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光华师大版科学八年级下册练习(3)
一、选择题
1.上联“树影横江,鱼戏枝头鸦踏浪”;下联“山色倒海,龙吟岩畔虎眠滩”。此对联妙趣横生,意境深远,包含着丰富的物理知识。以下理解正确的是( )
A.上联中的树影是虚像,鱼是物 B.上联中的树影是实像,鱼是虚像
C.下联中山色是由光的反射产生 D.下联中山色是由光的直线传播产生
2.用幻灯机放映幻灯片时,银幕上出现的是正常画面,但若有一小飞虫正好飞落在凸透镜片上,此时画面的影响是( )
A.几乎无影响,只是像变暗 B.画面上有只小虫
C.画面上有小虫但不清楚 D.画面变得模糊不清
3.某同学用焦距为10厘米的凸透镜做成像规律实验,记录了光屏上成清晰像的四组数据如下表,其中明显错误的有( )
组别 甲 乙 丙 丁
物距(cm) 10 15 20 50
像距(cm) 50 30 20 10
A.甲、丁 B.乙、丙
C.丙、丁 D.甲、丙
4.如图所示,主光轴上有一点光源,在透镜的另一侧有一光屏.光屏、点光源通过凸透镜在光屏上形成一个光斑,现让光屏稍微靠近凸透镜,光斑的面积会减小,设凸透镜的焦距为f,由此可判断( )
A.d一定小于f B.d一定大于2f
C.d一定大于f,小于2f D.d可能大于2f,也可能小于f
5.水平过道上方有一盏灯(如图)。小明站在1号地砖上时,通过2号地砖看到灯的像;走到2号地砖上时,通过3号地砖看到灯的像。则小明通过两块地砖所看到的像( )
A.大小相同、位置不同
B.大小相同、位置相同
C.大小不同、位置相同
D.大小不同、位置不同
6.吃饭的时候,小科突发奇想,闭着一只眼睛,用另一只眼睛对着调羹看父亲。突然,他说:“爸爸,你的脸还不如我的调羹大!”这是因为( )
A.爸爸的脸上没有反射光
B.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C.调羹上的光发生了反射
D.一只眼睛无法看清物体
7.游泳池池边有一位运动员甲可通过水面看到路灯的倒影,水下有一运动员乙正在潜水可通过水面看到岸上的路灯,当运动员甲从A地走到B地,运动员乙从C地潜到D地,有关他们所看到灯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看到灯的位置在变化乙看到灯的位置不变
B.乙看到灯的位置在变化甲看到灯的位置不变
C.两人看到的灯的位置都不变
D.两人看到灯的位置都在变化
8.保护好眼和耳有利于青少年准确地获取信息。下列有关眼睛和耳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近视眼可以戴凹透镜加以矫正 B.晶状体相当于照相机的镜头
C.人的视觉是在视网膜上形成的 D.耳蜗内有听觉感受器
9.如图所示,水槽的右壁竖直放着一面平面镜。无水时,射灯从S点发出的光经平面镜反射后,左壁上会出现一个光点P。往水槽内加水,当水面处于a、 b、c、d四个位置时,左壁上分别出现pa、pb、pc、pd四个光点(不考虑水面对光的反射)。则四个光点在左壁上的排列从下往上依次为( )
A.pa、pb、pc、pd
B.pd、pc、pb、pa
C.pc、pd、pa、pb
D.pb、pa、pd、pc
10.将物体放在焦距为 f 的凸透镜主轴上,当物体离透镜 18cm、12cm 和 4cm 时,分别得到缩小的实像、放大的实像和放大的虚像,则该凸透镜的焦距是( )
A.18cm>f>12cm B.12cm>f>8cm C.9cm>f>6cm D.6cm>f>4cm
11.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中,实验桌上有光具座、蜡烛、光屏、焦距分别为15厘米和20厘米的凸透镜L1和L2等器材,小明先将蜡烛、凸透镜、光屏正确安放在光具座上,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若凸透镜是L1,小明能在光屏上看到烛焰清晰的像
B.若凸透镜是L1,小明将光屏向右移动适当的距离,光屏上能出现烛焰清晰的像
C.若凸透镜是L2,小明将光屏移到60厘米刻度线处,光屏上能出现烛焰清晰的像
D.若凸透镜是L2,小明将光屏移到70厘米刻度线处,光屏上能出现烛焰清晰的像
12.某班同学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记录并绘制了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 u 跟像到凸透镜的距离 v 之间关系的图象,如图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该凸透镜的焦距是 20cm
B.当 u=15cm 时,光屏上不能成像
C.当 u=25cm 时成缩小的像,照相机就是根据这一原理制成的
D.把物体从距凸透镜 11cm 处移动到 30cm 处的过程中,像逐渐变大
二、探究题
13.小明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时,凸透镜的位置固定不动.实验操作规范,在图示位置时,烛焰恰好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
(1)这个像的成像原理与________(选填“放大镜”、“投影仪”或“照相机”)相同.若将蜡烛向右移动少许,则应将光屏向右移动才能再次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此时像的大小比刚才的像要________些.
