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测试(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测试(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7.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1-11 13:04: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拔高卷)
一、看拼音,写词语。
Càn làn lù xù mào shèng bī jìn

fèng xì chàn dòng shù shāo liú lián

二、单选题 ( 共2小题 )
1、 下面是对散曲《天净沙·秋思》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此曲的前三句选取了富有特征的九种事物组成了一幅深秋晚景图。
B: 第二句用处于动态中的“流水”与处于静态中的“小桥”、“人家”相映衬,更显出环境的幽静。
C: 从整个构图来看,前四句写景,末一句写人。景物是背景,人是主体。写景是为了烘托人。
D: 从此曲的题目来看,作者所要表达的是对秋的伤感,而无思乡之情。
2、 下列各组字音、字形全对的一项是(  )
A.不可计数(shù) 凛冽(lǐn) 扫兴(xìng)
B.不落窠臼(kē) 的确(dí) 嫉妒(jì)
C.比冀而飞(yì) 着实(zhuó) 砌墙(qiè)
D.成群结队(jié) 榆关(yú) 聒碎(guō)
三、根据课本内容填空。
(1)《山居秋暝》是____朝诗人______写的。人们常称赞他的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苏轼更是将《山居秋暝》中的“______________”称为“诗中有画”的典范之句。
(2)《渔歌子》是________写的一首描写________季景色的词。全词呈现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色彩。全词着色明丽,用语活泼,生动地表现了渔夫_________________的生活。
(3)“夕阳斜照西山时,动人的是点点归鸦____________地朝窠里飞去”。这句话是________态描写,“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儿缝隙”这句话是对榕树的________态描写。
(4)《月迹》是________写的一篇散文,记叙了________几个孩子从________到________,从院子到________寻找________的过程。
2、 按句意选择恰当的词语。
展示 裂缝 颤动 陆续 留恋 茂盛
1.先先后后,时断时续。( )
2.裂开或自然露出的狭长细缝。( )
3.不忍舍弃或离开。( )
4.清楚地摆出来让人欣赏,明显表现出来使人知道。( )
5.植物长得多而茁壮。( )
6.短促而频繁地振动。( )
四、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
(1)我突然又在弟弟妹妹的眼睛里看见了小小的月亮。(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仿照例子,把景物写得有生气。
例:夕阳照在水塘上。
改为:夕阳照在水塘上,水塘一半绿,一半红,绿的像无瑕的翡翠,红的像燃烧的火焰。
①杨树站在公路两旁。
改为:那一排排____________的杨树,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站在公路两旁。
②院门外是一条小河。
改为:院门外是一条_______的小河。在阳光的照耀下,水面像______一样平滑,映出___________的倒影。风一吹,波光粼粼,仿佛_________。
五、阅读 ( 共2小题 )
1、 庐山落霞
傍晚,雨后初霁。我们走上庐山,面对锦绣谷的方向一抬眼,一轮橘红色的太阳,在与远天相接的江面上开朗地笑着,容光焕发;江面上展开一个像太空一样雄伟宽广的“广场”,“广场”上铺着宽广的巨型地毡:橘黄色、橘红色、琥珀色、靛青色……交织、融合在一起。
这时的锦绣谷,成了一片海,淡白中透着浅绿,晶莹透明,纹丝不动,像是结了冰,又像是巨型玻璃镶成的舞台。沿“海”周围,是厚不可测的碧玉般的云雾,上面平平的,周遭如壁。
这像一幅什么图画?同游者展开想象的翅膀,寻找恰切的比喻。有的说,像阅兵场;有的说,像仙山琼海;有的说,像西天净土……
我暗想:这不是一幅送行图吗?
