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液组成的定量表示》(第一课时)
课堂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思路
在本章已学习了溶液的特征、组成、分类、物质的溶解限量等知识,学生对溶液有了一定的认识,本节课按照新课改的理念,首先在课的开始,创设了问题情境,紧紧吸引住学生,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引出本节课题。然后设计了一系列探究活动—[活动天地]、[实践应用]、[达标测试]、[大显身手]等教学环节,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能展示自我、张扬个性的平台。特别是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实验探究,不仅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并且使个体学习与小组协作学习相结合,让学生亲自经历自主探究的乐趣,体验合作学习的愉快,了解科学研究的常用方法。又通过不同情况下的计算作为例子分析,为这节课的学习成功做铺垫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掌握溶液组成的定量表示方法—溶质质量分数的含义,能够进行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⑵了解溶液组成的定量表示在工农业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学会利用溶质质量分数解决生产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习溶质质量分数概念及应用,学会定量研究物质的科学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分组实验探究,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精神,体验探究学习的乐趣以及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 。
三、教学重点、难点
⑴溶质质量分数的含义
⑵溶液的稀释相关的计算
四、教学方法
讨论交流,归纳总结,实验探究
五、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展示死海图片 这是死海里的景象,你能解释为什么人可以漂浮在水面上? 2、出示两瓶深浅不同颜色的CuSO4溶液,问:这两试剂瓶中含CuSO4是否相同?判断依据是什么? [归纳] 对于有色溶液,可根据颜色来粗略判断一定量溶液里含溶质的多少。颜色深的,含溶质多一些;颜色浅的,含溶质少一些。而对于海水、葡萄糖注射液及各种白酒是如何准确知道溶液的组成呢? [课件板书]一、溶液组成的定量表示 [活动天地]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很容易判断,两杯同样多的水中放一勺糖和放两勺糖,哪杯更甜。可是你知道下面两杯糖水哪杯更甜吗? 在一只盛有40毫升水的烧杯中,加入8.0克蔗糖,搅拌,使蔗糖溶解。 在另一只盛有50毫升水的烧杯中,加入10.0克蔗糖,搅拌,使蔗糖溶解。 说说你的计算方法,互相交流一下,你们的方法一致吗? [小结] 如果每个人采用的计算方法都不一致,那么会对日常生活带来很大麻烦。化学上常用溶质质量分数来表示溶液组成,请大家总结一下:。 指导学生看书 [课件展示] 1.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质的质量/溶液的质量×100% 溶液的质量=溶质质量+溶剂质量 溶质质量分数为20%的白糖溶液 ,表示的意义是? [讨论] 溶质的 质量溶剂的 质量 溶液的 质量 溶质质量分数 不变减小 ??不变 增大??增大 不变 ??减小 不变 ??
[例题1] 在农业生产上,常用质量分数为10%-20%氯化钠溶液来选种。现要配制150kg质量分数为16%的氯化钠溶液,需要氯化钠和水的质量各是多少? [实践应用] 葡萄糖注射液 规格:250g 内含:12.5g葡萄糖
请你计算一下该葡萄糖注射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大显身手] 溶液的稀释 例题2:教材p66,把100g溶质质量25%的硝酸钾溶液稀释成溶质质量10%的溶液,求需加水的质量? 试一试: 例题3:化学实验室现有98%的浓硫酸,但在实验中常需要用较稀的硫酸溶液,要把50 g质量分数为98%的浓硫酸稀释为质量分数为20%的硫酸溶液,需要多少克水? 例4、配制500 mL质量分数为10%的氢氧化钠溶液(密度为1.1 g/cm3).需要氢氧化钠和水各多少克? [多识一点] 白酒的包装上标有“度数”——酒精度:五十二 度 ,其含义是什么? [达标测试] [本节知识总结] 学习了本节课的内容,你有哪些收获? 本节课实验中,你的成功与失败之处有哪些? [课外延伸] 寻找生活中有关溶质质量分数应用的例子,小组活动时交流。 观看、思考 回答:死海中盐分多。 答:不同,依据颜色的深浅。 师生共同归纳 引出本节课题 分组讨论 讨论、回答:一样甜,两种溶液溶质、溶剂的质量比相等 阅读课本P65页,理解溶质质量分数的含义 回答 讨论,交流,回答 板书步骤 解: 溶质的质量=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分数 =150kg×16%=24kg 溶剂的质量=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 =150kg-24kg=126kg 答:(略) 读标签上的有关数据并计算 解:溶质质量分数=12.5g/250g×100% =5% 答:(略) 学生根据教师引导,分析变量之间关系,感受溶液稀释过程中溶质质量不变,并进行变式训练。 m × a% =( m+c) × b%(m为稀释前溶液的质量,c 为加水的质量,a%、b%分别为稀释前后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阅读课本P66页, 回答:酒精和水的体积比为52:48。 做练习,订正答案,反馈信息。 思考,回答 师生归纳; 思考,总结,回答 创设问题情境,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在课的开始就紧紧抓住学生的目的。 以现实生活的实际问题引入新课题,使学生觉得化学就在身边,从而怀着强烈的好奇心和迫切探究的心情步入知识的海洋。 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并通过活动探究让学生感知溶液的组成可以用溶质、溶剂的量来表示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自学能力 通过此表训练,让学生明确溶质质量分数与溶质、溶液的质量比有关,使学生对溶液的组成有一个清楚的认识,为下一步的计算打下基础。 让学生掌握计算的规范格式,养成严谨的学风。 通过计算,让学生感受到溶液各组分之间的质量关系 引导学生讨论总结方案,并按不同方案进行计算,从而总结出基本规律。 。 让学生知道表示溶液组成的方法并不唯一,可在后面习题训练中,选择和密度相关习题让学生进一步体会。 讲练结合,让学生在练习中对知识有更深刻的理解,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我、张扬个性的机会,培养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
[教后反思] 教学反思: 化学计算包括化学和数学两个因素,其中化学知识是化学计算的基础,数学是化学计算的工具。在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作解题格式的示范,通过计算,加深理解计算公式的含义,培养学生按照化学特点进行思维的良好习惯,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分析能力和计算能力,同时使学生认识到定量和定性研究物质及变化规律是相辅相成的,质和量是统一的辨证观点。本节课可采用讲练结合、以练为主的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由易到难的题组训练,开阔思路,提高解题技巧,培养思维能力,加深对化学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在课堂上,努力创设问题的真实情景,采用合作、交流、探讨、展示等方式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公式,并感受知识形成的过程。多做计算题,让有错误的学生上黑板板书,起到学生教学生的作用,体现了学生为主。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