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48.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1-11 12:11: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人教版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试题
一、诗歌鉴赏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送孔巢父①赴河南军
皇甫冉
江城相送阻烟波,况复新秋一雁过。
闻道全师征北虏,更言诸将会南河。
边心杳杳乡人绝,塞草青青战马多。
共许陈琳②工奏记,知君名宦未蹉跎。
【注】①孔巢父,少时苦学,后辞官归隐,与李白、裴准等隐居徂徕山,号“竹溪六逸”。②陈琳,归附曹操后,管记室,军国书檄多为陈琳所作。
(1)首联描绘了一幅怎么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简要赏析颈联的表达效果。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听颖师琴歌
[唐]李贺
别浦云归桂花渚,蜀国弦中双凤语。
芙蓉叶落秋鸾离,越王夜起游天姥。
暗佩清臣敲水玉,渡海蛾眉牵白鹿。
谁看挟剑赴长桥,谁看浸发题春竹。
竺僧前立当吾门,梵宫真相眉棱尊。
古琴大轸长八尺,峄阳老树非桐孙。
凉馆闻弦惊病客,药囊暂别龙须席。
请歌直请卿相歌,奉礼官卑复何益。
(1)《听颖师琴歌》是唐代著名诗人李贺的代表作之一,本诗前八句描写________,后八句叙写________。
(2)文字是无声的,却能够生动刻画有声的音乐,在《听颖师琴歌》中,李贺是如何表现古琴的音乐魅力的?3.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夜筝
白居易
紫袖红弦明月中,自弹自感暗低容。
弦凝指咽声停处,别有深情一万重。
(1)以“紫袖红弦明月中”一句为例分析这首诗歌的扣题艺术。
(2)在《琵琶行》中,他对“此时无声胜有声”的音乐境界作了铺排的描写,而在这首绝句中,则用简洁的笔法作了一个内涵丰富的暗示。请结合本诗分析。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下列各题。
秋思
陆游
老怀不惯著闲愁,信脚时为野外游。
过雁未惊残月晓,片云先借一天秋。
村醅似粥家家醉,社肉如林处处留。
七十已稀今又过,问君端的更何求?
【注】①端的:此处解释为究竟、到底。
(1)下列选项中对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老怀”一句“老”“不惯”既交代“秋游”的缘起,又暗示“秋思”的缘由。
B.颔联用比拟、对比的手法细致入微地描绘“雁”、“云”等意象,突出了“秋”的特点。
C.本诗先点明“秋游”的缘由,再写秋景、秋俗,最后直抒胸臆,结构严谨,脉络清晰。
D.本诗展现的乡村风俗及淳朴民风,与作者另一首诗《游山西村》相似。
(2)“问君端的更何求?”一句表达的情感深沉而复杂,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5.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
张先
①乍暖还轻冷,风雨晚来方定。庭轩寂寞近清明,残花中酒,又是去年病。
楼头画角风吹醒,入夜重门静。那堪更被明月,隔墙送过秋千影。
【注】①中酒:喝醉酒。
(1)根据形式判断,本词的词牌名是( )
A.踏莎行B.青门引C.诉衷情D.如梦令
(2)对本词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句写词人对春日里天气频繁变化的感受:天暖之感为“乍”;天冷之感为“轻”;风雨之定为“方”;“还”则点出冷暖交替频繁。
B.第二句写词人独处庭轩,面对风雨吹打后的残红狼藉,更是万端愁绪袭上心头,无计自持,只好以酒解闷,以致“中酒”。
C.第三句写词人在雕梁画栋处流连,被凉风吹醒,夜色浓浓、门户重重反衬出周边环境的宁谧,无限凄凉之感随醒而复炽。
D.全词融情于景,虚实交融,抓住“清明”的时令特征,营造了孤苦、寂寞、凄美的意境。
(3)结合全词内容,赏析“那堪更被明月,隔墙送过秋千影”句。6.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鹧鸪天范成大
①嫩绿重重看得成,曲阑幽槛小红英。酴醿架上蜂儿闹,杨柳行间燕子轻。
②春婉娩,客飘零,残花残酒片时清。一杯且买明朝事,送了斜阳月又生。
【注释】①酴醿:一种观赏植物,古有“酴醿花开春事了”的说法。②婉娩:天气温和。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嫩绿重重”,为所绘风光奠定底色。“曲阑幽槛”,把画面展开,打破“嫩绿”的单调,增添了曲折回环、花木幽深的立体感。
B.第三、四句蜂儿忙着采蜜,是点上的特写;杨柳堆烟的路上,燕子轻盈地穿飞,乃线状的描述。此二句承前两句而来,由静转动。
C.下阙开头以“春婉娩”总上,又以“客飘零”启下,形成反差。词人在羁旅中面对残花,聊斟薄酒,以获得片时清赏。
D.“一杯且买明朝事,送了斜阳月又生。”词人借酒打消对明朝事情的念想,迎接新的一天,体现了词人胸襟的开阔和旷达。
(2)本词情感丰富,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7.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①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
岑参
弯弯月出挂城头,城头月出照凉州
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
琵琶一曲肠堪断,风萧萧兮夜漫漫。
河西幕中多故人,故人别来三五春。
花门楼前见秋草,岂能贫贱相看老。
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
【注】①凉州:甘肃武威,河西节度使设于此地,写作此诗时,岑参在凉州做客。凉州河西节度使幕府中,使人有许多老朋友,常欢聚夜饮。
(1)下列对这首唐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写月亮从地平线上升起,次句写月亮在城头升高。月光的照耀,清晰地呈现出了凉州城的全貌。
B.诗歌四五句两次出现琵琶声,所指内容情感相同,都表现了琵琶演奏的缠绵悱恻,哀婉动人的特点。
C.诗歌前六句写环境,用顶针手法,句句用韵,两句一转,构成轻快咏唱的情调,表现凉州的宏大繁荣。
D.本诗和范仲淹的《渔家傲》都写边城,写秋天,写少数民族音乐,但二者表现的时代气氛有很大不同。
(2)岑参是盛唐诗人,本诗的“盛唐气象”是从哪些方面表现出来的?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
8.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各题。
舟过安仁
宋·杨万里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①②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夜宿徐公店
宋·杨万里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注释】①怪生:怪不得。②使风;本诗中指用伞当帆,促使渔船向前行驶。
(1)下列对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舟》诗是诗人乘舟路过安仁时被一艘小船上孩子们的行为触动有感而作。《夜》诗的题目表明了诗歌内容为诗人在徐公店住宿时所看到的景象。
B.《舟》诗中两个小孩虽坐在船上,却没有划船撑船,用的竹竿船桨都收放起来了,令人感到奇怪。《夜》诗描写了初春时节乡村里盎然的春意和天真可爱的儿童。
C.《舟》诗中的后两句形象准确地写出了诗人明了真相后的恍然,读完全诗,我们仿佛可以感知到诗人的豁然开朗和哑然失笑。
D.两首诗语言浅白,形象鲜明,作者描绘不同的生活场景,表现出了同样高超的艺术构思。
(2)杨万里诗中对儿童稚态的描摹,往往能够起到点活全诗的作用。请结合两首诗的内容对此加以分析。
9.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咏怀(其四十三)
①(三国·魏)阮籍
鸿鹄相随飞,飞飞适荒裔。
双翮临长风,须臾万里逝。
②朝餐琅玕实,夕宿丹山际。
抗身青云中,网罗孰能制。
岂与乡曲士,携手共言誓。
【注】①阮籍(210年-263年),三国魏人。字嗣宗。陈留(今属河南)尉氏人。竹林七贤之一。曾任步兵校尉,世称阮步兵。②琅玕:中国神话传说中的仙树,其实似珠。
(1)本诗从体裁上看,属于____体诗。以下不能作为本题判断依据的一项是( )
A.时代B.韵脚C.句数D.平仄(2)对本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鸿鹄”两句使用了三个“飞”,描摹强调了鸿鹄群飞的景象。
B.“双翮”两句以“凌”和“须臾”,强调鸿鹄高飞远翔的姿态。
C.“朝餐”两句从食物与栖所两方面,写出了鸿鹄的现实习性。
D.“抗身”二句运用反问,语气强烈,收束了前面六句的描绘。
(3)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评价阮籍的诗“阮旨遥深”。请结合这一观点赏析本诗。
