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一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试卷
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7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家风家训:轨物范世的生动教材
传统家训文化是中国血缘宗法式农业社会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特有文化现象,是一种以儒家文化为基本内核的伦理型文化,在历史上发挥过重要作用。
家训文化以别具特色的教化方式保证了传统社会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的稳定,推动了中国农耕社会的文明进步。颜之推在《颜氏家训》中谈及撰写家训初衷时指出:“夫同言而信,信其所亲;同命而行,行其所服。禁童子之暴谑,则师友之诚,不如傅婢之指挥:止凡人之斗阅,则尧舜之道,不如寡妻之诲谕。”正是由于家长在孩子心目中的崇高地位,以及代与代之间的血缘亲情,家长的训谕比超他人教诲更容易被孩子接受,更易于通过熏陶濡染使之入耳入心。
家规族训规约是中国传统社会治理的重要方式,有利于家国整合机制的形成和巩固。在家国同构的传统社会,齐家睦族是社会得以治理与维持稳定和谐的基础。国是家的扩大,家是国的缩小。“资父事君,忠孝道一”《三国志·魏书》);“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大家》)。家训文化最基本的功能是伦理教化功能,家训教化在家庭、宗族中有效倡行了敦亲睦邻、立身修德、谦恭处世等伦理道德准则,熏陶出品德高洁、清正廉明、为国为民的名臣贤士,促进了家国整合机制的巩固。可以说,家训族规作为国家法的重要补充,发挥着维护家庭宗族稳定、调控民间社会秩序和保持国家长治久安的作用。
传家训文化推进了儒家思想的世俗化和社会化,加速了儒学的传播。虽然早在汉武帝时期就宣布了儒学的正统地位,实行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化政策,然而由于社会成员文化水平偏低,语意深刻玄奥的儒家典籍传播受到了很大制约。家训教化则不然,家长、族长撰写和订立家规族训的宗旨是教化、规范家人子弟,为便于他们理解接受,在语言上尽量避免晦涩难懂的词句。特别是宋明以来许多世家大族竞相刊行本族家训及历代名士家训文献,通过家训载体使儒学得到了更大范围的传播。此外,有些家训著作还被作为私塾蒙馆对儿童教育的启蒙读本,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儒学的社会化。譬如,朱柏庐《治家格言》虽仅五百余字,但言约义半,多以对仗的格言警句、朗朗上口的韵语,阐述儒家为人处世、治家修身之道,被尊为“治家之经”。由于它通俗流畅、富含哲理,清代至民国年间一度成为童蒙必读课本之一,流传甚广。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家训文化具有伦理教化的功能,借助特定的伦理道德准则,促使孩子养成令人尊敬的品行。
B.在家国同构的传统社会,若无齐家睦族的教化,社会难以治理和维持稳定和谐。
C.古代社会成员文化水平偏低,而儒家典籍语意深刻玄奥,故传播时受了限制。
D.家训族规在撰写和订立时,完全没有晦涩难懂的词句,这是为了便于家人子弟理解接受。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运用引用论证,引用《颜氏家训》证明了“师友之诫”和“尧舜之道”在调节人际关系上的作用。
B.第三段首先提出观点,再用引证法加以证明,然后通过讲道理让观点变得更加清晰和深刻。
C.文章通过朱柏庐《治家格言》广泛传播的例子,证明家训著作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儒学社会化的观点。
