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4课 程朱理学

文档属性

名称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4课 程朱理学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2-11-10 10:43: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38张PPT。 第4课宋明理学课程标准: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春秋:产生战国:发展秦朝:打击西汉:正统孔 子孟 子秦始皇董仲舒知识回顾宋明以前儒家思想是怎样演变的?一、理学兴起的大历史背景1、汉代儒学的衰落以及佛教、道教的兴起。2、儒、道、佛三教在彼此反复辩驳中相互吸纳渗透。3、儒家学者的探索与思考,注意吸收佛道中的某些思想丰富、创新儒学体系。江 南 春
唐?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
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中。
为什么这两种宗教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迅速传播? 三教图 材料一 据记载:唐代大诗人李白曾隐居深山一心炼丹;号称“诗佛”的王维亦官亦隐;白居易既学炼丹又虔诚礼佛,柳宗元、刘禹锡还公开宣扬自己“援佛入儒”的思想历程。
材料二 宋代高僧智园曾经说:“尝谓三教之大,其不可遗也。行正常,正三纲,得人伦之大体,儒有焉;绝圣弃智,守雌保弱,道有焉;自因克果,反妄归真,俾千变万态,复乎心性,释有焉。” 政恶多门久矣……三教(儒、佛、道)于是乎可一矣。
——隋·王通《中说·问易篇》
二、宋明理学(一)、时代背景(1)宋王朝鉴于唐朝的藩镇割据和农民起义引起的“三纲五常绝”的历史教训。(2)宋代重文轻武,对学术文化较少干涉,学术活跃。(二)理学的含义理学是一种既贯通宇宙自然(道教)和人生命运(佛教),又继承孔孟正宗(儒根本),并能治理国家(目的)的新儒学。它是以“理”或“天理”为核心的哲学思想体系。理学的形成,标志着儒家思想的成熟。(三)派别:1、程朱理学程
颐朱
熹程
颢(1)代表人物程颢,河南洛阳人,世称明道先生。程颐,世称伊川先生。 本朝(宋朝)之治……以理学为之根底也。义理之学独盛本朝,以程先生(二程)为之宗师也。
——黄震
朱熹(1130-1200),号晦庵,是二程思想的集大成者。 在中国历史上,前古有孔子,近古有朱子,此两人,皆在中国学术思想史及中国文化史上发出莫大声光,留下莫大影响。旷观全史,恐无第三人堪与伦比。孔子集前古学术思想之大成,开创儒学,成为中国文化传统中一主要骨干。北宋理学之兴,乃儒学之重光。朱子崛起南宋,不仅能集北宋以来理学之大成,并亦可谓其乃集孔子以下学术思想之大成。
——钱穆(2)主要思想①“理”(世界的本原)②格物致知”(求理的方法)③个人修养(“存天理,灭人欲”) (3)地位和影响(元、明)——世界观——方法论 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
——《二程遗书》一物需有一理。万物皆有理。
万物皆只有一个天理。
天下只有一个理。
天者,理也。
有理而后有象,有象然后有数。
——《二程遗书》 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无所逃于天地之间……为君尽君道,为臣尽臣道,过此则无理。
性即是理。仁、义、礼、智、信五者,性也。
——《二程遗书》或问:格物须物物格之,还只格一物而万理皆知?曰:怎得便会贯通?若只格一物便通众理,虽颜子亦不敢如此道。今日格一件,明日格一件,积习既多,然后脱然自有贯通处。
——《二程遗书》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大学》“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
——《礼记·大学》 圣人千言万语,只是教人从天理、灭人欲 。
—— 《朱子语类》“天理人欲,不容并立”,“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
——《朱子语类》朱熹著书图又问:“人或有居孀贫穷无托者,可再嫁否?曰:“只是后世怕寒饿死,故有是说。然后饿死事极小,失节事大。”
——《二程遗书》 《论语》《孟子》《中庸》《大学》是熟饭。看其它《经》是打禾为饭。
先读《大学》以定其规模,次读《论语》以立其根本,次读《孟子》以观其发越,次读《中庸》以求古人微妙处。
—— 《朱子语类》问题探究:程朱理学被官学化的原因是什么?提示:程朱理学被官学化的原因,主要是因为程朱理学重新梳理了儒家学说,并将“理”的存在和社会伦理秩序挂钩,满足了统治阶级对于整顿社会秩序、宣扬正统道德和巩固专制统治的需要。理学家个人的推动也有关系,如元朝大儒许衡的门下弟子权贵居多,因而对推动程朱理学在元代的地位进一步上升起到一定作用1、陆王心学(1)代表人物陆

渊王

仁①陆九渊的心学理论A.心是万物本原——“心即理也”B.求“理”的方法——“发明本心” 陆九渊
南宋思想家,
心学开创者
人称象山先生。此心此理,我固有之,所谓万物皆备于我,昔之圣贤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者耳。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心皆是理,心即理也。 
               