你看,那云障雾壁,雍容,肃静,不正是从千山万谷聚集而来的云神雾仙吗?早晨太阳从鄱阳湖升起的时候,它们云霞万朵,彩衣百重,迎候在九奇峰与含鄱口的奇峰异谷;现在,当太阳要休息的时候,它们又赶到锦绣谷来送行了。
好像要证明我的想法似的,太阳接近江面的时候,随着传令兵式的一缕烟云飞过,云壁雾障翻涌起来,江边像点起了万千火把,霎时,色彩明暗斑驳,一片欢腾:或乘龙乘凤,或骑象骑虎,或驾车驾舟,一起向夕阳奔去,欢呼,雀跃,挥手,直到夕阳沉下。
天边留下了一幅无比宽大的五彩斑斓的织锦。这最后一个镜头像烙印一样刻在我的脑海:这是不是太阳给送行者回赠的礼物呢?我痴痴地想。
【1】(提取信息)文中加引号的“广场”指的是_________,“海”指的是________。
【2】(理解含义)作者称锦绣谷的云雾为“送行者”,它们送的是( )
A.太阳 B.庐山 C.游客 D.作者
【3】(梳理画面)根据短文内容填空。
云雾随着夕阳下落,在________和________这两个方面发生了变化。夕阳照耀锦绣谷,云雾如________,雍容,肃静,这属于________(动态 静态)描写;夕阳接近江面,云雾如________,色彩明暗斑驳,翻涌起来,这属于________(动态 静态)描写。
【4】(发挥想象)文中画“____”的句子中的省略号表示列举的省略,请发挥你的想象续写一个:有的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体会感情)最后一个自然段中加点的“这”指的是什么?最后两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一)鸟的天堂(节选)
船在树下泊了片刻。岸上很湿,我们没有上去。朋友说这里是“鸟的天堂”,有许多鸟在这树上做巢,农民不许人去捉它们。我仿佛听见几只鸟扑翅的声音,等我注意去看,却不见一只鸟的影子。①只有无数的树根立在地上,像许多根木桩。土地是湿的,大概涨潮的时候河水会冲上岸去。“鸟的天堂”里没有一只鸟,我不禁这样想。于是船开了,一个朋友拨着桨,船缓缓地移向河中心。
(二)小鸟天堂(节选)
“小鸟天堂”无愧于天下奇观这一赞誉:一棵已有几百年历史的古榕树,“一树成林”,竟能枝繁叶茂、盘根错节,覆盖着一个占地十多亩的小岛。②远看像一簇绿茸茸的林丛;近看则如一幅青蒙蒙的巨伞,那些粗细不一的气根,一排排、一簇簇像珠帘从半空中垂下,有的低垂于静静的水面,有的则沉没在湖底。尤其是那些色彩斑驳的枝干,峥嵘突兀,千姿百态,无论你从哪个方向观察,也难以分出主干与枝干。
所谓奇观,不仅是古榕树,还有那成百上千只在此栖息的鹭群。黄昏时分,它们盘旋飞翔,像一片片云彩。这里落户的鹭有三种:白鹭、灰鹭、麻鹭。③早晨,白鹭、麻鹭飞出去到处觅食,黄昏后归宿;此时灰鹭又掠翅起来夜巡,再于晨曦中回家小憩……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很难想象它们是如何共饮一湖水,同栖一小岛的。
【1】(理解句子)读文中画线的句子,完成练习。
句①是______描写,写出了榕树的根________;句②是_______描写,表现了大榕树的__________;句③是____描写,表现了鸟儿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析判断)根据选段内容,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
(1)选段(一)中“农民不许人去捉它们”,是这里能成为“鸟的天堂”的人为因素。 (________)
(2)选段(一)中作者在“鸟的天堂”里没有看到一只鸟,心情非常遗憾。(________)
(3)选段(二)主要从“一树成林”这个方面来写“小鸟天堂”这一天下奇观的。 (________)
【3】(合理选择)选段(一)中的“鸟的天堂”和选段(二)中的“小鸟天堂”都是指( )
A.一座天然的公园 B.成百上千只小鸟栖息的小岛
C.一株枝繁叶茂的大榕树 D.充满诗情画意的游览胜地
【4】(自由表达)如果你是一名游客,来到“鸟的天堂”,你会对当地人说些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合课文《鸟的天堂》想一想,作者分别是什么时候去的鸟的天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 判断下列句子的描写方法。(填序号)
A.静态描写 B.动态描写
(1)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______)
(2)夕阳斜照西山时,动人的是点点归鸦急急匆匆地朝窠里飞去。(______)
(3)河面很宽,白茫茫的水上没有一点儿波浪。(______)
(4)满院子的白光,是玉玉的,银银的,灯光也没有这般亮的。 (______)
(5)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______)
(6)成群结队的大雁,在高空中比翼而飞,更是叫人感动。(______)
答案与解析
一、灿烂 陆续 茂盛 逼近
缝隙 颤动 树梢 流连
二、1、D
D
