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四单元 单元检测
(时间:150分钟 分值: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外国文学研究的目的是对外国文学领域内出现的各种现象进行描述、解读与阐释,揭示其内在意义和本质特征,做出历史的、思想的和审美的评价。文学现象主要包括文学作品、文学思潮和流派、文学理论与批评、文学的存在方式与运行机制等,但其中最重要的无疑是文学作品,特别是经典作品。文学经典作品和文学话语体系之间关系密切,它既是话语体系的主要言说对象,又是这种话语体系形成的资源。
何谓“文学经典”作品?西方文学批评史上较早谈论这一问题的是古罗马批评家、修辞学家朗吉努斯。他在《论崇高》中提出:“一篇作品只有在能博得一切时代中一切人的喜爱时,才算得真正崇高。”我国老一辈学者伍蠡甫认为,该论点为西方文学批评史上“经典”或“经典作品”这一概念的产生开辟了道路。20世纪以来,国内外诸多学者都对“经典”的定义和判定标准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美国批评家哈罗德·布鲁姆认为,美学尊严是经典作品的一个清晰标志,有审美的力量才能融入经典。可以说,经典作品是在一定的文学生产过程中形成的最佳结果,它既积淀着某些最重要的文学经验,又制约着此后的文学生产。经典往往表达、指涉或隐喻了一个时代,既切中时代而又超越时代,既扎根于民族而又跨越民族疆界,成为具有某种广远而永恒价值和“纯诗”品格的作品。
经典作品是文学研究话语体系形成的感性资源。文学研究的成果、文学批评文字本身应当是以文学性语言写成的,这种文学性语言主要来自经典作品。外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作家往往通过自己的经典作品为本国文学创立了规范性语言,这些经典本身也成为本民族标准文学语言甚至标准普通语言的最佳体现。如意大利民族诗人但丁的《神曲》实践了他在《论俗语》中提出的主张,成为以意大利语写成的一部优秀作品,不仅为本民族诗歌奠定了基础,而且在意大利文学语言的规范化、促进民族语言统一方面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莎士比亚是一位杰出的语言大师,他的《哈姆莱特》等一系列经典作品,语言丰富、生动、形象而富于变化,各部作品中的人物语言各具个性特色。这些经典作品有力推动了英国文学语言的形成与发展,至今仍是人们学习英国语言文学的典范。“俄罗斯诗歌的太阳”普希金不仅在俄罗斯文学中为各种文学体裁树立了典范,把俄罗斯文学引上了民族化道路,而且创造了崭新的俄罗斯文学语言,为确立其规范做出了划时代的贡献。
由此可见,标准、纯洁、流畅而优美的语言就存在于一部部文学经典中。系统而经常地阅读外国文学经典,既为文学感性经验的积累提供了保证,也是进行研究的必要前提。经典阅读是研究者加强语言修养的基本训练,是不断提高语言表述水平的“体操”,是使学术话语规范化、完善化的必由之路。德国诗人歌德主张“每天保持和伟大艺术品的接触”,强调反复阅读莎士比亚、莫里哀等著名作家作品的重要性,还说自己每年都要重读一次莫里哀的喜剧《伪君子》。同经典的密切接触使歌德不仅成为著名诗人,也成为具有敏锐艺术眼光的批评家。无独有偶,我国英国文学研究专家王佐良也曾提到,他每年秋季都要重读一遍查普曼的《荷马史诗》英译本。而与拜伦、雪莱齐名的英国诗人济慈的《初读查普曼译荷马史诗》已成传世之作,博尔赫斯则在他的《诗艺》中引用过济慈这首诗的诗句。事实上,每一位真正有成就、形成自己话语特色的作家或研究者,都离不开经典作品的长期熏陶与滋养。
(摘编自汪介之《外国文学研究话语体系建设与更新》)
材料二:
为了从构成各民族文化土壤的经典中汲取精神养分,提升外国文学经典研究的学术地位,我们认为,研究外国文学经典,应在原有基础上注重拓展和转向。
外国文学经典研究应从原有的文本研究转向文本生成渊源考证与生成要素的研究。外国文学经典的生成与原始宗教、神话传说、社会语境、个体经历等有着密不可分的渊源关系。考察这些生成渊源,厘清外国文学经典形成的社会文化语境以及发展的来龙去脉,对我们深入理解经典文本的审美特性与思想艺术价值有着重要的意义。特别是探究西方文学经典在生成过程中的东方渊源,更能凸显中国文化的历史贡献。同样,关注劳动歌谣、抒情诗、十四行诗、英雄史诗等艺术形式的产生与演变,以及《吠陀》《圣经》《荷马史诗》《神曲》等重要文本的形成、翻译和改编等流传过程中发生的种种变异,也在一定意义上映衬了外国文学经典对人类思想的形成所发生的影响。
