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4.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1-11 07:59: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一、课标分析
1、讲述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故事,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认识中国革命历程的艰难曲折;知道遵义会议。
2、加深对红军长征史实的了解,理解长征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的重要地位。理解长征精神,认识长征精神在根本上是一种追求解放的精神,还具有现实意义,它是一种伟大的象征,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强大动力。
二、教材分析
(一)教材内容和地位:
本课是部编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峙》的最后一课。主要讲述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的原因、艰苦历程和历史意义。重点介绍了党和红军历史上一次生死攸关的转折点——遵义会议。红军长征是党在成长中经受的一次重大考验,它关系着中国的前途与命运,具有双重地位:首先,它在国共十年对峙中具有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特殊地位;其次,它为后人留下的长征精神,具有很强的时代意义,因此,本课无论在本单元还是整个中国近现史乃至今天,都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同时,长征精神更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它具有浓厚的现实意义和强大的教育功能,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素材。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红军长征的路线及长征过程中的重大事件,知道遵义会议的内容及伟大意义;
2、分析理解长征胜利的原因和伟大意义。
【过程与方法】
1、结合长征组歌,以长征路线为线索,加深对长征艰苦性的了解,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并结合《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线图》,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
2、通过分析遵义会议前后红军面临的不同革命形势,把握会议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习红军不畏艰苦、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培养学生爱党、爱队、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牢记振兴中华的重任,并以此来激励自己刻苦学习、努力成才,为祖国的强大尽自己的一份努力。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1、中央红军的长征 2、遵义会议
教学难点:1、长征胜利的历史意义 2、长征精神
三、教学方法:
1)问题导学法 2)探究讨论法 3)讲授法、多媒体演示法
4)图示讲解法 5)故事讲述法 6)学科整合法
四、课前准备:
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搜集有关长征的资料、相关文学书籍和感人故事,对老人进行录音采访,结合学过的语文课文,能够复述长征感人故事。
2、教师:制作课件,收集大量视频资料、长征组歌等
五、教学思路及特色
本课共设计为五大篇章,设计了五个问题探究,以情感教学和情境教学为指主导,运用大量史实、图片、长征组歌和珍贵视频资料,进行学科整合,激发学生兴趣,让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为主,紧扣红军长征这一主线,以爱党爱军爱国为基调,充分发挥教与学两个积极性。为学生构建一个“情感化的课堂” ,一个“对话的课堂”,一个“感悟的课堂”。
六、教学过程
(一)激情引趣,导入新课
首先,播放两段关于长征的视频,营造特定的历史氛围,并提出问题:这是中国历史上的哪件大事?(生:长征)教师进一步指出:作为中华儿女,我们都应该了解长征,它不仅是一部史诗,更是一种精神。没有这段历史,就没有新中国的今天。教师设问:红军为什么要进行长征?红军长征过程中经历了哪些艰难险阻?为什么能取得长征的胜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二)合作探究,学习新课
第一篇章——送别红军,踏上征程
1、展示《长征组歌—告别》,同时展示江西中央革命根据地人民挥泪送别红军的图片,并配以《十送红军》这首歌,营造一个凄婉沉重的情景。让学生简谈感受,然后抛出问题:“江西人民为什么依依不舍送亲人红军踏上征途?”引入长征的背景和原因。小组从背景分析长征的原因,然后教师予以补充,得出结论。
设计意图:营造一个凄婉沉重的情景,体现了本课特色之一:给学生一个“情感化”的课堂,切身感受到红军和百姓情真意切,难舍难分。
问题探究一:红军为什么要进行长征?
展示《蒋介石发动第五次反围剿》,《五次反围剿双方人数图表》,分析原因。
结论:
背景:1、1933年10月,蒋介石调集50万军队对中央革命地发动第五次“围剿”。
2、中共中央负责人博古和军事顾问李德的错误指挥,未能粉碎的人的围剿。
原因: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第二篇章—--摆脱围堵,艰难长征
问题探究二:红军长征都经过哪些省?跨过了哪些河流?经过了哪些艰难险阻?
1、学生齐读毛泽东诗词《红军不怕远征难》,通过诗词,大致了解红军长征经历的大事。
2、展示《红军长征路线图》,让学生上台指图讲述长征的经过,锻炼学生的识图能力和讲解能力。(主要是中央红军的长征路线)
设计意图:通过直观的地图演示,把抽象的空间概念具体化,使学生从感观上直接感受到红军长征的路程之长,对红军长征的“难”有了初步的感受。学生在总结的过程中就会产生一些疑问,例如为什么要“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如何巧?飞夺泸定桥如何如何险?爬雪山过草地是怎样的状况等等。激发学生更进一步探究的兴趣。
第三篇章——遵义会议,大放光辉
组织学生观看视频《遵义会议》,并展示一下材料:
“如果说,长征中的党和红军是一艘航船,那么,毛泽东就是驾驭这航船驶向胜利彼岸的舵手;如果说,长征是一座永恒的精神丰碑,那么,毛泽东就是缔造这座丰碑的不朽巨匠。老人们说,没有毛泽东在危急关头的力挽狂澜,没有毛泽东高超的军事指挥艺术,没有毛泽东坚定地维护党和红军的团结,就没有长征的胜利和中国革命新局面的形成。”
问题探究三:遵义会议的背景、内容、意义?(课件)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为什么说确立了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就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党,挽救了中国革命呢?为何说遵义会议是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呢?