1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寄李儋元锡
韦应物
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又一年。
世事茫茫雕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
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
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圆。
【注释】这首诗是韦应物晚年在滁州刺史任上的作品。韦应物在滁州任职的一年里,对朝政紊乱、国家衰弱、民生凋敝,极为忧虑。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全诗塑造了一个有志而无奈、进退两难的官员形象,披露了一个官员的思想矛盾。
B.首联点明分别的时间,“又”字说明距上次分别已经一年,强调了时间流逝之快。
C.颔联写自己的烦恼苦闷,“世事茫茫”既指国家的前途,也包含诗人个人的前途。
D.尾联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感激友人李儋的问候,急切盼望友人的来访的情感。
(2)诗歌的颈联备受赞扬,范仲淹叹为,“仁者之言”,朱熹盛称“贤矣”。请谈谈你对颈联的理解。
11.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各题。
菩萨蛮·春风试手先梅蕊
赵令畤
①②春风试手先梅蕊,姿冷艳明沙水。不受众芳知,端须月与期。
③清香闲自远,先向钗头见。雪后燕瑶池,人间第一枝。
【注】①(pīng):光润而美的样子。②端须:只该。③瑶池:相传为西王母居住的仙境。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的起句奇绝。“试手”二字采用拟人的手法,写春风独钟情于梅花,暗含对梅花的赞颂。
B.上片第三、四句先扬后抑。第三句削弱了梅花孤高的气势,隐含一丝落魄的哀伤;第四句则把梅花之清高孤绝与月亮相匹配。
C.下片第一、二句写梅花的幽香。正因为花香清雅而幽远,女子便纷纷把梅花装饰在头发上,一个“先”字强调了它与“众芳”的区别。
D.整首词始终围绕梅花来写,赞誉梅花的品格。词人一生仕途坎坷,以梅花自喻,寄托自己深沉的感情。
(2)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作者是怎样表现梅花清幽高洁孤绝的特点的。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花犯·苔梅①王沂孙②古婵娟③,苍鬟素屬,盈盈瞰流水。断魂十里。叹绀缕飘零,难系离思。故山岁晚谁堪寄。琅玕④聊自倚。谩记我、绿蓑冲雪,孤舟寒浪里。
三花两蕊破蒙茸,依依似有恨,明珠轻委。云卧稳,蓝衣正护春憔悴。罗浮梦⑤半蟾挂晓,幺凤冷、山中人乍起。又唤取、玉奴⑥归去,余香空翠被。
注:①范成大《梅谱》云:“古梅……又有苔须,垂于枝间,或长数寸,风至绿丝飘飘可玩。”②王沂孙,宋末元初词人。本词当作于德佑二年三月宋奉表降元、临安失守后。③婵娟:形态美好。④琅玕:翠竹。⑤罗浮句:罗浮梦,梅花梦。半蟾,弯月。幺风,状如凤凰而小,故称幺凤。⑥玉奴:南朝齐东昏侯妃潘氏小字玉儿,齐亡后义不受辱而死。
(1)下面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前三句描写苔梅苍古清奇的美好形态,苔须如发衬其素色雪容,流水清澈映其盈盈清姿。
B.词人暮年遭家国丧乱,见苔须飘零更觉孤寂,不禁忆起寒浪孤舟,身披绿蓑寻梅的情景。
C.“云卧”表梅之高洁,“蓝衣”写苔丝的形状,“护春憔悴”的悲吟中透露出感伤的心境。
D.词人从梦中醒来,残月挂空天色欲晓,一片清冷空寂;但花去香留,又觉得心里有所安慰。
(2)有人评价王沂孙的词“托物寄意,运意高远”,请赏析“三花两蕊破蒙茸,依依似有恨,明珠轻委”这几句的精妙之处。
1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
岑参
鸡鸣紫陌曙光寒,莺啭皇州春色阑。
金阙晓钟开万户,玉阶仙仗拥千官。
花迎剑佩星初落,柳拂旌旗露未干。
独有凤凰池上客,阳春一曲和皆难。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从宏大处开篇,充分展示皇宫的景象。“寒”“阑”二字暗示了春色将尽的凋零和作者内心略带凄凉之感。
B.颔联以景寓情,蕴藉深沉,“金阙”“玉阶”其辞藻富丽堂皇,写出了一派升平之景,反映了诗人渴望中兴之心境。
C.颈联着力渲染了上朝的景象,展现了一幅繁华的上朝盛况。“迎”“拂”二字生动形象,描写细腻。
D.本诗以“早朝”为中心,对“早”与“朝”的关系处理得当,既巧妙结合春景,又写出了宫廷气象和上朝的威仪庄严。
(2)诗的尾联落笔不凡,感情复杂深刻。请结合全诗分析其表现的情感和手法并作简要分析
14.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
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
岑参
弯弯月出挂城头,城头月出照凉州。
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
琵琶一曲肠堪断,风萧萧兮夜漫漫。
河西幕中多故人,故人别来三五春。
花门楼前见秋草,岂能贫贱相看老。
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
(1)从体裁角度看,本诗属于________。
(2)以下评论适合本诗的一项是( )
A.苍凉萧索B.欢快明朗C.旷达豪迈D.宛转低回
(3)本诗运用了顶针的修辞,如“弯弯月出挂城头,城头月出照凉州”中出现的两处连接的“城头”等。请对此加以赏析。
15.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各题。
①谒文山祠
边贡
丞相英灵迥未消,绛帷灯火飒寒飙。
②黄冠日月胡云断,碧血山河龙驭遥。
花外子规燕市月,水边精卫浙江湖。
③祠堂亦有西湖树,不遣南枝向北朝。
【注】①文山:文天祥的号。②“黄冠”:即道士之冠,指道士生活。据说元统治者曾以高官厚禄劝降,文山不从,请求出家为道士,保全自己的名节。③西湖树:《西湖志》记,“岳王坟上古木,枝皆南向”。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描绘红色的帷帐在寒风里飘动,旨在暗示文山当年在风雨飘摇中孤军奋战的场面。
B.颔联概括了文山欲“黄冠”度余生而不得后慷慨就义、终未能挽救国家败亡的事实。
C.诗人接连引用神话故事,意在表现文山死后英灵未消,赞扬了他志不可夺的坚强毅力。
D.诗歌运用浪漫手法,回顾了文山生平主要事迹,表现了他的精神及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2)请结合全诗赏析尾联。
16.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小题。
水龙吟·过黄河
许有壬
浊波浩浩东倾,今来古往无终极。经天亘地,滔滔流出,昆仑东北。神浪狂飙,奔腾触裂,轰雷沃日。看中原形胜,千年王气。雄壮势、隆今昔。
①鼓枻茫茫万里,棹歌声、响凝空碧。壮游汗漫,山川绵邈,飘飘吟迹。我欲乘槎,直②穷银汉,问津深入。唤君平一笑,谁夸汉客,取支机石。
【注】①槎:竹、木複。②传说汉代张赛乘槎寻河源,见妇人浣纱,问之,曰:“此天河也”乃与一石而归,问严君平,云:“此支机石也。”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的开头两句从大处着笔,从时空角度写黄河气势之大、存在之久,奠定全词基调。
B.黄河浪涛激越飞腾,气势磅礴,声响如震天之雷,让游赏者心生惊恐,徘徊不前。
C.“歌声、响凝空碧”描写手法和王勃《滕王阁序》中的“纤歌凝而白云遏”相似。
D.下片中“鼓枻”“乘槎”为实写,“直穷银汉”为虚写,虚实结合,韵味无穷。
(2)前人认为本词风格豪放,请结合“壮游汗漫,山川绵邈,飘飘吟迹”作简要分析。
17.阅读下面这诗,完成各题
渊明携酒图①
[宋]梁栋
渊明无心云,才出便归岫。东皋半顷秫,所种不常有。苦恨无酒钱,闲却持杯手。今朝有一壶,携之访亲友。惜无好事人,能消几壶酒。区区谋一醉,岂望名不朽!闲吟篱下菊,自传门前柳。试问刘寄奴②,还识此人不?
注:①此诗是一首题画诗。梁栋(1242—1305),湘州(今湖南长沙)人。咸淳四年(1268)进士。宋亡,不愿为新朝效力,先归武林(杭州别称,以武林山得名)闲居,后又隐居在大茅山中。②寄奴:南朝宋高祖刘裕的乳名。陶潜曾与刘裕同官晋朝。刘裕代晋称帝后,陶潜耻事二姓,作品只称甲子,不用刘宋年号。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绘画只能表现一刹那的景象和意态,而本诗从“今朝有一壶,携之访亲友”这一颇富想象的片段生发开来,不是工笔,而是写意,意在传神。
B.“闲吟篱下菊,自传门前柳”两句,写出了陶渊明“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的高洁志趣。
C.“惜无好事人,能消几壶酒”两句中,一个“惜”字,既写陶渊明无共酌之人,也写诗人自己的的孤寂感。
D.此诗基调闲适恬淡,诗人借赞美陶渊明表达自己内心的感慨。
(2)这首诗最后两句诗以诘问句作结,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18.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浪淘沙令