(摘编自吴笛《谈外国文学经典研究的转向与拓展》)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对外国文学领域内出现的各种现象进行描述、解读与阐释,做出历史的、思想的和审美的评价就是外国文学研究。
B.但丁的《神曲》、莎士比亚的戏剧和普希金的诗歌,这些经典作品分别是学习意大利语、英语和俄语的唯一范本。
C.外国文学研究者如果不去阅读外国经典作品,不但难以对其进行学术研究,也会影响自己学术话语的规范化和完善化。
D.外国文学经典研究只有转向和拓展,才能奠定自己的学术地位,我们才能从构成各民族文化土壤的经典中汲取精神养分。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学经典作品是话语体系的主要言说对象,也是这种话语体系形成的资源,所以文学研究者必须重视。
B.若使文学批评语言带有文学性,文学研究者就要向文学经典学习,因为文学经典中的语言是典范的文学语言。
C.歌德能够成为著名诗人和具有敏锐艺术眼光的批评家,与他阅读经典和创作经典作品是密不可分的。
D.外国经典文学研究者在进行研究时,不应绕开与经典文学生成有关联的原始宗教、社会环境等因素。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外国经典作品文本研究的一项是(3分)( )
A.雨果《巴黎圣母院》翻译方法的研究。
B.巴尔扎克《人间喜剧》表现手法的研究。
C.歌德《浮士德》主、次要人物的研究。
D.塞万提斯《堂吉诃德》思想价值的研究。
4.请结合材料一第二段的内容,概括“文学经典”所具备的四个条件。(4分)
答:
5.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6分)
答: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哈姆莱特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默然忍受命运的暴虐的毒箭,或是挺身反抗人世的无涯的苦难,通过斗争把它们扫清,这两种行为,哪一种更高贵?死了;睡着了;什么都完了;要是在这一种睡眠之中,我们心头的创痛,以及其他无数血肉之躯所不能避免的打击,都可以从此消失,那正是我们求之不得的结局。死了;睡着了;睡着了也许还会做梦;嗯,阻碍就在这儿:因为当我们摆脱了这一具朽腐的皮囊以后,在那死的睡眠里,究竟将要做些什么梦,那不能不使我们踌躇顾虑。人们甘心久困于患难之中,也就是为了这个缘故;谁愿意忍受人世的鞭挞和讥嘲、压迫者的凌辱、傲慢者的冷眼、被轻蔑的爱情的惨痛、法律的迁延、官吏的横暴和费尽辛勤所换来的小人的鄙视,要是他只要用一柄小小的刀子,就可以清算他自己的一生?谁愿意负着这样的重担,在烦劳的生命的压迫下呻吟流汗,倘不是因为惧怕不可知的死后,惧怕那从来不曾有一个旅人回来过的神秘之国,是它迷惑了我们的意志,使我们宁愿忍受目前的磨折,不敢向我们所不知道的痛苦飞去?这样,重重的顾虑使我们全变成了懦夫,决心的赤热的光彩,被审慎的思维盖上了一层灰色,伟大的事业在这一种考虑之下,也会逆流而退,失去了行动的意义。且慢!美丽的奥菲利娅!——女神,在你的祈祷之中,不要忘记替我忏悔我的罪孽。
奥菲利娅 我的好殿下,您这许多天来贵体安好吗?
哈姆莱特 谢谢你,很好,很好,很好。
奥菲利娅 殿下,我有几件您送给我的纪念品,我早就想把它们还给您;请您现在收回去吧。
哈姆莱特 不,我不要;我从来没有给你什么东西。
奥菲利娅 殿下,我记得很清楚您把它们送给了我,那时候您还向我说了许多甜言蜜语,使这些东西格外显得贵重;现在它们的芳香已经消散,请您拿回去吧,因为在有骨气的人看来,送礼的人要是变了心,礼物虽贵,也会失去了价值。拿去吧,殿下。
哈姆莱特 哈哈!你贞洁吗?
奥菲利娅 殿下!
哈姆莱特 你美丽吗?
奥菲利娅 殿下是什么意思?
哈姆莱特 要是你既贞洁又美丽,那么你的贞洁应该断绝跟你的美丽来往。
奥菲利娅 殿下,难道美丽除了贞洁以外,还有什么更好的伴侣吗?