D.文章为总分结构,从三个不同的维度论述了传统家训文化“在历史上发挥过重要作用”这一主要观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家长的训谕易于熏陶濡染,入耳入心,是因为家长在孩子心中地位崇高,他们的训导更容易让人接受。
B.家训族规是中国传统社会治理的重要方式,能起到伦理教化的作用,促进了立身修德、谦恭处世等风气形成。
C.家训族规弥补了国家法的不足,在维护家庭宗族稳定、调控民间社会秩序、保持国家长治久安中起到积极作用。
D.自古以来,许多世族大家竞相刊印本族家训及历代名士家训文献,有效地促进了儒学在更大范围的传播。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7题。
装台(节选)
陈彦
顺子新婚,只在家耽误了一天一晚上,就赶到舞台上去了。十几个伙计早都来了,不过都袖笼着双手,散落在后台门口扯咸淡。
顺子说:“没看都啥时候了,非等着我来才装呀。一早瞿团长就来电话了,说今晚台必须装起,人家明天有重要接待演出呢。”
猴子说:“尽弄这急煞火的事,前天昨天,连着两天两夜给话剧团装台,今晩再给秦腔团装一夜,几天都没睡过囫囵觉了,还不把人挣失塌了。”
“猴子,你甭扰乱军心,咱就吃的这碗装台饭,不想熬夜了你喝风去。都少撂干话,快上台。”顺子说着先进后台了。
猴子在后边还嘟哝说:“那中午给大家一人加个鸡腿吧。”
顺子骂了猴子一句,吩咐了起来:“墩子,你几个吊软硬片景。大吊,你四个还装灯,瞿团长说了,要按去北京调演的灯位装,六十四台电脑灯,一百二十个回光,一个都不能少。”
大吊说:“这么短的时间,肯定装不起来。”
顺子说:“装不起也得装,人家加了钱的。猴子,上去放吊杆。”说完,自己先驮起一个灯箱,往耳光槽走去。那灯箱至少也有百十斤重,他双腿明显有些打闪,但还是颤巍巍地驮到耳光槽里去了。大伙也就跟着嘟嘟囔囔地干了起来。
刁顺子是这十几号人的老板,但从来也没人叫过他什么老板。他有个口头禅:咱就是下苦的。谁能下苦,谁就跟咱干,下不了苦,就趔远。这世上七十二行里,还不包括装台,装台是新兴行业,如果能列进第七十三行,在顺子他们看来,大概就算最苦的一行了。没明没黑,人都活成鬼了。人家演出单位,都是白天上班排练,舞台就得晚上装好。到了白天,你也闲不下,还得在一旁伺候着,那些导演们基本都是脏嘴,开口骂人是家常便饭。好多装台的,不仅受不了苦,而且也受不了气,干着干着,就去寻了别的活路,唯有顺子坚持下来了,并且有了名声。现在,整个西京城,只要有装台拆台,给文艺团体装车卸车的活儿,全都找到他顺子头上了,别人想插手都插不进去。这样,他身边就聚集了一堆吃饭的人。但他从来不让人喊他经理老板什么的,一喊,他就说是糟践他呢,他说他就是个下苦的。
顺子手下也没有中层这些架构,就是相对固定几个招呼人,分几个组,管管灯光,管管软硬片景,多数时候是老王打狗,一起上手。反正啥他都带头干,账也分在明处。人家剧团给多少钱,大伙心里,其实都明得跟镜一样,活儿都是靠他的名头揽下的,他多分几个,大家也都觉得是情理中的事。何况顺子也不贪,总说有钱大家挣,因此,跟着他的人,有好多也都是七八上十年的老人手了,他们把这一行干得精到的;连使一个眼色,都知道是要钳子还是要锤子,是上吊杆还是下吊杆。瞿团长老说:“我看顺子这帮人手,个个都能评高级舞台技师了,比咱团里那帮不吃凉粉占板凳的人强多了。”顺子害怕引起团里那些人的嫉恨,就赶忙圆场说,咱们就是下苦的,这点手艺,也还都是人家团上那些老师手把手教下的。反正啥事都只是下苦干,不抢人家任何人的风头。瞿团长就常常笑着说:“你别看顺子,也算是天底下第一号滑头了。”顺子也总是笑着回应:“下苦,咱就是个下苦的。”
他们刚吊了几片软景,瞿团长就来了。瞿团长对艺术要求很严,虽然戴着眼镜,文文气气的,但有时急了也会骂娘。顺子跟他已经打了多年交道了。
瞿团一来就喊顺子:“哎,顺子,你们装快点噢,明天早上八点,演员乐队准时进场。误了时间,可拿你是问呦。”
顺子从灯光楼里溜下来,弄得满身的灰尘,连头发都粘满了蜘蛛网。他拍拍灰手,把灰头土脸抹了一把后说:“瞿团,您也都看见了,弟兄们干得连放屁的时间都没有,都说跟我干活儿,算是皇上娘娘拾麦穗,就图混了心焦了。”
“啥意思吗?”瞿团好像没听明白似的。
顺子笑着说:“嘿嘿,挣不下钱嘛。”
“你少来这一套噢顺子。我可听办公宣讲,装这个台,是给你加了钱的。”瞿团又笑着说。
“加是加了,也就加了一千块,大家都骂我哩。”
瞿团当下就问:“哎,你们谁骂你顺子老板了?”