王安石
伊吕两衰翁,历遍穷通。一为钓叟一耕佣。若使当时身不遇,老了英雄。
汤武偶相逢,风虎云龙。兴王只在谈笑中。直至如今千载后,谁与争功!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咏史怀古的作品,首句歌颂了“历遍穷通”的伊尹和吕尚,展示了一代政治家鉴古论今的真实感情。
B.“若使当时身不遇”词人为伊尹和姜子牙感到庆幸,也为没有被知遇的英雄而惋惜。
C.下阕首写君臣遇合的偶然性,可是一旦“遇合”就会“风虎云龙”,使国家兴盛。
D.本诗用典贴切,借用历史中二位“英雄”,抒发自己郁郁不得志的情感。
(2)某位评论家说:“二翁合也,均本诗之□□也”,这两个字是本词的词眼。你知道词眼是什么吗?简要分析。
19.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饮湖上初睛后雨二首(其一)
【宋】苏轼
朝曦迎客艳重冈,晚雨留人入醉乡。
此意自佳君不会,一杯当属水仙王。
【正宫】塞鸿秋·湖上即事【元】张可久断桥流水西林渡,暗香疏影梅花路。蹇驴破帽登山去,夕阳古寺题诗处。
树头啼翠禽,水面飞白鹭。伤心和靖先生墓。
【注】和靖先生:北宋林逋。他曾隐居西湖孤山,种梅养鹤以自娱,卒谥和靖先生。其墓在孤山东麓。
(1)下面对两首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诗第一、二句描绘西湖一天之景:早晨天色朦胧,晨曦染红群山;傍晚阵雨飘至。
B.张可久的小令中,“正宫”是宫调,“塞鸿秋”是曲牌名,“湖上即事”是题目。
C.“暗香疏影梅花路”句化用宋代林逋《山园小梅》中的名句,巧妙描绘梅花特征。
D.张曲尾句的“伤心”直抒胸臆,抒发作者对林和靖先生之死不甘而又无奈的心情。
(2)两首诗歌所描写的西湖之景的特点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20.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寄外舅郭大夫【注】
陈师道
巴蜀通归使,妻孥且旧居。
深知报消息,不忍问何如。
身健何妨远?情亲未肯疏。
功名欺老病,泪尽数行书。
【注释】外舅:古代媳妇称公婆为“舅姑”,女婿称呼岳父为“外舅”。元丰七年五月,陈师道的岳父郭概由朝请郎转任提点成都府路刑狱。陈因家贫,无力赡私,所以妻子和三子一女都随郭赴蜀,陈则留在长安。此诗是分别后所作。
(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情真意切,通俗易懂,首联语调高昂,颔联沉抑,颈联呈淡淡的欢快,尾联归于平静起伏跌宕,尽真情之妙。
B.首句说从遥远的四川,回来一个带信使者。一个“通”字,把“巴蜀”和“归使”联起来,说明消息终于传来。
C.“妻孥且旧居”是写妻子儿女仍在外舅家居住,这是诗人的内心独白,体现了诗人既迫切又犹疑、惊喜交加的心情。
D.颔联中“深知”与“不忍”将诗人想知道家人消息但又怕是坏消息的矛盾心理体现得淋漓尽致。
(2)有人对诗的尾联甚为称道,试从情感与主题方面进行赏析。
【参考答案】一、诗歌鉴赏1.(1)新秋时分,诗人独立江边,船只渐渐远去,惟余满江烟波,此时孤雁掠过长空,诗句通过“江城”“烟波”“新秋”“孤雁”等意象,渲染了清冷凄迷的氛围,表达了送别时的愁怅和惜别之情。
(2)虚写,作者想解析:(1)新秋时分,诗人独立江边,船只渐渐远去,惟余满江烟波,此时孤雁掠过长
空,诗句通过“江城”“烟波”“新秋”“孤雁”等意象,渲染了清冷凄迷的氛围,表达了送别时的愁怅和惜别之情。
(2)虚写,作者想象边地的情景,预想孔巢父到河南后身边无同乡伴侣;反衬,“塞草青青战马多”,写塞上草青、马多,衬托出当地的荒凉寂寥。此联极写边地的荒寒和友情的缺乏,表达作者对友人的关切。【解析】【分析】(1)首联两句写相送。“江城”点明送别之地。“阻”既指相送之人视线为烟波所阻。“烟波”二字给送行抹上一层凄迷的色彩。送别本已令人心绪索然,何况又值新秋时分,孤雁掠过长空,更增人愁怅,下句翻进一层,借悲秋抒伤别之情。颔联两句用了“闻道”“更言”,以含糊的语气说出朝廷已派大军出征,说明“北虏”强大。“征北虏”“会南河”
则表现了军威之壮。
(2)颈联是设想孔巢父到河南后的情景,“边心杳杳”写孔驻守边防心情复杂、难过,“乡人绝”,预想孔到彼处后无同乡伴侣,从反面写出为他送行的友人的情谊。“塞草”句,极写塞上草青马多,衬托出当地的荒凉寂寥,此联写边地的荒寒和友情的缺乏,为下文埋下伏笔。尾联意思是说:军中虽荒寒而少友,但一为国事,二为自己的功名,还是应义无反顾地前往,何况因才华出众,人们都把你比作工于奏记的陈琳呢,相信你在仕途上一帆风顺,不曾潦倒蹉跎。表现了诗人对朋友功业的期许与美好的祝愿。
故答案为:(1)新秋时分,诗人独立江边,船只渐渐远去,惟余满江烟波,此时孤雁掠过长空,诗句通过“江城”“烟波”“新秋”“孤雁”等意象,渲染了清冷凄迷的氛围,表达了送别时的愁怅和惜别之情。
(2)虚写,作者想象边地的情景,预想孔巢父到河南后身边无同乡伴侣;反衬,“塞草青青战马多”,写塞上草青、马多,衬托出当地的荒凉寂寥。此联极写边地的荒寒和友情的缺乏,表达作者对友人的关切。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内容的基本能力。首先,根据描述景物和场面以及人物活动等特点进行分层;接着,提取几个概括性词语分点概括几幅画面;最后,结合诗句分析各个画面内容。
(2)本题考查学生诗歌炼句的基本能力。综合赏析诗句注意内容和形式的角度分析,内容上从意象的选取、意境的创设、构思的精巧、情感的表达的角度进行分析,形式上从遣词造句以及艺术手法的运用上分析。
2.(1)琴声(弹琴);请歌(求诗)(2)①大量运用比喻来刻画音乐,将乐声比作“凤语”“鸾离”“佩玉”敲击声等;②运用丰富瑰丽的想象,赋音乐以形象,来写旋律的变化,如初听如彩云追月,再听如越王夜起、解析:(1)琴声(弹琴);请歌(求诗)
(2)①大量运用比喻来刻画音乐,将乐声比作“凤语”“鸾离”“佩玉”敲击声等;②运用丰富瑰丽的想象,赋音乐以形象,来写旋律的变化,如初听如彩云追月,再听如越王夜起、老翁牵鹿,高昂处如挟剑斩蛟、张旭泼墨;③侧面烘托,如写自己病中听曲,全然而愈。【解析】【分析】(1)仔细阅读诗歌,理解诗歌前后八句所写的意思,根据其意思来概括其叙写的内容。比如前八句,“别浦云归桂花渚,蜀国弦中双凤语。芙蓉叶落秋鸾离,越王夜起游天姥。暗佩清臣敲水玉,渡海蛾眉牵白鹿。谁看挟剑赴长桥,谁看浸发题春竹”意思
是说:初听听那琴声,仿佛天河彩云追月,又仿佛蜀琴双凤和鸣;再听听那琴声,仿佛荷塘叶落,秋鸟啾啾,又仿佛越王夜起,伏首天姥;那琴声,像清官服中佩玉瑾击水晶那样清亮,象白眉仙翁骑鹿仙游那样清远飘渺。激越之处,犹如周处长桥斩蛟/剑气如虹,波涛汹涌/犹如张旭披发浸墨,纵横跌宕,酣畅淋漓。由此可以得出前八句主要运用比喻和想象手法,详尽地描写了琴声。后八句“竺僧前立当吾门,梵宫真相眉棱尊。古琴大轸长八尺,峄阳老树非桐孙。凉馆闻弦惊病客,药囊暂别龙须席。请歌直请卿相歌,奉礼官卑复何益”,意思是:待曲终之后,天竺的颖师立在我门前,眉角分明,真有梵宫真相的庄严。看古琴,转弦的柱子长有八尺,纯正峄山之南的老桐木,那可真是古今制琴的好材质。在凄凉的馆舍,我哪顾得自己一身病容,听闻这琴声,应声起,暂把药囊放一边,匆忙离开龙须席。只可惜呀,我这奉礼官职位卑微,要请作歌者,应该请卿相大官,颂歌与你的琴声才能相配啊。根据最后两句“请歌直请卿相歌,奉礼官卑复何益”,可知天竺的颖师弹完琴之后,立到我门前是请求我为他作歌,所以后八句是写“请歌”。解答此类题,一定要弄懂诗歌的意思,然后抓住诗歌中关键此句概括其表达的内容。
(2)本题题目是“文字是无声的,却能够生动刻画有声的音乐,在《听颖师琴歌》中,李贺是如何表现古琴的音乐魅力的”,也就是问学生诗人是如何刻画古琴的音乐魅力的。解答该题时,首先找出诗歌中描绘刻画古琴的音乐魅力的诗句,然后分析这些诗句是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来刻画表现古琴的音乐魅力的。仔细阅读诗歌,可知诗歌的前八句“别浦云归桂花渚,蜀国弦中双凤语。芙蓉叶落秋鸾离,越王夜起游天姥。暗佩清臣敲水玉,渡海蛾眉牵白鹿。谁看挟剑赴长桥,谁看浸发题春竹”是直接刻画琴声,表现古琴的音乐魅力。这八句在具体描写琴声时主要运用了比喻和想象的修辞手法来描写琴声和古琴的旋律,把琴声比作“双凤语”“鸾离”“佩玉”敲击声等,形象写出琴声悦耳清脆的特点。“别浦云归桂花渚”“越王夜起游天姥”“渡海蛾眉牵白鹿”“谁看挟剑赴长桥,谁看浸发题春竹”几句诗人运用了瑰奇的想象,写自己初听如彩云追月,再听如越王夜起、老翁牵鹿,高昂处如挟剑斩蛟、张旭泼墨,赋音乐以形象,写出了乐曲旋律的变化。这是对琴声和乐曲旋律的直接描写。还有“凉馆闻弦惊病客,药囊暂别龙须席”写诗人自己在凄凉的馆舍中,听到如此悦耳的琴声,顾不上自己的一身病容,应声起,暂把药囊放一边,是从侧面烘托琴声的悦耳动听,让诗人全然忘记病痛,或者说从侧面烘托琴声的悦耳动听,让病中的诗人全然而愈。
具体作答时,先指出具体运用的手法技巧,然后根据以上分析,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不能只答手法,而丢掉了具体内容分析。
故答案为:⑴琴声(弹琴)请歌(求诗)
⑵①大量运用比喻来刻画音乐,将乐声比作“凤语”“鸾离”“佩玉”敲击声等;②运用丰富瑰丽的想象,赋音乐以形象,来写旋律的变化,如初听如彩云追月,再听如越王夜起、老翁牵鹿,高昂处如挟剑斩蛟、张旭泼墨;③侧面烘托,如写自己病中听曲,全然而愈。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归纳诗歌内容要点,概括诗歌中心意思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明确题目要求,然后回归诗歌,仔细阅读诗歌,根据其意思来概括其叙写的内容;解答此类题,一定要弄懂诗歌的意思,然后抓住诗歌中关键此句概括其表达的内容。
