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57.9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1-11 09:16: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课标要求】
通过北魏孝文帝改革,初步理解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教学目标】
水平一:
1.写出淝水之战的交战双方、结果、特点;再认“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投鞭断流”等成语。
2.写出建立北魏政权的民族;画出三国两晋南北朝更迭示意图;根据材料,概括孝文帝改革的背景、措施和意义。
3.根据材料,再认北方地区民族交融的表现。
水平二:
1.列举历史上以少胜多的战役。
2.根据材料,评价孝文帝改革,并正确选择史料,证明相应的观点。
3.根据材料,探究魏晋以来,北方地区出现民族交融高潮的原因。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2.教学难点: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比一比,看谁知道的多?展示《汉代讲经图》、《胡床》、《方凳》图片,人们的坐具发生了怎样的改变?为什么就坐方式会发生改变?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一个政权分立、战乱不断的时代,但同时也是一个民族交流、交往非常频繁的时候,而民族交融又孕育着统一。那么,接着我们前面所讲的,西晋灭亡以后,北方的政治状况如何?民族交融出现了什么局面?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进入今天的学习: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二、自主学习(完成学案第一部分) 
三、讲授新课
目标导学一:淝水之战
回顾第17课内容,我们知道,西晋灭亡以后我国北方进入了十六国时代,后来,前秦逐渐强盛,统一了黄河流域。于是,中国就形成了氐族建立的前秦和汉族建立的东晋南北对峙的局面。前秦皇帝苻坚一心想要统一全国,一场大战不可避免。现在,让我们进入本节课第一目录的学习:淝水之战。
根据预习课本P93~94内容,回答课件上的问题。
1.请写出这次战役的时间、交战双方、有关的典故、结果和影响。
383年;前秦和东晋;投鞭断流、草木皆兵、风声鹤唳;晋军大败前秦。
影响: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
2.你还知道哪些以少胜多的战役?
巨鹿之战、官渡之战、赤壁之战
3.动脑筋:(结合所学内容)
淝水之战前,前秦拥兵80万,而东晋仅8万,结果却是前秦兵败,东晋胜利,前秦失败的原因?那么这场战役给了我们那些启示呢?
(1) 从前秦方面看:苻坚骄傲轻敌;前秦军队内部有民族矛盾,军心不齐,指挥不当,战线过长。
(2)从东晋方面看:东晋团结一致,不畏强敌,奋勇抗战,指挥得当。
启示: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不是力量的强弱,而是人心向背、战术得当等;民族团结、内部团结对于一个政权的成败具有重大意义。
过渡:前秦瓦解后鲜卑族迅速崛起,后来统一了北方。那么,它是怎么统治北方的?产生了什么影响?让我们进入第二目录的学习:北魏孝文帝改革。
目标导学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4世纪后期,鲜卑拓跋姓迅速崛起,建立北魏。439年,北魏统一北方,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局面。
过渡:假如你是孝文帝,结合当时的历史环境,为了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你该怎么去做呢?
1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背景
阅读教材P94到95,北魏孝文帝为什么要改革?措施有几点?历史意义是什么?
(1)年轻的孝文帝继位后,北魏出现了那些迫在眉急问题?
鲜卑用落后的统治方式,激化社会矛盾导致统治危机。
(2)改革的阻力来自哪里?
最主要的阻力还是统治阶级内部的阻力,守旧鲜卑贵族势力。
(3)孝文帝得到谁的支持,才进行大胆改革? 冯太后
2.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
播放孝文帝前期改革措施纪录片
(1)根据视频结合课件上的地图图片,为什么要迁出平城呢?为什么要迁往洛阳?
洛阳的自然条件优越;
洛阳地理位置优越能更好地接受汉族文化;
加强对中原的统治。
(2)根据视频结合书P95的相关知识说一说,练一练:根据材料分析每个材料对应的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哪个措施?
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 ——《魏书》
A.(说汉语)
B.(穿汉服)
C.改汉姓
鲜卑姓 拓跋 贺楼 邱穆陵 步六孤 贺兰 独孤
汉姓 元 楼 穆 陆 贺 刘
孝文帝择中原大姓(汉族贵族)女子作后宫,并分别为五个皇弟娶中原大姓女子为王妃,很多鲜卑公主也嫁给汉族高门。 —摘自逯耀东《从平城到洛阳》(联汉姻)
3.合作探究:孝文帝改革的作用
材料一 北魏时期的洛阳是一座繁华的都城,城内有很大的市场, 从四面来的商人汇集这里,交流着来自不同地方的物品,他们中有很多人说着夹杂鲜卑语的汉语,穿着和汉族一样的服饰,在洛阳城定居下来,从事着商品买卖的活动。从他们身上,已经看不出鲜卑族和汉族的区别了。
材料二 孝文帝改革以后,南朝官员陈庆之出使北方,目睹了洛阳的风貌,感慨的说:以前以为长江以北都是落后的异族风气,现在才知道中原地区礼仪兴盛,人才济济,难以言传。
问题: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孝文帝的改革起到了什么作用?
促进了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4.评价孝文帝的改革
出示材料:
现在鲜卑族作为一个民族已经不存在了,因此,史学界对孝文帝的汉化改革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你同意哪种观点呢?并说明理由。
观点一:孝文帝的改革使鲜卑族丧失了勇武之气,导致了北魏的衰落和鲜卑族的消亡;因此,对这些措施的施行应予以否定。
观点二: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尽管使鲜卑族不再独立存在,但是,却促进了汉族和少数民族的交流与合作,增强了相互间的经济文化联系,推动了中华民族的发展进程。
说一说你对孝文帝改革的看法?(言之有理皆可)
过渡:北魏孝文帝的改革进一步促进了民族交融,那么,北方民族融合的状况到底如何,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三目录的学习: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目标导学三: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学生阅读PP95-96,简述魏晋以来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的具体表现?(从生产生活方式,政治制度,文化交流、民族心理,民族关系等)在进行讲解的过程中向学生展示相关的图片史料。
生产生活:魏晋以来,内迁的各族人民已经开始过着定居生活,将原来从事畜牧业生产的习惯转变为从事农业生产。而汉族人民向北方各族人民学习畜牧经验,又学习和接受他们的食物、服装、用具等。这些变化都融入到汉族的生活中。
1.政治制度:十六国北朝政权的统治者实行君主专制制度。
2.民族关系:总体上民族隔阂趋于消解,民族关系趋于缓和。北朝后期,我国北方出现了各民族的大交融。
3.文化交流:北魏孝文帝改革后,汉语成为北方主要的通用语言。西北民族的乐器、歌舞等也受到汉族人民的喜爱。
4.民族心理:“胡”“汉”观念逐渐淡薄,民族之间的隔阂与偏见逐渐减少。
5.北方地区民族交融起到了怎样的历史意义?(让学生结合民族交融的表现来分析)
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并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四、课堂小结
在长期的社会动乱中,各族人民杂居相处,相互影响,彼此交融,落后的民族不断融合在先进的民族中。北魏孝文帝的改革促进了北方民族大交融,为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贡献。在历史上,各民族之间的界限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相互不断融合的,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是不断发展、壮大的。中华民族实际上是历史上许多民族的融合体。
【当堂检测】 (完成学案第二部分)
【板书设计】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
背景
)
(
经过
)
淝水之战
(
影响
)
(
方式
)
(
北方陷入了混乱之中
) (
北方民族融合
)
(
实行汉化
) (
迁都洛阳
) (
意义
) (
孝文帝改革
) (
鲜卑崛起、
北魏建立
(背景)
)
【教学反思】
第1页(共5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