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扬州市2021-2022学年高二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模拟卷(四) 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苏省扬州市2021-2022学年高二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模拟卷(四) 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1-12 14:57:2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2届高二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模拟卷(四)
历 史
(满分100分 考试时间75分钟)
一、 单项选择题: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本部分共40题,每题2分,共80分)。
1. 1965年5月,中国地质科学院的研究人员在云南省元谋县上那蚌村的一个小山坡上,挖掘到两颗古人类门齿化石。该古人类(  )
A. 使用打制石器劳动 B. 学会制作蛋壳黑陶
C. 培植了最早的水稻 D. 开始从事原始农业
2. 某学者认为,它们提出的不同精神方向并不因为大一统帝国的出现而消失,反而融铸成为一个综合性的体系,塑造了一个支配了中华文明两千余年的意识形态,并成为后代中国智慧发展的永恒基础和源泉。这里的“它们”出现在(  )
A. 夏朝时期 B. 商朝时期 C. 春秋战国 D. 秦汉时期
3. “一批被征用的农民遇雨延误了行期,无法按照约定时间到达边境服役。为免于被处死的命运,他们揭竿而起。”材料描述的事件(  )
A. 揭开了反秦起义的序幕 B. 推翻了王莽政权
C. 动摇了东汉王朝的基础 D. 打击了唐朝统治
4. 实物史料往往能真实生动地再现当时的社会生产生活面貌。右图是考古发掘出土的《胡人耙田壁画砖》和《北齐仰覆莲六系青瓷尊》,它们最有可能反映的是(  )
A. 北方经济的发展
B. 江南地区的开发
C. 经济重心的南移
D. 南北差距的扩大
5. 有学者指出,,其影响既是历史性的,也是世界性的——现在我国中央政府的部门仍然叫部,日本的则仍然叫省。这里的“”应该是(  )
A. 三公九卿制 B. 郡县制 C. 三省六部制 D. 行省制
6. 有学者认为宋代是十足的“东方的文艺复兴时代”。下列选项不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
A. 城市商品经济繁荣 B. 古代四大发明基本成熟
C. 儒学复兴理学兴盛 D. 地域性商人群体的形成
7. 国家管理蕴藏着巨大的智慧。图中a处所示地区的管辖机构是(  )
A. 中书省 B. 宣政院
C. 行中书省 D. 北庭都元帅府
8. 下图是小明同学整理的历史笔记,反映了某一制度实行前后中转、收发环节的变化。这一制度是(  )
A. 奏折制度 B. 内阁制度 C. 监察制度 D. 票拟制度
9. 1757年乾隆帝宣布,关闭江浙闽三海关,限制外商只准在粤海关一口贸易。这一规定(  )
A. 旨在禁止外国商人来华贸易 B. 利于清政府垄断世界贸易
C. 反映中国实行闭关自守政策 D. 导致重农抑商政策的废除
10. 右图为1799—1839年间英国输入中国的鸦片数量统计图。据此可以判断,鸦片的大量输入(  )
A. 得益于鸦片贸易的合法化
B. 损害了中国利益和人民健康
C. 根本改变了中英贸易格局
D. 是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
11. 下图为北京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上的金田起义浮雕,它所反映的历史事件(  )
A. 代表了近代中国人民寻求国家出路的探索
B. 颁布《资政新篇》以推翻地主土地所有制
C. 成功回答了农民革命应当向何处去的问题
D. 沉重打击了清王朝并冲破封建社会的制度
12. 1911年春,留学日本的中国革命党林觉民回国,于4月24日写下绝笔《与妻书》,随后毅然投入广州的黄花岗起义。这说明当时知识分子(  )
A. 照搬日本经验救亡图存 B. 以天下为己任的使命感
C. 开始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D. 是辛亥革命成功的保障
13. 战前(1914年8月前)注册的工业公司,共计146个,资本总额41 148 205元;而自1914年8月至1920年,新注册的公司就有272个,资本总额为117 434 500元。这一迅速增长主要得益于(  )
A. 洋务派民用企业的诱导 B. 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C. 辛亥革命扫除发展障碍 D. 西方列强因忙于欧战无暇东顾
14. 陈独秀在1916年说:“立宪政治,果能施行无阻乎?以予观之,此等政治根本解决问题,犹待吾人最后之觉悟。”这表明,新文化运动(  )
A. 认为立宪政治无法实施
B. 高举三民主义旗帜
C. 反思辛亥革命失败原因
D. 推动文化全面转型
15. “南湖碧水驶游船,风雨兼程万里天。”以大历史观对诗中所述事件作出的理性阐释,正确的是(  )