(2)再在凸透镜左侧附近放一凹透镜(图中未画出),这时需要将光屏向________移动才能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其原因是________。
(3)若像成在光屏的上方,不改变烛焰和光屏的位置,只移动凸透镜,则应将凸透镜向________移动。
14.同学们用一个焦距未知的凸透镜、蜡烛、光屏、光具座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1)如图所示的方法测该凸透镜的焦距,如果没有做到光斑最小最亮,测得的焦距会____(选填偏大,偏小,都有可能)
(2)用上述光具座,凸透镜位置固定,某次实验中光屏移在45cm处刚好能成一蜡烛清晰的像,请描述此时像的性质____,若此时在光屏和凸透镜间放上他奶奶戴的老花镜,若仍要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需将光屏向______(填“靠近”或“远离”)凸透镜的方向移动。
15.如图所示,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
(1)为了保障实验效果应选择_________(填“平面镜”、“厚玻璃板”或“薄玻璃板”);
(2)此实验中玻璃板没有竖立在纸上,对实验产生的影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移开蜡烛B,在其原来位置上放置一块光屏,光屏上无法呈现蜡烛的像,这说明平面镜成的是__________________。
三、填空题
16.如图,人眼在A处看见河里B处有一白色鹅卵石,则真正的鹅卵石在____填“B点”、“B点上方”或“B点下方”)现若从A处用激光手电筒的激光束能照射到白色鹅卵石上,则激光束应对着_____ 射出(填“B点”、“B点上方”或“B点下方”)
17.像的成因有三个:直线传播成像、光的反射和光的折射成像。所成的像,有实像和虚像两种,下面列出了部分成像实例:①小孔所成的像;②在潜望镜中看到的景物的像;③放大镜中看到物体的像;④投影仪屏幕上的像;⑤人照镜子时镜中的像。
(1) 其中属于实像的是_________________;属于虚像的是_________________;
(2) 属于光的折射形成的___________ ;属于光的反射形成的是___________ 。
18.在图中,由点光源A发出的一条光线被平面镜反射后经过B点,试做出光路图______。
19.将蜡烛、焦距为10厘米的凸透镜、光屏依次放在光具座上,点燃蜡烛,使烛焰、透镜和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上。移动蜡烛使烛焰距凸透镜25厘米,在凸透镜另一侧移动光屏,会在光屏上得到一个倒立、___________的实像。根据这一成像规律,请举一个生活中的应用实例:___________。
20.小强同学近日发现自己的眼睛看不清楚黑板上的字。到医院进行了检查,医生告诉他己患了某种屈光性的疾病,并给他画了幅图(如右图所示)来说明情况。
(1)你看了图后可判断小强同学的眼睛已经成为___________(填“远视眼”或“近视眼”)
(2)若要使他能在正常情况下看清楚黑板上的板书,你认为应用___________来矫正。(填“凹透镜”或“凸透镜”)
21.自然界中有很多与光现象密切联系,如“湖光镜月”、“东海旭日”及“硇洲古韵”等,“湖光镜月”描述的是光的_______现象;清晨看到太阳徐徐露出海面,实际上太阳还在海平面的下方,“东海旭日”描述的是光的____________现象;硇洲灯塔是世界著名的三大灯塔之一,400kW的荧光灯发出的光经水晶凸透镜折射后水平平行射出,则荧光灯应位于水晶凸透镜的______________上。
22.在鉴定文物时,常用放大镜观察文物的细微部分,这时他看到的像是___、___、___。要想使看到的像更大些,应该将放大镜离裂纹____。
23.小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其中焦距为15 cm的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上50 cm刻度线处,光屏和点燃的蜡烛分别位于凸透镜的两侧。
(1)小刚将蜡烛移至光具座上10 cm刻度线处,移动光屏,直到烛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则该像是_______的实像。(选填“放大”“等大”或“缩小”)
(2)小刚将蜡烛移至光具座上30 cm刻度线处,移动光屏,直到烛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则该像是_______的实像。(选填“倒立”或“正立”)
(3)小刚将蜡烛移至光具座上40 cm刻度线处,小刚从透镜的右侧通过透镜可以看到烛焰_______的像。(选填“倒立”或“正立”)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C
2.A
3.A
4.D
5.B
6.B
7.B
8.C
9.A
10.C
11.B
12.C
13.照相机; 大 右 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使像距增加 下
14.都有可能 倒立缩小的实像 靠近
15.薄玻璃板 玻璃板后的蜡烛不能与像重合 虚像
16.B点下方 B点
17.①④ ②③⑤ ③④ ②⑤
18.
19.缩小 照相机
20.近视眼 凹透镜
21.反射 折射 焦点
22.正立 放大 虚 远些
23.(1)缩小 (2)倒立 (3)正立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