猴子急忙举手:“我骂了。”
墩子也举手说:““我也骂了。”
大家就笑了。
顺子说:“你看你看。难弄得很,都钻到钱眼里了。”
“我给你说顺子,办公室能给你加一千块,已经是破例了,你就知足吧。赶快干活儿。”说着,瞿团就要离开。
顺子又拿出了那种死缠软磨的动儿说:“瞿团,你看大家都说您从不亏待咱下苦的,加钱不说了,那中午给大家一人加一个鸡腿得成吗?您老亲自来这一趟,总得犒劳一下三军嘛。”
“你这个刁老板哪!不说了,中午一人加一个鸡腿,两个鸡翅,再外加一包奶。活要是干不好,顺子,我可让办公室在工钱里扣除噢。”
“您放心,瞿团,咱还得顾咱的脸哩。”
(有删改)
4.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猴子要求午餐加鸡腿,顺子骂了猴子;但后面顺子又借题向瞿团长提出加鸡腿的要求,表明他既体谅弟兄们的辛苦,又善于见机行事。
B.瞿团长夸奖顺子等人业务精湛,顺子说自己只是“下苦的”以避免抢人风头;瞿团长又说顺子滑头,顺子也用“下苦的”作为挡箭牌。
C.“你这个刁老板哪!”一语双关,“刁老板”既是瞿团长对顺子的称谓,也包含瞿团长对顺子先要求加工钱、后又要求加鸡腿的恼怒。
D.“咱还得顾咱的脸哩”,顺子所说的“脸”是指脸面,也是指他们这群装台人的职业尊严和做人原则,这些正是顺子所一直坚守的。
5.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选材独特新颖是本文的艺术特色之一,装台是不为世人所熟知的新兴行业,小说把以顺子为代表的装台人作为描写对象,让人耳目一新。
B.小说中间两大段插入对装台行业特点和顺子其人的介绍,使情节富有波澜,引人入胜,有利于揭示人物内心矛盾,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
C.小说中“他双腿明显有的些打闪,但还是颤魏巍地驮到耳光槽里去了”一句,生动真实地描写了顺子装台的劳动细节,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D.作为小说节选,本文情节并不复杂,作者却能够娓娓道来,将故事讲述得自然流畅而妙趣横生,显示出扎实的生活积累和出色的表达能力。
6.刁顺子能够成为装台班子领头人的原因有哪些?请根据小说内容作简要分析。(6分)
7.小说中的人物语言描写颇具特色,请结合具体内容加以赏析。(4分)
(三)《乡土中国》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选文,回答8-10题。
选文一
中国乡土社会的基层结构是一种我所谓的“差序格局”,是一个“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这种格局和现代西洋的“团体格局”是不同的。在团体格局里个人间的联系靠着一个共同的架子;先有了这架子,每个人结上这架子,而互相发生关联。“公民”的观念不能不先有个“国家”……可是在一个安居的乡土社会,每个人可以在土地上自食其力地生活时,只在偶然的和临时的非常状态中才感觉到伙伴的需要。在他们,和别人发生关系是后起和次要的,而且他们在不同的场合下需要着不同程度的结合,并不显著地需要一个经常的和广被的团体。因之他们的社会采取了“差序格局”。
(取材于《乡土中国·系维着私人的道德》,有删改)
选文二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而由人乎哉?”