哈姆莱特 嗯,真的。因为美丽可以使贞洁变成淫荡,贞洁却未必能使美丽受它自己的感化。这句话从前像是怪诞之谈,可是现在时间已经把它证实了。我的确曾经爱过你。
奥菲利娅 真的,殿下,您曾经使我相信您爱我。
哈姆莱特 你当初就不应该相信我,因为美德不能熏陶我们罪恶的本性;我没有爱过你。
奥菲利娅 那么我真是受了骗了。
哈姆莱特 出家去吧。为什么你要生一群罪人出来呢?我自己还不算是一个顶坏的人;可是我可以指出我的许多过失,一个人有了那些过失,他的母亲还是不要生下他来的好。我很骄傲,有仇必报,富于野心,我的罪恶是那么多,连我的思想也容纳不下,我的想象也不能给它们形象,甚至于我都没有充分的时间可以把它们实行出来。像我这样的家伙,匍匐于天地之间,有什么用处呢?我们都是些十足的坏人,一个也不要相信我们。出家去吧。你的父亲呢?
奥菲利娅 在家里,殿下。
哈姆莱特 把他关起来,让他只好在家里发发傻劲。再会!
奥菲利娅 哎哟,天哪!救救他!
哈姆莱特 要是你一定要嫁人,我就把这一个诅咒送给你做嫁奁:尽管你像冰一样坚贞,像雪一样纯洁,你还是逃不过谗人的诽谤。出家去吧,去;再会!或者要是你必须嫁人的话,就嫁给一个傻瓜吧;因为聪明人都明白你们会叫他们变成怎样的怪物。出家去吧,去,越快越好。再会!
奥菲利娅 天上的神明啊,让他清醒过来吧!
哈姆莱特 我也知道你们会怎样涂脂抹粉;上天给了你们一张脸,你们又替自己另外造了一张。你们烟视媚行,淫声浪气,替上天造下的生物乱取名字,卖弄你们不懂事的风骚。算了吧,我再也不敢领教了;它已经使我发了狂。我说,我们以后再不要结什么婚了;已经结过婚的,除了一个人以外,都可以让他们活下去;没有结婚的不准再结婚,出家去吧,去。(下。)
奥菲利娅 啊,一颗多么高贵的心是这样陨落了!朝臣的眼睛、学者的辩舌、军人的利剑、国家所瞩望的一朵娇花;时流的明镜、人伦的雅范、举世瞩目的中心,这样无可挽回地陨落了!我是一切妇女中间最伤心而不幸的,我曾经从他音乐一般的盟誓中吮吸芬芳的甘蜜,现在却眼看着他的高贵无上的理智,像一串美妙的银铃失去了谐和的音调,无比的青春美貌,在疯狂中凋谢!啊!我好苦,谁料过去的繁华,变作今朝的泥土!
【注】 《哈姆莱特》讲述的是王子哈姆莱特为父报仇的故事。节选的是国王和波洛涅斯利用计谋试探哈姆莱特是否真的疯癫的情节。
6.下列对戏剧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国王和奥菲利娅的父亲设下圈套,让奥菲利娅探问哈姆莱特内心的秘密。
B.作品通过哈姆莱特的内心独白体现了他置身于矛盾斗争中难以采取行动的痛苦心境,也揭露了以国王为代表的封建统治阶级的丑恶与阴险。
C.作者通过不知内情的奥菲利娅的伤心扼腕,表达了对哈姆莱特的赞美之情。
D.哈姆莱特反复对奥菲利娅说了五遍“出家去吧”,这样的话仅是为了装疯。
7.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死了;睡着了;睡着了也许还会做梦”指的是连死去都无法逃避现实中诸多缠人的问题,没法清静。
B.“这个缘故”指“死的睡眠里,究竟将要做些什么梦,那不能不使我们踌躇顾虑”。
C.哈姆莱特说:“哈哈!你贞洁吗?”这里的人物语气显然有了较大改变,因为哈姆莱特不爱奥菲利娅了。
D.“朝臣的眼睛……陨落了!”用了一连串的比喻构成排比,借奥菲利娅之口对哈姆莱特的人品、学识、人格进行了赞美。
8.为了不泄露自己的心事,哈姆莱特只得在自己心爱的人面前装疯卖傻。作者这样安排的目的是什么?(5分)
答:
9.奥菲利娅是否认为哈姆莱特是真发疯了呢?从哪些话可以看出来?(5分)
答: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侍其曙,字景升。父稹,左监门卫大将军。曙少举进士不第,以父任为殿前承旨,改右班殿直。咸平中,以阁门祗候为苏、杭、湖、秀等州都巡检使。迁左侍禁,领东西排岸司,与谢德权提举在京仓草场。尝于仓隙地牧牛羊,为德权所讼。真宗以问德权曰:“牛羊食仓粟邪?”曙闻而自劾,帝勉谕之。他日,召曙问:“汝才孰与德权?”对曰:“德权畏法慎事,臣乃敢于官仓牧牛羊,是不及也。”人多称之。鄂州男子闻人若挫,告其徒永兴民李琰将作乱,命曙同度支判官李应机往按之。至则设方略,捕琰党三十余人,皆伏法。琰辞连己所不快者数十人,一切不问。青州卒庞德讼其校李绪谋以众叛帝疑其诬又命曙至青州与通判魏德升同至劾无验遂弃德市知青州张齐贤奏曙擅戮人帝曰不尔无以安被告者曙还,奏德惮绪治军严,故诬之。帝擢绪本军虞候,而进曙东头供奉官。初,太宗平河东,建塔于太原故城,塔毁,帝欲新之,遣内侍经度,计工二百万。帝疑,命曙往,减费十九。改内殿崇班。祥符二年,黎州夷人为乱,诏曙乘驿往招抚,其酋首纳款,杀牲为誓。曙按行盐井,夷人复叛。曙率部兵百余,生擒首领三人,斩首数十级。因上言蛮阻险拒命,请必加讨。诏知庆州孙正辞、环庆驻泊都监张继勋领陕西兵,同曙俱进,所至皆降。曙又言:“王师已至而方出,请诛之。”真宗谓王旦曰:“已降而杀之,何以信四夷?”不许。夷人平,迁内殿承制,再迁如京副使、知登州。会岁饥,请漕江、淮米以振贫乏,活者甚众。累迁西京作坊使、惠州刺史、知桂州,徙滑州,迁西上阁门使,徙郓州,提举在京诸司库务,卒。曙为人沈敏,有干略,善论利害事,朝廷数任使之。
