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恩施清江外国语学校高考语文高中诗歌鉴赏试题专题复习
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
1.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各题
黄海舟中日人索句并见日俄战争地图秋瑾
万里乘风去复来,只身东海换春霜。
忍看图画移颜色,肯使江山付劫灰!浊酒不销忧国泪,教时应仗出群才。
拚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项是( )
A.首联写诗人往返于中日之间,有感于日使战争导致国土沦丧,内心哀恸如受雷霆之击。
B.颔联的“图画移颜色”指中国领土在战争中变成了日本领土,点出了题目中的现用之事。
C.本诗用典自然贴切,如“乘风”两字用了宗想“愿乘长风破万里浪”之典,气势豪迈。
D.全诗语言朴素自然,直抒胸臆,披襟见怀,风格刚健,字重千钧,丝毫不见女儿之态。
(2)本诗抒发了诗人哪些情感 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1)
A(2)①对日俄横行中国领土的强烈愤慨。“忍看”“肯使”以反诘语气,写出对日俄战争所带来的国土沦丧的极大愤慨。②深重的忧国之情。“浊酒不销忧国泪”,直抒忧国忧民的愁苦之深,即使借酒销愁,也难于排遣。③对民众共同救亡图存的强烈呼吁。“救时应仗出群才”写出了诗人对于有志之士共同挽救时局命运的热切期盼。④愿为国牺牲的崇高志向。
诗歌尾联表达了愿抛头颅洒热血,以求挽救危亡的豪迈情怀。
【解析】【分析】(1)
A项,“内心哀恸如受雷霆之击”理解有误。“春雷”指春天的雷声,可使万物复苏,故“挟春雷”有唤醒民众之意。故选A。
(2)“忍看图画移颜色,肯使江山付劫灰”,不忍心看到祖国的地图变成别国的领土,怎能让锦绣江山被侵略者炮火化成飞灰,抒发对日俄横行东北的极大愤恨。“浊酒不销忧国泪”,那浊酒哪能排解我忧心国事所洒的热泪,表现诗人的忧国之情。““救时应仗出群才”,国家的救亡图存依靠的是大家群策群力。由忧国而思济世,对民众共同救亡图存的强烈呼吁。“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就算是需要拼上十万将士抛头颅洒热血,我也必须把这颠倒的乾坤大地拼力挽回。表达愿为祖国而抛头颅洒热血的崇高志向。全篇所写,都是忧国的思想和救时的抱负,充满动人的爱国激情。
故答案为:⑴A;⑵①对日俄横行中国领土的强烈愤慨。“忍看”“肯使”以反诘语气,写出对日俄战争所带来的国土沦丧的极大愤慨。②深重的忧国之情。“浊酒不销忧国泪”,直抒忧国忧民的愁苦之深,即使借酒销愁,也难于排遣。③对民众共同救亡图存的强烈呼吁。“救时应仗出群才”
写出了诗人对于有志之士共同挽救时局命运的热切期盼。④愿为国牺牲的崇高志向。诗歌尾联表达了愿抛头颅洒热血,以求挽救危亡的豪迈情怀。
【点评】(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重要字词含义作用、情感和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歌,寻找答题点;最后精读相关诗句,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或者
是否能根据诗歌内容合理地推断出来或者是否正确。
(2)本题考查把握诗歌的主旨和情感态度的能力。答题前先要基本读懂诗歌,然后分析诗歌营造的意境,还要结合诗题和注释进行分析。从而把握诗歌表达的情感。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①观魏博何相公猎张祜
晓出禁城东,分围浅草中。
红旗开向日,白马骤迎风。
背手抽金镞,翻身控角弓。
万人齐指处,一雁落寒空。
注①:何相公,即魏博节度使何进滔。《旧唐书》说他“居魏十五年,民安之”。
(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的前两句叙事,既点明围猎的时间是清晨,又写出围猎地点禁城东的壮阔场面,为全诗铺写出晨猎的背景。
B.领联中“红”、“白”二字色彩鲜明耀目,“向日”、“迎风”烘托了晨猎的氛围,为人物的出场做了铺垫。
C.尾联中的“寒”字,虽有点出时令的作用,但主要在表现高飞鸿雁虽凌绝苍穹,何相公却一箭命中的神奇。
D.整首诗在选材方面,干净利索地只写一个人物,取材之精确,描写线条之明快,凸显了何相公的惊人绝技。
(2)这首诗与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题材相似,请简要分析两首诗主人公形象的不同之处。
【答案】(1)D(2)何相公:身手矫健,射箭技艺高超。“背手抽”写出取箭动作的娴熟利落;“翻身控”展现猎手臂力强劲,身手灵敏。尾联通过描写人们的惊叹和大雁应声而落,侧面表现出射箭技艺高超。太守:威武豪迈,渴望得到重用,有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左牵黄”四句写出猎的雄壮场面,表现了猎者威武豪迈的气概;“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表现了人物一展抱负,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解析】【分析】(1)D项,“干净利索地只写一个人物”错误,“万人齐指处”,即霎时间,围观人群中,突然爆发出一阵欢呼,人群一齐指向遥远的天空。除了何相公还有众人。故选D。
(2)《观魏博何相公猎》中的何相公,“白马骤迎风”是英雄人物跃马出场,施展浑身“帅”
劲的亮相动作。由此而下,此诗便将写作重心转到这位骁勇骑士当众显露猎射飞雁,矫健灵活的杰出身手上去。“背手抽金镞”,是正面描写骑士背手取箭的动作,著一“抽”字,手势的利落可知,加之“背手”而“抽”,又可见身段之灵巧。“翻身控角弓”,弯弓名之曰“控”,这就进一步展现了射者臂力强劲的架势,“控”之而再来一个“鹞子翻身”的漂亮动作,造型十分健美。对于这位英雄射手的真正的评价,当然不是停留在一招一式的动作表面。关键所在,毕竟还有待于亮出他那百步穿杨的惊人绝技。果然,刹那之间,就在围观的人群中
间,突然爆发出一阵哄然的欢呼,并且一齐指向遥远的天空。原来蓝天高处,一只带箭的鸿雁,垂着双翅,直向地面坠落下来。《江城子·密州出猎》中的太守“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写出猎的雄壮场面,表现了猎者威武豪迈的气概:词人左手牵黄犬,右臂驾苍鹰,好一副出猎的雄姿!随从武士个个也是“锦帽貂裘”,打猎装束。千骑奔驰,腾空越野,好一幅壮观的出猎场面!为报全城士民盛意,词人也要像当年孙权射虎一
样,一显身手。作者以少年英主孙权自比,更是显出东坡“狂”劲和豪兴来。年事虽高,鬓发虽白,却仍希望朝廷能像汉文帝派冯唐持节赦免魏尚一样,对自己委以重任,赴边疆抗敌。那时,他将挽弓如满月,狠狠抗击西夏和辽的侵扰。
