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树的牧羊人》教案
导入(12-15分钟) 13:20—13:33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植树的牧羊人。
作者是?——让·乔诺
那文中的牧羊人是?同学们在预习单上写一写,***你上来写写试试?
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艾力泽·布菲
那这个牧羊人为什么叫植树的牧羊人呢?——他本来是在牧羊,后来去植树了。
一、梳理文意型默读
看来同学们预习以后对文章的内容已经有所了解。我们本单元学习的阅读方式是什么?——默读。
谁能来回答一下默读要求是什么呢?记不全也没关系?谁来?
真厉害,记得这么准确。来,请看大屏幕,我们一起来读一遍默读要求。动眼不动嘴预备起,不出声,不动唇,不指读,不回读。
那下面我们就用这种默读方法默读全文,你们会发现阅读的速度会比平时快很多。接下来,老师用快速阅读计时器检测一下你们又多快。(3080字)
同学们把书翻到第70页,然后把书反扣到书桌上。等老师说开始的时候,你们开始默读。默读过程中思考一个问题:这篇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带着问题默读,既要有速度,又要有效率,默读完成后马上抬头记下自己每分钟的阅读字数。
准备,默读开始。
我看大部分同学们都已经默读完了。我们初中生的默读速度要求是每分钟500字,达到的同学请举手!
哇,这么多,真棒!有没有每分钟超过1000字的?
有__位同学,真棒!我们掌声给他们。
大家的默读速度有了,默读效率怎么样呢?接下来我们回答这个问题:这篇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
(我们概括时注意六要素,哪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利用这个概括方法,我们可以在刚才……的回答基础上再简练一点吗?)
明确:从1913年到1945年,一个牧羊人一直坚持在阿尔卑斯山地上植树,使一片荒芜的土地变成了一片生机勃勃的土地。
非常棒!同学们的思维特别敏捷!
二、思考型默读
那写荒芜的是哪一段?写生机勃勃的是哪一段呢?
开始默读第2段,默读时,请大家圈划能体现荒芜的词语或句子。(其他没有做好的同学我们边听同学的回答边圈划。)
你圈划了哪些词?
有没有同学要补充?我们再来看看有没有其他词语呢?
那是在1913年,我走进法国普罗旺斯地区,在游人稀少的阿尔卑斯山地,做了一次旅行。这里海拔一千二三百米,一眼望去,到处是荒地。光秃秃的山上,稀稀拉拉地长着一些野生的薰衣草。在无边无际的荒野中,我走了三天,终于来到一个废弃的村庄前。我在倒塌的房屋旁边支起帐篷。从前一天晚上起,就没有水喝了。现在,我必须去找点儿水。我猜想,这里虽然成了废墟,但是,像马蜂窝一样、一间挨一间的房子周围,总会有一口水井,或是一眼泉水吧。我确实找到了一个泉眼,可惜,已经干涸了。这里有五六栋没了屋顶的房子,任由风吹雨打。旁边还有一座教堂,钟楼也已经倒塌了。这一切,让人能想象出当时人们在这里生活的情景。如今,却一点生气也没有了。那是六月晴朗的一天,太阳快要把人烤焦了。在毫无遮拦的高地上,风吹得人东倒西歪。狂风呼啸着穿过破房子的缝隙,像一只饥饿的野兽发出吼叫。我打消了在这里过夜的念头。
再默读第20段,大家圈划能体现生机勃勃的词语。
昔日的荒地如今生机勃勃,成为一片沃土。1913年我来时见到的废墟上建起了干净的农舍,看得出人们生活得幸福、舒适。树林留住了雨水和雪水,干涸已久的地里又冒出了泉水。人们挖了水渠,农场边上,枫树林里,流淌着源源不断的泉水,浇灌着长在周围的鲜嫩薄荷。那些废弃的村子一点点重建起来。从地价昂贵的城市搬到这里安家的人带来了青春和活力,还有探索新生活的勇气。一路上,我碰到许多健康的男男女女,孩子们的笑声又开始在热闹的乡村聚会上飘荡。一直住在这里的老一辈人,已经被舒适的新生活改变了。加上新来的居民,一万多口人的幸福生活,都源于这位叫艾丽泽·布菲的老人。(3-4分钟)
生机勃勃。
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一段,圈划了这么多词语,我们要把
大家知道吗?这是同一块土地,却从曾经的荒芜变成现在的生机勃勃,这一切是谁的功劳呢?——牧羊人艾力泽·布菲。那他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呢?(2分钟)
三、重点突破型默读(细讲4-5处,20分钟)13:33-13:55
同学们预习得非常好,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问题。老师发现能提出问题的孩子都是会学习的孩子。老师把你们提的问题进行了整合,绝大部分同学提到了这两个问题:
①艾力泽布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竟有这么大的力量一直坚持种树?