(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表达技巧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指出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然后结合题内容分析是如何运用该表达技巧的,最后点出运用该表达技巧有什么表达效果,或者和表达了什么情感。
3.(1)“紫袖”、“红弦”,运用借代手法,分别是弹筝人与筝的代称。“紫袖红弦”不但暗示出弹筝者的乐妓身份,也描写出其修饰的美好,女子弹筝的形象宛如画出。而“明月”点“夜”,整句写出了穿紫衣的弹筝人在解析:(1)“紫袖”、“红弦”,运用借代手法,分别是弹筝人与筝的代称。“紫袖红弦”不但暗示出弹筝者的乐妓身份,也描写出其修饰的美好,女子弹筝的形象宛如画出。而“明月”
点“夜”,整句写出了穿紫衣的弹筝人在明月下弹奏着红色的筝的情景。
(2)弹筝人虽为人表演,却似乎忘记观察者的存在,而完全沉浸到音乐之中。所以说她是“自弹自感”并不知不觉俯下颜容。而音乐正是由于演奏者的情感而变得动人,之后音乐出现停顿“弦凝指咽声停处”,“别有深情”的不仅是音乐也是演奏者。乐曲从一个高潮趋向停顿,同时在停顿中蓄势待发,导向另一种新的高潮,这是音乐变化最活跃的阶段,所以“无”中包含着最大的“有”。【解析】【分析】(1)读懂全诗,精读第一句“紫袖红弦明月中”。该诗的题目是《夜筝》,是写诗人在夜晚欣赏一位女子弹筝。“紫袖红弦明月中”句写出了穿紫衣的弹筝人在明月下弹奏着红色的筝的情景。开篇以“明月”夜中,乐伎弹琴写起,“紫袖”、“红弦”,分别是弹筝人与筝的代称。以“紫袖”代弹者,与以“皓齿”代歌者、“细腰”代舞者一样,选词造语十分工整。“紫袖红弦”不但暗示出弹筝者的乐妓身份,也描写出其修饰的美好,女子弹筝的形象宛如画出。“紫袖红弦”照应标题中的“筝”。且首句以“明月”点“夜”。“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倘若“举酒欲饮无管弦”那是不免“醉不成欢”的,可以让读者联想到浔阳江头的那个月明之夜。本题抓住“紫袖红弦”照应“筝”,“明月”照应“夜”来回答即可。
(2)首句交代穿紫衣的弹筝人在明月下弹奏着红色的筝的情景。此句写到弹筝。连用了两个“自”字,这并不等于说独处,而是旁若无人的意思。它写出弹筝者已全神倾注于筝乐的情态。“自弹”,是信手弹来,“低眉信手续续弹”,得心应手;“自感”,弹奏者完全沉浸在乐曲之中。唯有“自感”,才能感人。“自弹自感”把演奏者灵感到来的一种精神状态写得惟妙惟肖。诗中对筝乐除一个笼统的“弹”字几乎没有正面描写,接下去却集中笔力,写出一个无声的顷刻。这无声是“弦凝”,是乐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这无声是“指咽”,是如泣如诉的情绪上升到顶点所起的突变;这无声是“声停”,而不是一味的沉寂。正因为与声情攸关,它才不同于真的无声,因而听者从这里获得的感受是“别有深情一万重”。“别有深情”
的不仅是音乐也是演奏者。乐曲从一个高潮趋向停顿,同时在停顿中蓄势待发,导向另一
种新的高潮,这是音乐变化最活跃的阶段,所以“无”中包含着最大的“有”。通过这一无声的顷刻让读者去领悟想象那筝曲的全部的美妙。《夜筝》全力贯注的这一笔,正是《琵琶行》中“冰泉冷涩弦疑绝,凌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一节诗句的化用。
故答案为:⑴“紫袖”、“红弦”,运用借代手法,分别是弹筝人与筝的代称。“紫袖红弦”不但暗示出弹筝者的乐妓身份,也描写出其修饰的美好,女子弹筝的形象宛如画出。而“明月”
点“夜”,整句写出了穿紫衣的弹筝人在明月下弹奏着红色的筝的情景。
⑵弹筝人虽为人表演,却似乎忘记观察者的存在,而完全沉浸到音乐之中。所以说她是“自弹自感”并不知不觉俯下颜容。而音乐正是由于演奏者的情感而变得动人,之后音乐出现停顿“弦凝指咽声停处”,“别有深情”的不仅是音乐也是演奏者。乐曲从一个高潮趋向停顿,同时在停顿中蓄势待发,导向另一种新的高潮,这是音乐变化最活跃的阶段,所以“无”中
包含着最大的“有”。
【点评】⑴此题考查赏析诗句的能力,要根据诗歌的内容和语言表达从写作手法、表现的情境、表达的情感几个方面来分析,对精彩的字词进行点评,指出其表达巧妙之处。
⑵此题考查鉴赏诗歌描写技巧的能力。本题没有细节的描绘,然而语言却极具丰富的暗示性内涵,因而由弹筝者的动作神态和听者的感受去分析即可体味出音乐的艺术效果。
4.(1)B(2)①抒发对乡村优美景色、淳朴风俗的喜爱与满足之情。在颔颈联描写了乡村的优美风景与淳朴风俗之后,作者发出感叹:“有如此美景、风俗,你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呢?”②表现了豁达的人生态度。作者此解析:(1)B(2)①抒发对乡村优美景色、淳朴风俗的喜爱与满足之情。在颔颈联描写了乡村的优美风景与淳朴风俗之后,作者发出感叹:“有如此美景、风俗,你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呢?”②表现了豁达的人生态度。作者此时已经年过古稀,却能劝慰自己要满足于眼前之景,有豁达之意。③抒发了壮志未酬的遗憾之情。“端的”一词有“究竟”之意,有对自己的追问之意:“有如此美景、风俗,你究竟还在追寻什么?”是对未竟事业的遗憾。【解析】【分析】(1)B项,“细致入微”有误,“雁”过、片“云”等没有细致刻画。故选B。
(2)本题中,“过雁未惊残月晓,片云先借一天秋”一联的意思是:大雁飞过没有惊起晓风残月,一片片云朵已经预示秋天到来的这一天。“村醅似粥家家醉,社肉如林处处留”一
联写出了淳朴民风民俗,此二联抒发了作者对乡村优美景色、淳朴风俗的喜爱与满足之情。从“七十已稀今又过,问君端的更何求”一句的意思是可看出:此时已经年过古稀,你究竟还在追寻什么?从这句可看出诗人有豁达的人生态度。作者却能劝慰自己要满足于眼前之景,有豁达之意。这一句也抒发了壮志未酬的遗憾之情。“端的”一词有“究竟”之意,有对自己的追问之意,是对未竟事业的遗憾。
故答案为:⑴B;⑵①抒发对乡村优美景色、淳朴风俗的喜爱与满足之情。在颔颈联描写了乡村的优美风景与淳朴风俗之后,作者发出感叹:“有如此美景、风俗,你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呢?”②表现了豁达的人生态度。作者此时已经年过古稀,却能劝慰自己要满足于眼前之景,有豁达之意。③抒发了壮志未酬的遗憾之情。“端的”一词有“究竟”之意,有对自己的追问之意:
“有如此美景、风俗,你究竟还在追寻什么?”是对未竟事业的遗憾。
【点评】(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2)本题考查考生把握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赏析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要善于抓住带感彩的关键词语,还应该联系作者的生平遭遇及诗歌的创作背景来考虑,即我们平时所说的要“知人论世”。
5.(1)B
(2)C(3)词人妙用对比。下片写眼前寂寞庭轩,入夜后重门深锁,心情愈发沉重;而此时明月朗照,却送来别院秋千影动,今昔虚实对比,以乐衬哀,旧时往事历历涌上心头,秋千影动,荡秋千之人却渺解析:(1)B(2)C(3)词人妙用对比。下片写眼前寂寞庭轩,入夜后重门深锁,心情愈发沉重;而此时明月朗照,却送来别院秋千影动,今昔虚实对比,以乐衬哀,旧时往事历历涌上心头,秋千影动,荡秋千之人却渺然不知所之,此情此景,情何以堪?突出春日怀人之悲。【解析】【分析】(1)词牌每句都有规定的字数,选项中“青门引”较为生疏,其余三个都学过相同的词,注意结合学过的词分析,如“如梦令”可参照李清照的“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诉衷情”可参照陆游的“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踏莎行”可参照柳永
的“雾失楼台,月迷津渡”,这三个和本词均不符,故选B。
(2)C项,“反衬出周边环境的宁谧”,应为周围环境的“寂静”衬托内心的“孤寂”。故选C。
(3)“那堪更被明月,隔墙送过秋千影”句中“明月朗照”与前面的“寂寞庭轩,重门深锁”对比;“明月”“秋千影”虽美好,荡秋千之人却渺然不知所之,以乐衬哀,表达内心的怀人之悲。
故答案为:⑴B;⑵C;⑶词人妙用对比。下片写眼前寂寞庭轩,入夜后重门深锁,心情愈发沉重;而此时明月朗照,却送来别院秋千影动,今昔虚实对比,以乐衬哀,旧时往事历历涌上心头,秋千影动,荡秋千之人却渺然不知所之,此情此景,情何以堪?突出春日怀人之悲。
【点评】⑴此题考查把握词牌名的能力。青门引,词牌名,属小令,又名“玉溪清”。以张先词《青门引·乍暖还轻冷》为正体,双调五十二字,前段五句三仄韵,后段四句三仄韵。
代表词作有王质《青门引·寻梅》等。
⑵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重要字词含义作用、情感和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歌,寻找答题
点;最后精读相关诗句,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诗歌内容合理地推断出来或者是否正确。
⑶此题考查鉴赏诗歌句子的能力。炼句是诗歌鉴赏的高频考点,所炼之句往往是在该诗中最富有表现力的句子。答题时,先要释句,然后指明手法,最后分析表达效果;分析表达效果时要将句子放回到诗中,体会其表情达意上的妙处。