故答案为:⑴D;⑵何相公:身手矫健,射箭技艺高超。“背手抽”写出取箭动作的娴熟利落;“翻身控”展现猎手臂力强劲,身手灵敏。尾联通过描写人们的惊叹和大雁应声而落,侧面表现出射箭技艺高超。太守:威武豪迈,渴望得到重用,有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左牵黄”
四句写出猎的雄壮场面,表现了猎者威武豪迈的气概;“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表现了人物一展抱负,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点评】⑴此题考查古诗词的理解鉴赏能力。主要集中对诗意理解、诗歌主旨、诗歌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诗歌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诗歌要读懂诗意,注意情感、形象、技巧等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
⑵古诗词中,鉴赏形象是很常见的题型。一般有:人物形象鉴赏,景物形象鉴赏,事物形象鉴赏。
1.从诗歌整体感知,确定人物身份。一般情况下,通过阅读诗歌,就能知道诗歌人物形象是诗人自身形象,还是诗中抒情主人公形象。
2.关注注释,理解诗歌内容。通过注释来理解内容,了解作者生平和写作背景。3.抓住诗歌关键词,分析诗人特征。通过分析描写手法来分析人物形象。代表的动词,语言,神态等就是要抓的关键,还有要分析清楚是正面还是侧面描写。这些都是主要的理解内容。4.答题模板:诗中塑造了……形象(性格+身份),通过描写……(诗歌描写人物的词(翻译内容)),抒发了……之情。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浣溪沙晏殊
一向年光有限身,等闲离别易消魂。酒筵歌席莫辞频。
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不如怜取眼前人。
【注释】一向:一晌,一会儿。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起句“一向年光有限身”直抒春光易逝,盛年难再之叹,造语精警,动人心魄。
B.正因为人生短暂,所以“等闲离别”——次平常的分别,也会让人“黯然销魂”。
C.“酒筵歌席莫辞频”是写词人在饯别的宴席上频频举杯,借酒浇愁,聊以自遣。
D.结句是说与其徒自伤感,不如抓住眼前欢乐,体现词人想摆脱痛苦,把握当下的人生态度。
(2)本词“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与晏殊另一首《浣溪沙》中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都是历来为人称道的名句,请分别从景物选取与情感抒发的特点上说说
它们的不同之处。
【答案】(1)C(2)①景物选取:“满目山河”取景大、笔力重,“落花风雨”虽回到眼前,但整体上以大驭小,气象宏阔;“无可”两句“落花”“归燕”选取的都是庭园中眼前所见的景物,选取的景物小,细腻轻巧。②情感抒发:“满目”两句情感抒发强烈深重。“空”“更”修饰念远、伤春,形成递进,加浓了感伤的气氛;“无可”两句抒情含蓄深婉。花的凋落让人无可奈何,归来的燕子却似曾相识,其间意绪蕴含丰富,耐人寻味。
【解析】【分析】(1)C项,“酒筵歌席”并非是“饯别的宴席”,并且“莫辞频”的“频”是“频繁”的意思,意即不要推辞酒筵歌席举行的频繁,不是“频频举杯”。故选C。
(2)根据对题干的理解,考生要注意从“景物选取”和“情感抒发”两个角度去赏析诗句,例如从景物角度,题干所给的两句诗句,要注意从景物描写意象的大小上去分析和作答。从情感上要注意把握抒情的情感特点上去区分,何为情感特点,例如抒发强烈的悲痛之情和委婉缠绵的伤痛之情,是有区别的,考生要注意认真思考和区分。
故答案为:⑴C⑵①景物选取:“满目山河”取景大、笔力重,“落花风雨”虽回到眼前,但整体上以大驭小,气象宏阔;“无可”两句“落花”“归燕”选取的都是庭园中眼前所见的景物,选取的景物小,细腻轻巧。②情感抒发:“满目”两句情感抒发强烈深重。“空”“更”修饰念远、伤春,形成递进,加浓了感伤的气氛;“无可”两句抒情含蓄深婉。花的凋落让人无可奈何,归来的燕子却似曾相识,其间意绪蕴含丰富,耐人寻味。
【点评】⑴此题是综合考核诗歌鉴赏能力,做题时要注意全面理解诗歌。诗歌鉴赏的技巧:一是读题目,推测诗歌内容;二是读作者,了解作者生活的朝代和思想;三是读注释,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四是抓关键词,推出诗歌的内容。
⑵本题考查的是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注意题干要求。做题时,先要全面理解诗歌内容,抓住关键词句弄清诗歌表达的中心主旨;其次根据题目找到重点词句,结合全诗组织答案。
4.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古意[唐]李颀男儿事长征,少小幽燕客。赌胜马蹄下,由来轻七尺。
①②杀人莫敢前,须如蝟毛磔。黄云陇底白云飞,未得报恩不得归。
辽东小妇年十五,惯弹琵琶解歌舞。今为羌笛出塞声,使我三军泪如雨。
注:①蝟毛,即猬毛,比喻胡须稠密。②磔,zhé,张开。
(1)“事长征”的意思是________,交代了“男儿”________的身份。
(2)诗歌运用多种手法刻画“男儿”形象,请结合全诗加以分析。
【答案】(1)从事远征;边疆从军的“勇士”(或军人,将军)
(2)①外貌描写,“须如蚜毛磔”,须发又短又多又硬,显出“男儿”勇猛刚烈的气概;②心理描写,“赌胜马蹄下,由来轻七尺”,尽显刚勇犷悍的男儿本色;③环境渲染,“黄云陇底白云飞”。雄伟葬苍的塞上风沙,烘托出志在报国的硬汉豪士的形象;④人物衬托,
“使我三军泪如雨”,一曲出塞声,三军尽落泪,从侧面表现了铮铮男儿亦有思乡柔情。
【解析】【分析】(1)解答该种题型时,首先通读全诗,整体理解把握诗中写了什么景、什么人、什么事,抒发了哪些情感。“男儿事长征”,意思是,男子汉当以国事为重,从军远征。交代了“男儿”勇士或军人的身份。
(2)本诗刻画了一个从军塞上猛勇粗犷的男儿形象。从事长征的男儿是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的幽燕一带人。他胡须又多又硬,勇猛刚烈,他在马蹄之下与伙伴们打赌比输赢,战场上视死如归,奋勇杀敌,令敌人畏惧。本诗塑造男儿形象,运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衬托相结合的手法。正面描写主要运用了外貌描写“须如蚜毛磔”和心理描写“赌胜马蹄下,由来轻七尺”;侧面衬托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环境的渲染和烘托,“黄云陇底白云飞”,一种是他人的衬托,“使我三军泪如雨”,这种烘云托月的手法,含蓄而精炼。结合诗句分析其表达效果即可。
