行民主政治
拓展延伸
1915年
4、地点
上海
2、标志
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并在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一文
6、主要阵地
《新青年》和北京大学
3、时间
5、代表人物
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鲁迅
北京大学为何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
思想自由
实质是鼓励资产阶级新文化占领封建旧文化的阵地
兼容并包
当时的北大可谓群星璀璨、百家争鸣有陈独秀、胡适、钱玄同等思想激进的分子,有留着辫子的前清遗老辜鸿铭、国学大师刘师培,亦有“除了替释迦、孔子发挥外,不做旁事”的梁漱溟
1、抨击旧道德和旧文化
二、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2、提倡民主与科学
3、文学革命
思想革命

材料一 “儒者三纲之说,为一切道德政治之大原。君为臣纲,则民于君为附属品,而无独立自主之人格矣┅┅
材料二 民国初年,北京《中华新报》曾刊登一则新闻:有一女子唐氏19岁,许配张家,还未嫁过门,未婚夫就死了。为了做烈女,唐氏选择自杀殉夫,历尽了喝符灰水、吞金、上吊、投河及三次绝食,最后服用砒霜结束了年轻的生命。
(1)什么是旧道德?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现象?
1、抨击旧道德和旧文化
旧道德是指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传统道德和文化。
封建道德思想严重残害了人们。
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鲁迅《狂人日记》
对旧礼教、旧道德攻击最猛烈的代表人物是谁?
鲁迅
《狂人日记》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白话小说。
你对新文化运动中猛烈抨击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传统道德这件事怎么看?
1、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传统道德和文化构成了中国封建统治的理论和思想基础。要在思想领域反封建,就不得不把斗争的矛头指向以孔子为首的儒家传统道德,以达到摧毁封建统治思想基石的目的。因此,猛烈抨击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传统道德和文化,从2、新文化运动在当时和后世的进步影响上来看,是正确的。
2、但在新文化运动的过程中,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看法带有片面性。从这个角度看,新文化运动又有历史的局限性。
3、今天对祖国的传统文化,要全面认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它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体现时代性。
2、提倡民主与科学
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闹了多少事,流了多少血;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引到光明世界。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若因为拥护这两位先生,一切政府的压迫,社会的攻击笑骂,就是断头流血,都不推辞。
——陈独秀《<新青年>罪案之答辩书》
民主
科学
德先生
赛先生
资产阶级的民主思想和民主政治,用以反对封建专制
自然科学和西方的社会科学理论,以及对事物看法的科学态度。
新文化运动的两大旗帜
如何看待新文化运动的两大旗帜
民主和科学口号的提出旨在传播西方资产阶级自由民主思想。
反映了中国社会发展的要求和人民的迫切需要,有力地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
但这一口号仍属于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性质,有它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不能从根本上推翻封建思想。
3、文学革命
白话文逐渐普及
两只黄蝴蝶,
双双飞上天,
不知为什么,
一只忽飞回,
剩下另一只,
孤单怪可怜,
也无心上天,
天上太孤单.
积极倡导白话文代替文言文
胡适
蝴蝶
在北大讲课时又对白话文的优点大加颂扬,这时,有些醉心文言文的同学,萌生了抵触情绪。一姓魏的同学,突然站起来道:“胡先生,难道说白话文就没有丝毫的缺点吗 ”胡适说:“没有的。”那位同学反驳道:“肯定是有的!白话文语言不精练,打电报用字多,花钱多。”胡适道:“不一定吧!前几天行政院有位朋友给我打来电报,邀我去做行政院秘书,我不愿从政,决定不去,为这件事我复电拒绝。复电是用白话写的,看来也很省字。请同学们用文言文编写一则复电,看看究竟是白话文省字,还是文言文省字 ”十五分钟过后,胡适从中挑选一份用字最少的文言电稿,电文是这样写的:“才学疏浅,恐难胜任,不堪从命。”胡适说,这份写得确实简练,仅用了12个字。但我的白话电报却只用了5个字:“干不了,谢谢。”
积极倡导白话文代替文言文
1、性质
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
三、新文化运动的性质和影响
材料一 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中华民族终于迎来了瑰丽的精神日出。
材料二 他们对于现状对于历史,所谓坏的就是绝对的坏;所谓好的就是绝对的好。 ——毛泽东
2、新文化运动的意义
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
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
为随后爆发的五四运动起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
尽管新文化运动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看法带有一定的片面性,
它仍然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2、新文化运动的意义
新文化运动
(技术)器物
制度
思想
洋务运动
戊戌变法
辛亥革命
洋务派
维新派
革命派
陈、李、鲁、胡等
由表及里
总结中国近代化的探索历程
抨击旧道德和旧文化
提倡民主和科学
时间:1915年《青年杂志》
兴起:
内容:
意义:
代表人物:
主要阵地:
倡导文学革命
小结
新文化运动
1.“民国的创立并未带来人们期望的和平与秩序,于是中国的知识分子逐渐相信,如果不进行一场彻底的思想变革,就不可能有良好的政府和社会。”在此背景下(  )
A.义和团运动兴起 B.辛亥革命兴起
C.新文化运动兴起 D.戊戌变法兴起
2.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是(  )
A.陈独秀创办《新青年》 B.《新青年》迁往北京
C.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D.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
C
 