(《论语·颜渊》)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卫灵公》)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论语·雍也》)
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
(《论语·宪问》)
选文三
在西洋社会里,国家这个团体是一个明显的也是唯一特出的群己界限。在国家里做人民的无所逃于这团体之外,像一根柴捆在一束里,他们不能不把国家弄成个为每个分子谋利益的机构,于是他们有革命、有宪法、有法律、有国会等等。在我们传统里群的极限是模糊不清的“天下”,国是皇帝之家,界限从来就是不清不楚的,不过是从自己这个中心里推出去的社会势力里的一圈而已。所以可以着手的,具体的只有己,克己也就成了社会生活中最重要的德性,他们不会去克群,使群不致侵略个人的权利。在这种差序格局中,是不会发生这问题的。
8.《差序格局》第十一段引用《释名》中“沦”字的解说:“伦也,水文相次有伦理也。下列诗句中“沦”字的意思与此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河水清且沦猗。(《诗经·魏风·伐檀》)
B.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白居易《琵琶行》)
C.回头敛袂谢行人,丧乱漂沦何堪说。(韦庄《秦妇吟》)
D.祖国沉沦感不禁,闲来海外觅知音。(秋瑾《鷓鸪天》)
9.结合《乡土中国》和选文一,选出下列关于东西方社会格局的表述中不正确的一项( )(3分)
A.西洋社会以团体为单位,团体界限相对清晰明确。
B.乡土社会自给自足,个人与他人的联系并不是必需的。
C.差序格局以“己”为核心,与他人联系愈远愈薄。
D.任何社会格局中公与私都是相对的,国家利益至上。
10.阅读选文二、选文三,结合费孝通先生提出的“群己关系”这一概念,分析选文二节选《论语》片段中的孔子观点。(6分)
二、古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5题。
张廷尉释之者,堵阳人也,字季。事孝文帝,十岁不得调,无所知名。释之曰:“久宦减仲之产,不遂。”欲自免归。中郎将袁盎知其贤,惜其去,乃请徙释之补谒者。释之既朝毕,因前言便宜事。文帝曰:“毋甚高论,令今可施行也。”于是释之言秦汉之间事,秦所以失而汉所以兴者久之。文帝称善,乃拜释之为谒者仆射。释之从行,登虎圈。上问上林尉诸禽兽簿,十余问,尉左右视,尽不能对。虎圈啬夫从旁代尉对上所问禽兽薄甚悉,欲以观其能口对响应无穷者。乃诏释之拜啬夫为上林令。释之曰:“夫绛侯、东阳侯称为长者,此两人言事曾不能出口,岂效此啬夫谍谍利口捷给哉!且秦以任刀笔之史,吏争以亟疾苛察相高,然其敝徒文具耳,无恻隐之实。以故不闻其过,陵迟而至于二世,天下土崩。今陛下以啬夫口辩而超迁之,臣恐天下随风靡靡,争为口辩而无其实。且下之化上疾于景响,举错不可不审也。”文帝曰:“善。”乃止不拜啬夫。太子与梁王共车入朝,不下司马门,于是释之追止太子、粱王无得入殿门。遂勒不下公门不敬,奏之。簿太后闻之,文帝免冠谢曰:“教儿子不谨。”薄太后乃使使承诏敝太子、梁王,然后得入。拜释之为廷尉。上行出中渭桥,有一人从桥下走出,乘舆马惊于是使骑捕,属之廷尉。释之治问。廷尉奏当,一人犯跸,当罚金。文帝怒,释之曰:“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今法如此而更重之,是法不信于民也。且友其时上使立诛之则已今既下廷射廷尉天下之平也一倾而夭下用法皆为轻重民安所措其手足唯陛下察之。”后文帝崩,景帝立。释之事景帝岁余,久之,卒。
(选自《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有删改)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且方其时上/使立诛之则已/今既下廷尉/廷尉/天下之平也一倾/而天下用法皆为轻重/民安所措其手足/唯陛下察之
B.且方其时/上使立诛之则已/今既下廷尉/廷尉/天下之平也一倾/而天下用法皆为轻重民/安所措其手足/唯陛下察之
C.且方其时/上使立诛之则已/今既下廷尉/廷尉/天下之平也/一倾而天下用法皆为轻重/民安所措其手足/唯陛下察之
D.且方其时上/使立诛之则已/今既下廷尉/廷尉/天下之平也/一倾而天下用法皆为轻重民/安所措其手足/唯陛下察之
1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廷尉,官名,掌刑狱,秦置,为九卿之一,汉承秦制,后改为大理。
B.刀笔之吏,古人记事用竹木简牍。有误则以刀削除,故刀笔之吏指主办文书的官吏,又可指帮人办理诉讼事务的讼师。
C.乘舆,原指车子,特指天子和诸侯所乘坐的车子,也用作皇帝和诸侯的代称。
D.犯跸,古代罪名,指冲犯皇帝的车驾。跸也指帝王出行时清道,禁止行人过往。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张释之颇有才华,终得皇帝青睐。起初张释之因久宦不得升迁想要辞官归乡,袁盎知道他贤能,奏请授张释之谒者官职。张释之分析秦汉之事,受到汉文帝夸赞。
B.张释之善于进谏,颇有为政智慧。汉文帝因啬夫熟知禽兽簿,对答敏捷,要授予啬夫上林令之职,张释之认为不妥,以绛侯、东阳侯为例,最终劝止了文帝。
C.张释之刚直不阿,敢于弹劾太子。太子与梁王乘车入朝时,到了司马门没有按照规定下车,张释之没能阻止太子、梁王进宫,就以不敬之罪弹劾他们。文帝自责教子不严后,太子、梁王才得以进入。
D.张释之照章办事,坚持依法量刑。皇帝出巡,有人突然从桥下跑出,使皇帝所乘坐车驾的马受惊,皇帝想严惩那个人,张释之却坚持按照法律条文只处以罚金。
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上问上林尉诸禽兽簿,十余问,尉左右视,尽不能对。
(2)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今法如此而更重之,是法不信于民也。