(选自《宋史》,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青州卒庞德讼其校李绪谋以众叛/帝疑其诬/又命曙至青州与通判/魏德升同至劾/无验/遂弃德市/知青州张齐贤奏曙擅戮人/帝曰/不/尔无以安被告者/
B.青州卒庞德讼其校李绪/谋以众叛帝/疑其诬/又命曙至青州与通判/魏德升同至劾/无验/遂弃德市/知青州张齐贤奏曙擅戮人/帝曰/不尔/无以安被告者/
C.青州卒庞德/讼其校李绪谋以众叛帝/疑其诬/又命曙至青州/与通判魏德升同至劾/无验/遂弃德市/知青州张齐贤奏曙擅戮人/帝曰/不/尔无以安被告者/
D.青州卒庞德讼其校李绪谋以众叛/帝疑其诬/又命曙至青州/与通判魏德升同至劾/无验/遂弃德市/知青州张齐贤奏曙擅戮人/帝曰/不尔/无以安被告者/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咸平,是宋真宗的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亦可以表示年份)。
B.迁,本意指移动、转变,在古代多指变动官职。文中意为升职。
C.河东,黄河以东的地方,在今陕西西南部。黄河流经陕西省境,自北而南,故有此说。
D.卒,古人称大夫之死为“卒”。古代对不同地位人的死的称呼不同,如士人死为“不禄”等。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侍其曙知错能改,为人不计嫌怨。因为在官仓隙地放牧牛羊而被谢德权告发,他不仅能够自我反省,没有忌恨谢德权,而且还在皇帝面前对谢德权大加赞赏。
B.侍其曙严明公正,办案明察秋毫。对告发作乱案件,他深入调查,获得实情,对作乱者绝不姑息,逮捕并处决李琰同党和供词中牵连的相关人等。
C.侍其曙忠心耿耿,深得皇帝信任。对存疑之事,皇帝常常交由他去核查办理,如真宗认为内侍对重新建塔的预算过高,命侍其曙主办,费用果然减去大半。
D.侍其曙关爱百姓,能够为民请命。他在任如京副使、登州知州时,遇上荒年,能够及时上奏朝廷请求调运外地粮食来赈济饥饿百姓,使很多百姓得以活命。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德权畏法慎事,臣乃敢于官仓牧牛羊,是不及也。(4分)
译文:
(2)曙为人沈敏,有干略,善论利害事,朝廷数任使之。(4分)
译文:
14.皇帝想在太原故城重建被毁坏的塔,为什么又派侍其曙去办理?请简要说明。(3分)
答: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临江仙·送钱穆父①
苏 轼
一别都门三改火②,天涯踏尽红尘。依然一笑作春温。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樽前不用翠眉颦。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注】 ①本诗写于宋哲宗元祐六年(1091)春,苏轼时任杭州知州。②改火:古时钻木取火,四时各异其木,故称改火,后来以改火为一年,“三改火”即过了三年。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这是一首送别之作,词的上片写与友人久别重逢,又勉励友人,为其开释胸怀。
B.话别时对友人关怀备至,双方意绪契合,以思想活动为线索,扣人心弦。
C.词的下片写在月夜之中送别友人,钱穆父所去的是偏远之地,虽还是早春时节,但规定的到任时期已经迫近,不得不启行。
D.词的结尾,为友人提供了一种精神力量,告诉友人离开后虽然艰难,但不要思念自己。
16.本词情感一波三折,委曲跌宕,试结合本词赏析。 (6分)