三、1、唐 王维 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张志和 春 白 青 绿 悠闲自在 急急匆匆 动 静 贾平凹 中秋的夜里 屋里 院子 河边 月亮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记忆能力。解答本题,需要回顾课文的内容,然后结合前后句(或题目提供的信息)进行补充填空即可。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一定要熟练掌握课文内容,这样在答题时我们才能更准确地写出正确答案。
(1)《山居秋暝》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作品。此诗描绘了秋雨初晴后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和山居村民的淳朴风尚,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田园并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满足心情,以自然美来表现人格美和社会美。全诗将空山雨后的秋凉,松间明月的光照,石上清泉的声音以及浣女归来竹林中的喧笑声,渔船穿过荷花的动态,和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给人一种丰富新鲜的感受。它像一幅清新秀丽的山水画,又像一支恬静优美的抒情乐曲,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创作特点。
(2)《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是唐代诗人张志和的一首词。这首词开头两句写垂钓的地方和季节。这两句里,出现了山、水、鸟、花、鱼,勾勒了一个垂钓的优美环境,为人物出场作好了铺垫。词的后两句写烟波上垂钓。尾句里的“斜风细雨”既是实写景物,又另含深意。这首词通过对自然风光和渔人垂钓的赞美,表现了作者向往自由生活的心情。
原诗: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3)此题考查对语句的理解与赏析。在赏析语句时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1、从修辞的角度赏析。2、从关键词的角度赏析。3、从结构作用的角度赏析。4、从艺术手法的角度赏析。
这里是从描写方法赏析,学生要能够灵活运用,“归鸦”是动态描写,“树叶”不动,这是静态描写。
(4)《月迹》是现代作家贾平凹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创作的一篇散文。这篇散文以孩童的心态和目光来展示、描绘中秋之月迹,给人耳目一新之感。标题“月迹”,可以有多方面的理解:是月的变化轨迹;也是孩子们寻月即寻找美的足迹;还可以理解为月在孩子们心中留下的美好印迹。全文不到两千字,却意蕴深远,情味悠长。
2、1.陆续 2.裂逢 3.留恋 4.展示 5.茂盛 6.颤动
我看见了月亮。 高大而挺拔 一个个身高力大的战士 整齐而威严地 曲曲弯弯 镜子 两岸花树 无数的银鱼在水面跳跃
五、1、【1】 映着霞光的江面 夕阳下的锦绣谷
【2】A
【3】色彩 形态 碧玉 静态 火把 动态
【4】像蓬莱仙岛
【5】“这”指的是斑斓的落霞。这两句话表达了作者对庐山落霞的无比喜爱与赞美之情。
解析:
【1】
本题考查的是对原文内容的分析,结合原文的内容以及上下文的内容,可以分析得出,“广场”指的是映着霞光的江面,“海”指的是夕阳下的锦绣谷。
【2】
本题考查的是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原文中“早晨太阳从鄱阳湖升起的时候,它们云霞万朵,彩衣百重,迎候在九奇峰与含鄱口的奇峰异谷;现在,当太阳要休息的时候,它们又赶到锦绣谷来送行了。”可以得出作者称锦绣谷的云雾为“送行者”,它们送的是太阳。
【3】
本题考查的是对原文内容的分析,仔细阅读原文内容即可得出答案。原文中“太阳接近江面的时候,随着传令兵式的一缕烟云飞过,云壁雾障翻涌起来,江边像点起了万千火把,霎时,色彩明暗斑驳,一片欢腾:或乘龙乘凤,或骑象骑虎,或驾车驾舟,一起向夕阳奔去,欢呼,雀跃,挥手,直到夕阳沉下。”可以得出,云雾随着夕阳下落,在色彩和形态这两个方面发生了变化。夕阳照耀锦绣谷,云雾如碧玉,雍容,肃静,这属于静态描写;夕阳接近江面,云雾如火把色彩明暗斑驳,翻涌起来,这属于动态。
【4】
本题考查的是主观性题目,结合文章的内容进行合理的想象,写出句子中的省略号表示的省略内容。例如有的说,像阅兵场;有的说,像仙山琼海;有的说,像西天净土;有的说,像蓬莱仙岛。
【5】
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最后一部分内容的分析,仔细阅读原文内容“天边留下了一幅无比宽大的五彩斑斓的织锦。这最后一个镜头像烙印一样刻在我的脑海”可以得出,最后一个自然段中加点的“这”指的是斑斓的落霞,结合这两句话的主要内容以及全文的主旨可以得出这两句话表达了作者对庐山落霞的无比喜爱与赞美之情。
2、【1】静态 非常多 静态 茂盛和勃勃生机 动态 自由自在
【2】 √ √ ×
【3】C
【4】正是有了你们的保护,才有了今天的这棵榕树,鸟儿们才有了栖息的“天堂”。你们的远见卓识令人佩服!