15.为什么张释之认为不应该提拔啬夫为上林令?请简要说明。(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6-17题。
寄畅当①(闻以子弟被召从军)
韦应物
寇贼起东山,英俊方未闲。
闻君新应募,籍籍动京关。
出身文翰场,高步不可攀。
青袍②木及解,白羽插腰间。
昔为琼树枝,今有风霜颜。
秋郊细柳道③,走马一夕还。
丈夫当为国,破敌如摧山。
何必事州府,坐使鬓毛斑。
(注)①畅当,河东人,进士及第后曾任校书。②青袍,唐朝时文官八品和九品官服为青色。③细柳,指细柳营,汉代名将周亚夫驻军之地。
1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诗的首句点明了畅当响应招募、从军报国的背景是东山有贼寇兴起;表明了畅当从军的正义性。
B.畅当出身于文翰,文才出众,前途美好,可他却应召从军,这种选择在京城中引起了广泛议论。
C.诗人以“琼树枝”比喻畅当曾经的美好风姿,与如今的“风霜颜”形成对比,表现了战争的残酷。
D.诗的后四句以议论入诗,认为与其在州府中为官,翼发斑白、空自老去,不如为了国家,上阵杀敌。
17.浑厚、雄壮是众多盛唐诗歌的典型特征,这首诗虽作于安史之乱之后,但前人在评价此诗时认为诗歌明显地带有“盛唐余热”,请结合诗句谈谈你的理解。(6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猿啼”是古诗文之常见意象,如郦道元《三峡》中引自渔歌的“猿鸣三声泪沾裳”,杜甫《登高》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白居易《琵琶行》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苏轼在《赤壁赋》中发议论说,江水不停地流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月亮时圆时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一中秀华山,上山的道路都用石头砌成。隆冬时节,天气恶劣,登山非常艰难,在《登泰山记》中,也有同样的表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2大题,18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1题。
肝胆相照是中古友谊的鲜明底色。从建文初期___________的大米和熊糖、20世纪90年代古巴困难时期遍布哈瓦那街头的中国产自行车,到如今古巴_________的中国家电和日用产品,都是中古相互扶持的真实写照。长期以来,中古在国家建设发展中互鉴互助,使两国传统友谊__________________。
互利共赢是中古关系的强大动力。“中国品牌”走进古巴_________,古巴的糖雪茄、朗姆酒、海产品等也不断富着中国的消费市场。每天,一万多辆中国的宇通客车穿梭于古巴各地,为古巴人民的出行带来便捷;数千台中国一拖的“铁牛”耕耘在古巴肥沃的土地上,成为古巴农业率收的好帮手;中国投资的太阳能、生物质电站正助力古巴清洁能源发展。
人文交流是拉近中古人民感情的纽带。古巴累计为中方培养的数千名西班牙语专业人才,已成为中国沟通西班牙语世界的中坚和骨干。在经常性的两国音乐、舞蹈、绘画、体育等方面交流中,使两国人民有机会跨越时空、超越国界、享受对方文化的无穷魅力。
19.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投桃报李 路人皆知 历久弥新 千家万户
B.互通有无 家喻户晓 历久弥新 千家万户
C.投桃报李 家喻户晓 经久不衰 大街小巷
D.互通有无 路人皆知 经久不衰 大街小巷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两国在经常性的音乐、舞蹈、绘画、体育等方面交流中,两国人民有机会跨越时空、超越国界,感受对方文化的无穷魅力。
B.在两国音乐、舞蹈、绘画、体育等方面经常性交流中,使两国人民有机会跨越时空、超越国界,感受对方文化的无穷魅力。
C.两国在音乐、舞蹈、绘画、体育等方面的经常性交流,使两国人民有机会跨越时空,超越国界,享受对方文化的无穷魅力。
D.两国在音乐、舞蹈、绘画、体育等方面的经常性交流,使两国人民有机会跨越时空、超越国界,感受对方文化的无穷魅力。
21.下列各项中,和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B.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C.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D.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二)课内基础知识
22.下列加点的文言词语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3分)
①劝学 劝:鼓励 ②驽马十驾 驾:驾车
③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道:风尚 ④圣人无常师 常:平常、普通
⑤击空明兮溯流光 空明:空阔明亮 ⑥酾酒临江 酾酒:斟酒
⑦如今有谁堪摘? 堪:可以、能够 ⑧使快弹数曲 快:畅快
⑨而皆若偻 偻:脊背弯曲的样子 ⑩少杂树,多松,生石罅 罅:罅隙
A.①②④⑦ B.①③⑧⑩ C.①④⑥⑩ D.①⑤⑥⑨
23.下列句子与“崖限当道者”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B.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C.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D.何为其然也?
