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光 基础练习(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章 光 基础练习(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39.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华师大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2-01-11 19:20: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二章光华师大版科学八年级下册基础练习(1)
一、选择题
1.2016年5月9日19时12分左右,“水星凌日”的天象于本世纪第三次出现。如图所示,水星如一颗小黑痣从太阳“脸上”缓慢爬过。它的形成与下列光现象原理相同的是( )
A.小孔成像 B.河水看起来变浅
C.海市蜃楼 D.水中荷花的倒影
2.广告公司在拍摄水果广告时,为了追求某种艺术效果,在暗室里用红光照射装在白色瓷盘中的红色苹果及黄色香蕉,站在旁边的摄影师将看到(  )
A.苹果呈黑色,瓷盘呈白色
B.苹果呈红色,瓷盘呈黑色,香蕉呈黑色
C.苹果呈黑色,瓷盘呈红色,香蕉呈红色
D.苹果呈红色,瓷盘呈红色,香蕉呈黑色
3.如图所示,正确的平面镜成像图是(  )
A. B. C. D.
4.美丽的南湖公园是人们休闲的好去处,在公园里的现象中,说法正确的是(  )
A.凉亭在水中的倒影是实像 B.杨柳成荫是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
C.射灯发出的红色光柱是红外线 D.从不同的方向能看到荷花是镜面反射现象
5.小明在平静的湖边看到“云在水中漂,鱼在云上游”,对于这一有趣现象的形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云和鱼都是虚像 B.云是虚像鱼是实像
C.云和鱼都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 D.云和鱼都是由光的折射形成的
6.潜入水中工作的潜水员在水中看见岸上的路灯位置变高了。下图所示的四幅光路图中,哪一幅能正确说明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  )
A. B. C. D.
7.一物体沿着凸透镜的主光轴移动,当物体离凸透镜10㎝时,能在凸透镜另一侧的光屏上得到一个放大的像,当物体离凸透镜5㎝时,它的像一定是
A.倒立缩小的实像 B.倒立放大的实像 C.正立放大的虚像 D.倒立放大的实像
8.近来,小华为了看清书上的字,眼睛与书的距离和视力正常时相比越来越近了。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小华患上了近视眼,需按甲图方式矫正
B.小华患上了远视眼,需按乙图方式矫正
C.小华为保护视力不能在晚上看书
D.小华属于假性近视,不需要任何保护措施
9.测量视力时,利用平面镜成像特点可以节省空间,如图所示,让被测者面对着镜子背对视力表,此人看到视力表的像离他的距离是(  )
A.3m B.4m C.5m D.6m
10.某荷花池水深 2m,有一蜻蜓立于距水面 0.5m 处的荷尖上,如图所示。则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蜻蜓在水中的像距水面1.5m
B.蜻蜓在水中的像是光的折射形成的虚像
C.荷叶呈现绿色是因为它吸收了绿色的光
D.荷花池底看起来比实际的2m 要浅一些
11.小李同学用一副老花镜,通过调节镜片与白纸板之间的距离,终于看到了窗外景物成在纸上的清晰的像,他所看到的像是
A.倒立放大的实像 B.倒立缩小的实像
C.正立放大的虚像 D.正立缩小的实像
12.3D电影具有三维立体视觉效果,拍摄时,将两个摄像头按照人两眼间的距离放置,同时拍摄,制成胶片;放映时,两个放映机在银幕上呈现两个略有差异的画面,观看者带上特殊眼镜后,就和直接用双眼看到物体的效果一样。关于3D电影,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光在银幕上发生的是漫反射
B.画面在人眼视网膜上所成的像是倒立、缩小的实像
C.拍摄时,两镜头中心间的距离约为7cm
D.放映时,胶片到放映机镜头的距离大于2倍的镜头焦距
13.如图所示,笔在水中发生了“折断”,以下四幅光路图中,能正确说明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的是( )
A. B. C. D.
14.某科学实验小组在做“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时,记下了物距和像距的一些对应数据,并依次描点画出了如图所示的曲线。请你结合凸透镜成像规律观察分析该曲线,由此确定实验所用的凸透镜的焦距是( )
A.30厘米
B.15厘米
C.40厘米
D.无法确定
二、探究题
15.小科利用如图 1 所示的装置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的实验。
(1)如果有 5mm 和 2mm 厚的两块玻璃板,应选择_____mm 厚的玻璃板做实验比较合适;
(2)在实验过程中,小丽移动蜡烛 B,使它与蜡烛A 的像完全重合,确定了像的位置,为了研究平面镜所成的是实像还是虚像,小丽用光屏代替蜡烛 B,她______(选填“ 能 ” 或 “ 不 能 ”) 用 光 屏 接 收 到 蜡 烛A 的 像 ;
(3)如果玻璃板没有竖直放置,如图 2,那么在实验过程中会出现的现象是_________。
16.小雨在吃烤肉串时,偶然发现了一个现象:通过火炉上方看对面的人,感觉对面的人好像在晃动.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小雨根据学过的知识进行分析:火炉上方的空气被加热后,其疏密程度在不断发生变化,光进入这种不均匀的热空气会发生折射,传播方向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因此看起来感觉对面的人在晃动.为了验证这种分析是否正确,回到家后,小雨利用一支激光笔、一个装有酒精的浅盘及火柴,进行了如下的探究:
(1)如图所示,将激光笔固定在小桌上沿水平方向照射,看到激光笔发出的一束红光射向墙面,墙面上有一个红色光点保持不动,这说明光在均匀的空气中是________传播的.