故答案为:⑴从事远征;边疆从军的“勇士”(或军人,将军)
⑵①外貌描写,“须如蚜毛磔”,须发又短又多又硬,显出“男儿”勇猛刚烈的气概;②心理描写,“赌胜马蹄下,由来轻七尺”,尽显刚勇犷悍的男儿本色;③环境渲染,“黄云陇底白云飞”。雄伟葬苍的塞上风沙,烘托出志在报国的硬汉豪士的形象;④人物衬托,“使我三军泪如雨”,一曲出塞声,三军尽落泪,从侧面表现了铮铮男儿亦有思乡柔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解读诗歌的能力,涉及炼词炼句,内容的理解,情感的把握,手法的判断等多个层面。
⑵本题考查分析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具体考查塑造人物的手法。诗歌塑造人物形象时,主要通过人物的直接描写(语言、行动、心理、肖像、细节、神态),以及间接烘托(环境、情节、人物的衬托)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以及形象特点。解答此题,先指出塑造人物的手法,再结合文本具体分析。
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只选3小题)(1)________,________,约我以礼,欲罢不能。(《论语》)(2)________,不能十步;________,功在不舍。(《荀子·劝学》)(3)________,更那堪、冷落清秋节!________?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4)四围山色中,________。________,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王实甫《长享送别》)(5)莫听穿林打叶声,________。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________。(苏轼《定风波》)【答案】(1)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2)骐骥一跃;驽马十驾(3)多情自古伤离别;今宵酒醒何处(4)一鞭残照里;遍人间烦恼填胸臆(5)何妨吟啸且徐行;一蓑烟雨任平生【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名句默写的能力。名句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本题要注意如下字词:循循、骐
骥、驽马、今宵、胸臆、吟啸、蓑。
故答案为:⑴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⑵骐骥一跃;驽马十驾;⑶多情自古伤离别;今宵酒醒何处;⑷一鞭残照里;遍人间烦恼填胸臆;⑸何妨吟啸且徐行;一蓑烟雨任平生【点评】此题考查的是名篇名句的默写的能力。此类题目要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尤其是注意一些生僻字,近似字的写法,不能出现错别字或漏字、多字。平时长积累,边读边写。
答题时笔画要清晰,答完后要检查,避免低级错误。
6.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倾杯(宋)柳永
鹜落霜洲,雁横烟渚,分明画出秋色。暮雨乍歇,小楫夜泊,宿苇村山驿。何人月下临风处,起一声羌笛。离愁万绪,闲岸草,切切蛩吟如织。
①为忆芳容别后,水遥山远,何计凭鳞翼。想绣阁深沉,争知憔悴损,天涯行客。楚峡云②归,高阳人散,寂寞狂踪迹。望京国,空目断,远峰凝碧。
[注]①鳞翼:即鲤鱼、大雁。古人以为雁能为人传道书信。②楚峡云归:用楚王遇巫山神女的故事,借指欢乐不再。
(1)上阙中“何人月下临风处,起一声羌笛”一句中的“起”字非常富有表现力。请分析一下它的表达效果。
(2)本词下阕是怎样抒写离愁的 请结合具体内容加以赏析。
【答案】(1)“何人”二句以设问提起,借笛声以抒旅怀。羌笛之声使词人思远之情油然而出,一泄无余。一个“起”字强调了声音突兀传来的响亮与气势。
(2)先直写别后水山远,书信难达的相思之苦;接着就对面设想,写佳人深居闺房,虽知游子思念自己却难以体会行客远走天涯的苦楚,委婉曲折,倍增愁绪;再借用典故转写自己日前的境遇,抒发远离往昔欢愉生活的孤独落寞;最后以景结情,写远望京华,但见远峰一片暗绿色而已,言有尽而意无穷,委婉地传达了无尽的惆怅低徊之意。
【解析】【分析】(1)“起”,吹奏起。是谁人迎着风站在月光下?忽然吹奏起一阵阵的羌笛声。用设问手法,借笛声回答,抒发旅怀,使人体会到浓烈悲凉的思远之情和吹笛人遗世独立的孤傲。虽写愁,却画面清旷而气象高远。
(2)词的下阕抒写离愁之苦,先用“为忆芳容别后,水遥山远”,触景生情,抒写别后的思念和因关山阻隔而鱼雁难通的离别之悲。“想绣阁深沉,争知憔悴损,天涯行客”三句,用想象手法,写伊人深居闺房,怎能体会出行客漂流天涯的思念苦处。接着“楚峡”句用宋玉的典故,暗指自己旧日的欢爱已散,再联系到目前境遇,说明往昔“暮宴朝欢”都已烟消云散,此时孤村独坐,对月自伤之悲。末尾“望京国,空目断,远峰凝碧”两句,以景结情,京华杳不可见,只见远峰清苦愁恨,融情于景地写出思年之怅惘。
故答案为:⑴“何人”二句以设问提起,借笛声以抒旅怀。羌笛之声使词人思远之情油然而出,一泄无余。一个“起”字强调了声音突兀传来的响亮与气势。
⑵先直写别后水山远,书信难达的相思之苦;接着就对面设想,写佳人深居闺房,虽知游子思念自己却难以体会行客远走天涯的苦楚,委婉曲折,倍增愁绪;再借用典故转写自己
日前的境遇,抒发远离往昔欢愉生活的孤独落寞;最后以景结情,写远望京华,但见远峰一片暗绿色而已,言有尽而意无穷,委婉地传达了无尽的惆怅低徊之意。
【点评】(1)本题考查诗句的表达效果,要理解诗句含义,结合表达技巧具体分析。译文:野鸭飞落在霜露覆盖的小洲,大雁横越于雾霭笼罩的小渚。清楚地勾画出一幅秋色图。傍晚的雨刚刚停歇。天黑了,一叶小舟靠岸停泊,寄宿在荒村驿店。何人迎风站在月光下?一阵阵的羌笛声与河岸草丛里切切的蟋蟀声交织一起,引起离愁万绪!只为思恋。
与佳人别后,山水相隔,相距遥远,靠什么来传递书信呢?想来绣阁深枕中的佳人,怎么也不会知道浪迹天涯的游子如今已是身心俱损、憔悴不堪!巫峡幽会已逝,高阳酒徒已散,只有身心的寂寞孤独、行为的放荡不羁。眺望京都,徒然望断远方浓绿的山峰。
(2)本题考查对作者表达情感的理解分析;结合诗句中的意象,从意象到意境全面把握诗歌的情感,同时注意抒情主人公的活动及带有情感色彩的词语。
7.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①八月七日初入赣过惶恐滩苏轼
七千里外二毛人,十八滩头一叶身。
②山忆喜欢劳远梦,地名惶恐泣孤臣。
③长风送客添帆腹,积雨浮舟减石鳞。
④便合与官充水手,此生何止略知津?