2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情况的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3分)
①上食埃土 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
③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④或师焉,或不焉
⑤非能水也 ⑥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⑦侣鱼虾而友廉鹿 ⑧泣孤舟之嫠妇
⑨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⑩小学而大遗
A.①②/③⑧/④⑤⑥/⑦⑨/⑩ B.①②/③⑦/④⑤⑨/⑥⑩/⑧
C.①②⑨/③/④⑤/⑥⑩/⑦⑧ D.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四、写作(60分)
2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生活中,许多是“会过去”的,也有许多是“不会过去”的。“会过去”的是短暂的、虚妄的、表面的事物,而“不会过去”的,则是能引发思考的、需要铭记和传承的。
请结合你的理解,写一篇文章,表明你的看法。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语文期末答案
1.D文中说的是家训族规“在语言上尽量避免晦涩难懂的语句”,而不是完全没有晦涩难懂的语句。
2.A引用《颜氏家训》是为了证明“师友之诫”“尧舜之道”等他人教诲不如家长的训谕更容易被孩子接受。
3.B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项,根据原文“正是由于家长在孩子心目中的崇高地位,以及代与代之间的血缘亲情”,可知阐释的原因还缺少“代与代之间的血缘亲情”。C项,曲解文意,“家训族规弥补了国家法的不足”错误,根据文中“家训族规作为国家法的重要补充,发挥着…”,并未说弥补了不足。D项,扩大时间范围,根据原文“特别是末明以来许多世家大族竞相刊行本族家训及历代名士家训文献”,可知“中国自古以来”错误。
4.C(说戳团长“恼怒”不准确。从前后文来看,“刁老板”应是一种善意的调侃)
5.B(“使情节富有波澜,引人入胜”错;“有利于揭示人物内心的矛盾,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说法牵强。此处的插叙是为了补充介绍主人公顺子以及他所从事的装台行业,起到丰富人物形象的作用,并没有揭示人物内心矛盾。)
6.①吃苦耐劳,干活跑在前面。②诚实忠厚,不贪心,账目分明,有钱大家挣。③做事细心认真,工作安排井井有条。④精明强干,处事圆融,态度温和,善于协调人际关系。⑤做事讲求诚信,深受客户信任。(分析略。共6分,每点2分,答出任意3点即可)
7.①语言口语化,生活气息浓郁。如“袖笼着双手”“咱还得顾咱的脸哩”等。
②多用方言土语,地域特色鲜明。如“急煞火”“挣失塌”“撂干话”等。③语言风趣幽默,善于营造轻松氛围。如“你别看顺子,也算是天底下第一号滑头了”,“您老亲自来这一趟,总得犒劳一下三军嘛”④语言个性化(语言符合人物身份),生动刻画出人物的性格。如写顺子把“咱就是下苦的”当作口头禅,表现了他不怕辛苦、谦卑待人的性格特点。(共4分。每点2分,答出其中2点,意思对即可)
8.A。A项使用的是“沦”的本义,与题干一致。B项“沦落”:驱逐流落。C项“漂沦”:漂泊沦落。D项“沉沦”:陷入罪恶、痛苦的境地。
9.D。并非任何社会格局都是国家利益至上,乡土社会中的人往往是没有现代国家观念的,甚至会将私利凌驾于公义之上。
