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第七单元14.1《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第七单元14.1《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1-11 07:27: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中国古代有很多写秋的诗文,也留下了许多有关秋的名言佳句。《故都的秋》属于“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人文主题是“自然情怀”。本文是现代散文史上的名篇,感情浓郁、意味隽永、文辞优美,形神兼备地写出了故都北平的秋味。本课设计理清文脉、赏秋之美、悟秋之情三个环节,其中第二、三环节设置情境,以“拍摄郁达夫笔下故都秋景微视频”为任务,品味故都“清”“静”“悲凉”的秋味,体悟传统文人的审美情趣。
教学目标:
1.品读文本,分析秋味的“清”、“静”、“悲凉”等的特点是如何通过景物表现出来的。(重点)
2.深读文本,咀嚼作者独特的文化趣味和审美情趣。(难点)
学习过程:
一、情景导入
古往今来,抒写秋天的佳作颇多。不同的人对秋的感受不尽相同。“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万类霜天竞自由。”秋日里,毛泽东读到的是壮丽。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秋风中,杜甫读到的是悲凉。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秋雨里,柳永读到的是凄苦。郁达夫呢 今天我们走近他的散文名篇《故都的秋》。
二、整体感知
本环节旨在理清文脉,把握结构
1、自由诵读全文,标出段落序号,完成思维导图.
2、从第3段——11段,作者用记叙和描写的手法写了五幅画面,请同学们一幅一幅来命名,看看作者是如何表现故都的秋清、静、悲凉的特点的。
明确: 秋院晨趣 秋槐落蕊 秋蝉鸣秋 秋雨话凉 秋果奇景
三、品秋之美
本环节旨在贴近文本,揣摩文句,体会秋味
情境任务:校电视台为传播郁达夫的作品,彰显北京的自然景观和文化底蕴,发起“捕捉动情点,制作微视频”的征集活动。
任务一:请你先从郁达夫《故都的秋》中选取自己喜欢的经典写景画面并赏析点评。
 示例:我选择秋院晨趣这个画面,“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花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分析:这段文字作者描写了日光,喇叭花,秋草这些景物。这些景物的特点是:日光是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槐树叶底”,“朝东”说明太阳刚刚升起,“一丝一丝”突出日光的细,不强烈,整体上进一步突出秋日早晨的 清凉。
同时这段中描写感官的词语有“朝东细数着”、“静对着”、“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我以为”、“最好”,“还要在”、“教长着”、“使作陪衬”。强调一种感受,院中人的感受或者是作者的主观感受,闲适,悠闲又带点落寞。
请按照这样的格式来分析评点:从这幅画面中,我读出了( )的秋味,这些景物有( )特点,是作者的( )感官的体现,读出了( )的感情或感受。
任务二 :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微视频,不仅要画面唯美,还要有与之相映衬的深情诵读,请你以朗读者的身份,有感情地诵读你所选择的画面。
诵读指导:注意语速、语调、轻重缓急、停顿、重音。总体上要声情并茂、抑扬顿挫。
四、悟秋之情
本环节旨在体会作者独特的文化趣味和审美情趣
任务三、微视频制作过程,在视频底色、背景音乐等选择上让你颇费心神,为此你重读文本并查阅相关资料来了解郁达夫的文化趣味和审美情趣,以便让视频更加贴近文本!
默读12段,勾画出关键词句。
如: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地能特别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秋士”,中国的文人,尤其是中国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
明确:传统文化中秋士悲秋情怀
PPT出示相关资料
郁达夫的一生,是梦想渐次破灭,始终不曾得志的一生。……郁达夫有缺点或错误,譬如贪恋自然和人间景色,敏感、天真(不成熟),对人对世,常常易于赤诚相待,遭受挫折时,又容易陷于感伤和悲愤。 ——袁庆丰《都达夫传》
他偏爱凄寂的情调,衰飒的气氛。郁达夫柔弱的心性,气质,都使他更缠绵于既往。用了流畅的白话,他写的最熟也最美的,是古老的主题:离人的别绪,羁旅的哀感,客居的乡愁,——漂泊人间此身如寄的孤独感。
——赵园《论小说十家》
频年飘泊惯的两口儿,这一回的离散,倒也算不得甚么特别,可是端午节那天,龙儿刚死,到这时候北京城里难已起了秋风,但是计算起来,去儿子的死期,究竟还只有一百来天。……然而当年的卢骚还有弃养在孤儿院内的五个儿子,而我自己哩,连一个抚育到五岁的儿子还抓不住! ——郁达夫《一个人在旅途》
他的身世命运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忧伤压抑的性格,从而影响着他在创作情趣上的倾向。在文艺和审美观方面,提倡“静的文学”,写的也多是“静如止水似的文学”。
总结:正是这种悲秋传统、个人经历及性格、审美情趣、文艺观等才让郁达夫选取破屋、秋槐落蕊、衰蝉、秋雨等这些平凡细微的景物,“蓝色”“白色”等这种清冷、淡雅的色调、“清、静、悲凉”这种故都秋味。
五、布置作业
1、从景物特点和蕴含情感上比较阅读老舍《济南的秋天》
2、选取校园中你喜欢的一处秋景,写一个融情于景的文段,字数不少于300字。
课堂小结
在微视频制作过程中,相信你对《故都的秋》有了更深刻的理解。“秋”与“故都”结合在一起,暗含着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融合的一种境界,暗含着一种文化底蕴,也饱着郁达夫对其深切的眷念喜爱之情。真可谓“一声故都,一生挚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