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6课《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0.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1-12 19:53: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但如果这个哈姆莱特走进课本,更多的时候,我只带着我一个人的哈姆莱特进教室,并在课堂上说服我所有学生接受我心中的他。于是,一堂课后,可能30多个形态各异哈姆莱特,齐刷刷变成了我心目中的那一个中规中矩的哈姆莱特。我不想这样,我想要看看同学们心中的那个原滋原味的哈姆雷特!我想知道大家看生活的角度和态度。于是,我让大家自信地站在我面前,讲述自己心中的他!通过这样的课堂,我想大家收获的不仅自己的思考,还有别人的感想和角度。生活中要读的书不仅只有课本,当我们翻开一本书,也许那些或童稚或纯真或新奇的角度会让我们的阅读变得更有趣,更宽广,更厚实!
今天,我们以《我的叔叔于勒》为例,看看学生们对课文的理解吧!
教学内容:
第一课时(预习准备课)
一、作者简介,回顾《在莫泊桑葬礼上的演说》内容,对莫泊桑进一步了解。
二、重点字词提示。学生把教师所列字词大声朗读,读正确,并写下来加强记忆。
三、齐读课文。保证所有人都能读到所有课文内容。
四、师生共同了解课文内容。本文从前到后一共记述了以下内容:叙说了家境、引出关键人物、设置了美好希望、全家其乐融融的气氛、描绘了场景、出现了关键人物、小说走向高潮结局。
五、教师提问:文章大家都读了,现在有个问题,你们认为菲利普夫妇、于勒、小若瑟夫谁是本文主人公?以及本文的主题是什么呢?
任务分配:经过教师的点拨、小组的讨论和选择,确立五个论题组。
第一组:我们选择小若瑟夫为主人公,并以他为主研究主题。
第二组:我们选择菲利普夫妇为主人公,并以他们为主研究主题。
第三组:我们选择研究于勒本人。分析人物特点,不想参与主题之争。
第四组:我们选择于勒为主人公,并以他为主研究主题。
第五组:我们选择研究文中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称谓的变化,不想参与主题之争。
六、各组各自准备,用什么样的形式表现自己的论题,自己要表达怎样的内容。
第二课时(展示课)
一、复习小说基本知识。引出主题之争。
二、学生准备,并展示:
菲利普夫妇组
第二组觉得自己理由充分,读者支持率高,所以率先出场。这个组主要以表演和图示讲解为组。全组配合揭示主题。(共五人)
生1(站在讲台上):我们组认为本文的主人公必须是菲利普夫妇。本文用“我”穿针引线,详写“我”的父母对于勒叔叔的态度变化。当前期于勒叔叔是一家的希望时,那时“我”的父母是这样。你看那边他们来了!(生1下讲台,生2、生3从侧面上讲台表演)
生2(饰父亲):唉,如果于勒在这船上,那该有多好啊!
生3(饰母亲):唉,如果于勒在这只船上该有多好啊!你看,二女儿现在已经有对象了,总算可以喘口气了!你看他们俩!(生3指不远处的窗台,生4、生5窗台看风景)走,咱们也去那边看看夕阳。(生2、生3下讲台,生1上讲台)
生1:世事难料,谁料于勒叔叔不仅没有飞黄腾达,还成了贫困潦倒的老水手。你看“我”的父母又来了。
生2:是他?真的是他?我们该怎么办啊?