答: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对《诗经》里的《国风》和《小雅》进行了评价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春江花月夜》中勾勒出一幅江潮连海,月共潮生的壮丽画面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贾谊的《过秦论》中形象而生动地写出陈涉的起义军队伍得到了百姓的积极回应,风起云涌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有人说过年是“年关”,年纪愈长,愈觉得过年是一个关卡;它仿佛是两岸峭壁,中间只有一条小小的缝,下面则水流湍急,顺着那岁月的河流往前推移,旧的一年就在那湍急的水势中没顶了。
每当年节一到,我就会忆起幼年过年的种种情景。几乎在二十岁以前,每年冬至一过,我便怀着亢奋的心情期待过年,好像一棵嫩绿的青草等待着开花。然后是放假了,一颗心野到天边去,接着是围炉的温暖,鞭炮的响亮,厚厚的一叠压岁钱,和兄弟们吆喝聚集的喧哗。然而最快乐的是看见自己长大了一岁,那种心情像眼看着自己是就要出巢的乳燕。
过了二十岁以后,过年显著的不同了。冬至过后,____①____,会在围炉过后的守夜里,一个人闷闷地饮着烧酒,想起一年来的种种,开始有了人世的挫折,开始面临情感的变化,开始知道了除去快乐,年间还有忧心。有时看到父母赶在除夕前还到处去张罗过年的花用,或者眼看收成不好,农人们还强笑着准备过一个新年,都使我开始知道年也有难过的时候。
过了二十五,过了三十,年岁真是连再重的压岁钱也压不住。过年时节恰正是前尘往事却上心头的时节,开始知道了命运,好像命运已经铺设了许多陷阱。有时候我会想,为什么在二十岁以前那么期待新的一年来临,而二十岁以后则忧心着旧的岁月一年年地消失呢?最后我得出一个结论,冠礼以前我们是“去日苦短,来日方长”,成年以后则变成“____②____”,这是多么不一样的心情呀!
18.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年关”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2021年是我国特殊的一年,“十四五”开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开启。
B.在外国地摊上卖的书,到了国内摇身一变成了“传世经典”,这种现象令人深思。
C.2020年贫困地区“当惊世界殊”的历史巨变,给当地群众带来了满满的幸福感。
D.我站在山脚抬头望去,只见无数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向山顶延伸着。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过了二十五,过了三十,年岁便压不住。过年时节恰正是前尘往事却上心头的时节,开始知道了命运,好像命运已经做好了安排。”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3分)
答:
20.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4分)
答:
21.下面文段有四处语病,请指出其序号并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4分)
①不久前,中国广告协会实施并发布《网络直播营销行为规范》。②将为营造良好市场环境、促进网络直播营销业态健康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③直播营销某种意义上是信任营销,④呵护信任至关重要。⑤在很多直播营销中,之所以出现“秒光”现象的原因,⑥一个重要原因是消费者对主播的信任,⑦而这种信任的建立非一日之功,⑧是长期培训的结果。
答:
22.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
一位文学教授在给学生介绍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时,他将教室的窗帘全部拉上,点起了一支蜡烛,说这是普希金;然后他又点起另一支蜡烛,说这是果戈理;接着他把教室的日光灯拉亮,说这是契诃夫;最后,他拉开窗帘,阳光洒满教室,他说,这就是托尔斯泰。
概括这位教授对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两个主要观点。
