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电荷 基础
一、单项选择题(共14小题;共56分)
1. 电子是原子的组成部分,一个电子带有
A. 的正电荷 B. 的负电荷
C. 的正电荷 D. 的负电荷
2. 有甲、乙、丙三个轻质小球,其中甲球靠近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时被排斥。现将甲与乙、丙分别靠近时,它们相互作用的情况如图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 乙球一定带负电,丙球可能带正电 B. 乙球可能不带电,丙球一定带负电
C. 乙球可能带正电,丙球一定带正电 D. 乙球一定不带电,丙球可能带负电
3.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摩擦起电会使物体总电量变少
B. 失去电子的物体带负电
C. 得到电子的物体带正电
D. 物体起电的实质是电子发生了转移
4. 绝缘细线上端固定,下端悬挂一轻质小球 , 的表面镀有铝膜,在 的近旁有一金属球 ,开始时 、 不带电,如图所示,现使 球带电,则
A. 、 之间不发生相互作用 B. 将吸引 ,吸在一起不分开
C. 立即把 排斥开 D. 先吸引 ,接触后又把 排斥开
5. 如图所示, 、 是被绝缘支架分别架起的金属导体,并相隔一定距离,其中 带正电 不带电,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导体 左端出现负电荷,右端出现正电荷并且电荷量小于左端
B. 若 不动,将 沿图中 分开,则两边电荷量一定不相等
C. 若 向 靠近 左端和右端的电荷量大小始终相等并且连续变化
D. 若 、 接触一下 、 均带正电,但总电荷量不变
6. 把两个完全相同的金属球 和 接触一下,再分开一段距离,发现两球之间互相排斥,则有关 、 两球原来的带电情况,下列说法一定错误的是
A. 带等量异种电荷 B. 带等量同种电荷
C. 带不等量异种电荷 D. 一个带电,另一个不带电
7.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静电感应不是创造了电荷,而是电荷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引起的
B. 一个带电物体接触另一个不带电物体,两个物体有可能带上异种电荷
C. 摩擦起电是因为通过克服摩擦做功而使物体产生了电荷
D. 摩擦起电是质子从一物体转移到另一物体
8. 将不带电的导体 和带有负电荷的导体 接触后,在导体 中的质子数将
A. 增加 B. 减少 C. 不变 D. 先增加后减少
9. 目前普遍认为,质子和中子都是由被称为 夸克和 夸克的两类夸克组成。 夸克带电荷量为 , 夸克带电荷量为 ,质子的带电荷量为 ,中子不带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质子是由一个 夸克和一个 夸克组成,中子是由一个 夸克和两个 夸克组成
