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灯笼》课件(共5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04《灯笼》课件(共52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1-11 09:49:28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共52张PPT)
灯 笼
吴伯箫
2021-2022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
生查子·元夕
[ 宋 ] 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1.认知“灯笼”的民俗意义、文化价值。
2.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分析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的效果。
3.体会作者对往昔生活和对家国天下所寄寓的复杂感情。
教 学 目 标
文章的内涵及其延伸,蕴含的人生哲理
教 学 重 难 点
学习目标
灯笼,以她的绚丽照亮游子漂泊的路,以她的微热温暖孤行者落寞的魂,以她高踞静默的姿态注视着滚滚前进的历史车轮。历史上,文人墨客留下了不少有关灯笼的诗句,例如:
新课导入
月色灯光满帝都,香车宝辇隘通衢。——唐·李商隐《正月十五夜闻京有灯恨不得观》
释义:帝都到处月光如水,花灯如昼,装饰华丽的香艳的马车堵塞了宽敞大道。
新课导入
缛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唐·卢照邻《十五夜观灯》
释义:灯光绚丽的色彩远远看来好像分开了大地,繁多的灯火远远地点缀着天际。
新课导入
暂得金吾夜,通看火树春。——唐·王諲《十五夜观灯》
释义:时间急促仅仅有元宵夜这一天,一眼望去灯笼连在一起像火树一样。
新课导入
梅花映雪挂灯笼,福字生金万户红。灯笼如今在人们的心中,只是孩童的玩具和节日喜庆的象征;但在电灯尚未出现和普及的年代,灯笼却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更承载着厚重的文化内涵。今天就让我们一起阅读吴伯箫的《灯笼》,去感受“灯笼”的魅力。
新课导入
吴伯箫(1906—1982),原名熙成,当代著名的散文家和教育家。作者出生并成长于山东的一个乡村;读书时受“五四运动”影响,参加罢课、查日货、宣传民主与科学等活动;1925 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开始文学创作;1930年代创作了许多散文,《灯笼》是其中之一;1938年4月投奔革命圣地延安,进入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学习。解放后任人民教育出版社副社长兼总编辑。
走近作者
灯笼,又称灯彩,是一种古老的中国传统工艺品。起源于20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它象征着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灯笼是中国人喜庆的象征。
写作背景
唐开元年间,为了庆祝国泰民安,人们扎结花灯,借着闪烁不定的灯光,象征“彩龙兆祥,民阜国强”,花灯风气从此广为流行。旧时每年正月私塾开学时,家长会为子女准备一盏灯笼,由老师点亮,象征学生的前途一片光明,称为“开灯”。又由于“灯”字音和[添丁]相近,所以灯笼也用来祈求生子。到了“日据”时代,爱国志士们在灯笼上绘制民间故事,教导子孙认识自己的文化,所以又具有薪火相传的意义。
写作背景
材料一
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侵略者在精心安排下,发动了“九一八事变”,“九一八”的炮火不仅震碎了壮丽的祖国河山,也击破无数文士的美好幻想,这其中就包括吴伯箫。然而,国民党政府竟然采取“不抵抗”政策,这让他十分愤懑,一腔积郁。他在这一时期的散文,常常回荡着爱国主义的激越旋律。即使在回忆童年生活的篇章里,这一旋律也时常跳跃而出。《灯笼》正是这个时期回忆主题的文章。
写作背景
材料二
他竭力把自己从生活中汲取的美好情思,通过作品传达给读者……现实的黑暗,政府的腐败,劳动人民的贫困,尤其是日重一日的祖国的危难,又使他内心的矛盾和痛苦与日俱增。他热切地盼望着全国人民奋起抗击侵略者的一天早日到来,自己宁愿做一名“马前卒”。
——鲍霁《吴伯散文创作的“分水岭”》
写作背景
1.重点字音
争讼 领域
斡旋 静穆
怅惘 褪色
锵然 燎原
熙熙然 暖融融
神龛 幽悄
(sòng)
(yù)
(wòxuán)
(mù)
(chàngwǎng)
(tuì)
(qiānɡ)
(liáo)
(xī)
(rónɡ)
(kān)
(qiǎo )
基础梳理
2.词语释义
争讼:
因争论而诉讼
斡旋:
调解周旋
静穆:
安静而严肃
怅惘:
因失意而心事重重
熙熙然:
温和欢乐的样子
马前卒:
比喻没有目的地为人奔走效力的人
人情世故:
指为人处世的方法、道理和经验
锵然:
形容金宝珠玉等声音清脆
掌故:
历史上的制度、文化沿革以及人物事迹等
基础梳理
1.课文里共写了哪几种灯笼?