②为什么文章会提到战争?
我们先解决第一个问题,默读课文4-20段,圈点勾画,并结合课文中相关语句在下面横线上填空。他是一个_____的人。回答的时候注意,要先说:请大家看第几段第几行,我圈划了什么什么词,并对这些词进行分析,然后说从这些词我看出他是一个_____的人。
现在开始圈点勾画。如果有直接描写牧羊人精神品质的词语,圈划出来,如果没有的话,把间接描写牧羊人精神品质的词语圈划出来进行分析。(注意是人物品质,不是性格)(1分钟)
①房间里收拾得很整齐,餐具洗得干干净净,地板上没有一点儿灰尘,猎枪也上过了油。炉子上,还煮着一锅热腾腾的汤。看得出,他刚刚刮过胡子。他的衣服扣子缝得结结实实,补丁的针脚也很细,几乎看不出来。(全班齐读)(4分钟)
你圈划了什么词?——很整齐、干干净净、热腾腾、刚刚、结结实实、很细,几乎,突出了牧羊人做事极其认真、一丝不苟。
他圈划出了其中的修饰性词语,分析得很到位。我看到同学们边听发言,边做了笔记,这个习惯非常棒,继续保持!
大家看很整齐、干干净净、结结实实、很细这些形容词有什么特点?都表示程度很高,从这些都表示程度很高的形容词我们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做事极其认真、一丝不苟的人。
在理解这段话的时候我们可以结合牧羊人的身世进行考虑。牧羊人经历了什么?谁能快速找到文章中的说明?
明确:他先是失去了自己的独子,接着妻子也去世了,他选择了一个人生活。
如果你的家庭也遭遇了这样的不幸,你会怎么样?——很消极颓废邋遢。
那大家想想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到牧羊人什么精神?——乐观、热爱生活——是啊,一个不乐观面对生活、不热爱生活的人会生活得这么精细这么讲究吗?
再看最后一句话,这种缝扣子,打补丁一般是谁做的?——妈妈、女人,他把活儿干得这么细,这里也是突出了他的一丝不苟。
②过了一会儿,他挑出了一小堆好的橡子,每一颗都很饱满。接着,他按十个一堆把它们分开。他一边数,一边又把个儿小的,或者有裂缝的拣了出去。最后,挑出了一百颗又大又好的橡子,他停下手来,我们就去睡了。(这么细心的牧羊人,我们女生来读一读)(3分钟)
你圈划了什么词?——挑出,每一颗,饱满,数,拣,挑。(分享的人读,注意划出的重点词、关键词读出重音)
这里,老师把“挑和拣”换成“选”怎么样?
你的语感很好,一下子就体会到了。
从这里看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做事认真
而且工作起来,即使我在旁边想帮忙,也完全插不上手,心无旁骛。
老师如果把这里的“挑”、“拣”换成“选”,你觉得好不好?好在哪里,不好在哪里?——不好,“挑”和“拣”好像有一种牧羊人在灯下用手拨动橡子细细挑选的画面感,而选字没有。“选”令人感觉特别随意,就像我逛超市选东西一样。
③他停了下来,用铁棍在地上戳了一个坑。然后,他轻轻地往坑里放一颗橡子,再仔细盖上泥土。他是在种橡树!我问他,这块地是你的吗?他摇摇头说,不是。那是谁的地!是公家的,还是私人的?他说不知道。看起来他并不在意。他只是一心一意把一百颗橡子都种了下去。(个人读,既然你圈划了这些词,你把)(3分钟)
你圈划了什么词?——戳,轻轻地,放,仔细,公家,私人,一心一意。
从这里看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毫无私心,不图回报,慷慨无私。
——非常好,概括得真全面!牧羊人不知道,也从来不关心他种的是谁的地。
我们可以说他“只问耕耘,不问收获”。
④三年来,他一直这样,一个人种着树。他已经种下了十万颗橡子。在这十万颗橡子中,有两万颗发了芽。而这两万棵树苗中,有将近一半,可能会被动物咬坏,或是因为其他原因死掉。剩下的一万颗,会在这光秃秃的土地上扎根,长成大树。(我读)(5分钟)
你圈划了什么词?——三年来,一直,一个人,十万颗,两万棵,一万颗,光秃秃。(男女生分读,把***圈划的词语读出重音)
从这里看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有毅力、执着、坚持
总结得非常精确!而且你们有没有发现这一段什么词很丰富?——数量词,你们觉得这些数量词有什么作用?
