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6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1-11 06:27: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道中国的外交政策,能说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背景、简单过程和主要内容、作用,掌握万隆会议的相关史实及“求同存异的外交方针。
2.体会新中国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树立外交形象和地位的决心。为周恩来总理等外交人的精神所感动。
教学重难点
能说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背景、简单过程和主要内容、作用,掌握万隆会议的相关史实及“求同存异的外交方针。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多媒体展示和学生新闻播报:让学生知道独立自主是中国外交的基石,中国外交走和平发展道路,我国从建立之初就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5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目录教学:第五单元主题:国防建设和外交成就,16和17课是新中国的外交政策和对外关系。
板块教学:将外交征程分为三大篇章:第一篇章攻坚克难树形象,第二篇章砥砺前行脱困境,第三篇章波澜壮阔绘蓝图。
二、共同探讨
第一篇章:攻坚克难树形象
多媒体展示历史地图:新中国建立初期的外交形势。
教师设疑:同学们想一想,我们国家刚刚建立之初,所面对的外交环境是怎样的?
师生共同小结:
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的敌视;
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对中国的支持;
独立的亚非国家需要互相帮助、互相合作。
教师设疑:面对我们所处的国际国内环境,你认为我们应采取什么样的外交活动?
多媒体展示材料:
1.建国第一年同苏联等17国建交
(1)建国后的第一年与中国建交的17个国家(多媒体展示)
(2)中苏建交,毛泽东访苏并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展示课件,要求学生在课本上找出此项外交成果取得的意义)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观看视频:结束后让学生讨论并简单介绍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之后依照表格提炼要点:如何提出和确立的?内同时是什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有什么意义?
师生小结:
(1)什么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互相尊重领土主权(后改为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后改为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2)它是如何提出和确立的?
1953年,我国政府同印度政府就西藏地区的关系问题进行谈判。周恩来首先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两国关系的原则。
1954年,周恩来出访印度和缅甸,中印、中缅发表联合声明,正式确立“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中印、中缅两国关系的基本准则。
(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有什么意义?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标志着我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4)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60周年纪念大会
第二篇章砥砺前行绘蓝图
1.日内瓦会议(1954年)
要求学生快速阅读课本“知识拓展”有关日内瓦会议的材料,简单介绍日内瓦会议的时间、内容和周恩来作出的贡献,强调:中国第一次以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出席日内瓦会议。
2.周恩来参加万隆会议(1955年)
要求学生快速阅读课本78页的所有内容,然后依照表格讨论四个问题:
(1)从参加国看,这次会议有什么特点?(特点: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
(2)会议的中心议题(主题)是什么?(主题:保卫和平、争取民族独立和发展民族经济等)
(3)周恩来为什么能改变万隆会议的航向?(多媒体展示:周恩来的发言,发言的精髓就是:求同存异。)
(4)历史重现:万隆会议视频和三国反动言论的代表
帝国主义国家挑拨一些国家当着中国代表的面攻击共产主义,甚至怀疑中国对邻国搞“颠覆”活动,让学生分角色朗读破坏会议的各国代表的发言师生共同探究:什么是“求同存异”?请结合万隆会议的主题谈谈你的理解?
小结:(多媒体展示)
同:保卫和平、争取民族独立和发展民族经济等
异:社会制度不同、建设道路不同
教师引领升华:“求同存异”的方针,是打破会议僵局的关键,它促进了我国与亚非各国的团结,开创了我国外交的新局面。
拓展:在万隆会议上还形成了一种精神——万隆精神。
多媒体展示:亚非人民团结一致,保卫世界和平,增进各国人民间友谊的精神,称为“万隆精神”。
(5)万隆会议60周年纪念大会
第三篇章:波澜壮阔绘蓝图
视频《改革开放40周年中国外交成就》
小结:新中国成立之初,面对险恶的国际环境,我国通过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和万隆会议的成功,在外交上取得了重大成就。这也为新中国赢得了良好的外部环境,树立了崭新的国际形象。这都是在党的领导下,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的体现,同时也为我们此后的外交的突破和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