手提纸灯笼
精致纱灯
整体感知
1.课文里共写了哪几种灯笼?
猜灯谜
整体感知
1.课文里共写了哪几种灯笼?
宫灯
整体感知
1.课文里共写了哪几种灯笼?
醉里挑灯看剑
整体感知
2.文章围绕“灯笼”回忆和联想了哪些事?
村中犬吠;看戏的景象;挑灯笼,接祖父夜行;
接纱灯,上灯学;村头挂红灯,慰藉孤行客;
元宵张灯,跟着龙灯跑半夜;
族姊远嫁,曾经的富贵已破落;
纱灯上用朱红描字;联想献帝灯笼;
联想到“挑灯看剑”的将军。
整体感知
3.这些对灯笼的描写集中在哪些段落?据此给文章分段,概括每部分内容。
第三部分(第12段):
开篇说“火”,为后文写“灯笼”做铺垫。
主体说“灯笼”,写“我”对灯笼的回忆及联想。
结尾说“火”,情调高昂,抒发爱国情怀。
第一部分(第1段):
第二部分(第2—11段):
整体感知
要点 探究
1.阅读第1自然段,作者叙写小时候喜欢火、光的情景,请说说这样写的作用。
丰富了文章内容,增添了情趣,避免叙述的呆板和结构的单调,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引出下文,为下文叙述喜爱灯笼做铺垫。
合作探究
2.第2段中,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我”对灯笼的喜爱?
强调了“我”对“灯笼”的情有独钟。
连活活的太阳算着,一切亮光之中,我爱皎洁的月华,如沸的繁星,同一支夜晚来挑着照路的灯笼。
合作探究
2.第2段中,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我”对灯笼的喜爱?
真的,灯笼的缘结得太多了,记忆的网里挤着的就都是。
夸张与比喻
形象地表达出了“我”与“灯笼”之间结下的缘分之多,使表达显得形象生动,突出了“我”对灯笼的喜爱。
合作探究
3.第4段单独成段,在文中有何作用
在结构上,起过渡作用,提示读者有一叙事,另有调整文章节奏的作用,是读者从上文打断的文字叙述中跳出来。
在内容上,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引起下文对母亲的回忆。
合作探究
4.关于宫灯的想象和对古时将军挑灯看剑的描写有什么深刻意义?
用典——对宫灯进行想象,体验深长的历史况味。
引述历史上保家卫国的名将,表达自己做“灯笼下的马前卒”的誓愿。
从历史文化及个人情感上表达灯笼对于“我”及整个民族的重要意义。
合作探究
5.最后一段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借灯笼表达自己浓烈的爱国主义情怀,表现出自己要同时代共呼吸的担当精神。
合作探究
6. “灯笼”被作者寄寓了何种意义呢?
村犬遥遥向灯笼吠了……那种熙熙然庭院的静穆,是一辈子思慕着的。
灯笼映照着长幼情笃
合作探究
6. “灯笼”被作者寄寓了何种意义呢?
灯笼宣照着母子情深
母亲给留着的消夜食品便都是在亲手接过了灯笼去后递给自己的……母亲的头发也全白了。
合作探究
6. “灯笼”被作者寄寓了何种意义呢?
真是,若有孤行客,黑夜摸路。正自四面虚惊的时候,忽然发现星天下红灯高照,总会以去村不远而默默高兴起来的吧。
灯笼慰藉着孤行客的心
合作探究
6. “灯笼”被作者寄寓了何种意义呢?
……进士第的官衔灯该还有吧,垂珠联珑的朱门却早已褪色了。
灯笼记录着岁月沧桑
合作探究
6. “灯笼”被作者寄寓了何种意义呢?