10.(1)①孔子认为“己”为道德体系核心,首先需要克己修身;②孔子重视以己为中心的外推:以宽仁之心对待别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以道义之心成就别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③《论语》中的群已关系是在修养养自身的前提下,以己利群,以已安群,与周围人形成良性关系,是一种更完美的道德关系。
11.C
12.C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乘舆,原指车子,特指天子和诸侯所乘坐的车子,只用作皇帝的代称。
13.C项,“张释之没能阻止太子、梁王进宫”错误;“汉文帝自责教子不严后,太子、梁王才得以进入”错误。文中“薄太后乃使使承诏赦太子、梁王,然后得入”。
14.(1)汉文帝询问上林尉各种禽兽簿册的情况,问了十几个问题,上林尉只能向左右看看,都不能回答。
(诸:各种;左右视:左右看;对:回答;句意通顺一分。)
(2)法律是天子和天下人应该共同遵守的。现在法律就是这样规定的,却要再加重处罚,这样法律就不能取信于民了。
(判断句,“公共”:共同遵守;“更”:再、另;句意通顺一分。)
准确翻译文言句子的方法:
①要在语境中理解句子。无论何种句子,都不能脱离语境去理解,要注意作者的基本观点和感情倾向。要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②要注意词类活用、通假字这些文言现象,对这些文言现象的正确理解和把握,是翻译好文言文语句的前提。
③对句子中难懂的地方,不能采取忽略或笼统翻译的办法去逃避,而应该前后推导,认真理解。
④要善于调动已学知识进行比较,辨析异同。特别是对一词多义、古代文化知识的积累,有助于我们把握文言词语在句子中的具体用法和含义。
15.①提拔官员不应以是否善于言辞为标准;②上面的举措会对下面的人造成影响,如果提拔啬夫,会导致天下人争相效仿,形成重言谈轻实际的风气。
参考译文:
廷尉张释之,是堵阳县人,字季。他事奉孝文帝,十年时间都没有升迁,名声也不为人所知。张释之说:“做了这么久的官,花费了兄长的财产,心里不安。”自己想要辞职回家。中郎将袁盎知道他德才兼备,就请求汉文帝调补他做谒者。张释之朝见完毕后,趁机上前陈述利于治国、合乎时宜的建议。汉文帝说:“不要过分高谈阔论,要使得当今可以施行。”张释之谈起秦汉之际的事,谈了很长时间关于秦朝灭亡和汉朝兴盛的原因。文帝很赞赏他,就任命他做了谒者仆射。张释之跟随皇上出行,登上虎圈。皇上问上林尉登记各种禽兽档案的情况,问了十多个问题,上林尉左顾右盼,全都答不出来。看管虎圈的啬夫从旁边代替上林尉很详细地回答了皇上问的禽兽档案的情况,想借这来让皇上看到自己的才能,对答如流犹如回响应声一样没有究尽。文帝说:“官吏不应当像这样么上林尉无能!”于是诏令张释之任命啬夫为上林苑令。张释之过了很久上前说:“陛下认为绛侯周勃是怎样的人呢”文帝说:“是长者啊!”又再一次问:“东阳侯张相如是怎样的人呢”文帝再一次回答说:“是个长者。”张释之说:“绛侯与东阳侯都被称为长者,可这两个人议论事情时都不善于言谈,现在这样做,难道让人们去效法这个喋喋不休伶牙俐齿的啬夫吗秦代由于重用了舞文弄法的官吏,所以官吏们争着以办事迅急苛刻督责为高,然而这样做的流弊在于徒然具有官样文书的表面形式,而没有怜悯同情的实质。因为这个缘故,秦君听不到自己的过失,国势日衰,到秦二世时,秦国也就土崩瓦解了。现在陛下因为啬夫伶牙俐齿就越级提拔他,我想恐怕天下人都会追随这种风气,争相施展口舌之能而不求实际。况且在下位的人被在上的人感化,快得犹如影之随形声之回应一样,陛下做任何事情都不可不审慎啊!”文帝说:“好吧!”于是,取消原来的打算,不再任命啬夫为上林令。不久,太子和梁王一同乘车入宫朝见,经过司马门没有下车,于是张释之追上来拦住太子、梁王,不让他们进殿门。于是控告他们不在司马门下车是犯不敬罪,报告上去。薄太后听说了,文帝脱下帽子谢罪说:“我教儿子不够谨严。”薄太后于是派使者秉承诏令释免了太子、梁王,然后他们才得以进入。文帝因为这事认为张释之与众不同,任命他为廷尉。