(2)如果要让这束红光穿过不均匀的空气,接下来小雨的做法应该是:_______________.
(3)如果小雨的分析是正确的,他观察到的现象应该是:_________________.
17.小科想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桌上有A、B、C三个凸透镜.其中凸透镜A的焦距为10cm,凸透镜B的焦距为50cm,凸透镜C的焦距未知,光具座上标尺的刻度范围如图所示。小科想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应选用____凸透镜(选填“A”或“B”)。并使烛焰、光屏和透镜三者中心位于同一______上;实验过程中,将蜡烛移至光具座的“20cm”刻度处,则应移动光屏在_____cm刻度范围内寻找像,直到光屏上呈现出蜡烛清晰的像,则该像是倒立、____的实像。(选填“放大”或“缩小”)。
三、填空题
18.洛塘河水面平静,某处两岸河堤高出水面1m,河堤上一棵树高4m,这棵树在河水中的像高______m;1.5米高的小明站在树边的河堤上,他的头顶与他在水中像的头顶相距______m;小明沿某段笔直的河堤以1m/s的速度往前走,此时他相对于他在水中的像的速度为________m/s。
19.平静湖面的上空,一只鸟正冲向水面捕食,它在湖水中的像是________像(选填“虚”或“实”)鸟在向下俯冲的过程中,像的大小________(选填“逐渐变大”、“逐渐变小”或“不变”).
20.一平面镜直立挂在墙面上,高1米,某人身高1.70米,以1米/秒匀速向平面镜离开则他在平面镜中的像高为_______ 米。他看到镜中的像以_________米/秒的速度向他本人离开。若某一时刻他距镜面5米,则经过2秒钟以后,他距他的像________米。
21.如图所示,表示小欣同学用激光分别射向甲、乙两透镜后光的传播路径,由图可知甲透镜应是_______透镜,乙透镜应是_______透镜(两空选填“凹”或“凸”)。
22.超市里收银员收款时,往往用一个类似探头的扫描器照射商品上的条形码,扫描器将光信号转化为电信号输入到电脑里,从而识别商品的种类和价格。如图所示,条形码由黑白相间的条纹组成,其中白色条纹能够_____(填“反射”或“吸收”)各种色光。
23.“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是唐代张志和描写湖州境内西苕溪美景的词句。如图所示的是一只白鹭平行于水面飞行的画面。若以白鹭为参照物,它在水中的倒影是________(选填“运动”或“静止”)的,白鹭的倒影是由于________而形成的。
24.如图所示放大镜的正确使用:
(1)方法一:观察对象不动,让放大镜___________观察的物体,直至图像大而清楚。
(2)方法二:放大镜尽量___________眼睛,放大镜不动,移动物体,直至图像大而清楚。用放大镜观察一些较小的物体时,适当地将放大镜_________物体,可以获得大而清晰的图像。
25.小明站在竖直放置的大平面镜前1.5m,他在镜中的像高1.6m,当小明沿垂直镜面的方向后退1m后,他在镜中像的大小________(填“变大”、“变小”或“不变”),镜中的像与小明之间的距离是________m,小明在镜中看到身后的石英钟如图所示,此时的时间是________.
26.如图,一束光线从空中斜射向水面,其中法线为_____,折射角的大小可能为_____。
A.80° B.60° C.70° D.45°
27.如图(a)所示,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中,选用玻璃板、两支完全相同的蜡烛等器材,用玻璃板来代替平面镜的目的是可以确定像的_____.如图(b)所示,凸透镜的焦距为10cm,光屏上所成清晰的像应是倒立_____的实像(选填“缩小”、“等大”或“放大”).保持透镜位置不变,当蜡烛向左移动时,应将光屏向_____移动才能再次得到清晰的像(选填“左”或“右”).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A
2.D
3.C
4.B
5.A
6.C
7.C
8.A
9.C
10.D
11.B
12.D
13.C
14.B
15.2 不 能 不管怎么移动蜡烛 B,都不能使之与蜡烛 A 的像重合
16.沿直线 把装有酒精的浅盘放在激光笔与墙面之间,用火柴点燃酒精 原来墙面上的红色光点会小范围跳动
17.A 高度 60 70 缩小
18.4 5 0
19.虚; 不变
20.1.7 2 14
21.凹 凸
22.反射
23.静止 光的反射
24.适当远离 靠近 远离
25.不变 5 3:40
26. BD
27.位置, 放大, 左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