生3:应该把我们的孩子领走,不要让我们的女婿起疑心啊。
生2:唉,出大乱子了。”
生3:“就知道他不会有出息的,现在回来又要拖累我们,让若瑟夫把牡蛎的钱付了,千万不要让他发现我们,要不这船上可就热闹了,走,走,我们那边去,不要让他看见我们。”(边跺脚边生气地走下讲台,完)
生3:这是我们组的主题展示图。小说是通过塑造人物形象反映社会生活,人物活动是表现主体,我们组通过研究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前后态度,生活中他们滑稽的丑态。得出了以下结论:菲利普夫妇自私冷酷、爱慕虚荣、势利贪婪、金钱至上。强烈的虚荣心甚至使得菲利普夫妇连多看于勒一眼的勇气都没有。所以本文主题是讽刺和批判了当时像菲利普夫妇一样虚荣拜金的人们和这种不良的社会现象。
所以我们组一致认为本文的主人公是,全组答:菲利普夫妇。
图示介绍:金钱和人心的跷跷板,人心输了。金钱旁边的人热情似火,所以红笔勾勒。人心旁边的人冷若冰霜,所以蓝线勾勒。
若瑟夫组
第一组觉得自己表现的时机已经成熟,所以要接上一组的主题提出不同意见。本组以精彩图文讲解和全组小朗读为表现形式。
生1(讲台上):上一组讲到,这个故事揭示了腐败社会存在的拜金现象,但故事的结尾还有这么一段话对于我来说,触动颇深,我们小组也对这句话感慨颇深。请我们小组深情读出来吧。
全组:我看了看他的手,那是一只满是皱痕的水手的手,我又看了看他的脸,那是一张又老又穷苦的脸,满脸愁容,狼狈不堪,我心里默念到,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
生1:最终小若瑟夫给了于勒十个铜子的小费,这个小小的善意为整个黑暗的故事添上了缤纷的一笔。大家请看我们组创作的图示:如果说,这个腐朽的社会如一片荒芜的土地(强调白色的横线),那么小若瑟夫的出现,就是这贫瘠土地上顽强挣扎的小小幼苗(圈画绿色幼芽),它用自己小小的善意,连起了人们破碎的亲情(指出发达的根系联系破碎的心),让我们在失望于菲利普夫妇所作所为的同时,也看到了一丝新生的希望。小苗的力量虽不强大,却足以冲破社会的世俗;小苗的根茎虽不发达,却足以愈合被金钱阻断的爱。我们组认为,小说虽然是用于反映社会生活,却并不是要击碎人们的希望,而是要给予人们一丝光明,一丝力量,所以我们认为本文的主人公是小若瑟夫,主题是同情与希望。谢谢大家!
于勒组
第四组通过自己的分析认为于勒才是整个事件关键人物,所以压轴出场。本组以小组配合图示讲解。(所有组员全部站讲台,两人主讲,四人配合)
生1:我们组认为于勒是当仁不让的主人公。大家都知道,小说的情节一般分为四部分,分别是?
四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生1:我们一起回到课文,本篇小说的开端是?
四人:盼于勒。
生1:发展是?
四人:赞于勒。
生1:高潮是?
四人:见于勒。
生1:结局是?
四人:躲于勒。
生1:为什么菲利普一家盼于勒?
生2:于勒来信说赚了钱,并且要赔偿损失。
生1:为什么全家赞于勒?
生2:一位公务员因为看了于勒的信下决心向二姐求婚,我们家赶忙答应,并决定去哲尔赛岛旅行。
生1:他们见到了什么样的于勒?
生2:又老又脏,满脸皱纹的没钱的于勒。
生1:最后菲利普一家做了怎样的选择?