【注释】①这首诗是作者遭贬赴惠州途中路经惶恐滩时所作。据《万安县志》载“赣州二
百里至岑县,又一百里至万安,其间有滩十八……滩水湍急,惟黄公为最甚。”南方人读“黄公”如“惶恐”,因被称作惶恐滩。②喜欢:地名,在大散关上。这里代指故乡山水。③石鳞:水在石上流,其波如鱼鳞。④典出《论语》,孔子曾问路于隐士长沮、桀溺,二人因不同意孔子的救世主张,故意不做正面回答,只说:“你是知道渡口的,何必问我们呢?”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七千里”极力渲染被贬之遥,“二毛”指头发黑白相杂的老人,说明诗人已至暮年。“一叶身”形象地表现诗人飘零的现状。
B.把“黄公滩”叫做“惶恐滩”,虽是口音之误,却能涉及身世国事,颇有意趣,所以为后人认可并应用。如文天祥诗中就有“惶恐滩头说惶恐”。
C.颈联中“帆腹”是说船帆受风,如大腹鼓起。这一联写舟行所见所感,整首诗的格调也随之变化,由雄放转为凄苦。
D.尾联中“便合”意即“正应当”,“知津”反用孔子的典故,表现了诗人面对人生劫难时,顽强的意志和达观的态度。
(2)诗人在这首诗中寄寓的情感复杂多变,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1)C(2)①暮年遭贬的孤独凄苦。首联诗人用“七千里外”和“十八滩头”“二毛人”和“一叶身”形成强烈的对比,表现自己晚年被贬谪的凄凉孤苦。②思乡之情。“山忆喜欢劳远梦”写自己因思念故乡而忧思成梦,“劳远梦”可见思乡情切。③对仕途险恶的忧虑,对国事的忧愤。
“惶恐”一语双关,借地名来表达对自己当下处境艰难忧虑,“泣孤臣”表达虽然自己对朝廷
一片忠心,无奈当时党争激烈,令正直之臣动辄得咎,无故遭贬。④豁达洒脱。颈联显示出诗人顺风行舟观赏美景的快意,不肯把自己埋没在痛苦之中,尾联诗人更是豁达的表示,自己可以为官府充当水手,因为自己一生经历的风浪多的是,岂止是略识途而已,这点打击算不了什么。
【解析】【分析】(1)C项说“由雄放转为凄苦”表述错误。首联“七千里”、“二毛人”表现自己晚年被贬谪的凄凉孤苦;颔联可读出思乡之情;颈联显示出诗人顺风行舟观赏美景的快意,不肯把自己埋没在痛苦之中的洒脱。应是由凄苦转为洒脱旷达。故选C。
(2)这是一首即景抒情诗。首联诗人用“七千里外”和“十八滩头”、“二毛人”和“一叶身”形成强烈的对比,表现自己晚年被贬谪的凄凉孤苦。颔联“山忆喜欢劳远梦”写自己因思念故乡而忧思成梦,“劳远梦”可见思乡情切;“惶恐”一语双关,借地名来表达对仕途险恶的忧虑,“泣孤臣”表达对国事的忧愤,忠心朝廷,无故遭贬。颈联显示出诗人顺风行舟观赏美景的快意,不肯把自己埋没在痛苦之中,尾联诗人自己可以为官府充当水手,因为自己一
生经历的风浪多的是,岂止是略识途而已,这点打击算不了什么,更是豁达的表示。
故答案为:⑴C;⑵①暮年遭贬的孤独凄苦。首联诗人用“七千里外”和“十八滩头”“二毛人”和“一叶身”形成强烈的对比,表现自己晚年被贬谪的凄凉孤苦。②思乡之情。“山忆喜欢劳远梦”写自己因思念故乡而忧思成梦,“劳远梦”可见思乡情切。③对仕途险恶的忧虑,对国事的忧愤。
“惶恐”一语双关,借地名来表达对自己当下处境艰难忧虑,“泣孤臣”表达虽然自己对朝廷一片忠心,无奈当时党争激烈,令正直之臣动辄得咎,无故遭贬。④豁达洒脱。颈联显示出诗人顺风行舟观赏美景的快意,不肯把自己埋没在痛苦之中,尾联诗人更是豁达的表示,自己可以为官府充当水手,因为自己一生经历的风浪多的是,岂止是略识途而已,这点打击算不了什么。
【点评】(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重要字词含义作用、情感和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歌,寻找答题点;最后精读相关诗句,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诗歌内容合理地推断出来或者是否正确。
(2)本题考查把握诗歌的主旨和情感态度的能力。答题前先要基本读懂诗歌,然后分析诗歌营造的意境,还要结合诗题和注释进行分析。从而把握诗歌表达的情感。
8.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
送何遁山人归蜀梅尧臣春风入树绿,童稚望柴扉。远壑杜鹃响,前山蜀客归。
到家逢社燕,下马浣征衣。终日自临水,应知已息机。
(1)下列关于本诗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押韵的情况看,本诗共有四个韵脚。B.从诗歌的题材看,本诗是一首送别诗。C.“下马浣征衣”指结束在外征战、回到家乡。D.“应知已息机”指摆脱琐事、停止世俗活动。
(2)以下评价适用于本诗的一项是( )
A.含蓄隽永B.豪放洒脱C.简洁明快D.深沉哀婉
(3)请从“虚实结合”这一角度对本诗进行赏析。
【答案】(1)C(2)
A(3)首联通过想象虚写何遁山人的孩子在自家柴扉外急切地盼望父亲归来。颔联想象何遁山人倚门远望的孩子忽然听到远处的山壑中传来杜鹃的叫声,仔细一看,原来是自己的父亲翻过前山回来了。颈联通过想象虚写友人喜逢家乡的燕子,一洗征尘。尾联设想虚写友人归家后悠闲自在的生活。题目送别为实写,虚实结合,寄托了对友人真诚的祝福,也暗含着诗人对超脱世俗的自由生活的向往。
【解析】【分析】(1)C项,“下马浣征衣”指下马来浣洗好衣服,不涉及征战,故本题选C项。
(2)本诗是北宋诗人梅尧臣的临别赠诗,作者没有直接写对离别友人的祝福,而是含蓄的想象友人归家喜逢家乡的燕子,一洗征尘轻松愉悦,诗中诗人设想人归家后悠闲自在的生活,寄托了对友人真诚的祝福,也暗含着诗人对超脱世俗的自由生活的向往。故本题选A项。
(3)题目为实写,作为送别诗,这首诗最大的特点是想象手法的使用。送别诗用想象的手法——想象所送之人与自己分别之后的情况——当属常见,但这首诗却与别诗另有不同,其不同之处在于全诗四联八句均为想象之语,没有一句实写两人分别时的情形。此诗全用想象,结合题目故虚实结合,学生根据原诗句进行总结即可得出答案。
故答案为:⑴C;⑵A;⑶首联通过想象虚写何遁山人的孩子在自家柴扉外急切地盼望父亲归来。颔联想象何遁山人倚门远望的孩子忽然听到远处的山壑中传来杜鹃的叫声,仔细一看,原来是自己的父亲翻过前山回来了。颈联通过想象虚写友人喜逢家乡的燕子,一洗征尘。尾联设想虚写友人归家后悠闲自在的生活。题目送别为实写,虚实结合,寄托了对友人真诚的祝福,也暗含着诗人对超脱世俗的自由生活的向往。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韵脚、题材、句子含义的基本能力。押韵,又作压韵,是指在韵文的创作中,在某些句子的最后一个字,都使用韵母相同或相近的字,使朗诵或咏唱时,产生铿锵和谐感。这些使用了同一韵母字的地方,称为韵脚。
⑵本题考查题考查把握诗歌语言风格的能力。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
⑶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答题模式:第一步:指出何种手法;第二步:结合诗歌内容分析;第三步:指出这种手法的表达效果。
