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摸《诗经》

文档属性

名称 触摸《诗经》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5.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11-10 11:34:2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表3-1 主题单元设计模板
主题单元标题
触摸《诗经》
作者姓名
王耀文
所属单位
日照市五莲三中
联系地址
五莲三中
联系电话
13561949866
电子邮箱
wangyaowen@126.com
邮政编码
262300
学科领域 (在内打 √ 表示主属学科,打 + 表示相关学科)
 思想品德
 音乐
 化学
 信息技术
 劳动与技术
√ 语文
 美术
 生物
 科学
 数学
 外语
 历史
 社区服务
 体育
 物理
 地理
 社会实践
 其他(请列出):
适用年级
高二年级
所需时间
课时(每周3共5时)
主题单元概述 (简述单元在课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单元的组成情况,解释专题的划分和专题之间的关系,主要的学习方式和预期的学习成果,字数300-500)
中国文学的产生可以一直上溯到文字产生以前的远古时期。原始的神话传说和歌谣,在人们口头代代流传,经过漫长的时间,才用文字记下一鳞半爪。而在那个时代,诗歌一直是和舞蹈和音乐相结合的。诗、舞、乐的结合升起了中华文明灿烂长河中的第一面风帆。最早的诗歌如《吴越春秋》卷九所载的《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宍。(宍古肉字)”反映的是原始人制造弹弓和狩猎的过程,语言古朴,但已经具有韵律,显然是一首十分古老的歌谣。在这种记叙真实事件的风格影响下,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被孕育而出。
虽然东西方的文明在自己不同的发展轨道上走出了相互区别的轨迹,但在世界文明的源头,最先出现的文学样式都不约而同的选择了诗歌。中国一向被称作是诗的国度,从先秦开始,到辉煌的唐诗、宋词、元曲,再到当下的现代诗。我们在诗歌所营造的意境中沉醉了上千年。今天我们便溯源而上,去领略我们祖先最早的诗歌作品《诗经》。
主题学习目标 (描述该主题学习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习《诗经》的有关常识。
2、?通过反复诵读了解《氓》、《采薇》的情节和主题。
3、深入理解诗歌中反映的社会生活和作品表现出来的艺术特色。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搜索网络、查阅图书等学习活动,增强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2.了解《诗经》的基本内容,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3.了解“赋比兴”的表现方法,掌握文学评论的一般方法。
4.通过橱窗展示活动,学会橱窗设计的基本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提高团队合作学习的自觉意识。
2.以自己的情感体验走进《诗经》的世界,提高审美能力,增强民族自豪感。
3.在中西方的文学作品比较阅读中发现《诗经》的美学价值。
4.利用网络平台交流和使用多媒体技术展示研究成果,提升信息技术素养。
对应课标
 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像力和审美力。具有良好的现代汉语语感,努力提高对古诗文语言的感受力。在阅读中,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激发珍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感受艺术和科学中的美,提升审美境界。通过阅读和鉴赏,深化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陶冶性情,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养。
主题单元问题设计
1.为什么说《诗经》是中国诗歌的源头?
2.《诗经》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3.何谓“诗六义”?
4.如何分析《诗经》的思想内容?
专题划分
专题一:我所认识的《诗经》。 (1课时)
专题二:以《氓》《采薇》为例,了解《诗经》叙事诗和抒情诗的特点。(2课时)
专题三:研讨《诗经》鉴赏方法。
专题一
专题一:我所认识的《诗经》
所需课时
1
专题一概述 (介绍本专题在整个单元中的作用,以及本专题的主要学习内容、学习活动和学习成果)
本次专题活动以我所认识的《诗经》为题,旨在交流自己初步了解的《诗经》。
研读单元简介,结合自我的认识,初步介绍《诗经》的基本内容与特点。
本专题学习目标 (描述本专题学习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
了解《诗经》的成书时间与基本内容。
了解《诗经》的时代背景。
结合实例,了解何谓“诗六义”。
通过搜索网络、查阅图书等学习活动,增强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本专题问题设计
你所认识的《诗经》是一部什么著作?
《诗经》的成书时间与基本内容是什么?
何谓“诗六义”?