B. 质子是由两个 夸克和一个 夸克组成,中子是由一个 夸克和两个 夸克组成
C. 质子是由一个 夸克和一个 夸克组成,中子是由两个 夸克和两个 夸克组成
D. 质子是由两个 夸克和一个 夸克组成,中子是由两个 夸克和两个 夸克组成
10.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摩擦起电是创造电荷的过程
B. 接触起电是电荷转移的过程
C. 玻璃棒无论和什么物体摩擦都会带正电
D. 带等量异种电荷的两个导体接触后,电荷会消失,这种现象叫电荷的湮灭
11. 把两个完全相同的金属球 和 接触一下,再分开一小段距离,发现两球之间相互排斥,则 、 两球原来的带电情况不可能是
A. 和 原来带有等量异种电荷
B. 和 原来带有同种电荷
C. 和 原来带有异种不等量电荷
D. 原来带电,而 原来不带电
12. 关于电荷量,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物体的带电荷量可以是任意值
B. 物体的带电荷量只能是某些值
C. 物体带电荷量的最小值为
D. 一个物体带 的正电荷,这是它失去了 个电子的缘故
13. 关于元电荷的理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元电荷就是电子
B. 元电荷就是质子
C. 元电荷是表示跟电子所带电荷量数值相等的电荷量
D. 元电荷是带电荷量最小的带电粒子
14. 带电微粒所带的电荷量不可能是下列值中的
A. B.
C. D.
二、双项选择题(共2小题;共8分)
15. 如图所示,有一带正电的验电器,当一金属球 靠近验电器的小球 (不接触)时,验电器的金箔张角减小,则 。
A. 金属球可能不带电 B. 金属球可能带负电
C. 金属球可能带正电 D. 金属球一定带负电
16. 关于摩擦起电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摩擦起电现象使本没有电子和质子的物体中产生了电子和质子
B. 两种不同材料的绝缘体互相摩擦后,同时带上等量异种电荷
C. 摩擦起电,可能是摩擦中导致质子从一个物体转移到了 另一个物体而形成的
D. 丝绸摩擦玻璃棒电子从玻璃棒上转移到丝绸上,玻璃棒因质子数多于电子数而显示带正电
三、解答题(共1小题;共13分)
17. 有 、 、 三个完全相同的金属小球,其中 球带有 的正电荷, 球带有 的负电荷, 球不带电。先让 球与 球接触后分开,再让 球与 球接触后分开,最终 、 、 三球所带电荷量分别为多少
答案
第一部分
1. B
【解析】电子带负电,电荷量大小为 ,故B正确,ACD错误。
2. B
【解析】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负电,甲球一定带负电,所以乙可能不带电,丙一定带负电。
3. D
【解析】摩擦起电只是电子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电荷总量保持不变,故A错误;
电子带负电,失去电子的物体由于所带负电荷减少而带有多余的正电荷,从而带正电,故B错误;
电子带负电,得到电子的物体带负电,故C错误;
物体起电的实质是电子发生了转移,并没有创造新的电荷,故D正确。
4. D
【解析】 球带电就能吸引轻质小球 ,接触后电荷量重新分配,那么 、 球带同种电荷,然后就要相互排斥。因此本题突出“近旁”,以表达吸引并能接触。故D正确。
5. D
【解析】 靠近带电体 时,由于静电感应 的左端带负电,右端带正电 原来不带电,故靠近 后,左、右端带电量相等; 原来显示中性,沿 分开,两边电荷量一定相等; 靠近 的过程 两端电荷不能连续变化,因为所有物体带电量只能是 的整数倍; 、 接触一下 原来带的正电荷将在 、 导体上重新分配。综上所述,选项D正确。
6. A
【解析】两球接触后所带总电荷量等于原来各自电荷量的代数和,每个球所带电荷量为总电荷量的一半。因此只要两球原来不带等量异种电荷,则总电荷量不为零,分开后两球就带同种电荷,有相互作用的斥力,所以只有A项错误。
7. A
【解析】三种起电方式都是电子发生了转移,接触起电时,两物体带同种电荷,故B、C、D项错误,A项正确。
8. C
【解析】物体接触带电时,电子发生转移,导致相互接触的物体之间电荷不平衡,从而带电,而并非质子数目的变化,质子数目在接触过程中是不变的,故ABD错误,C正确。
9. B
【解析】根据质子的带电荷量为 ,所以质子是由两个 夸克和一个 夸克组成,;中子不显电性,所以中子是由一个 夸克和两个 夸克组成,。故选项B正确。
10. B
【解析】摩擦起电的实质是电荷发生转移,而不是创造电荷,A错误;接触起电就是通过物体接触而转移电荷,B正确;两种物体摩擦,对核外电子束缚能力弱的物体在摩擦中易失去电子而带正电,是否容易失去电子由两物体的材料决定,因此玻璃棒不一定带正电,C错;等量异种电荷可以中和但不会消失,只是宏观上显中性,D错。
11. A
【解析】两个小球原来分别带等量异种电荷,接触后电荷完全中和,两球不存在排斥力。故A错误。
两个小球原来分别带同种电荷,把两个完全相同的小球接触后电荷重新平分,带上等量同种电荷,存在排斥力。故B正确。
两个小球原来分别带不等量异种电荷,小球接触后电荷先中和再平分,带上等量同种电荷,存在排斥力。故C正确。
原来的其中一个带电,把两个完全相同的小球接触后电荷平分,带上等量同种电荷,存在排斥力。故D正确。
12. A
【解析】电荷量的最小值为元电荷电荷量,即 ,物体实际带电荷量只能是元电荷电荷量的整数倍。一个物体失去 个电子,则其带正电荷量为 故选项B、C、D的说法都对。
13. C
【解析】元电荷是最小的电荷量,数值为电子所带电荷量的绝对值,任何带电体的电荷量均为元电荷的整数倍
14. A
【解析】任何带电体所带的电荷量都只能是元电荷的整数倍,元电荷为 ,选项A中电荷量为 ,B中电荷量为 ,C中电荷量为 ,D中电荷量为 。
选项B、C、D中的电荷量数值均是元电荷的整数倍,所以只有选项A是不可能的.
第二部分
15. A, B
【解析】验电器的金属箔片之所以张开,是因为它们都带有正电荷,由于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引起的。张开角度的大小决定于两个金属箔片带电荷量的多少。如果 球带负电,靠近验电器的 球时,异种电荷相互吸引,使金属箔片上的正电荷逐渐“上移”, 从而使两个金属箔片夹角减小,选项 B 正确,同时否定选项 C。
如果 球不带电,在靠近 球时,发生静电感应现象,靠近 球的端面出现负的感应电荷,而背向 球的端面出现正的感应电荷。 球上的感应电荷与验电器上的正电荷发生相互作用,从而使金属箔片张角减小。
16. B, D
【解析】摩擦起电实质是由于两个物体的原子核对核外电子的约束能力不相同,因而电子可以在物体间转移,A错误;若一个物体失去电子,其质子数比电子数多,我们就说它带正电,若一个物体得到电子,其质子数比电子数少,我们就说它带负电,使物体带电并不是创造出电荷,且在转移的过程中电荷的总量保持不变,B正确,C错误,D正确。
第三部分
17. 球带 的正电荷, 、 两球均带 的负电荷
第1页(共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