9.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各题。
点绛唇·高峡流云[清]王国维
高峡流云,人随飞鸟穿云去。数峰着雨。相对青无语。
岭上金光,岭下苍烟冱。人间曙。疏林平楚。历历来时路。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高峡流云,人随飞鸟穿云去”写出了一种类似杜甫“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的那种攀登到半山高处所特有的景象。
B.“数峰着雨,相对青无语”,人在雨里攀登,静静地看着“着雨”的青山,凄苦之情难以言表。
C.“历历”,是看得清清楚楚的样子,同时也是对往事和过去的回忆,用在这里具有一定的哲理的味道。
D.本词前半写景,后半抒发感受,词的境界中都含有对人生之了悟的成分。
(2)词的最后三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
【答案】(1)B(2)①意为随着太阳的渐渐升高,黑暗山谷中的景色也渐渐能够看清了,刚才攀登途中所经过的那些高高低低的丛林,如今都已落在自己脚下。②表达了词人凭高远望的感受,即经过艰苦的攀登穿越乌云见到光明时的回顾和反省。
【解析】【分析】(1)B项,“数峰着雨,相对青无语”,是说因为对面青山一直就在那里静静地看着人在云雾里攀登,而人却是在穿过半山的云雾之后才注意到这“着雨”的青山。
青山虽然不会说话,却在以雨后的美丽令人惊喜。故选B。
(2)“人间曙,疏林平楚,历历来时路”这三句诗意思是:随着太阳的渐渐升高,黑暗山谷中的景色也渐渐能够看清了,刚才攀登途中所经过的那些高高低低的丛林,如今都已落在自己脚下。其中“历历”,是看得清清楚楚的样子,同时也是对往事和过去的回忆,用在这里具有一定的哲理的味道。这样可看出深层含义是只有在经过艰苦的攀登穿越乌云彩见到光明时才能够有这种“历历”的回顾和反省。
故答案为:⑴B;⑵①意为随着太阳的渐渐升高,黑暗山谷中的景色也渐渐能够看清了,刚才攀登途中所经过的那些高高低低的丛林,如今都已落在自己脚下。②表达了词人凭高远望的感受,即经过艰苦的攀登穿越乌云见到光明时的回顾和反省。
【点评】(1)本题考查鉴赏古诗的语言、表达技巧和评价古诗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这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考生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的内容,然后将内容与选项进行认真的比对分析。。
(2)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内容及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结合内容分析。译文:高峻的峡谷中,烟云缭绕活动。人的眼光随着峡中飞鸟,穿云而去。几座经历风雨的青峰,相对而立,寂然无语。
朝阳照在峰顶上,深谷中苍烟凝结,云雾缭绕。随着太阳升起,幽暗的山谷景色渐渐能看清了,刚才攀登过的路径现在都已经在自己的脚下了。
10.阅读下面这首南朝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昧旦出新亭渚梁·徐勉
驱车凌早术,山华映初日。
揽辔且徘徊,复值清江谧。
杳霭枫树林,参差黄鸟匹。
气物宛如斯,重以心期逸。
春堤一游衍,终朝意殊悉。
【注释】昧旦:天将明未明之时;破晓。本诗为诗人和友人谢相期同游新亭渚时所作。
术:道路。游衍:恣意游逛。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点题,着一“凌”字,表现出车马奔行之速,与诗人出游的勃勃兴致相应,表现出晨风拂面的畅快之情。
B.三、四句写诗人驻足览赏美景,“复值”二字表现出诗人无意中见到静谧江流的欣喜。
C.五、六两句,景物虚实结合,色彩对比鲜明,晨色中的新亭渚显得寂静而又富有生气。
D.结尾两句总结全诗,通过对此次出游的回味,为读者呈现出一个兴致勃勃的诗人形象。
(2)诗人主要运用哪些手法表达出游意兴的?试举两例,并进行简要分析。
【答案】(1)C(2)①借景抒情,通过描写山花映日、清江静谧、枫林杳霭、黄鸟参差等如画美景表达了出游的舒快怡爽之感;②动作描写,通过驱车凌驰、揽辔徘徊等举止表达了随遇而适的恣意游逛所带来的悠闲自在之感;③正面衬托,“重以心期逸”,写出了与相期相许的友人携手共游更甚于览观美景的雅致情怀;④直抒胸臆,结尾两句直接表达了此次出游给自己带来的畅快淋漓的欢悦之情。
【解析】【分析】(1)C项,“景物虚实结合”错误,“杳霭枫树林,参差黄鸟匹”二句,一
静一动,展示了诗人遥观仰视的画面转换;在晨光初露的枫树林那清幽的背景上,点染黄鸟翅翼参差的鲜明羽色,便造出了富于对比的色彩反差和无声处传有声的音响效果。将晨色中的新亭渚,表现得既静默,且又富有生气。故选C。
(2)本题手法,借景抒情,山道边蓬蓬勃勃,正有开不尽的各色野花,被“初日”的霰光一照,便全都灿灿生辉。因为这是在车马行驶的视觉意象,故“山华映初日”句,不仅带有霰彩、山花上下辉映的效果,还有一种络绎不绝、目不暇接的动感。动作描写,如此良辰美景,岂可在匆匆奔驰中览赏?诗人因此赶紧“揽辔”,任车马在此缓节徐行。意外间又发现,此刻已身在江岸,可以俯视清丽的江水,在晨色这安谧地畅流。正面衬托,置身在这样的如画美境,诗人能不逸兴遄飞?倘若这美境只是诗人孤身独游,自然显得几分冷清。
但读者须知,与徐勉同游的,还有心意相印的诗人谢朓。他可是位“灵心秀口”、“风华映人”的一世之杰呢。两人年岁相若,携手共游,当着意兴之发,又可歌诗相和,该有何等乐趣?“气物宛如斯”两句,所抒写的正是诗人的此种心境。“心期”而又加之以“重”,说明诗人之畅快,不仅在“气物”的览观之美,更在于与友人的相期相许之乐。直抒胸臆,“游行”即自恣游娱之意,“系”则有“满”意。新亭渚上的这一次游娱别说有多自在了,我的意兴啊,整个早上都那样饱满、欢悦!这两句虽书于素笺之上。读者不妨将其想象为诗人归去时,对家人的相告之语。其意犹未尽、手舞足蹈之态,隐隐见于笔端。分点整理即可。
故答案为:⑴C;⑵①借景抒情,通过描写山花映日、清江静谧、枫林杳霭、黄鸟参差等如画美景表达了出游的舒快怡爽之感;②动作描写,通过驱车凌驰、揽辔徘徊等举止表达了随遇而适的恣意游逛所带来的悠闲自在之感;③正面衬托,“重以心期逸”,写出了与相期相许的友人携
手共游更甚于览观美景的雅致情怀;④直抒胸臆,结尾两句直接表达了此次出游给自己带来的畅快淋漓的欢悦之情。
【点评】(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重要字词含义作用、情感和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歌,寻找答题点;最后精读相关诗句,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诗歌内容合理地推断出来或者是否正确。