生2:旅行回来时改乘圣玛洛船,避开了于勒。
兜兜转转一大圈,大家再看看这幅图,人与人之间的亲疏关系,一直围绕着什么转圈——(全组答)金钱。
大家看,本篇小说围绕于勒展开,于勒处于主导地位。他的经济状况牵引着菲利普夫妇的一举一动。于勒是整篇文章的幕后黑手,而菲利普夫妇最多也只能是台前小丑罢了。所以我们组认为于勒是本文主人公,主题即人与人之间冷漠的金钱关系。
人物形象-----于勒组
本组不涉及主题,用小辩论的形式,为于勒的人生进行了总结。(全组上讲台,两个主持站中间总结。两组对立观点同学分立左右。)生1:前面三个组都在讨论主人公是谁,而我们只讨论题目中的于勒,于勒到底是什么样的人?为此,我们组分成了两派,现在由他们来各自陈述自己的观点。有请第一组。
生2:小说对于勒虽然没有正面描写,但也有一些零星交代。当初他“行为不正,糟蹋钱”。(生3强调一遍,“行为不正,糟蹋钱”)到美洲之后,于勒来信说他在美洲赚了点钱,还希望能够赔偿哥哥的损失(生3强调一遍,“希望赔偿损失”)。那么,于勒在美洲是不是改邪归正重新做人了呢?他在美洲到底混得怎么样呢?小说都没明确交代,但有两处能说明他的情况。一个是他的第二封信,再一个是“特快号”船长的介绍。从这些可以看出,于勒到美洲后做上了买卖,可能也赚了一点钱,但没有“发大财”,只是“阔绰”了一个时期。赚钱不多,而花钱却很阔绰,可见其败家子、糟蹋钱的作风一如既往(生3强调“一如既往糟蹋钱”)。于勒还是于勒,还钱的念头只是一时的冲动罢了(生3强调“一时冲动”)。综上所述,于勒就是一个十足的败家子,其所作所为不可原谅(生3强调不可原谅)。
生1:第一组认为于勒是不可原谅的败家子。我们接下来的组却有不同意见。有请下一组。
生4:于勒有钱后,成了菲利普一家唯一的希望(生5强调“唯一的希望”)。 哲尔赛岛旅行,“特快号”船长交代于勒的情况。在哈佛尔还有亲戚,自然是于勒自己说的(生5强调,“自己说有亲戚”)。可见他一直惦念着自己的家人。
“不愿回到他们身边”自然也是于勒自己说的。可是,他为什么还让船长把他带回祖国,而且偏偏是在离家乡很近的极有可能与家人相遇的“特快号”上当水手(生5强调“离家乡很近的特快号上当水手”) 看的出来于勒并不是真的不愿意与家人相见,他想与亲人近一些,又不敢见到他们,内心该是多么痛苦啊(痛苦啊)!想像得出,于勒一定是日夜想着,有这么一天,自己的亲哥哥,亲嫂嫂自己的侄儿自己的侄女,也会在“特快号”上出现。穷了的于勒自然不会上前去与他们相认,但是,只要让他看看他们就满足了。但是最终相遇却没有相认。于勒的遭遇值得同情。(生5强调“值得同情”)
生6:听了我们组的各执一词,我既同情于勒的不幸遭遇,又痛恨他的不良品质。怎么办呢?我只能说大概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吧!谢谢大家。
小细节----关于于勒的称呼组
本小组只研究了文中关于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称呼。采取全体解说的方法解读问题。本组五人全部上讲台。
生1:主题之争真的是太过于激烈了,那我们就来研究一点细小的东西吧!今天我们来研究菲利普夫妇对于于勒的称呼的变化,当于勒拥有财富时,请听菲利普夫妇对他的称呼。
生2:全家唯一的希望啊!
生3:于勒是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
生4:好心的于勒。
生5:有办法的人。
生1:当于勒一无所有的时候,菲利普夫妇对他的称呼改变了。你听。
生2:全家的恐怖。
生3:分文不值的于勒。
生4:这个小子、这个贼。
生5:这个家伙、这个流氓。
生1:从这些称呼的变化里,我们可以浅浅看出于勒的身世、命运和遭遇,菲利普夫妇的为人处事也可见一斑。尤其要说的是,在课文的最后有一些温暖的称谓,即“我”对于于勒的称呼“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表现了若瑟夫对叔叔的同情。通过分析,称呼的变化也是为表现人物性格服务的。在课文中,菲利普夫妇的语言描写最多,表现最深刻。所以,我觉得菲利普夫妇是本篇文章的主人公。谢谢大家。
三、展示完毕,教师总结。
四、学生写作。想象一下,菲利普在船上发现一位百万富翁像于勒,他们会怎样?试写成200字左右的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