A. 无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B. 中国革命从此转危为安
C. 马克思主义得到了广泛传播
D. 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16. 右图是某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使用的示意图。该图体现的学习主题是(  )
A. 掀起国民大革命运动
B. 开辟民主革命新道路
C. 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
D. 揭开战略反攻的序幕
17. 阅读下面关于中国远征军著名将领戴安澜的文字记述,可以形成的结论是(  )
A. 中国战场是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B. 中国共产党始终发挥着中流砥柱的作用
C. 全民族团结抗战是抗战胜利的根本保障
D. 中国军队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贡献
18. 下表中,历史结论与材料相符的是(  )
材料 结论
A 1945年10月10日,国共双方代表签署了《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 国共两党均真正主张“和平建国”。
B 1946年6月,国民党以围攻中原解放区为起点,向解放区开展大规模的进攻。 全面内战爆发。
C 1947年6月,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千里挺进大别山。 基本摧毁了国民党的主要军事力量。
D 1949年4月21日,百万雄师迅速突破长江防线。 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
19. 右图是20世纪50年代的宣传画,反映的历史事件(  )
A. 建立起农村生产资料公有制
B. 使新解放区的农民获得土地
C. 片面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
D. 推广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0.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其中体现的原则是(  )
A. 人民民主 B. 社会主义
C. 民主集中制 D. 权力制约
21.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档案选编》案卷编号为206—Y0002的档案,是周恩来发表的一个声明:“这个会议将要讨论和平解决朝鲜问题和恢复印度支那和平问题……”。档案中提到的会议是(  )
A. 万隆会议 B. 日内瓦会议 C. 第二十六届联大 D. 雅尔塔会议
22. 1979年元旦《人民日报》:“中国政府已经命令人民解放军从今天起停止对金门等岛屿的炮击。……在解决统一问题时尊重台湾现状和台湾各界人士的意见,采取合情合理的政策和办法,不使台湾人民蒙受损失。”材料中“合情合理的政策和办法”是指(  )
A. 和平统一 B. 经济交流 C. 实行三通 D. 一国两制
23. 1984年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指出:“目前,城市企业经济效益还很低,城市经济的巨大潜力还远远没有挖掘出来,生产、建设和流通领域中的种种损失和浪费还很严重,加快改革是城市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内在要求。”为此采取的措施是(  )
A. 全面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 B.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 扩大国有企业经营自主权 D. 形成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格局
24. 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不同时期形成了具有时代特点的思想理论成果,如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它们的共同之处是(  )
A. 实事求是 与时俱进 B. 五位一体 四个全面
C. 群众路线 统一战线 D. 改革开放 民族复兴
25. 《后汉书·西域传》记载:“(大秦)以金银为钱,银钱十当金钱一。与安息、天竺交市于海中,利有十倍。”这一史料的价值在于(  )
A. 实证罗马帝国疆域辽阔 B. 是确证历史的第一手资料
C. 佐证古代世界文明交流 D. 说明当时金银是主要货币
26. 中古时期,法国北部瓦朗西安城市民和约规定:“根据共同遵守的和约,凡往来瓦朗西安集市的商人及其货物,均不得受到侵犯……”这一规定直接有利于(  )
A. 城市工商业的发展 B. 城市自治权的获得
C. 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D. 市民政治地位提升
27. 某同学在学习日本幕府统治的历史时,绘制了下面的结构示意图。由此可知,当时的日本(  )
A. 天皇掌握国家实权
B. 社会结构等级森严
