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8张PPT)
临夏中学 刘文礼
登高
唐 杜甫
登高习俗知多少?
九月九日重阳节的活动之一,这一天全家都要一起登高“避灾”以求长寿,还会插茱萸、喝酒赏菊,所以重阳节又称“登高节”。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杜甫身逢战乱,从48岁开始,一直到58岁去世为止, 11年中,一直在外飘零,写这首诗时已是第八个年头了,3年后病死出蜀途中。
这首诗是大历二年作者寄寓夔州时写的。此时“安史之乱”已结束4年。
写作背景
此时“安史之乱”已结束4年,但地方军阀乘机争夺地盘,国家仍是一片混乱。
他的郁闷是多种因素造成的,这里有时代的苦难,也有家道的艰辛,个人多病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
为了排遣心头的郁闷,杜甫抱病登台,但悲凉萧瑟的江峡秋景反倒使他增添了新的悲哀。
《登高 》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整体感知
这首诗给你的总体感受是什么?
凄楚、悲伤、痛苦、孤独、沉郁
讨论:
这首诗写了什么 又是怎么写的
诗人登高远眺,从不同的视角,描绘了一幅秋景图。
诗的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是借景抒情的写法。
精析意象
首联 首联中出现了哪些意象?各有什么特点?作者是采取
什么方式组织意象的?写景的顺序及角度是怎样的?
迅疾的秋风、高远的天空、哀鸣的猿啼、孤零冷落的小岛、水落而出的白沙、低飞盘旋的水鸟。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使人感到非常冷。既有身体的,又有心灵的。更主要是心的。
显得天底下的人很渺小,很孤单。
使人听到它的叫声非常悲凉。
不是一只快乐的鸟,是一只孤独痛苦的鸟。
体会作者心情
诗人站在高天之下,急风之中,面对清渚、白沙,耳听猿啸的叫声,内心万分孤独,仿佛就是一只孤鸟,凄楚、忧伤、悲哀、绝望。
精析意象
颔联 颔联写了几种景物?
两种景物:落木、长江。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如果说“落木萧萧”有生命短暂之感的话,那么“不尽长江”有什么意思呢?
“不尽长江”指时间的无穷,是历史长河永不停息。把颔联上下两句相对比,相互衬托,人的生命越短暂,历史和时间越显得悠久。
注:面对滚滚不尽的历史长河,作为一个现实主义诗人,虽有无奈,他仍感到豁达、坦荡、胸襟开阔,有一种宏大的气势。
精析意象
颈联
1.找出本联中最能体现作者情感的词。
2.作者的“悲”可分为几层?
3.诗句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慨?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万:表明了离国别家,漂泊路途之远。
常:表明了离家万里,流浪他乡的时间之久,频率之繁。
作客:客居他乡。
登台:九九重阳节的一种习俗。古人登高是为了祈求长寿,登台
都是一家人去的,且登高的地点一般都是在自己的家乡。
一悲万里:地之远也;
二悲秋:时之凄惨也;
三悲作客:羁旅之愁也;
四悲常作客:久旅也;
五悲百年:迟暮也;
六悲多病:衰疾也;
七悲登台:倍思亲也;
八悲独:孑然孤“独”也 。
南宋罗大经说颈联十四字含有八意,即八可悲,如何理解?
精析意象
尾联
1.造成杜甫愁苦的最根本原因是什么呢?从本联的哪句诗知道?
2.此联表达作者怎样的心情?是忧愁之情还是忧愤之情?
3.“苦恨”和“新停”应怎样理解?谈谈你的看法。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艰难:兼指国家和自身命运。国家动乱,诗人漂泊在外,生活艰
难,壮志难酬。
苦恨:“苦”:极度;“恨”:遗憾。杜甫此时年事已高,疾病缠身,虽忧国忧民,却无能为力。
新停:刚刚放下。
既是国家,也是个人。客观上,“国破”与“家亡”是因果关系;主观上,诗人一直忧国忧民,为国家破亡忧心如焚。
古代知识分子大多以“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自勉,而杜甫无论穷达,都心忧天下,其思想境界之高,不愧被称为“诗圣”。
尾联中“艰难”、“潦倒”二词形容的是国家还是个人?这一联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境界?
杜甫具体在悲叹什么?悲——自然之秋、人生之秋、国家社会之秋。由悲自然——悲自身——悲天下苍生。
结构图表
写景
抒情
首联
仰观 云天秋风
俯察 江水洲渚
颔联
仰观 无边的落木
俯察 不尽的江水
颈联
尾联
悲秋作客
多病登台
苦恨霜鬓
新停酒杯
哀婉孤独
沉郁高昂
愁苦沉痛
忧愤无奈
首联
颔联
颈联
尾联
写景
抒情
作者情感
诗歌主旨
通过登高所见的秋日景色,倾诉了诗人常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伤时叹己的情怀。
这首诗 以“悲”字为核心,贯穿全诗。诗人由内心伤悲到登高遣悲,由登高遣悲到触景生悲,由触景生悲到借酒消悲,由借酒消悲到倍增新悲。全诗起于“悲”而终于“悲”,悲景悲笔,悲情落笔,真是怎一个“悲”字了得!
课堂小结
艺术特色
1.对偶工稳,音调铿锵,琅琅上口。全诗八句皆对。同时诗中又多用双声迭字,旋律优美,音节和谐,大大加强了诗的音乐美。
2.情景交融,笔法错综变化却又相互照应。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落笔的角度不同,但都围绕着诗的中心——“悲秋”。全诗情景交融,浑然一体,中间虽有如此丰富的内容,如此复杂的感情,但笔势却一气直下,造成了一个既有变化又和谐统一的艺术整体。
3.语言凝炼。首联两句写六种景物,对每一种景物都只用一个字加以形容,凝炼准确。颈联两句14字包含八层悲哀的意思,可谓意蕴丰富。
方法小结
意象分析法:
能尽可能了解诗人生活的时代特征和其自身境况。
展开想象与诗人形成共鸣,甚至让自己化身为诗人,体味诗人所思所想所感。
抓住诗中的形象,紧扣表现形象特征的词语,体味情感。
知人论世法:
移情入境法: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汉
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共天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1.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诗中二三联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片云”“孤月”意境凄凉,流露出作者孤独、苦无知音的烦闷;“落日”“秋风”意境雄壮、开阔,又体现了作者“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乐观旷达。
2.有人认为这首诗洋溢着诗人自强不息的精神,也有人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怨愤之情,你同意哪种看法?请说明理由。
“自强不息”的要联系“落日心犹壮”,答“怨愤”的要联系“不必取长途”。
作业:
继续背诵《杜甫诗三首》,完成课后练习与练习册课时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