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9《屈原列传》《活出生命的意义》群文阅读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9《屈原列传》《活出生命的意义》群文阅读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1.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1-11 18:22: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屈原列传》《活出生命的意义》群文阅读
【教学设想】
程翔老师说:“我酷爱《屈原列传》,每次读它都内心颤抖。”不仅程翔老师有此种感受,笔者也有。感动屈原那清白、爱国的节操,憎恨楚怀王那愚蠢的行径……每一次教学,都要认真考虑怎样才能让学生理解并学习屈原的宁赴常流的精神和坚贞不渝的爱国情操。世易时移,要让学生回到那个诸侯纷争的时代去理解屈原并内化为自己的成长养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期中考试之后,部分学生情绪受到考试影响不稳定。趁机,让学生阅读经典《活出生命的意义》。此书的作者是维克多·弗兰克,他意义疗法的创立者,他的理论已成为弗洛伊德、阿德勒之后维也纳精神治疗法的第三学派。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曾被关进奥斯维辛集中营,受尽非人的折磨,九死一生,只是侥幸地活了下来。在《活出生命的意义》这本小书中,他回顾了当时的经历。而作为一名心理学家,他并非像一般受难者那样流于控诉纳粹的暴行,而是细致地捕捉和分析自己的内心体验以及其他受难者的心理现象,处处充满理性思考。
为什么要将《屈原列传》和《活出生命的意义》放在一起阅读呢?首先,人物遭遇有相同点。屈原处境艰难,先后两次被流放,很不得志;维克多·弗兰克在奥斯维辛集中营遭受非人的折磨,作者在书中只写出冰山一角,但已经让读者万分震惊了。其次,屈原与维克多·弗兰克对待生死看法不一。当渔夫劝说“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时,屈原却说“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温蠖乎”,于是自投汨罗而死;而维克多·弗兰克在集中营中却千方百计地想活下来,最后侥幸活了下来。如此比较阅读,能更多地激发学生的思考,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另外,要想让文本助力学生的成长,除了阅读,还必须写作。因此,笔者设计问题,以问题为牵引,通过写随笔来促使学生深入思考。
这一篇文本和一部书,放在一起阅读,难度很大。笔者设计整个学习时间比较长。
【学习过程】
第一阶段:11月15日至11月21日,一周时间阅读《活出生命的意义》。先后布置两次读书随笔。上课交流讨论。补充周国平《苦难的精神价值》文章。
第二阶段:11月22日至11月24日,三课时学习《屈原列传》。
第一二课时,学生自己疏通文意和讲解重点的文言知识。有几处学生不准确:
1、“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此句“夺”字课下有注解,而“与”没有,有的学生理解成“给”。笔者让学生查《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然后整理“与”的义项。
2、“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此句的“君”到底指谁?如果是楚怀王,那么此段的段首“长子顷襄王立”,由此说明楚怀王已经死于秦。如果不是指代楚怀王,那么此段后面“卒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怎么还会出现“怀王”呢?显然是指代楚怀王。后来学生们再体会再讨论,确定“君”就是指代楚怀王,是作者多少年后从第三者的角度客观陈述的。
3、“读《鵩鸟赋》,同死生,轻去就,又爽然自失矣。”这句话在《教参》上的翻译为:读完贾生的《鵩鸟赋》,看到他将生死等同……学生很疑惑,翻译中的“他”是指贾生,还是指屈原?没有定论,我也很疑惑。等到下课后到网上查阅,跟同事讨论之后,认为指的是贾谊。因为贾生的《鵩鸟赋》是借与鵩鸟问答以抒发自己忧愤不平的情绪,并以老庄的齐生死、等祸福的思想以自我解脱。那么最后一段“太史令曰”是对整个“屈原贾生”写得传记,而非仅仅是屈原的。上面一段落的省略号,省略的内容就是贾谊传记。建议节选的时候,将“读《鵩鸟赋》……”这句话用省略号省去。这样不至于引起混乱。