C. 中央集权体制发展
D. 武士集团位高权重
28. 古代美洲的印第安人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明。阅读下表,从中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区域 名称 发展历程 主要成就
中美洲 玛雅文明 公元前4世纪前后兴起,3-15世纪兴盛,15世纪中期衰落。 城市建筑宏伟,陶器制作精美,数学和天文历法先进。
阿兹特克文明 14世纪兴起,16世纪初达到鼎盛。 农业经济发达,都城水渠和道路纵横交错。
南美洲 印加文明 12-13世纪兴起,15世纪末16世纪初达到鼎盛。 全国划分为四大政区,道路系统发达。
A. 美洲文明具有多源共生的特点 B. 中南美洲产生了世界最早的文明
C. 美洲文明都有完善的国家治理 D. 自然环境决定美洲文明的独特性
29. 西方某一时期,人们对文学、艺术等方面的巨大成就极为欢欣。他们认为这是一次精神的新生。这一时期的主题最有可能是(  )
A. 文艺复兴 B. 宗教改革 C. 科学革命 D. 启蒙运动
30. 右图为美国联邦政府权力结构示意图(部分),据此推测其中体现的原则是(  )
A. 主权在民
B. 邦联制
C. 责任内阁
D. 三权分立
31. 19世纪中期的某个城市,呈现出“无穷无尽的长蛇般浓烟,……还有一条河,这里的水被气味难闻的染料冲成深紫色,蒸汽机上的活塞单调的一上一下。”这座城市最有可能是(  )
A. 北京 B. 巴黎 C. 纽约 D. 伦敦
32. 下图所示为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发展的整体趋势。表述正确的是(  )
A. ①是《共产党宣言》发表
B. ②是马克思主义诞生
C. ③是巴黎公社革命
D. ④是俄国的十月革命
33. 右图是漫画《非洲争夺战》,该漫画主要反映了(  )
A. 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扩张
B. 非洲已完全沦为殖民地的惨状
C. 非洲人民丧失了反抗意识
D. 帝国主义列强分赃不均的矛盾
34. 1905年伊朗发生立宪革命,一位目击者写到:“或许东方真的从酣睡中觉醒,我们即将目睹一场数百万不满者反对寡廉鲜耻的西方剥削的起义。”属于“东方觉醒”的是(  )
A. 墨西哥资产阶级革命 B. 日本明治维新
C. 苏丹马赫迪起义 D. 中国辛亥革命
35. 德国的商贩和英国的行商……在地球上每个角落里都有彼此竞争。法德因领土争端积怨已久,德俄贸易摩擦不断,巴尔干地区俨然成为欧洲“火药桶”。这反映出(  )
A. 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企图 B.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机已经成熟
C. 巴尔干地区民族主义情绪高涨 D. 贸易争端是欧洲矛盾的唯一焦点
36. 到1921年春天已经很清楚了:我们用“强攻”的办法即用简单、迅速、直接的办法来实行社会主义的生产和分配原则的尝试已告失败。在此背景下,苏俄决定(  )
A. 放弃向社会主义过渡 B. 开辟计划经济体制
C. 允许私营企业的存在 D. 实行实物配给制度
37. 雅尔塔体系要保卫的并不仅仅是“二战后出现的两种社会制度,两种意识形态和对立的两大军事集团分庭抗礼的国际关系格局”,相反雅尔塔体系要保卫的是整个战后的世界和平、安全与发展。材料主要表明,雅尔塔体系(  )
A. 制约了新的世界大战爆发 B. 确保了两种社会制度长期共存
C. 实现了美苏两国和平共处 D. 消除了两大阵营各国之间矛盾
38. 下表是二战后美国、联邦德国、日本就业人口分布变化(%),据此推知(  )
经济部门 年份 美国 联邦德国 日本
农业 1950 12.2 23.2 50.7
1990 2.8 5.1 7.2
工业 1950 34.7 42.2 22.2
1990 25.8 40.5 33.6
服务业 1950 48.9 32.4 26.6
1990 71.4 54.4 59.2
A. 农业生产衰退导致了农业人口比重的降低
B. 工业人口比重变化的幅度在三个部门最大
C. 服务业人口比重上升得益于第三产业发展
D. 同一时期美国工业人口的比重均高于日本
39. 二战后,广大发展中国家在政治独立后,现代化成就显著。但是依然不得不面对诸如:过度依赖出口贸易、巨额外债、殖民主义侵略遗留的边界和民族矛盾等问题。为走出上述困境,发展中国家(  )
A. 参与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B. 合理调整国内经济结构
C. 健全政府对于金融体系的监管 D. 主动地融入经济全球化
40. 学术界对当今世界政治格局一直有不同的声音,漫画《不平衡的跷跷板》是诸多声音中的一种。关于“不平衡”的解读,正确的是(  )
A. 始于一战后美国企图称霸世界
B. 推动了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
C. 从二战结束后一直持续到现在
D. 目前表现为“一超多强”局面