──《象山先生全集·杂说》②王守仁的心学理论 A背景:B.核心:“致良知” 王守仁
明思想家, 世称阳明先生。 问塾师:“读书最重要的事是什么?”
塾师说:“考中举人进士吧!” ???王阳明说:“中举做官恐怕算不得头等 大事,头等大事得数学做圣人吧?”问题探究:根据材料回答王守仁的思想主张。夫人者,天地之心,天地万物,本吾一体者也。生民只困苦荼毒,孰非疾通之切于吾身者乎?不知吾身只疾通,无是非之心者也。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
——王守仁:《王文成公全书》卷二《答聂文蔚》
“良知良能,愚夫愚妇与圣人同。”“人胸中各有个圣人。”“满街人都是圣人。”
——王守仁A、王守仁创立了庞大的心学体系,兼之他身居高位,事功显赫,又勤于讲学,因此明中期以后他学说得到了广泛的传播;
B、王学重视个体的主动作用,反对束缚,肯定普通人生活欲求的正当性,具有一定的思想解放作用;
C、心学的崛起,直接冲击了正统儒学的影响,对晚明思想界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刺激作用。③陆王心学的地位和影响强调: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争论是理学内部的分歧,两者最大的差异在于求“理”的方法不同。(四)评价:1、实质:3、积极作用:理学是对儒学的更新与丰富2、消极影响:理是世界的本原“心”即理也格物致知克服私欲
内心反省客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翻开历史一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
——鲁迅
“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理杀人”,“人死于法,犹有怜之者;死于理,其谁怜之”
——清·戴震
三从四德,
“三从” 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
“四德” 妇德、妇言、妇容、妇功李清照:“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有什么异同?(五)程朱理学vs陆王心学:五、对比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①都认为世界本原是“理”;
②都是儒学的新形式;
③强调“天理”与“人欲”的对立,要求自我修养,并积极服务社会。1、同:2、异:①是世界的本原不同,
程朱理学认为理是世界的本原,理在心外,而陆王心学认为心是天地万物的渊源,理在心中;
②是认识事物的方法不同
程朱理学 :“格物致知”
陆王心学:“发明本心”1、儒、道、佛三教合一形成于( )
A、两汉时期 B、魏晋时期
C、南北朝时期 D、唐宋时期
2、面对儒家思想受到道、佛两教的冲击,唐宋
儒学大师的态度是( )
A、放弃儒家思想
B、对儒、道、佛三教平等对待
C、坚持以儒家思想为本,吸收道、佛两教思想
加以完善
D、以佛学为主,吸收儒、道思想,形成一种
新思想巩固练习:DC3、关于宋代理学的评述,不正确的是( )
A、从本质上讲是儒学的新发展
B、宋代理学的代表人物主要是两程一朱
C、是儒学吸收道、佛两教的产物
D、程朱理学在宋代就确立了统治地位D4、关于宋代理学内容的评述,不正确的是( )
A、既阐述宇宙自然和人生命运,又继承孔孟
正宗和治理国家的思想
B、理是世界的本原,是天下万物都要遵循、
永恒存在的普遍原则
C、把握理的方法,就是凭空想象,无需接触
世间万物
D、理是先天而存在的C5、朱熹说:“......天得之(理)而为天,地得之
(理)而为地,凡生于天地间者,又各得之以为
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此话主要
是( )
A、从统治者的角度阐述封建伦理道德,规范
人们的言行,压制人民的反抗
B、阐述了君主专制的道理
C、阐述了自然界的法则
D、为了规范普通人之间的人际关系A6、关于陆王心学的评述,正确的是( )
A、是对程朱理学的否定
B、把握“理”和求“理”的方法与程朱理学是一样
的,即格物致知
C、是儒学在宋明时期的新发展
D、良知靠后天的学习才能得到C7、对宋明理学地位及影响的评述,不正确的
是( )
A、是宋明时期儒学的主流
B、将儒家思想发展成为集政治、哲学、伦理
道德等于一身的庞大的思想体系
C、宋明理学的适应新时期维护君主专制的需要
而形成的
D、对中华民族性格和人的发展没有积极作用D8、如果有人向陆九渊请教为学的方法和态度,他
应该会回答下列哪一叙述?( )
A、学问要求是尚实,方有助于国计民生
B、学习先圣先贤的经验和心得
C、要注重人内心的涵养工夫
D、要勤于读书研究,努力用功C9、佛教能在中国广为流传,但始终没以取代儒家
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其根本原因是
( )
A、儒家思想是整个封建社会最进步的思想
B、历代都有信奉儒家思想的人做大官
C、儒家思想不断改造完善,一直能够适应加强
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
D、儒家宣扬的仁政思想得到了人民的拥护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