A
3.王老师布置了一项研究新文化运动的作业,如果是你来完成,你会参考哪一报刊(  )
A.《国闻报》  B.《新青年》
C.《民报》    D.《申报》
4.民国时期有人说:“他是中国思想界的一个清道夫,他把启蒙的水洒向那孔孟弥漫的大道上。因此时时被那无数吃惯孔孟的老头子们跳脚痛骂,怪他不识货。”上文中“洒水清道”的“他”是
A.林则徐  B.李鸿章  C.康有为  D.陈独秀
B
D
5.新文化运动中把反封建的革命内容同新文学形式结合起来的典范人物是( )
A.陈独秀 B.李大钊 C.鲁迅 D.胡适
6.(2017·山东青岛)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流行语,如现在的网络流行语“蓝瘦香菇”“洪荒之力”等。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与它紧密相关的流行语是(  )
A.民主共和 B.实业救国
C.民主科学 D.维新变法
C
c
7.“灯闪着,风吹着,蟋蟀叫着,我坐在床上看书。”这是溥仪17岁时写的一首新诗。这种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写作的现象,与下列哪一文章的大力提倡分不开(  )
A.陈独秀的《敬告青年》
B.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
C.鲁迅的《狂人日记》
D.李大钊的《庶民的胜利》
B
8.某校历史兴趣小组举办了一场关于新文化运动的辩论会,以下是同学们辩论的部分内容,正确的是(  )
①以《新青年》杂志和北京大学为主要阵地
②高举“民主”和“科学”两面大旗
③主要代表人物是李大钊、李鸿章、鲁迅等
④激发了广大青年追求新思想的热情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D
11.史学界认为:新文化运动是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继续,主要是就其(  )
A.是一场文化运动来说的 B.作为反复辟运动来说的
C.要求民主与科学来说的 D.作为反封建运动来说的
12.有人把中国前期近代化的各种方案比喻成“自我疗伤”“温药慢疗”“猛药重治” “开颅洗脑”。其中“温药治疗”“开颅洗脑”分别指的是(  )
A.洋务运动、新文化运动 B.洋务运动、辛亥革命
C.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D.戊戌变法、新文化运动
D
D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闹了多少事,流了多少血,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引到光明世界。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新青年》
材料二 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狂人日记》
材料三 吾以为今日而言文学改良,须从八事入手。八事者何?一曰,须言之有物。二曰,不摹仿古人。三曰,须讲求文法。四曰,不作无病之呻吟。五曰,务去滥调套语。六曰,不用典。七曰,不讲对仗。八曰,不避俗字俗语。
材料四 倡导新文化的人们对中西文化存在着明显的偏向。如常常把中西的问题视作是非的问题,甚至全盘否定中国固有的文化传统,在重新审视旧传统旧观念时也往往是批判的激情多于批判的理性。但他们代表了那个时候最进步的认识。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材料一中提到的“德、赛两先生”各指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们”具体有哪些人。(至少写出两位)

(2)请你指出材料二最准确地反映了新文化运动的哪项内容?(多写不给分)

(3)材料三是由谁提出来的主张?他的代表作品是什么?说出另外一个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
(4)据材料四指出新文化运动的局限性。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你觉得应如何对待中华传统文化?

民主、科学。胡适、陈独秀、鲁迅、李大钊。
抨击旧道德和旧文化。
胡适。《文学改良刍议》。 陈独秀,《文学革命论》。
对东西文化存在绝对否定或绝对肯定的偏向。批判地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代表人物
陈独秀
李大钊
鲁迅
胡适
陈独秀在《敬告青年》一文中还向青年提出六点希望:
一、自主的而非奴隶的;
二、进步的而非保守的;
三、进取的而非隐退的;
四、世界的而非锁国的;
五、实利的而非虚文的;
六、科学的而非想象的。
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人生最可宝贵之时期也。青年之于社会,犹新鲜活泼细胞之在人身。
——《敬告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