答: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歌德说,我们的生活就像旅行,思想是导游者;没有导游者,一切都会停止。目标会丧失,力量也会化为乌有。
请以“思想的力量”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立意自定,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参考答案与解析
1.解析:选C。A.偷换概念,“外国文学研究”应为“外国文学研究的目的”;信息缺失,漏掉“揭示其内在意义和本质特征”。B.“唯一范本”表述绝对化。D.“奠定自己的学术地位”错,应为“提升自己的学术地位”。
2.解析:选C。C.“歌德能够成为著名诗人和具有敏锐艺术眼光的批评家,与他阅读经典和创作经典作品是密不可分的”说法错误,由原文“同经典的密切接触使歌德不仅成为著名诗人,也成为具有敏锐艺术眼光的批评家”可知,没有“创作经典作品”。
3.解析:选A。A.作品的“翻译方法”属于文本之外的范畴。
4.解析:题干要求结合材料一第二段的内容,概括“文学经典”所具备的四个条件。由“一篇作品只有在能博得一切时代中一切人的喜爱时,才算得真正崇高”可概括出:广受读者喜爱;由“美国批评家哈罗德·布鲁姆认为,美学尊严是经典作品的一个清晰标志,有审美的力量才能融入经典”可概括出:拥有审美力量;由“经典作品是在一定的文学生产过程中形成的最佳结果,它既积淀着某些最重要的文学经验,又制约着此后的文学生产”可概括出:积淀文学经验;由“经典往往表达、指涉或隐喻了一个时代,既切中时代而又超越时代,既扎根于民族而又跨越民族疆界,成为具有某种广远而永恒价值和‘纯诗’品格的作品”可概括出:具有永恒价值和“纯诗”品格。
答案:①广受读者喜爱;②拥有审美力量;③积淀文学经验;④具有永恒价值和“纯诗”品格。
5.答案:①首先从外国文学研究的目的谈起,引出文学现象中的重要概念——经典作品,其次指出文学经典作品和语言话语体系之间的关系密切,然后对经典作品这一概念进行阐释;②再次围绕经典作品是文学研究话语体系形成的感性资源展开论述;③最后论述作家或研究者阅读经典作品以加强语言修养的重要性。
6.解析:选D。一方面是在装疯,另一方面是用这样的方式告诫她,在这样污浊的社会上很难保全自我。
7.解析:选C。奥菲利娅受人利用,要试探哈姆莱特,于是把哈姆莱特曾经送给她的礼物还给他。这使哈姆莱特认为奥菲利娅放弃了他。哈姆莱特转换语气,也有故意伤害奥菲利娅的意图,使情人对自己绝望,以达到装疯的目的。
8.答案:一方面作者通过不知内情的奥菲利娅的伤心扼腕,表达了对哈姆莱特的赞美之情。如“朝臣的眼睛、学者的辩舌、军人的利剑、国家所瞩望的一朵娇花;时流的明镜、人伦的雅范、举世瞩目的中心”。作者刻画的是一个划时代的人文主义的代表。另一方面,又通过哈姆莱特内心的独白,揭示了他内心充满矛盾与痛苦的独特个性。
9.答案:奥菲利娅认为哈姆莱特是真的发疯了。从“哎哟,天哪!救救他!”“天上的神明啊,让他清醒过来吧!”“啊,一颗多么高贵的心是这样陨落了!……谁料过去的繁华,变作今朝的泥土!”可以看出。
10.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疑其诬”主语为“帝”,“帝疑其诬”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C两项;“通判”是“魏德升”的官职,“通判魏德升”中间不能断开,“不尔”是一个整体,表假设,意为“如果不这样”,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项。故选D。
11.解析:选C。本题考查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C项,“陕西”表述错误,应该是“山西”。“河东”应该在今山西西南部,黄河流经山西省境,自北而南。故选C。
12.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分析和概括的能力。B项,“逮捕并处决李琰同党和供词中牵连的相关人等”说法错误,原文“至则设方略,捕琰党三十余人,皆伏法。琰辞连己所不快者数十人,一切不问”可知,应该是“逮捕处决李琰及其同党三十多人,却不责问无关的几十人”。故选B。