分析结论:
遵义会议之前,博古的左倾错误指挥导致了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和长征初期的失利。如果任由他指挥下去,红军仍然很危险。而遵义会议纠正了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左倾错误,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后由毛泽东、周恩来全权负责指挥军事。实际上就是确立了毛泽东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遵义会议后,在毛泽东的英明领导下,中国共产党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最后建立了伟大的新中国。所以说,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从而挽救了红军,挽救了党,挽救了中国革命,所以说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中国共产党诞生于1921年,到1935年遵义会议召开的14年里,党的主要领导换了几任,先是陈独秀犯了右倾投降主义错误,造成大革命失败,接着博古等人犯了左倾冒险主义错误,使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1935年遵义会议后确立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后,革命从此一步步走向胜利,最终建立新中国。所以说,遵义会议是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
进一步结合课件:电影视频——飞夺泸定桥,然后让学谈感悟。
教师总结:我们今天的幸福和安宁是革命烈士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所以,我们应该倍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用勤奋和努力来报答我们的先烈!
设计意图:渲染气氛,通过谈自己的感悟,让学生切身感受到红军战士的大无畏精神!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展示史料:数字看长征
“红军一共爬过了18条山脉,其中5条终年冰雪覆盖;渡过24条河流;经过11个省份;占领过62座城市;突破10个地方军阀组织的包围,……平均每天行军71华里(35.5千米),一支大军及它的辎( zī)重要在一个地球上最险峻的地带保持这样的平均速度,可说近乎奇迹。”
——埃德加·斯诺的《西行漫记》
教师过渡:是什么样的一种毅力支撑着红军完成了这一伟大的壮举?从而导入下一个问题探究。
问题探究四:
1、长征路上艰难险阻,面对如此困难,红军为何能取得长征的胜利?
2、红军长征胜利的伟大意义是什么?
1、结论: ①.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②.红军广大官兵英勇善战,不怕牺牲,有崇高的理想信念。
③.广大人民群众的无私奉献和大力支持。
2、结论: ①.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
②.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
促使了中国革命新局面的到来。
第四篇章——长征故事,感动我心
设计了以下三个环节:
①学生展示:分小组讲述熟悉的长征故事,如来自语文课本、影视、小说画本中的相关内容,以体现充分发掘、利用不同学科课程资源为历史学科所用的理念,同时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②老人讲述:通过播放学生对老人的采访录音,指导学生学会从身边寻找历史的轨迹。
③教师展示:教师现场演唱长征组歌《过雪山草地》,配乐展示长征图片,深刻认识中国革命历程的艰难曲折。
设计意图:通过采取三种不同展示方式,学生现场讲故事、播放学生对老人的采访录音、教师现场唱《过雪山草地》等,让学生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深刻认识中国革命历程的艰难曲折,这是为下一步分析长征精神内涵做准备。
问题探究五:你认为什么是长征精神?
主要做法:先请小组谈感受,然后得出结论:
坚韧不拔、自强不息、勇往直前、不惧艰难、团结互助、顾全大局、
艰苦奋斗、甘于奉献、纪律严明、乐观向上……
出示材料:(学生齐读)
“伟大长征精神,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
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
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
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
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
——《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节选
教师设问:新时代我们应该如何继承和发扬长征精神呢?从而顺利过渡到下一篇章。
第五篇章——长征精神,世代永传
展示材料:
“全党一定要保持艰苦奋斗、戒骄戒躁的作风,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奋力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节选
组织学生畅所欲言:你认为新时代的长征精神体现在那些方面?我们应该怎样弘扬长征精神?课件配乐展示系列照片。
教师总结:同学们,今天我们不用再去爬雪山,过草地,钻枪林,冒弹雨,但长征精神永存,它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重要精神!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关注时事,将历史与现实紧密结合,认识到:老一辈的革命传统不能在我们这一代遗失,应当继承并发扬广大!应当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牢记振兴中华的重任,并以此来激励自己刻苦学习、努力成才,为祖国的强大尽自己的一份努力。
(三)课堂小结
回归课件最初的板书一页,【课件演示】小结归纳本课的内容:长征的原因、经过、伟大意义。
(四)达标检测(见课件)
(五)探究作业,拓展延伸
1、写一篇小论文:“长征精神之我见”
2、查找资料,选取一部长征电影或一本长征书籍进行阅读,写出观后感或读后感。
推荐书目:(配乐:红军不怕远征难)
书籍:《西行漫记》(埃德加.斯诺 ) 《地球的红飘带》(魏巍)
《峥嵘岁月: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亲历记 》
影视:《我的长征》《万水千山》《长征》《大渡河》
(六)教师寄语,情感升华
同学们,长征是一种精神,也是一部史诗,它不仅影响着中国的命运,也影响着我们每一个人。人生路就好比长征,就是一次次的突围,当遇到困难时,我们应该勇敢坚韧地走下去!
希望同学们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发愤图强,努力学习,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祝福同学们人生的长征之路精彩纷呈!
(七)板书设计(同课堂小结)
原因: 第五次反“围剿”失利
红军长征 经过: 开始:1934、10 江西瑞金
路线:
转折:遵义会议 1935年
结束:1936、10 甘肃会宁
意义: 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
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
促使了中国革命新局面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