(2)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答题模式:第一步:指出何种手法;第二步:结合诗歌内容分析;第三步:指出这种手法的表达效果。
1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①咏怀(其四)
白居易
自从委顺任浮沉,渐觉年多功用深。
面上灭除忧喜色,胸中消尽是非心。
妻儿不问唯耽酒,冠盖皆慵只抱琴。
长笑灵均不知命,江蓠丛畔苦悲吟。
【注释】①元和十二年作于江州。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交待诗人仕途失意的处境,表达他在宦海中顺其自然的处世态度。
B.颔联紧承“功用深”三字,表明诗人修养加深带来了从外到内的改变。
C.诗人妻儿不过问他,他只管喝酒,勾勒出他在江州时闲适的生活状态。
D.本诗语言质朴无华,平白如话,即便是运用典故,也浅显易懂不生僻。
(2)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
【答案】(1)C(2)①意为诗人大笑屈原不知天命,只在江畔丛草间苦苦悲吟;②表达了对屈原被贬后行吟泽畔、抱恨沉江做法的否定,以及诗人自己消除忧喜是非之心,乐天知命的旷达。
(或者:诗人大笑表面上看是对屈原被贬后行吟泽畔、抱恨沉江做法的否定,实则是愤激之语,表达作者贬谪江州的愤懑,以及如同屈原般的高洁情怀。)【解析】【分析】(1)C项,“闲适的生活状态”错误。从首句“自从委顺任浮沉”可知作者宦海沉浮,仕途失意;从颈联“不问”“皆慵”可知无聊和孤寂的生活状态。“闲适”理解错误。
故选C。
(2)“长笑灵均不知命,江蓠丛畔苦悲吟”表层意思是,诗人大笑屈原不知天命,只在江畔丛草间苦苦悲吟。结合注释“元和十二年作于江州”可知这首诗作于作者被贬江州之时;再联系颔联“灭除忧喜色”“消尽是非心”、颈联“唯耽酒”“只抱琴”都是表面上不问世事、故作旷达之语。据此,本句表面上否定屈原行吟泽畔,不知天命,实则流露出自己被贬的苦闷和仕途的失意。
故答案为:⑴C;⑵①意为诗人大笑屈原不知天命,只在江畔丛草间苦苦悲吟;②表达了对屈原被贬后行吟泽畔、抱恨沉江做法的否定,以及诗人自己消除忧喜是非之心,乐天知命的旷达。(或
者:诗人大笑表面上看是对屈原被贬后行吟泽畔、抱恨沉江做法的否定,实则是愤激之语,表达作者贬谪江州的愤懑,以及如同屈原般的高洁情怀。)
【点评】(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2)本题考查考生把握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赏析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要善于抓住带感彩的关键词语,还应该联系作者的生平遭遇及诗歌的创作背景来考虑,即我们平时所说的要“知人论世”。
12.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小题。
九日水阁(宋)韩琦
池馆隳摧古榭荒,此延嘉客会重阳。
虽惭老圃秋容淡,且看黄花晚节香。
酒味已醇新过熟,蟹螯先实不须霜。
年来饮兴衰难强,漫有高吟力尚狂。
【注释】九日:指农历九月九日,也就是传统的重阳节。这一天既要登高怀远,也有以菊花配螃蟹的饮食习俗。韩琦:字稚圭,自号赣叟,相州安阳(今河南安阳)人。北宋政治家、词人。这首诗作于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秋。诗人正在京中任右仆射,可谓官隆位显。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七言绝句首联两句很好地照应了标题,“池馆”“古树”照应“水阁”,“重阳”照应“九日”。
B.颔联两句对仗整,以“老圃”对“黄花”,“秋容”对“晚节”,“淡”对“香”。这两句从正面写九日赏菊。
C.颈联写新酿的美酒已经很熟,味道醇厚芬芳。螃蟹早就长得肥嫩,不必再等秋日的寒霜。
D.整首诗歌体现的并不是在秋色里持续的的消沉,而是在一片肃杀的秋景之中强调一种高洁的人品。
(2)这首诗塑造出了怎样的诗人形象?请结合全诗进行分析。
【答案】(1)
A(2)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淡泊宁静、晚节弥坚、豪情满怀的诗人形象。①首联两句写诗人住处的水阁古榭虽倾颓破败也不介意,还高兴地在那里宴请嘉宾欢度重阳,表示诗人生活俭朴,不尚奢华。这是从外在的表现来写的。②颔联两句借赞颂重阳时节,菊花虽晚开而尤为芬芳,以“黄花晚节香”喻晚节可贵,要注重晚节。这是从内在的精神实质来写。③尾联两句写此时作者年事已高,然而他从心底里并不服老,自己酒量虽衰,诗情却不减当年的豪情逸兴。
【解析】【分析】(1)
A项,“这首七言绝句首联两句很好地照应了标题”错误,“七绝”应
为“七律”。故选A。
(2)第一句写池馆园林荒凉的感觉,与第三句“秋容淡”相呼应。第二句点出九日宴会之事,虽然池馆倾圮。台榭荒芜,却有嘉客来助成重阳雅集,环境虽然荒僻,人的兴致却很高,表示诗人生活俭朴,不尚奢华。三、四两句正面写九日赏菊,这两句借赞颂重阳时节,菊花虽晚开而尤为芬芳而寄意:晚节可贵,要注重晚节。两句含比兴之意,字面上是写菊花犹有晚香,言外之意则是表达自己有岁虽晚而节弥坚的品格。五、六两句写眼前宴会之事,重九宴会饮酒是诗歌中的传统内容,蟹螫也是展现文士风流雅致情趣的传统意象,但此诗不仅仅是简单借用这两个传统的重九意象,还更多地写到了酒和蟹螯本身,这种写日常生活中文士生活趣味的作法带有自居易的特点。诗的最后写自己年老虽不能豪饮。尾联两句写此时作者年事已高,然而他从心底里并不服老,自己酒量虽衰,诗情却不减当年的豪情逸兴。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淡泊宁静、晚节弥坚、豪情满怀的诗人形象。
故答案为:⑴A;⑵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淡泊宁静、晚节弥坚、豪情满怀的诗人形象。①首联两句写诗人住处的水阁古榭虽倾颓破败也不介意,还高兴地在那里宴请嘉宾欢度重阳,表示诗人生活俭朴,不尚奢华。这是从外在的表现来写的。②颔联两句借赞颂重阳时节,菊花虽晚开而尤为芬芳,以“黄花晚节香”喻晚节可贵,要注重晚节。这是从内在的精神实质来写。③尾联两句写此时作者年事已高,然而他从心底里并不服老,自己酒量虽衰,诗情却不减当年的豪情逸兴。
【点评】⑴本题考查的是诗歌的综合鉴赏的能力,注意借助诗歌的注释理解。阅读注释,根据注释正确理解诗歌的内容,然后阅读选项进行辨析。
⑵本题考查的是诗歌人物形象的分析能力,注意正确翻译诗歌的内容。先翻译诗歌来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根据题干概括分析诗歌的相关诗句,抓住重点词组织答案。
1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骢马(唐)万楚