6.(1)D(2)①对春景的热爱以及对春光流逝的伤感。②作客他乡的飘零之叹。③时光流逝,未来难期,只好借酒消愁的惆怅。【解析】【分析】(1)D项,词人借酒消愁,想把愁苦融于杯中酒,一个“且解析:(1)D(2)①对春景的热爱以及对春光流逝的伤感。②作客他乡的飘零之叹。③时光流逝,未
来难期,只好借酒消愁的惆怅。【解析】【分析】(1)D项,词人借酒消愁,想把愁苦融于杯中酒,一个“且”字道出词人的无奈,是一种暂时的忘却,并非是胸襟的开阔旷达。故选D。
(2)“残花”点明了暮春;“残酒”体现了词人借酒浇愁的情景;“客飘零”点明了自己漂泊他乡,愁绪多;“送了斜阳月又生”感叹时光流逝。通过对这些关键词的分析理解,可知,词人在下片主要是借景抒情,感叹时光流逝,伤春及孤独飘零之感。
故答案为:⑴D;⑵①对春景的热爱以及对春光流逝的伤感。②作客他乡的飘零之叹。
③时光流逝,未来难期,只好借酒消愁的惆怅。
【点评】⑴此题考查古诗词的理解鉴赏能力。主要集中对诗意理解、诗歌主旨、诗歌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诗歌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诗歌要读懂诗意,注意情感、形象、技巧等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
⑵该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思想情感的理解分析能力。把握诗歌情感,可以从诗歌的注解了解诗歌背景,从诗歌选取意象,诗歌情感语句把握诗歌情感动向。赏析诗句的思想情感应从结构作用、景情关系、象征意味、情感表达等方面来分析。本诗歌诗人情感是很复杂的,因而学生要结合背景,结合诗歌意象,结合复杂的情感语句多角度分析,分点作答。
7.(1)B(2)①凉州城人烟阜盛,繁华安定。“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写出了凉州人口密集、歌舞升平的景象,表现了盛唐气象。②渴望建功立业、奋发有为。“花门楼前见秋草,岂能贫贱相看老”,表解析:(1)B(2)①凉州城人烟阜盛,繁华安定。“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写出了凉州人口密集、歌舞升平的景象,表现了盛唐气象。②渴望建功立业、奋发有为。“花门楼前见秋草,岂能贫贱相看老”,表现诗人想要建功立业、掌握自己命运的豪迈之情。③对前途充满信心、豪迈乐观。”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中的“笑”,表现出对生活、对前途的信心,“醉倒”是豪迈乐观的醉,让人感受到了盛唐的时代脉搏。【解析】【分析】(1)B项,“诗歌四五句两次出现琵琶声,所指内容情感相同,都表现了……”错误,从诗中来看,两处所提到的琵琶声内容和情感是不相同的,第一次,“胡人半解弹琵琶”,这是指凉州城荡漾着的琵琶声,表现出凉州城的歌舞繁华和平安定,带有浓郁的边地情调;第二次,“琵琶一曲肠堪断”,这是指宴会上的演奏,由“肠堪断”可知,此时的琵琶声应是哀婉动人的。故选B。
(2)“盛唐气象”在宋元明清时代是一个文学批评的专门术语,指盛唐时期诗歌的总体风貌特征,即“既笔力雄壮,又气象浑厚”,明清诗论家常把“雄壮、浑厚”二者(有时合称雄浑)作为盛唐诗歌的风貌特征,并称之为“盛唐气象”,具体表现在政治的强大、经济的兴盛和诗人情感的豪放上。如诗歌三、四句,“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七里十万家”,勾画出凉州城这座西北重镇的气派和风光,后一句是说在月光下的凉州城,荡漾着一片琵琶声,这里写出了凉州城的歌舞繁华、和平安定,这里可以看出“盛唐气象”;如第九、十两句,“花门楼前见秋草,岂能贫贱相看老”,这里是说“时光迅速,又到了秋天草黄的季节了;岁月催人,不能互相看着在贫贱中老下去”,言下之意是要赶快建立功业,这里
可以看出“盛唐气象”;如最后两句,“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笑”字流露出对生活前途的信心,宴会中不时地爆发出大笑声,这样的欢会,这样的大笑,一生中也难得有几回,老朋友们端着酒杯相遇在一起,能不为之醉倒!“醉倒”展现出人物情怀的豪放,这里也可以看出“盛唐气象”。考生围绕这些方面进行答题即可。
故答案为:⑴B;⑵①凉州城人烟阜盛,繁华安定。“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写出了凉州人口密集、歌舞升平的景象,表现了盛唐气象。②渴望建功立业、奋发有为。“花门楼前见秋草,岂能贫贱相看老”,表现诗人想要建功立业、掌握自己命运的豪迈之情。③对前途充满信心、豪迈乐观。”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中的“笑”,表现出对生活、对前途的信心,“醉倒”是豪迈乐观的醉,让人感受到了盛唐的时代脉搏。
【点评】⑴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⑵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要通读诗歌,掌握诗歌内容。然后联系题目、全诗内容、关键字词及作者当时所处社会现实,准确把握。
8.(1)B(2)《舟过安仁》是直接把目光聚焦到儿童身上,全诗都是写儿童的稚气行为。“收篙停棹”,“无雨都张伞”,目的不是遮头,而是促使渔船向前行驶。对两个小童子玩耍中透出的聪明伶俐、童真稚气赞赏有解析:(1)B(2)《舟过安仁》是直接把目光聚焦到儿童身上,全诗都是写儿童的稚气行为。“收篙停棹”,“无雨都张伞”,目的不是遮头,而是促使渔船向前行驶。对两个小童子玩耍中透出的聪明伶俐、童真稚气赞赏有加。《夜宿徐公店》先写田园风光,再描绘儿童扑蝶图。“急走”“追”这两个动词十分形象贴切,将儿童天真活泼、好奇好胜的神态和心理刻画得惟妙惟肖。“无处寻”写出了面对一片金黄菜花搔首踟蹰、不知所措的儿童形象,引发人想象。两首诗对儿童稚态的描摹都很生动有趣,既表明了对儿童的喜爱之情,又可看出诗人的童心不泯。【解析】【分析】(1)B项分析不当。令人感到奇怪的是“无语都张伞”;“树头花落未成阴”,花瓣从枝头纷纷飘落,嫩叶还未长出。由此可知,《夜》诗描写的是暮春农村的景色。选项说“初春时节”是错误的。故选B。
(2)杨万里写田园诗,非常善于利用儿童稚态,起到点化诗境的效果。《舟过安仁》是直接把目光聚焦到儿童身上,全诗都是写儿童的稚气行为。他为小童子的聪明,也为他们的童真和稚气,于是欣然提笔,记录下这充满童趣的一幕,对两个小童子玩耍中透出的聪明伶俐赞赏有加。《夜宿徐公店》主要描写乡村田园风光,描绘了一幅春意盎然的儿童扑蝶图,“急走”“追”这两个动词十分形象贴切,将儿童天真活泼、好奇好胜的神态和心理刻画得惟妙惟肖。“无处寻”三个字给读者以想象,在我们面前仿佛浮现出一个面对一片金黄菜花搔首踟蹰、不知所措的儿童。两首诗中对儿童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从中可以看出诗人的童心不泯。对儿童稚态的描摹,点活了全诗。
故答案为:⑴B;⑵《舟过安仁》是直接把目光聚焦到儿童身上,全诗都是写儿童的稚气行为。“收篙停棹”,“无雨都张伞”,目的不是遮头,而是促使渔船向前行驶。对两个小童子玩耍中透出的聪明伶俐、童真稚气赞赏有加。《夜宿徐公店》先写田园风光,再描绘儿童扑蝶图。“急走”“追”这两个动词十分形象贴切,将儿童天真活泼、好奇好胜的神态和心理刻画得惟妙惟肖。“无处寻”写出了面对一片金黄菜花搔首踟蹰、不知所措的儿童形象,引发人想象。两首诗对儿童稚态的描摹都很生动有趣,既表明了对儿童的喜爱之情,又可看出诗人的童心不泯。
【点评】(1)此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鉴赏能力。要注意在理解全诗意思的基础上,对诗歌的主题思想、意象及意境、表现手法、语言以及作者的情感等方面加以综合考虑。逐个排除选项,筛选出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
(2)此题考查把握诗歌内容的能力。整体理解诗歌内容,分析各个句子,组织答案。
《舟过安仁》是直接把目光聚焦到儿童身上,全诗都是写儿童的稚气行为。《夜宿徐公店》主要描写乡村田园风光,描绘了一幅春意盎然的儿童扑蝶图。
9.(1)B(2)C(3)要点:阮籍这首《咏怀诗》表面上看是在写鸿鹄,而实际上托物言志,通过对鸿鹄高飞远举,远离尘嚣,精食高宿的描绘,表达了自己遁世超逸,不为世俗网罗的志向,同时结尾两句,从描写中解析:(1)B(2)C(3)要点:阮籍这首《咏怀诗》表面上看是在写鸿鹄,而实际上托物言志,通过对鸿鹄高飞远举,远离尘嚣,精食高宿的描绘,表达了自己遁世超逸,不为世俗网罗的志向,同时结尾两句,从描写中荡开一笔,以激烈慷慨的语气抒发了对于乡曲之士为了个人私利携手言誓的蔑视,隐含了对于门阀士族结党营私的丑恶的批判。整首诗寄托遥深。【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辨析古代诗歌的体裁。从时代、句数、平仄方面看,本诗从体裁上看,属于古体诗。
(2)C项,错误。“朝餐”两句从食物与栖所两方面写出了传说中鸿鹄精神高居,以象征鸿鹄之高洁,而不是仅仅写其“现实习性”。