第三课时,交流讨论屈原的爱国精神。补充《论屈原的爱国精神以及当代价值》和《两种人生观的抉择——关于<离骚>的中心主题和屈原精神》两篇论文。
第三阶段:布置题目学生写作,然后印发学生文章进行交流。写作题目如下:
《屈原贾生列传》最后的太史公曰中,当“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时,就悲其志;而“及见贾生吊之”,又怪“屈原以彼其材,游诸侯,何国不容,而自令若是?”司马迁对屈原选择自投汨罗而死这条道路,有一些异议。你认为屈原应该走哪条路。请立足一方观点,驳斥另一方观点。不少于400字。
【习作展示】
1(第一次随笔):
痛苦不是唯一获得意义的方式,如果是可避免的,应当尽量避免它。
这本书前半部分讲述了作者在集中营的经历,后半部分讲述了意义疗法以及作者离开集中营后的部分生活与反思。
其中有一篇提到“存在之虚无导致抑郁,侵犯和成瘾依赖,但是即便不是所有自杀,都是出于无意义感,如果自杀者意识到某种意义的存在,他也会克制住,终止自己生命的冲动”,和“89%的人需要某种东西才能活”,这切切实实的击中了我。做一名曾经有过这种冲动的,不成熟的人,我在那段时间里浑浑噩噩。认为生活没有丝毫意义,但是我需要“责任”,赡养父母照顾幼弟,是这种出于心底的责任,让我一天天的咬牙坚持,那几乎是我最黑暗的时期。但现在回忆起来却有些模糊了,不知道自己是怎么坚持下来的。也忘记了当时满脑子的想法是什么,那时候是真实的与世界产生了割裂感,现在也无比庆幸能够坚持下来,正如作者所写“那些自杀未遂的人,后来都反复跟我讲,没有死成,对他们来说是多么幸运和幸福。”“即便1000个患者中只有一个出现了这样的转机,谁敢保证这种转机不会发生在你身上呢?但首先你得活到那一天,所以你应该活着,等待那一天的到来,而且从今天开始,你就有责任活下去”
即便感觉有些不妥。但是今天是真的有感而发,我再次感谢您,也再次感谢活着。
曾经在谈起那件事的时候,面上不在乎的神色,可眼泪却偏偏留下来。我甚至不知道为什么会流下眼泪,但是如今再提起的时候,却不会再留了,我终于明白,那是身体在哭泣。是因为看似放下,实则深埋心底的恐惧与痛苦,如今终于能够坦然面对,并且寻找生命的意义,不论他是什么,总归不是沉溺于痛苦之中,因为那会遮蔽你的眼睛,让整个世界都暗淡下来。
1(第二次随笔):
读完《活出生命的意义》后,我一直渴望寻找到自己生命的意义,当时我认为对我来说,生命的意义或许存在于一个我喜爱着的,不想失去的人的身上,又或许存在于一件我永远不会放弃的事情上。但直到周五晚自习课间,我突然明白了解了自己生命的意义,这份情感从心底迸发而出,难以抑制。
星期五晚自习课件,我久违的走到了教室外的走廊上,漫无目的,无所追寻。就这样怅然若失,一直走到走廊拐角,在那里,我看到了高一上学期同我“亲密无间”的挚友正在相互搏杀。看到我走来,他们便“亲切”地将我拉到他们无情的“搏斗”中去。一番嬉闹过后,重逢的喜悦冲刷走了憋闷在心中几近一周的不知所以的苦闷。班长经过我们身边时,我曾激动地对班长喊道:“班长!我找到了生命的意义了。”
“活着”,我想这便是我生命的意义,虽然这听起来可能荒谬可笑,但这却是我从嬉闹过后由心而发的一句“活着真好啊”,所得到的感悟,所追求到的意义。
我一直坚信着世间万物都有其存在的道理,因此我的生命的意义,也许从出生的那一刻便已拥有了。或许是脚踏实地的活着,又或许是光辉灿烂的走下去,但能在人世来过,或许便是最大的确幸。
有的人生命的意义弘扬远大,正如书中的作者的生命之意义便在于帮助他人找到他们生命的意义。但有时,你的寻在能对他人造成一丝影响,也许是温暖了某人,又也许是激励了某人,这都是生命存在的意义,这虽然微小,但也重要。
因此,我想这一点一滴的面对世界或者他人的影响便是我留存于世的意义,而这正是通过活着来实现的。
正是因为“活着”,我才能体会到世界的美好,能从嬉闹中放空自己的大脑。过去的一段时间,我曾迷惘过,在那时,我的生活仅仅是生活,我所维持的人际关系仅仅是为了维护而维持,我的言行举止仅仅是在找寻该行为所带来的最大利益或效益,很少真正对别人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将一切的一切都压抑在自己的心中,到了极值后,才通过自嘲或者自我欺骗来排解心中的苦闷。
