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第七单元14.1《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第七单元14.1《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1-11 08:12: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及反思
【设计理念】
《故都的秋》是部编版教材第七单元的写景抒情散文,是现代散文中的名篇,通过郁达夫对故都北平秋景的细腻描摹,流露出作者内心的眷念和落寞之情。全文紧扣故都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描绘了“秋花图”、“秋槐图”、“秋蝉图”、“秋雨图”“秋果图”等几幅画面,通过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方法,听秋声,观秋色,品秋味,将客观景物与作家的主观色彩自然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秋中有情的眷念,情中有秋的落寞。本课是散文鉴赏的典范课文,对散文教学有着领启、示范作用。通过学习本文,引导学生学会散文鉴赏的方法,体味“故都的秋”画面背后的审美意义,培养人文意识,感悟生命的意义,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思想境界。
根据新课标对本学习任务群“文学阅读与写作”的学习要求和本单元的教学目标,结合学生学情,特制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鉴赏景物,赏析五幅秋景图,品味语言的精妙之处,感受景物美。
2、揣摩文本,领悟秋景图内涵,体味情与景和谐统一,品味情感美。
教学重点:品味语言,学习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感受文本精致细腻的悲凉美,引领学生感悟生命的意义,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采用的教学方法为诵读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初中学过两首关于秋的诗,一首是马致远的《天净沙》,一首是刘禹锡的《秋词》。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
这两首诗都写秋天,但所抒情感却截然不同。正如瑞士思想家阿米所说的“一片自然风景就是一个心灵的境界”,同对于秋天,有人悲伤,有人豪迈,情有深浅,意有厚薄,于是秋天便有了不同的味、色、意境与姿态。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故都的秋》,领悟郁达夫的心灵世界。
二、整体感知,初感秋味,把握情感
老舍在《“住”的梦》中有言:“秋天一定要住在北平。天堂是什么样子,我不知道,但是从我的生活经验去判断,北平之秋便是天堂。”老舍将北平的秋天看作是美好的天堂,可见其对北平之秋的喜爱。那么郁达夫对故都的秋表达了什么情感呢?你有没有注意到文中有一个直抒胸臆的段落?第14段。
“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哪位同学有感情地朗读一下?在你的深情朗读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情感?
(对故都的秋的炽热的赞美、热爱、眷恋之情。)
故都的秋到底有何特别之处,让郁达夫愿意用生命去交换呢?文中有那句话总体概括出故都的秋的特点?
“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比较阅读,把后边两个“来得”去掉,和原文哪句效果好?------原文好。有层次感,有节奏感。板书关键词:清、静、悲凉
三、咀嚼语言,赏析秋景,体味心境
接下来我们就与作者同行,去看一看故都的秋有哪些景物让作者有如此感受。
1.下面同学们再次阅读文本,找出作者直接描写了哪些秋天的景物,并给每一幅秋景命名。
老师示例,如第三段秋院图、秋花图、秋晨图。4段秋槐图、秋树图、秋蕊图;5段是秋蝉图;6—10段是秋雨图;11段是秋枣图、秋果图。
2.小组合作,请从中选取你最喜欢的一幅画,来品味其中所蕴含的“清、静、悲凉”。
同学交流发言,体味评析。教师点评,指导学生从着色、绘声、摹形、衬托、对比等艺术手法方面,观秋色,听秋声,品秋味,鉴赏景物。
目的:1、2环节是通过概括景物画面、鉴赏景物特点,引发学生对作者笔下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特点的理解,体味一切景语皆情语,同时掌握散文教学中景物描写的手法。
总结:通过刚才同学们对这五幅秋景的赏析,我们可以看出郁达夫运用着色、绘声、摹形、衬托、对比等艺术手法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故都秋景图,我们一起跟随他观赏了秋色,聆听了秋声,也品尝了秋味。在这幅饱蘸悲凉之色的图景中,作者又寄寓了怎样的心境呢?
3.在以上的景物描写中,作者寄寓了什么心境呢?(朗读文本第12段)
“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地特别能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
板书关键词:深沉、幽远、严厉、萧索
从这一句话中,我们看出是不是所有的人都有这种感觉啊?不是。
请同学谈对于“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的理解。明确: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有如此的感触,要有沧桑的人生,丰富的阅历,敏锐的心灵,细腻的情感,只有这样的人才能够体会这种秋味。
四、对话作者,深味秋情,体悟人生
不同的人对待秋会有不同的体验,思考讨论作者为何会有如此“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结合拓展阅读材料,学生谈自己的理解。联系背景,结合经历,谈作者的主观体验。
(郁达夫简介)
故都的秋有很多景物,作者没有选繁华热闹的王府井,游人如织的颐和园,也没有选雄伟壮丽的长城,红叶似火的香山,反而选取这些普通人家中处处可见的普通景物,普通才普遍,才让人感受到:故都秋意的浓郁触目皆是。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觉得《故都的秋》仅仅是在悲秋吗?郁达夫给我们表达的就是一种悲凉颓废之感吗?这篇散文作者带给我们什么样的人生体悟?
反复阅读这篇散文,我逐渐体悟道:其实,衰败、悲凉又何尝不是一种特别的美。林黛玉最喜欢李义山“留得枯荷听雨声”,雨滴枯荷,是一种美;泰戈尔直言“死如秋叶之静美”,死亡,也是一种美;历经繁华沧桑之后的地坛荒芜衰败,不也是一种别样的美嘛?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正是郁达夫对这故都的秋爱得深沉,所以才会用自己生命的感觉和高雅的境界去观察故都的一花一木,一蝉一树,“清、净、悲凉“已不是他故都赏景的心态,而是他对整个人生的感悟,更是那个特定的时代背景在一代知识分子身上造就的孤冷宁静的心灵境界。
五、布置作业
针对本节课所学习的情景交融,运用适当的写作手法,例如从着色、绘声、摹形、衬托、对比等艺术手法,写一写“家乡的秋”,字数800字左右。
【教学反思】
教学本身就是一种遗憾的艺术。在教授本课时,仍有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比如在“对话作者,深味秋情,体悟人生”的环节,可能由于学生的人生体验有限,学生很难理解作者的审美旨趣。课下可以引导学生多查阅作者的人生经历,阅读郁达夫的作品,慢慢理解作者的审美倾向;也可以与本单元另外几篇文章进行对比阅读,在对比中可以引导学生挖掘其中的民族审美心理和特征,并进行评价。另外,在教学设计上,本教学设计是单篇文本的精讲,如果教师创设一个学习情境,然后以任务为导向,引导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学习,可能更有利于开展学习,有利于学生在综合性学习中提升语文素养,下次备课时可以继续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