(3)“鸿鹄”两句使用了三个“飞”,描摹强调了鸿鹄群飞的景象。“双翮”两句以“临”和“须臾”,强调鸿鹄高飞远翔的姿态。“朝餐”两句从食物与栖所量方面,写出了鸿鹄的高洁品质。诗的前六句通过对鸿鹄相随相伴,高飞远举、远离尘嚣、精神高洁的描绘,表达了自己逃遁世俗、超凡高标,不为世俗所束缚的志向。“抗身”二句语气强烈,运用反语,收束了前面六句对鸿鹄描绘。结尾“岂与”两句,从描写“鸿鹄”中荡开一笔,以激烈慷慨的语气,表达了对谄媚之人为个人私利携手言誓的蔑视,隐含了对于门阀士族结党营私的丑恶的批判。本诗是借物咏怀诗,托物言志,表面上看是在写鸿鹄,而实际上借鸿鹄抒发诗人自己高洁的志向,抒发了对“乡曲士”的极大蔑视。整首诗寄意深远。
故答案为:⑴B;⑵C;
⑶要点:阮籍这首《咏怀诗》表面上看是在写鸿鹄,而实际上托物言志,通过对鸿鹄高飞远举,远离尘嚣,精食高宿的描绘,表达了自己遁世超逸,不为世俗网罗的志向,同时结尾两句,从描写中荡开一笔,以激烈慷慨的语气抒发了对于乡曲之士为了个人私利携手言誓的蔑视,隐含了对于门阀士族结党营私的丑恶的批判。整首诗寄托遥深。
【点评】(1)本题考查辨析古代诗歌的体裁的基本能力。古体诗和近体诗的区别方法:
一、以格律分类:古体诗除了需要用韵之外,不受格律限制。近体诗除了需要用韵之外,受到格律的限制。二、以字数分类:近体诗只有五言、七言二种形式。古体诗有四言、五言(称五古)、七言(称七古)、字数不整齐的称杂言古诗(杂言古诗因有七字句,所以也称七古),也有少数三言、六言。三、以句数分类:古体诗从二句到百句都有。近体诗绝句四句,律诗八句,排律八句以上。四、以用韵分类:古体诗:全首诗可用一个平声韵或仄声韵,又可随意转为其它韵。一首诗中每句都可以用韵,用于韵的字可以重复。诗中用韵不限定在偶数句子上奇数句也可以用韵。诗中可以用邻韵和上去声通押。允许散文化的句子。近体诗:一首诗限用一个韵,除第一句可以用韵或不用韵之外其余句子都是双数句用韵。用于韵脚的字不能重复。不用韵句子的末一字,平仄声不能与用韵句子的末一字相同;除起句外不能用邻韵;都用平声韵。绝句是四句,律诗是八句。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格律诗,是一种讲究平仄、对仗和押韵的汉族诗歌体裁。为有别于古体诗而有近体之名。指初唐之后,形成的又一诗歌体裁。
(2)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
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3)本题考查分析诗歌的思想内容和情感表达的基本能力。首先要读懂全诗,指出表现手法,分析诗人的思想感情。答情感题,不仅要借助诗词的字、词、句和所用意象来分析诗歌的感情,还要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准确理解所用典故等,进行综合解读。
10.(1)D(2)①颈联是心理描写,具体写出了诗人内心的矛盾和痛苦。多病的身躯让诗人想归隐田园,但想到辖境内还有流亡的灾民,又充满了对朝廷的愧疚之情,触动了他匡世济民之心,流露出进退两难的苦闷。解析:(1)D(2)①颈联是心理描写,具体写出了诗人内心的矛盾和痛苦。多病的身躯让诗人想归隐田园,但想到辖境内还有流亡的灾民,又充满了对朝廷的愧疚之情,触动了他匡世济民之心,流露出进退两难的苦闷。②颈联真实地再现了一个清廉正直、忠于职守、忧国忧民的官员形象。这些评论都是从思想性着眼的,赞美的是韦应物的思想品格。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诗歌的能力。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考生解答时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D项,“尾联直抒胸臆……”错误,尾联以景结情,“西楼望月”,借月光来传递互相关照之情,
盼望对方来访;“几回圆”,寄托盼望朋友团圆的拳拳之心。故选D。
(2)此题考查鉴赏诗歌句子的能力。炼句是诗歌鉴赏的高频考点,所炼之句往往是在该诗中最富有表现力的句子。答题时,先要释句,然后指明手法,最后分析表达效果;分析表达效果时要将句子放回到诗中,体会其表情达意上的妙处。翻译:去年那花开时节我们依依惜别,如今花开时节我们分别已一年。世事渺茫自我的命运怎能预料,只有黯然的春愁让我孤枕难眠。多病的身躯让我想归隐田园间,看着流亡的百姓愧对国家俸禄。早听说你将要来此地与我相见,我到西楼眺望几度看到明月圆。《寄李儋元锡》是唐代诗人韦应物
的作品。此诗描述了诗人与友人分别之后的思念。开首二句即景生情,花开花落,引起对茫茫世事的感叹。接着直抒情怀,写因多病而想辞官归田,反映内心的矛盾。“邑有流亡愧俸钱”,不仅是仁人自叹未能尽责,也流露进退两难的苦闷。结尾道出寄诗的用意,是极需友情的慰勉,渴望和友人畅叙。这首诗的思想境界较高,尤其是“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两句,自宋代以来,甚受赞扬。从思想性着眼,赞美的韦应物的思想品格。诗人亲身接触到人民生活情况,对朝政紊乱、军阀嚣张、国家衰弱、民生凋敝,有了更具体的认识,深为感慨,严重忧虑。但也反映出这诗的中间两联,在封建时代确有较高的典型性和较强的现实性。事实上也正如此,诗人能够写出这样真实、典型、动人的诗句,正由于他有较高的思想境界和较深的生活体验。
故答案为:⑴D;⑵①颈联是心理描写,具体写出了诗人内心的矛盾和痛苦。多病的身躯让诗人想归隐田园,但想到辖境内还有流亡的灾民,又充满了对朝廷的愧疚之情,触动了他匡世济民之心,流露出进退两难的苦闷。②颈联真实地再现了一个清廉正直、忠于职守、忧国忧民的官员形象。这些评论都是从思想性着眼的,赞美的是韦应物的思想品格。
【点评】(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
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2)此题考查鉴赏诗歌句子的能力。炼句是诗歌鉴赏的高频考点,所炼之句往往是在该诗中最富有表现力的句子。答题时,先要释句,然后指明手法,最后分析表达效果;分析表达效果时要将句子放回到诗中,体会其表情达意上的妙处。
11.(1)B(2)①通过直接描写梅花的外在来表现它的清高幽独。“姿”写梅花美丽的姿容,“冷艳”写花色,“清香”写花香,暗指它清幽高洁的气质。②通过环境的衬托来表现梅花的高洁。“明沙水”是梅花生长的环解析:(1)B(2)①通过直接描写梅花的外在来表现它的清高幽独。“姿”写梅花美丽的姿容,“冷艳”写花色,“清香”写花香,暗指它清幽高洁的气质。②通过环境的衬托来表现梅花的高洁。
“明沙水”是梅花生长的环境,这冰清玉洁、一尘不染的环境,凸显了梅花的高洁。“雪后燕瑶池”一句想象瑰丽,瑶池高远华美,加上“雪后”修饰,营造出一种幽冷的氛围,烘托出梅花与众不同的气质和“仙姿”。③运用对比的手法来突出梅花的清高孤绝。上片第三、四句以梅花与百花对比,写梅花不能被其他花儿理解,却与高洁的月亮约定日期来做伴,突出
了梅花的高洁。【解析】【分析】(1)B选项“先扬后抑”错误,此处应该是先抑后扬或欲扬先抑。陆游
《卜算子 咏梅》曾写梅花“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梅花不愿与百花争艳却遭来百花的妒忌,把梅花写得极为美丽又清高孤绝。而此词的作者却说“不受众芳知”,梅花孤高的气势削减了,仿佛还有了一丝落魄的哀伤。然而这只是铺垫,是作者刻意地压抑感情,接着“端须”一句就开始高扬——梅花之清高孤绝唯有月亮能与之相配。这感情和气势已丝毫不让陆游之词。这种先抑后扬的写法,使全词结构显得很精致。故选B。
(2)诗歌中,直接描写了梅花美丽的姿容、冷艳的花色、清幽的花香。也通过冰清玉洁、一尘不染的“明沙水”和高远、幽冷的仙境来衬托了梅花的高洁。同时还借百花与梅花对比,来突出它的高洁。
故答案为:⑴B;⑵①通过直接描写梅花的外在来表现它的清高幽独。“姿”写梅花美丽的姿容,“冷艳”写花色,“清香”写花香,暗指它清幽高洁的气质。②通过环境的衬托来表现梅花的高洁。“明沙水”是梅花生长的环境,这冰清玉洁、一尘不染的环境,凸显了梅花的高洁。“雪后燕瑶池”一句想象瑰丽,瑶池高远华美,加上“雪后”修饰,营造出一种幽冷的氛围,烘托出梅花与众不同的气质和“仙姿”。③运用对比的手法来突出梅花的清高孤绝。上片第三、四句以梅花与百花对比,写梅花不能被其他花儿理解,却与高洁的月亮约定日期来做伴,突出了梅花的高洁。
【点评】(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2)此题考查考生对诗歌艺术手法的理解分析。解答此类题型,首先要明技巧,再释运用,即结合诗句具体阐释如何运用表达技巧,最后分析效果,主要从对形象、意境、结构和情惑等方面的作用分析。译文:春风最先试着让梅花吐出嫩嫩的花蕊。花瓶中的梅花姿色美丽,冷韵幽香,伴随着它的是明沙净水。它不卑不亢,从容自如,不能被其他花儿理解,应当与月亮约定日期来作伴。它的香气清幽淡雅,传得很远,总是先在女子们的钗头上出现。大雪过后。梅花被王母宴请到瑶池,这是人世间报春的第一枝花。
12.(1)D(2)这几句既是状物,也是抒怀,具有双关性。先用“破”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小梅三两朵残蕊呈现在苔须间的鲜明的视觉效果;后用“明珠轻委”一语双关,既写出了梅花在苔须间的明艳,也象征山河蒙尘如解析:(1)D(2)这几句既是状物,也是抒怀,具有双关性。先用“破”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小梅三两朵残蕊呈现在苔须间的鲜明的视觉效果;后用“明珠轻委”一语双关,既写出了梅花在苔须间的明艳,也象征山河蒙尘如明珠暗投,借此寄寓亡国之恨与兴亡之叹,意蕴深远【解析】【分析】(1)D.“玉奴归去,余香空翠被”着眼于“空”字,表达的是怅然若失的凄怆心境。
(2)“三花两蕊破蒙茸,依依似有恨,明珠轻委”说的是梅花如今也是三两朵的残蕊罢