13.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1)重难点:“畏法慎事”,敬畏法律并能谨慎行事;“乃”,竟然;“及”,比得上;“是不及也”,判断句式,意思是这表明臣不如他。(2)重难点:“沈敏”,深沉而敏捷;“干略”,才干谋略;“数”,多次;“任使之”,任命他去办理。
答案:
(1)谢德权敬畏法律并能谨慎行事,臣竟然敢在官仓放牧牛羊,这表明臣不如他。
(2)侍其曙为人深沉而敏捷,有才干谋略,擅长分析事情的利害,朝廷多次任命他去办理(重要的事情)。
14.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和概括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原文“初,太宗平河东,建塔于太原故城,塔毁,帝欲新之,遣内侍经度,计工二百万。帝疑,命曙往,减费十九”表明,最主要的原因是皇帝怀疑其中有贪腐问题,所以命侍其曙去办理。
答案:皇帝想重建塔,派遣内侍去经营规划,预计用工钱二百万。皇帝怀疑其中有贪腐问题,所以命侍其曙去办理,结果减少了十分之九的费用。
参考译文
侍其曙,字景升。父亲侍稹,为左监门卫大将军。侍其曙年轻时应考进士,没有考中,凭借父亲的官职任殿前承旨,改任右班殿直。咸平年间,凭借阁门祗候的身份任苏、杭、湖、秀等州都巡检使。升迁为左侍禁,兼任东西排岸司,同谢德权掌管在京仓草场。曾在官仓的空隙之地放牧牛羊,被谢德权告发。真宗因此询问谢德权说:“牛羊吃仓里的粮食了吗?”侍其曙听说后立即上疏弹劾自己,皇帝勉励开导他。有一天,皇帝召侍其曙问他:“你的才能和谢德权相比怎么样?”侍其曙回答说:“谢德权敬畏法律并能谨慎行事,臣竟然敢在官仓放牧牛羊,这表明臣不如他。”(因此)人们多称赞他。鄂州男子名叫闻人若挫,告发他的徒弟永兴百姓李琰将要作乱,(朝廷)命侍其曙和度支判官李应机前往查办。到达后就设计拘捕了李琰及其同党三十余人,全部处决。李琰在供词中牵连平时与自己不和睦的几十人,一概没有责问。青州士卒庞德告发他的军校李绪密谋率众叛乱,皇帝怀疑他是诬告,又命侍其曙到青州和通判魏德升一起彻底审查,没有证据,于是将庞德公开斩首。青州知州张齐贤上奏侍其曙擅自杀人,皇帝说:“如果不这样,就无法来安抚被告发者。”侍其曙回到京师,奏报此事是因为庞德畏惧李绪治军太严,所以才诬告他。皇帝提拔李绪为本军虞候,并晋升侍其曙为东头供奉官。当初,太宗平定河东,曾经在太原故城建塔,后来塔被毁坏,皇帝想重建,派遣内侍去经营规划,预计用工二百万。皇帝怀疑,命侍其曙去办理,结果费用减少十分之九。(侍其曙)改任内殿崇班。祥符二年,黎州的夷人作乱,诏命侍其曙乘坐驿站车马前去招安抚慰,他们的首领归顺,并且杀牛羊猪祭天,发誓不再叛乱。侍其曙巡查行至盐井,夷人再次叛乱。侍其曙率领部下士兵百余人,活捉首领三人,斩杀几十人。于是上奏说蛮人据险抗命,请求务必加以征讨。皇帝下诏命令庆州知州孙正辞、环庆驻泊都监张继勋率领陕西军队,和侍其曙一同进军,所到之处全部投降。侍其曙又说:“朝廷军队已经到达,他们才出来投降,请诛杀他们。”真宗对王旦说:“已经投降却杀了他们,怎么能让四夷信服?”没有许可。夷人平定,侍其曙升迁为内殿承制,再迁为如京副使、登州知州。适逢收成不好,侍其曙奏请水运长江、淮河地区的粮食来赈济贫困百姓,很多百姓得以活命。屡次升迁为西京作坊使、惠州刺史、桂州知州,调任滑州,升任西上阁门使,调任郓州,掌管在京诸司库务,后去世。侍其曙为人深沉而敏捷,有才干谋略,擅长分析事情的利害,朝廷多次任命他去办理(重要的事情)。
15.解析:选D。“但不要思念自己”错,应为“离开本是常事,不用哀愁”。
16.答案:本词以思想活动为线索,先是回顾过去的交往,情谊深厚,怀恋足珍。话别时对友人关怀备至,双方意绪契合。而展望今后,则以旷达相期。感情一波三折,委曲跌宕,写得可谓动人心弦。
17.答案:
(1)《国风》好色而不淫 《小雅》怨诽而不乱
(2)春江潮水连海平 海上明月共潮生
(3)天下云集响应 赢粮而景从
18.解析:选A。文中“年关”的引号,表示特定称谓。A.“十四五”的引号,也表示特定称谓。B.“传世经典”,引号是表示讽刺否定的作用。C.“当惊世界殊”,引号是引用话语的作用。D.“之”的引号,有强调火把的形状的作用。
19.答案:原句“年岁真是连再重的压岁钱也压不住”,借用“压岁钱”,化抽象为具体,用儿时具象化的“压岁钱”不能压住抽象的人的成长,形象写出了年岁的不可阻挡。原句“好像命运已经铺设了许多陷阱”,用借喻形象生动地写出人的命运的不可捉摸,同时也表现出人们在命运面前的无能为力。