灯笼显示着主人的地位和权势
若是纱灯上的字是“尚书府”或“某某县正堂”之类,懂得了意思,也会觉得不凡的;但普普通通一家纯德堂的家用灯笼,可也未始勾不起爱好来。
合作探究
7.作者为什么以“灯笼”为题?
“灯笼”是本文的线索,本文回忆了“我”关于灯笼的一些记忆,从文化层面及个人情感层面表达了灯笼对于他乃至民族的重要意义,表达了“我”对时局的担忧和对未来的期望,希望有更强大的力量,有更具凝聚力的精神,团结抗战,打败敌人,保卫好自己的家园。
合作探究
分析 语言
角度1:修辞
(1)真的,灯笼的缘结得太多了,记忆的网里挤着的就都是。
运用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许多乡情民俗及作者与灯笼结下的太多缘分,这给作者留下很多美好的回忆,表达了作者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恋。
合作探究
角度2:描写
(2)母亲给留着的消夜食品便都是在亲手接过了灯笼去后递给自己的。为自己特别预备的那支小的纱灯,样子也还清清楚楚记在心里。虽然人已经是站在青春尾梢上的人,母亲的头发也全白了。
合作探究
运用动作、外貌描写。“ 手接过了灯笼去后递给自己的”,表现出母亲对我的细心周到的关爱;”母亲的头发也全白了”,写出岁月的无情以及我对母亲变老的伤感。
合作探究
角度3:化用典故
(3)最壮的是塞外点兵,吹角连营,夜深星阑时候,将军在挑灯看剑。
化用典故,化用了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状词以寄之》里的诗句,既赞颂了古代将军塞外点兵、挑灯看剑、英勇杀敌的气概,也使得文章的文学色彩更加浓厚。
合作探究
角度4:描写、叙述和抒情融为一体
以第③段和第11段为例,第③段写“我”去接祖父和祖父讲故事是记叙,“灯笼还在院子里亮着吗?那种熙熙然庭院的静穆,是一辈子思慕着的”,是抒情。第段“正萧萧班马鸣也,我愿就是那灯笼下的马前卒”是抒情,其他的句子主要是描写。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既创设了感人的意境,又抒发了强烈的情感。
合作探究
作者运用散文化的笔法,抒写了关于灯笼的一些回忆,从不同方面表达了“灯笼”对于自己乃至中华民族的重要意义,特别是结尾处引述历史上保家卫国的名将,表达了作者做“灯笼下的马前卒”的誓愿,表达了作者对当时时局的担忧和对未来的期望。
课堂小结
写作特色
1.丰富的联想
文章由灯笼想到了祖父、母亲等亲人的慈爱和牵挂;想到了许多乡情民俗;想到灯笼能为夜行人指路,温暖他人;想到灯笼记录、传承着家族历史;想到古代将领挑灯看剑,抗击敌人的情景。联想丰富,内容多样。
课堂小结
写作特色
2.双线并行,形散神聚
本文以“灯笼”为线索,谈乡俗,谈亲情,谈历史,谈壮志,但重在怀念亲情、感怀时运。“灯笼”是明线,“情感”是喑线,课文依据情感线索安排材料次序,恰当地布局谋篇:作者对所描写的早年乡村生活充满深情,延伸到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表达激情,最后以“数燎原的一把烈火!”抒写了家国情怀。
课堂小结
写作特色
3.爱国的情怀(以小见大)
作者在回忆童年生活的篇章里回荡着爱国主义的激越旋律,催人奋进。作者没有只是沉浸在对美好童年生活的回忆中,也没有单纯追慕古代名将挑灯看剑、塞外点兵令胡人不敢南下的业绩,而是由追忆历史转而表现国难现实,并大声疾呼,表达了爱国的热情。
课堂小结
1、松树林里挂灯笼——万绿丛中一点红
2、黑纸糊灯笼——不明不白
3、满街挂灯笼——明大道
4、白天打灯笼——白搭
5、瞎子打灯笼——看不到前程
有关灯笼的歇后语:
拓展延伸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