了,稀稀落落的点缀在草木萦茸之间,梅花点点如珠飘落,似有摇落之恨。梅花隐于深山,洁雅闲静,苔丝如衣,却因庇护寒夜开放的梅花而憔悴。可惜梅花只在梦中,残月挂在空中,天色将明,梅花在寒风里盛开,我乍然惊醒,想要唤取梦中的梅花,只是梅魂归去,梦醒后仅留下梅花的余香,展现出内心的苦闷。
故答案为:(1)D;(2)这几句既是状物,也是抒怀,具有双关性。先用“破”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小梅三两朵残蕊呈现在苔须间的鲜明的视觉效果;后用“明珠轻委”一语双关,既写出了梅花在苔须间的明艳,也象征山河蒙尘如明珠暗投,借此寄寓亡国之恨与兴亡之叹,意蕴深远。
【点评】(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2)本题考查学生诗歌炼句的基本能力。综合赏析诗句注意内容和形式的角度分析,内容上从意象的选取、意境的创设、构思的精巧、情感的表达的角度进行分析,形式上从遣词造句以及艺术手法的运用上分析。
13.(1)A(2)①对朋友才华的赞美。“凤凰池上客”指贾至,写其地位尊贵。“独”字突显对贾至的推崇赞叹;用典,以“阳春白雪”写出朋友诗作高雅。②对自身才能之谦,说贾至诗歌“应和不易”,是一种解析:(1)A(2)①对朋友才华的赞美。“凤凰池上客”指贾至,写其地位尊贵。“独”字突显对贾至的推崇赞叹;用典,以“阳春白雪”写出朋友诗作高雅。②对自身才能之谦,说贾至诗歌“应和不易”,是一种谦虚的说法。
③对盛唐气象的赞美,突出诗歌中心。
④对朋友之情的珍惜,卒章点题。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
A项,“暗示了春色将尽的凋零和作者内心略带凄凉之感”错误,“寒”“阑”二字实乃作者炼字佳作,“寒”表暮春清晨之微寒令人惬意;“阑”表花虽疏而叶更茂,红虽瘦而绿益肥,越发显得生机勃勃,这两个韵脚与“干”、“难”一样,虽险而丽,虽丽又奇,颇能体现岑诗尚奇丽之特点。
(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抓意象,挖内涵,意象是情感的载体,意象所体现出来的色调是情感的反映。然后还要品诗句,悟感情,作者在诗词中常常会有情感的流露,这些自然流露的情感往往体现在只言片语上,要善于把握这样的词语,借此领悟感情。
“独有凤凰池上客”一句,是对贾至的赞美,用“凤凰池上客”来形容他,极言其身份地位尊
贵;“阳春一曲”采用阳春白雪的典故,写贾至舍人诗歌高雅,赞美他的才华;“独”字更突出他的特别。
“阳春一曲和皆难”,说贾至的诗歌写得太好,自己难以应和,也是对自己才能的谦虚。
与贾至的和诗除了岑参,还有王维、杜甫,因此他感叹“和皆难”,实际上是对盛唐诗坛蓬勃气象的赞叹,也表达了对朋友们的珍惜之情。
故答案为:⑴A⑵①对朋友才华的赞美。“凤凰池上客”指贾至,写其地位尊贵。“独”字突显对贾至的推崇赞叹;用典,以“阳春白雪”写出朋友诗作高雅。
②对自身才能之谦,说贾至诗歌“应和不易”,是一种谦虚的说法。
③对盛唐气象的赞美,突出诗歌中心。
④对朋友之情的珍惜,卒章点题。
【点评】⑴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
⑵本题主要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
14.(1)古体诗(2)C(3)诗中多处运用顶针,如城头、凉州、琵琶、故人,重复渲染了域外风情、戍边苦楚、友人情深,还形成流畅回环、衔接流畅、回环往复音韵之美的效果,最后表达出不畏艰难,依然要建功立解析:(1)古体诗(2)C(3)诗中多处运用顶针,如城头、凉州、琵琶、故人,重复渲染了域外风情、戍边苦楚、友人情深,还形成流畅回环、衔接流畅、回环往复音韵之美的效果,最后表达出不畏艰难,依然要建功立业的豪情。【解析】【分析】(1)本题具体考查诗歌体裁的知识。诗歌按照体裁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古体诗是相较近体诗而言的,在唐朝以前主要是古体诗,唐以后也有。它比近体诗篇幅长,格律自由,不拘对仗、平仄,押韵较宽,句子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体和杂言体。近体诗指唐朝出现的绝句和律诗。本诗从篇幅、格律等方面看是古体诗。
(2)本诗写作者赴北庭途经凉州在河西节度府作客,与老朋友欢聚宴饮的景况,同时写到了凉州的边境风格及民俗风情。全诗格调豪迈乐观,尤其把夜宴写得兴会淋漓,充满了盛唐的时代气象。“花门楼前见秋草,岂能贫贱相看老。”不是有感于时光流逝,叹老嗟卑,而是有着能够掌握自己命运的豪迈感,表现出奋发的人生态度。“一生大笑能几回”的笑,更是爽朗健康的笑。它来源于对前途、对生活的信心。同样,末句“须醉倒”,也不是借酒浇愁,而是以酒助兴,是豪迈乐观的醉。以酒助兴,兴浓欢悦,笑声爽朗,豪迈乐观,读者从人物的神态中,能感受到盛唐的时代脉搏。故选C。
(3)诗人吸取了民歌的艺术因素,运用顶针句法,如城头、凉州、琵琶、故人,重复渲染了域外风情、戍边苦楚、友人情深,句句用韵,两句一转,构成轻快的、咏唱的情调,形成流畅回环、衔接流畅、回环往复音韵之美的效果,写出凉州的宏大、繁荣和地方色彩。最后表达出不畏艰难,依然要建功立业的豪情。
故答案为:⑴古体诗;⑵C;⑶诗中多处运用顶针,如城头、凉州、琵琶、故人,重复渲染了域外风情、戍边苦楚、友人情深,还形成流畅回环、衔接流畅、回环往复音韵之美的效果,最后表达出不畏艰难,依然要建功立业的豪情。
【点评】⑴该题考查诗体的把握能力。这需要考生熟练掌握古体诗和近体诗的区别。
⑵该题考查诗歌语言风格的能力。完成这类题目,需要考生关注诗人,诗人一般倾向一种风格;还需关注用词,分析词的特点;最后关注意象,分析意象特点。
⑶该题考查诗歌修辞手法——顶针的鉴赏能力。这需要考生熟练掌握顶真修辞手法及其效果。
15.(1)A(2)①“西湖树”枝皆南向,象征着岳飞坚贞不屈的爱国精神,运用“西湖树”的典故,将文山与岳飞联系,表现其高尚节操;②“不遣南枝向北朝”运用拟人的手法,表明树枝也受到丞相精神的感召,不肯向解析:(1)A(2)①“西湖树”枝皆南向,象征着岳飞坚贞不屈的爱国精神,运用“西湖树”的典故,将文山与岳飞联系,表现其高尚节操;②“不遣南枝向北朝”运用拟人的手法,表明树枝也受到丞相精神的感召,不肯向北方的敌人屈服,表现了丞相精神的深远影响。【解析】【分析】(1)A项,“暗示文山当年在风雨飘摇中孤军奋战的场面”于文无据,应该是表现“丞相英灵迥未消”。故选A。
(2)“祠堂亦有西湖树,不遣南枝向北朝”,结合注释③内容“枝皆南向”分析,象征着岳飞坚贞不屈的爱国精神。结合注释②内容分析,运用典故,将文山与岳飞联系,表现其高尚节操。结合题目“谒文山祠”及全诗内容分析,“不遣南枝向北朝”运用拟人的手法,表明树枝也受到丞相精神的感召,不肯屈服,表现了他的精神及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故答案为:⑴A;⑵①“西湖树”枝皆南向,象征着岳飞坚贞不屈的爱国精神,运用“西湖树”的典故,将文山与岳飞联系,表现其高尚节操;②“不遣南枝向北朝”运用拟人的手法,表明树枝也受到丞相精神的感召,不肯向北方的敌人屈服,表现了丞相精神的深远影响。
【点评】⑴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理解鉴赏能力。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⑵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句子的能力。炼句是诗歌鉴赏的高频考点,所炼之句往往是在该诗中最富有表现力的句子。答题时,先要释句,然后指明手法,最后分析表达效果;分析表达效果时要将句子放回到诗中,体会其表情达意上的妙处。诗歌尾联中,“西湖树”枝皆南向,象征着岳飞坚贞不屈的爱国精神,运用“西湖树”的典故,将文山与岳飞联系,表现其
高尚节操;“不遣南枝向北朝”运用拟人的手法,表明树枝也受到丞相精神的感召,不肯向北方的敌人屈服,表现了丞相精神的深远影响。结合诗句分析即可。
16.(1)B(2)①从意境角度,用词雄壮,意境开阔。“壮”有力量感,“汗漫”“绵邈”等词有开阔感,“飘飘”有洒脱感,营造出雄浑辽阔的意境。②从诗人形象角度,诗人形象豪迈狂放,洒脱不羁。诗人胸怀壮志,解析:(1)B(2)①从意境角度,用词雄壮,意境开阔。“壮”有力量感,“汗漫”“绵邈”等词有开阔感,“飘飘”有洒脱感,营造出雄浑辽阔的意境。②从诗人形象角度,诗人形象豪迈狂放,洒脱不羁。诗人胸怀壮志,游览祖国壮丽河山,并希望能够咏唱吟颂。③从情感角度,表达了作者壮游天下的雄心和吟颂祖国大好河山的豪情。【解析】【分析】(1)B项,“让游赏者心生惊恐,徘徊不前”无中生有,结合诗歌“神浪狂飙,奔腾触裂,轰雷沃日”只是写出黄河波浪气势磅礴。故选B。
(2)从取境角度,“壮游”指怀抱壮志而远游,“绵邈”指辽远,这里指山川绵远辽阔,“飘飘”表现人物的洒脱自在,所以说用词雄壮,取境开阔,意境深远;从创作主体角度,这几句写诗人壮游天下的雄心,由黄河之壮美联想到祖国河山之壮丽,激发了词人想要历尽祖国名山大川,饱览天下胜境,随处吟咏的愿望,展现了一个豪迈飘逸,狂放不羁,洒脱自由的诗人形象;从抒发情感的角度,这几句写了诗人壮游天下的雄心和对祖国大好山河的热爱之情。这几个方面都体现了豪放词的特点。
故答案为:⑴B;⑵①从意境角度,用词雄壮,意境开阔。“壮”有力量感,“汗漫”“绵邈”等词有开阔感,“飘飘”有洒脱感,营造出雄浑辽阔的意境。②从诗人形象角度,诗人形象豪迈狂放,洒脱不羁。诗人胸怀壮志,游览祖国壮丽河山,并希望能够咏唱吟颂。③从情感角度,表达了作者壮游天下的雄心和吟颂祖国大好河山的豪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重要字词含义作用、情感和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能力。
