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念刘和珍君》 《为了忘却的记念》比较阅读教学设计
单元理念
本单元以“苦难与新生”为主题,从文学角度建构“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任务群。结合课程标准要求、单元导语及学习提示,从学习理解的层面来说,应努力让学生通过单元的学习,了解人民群众逐步觉醒、不断进步的历程,感受作者对烈士牺牲的深切哀痛和对正义力量的信心,理解革命志士的高尚品质。
教材分析
《记念刘和珍君》和《为了忘却的纪念》是鲁迅先生的两篇以写人记事为主的纪念性散文,天然地具有许多可以比较的地方,比如两篇文章主题相近,都是为悼念革命青年而作,即题目提示的为了“记念”;情感相通,都赞颂了革命青年的英勇,悲痛于他们的牺牲,憎恨反动势力的残暴,表现出悲与痛、爱与恨的情感交织;写法相似,都善于选取零散的片段勾勒人物画像,并呈现出记叙、议论、抒情三者水乳交融的特点,等等。这些相似之处,都可以引导学生归纳总结,从而体会鲁迅散文的特点。同时,两篇文章还存在着不同,如虽然两篇文章都带有强烈的抒情性,但前者直露显豁,情感浓厚炽烈,后者则内敛深沉,使用了不少曲折隐晦的笔法。这样,可以从内容、主题、结构、语言表达、写作手法等角度展开比较阅读,深入文本,指导学生把握作者复杂的情感与思考。
学情分析《记念刘和珍君》已经用1课时完成教学,教学重点是“理清文章思路”“品析人物形象”“理解句子的深刻含义”,《为了忘却的纪念》则要求学生通读全文,做好充分预习与准备。
教学目标
1.比较两篇文章在写作背景、思想立场、选材情况等方面的异同,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复杂性和深刻性。(重点)
2.学习爱国青年为追求真理、为进步事业而舍生忘死、勇于献身的优秀品质。(难点)
课前准备
1.阅读《为了忘却的记念》,概括出文章五个部分的主要内容,并为每一部分拟定一个小标题。(添加小标题,可参考上节课学到的《记念刘和珍君》添加小标题的方法)
2.结合“单元研习任务”二的子任务1,阅读《记念刘和珍君》和《为了忘却的记念》,梳理两篇散文的写作思路,圈画出文中精彩的议论和抒情语句,针对作品的写作手法和语言表达,在书的空白处以旁批的形式做一些评点。
教学过程
导入
中国新文化运动的旗手————鲁迅先生,作为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家,在他有生之年,无论发生什么重大事情,始终站在斗争的前列,用笔做武器,激励革命斗士,“三.一八”惨案发生的时候,他写下了《记念刘和珍君》,揭露敌人,唤醒群众;当左联的五位青年作家被国民党秘密杀害的时候,他又一次拿起了战斗的武器,写下了《为了忘却的纪念》。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鲁迅先生的《为了忘却的纪念》和《记念刘和珍君》,感受他思想的复杂与深刻。
任务一:梳理思路,把握人物
阅读《为了忘却的记念》,概括出文章五个部分的主要内容,为每一部分拟定一个小标题(添加小标题,可参考上节课学到的《记念刘和珍君》添加小标题的方法),并从白莽、柔石中任选一人,概括其形象特点。
学生活动:①品读相关语句,概括人物形象。②其他学生或补充完善或做出评价。
明确:全文五个部分可分别拟定回忆白莽、追忆柔石、柔白被捕、烈士遇害、抒发悲愤的小标题。第一部分鲁迅与白莽三次会面具体生动的材料,表现了白莽勤奋坦诚、爱憎分明、坚强乐观的革命文学青年形象特点;第二部分、第四部分集中写柔石,写到了他的“硬气”“迂”,表现了他随和忠厚、勤勉执着、坚强刚毅、单纯善良、富于革命和献身精神的形象特点。
任务二:比较阅读,体会情感
结合“课前准备”中完成的旁批、评点作业,依据下表,小组合作讨论完成《记念刘和珍君》与《为了忘却的记念》两篇文章的比较,并以小组为单位展示学习成果。(提示:可以根据本组情况,至少选择四个角度进行比较分析)
学生活动:①结合旁批、评点进行小组讨论,至少确定四个比较的角度。②依据四个角度展开有深度的交流。③交流后,完成表格填写。④讨论结束后,推选小组代表进行投影展示。⑤展示后,其他同学补充完善或评价。
明确:①写作背景方面:《记念刘和珍君》写于段祺瑞政府时期,刘和珍遇害后第14天,作者参加刘和珍追悼会后7天;《为了忘却的纪念》写于国民党反动派制造白色恐怖时期,五烈士遇害两周年之时;两篇文章都写于黑暗时期。②作者思想立场方面:《记念刘和珍君》表达对爱国青年的悼念与激励,对反动派的控诉抨击,意图唤醒麻木的群众;《为了忘却的纪念》则表达对“‘左联’五烈士”的怀念与尊敬,以及反动派必然灭亡、人民必然胜利的坚定信念;两篇文章都是为了悼念革命青年而作,都表现出了悲与痛、爱与恨的情感。③选材情况方面:《记念刘和珍君》重点记叙刘和珍的有关事迹,表现对烈士的敬仰以及烈士牺牲意义的理性思考;《为了忘却的记念》则重点回忆了白莽和柔石,作者选取一些看似零碎却很能表现人物性格的小事,勾勒出两位烈士的崇高形象;两篇文章都是以写人记事为主的纪念性散文。④表达方式方面:《记念刘和珍君》抒情直露显豁,汪洋恣肆;《为了忘却的纪念》感情深挚沉痛,曲折隐晦;两篇文章都综合运用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的手法,都带有很强的抒情性。⑤修辞手法方面:《记念刘和珍君》使用反语、比喻、引用、反复、通感的修辞;《为了忘却的纪念》使用用典、反语、象征、比喻的修辞;两篇文章都使用了比喻、反语等大量的修辞手法。⑦语言风格方面:《记念刘和珍君》用词简约凝练而又强健有力;《为了忘却的纪念》则用笔委婉曲折,含蓄而不晦涩,委婉而富有情致。
(这部分也是本课的重难点,尤其是作者语言风格方面,要多引导学生圈点勾画重点语句,反复朗读品味,读出作者深挚而复杂的情感,读出对烈士的敬仰之情;讲解时也要适时引入对于两篇文章中“纪念”与“忘却”词语的理解)
课堂小结
李希凡在《论鲁迅的“五种创作”》中说:“同是纪念烈士的记事散文,同是在写“不能忘却”的主题,《为了忘却的纪念》的革命抒情,就和《记念刘和珍君》有着完全不同的表达方式。如果说,在《记念刘和珍君》里,汪洋恣肆的激怒与哀痛,形成了诗意汹涌的感情的波涛,显示着对虐杀者的极端的憎恶与仇恨,并深刻地总结着血的经验与教训,昭示着革命的人们奋勇向前;那么,在《为了忘却的记念》里,这同样的激怒与哀痛,却把那动人心魄的感情力量蕴蓄在心,出之于笔端的,是深沉的记实。”
教师寄语
鲁迅在《热风·随感录四十一》中说:“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此后如竟没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学生齐读)
作业布置
(文段写作)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鲁迅先生沉痛纪念的刘和珍、白莽、柔石、冯铿、李伟森、胡也频,又何尝不是中国的脊梁呢?假如他们其中的一位要参与“中国的脊梁”评选活动,你会选谁?请为他(她)写一段推荐词。要求:至少运用两种修辞手法,20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