当时我只是我的生活的附庸,而现在我想要简简单单的仅仅为“活着”而活着,为“快乐”而快乐。做自己的主人而并非自我的奴仆。
也许有人会觉得仅仅为了“活着”的人生没有追求与理想,仅仅是一具存活于世的行尸走肉,生命中的快乐也被名为乐观的泡沫所包裹,一触即碎。但人总是在失去中得到,就如同暂时的离别是为了更好的相遇一般,美好的暂时流失更是通过“活着”来追回的。又试问谁生来便有理想与追求?但正是因为我依旧阔步走在漫漫人生路上,我才能拥有勇气与机会去觅得抱负,去遇见此生重要之人,去把握此生难得之事。因此“活着”正是我的生命对自己的价值。
今晚的夜色很深,抬眼望去,四周皆是死寂,唯有心中仍存有那烂漫童年时所看到的繁星。渐渐地,开始期待清晨那一抹朝阳,期待“活着”的我。
阅读下面材料并写作。
《屈原贾生列传》最后的太史公曰中,当“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时,就悲其志;而“及见贾生吊之”,又怪“屈原以彼其材,游诸侯,何国不容,而自令若是?”司马迁对屈原选择自投汨罗而死这条道路,有一些异议。你认为屈原应该走哪条路。请立足一方观点,驳斥另一方观点。不少于400字。
【学生文章节选】
1:从屈原本人的角度来看,他的死是一个必然的结果,无论有无价值。虽然如此,但我还是想说,屈原真是不该选择自投汨罗而死这条道路。
……屈原时代的楚国,上无明君,下无贤臣,早已垂垂暮老,一击即溃。如果说在此之际他的死值得,那他就能以死来挽救楚王的回心转意,那么楚国的风俗会为之一改。而事实上,他的死并没有起到作用。既然这样,又怎么能说屈原的死是真正有意义呢?
2:屈原自投汨罗而死,很荒谬。……活着,本身就是一个永恒无尽的话题。人们在活着的过程中不断寻找活着的意义,其实活着的意义无法定义,但是这并不代表不存在。就好比,世界上没有一个人能够画出完美的圆,但是完美的圆这个概念却是客观存在的,那么活着的意义是什么?是人们心中没有实现的理想,还是过去那段岁月在脑中闪烁?……
3:以我的观点,赞同屈原选择自投汨罗而死这种观点是以置身局外的习史者的身份提出的,不过是自私狭隘之见。所谓“值”与“不值”,那应该由生命本身来评估认定,而不是旁人指指点点、大放厥词。有人认为他的死亡对后世影响难以估量,但从屈原本人来看呢?他想警醒楚王,想挽救楚国,投江自尽只为发出最后一声哀鸣。……
4:屈原投汨罗而死,昭示着他与黑暗现实斗争到底的顽强精神,折射出他至死不渝的高尚情操,更镌刻着他忠贞不渝的爱国情怀。他的离去,不是个体的消失,而是时代的开启。中国的爱国主义精神始于屈原,自他以后,又有多少有志之士怀揣初心与污浊奋战到底,和黑暗决裂?他的死不是肉体的逝去,而是精神的升华。反观那些力劝屈原苟活于世、混于污浊之中的观点……
5:但他们都忽略了屈原那无比崇高的爱国情怀,这样的人怎么会抛弃祖国,为别国效力呢?还有人说他是愚忠,但热爱生养的土地,不是每个人应该做的吗?若屈原之死无甚意义,那文天祥、谭嗣同等为国捐躯的人,还能被歌颂吗?陆游、辛弃疾这样的爱国诗人,会受到后人的尊敬吗?
6:一个人的死,反映了一个人的活。试图逃离死亡之人,其生命也停滞不前。屈原以死明志,正因他是傲岸不屈的伟丈夫,才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啊。诚然,屈原若是选择活下去,或许能留下更多作品,但是,他活下去,是选择了与世俗妥协。肉体存活,精神却被湮灭了,又怎能写出《天问》《离骚》这样的巨著呢?千百年后,他的故事仍在人间回响,正是因为太多处境和屈原相似的人,或选择妥协,或逃避现实。鲁迅先生有言:“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直视淋漓的鲜血。”屈原正是真的猛士,才直面不公,才以死明志啊!
【教学反思】
不可否认,这两篇文本的阅读难度很大。即使笔者在阅读活动和写作活动尽心设计,而个别学生仍然感觉很困难,这种情况能够理解。跟学生的语文基础有一定的关系。如果群文阅读选择的篇目没有一定的思维含量,难度也不大,那么怎么应对高考?2021年山东新高考试卷现代文阅读一,将朱光潜的《诗论》片段跟钱锺书的读书札记整合在一起群文阅读,难度也不低。温儒敏先生说过:“不抱怨,不等待,承认现实,着眼长远,从我做起,从点滴做起,能改一点是一点。”笔者的尝试,考虑得有些不妥当,但慢慢地做就是了。
令笔者欣慰的是:对比阅读这两个文本,对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养成,有一定的作用;他们所写的文章便是明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