数据对比:一个人—十万颗,写出了坚持
十万颗——两万棵发芽,一万颗长成大树,写出了橡子的存活率只有10%,这说明牧羊人做的90%以上都是无用功。如果让你去做一件90%以上都是无用功的事情,你会去做吗?——不会。那我们从这里更可以看出牧羊人的——伟大。虽然他的干的事情很平凡,但是精神很伟大!
其实还有一组数据对比,跟前文联系起来。
对,100颗和十万颗,这十万颗是牧羊人每天100颗100颗挑选种植,才种出了十万颗,这需要怎样的毅力和坚持啊!
⑤我们就这样静静地,在他种的树林里,转悠了一整天。这片树林分为三块,最大的一块,有11公里宽。当我想到,眼前的一切,不是靠什么先进的技术,而是靠一个人的双手和毅力造就的,我才明白,人类除了毁灭,还可以像上天一样创造。(选这句读)(4分钟)
你圈划了什么词?——静静地,不是,而是,毁灭,创造。(男女生读,男生读前半部分,到11公里宽,女生读后半部分)
从这里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有毅力
11公里宽,你们有概念吗?大家可以想一下自己跑1000米的时候,跑完1000米已经精疲力尽,但这1100米还仅仅是树林的宽度,不是总长度,而且仅仅是三块树林中的一块,不是全部。依靠现代技术,我们都没有办法把一片荒地变成一片沃土,而一个人凭借双手和毅力却做到了,这个人是多么了不起啊!
不仅让作者感叹:人类除了毁灭,还可以像上天一样创造。毁灭是指什么?创造呢?
战争在毁灭这个世界,而牧羊人却在创造着新的世界。
在30多年的日子里,不能不让人由衷地敬佩!
安静、不爱说话是性格,不是精神品质。(2分钟)
同学们,正是凭借____________有顽强毅力、坚持、执着、慷慨无私、不图回报、做事极为认真、一丝不苟、默默奉献这些品质,牧羊人才几十年如一日地坚持种树,以一己之力与自然抗衡,改变了一个地区的生态,使颓败的蛮荒之地成为人们向往追随、安居乐业的幸福源泉!
同学们,如果这样一个人,要你为他发一条朋友圈,你会怎么发?我从预习里面挑选了三则优秀的朋友圈,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我们请三位主人公读读他们的朋友圈。……
好,现在请你们拿出老师发下去的一张朋友圈,为这张朋友圈点赞或评论。
有没有同学想展示你的评论的,请举手,***,你来读一下你这条评论,
看来同学们心中都对牧羊人充满了崇拜与敬佩。
我们已经解决了同学们提出的两个主要问题,但是葛老师还有一个问题。你们知道这个牧羊人是真实的吗?老师从你们脸上看到了惊讶的表情。我们来看一段材料。
四、作品介绍(1分钟)13:55-14:00
《植树的牧羊人》是作者于1953年应美国一本杂志专题“你曾经见过的最非凡,难忘的人是谁?”的约稿而写的。编辑收到这个让人震撼的故事后,就派人寻找文中描写之地,却发现那个地方根本不存在这样一位老人,稿子就被退了回来。
第二年在美国《Vogue》杂志上发表,之后在十多个国家翻译发表。
看完了以后,我们发现,这个人物是怎么样?虚构的,那为什么这样一篇虚构的文章会在十多个国家翻译发表呢?
1.震撼了读者。——是的,相信我们每个人在读这篇文章时都会被震撼到。
2.每个人都被他的精神所打动。
3.赞颂这些默默奉献的人。
4.通过这样一个人物,传播者想要传达只要心存美好的愿望,运用这种力量,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就能为人类造福。
我们身边也有很多像牧羊人这样默默奉献的人。他们以非凡的毅力,种植着希望和幸福。你认识或听说过这样的人吗?请你谈一谈。2分钟
好的,他们都是平凡的种树人,却结下了不平凡的果实。
老师也听说过这样一群人,他们凭借着自己的力量将茫茫荒原变成了森林,这个地方现在被称为“塞罕坝森林公园”。他们就是第一批塞罕坝造林人。
新中国建立初,位于河北的这片土地是人迹罕至的茫茫荒原。1962年,由369人组成的、平均年龄不到24岁的拓荒先锋,来到了这里。
塞罕坝林场地处河北最北部,气候条件恶劣,年均积雪长达7个月,对植物生长非常不利。
第一代塞罕坝造林人的生活条件也十分艰苦。没有饮用水,粮食也匮乏,他们患上了很多疾病,这一代造林人的平均寿命只有52岁。
塞罕坝人没有放弃。从当年的一颗松到如今的112万亩林海,是他们铸造了这个奇迹。
所以虽然这篇文章时虚构的,但是我们生活中真实存在着这样的事情这样的人。
老师希望你们都能成为这样的种树人,心存理想,并朝着理想长期不懈地努力,在平凡的位置上绽放不平凡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