金络青骢白玉鞍,长鞭紫陌野游盘。
朝驱东道尘恒灭,暮到河源日未阑。
汗血每随边地苦,蹄伤不惮陇阴寒。
①君能一饮长城窟,为报天山行路难。
【注】①长城窟:相传长城下有泉窟,可以饮马。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开篇即于读者眼前展现出一匹形貌引人注目、气度不凡的良马。
B.颔联以夸张的手法表现骢马被主人驱驰,需日行千里的艰辛与无奈。
C.诗歌从马的外在风神写到内在精神,形象生动地表现出骢马的神骏。
D.全诗格调高亢,豪放壮阔,体现了盛唐奋发昂扬、热情奔放的诗风。
(2)诗歌尾联“能”“尽”二字如何表达作者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答案】(1)B(2)①“能”、“尽”二字,写出了主人对马的期望与信任;②作者托物言志,明是赞马,
实为喻人;③表现了作者昂扬奋发的进取精神和立功边陲的宏伟抱负。
【解析】【分析】(1)B项,“骢马被主人驱驰,需日行千里的艰辛与无奈”错误。颔联写马的敏捷、矫健和雄风。“朝驱东道尘恒灭,暮到河源日未阑”,早晨骏马奔驰在长安的大道上,扬起的尘土很快消散;傍晚到达黄河的发源地,太阳尚未下山。“朝”、“暮”,早晚仅为一天,说明时间的短促,“东道”、“河源”,两地相距数千里,用以夸张空间的阔远。
“尘恒灭”、“日未阑”,表现骢马飞奔的神速、锐意进取的雄风。故选B。
(2)“能”、“尽”二字,充分表达了主人对马的信任,认为其定能为人驰骋,为国尽职,肩负起横行关塞、守边保疆的重任。反之,也表明了骢马的决心、壮志和宏愿。托物言志,明是赞马,实为喻人,表现诗人自己的胸襟和抱负。只要能有建功立业、为国献身的机会,哪怕是奔赴长城内外和历尽艰难险阻的天山也在所不辞,表现了骢马的不甘寂寞、一
展宏图的雄心壮志,同时也表现了诗人昂扬奋发的进取精神和立功边陲的宏伟抱负。
故答案为:⑴B;⑵①“能”、“尽”二字,写出了主人对马的期望与信任;②作者托物言志,明是赞马,实为喻人;③表现了作者昂扬奋发的进取精神和立功边陲的宏伟抱负。
【点评】(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2)此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炼字是诗歌鉴赏的高频考点,所炼之字往往是在该诗句中最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比如动词、形容词、数词、修饰词语、表示声音和颜色的词语等。答题时,先要解词释句,然后指明手法,最后分析表达效果;分析表达效果时要将词语放回到诗句中,体会其表情达意上的妙处。
14.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听颖师琴歌[唐]李贺
别浦云归桂花渚,蜀国弦中双凤语。
芙蓉叶落秋鸾离,越王夜起游天姥。
暗佩清臣敲水玉,渡海蛾眉牵白鹿。
谁看挟剑赴长桥,谁看浸发题春竹。
竺僧前立当吾门,梵宫真相眉棱尊。
古琴大轸长八尺,峄阳老树非桐孙。
凉馆闻弦惊病客,药囊暂别龙须席。
请歌直请卿相歌,奉礼官卑复何益。
(1)《听颖师琴歌》是唐代著名诗人李贺的代表作之一,本诗前八句描写________,后八句叙写________。
(2)文字是无声的,却能够生动刻画有声的音乐,在《听颖师琴歌》中,李贺是如何表现古琴的音乐魅力的?
【答案】(1)琴声(弹琴);请歌(求诗)
(2)①大量运用比喻来刻画音乐,将乐声比作“凤语”“鸾离”“佩玉”敲击声等;②运用丰富瑰丽的想象,赋音乐以形象,来写旋律的变化,如初听如彩云追月,再听如越王夜起、老翁牵鹿,高昂处如挟剑斩蛟、张旭泼墨;③侧面烘托,如写自己病中听曲,全然而愈。
【解析】【分析】(1)仔细阅读诗歌,理解诗歌前后八句所写的意思,根据其意思来概括其叙写的内容。比如前八句,“别浦云归桂花渚,蜀国弦中双凤语。芙蓉叶落秋鸾离,越王夜起游天姥。暗佩清臣敲水玉,渡海蛾眉牵白鹿。谁看挟剑赴长桥,谁看浸发题春竹”意思是说:初听听那琴声,仿佛天河彩云追月,又仿佛蜀琴双凤和鸣;再听听那琴声,仿佛荷塘叶落,秋鸟啾啾,又仿佛越王夜起,伏首天姥;那琴声,像清官服中佩玉瑾击水晶那样清亮,象白眉仙翁骑鹿仙游那样清远飘渺。激越之处,犹如周处长桥斩蛟/剑气如虹,波涛汹涌/犹如张旭披发浸墨,纵横跌宕,酣畅淋漓。由此可以得出前八句主要运用比喻和想象手法,详尽地描写了琴声。后八句“竺僧前立当吾门,梵宫真相眉棱尊。古琴大轸长八尺,峄阳老树非桐孙。凉馆闻弦惊病客,药囊暂别龙须席。请歌直请卿相歌,奉礼官卑复何益”,意思是:待曲终之后,天竺的颖师立在我门前,眉角分明,真有梵宫真相的庄严。看古琴,转弦的柱子长有八尺,纯正峄山之南的老桐木,那可真是古今制琴的好材质。在凄凉的馆舍,我哪顾得自己一身病容,听闻这琴声,应声起,暂把药囊放一边,匆忙离开龙须席。只可惜呀,我这奉礼官职位卑微,要请作歌者,应该请卿相大官,颂歌与你的琴声才能相配啊。根据最后两句“请歌直请卿相歌,奉礼官卑复何益”,可知天竺的颖师弹完琴之后,立到我门前是请求我为他作歌,所以后八句是写“请歌”。解答此类题,一定要弄懂诗歌的意思,然后抓住诗歌中关键此句概括其表达的内容。
(2)本题题目是“文字是无声的,却能够生动刻画有声的音乐,在《听颖师琴歌》中,李贺是如何表现古琴的音乐魅力的”,也就是问学生诗人是如何刻画古琴的音乐魅力的。解答该题时,首先找出诗歌中描绘刻画古琴的音乐魅力的诗句,然后分析这些诗句是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来刻画表现古琴的音乐魅力的。仔细阅读诗歌,可知诗歌的前八句“别浦云归桂花渚,蜀国弦中双凤语。芙蓉叶落秋鸾离,越王夜起游天姥。暗佩清臣敲水玉,渡海蛾眉牵白鹿。谁看挟剑赴长桥,谁看浸发题春竹”是直接刻画琴声,表现古琴的音乐魅力。这八句在具体描写琴声时主要运用了比喻和想象的修辞手法来描写琴声和古琴的旋律,把琴声比作“双凤语”“鸾离”“佩玉”敲击声等,形象写出琴声悦耳清脆的特点。“别浦云归桂花渚”“越王夜起游天姥”“渡海蛾眉牵白鹿”“谁看挟剑赴长桥,谁看浸发题春竹”几句诗人运用了瑰奇的想象,写自己初听如彩云追月,再听如越王夜起、老翁牵鹿,高昂处如挟剑斩蛟、张旭泼墨,赋音乐以形象,写出了乐曲旋律的变化。这是对琴声和乐曲旋律的直接描写。还有“凉馆闻弦惊病客,药囊暂别龙须席”写诗人自己在凄凉的馆舍中,听到如此悦耳的琴声,顾不上自己的一身病容,应声起,暂把药囊放一边,是从侧面烘托琴声的悦耳动听,让诗人全然忘记病痛,或者说从侧面烘托琴声的悦耳动听,让病中的诗人全然而愈。
具体作答时,先指出具体运用的手法技巧,然后根据以上分析,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不能只答手法,而丢掉了具体内容分析。
故答案为:⑴琴声(弹琴)请歌(求诗)