皇上出巡经过中渭桥,有一个人从桥下面跑了出来皇上乘坐的车驾的马受了惊。于是派骑兵捉住这个人,把他交给了廷尉。张释之审讯那个人。后张释之上奏那个人应当给予的处罚,说一个人冲犯皇帝的车驾,应处以罚金。汉文帝大怒,张释之说:“法律是天子和天下人应该共同遵守的。现在法律就是这样规定的,却要再加重处罚,这样法律就不能取信于民了。况且在那时,皇帝您让人立刻杀了他也就罢了。现在既然把这个人交给廷尉,廷尉,是天下公正执法的象征,稍偏失,天下应用法律就都会任意减轻或加重,老百姓岂不要手足无措了吗?愿陛下明察这件事。”后来汉文帝去世,汉景帝即位。张释之侍奉汉景帝一年多,很久之后去世。
【答案】
16.C。“表现了战争的残酷”分析错误。”风霜颜”形容从军后畅当身上的凌厉之气,并非表现战争的残酷。
17.①形象雄健,昂扬奋发。(1分)塑造了一位英俊潇洒、抱负远大,(1分)为了国家安宁而投笔从戎的英雄形象。(1分)②情感饱满,格调高昂。(1分)以铺陈的手法对畅当的从军报国行为进行了高度颂扬(1分)并借以抒发了白己强烈的建功立业之情,(1分)体现出一种昂扬向上的情感基调。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评价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
首先,在塑造人物形象上:诗中的“英俊”的畅当得知贼寇在山东叛乱,有听说朝廷招募士兵,于是积极报名参与平叛的战斗,虽然出身“文翰”、“青袍”未解,但畅当愿意腰插箭羽奔赴战场,报效国家。作者通过畅当参军报效国家的叙述,向我们展示了一位具有雄健英姿、凌厉容貌的英雄形象,在字里行间透露出昂扬向上、积极奋发的情感。
其次,在情感抒发上:作者通过对畅当参军经历的描写,给予畅当高度的赞美颂扬之情,在作者看来,“丈夫当为国,破敌如摧山”,不必在州府中为官,鬓发斑白、空自老去,借以表达自己为国建功立业的强烈感情。
总之,这首诗不管是在人物形象塑造上,还是在情感的抒发上,都体现了昂扬向上的情感基调,体现出盛唐诗歌的典型特征一浑厚、雄壮。
18.(1)风急天高猿啸哀 杜鹃啼血猿哀鸣
(2)而未尝往也 而卒莫消长也
(3)道中迷雾冰滑 磴几不可登
19.答案:B解析:互通有无:拿出自己多余的东西给对方,与之进行交换,以得到自己所缺少的东西。投桃报李:比喻友好往来或互相赠送东西。文中用于物质交流,不是指赠送东西,故用“互通有无”。家喻户晓:指家家户户都知道,形容人所共知。路人皆知:比喻人所共知的野心。“路人皆知”是贬义词,不合语境。历久弥新:指经历长久的时间而更加鲜活,更加有活力,更显价值。经久不衰:精神饱满的状态,身体健壮的外表。“经久不衰”不能与“友谊”搭配。千家万户:指众多人家。大街小巷概指都市里的各处地方。文中所指“中国品牌”的消费品走进古巴的每家每户,使用“千家万户”合乎事理。
20.答案:D解析:原句语病有:“在……中,使……”主语残缺,“经常性的两国音乐……”语序不当,“享受……魅力”搭配不当。A.“两国经常性的音乐……”语序不当,“两国……两国人民……”中途易辙。B.“在……中,使……”主语残缺。C.“享受……魅力”搭配不当。
21.答案:例句为比喻,选C。A.夸张。B.拟人C.比喻D.对比
22.【答案】B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①③⑥⑦⑧⑨⑩正确
②驽马十驾,驾,马拉车一天所走的路程叫“一驾”;
④圣人无常师,常,应译为“固定”;
⑤击空明兮溯流光,空明,应译为“月光浮动的江面”;
23.【答案】A
24.【答案】B
①名词作状语,向上;②名词作状语,每天;③意动用法,以……为耻;④名词作动词,向老师学习;
⑤名词作动词,游泳;⑥形容词作名词,圣人,愚人;⑦意动用法,以为……伴侣、以……为朋友;
⑧使动用法,使……哭泣。⑨名词作动词,照;⑩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所以,①②为名词作状语,③⑦为意动用法,④⑤⑨为名词作动词,⑥⑩为形容词作名词,⑧为使动用法。正确分类为①②/③⑦/④⑤⑨/⑥⑩/⑧。
25.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