二、 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题,每题10分,共计20分。结合材料以及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4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朝建立以后,打败了在北方称霸半个世纪的突厥汗国,疆域空前广大。唐朝统治者总结前代的经验认识到,如果单纯依靠武力,一方面难以征服众多的边疆少数民族政权;另一方面,对依靠武力征服的地区难以维持长久和有效的统治。于是他们采取“偃武修文”的方针,以通使、和亲、册封、互市等政治和经济手段为主,武力威慑为辅的策略,对边疆各少数民族地区和政权进行招抚,从而达到“中国既安,四夷自服”的目的。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第二版)》
材料二 清朝政府对西藏的治理仍然沿用元明时期的政教合一的政策,但对这一政策进行了一系列的改进,努力革除这一制度中的弊端。在顺治十年(公元1653年),清世祖册封五世达赖,并恩赐金册金印,形成了达赖喇嘛必须经清朝中央政府册封的定制。特别是乾隆时期,他对西藏原有的政教合一制度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如“金瓶掣签”制度的出现和《钦定西藏善后章程》的出台。这种政教合一制度和对宗教势力的合理掌控使清朝中央政府对西藏的管理和统治得到了极大的加强。
——摘编自许安平《从元清两代民族政策对比看民族关系状态的重要性》
(1) 据材料一,指出唐朝政府处理民族关系的方针和策略。结合所学,以唐朝与突厥的关系为例加以说明。(4分)
(2)据材料二,概括清朝政府治理西藏的基本政策和主要措施。(4分)
(3) 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说明唐朝和清朝民族政策产生的共同影响。(2分)
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5世纪末,哥伦布第二次远航美洲,把水稻带到美洲,16世纪后,水稻传到美国密西西比州并向西传播……水稻的种植,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来自非洲的黑人奴隶的生存要求。在北美地区,稻米为广大劳动人民(主要是黑奴)提供了基本食物。进入16世纪,甘蔗作为重要的经济作物被引进美洲大陆。由甘蔗加工而来的蔗糖迅速成为美洲与欧洲贸易的重要商品。从洲际交往的层面上看,美洲地区生产的蔗糖成为“三角贸易”中的重要商品。
——摘编自周红冰等《20世纪前全球化进程中的农业因素——从地理大发现到工业革命》
材料二 在马铃薯进入欧洲以后,欧洲人口在一个世纪内增长了大约两倍。以马铃薯为主食的爱尔兰人口增加更多。马铃薯也在中国的山区生根发芽。就在美洲作物传遍中国山区的那些年,这个世界上最为富有的国家却陷入了与环境的抗争之中。棚民租山垦种,雨水和泥沙倾泻而下,导致平原地区农田毁坏,河道淤塞,洪水泛滥。接二连三的洪水引发了持续不断地饥荒和此起彼伏的动乱。灾后的修复工作几乎掏空了国库。……美洲的作物是压倒清朝的最后一根稻草。
——摘编自查尔斯·C·曼恩:《1493:从哥伦布大航海到全球化时代》
(1) 据材料一,指出水稻传入美洲的原因,并概括水稻、甘蔗等新作物在美洲种植产生的作用。(4分)
(2)据材料二,分析说明马铃薯传入后对亚欧大陆带来的影响。(4分)
(3)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说明我们该如何面对国际贸易往来中的外来物种。(2分)
2022届高二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模拟卷(四)
历史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1. A 2. C 3. A 4. A 5. C 6. D 7. A 8. A 9. C 10. B 
11. A 12. B 13. D 14. C 15. D 16. B 17. D 18. B 19. A 20. A 
21. B 22. A 23. C 24. A 25. C 26. A 27. B 28. A 29. A
30. D 31. D 32. A 33. A 34. D 35. A 36. C 37. A 38. C 39. A 40. D
41. (1) 方针:偃武修文。(1分)
策略:政治和经济手段为主,武力威慑为辅。(1分)
说明:唐朝政府先后以武力击败东、西突厥;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加强管理。(2分)
(2) 政策:政教合一。(2分)
措施:册封达赖;实行“金瓶掣签”制度;颁布《钦定西藏善后章程》。(2分)
(3) 共同影响: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辖;有利于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推动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等。(任意2点得2分)
42. (1) 原因:新航路开辟,世界逐渐连成一个整体。(2分)
作用:稻米满足了人民的生存需要;蔗糖成为“三角贸易”中的重要商品(或扩大了洲际贸易交往)。(2分)
(2) 影响:促进了人口增长;改变了饮食结构;破坏了生态环境;引发了政治危机。(4分)
(3) 应对:肯定物种交流带来的效益;警惕生态失衡或重视生态平衡。(言之有理即可得2分)
(
10
)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