解析:
【1】
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段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仔细分析文段中的句子,可以看出①句“只有无数的树根立在地上,像许多根木桩。”是静态描写,写出榕树的根非常多。②句“远看像一簇绿茸茸的林丛;近看则如一幅青蒙蒙的巨伞”是静态描写,表现了大榕树的茂盛和勃勃生机。③句“灰鹭又掠翅起来夜巡,再于晨曦中回家小憩”是动态描写,表现了鸟儿的自由自在。
【2】
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段内容的正误判断,仔细阅读原文内容即可。
(1)本句话的说法是正确的。
(2)本句话的说法是正确的。
(3)本句话的说法是错误的。选段(二)并不是主要从“一树成林”这个方面来写“小鸟天堂”这一天下奇观的。还从“成百上千只在此栖息的鹭群”。
【3】
本题考查的是对两个文段内容的分析,仔细结合文段的内容可以得出,选段(一)中的“鸟的天堂”和选段(二)中的“小鸟天堂”都是指一株枝繁叶茂的大榕树。
【4】
本题考查的是主观性题目,结合文章的主要内容以及题干提示,结合人物身份进行分析写出想说的话即可。注意不要写错别字,答案合情合理即可。
六、第一次是在黄昏鸟都栖息了。第二次是在第二天早晨,太阳刚刚升起的时候,正是鸟最活跃的时候。
解析:
【分析】:第一次是在黄昏鸟都栖息了。第二次是在第二天早晨,太阳刚刚升起的时候,正是鸟最活跃的时候。
【点评】:本题涉及课文的理解,包括课文脉络、仔细阅读文章内容,就会不难填出正确答案。
七、AB B A A B B
解析:
本题考查了写作手法,写作手法包括表达方式、写作方法、修辞手法等。要根据不同的语句结合内容理解。
(1)“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这句诗意象密集:落月、啼乌、满天霜、江枫、渔火、不眠人,采用了动静结合的描写手法,造成一种意韵浓郁的审美情境。 
(2)“夕阳斜照西山时,动人的是点点归鸦急急匆匆地朝窠里飞去。”这句话中“急急匆匆”一词运用拟人化手法,写出了点点归鸦快速朝案里飞去,与夕阳一动一静,相映成趣,构成一幅美丽的图景。
(3)“河面很宽,白茫茫的水上没有一点儿波浪。”这是对河面的静态描写。
(4)满院子的白光,是玉玉的,银银的,灯光也没有这般亮的。 作者采用静态的描写,把月光形容为玉玉的银,用了比喻的手法,比较有意境。
(5)“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意思是:竹林中少女喧笑洗衣归来,莲叶轻摇是上游荡下轻舟。浣女隐在竹林之中,渔舟被莲叶遮蔽,起初未见,等到听到竹林喧声,看到莲叶纷披,才发现浣女、莲舟。这样写更富有真情实感,更富有诗意。写到竹林里传来了一阵阵的歌声笑语,那是一些天真无邪的姑娘们洗罢衣服笑逐着归来了;亭亭玉立的荷叶纷纷向两旁披分,掀翻了无数珍珠般晶莹的水珠,那是顺流而下的渔舟划破了荷塘月色的宁静。在这青松明月之下,在这翠竹青莲之中,生活着这样一群无忧无虑、勤劳善良的人们。这和谐美好的生活图景,反映了诗人希望过闲适无忧无虑呃生活的向往。
(6)“成群结队的大雁,在高空中比翼而飞,更是叫人感动。”采用动态描写,写出了那种孤独,连大雁都是成群结队的,比翼双飞,而自己却形单影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