⑵①大量运用比喻来刻画音乐,将乐声比作“凤语”“鸾离”“佩玉”敲击声等;②运用丰富瑰丽的想象,赋音乐以形象,来写旋律的变化,如初听如彩云追月,再听如越王夜起、老翁牵鹿,高昂处如挟剑斩蛟、张旭泼墨;③侧面烘托,如写自己病中听曲,全然而愈。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归纳诗歌内容要点,概括诗歌中心意思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明确题目要求,然后回归诗歌,仔细阅读诗歌,根据其意思来概括其叙写的内容;解答此类题,一定要弄懂诗歌的意思,然后抓住诗歌中关键此句概括其表达的内容。
(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表达技巧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指出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然后结合题内容分析是如何运用该表达技巧的,最后点出运用该表达技巧有什么表达效果,或者和表达了什么情感。
1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①自金陵如丹阳道中有感王安石
数百年来王气消,难将前事问渔樵。
②③苑方秦地皆芜没,山借扬州更寂寥。
④⑤荒埭暗鸡催月晓,空场老雉挟春骄。
⑥豪华只有诸陵在,往往黄金出市朝。
【注】①此诗作于1066年(治平三年)春,闲居江宁已三年的王安石聊发游兴,骑马东行游丹阳,沿途访友寻古。②化用古人诗句。李白《金陵》诗:“苑方秦地少,山似洛阳多。古殿吴花草,深官晋绮罗。”刘长卿的诗:“金陵已芜没,函谷复烟尘。”③东汉末刘繇曾将扬州治所设在曲阿(丹阳)。④《建康图经》言:“鸡鸣埭在青溪西南潮沟上,过沟有埭,名鸡鸣。齐武帝早游钟山射雉,至此,鸡始鸣。”⑤场:射雉场。《南齐书·东昏侯纪》:“置射雉场二百九十六处,翳中帷帐及步障,皆袷以绿红锦。”⑥《元和郡县图志》载:丹阳有齐高帝的泰安陵,武帝的景安陵,明帝的兴安陵,梁武帝的修陵,文帝的建陵,简文帝的庄陵等多座。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对历史悠久的古帝王之都金陵的总体感受,“王气消”三字为全诗定下了伤感的基调。
B.颔联,当年的苑方秦地般的美景已消失了,一度为扬州治所的丹阳繁华也已寂寥不见了。
C.尾联,写盛极一时的王朝黄金散尽,如今只剩下帝王的陵寝,充满了人财两空的哀伤。
D.这首七言律诗,词句警策,典故丰富,内容深邃,充满历史的纵深感和兴替的沧桑感。
(2)请简要赏析颈联“荒埭暗鸡催月晓,空场老雉挟春骄”。
【答案】(1)C(2)①融情于景,借景抒情。“荒”“暗”二字营造了一片昏暗、衰败的意境。②视听结合。“荒埭暗鸡催月晓”,写听觉感受,而一个“催”字,突出了“暗鸡”的呜叫给人的心理感受;“空场老雉挟春骄”则侧重于视觉所见。③用典。化用齐武帝鸡鸣埭打猎的事,这里借齐朝帝王荒于畋猎,终至亡国的故事,批评了历史上许多皇帝耽子犬马声色,不理朝政导致国势衰落之事实。从一个角度总结了历史兴亡的原因。
【解析】【分析】⑴"昔日的黄金散尽,充满了人财两空的哀伤错,正确的理解应是"这些陵墓常有人盗掘,常有金玉见于市朝”。
⑵此题考查鉴赏诗歌句子的能力。“苑方秦地皆芜没,山借扬州更寂寥”使用融情于景,借
景抒情;视听结合;用典手法,结合诗句分析,比如“荒”“暗”二字营造了一片昏暗、衰败的意境。。
故答案为:⑴C;⑵①融情于景,借景抒情。“荒”“暗”二字营造了一片昏暗、衰败的意境。②视听结合。
“荒埭暗鸡催月晓”,写听觉感受,而一个“催”字,突出了“暗鸡”的呜叫给人的心理感受;“空场老雉挟春骄”则侧重于视觉所见。③用典。化用齐武帝鸡鸣埭打猎的事,这里借齐朝帝王荒于畋猎,终至亡国的故事,批评了历史上许多皇帝耽子犬马声色,不理朝政导致国势衰落之事实。从一个角度总结了历史兴亡的原因。
【点评】⑴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理解鉴赏能力。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⑵此题考查鉴赏诗歌句子的能力。炼句是诗歌鉴赏的高频考点,所炼之句往往是在该诗中最富有表现力的句子。答题时,先要释句,然后指明手法,最后分析表达效果;分析表达效果时要将句子放回到诗中,体会其表情达意上的妙处。
16.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间武均州报已复西京陆游
白发将军亦壮哉,西京昨夜捷书来。胡儿敢作千年计,天意宁知一日回。
列圣仁恩深雨露,中兴赦令疾风雷。悬知寒食朝陵使,驿路梨花处处开。
【注释】武均州:即武巨。当时武巨任果州团练使,知均州,兼管内安抚使,节度忠义军,指洛阳。朝陵墓的使者。北宋诸代皇帝的陵墓皆在西京,收复西京后即可派朝陵墓前往祭扫。
(1)下列关于这首诗的赏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
A.首联写得知捷报后兴奋不已,挥笔喜赋此诗,歌颂白发将军武巨收复西京的壮举,。感佩武将军老当益壮,雄心犹存。
B.颔联用“千年计”和“一日回”进行对比,强调天道正义在南宋一方,金主想千年统治中原的计谋终成迷梦,一朝破灭。
C.颈联运用“疾风雷”的比喻,形象地写出了国家中兴的的赦令会像风雷一样迅速颁布到收复的西京,安抚归顺后的臣民。
D.本诗和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感情同中有异,相同的是都有收复失地的快意,不同的是本诗含有自己功业无成的伤感。
(2)这首诗的最后一句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答案】(1)D(2)①驿道梨花处处盛开,②渲染使者奔驰的热烈气氛,③表达诗人对故土收复、皇陵得以朝祭的欢愉之情,寄寓着国家中兴的美好愿景。
【解析】【分析】(1)D项,错在“对自己功业无成的伤感”。从全诗看,诗人写这首诗时的情绪是乐观的,毫无伤感可言。这首诗写诗人听到捷报传来后不能自已的欢欣鼓舞之情,表现了诗人对国事的关心。故选D。
(2)“驿路梨花处处开”是以景结情,描写寒食时节译路上梨花处处盛开,以盛开的梨花渲染朝陵驿道上使者骑马奔驰的热烈氛围;作者预料到来年寒食节,祭扫宋先帝陵墓的使者,将通过梨花盛开的驿道而到达洛阳,这里化虚为实,通过联想想象,突出了诗人激动兴奋愉悦畅快的感情;本诗是诗人得悉均州的武矩报捷官军收复西京洛阳面作的,以梨花处处开的春日美景,寄寓着作者对国家中兴收复失地的美好祝愿。整理归纳以上条目就可以得出答案。
故答案为:⑴D;⑵①驿道梨花处处盛开,②渲染使者奔驰的热烈气氛,③表达诗人对故土收复、皇陵得以朝祭的欢愉之情,寄寓着国家中兴的美好愿景。
【点评】⑴该题为诗歌鉴赏。诗歌鉴赏选择题主要考查关键词语的理解、表达技巧的分析、情感分析、诗歌形象的把握。这就要求考生在平时多练习,从这几方面进行总结。
⑵该题主要考查诗歌情感的把握。完成这类题型,需要看题目,知作者、懂关键词、把握意象、理解注释,读懂表层含义,读懂深层情感。这就需要考生平时多做练习,培养语感,熟能生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