解答此类题,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歌,寻找答题点;最后精读相关诗句,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诗歌内容合理地推断出来或者是否正确。
⑵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诗歌语言不是高频考点,但是应该知道。先指出来语言特点,再结合诗句分析,最后指出来表达效果。本题已经表明诗歌风格豪放,因此需要结合诗句“壮游汗漫,山川绵邈,飘飘吟迹”分析该句是怎样表现豪放特点的即可。如用词角度,“壮游”“绵邈”两词写出了所游地之景的广阔无边营造出雄浑辽阔的意境。从形象角度,诗人游览祖国河山称为“壮游”,可见其豪迈狂放,洒脱不羁。该句表现了诗人壮游天下的雄心和吟颂祖国大好河山的豪情,也体现出本词风格豪放。
17.(1)D(2)①(不说陶潜不愿臣服新朝,却说刘寄奴“还识此人不”)表达诗人对陶渊明高尚人格美赞美之情(或向往之情)。②表明自己的洁身自好之志(或甘于归隐的淡泊之心)。③表达了不与元朝统治者合作的
解析:(1)D(2)①(不说陶潜不愿臣服新朝,却说刘寄奴“还识此人不”)表达诗人对陶渊明高尚人格美赞美之情(或向往之情)。②表明自己的洁身自好之志(或甘于归隐的淡泊之心)。
③表达了不与元朝统治者合作的决心(或表现了诗人不与元朝统治者合作的气节)。【解析】【分析】(1)D项,“基调闲适恬淡”分析错误,据诗句“惜无好事人,能消几壶酒”,写陶渊明无共酌之人,也表达作者感到世无知音的孤寂;“区区谋一醉,岂望名不朽”
在貌似淡泊的情感中有一丝无奈和悲愤;“试问刘寄奴,还识此人不”则带有一点嘲讽还可结合注释“宋亡,不愿为新朝效力”理解。可见本诗的基调并非“闲适恬淡”。故选D。(2)
解答时先概括诗句的意思,再按照表现“陶渊明”什么和表现“作者”什么的顺序由浅入深思考。这句话的意思是“试着问问刘裕,还认识这个人吗 ”根据注释“陶潜曾与刘裕同官晋朝。刘裕代晋称帝后,陶潜耻事二姓,作品只称甲子,不用刘宋年号”,可知作者通过诘问的方式委婉地表达对陶渊明高尚人格美赞美之情。再分析作者为什么要写陶渊明,表明作者也希望能像陶渊明一样,有甘于归隐的淡泊之心;再联系注释“宋亡,不愿为新朝效力”,可知表达了作者不与元朝统治者合作的决心。
故答案为:(1)D;(2)①(不说陶潜不愿臣服新朝,却说刘寄奴“还识此人不”)表达诗人对陶渊明高尚人格美赞美之情(或向往之情)。②表明自己的洁身自好之志(或甘于归隐的淡泊之心)。
③表达了不与元朝统治者合作的决心(或表现了诗人不与元朝统治者合作的气节)。
【点评】(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2)本题考查对诗歌情感主旨的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联系题目、注释、背景等全面解读,要仔细寻找能表露作者情感的词语,或者分析诗歌中的形象等,理解作者寄寓其中的情感。
18.(1)D(2)兴王。说二位轻而易举完成了兴王道,建国家的大事业,这样有本事的人才是真人才;因为这才是问题的实质所在。结尾对本句引申,二位超越千载,无人与之匹敌,体现了作者的改革变法的决心。解析:(1)D(2)兴王。说二位轻而易举完成了兴王道,建国家的大事业,这样有本事的人才是真人才;因为这才是问题的实质所在。结尾对本句引申,二位超越千载,无人与之匹敌,体现了作者的改革变法的决心。【解析】【分析】(1)D项,“抒发自己郁郁不得志的情感”错误。抒发作者获得宋神宗的知遇,在政治上大展宏图、春风得意的豪迈情怀。故选D。
(2)首先分析本词的内容,全词歌咏伊尹和吕尚“历遍穷通”的人生遭际和名垂千载的丰功伟业,并叹息君臣相遇之难,以抒发作者获得宋神宗的知遇,在政治上大展宏图、春风得意的豪迈情怀。由此可知,“兴王只在谈笑中”在全词中成为关键句,意思是,在谈笑之
间就轻而易举地完成了兴王道、建国家的大事业。人世间如果出现了圣明的君主,那么,在谈笑之间就轻而易举地完成了兴王道、建国家的大事业。所以“兴王”一句在全词中是很有分量的,故词眼是“兴王”。
故答案为:⑴D;⑵兴王。说二位轻而易举完成了兴王道,建国家的大事业,这样有本事的人才是真人才;因为这才是问题的实质所在。结尾对本句引申,二位超越千载,无人与之匹敌,体现了作者的改革变法的决心。
【点评】(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2)本题考查对词眼的理解分析。词眼是诗词中最能传达主旨的精炼传神之语,应在理解全诗意思的基础上,寻找最能表达诗人情感主旨的句子。
19.(1)D(2)苏诗描绘了一幅色彩明丽、景致怡人的西湖美景图,张曲描绘了一幅幽清寂寥的西湖游览图。苏诗是以乐景衬哀情。西湖睛雨皆宜,如此迷人,却并非人人都能领略到,作者只好酌酒和西湖的守护解析:(1)D(2)苏诗描绘了一幅色彩明丽、景致怡人的西湖美景图,张曲描绘了一幅幽清寂寥的西湖游览图。苏诗是以乐景衬哀情。西湖睛雨皆宜,如此迷人,却并非人人都能领略到,作者只好酌酒和西湖的守护神“水仙王”一同鉴赏,以此抒发缺乏知音的感慨。
张曲则是巧妙蓄势,卒章显旨。在不动声色地描绘西湖景色幽清、行人稀少、冷冷清清后,突然道出伤心原因——和请先生已死,诗人倍感精神孤独,面对林逋之墓,只能自叹自伤。同样抒发知音难觅的孤独、苦闷,此曲有异峰突起、石破天惊之效。
【解析】【分析】(1)A项,从苏诗第一、二句中的“朝曦”“晚雨”中,可以看出是描绘西湖一天之景。B项,熟知“词”的相关知识,可知“正宫”是宫调,“塞鸿秋”是曲牌名,“湖上即事”是题目。C项,林逋《山园小梅》一诗中有“疏影横斜水清浅”一句,“暗香疏影梅花路”句是化用。D项,“抒发作者对林和靖先生之死不甘而又无奈的心情”的说法没有根由,无中生有。“伤心”是作者站在林逋墓前,想到和靖先生已死,诗人作为其同道隔代之友,倍感精神孤独的自叹自伤。故选D。
(2)本题概括景色特点时,要抓住诗中的具体语句,如苏诗中的“艳”“醉”,张曲中的“断桥流水”“暗香疏影”“蹇驴破帽”“夕阳古寺”。分析时,需结合作者的写作意图,探究作者想要抒发的情感。如苏诗中“朝曦”“艳重冈”“晚雨”,把晨曦的绚丽多姿形容得美不胜收,晚雨
也写得非常有佳意,描绘了一幅迷人的西湖美景图。而“君不会”是说西湖睛雨皆宜,如此迷人,却并非人人都能领略到,诗人以乐景衬哀情,流露出知音缺少的淡淡感慨。张诗中“断桥流水”“暗香疏影”“夕阳古寺题诗处”,隐示出环境的清僻幽雅。“树头啼翠禽,水面飞白鹭”,连禽鸟也无虞受什么人为的干扰。但是这些景物描写均为末句张本:“伤心和靖先生墓。伤心是因为世上再无像林逋这样的高士,也难以找到希踪前贤高风的知音了,诗人倍感精神孤独。作答时抓住它们的不同之处,分类组织答案。
故答案为:⑴D⑵苏诗描绘了一幅色彩明丽、景致怡人的西湖美景图,张曲描绘了一幅幽清寂寥的西湖游览图。
苏诗是以乐景衬哀情。西湖睛雨皆宜,如此迷人,却并非人人都能领略到,作者只好酌酒和西湖的守护神“水仙王”一同鉴赏,以此抒发缺乏知音的感慨。
张曲则是巧妙蓄势,卒章显旨。在不动声色地描绘西湖景色幽清、行人稀少、冷冷清清后,突然道出伤心原因——和请先生已死,诗人倍感精神孤独,面对林逋之墓,只能自叹自伤。同样抒发知音难觅的孤独、苦闷,此曲有异峰突起、石破天惊之效。
【点评】⑴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技巧、思想内容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⑵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景物形象的能力。通过审读题干,这是要求简要分析两首诗歌所描写的西湖之景的特点的不同之处,作答时要先分别分析两首诗中所描写的西湖之景的特点,然后再找出它们之间的不同之处,分析景物特点的时候,要涉及到景物描写的手法和相关作用。
20.(1)A(2)本联写面对家书,回信时洒下了伤心之泪,既表达对远居异地妻儿的关怀问候,抒发家庭不能团聚的悲哀;又由家庭的悲欢离合上升到对身世的感慨,对社会不平的怨愤抗议,提升了全诗的思想。解析:(1)A(2)本联写面对家书,回信时洒下了伤心之泪,既表达对远居异地妻儿的关怀问候,抒发家庭不能团聚的悲哀;又由家庭的悲欢离合上升到对身世的感慨,对社会不平的怨愤抗议,提升了全诗的思想。【解析】【分析】(1)A项,“首联语调高昂”“尾联归于平静”错误,应是“首联语调平静”,叙述“巴蜀通归使,妻孥且旧居”的实情,“尾联归于深沉感慨”,表达“功名欺老病,泪尽数行书”的悲痛怨愤之情。
(2)这是一道赏析诗句的题目,要求从情感和主题的角度赏析。“功名欺老病,泪尽数行书”,此句写面对家书,回信时洒下了伤心之泪,既表达对远居异地妻儿的关怀问候,抒发家庭不能团聚的悲哀;又由家庭的悲欢离合上升到对身世的感慨,为什么自己就不能像别人那样合家团聚,共享天伦之乐呢?追根究底,还不是因为科举不顺吗,诗人顾影自怜,年已老大,愁病交攻,连自己的妻儿都养活不了,表达了对社会不平的怨愤抗议,提升了全诗的思想。
故答案为:(1)A;(2)本联写面对家书,回信时洒下了伤心之泪,既表达对远居异地妻儿的关怀问候,抒发家庭不能团聚的悲哀;又由家庭的悲欢离合上升到对身世的感慨,对社会不平的怨愤抗议,提升了全诗的思想。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句能力。赏析诗句,首先要指出诗句运用的表达技巧,然后结合具体内容分析诗句是如何运用该表达技巧的,最后指出诗句运用该表达技巧有什么表达效果,或者抒发了什么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