所需教学材料和资源(在此列出学习过程中所需的各种支持资源)
信息化资源
多媒体投影设备
常规资源
中学语文教材:《诗经》单元
教学支撑环境
多媒体教室
其 他
语文读本《诗经》单元
学习活动设计(描述本专题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活动)
第一课时
1.自由交流:以我所认识的《诗经》为题,旨在交流自己初步了解的《诗经》。
2.讨论:自己初步了解的《诗经》
3.试着用口头背诵自己掌握的《诗经》名篇名句。
4.小组推荐:总结大家对《诗经》的了解情况
第二课时
1.研读《诗经》,了解何谓“诗六义”。
2.语言品味:
(1)文中的哪些语句特别能表现他的情感体验?
(2)这些语句在用词、修辞方面有何特点?他们与表现鲁迅的情感体验是否和谐一致?
3. 评价《诗经》
(1)你如何评价《诗经》的历史地位?
(2)《诗经》的主要艺术特色是什么?
教学评价
(列举本专题中要评价的学习要素和所使用的评价工具或方法)
1.主动交流,大胆表现自己;口语表达流利、准确、动情。
2.背诵语准确、生动。
3.个人在课堂研讨中能够积极参与,质疑大胆,分析深刻。
专题二
以《氓》《采薇》为例,了解《诗经》叙事诗和抒情诗的特点
所需课时
2
专题二概述 (介绍本专题在整个单元中的作用,以及本专题的主要学习内容、学习活动和学习成果)
以《氓》《采薇》为例,了解《诗经》叙事诗和抒情诗的特点。
本专题学习目标 (描述本专题学习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
学习《采薇》重章叠句的表现手法;
学习《氓》作为叙事诗的特点和对比手法的使用;
体会诗歌中细节描写的作用;背诵这两首诗。
本专题问题设计
1.比兴的艺术手法我们在初中就学过,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举一两例说说比兴手法的特点。
2.第三章在行文上有什么作用? ?3.结合文章的三、四、五章考虑,女主人公回顾了自己几年的婚姻生活及自己婚姻失败的原因,她的思想感情如何? ?4.女主人公通过上文的回忆、自省,在第六章她做出了什么样的选择????这反映出她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5.议一议,想一想,这一章用的是什么样的写法?把什么同什么作了对比? ?6.你如何看待女主人公的婚姻悲剧?你认为“氓”是个什么样的人?
所需教学材料和资源(在此列出学习过程中所需的各种支持资源)
信息化资源
多媒体投影设备
常规资源
中学语文教材:《诗经》单元
教学支撑环境
多媒体教室
其 他
语文读本《诗经》单元
学习活动设计(描述本专题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活动)
一.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注意正音、句读和节奏。(诵读的节奏:“二、二”节拍)
2.学生自由朗读后齐读课文。
3.学生根据注释,试翻译课文,标明疑问。
4.学生质疑,教师解答。
5.梳理课文叙事线索。
二.具体研习
教师提问,学生讨论后明确。
1.从第一、二章可以看出男、女主人公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明确:
女子:纯真、热烈、专一、痴情、温顺迁就。
男子:表面忠厚、殷勤主动、性情暴躁。
2.“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这两句话揭示了当时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明确:
在春秋时期,随着私有财产的不断形成和父系社会的进一步确立,男女不平等现象产生。《氓》反映了男女不平等的社会现实。
3.“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似乎和全文无关,能否删去?若分别改为“女之妙龄,其美也甚。”“女之老矣,其色也陨”,好不好?
明确:不好,这是运用比、兴的艺术手法。
三.重点聚焦:
第三章“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以桑叶新鲜润泽的自然情状喻女子年轻貌美之情状。这种两个相关事物或相似事物之间比方就是“比”。
第四章“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既引起联想,增强意蕴,引发下文女主人公年长色衰,惨遭遗弃内容的叙述,这种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即为“兴”。
整体看有以桑叶由鲜嫩而枯黄来比喻爱情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化抽象为具体,化无情为有情,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结合课后练习第2题)
4.诗三、四、五章刻画了女主人公是什么样的形象?
明确:勤劳、忠贞,同时表现了女主人公对负心丈夫的怨恨情绪。
5.结合文章最后一章,全诗表现了女主人公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明确:勤劳、温顺、忠贞、坚强、刚烈
6.结合课后练习二,从全文看,本诗运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手法?
明确:全文直陈其事,运用了“赋”的写作手法。也运用了“比”“兴”的写作手法。
教学评价
(列举本专题中要评价的学习要素和所使用的评价工具或方法)
1.能够使用多媒体技术设计橱窗。
2.橱窗内容符合主题要求;文章短小新颖,能体现自己的研究成果;文字书写没有错误。
3.橱窗形式图文并茂,整体效果美观和谐,整体布局有一定创意。
4.能够积极参与团队设计活动,合作能力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