20.解析:第①空,结合上下文“心情”“过了二十岁以后,过年显著的不同了。……都使我开始知道年也有难过的时候”,推断①处可以填入“便怀着复杂的心情准备过年”之类的内容。第②空,结合上下文 “冠礼以前我们是‘去日苦短,来日方长’,成年以后则变成……”“这是多么不一样的心情呀”,推断②处应该填入“来日方短,去日苦多”之类的内容。最后还要注意字数要求,以及表达的是否简洁连贯自然。
答案:①便怀着复杂的心情准备过年 ②来日方短,去日苦多
21.答案:①语序不当,改为“发布并实施”;②不合逻辑,去掉“将”;⑤句式杂糅,去掉“的原因”;⑧搭配不当,“培训”改为“培育”或“培养”。
22.解析:教授点燃的前两支蜡烛并拉亮日光灯代表俄国三位不同的文学大师,注意教室是黑暗的,蜡烛从一支,到两支,再到日光灯拉亮,说明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为黑暗中的俄国带来了光明;介绍托尔斯泰时,“阳光洒满教室”,很容易理解是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为黑暗中的俄国带来了光明,而列夫·托尔斯泰是俄国最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大师。
答案:(1)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为黑暗中的俄国带来了光明;(2)托尔斯泰是俄国最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大师。
23.【写作指导】 弄清楚“思想”的含义,注意思考与其他相近词的区别。关于“力量”:既可以写思想积极的一面,也可以写其消极的一面,当然两者兼顾也可。
在以上两点认识的基础上,可写内容相当宽泛,现做以下几点提示:
①可选取一种思想对自己的影响,如使你自己的人生观得以转变的某种思想,可来自教材的某篇文章或你所读的书,读后让你有豁然开朗之感,从而对你的人生之路有所改变。
②可选取某位你所熟悉的名人,挖掘其人的思想进行分析评论。
③亦可选取中外历史上的某种或某些思想进行评论,从而发现其思想的力量所在。譬如柏拉图、苏格拉底、孔孟、庄子等人的思想对人类自身发展的影响。
④也可结合社会上的一些杂音,提出树立正确思想的必要性。
【参考例文】
思想的力量
人生没有思想,如同大地没有阳光,整个世界被一片黑暗笼罩,每个生灵的脸上都带着一张阴暗麻木的面孔。
然而,一道思想之光划破了阴霾,阳光透过缝隙,照亮了整个世界。有了思想,人生才如夏花之绚烂,如秋叶之静美。于是,走来了诗人,他们抑或低头沉思,抑或仰天长叹,用浓重的笔墨书写下灿烂的篇章。于是,走来了哲学家,他们的脑中充满着思辨的色彩,闪现着智慧的光芒,试图唤醒愚昧的群氓。于是,走来了作家,他们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将无形的思想倾注于笔尖,寄寓于有形的文字。于是,走来了政治家,他们谈论理想抱负,将宏伟蓝图展现在世人面前,用强有力的手指挥着时代前进步伐的旗帜。这就是思想的威力。
思想,将人上升到其他生物难以企及的高度;思想,解救了一个个挣扎在死亡线上的灵魂;思想,成就了孔孟老庄,成就了李杜苏辛,推动了人类精神文明的发展,推动了社会前进的步伐。
然而,思想是创造者的同时,又扮演了毁灭者的角色。海子是诗人,却在春暖花开的季节,在麦子新生的黄昏,将年轻的生命交付给冰冷的铁轨;尼采是哲学家,却向世人宣布:“我是太阳!”然而他终究成不了太阳,所以尼采疯了;三毛是作家,撒哈拉漫天的黄沙仍遮蔽不了她清澈的眼睛,却在生命之花开得最绚烂的季节,用丝袜使自己过早地走进了坟墓;希特勒是政治家,却接受尼采学说中“恶”的思想,使无数犹太人断送性命,发动了一场涉及大半个世界的罪恶战争。这也是思想的威力。
思想,让我们痛并快乐着;思想,让我们在见证历史前进的同时,也目睹了凄惨的灭亡;思想,让我们睿智,让我们站在人性的高度俯视生命。正确的思想让我们骄傲地宣称自己是世界的征服者和创造者。
人,不应该屈从于思想,做思想的奴隶,为偶然袭来的理念所控制,只有辩证地接受思想,有选择地让它们融入自身,成为思想的主人,才能让生命绽放在希望的田野上。
【名师点评】 这是一篇富有思辨色彩的议论性文章,作者通过正反对比论证、例证等论证方式,充分论证了“思想”的正面和负面的威力。条理清晰,结构严谨,语言流畅,是一篇难得的考场作文。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