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0张PPT)
2022届小说
之
分析文本特征
小说的主要载体是文学语言,根据小说的主题、题材、作家的语言习惯而呈现不同特征。分析小说的文本特征题是近两年高考出现的新型试题,如2019年全国卷I第9题考查从“故事”与“新编”的角度简析文本的基本特征,2018年全国卷I第6题考查“历史与现实交织穿插”的叙述方式,2018年全国卷Ⅲ第6题考查科幻小说中“科学”与“幻想”的关系。预计未来高考这种题型出现的概率会很高。
常见小说“文本特征”举例P71
1.虚(想象、梦境、回忆)与实(现实)交织穿插。突破时空界限,丰富情节内容;呈现不同时期的人物,使人物更加具体;避免平铺直叙,结构更加灵活。如:[2018·Ⅲ卷]6.结合本文,谈谈科幻小说中的“科学”与“科幻”的关系。(6分)。
2.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现实主义注重直观,浪漫主义注重想象;现实主义注重如实,浪漫主义注重夸张;现实主义注重实际,浪漫主义注重理想;现实主义注重现在,浪漫主义注重未来。
3.历史小说中的“历史”和“虚构”。“历史”指大的历史事实、主要矛盾、人物命运都必须符合历史,不能对历史人物的命运进行臆造和歪曲。“虚构”指适当的艺术夸张和必要的矛盾集中,使人物形象更为丰满,并对人物进行符合本身和时代背景的艺术加工。合理安排“历史”和“虚构”,可以艺术地再现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面貌,揭示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使读者从中了解历史并受到启示。如:[2019·Ⅰ卷]9. 《理水》是鲁迅小说集《故事新编》中的一篇,请从“故事”与“新编”的角度简析本文的基本特征。(6分)
4.穿插新闻报道、地方志、访谈。添加这些内容,可以补充情节,使故事情节更加完整和真实、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5.传奇特色。情节离奇或人物行为不寻常的故事,小说可以通过强烈的反差,详写其行为(叙述过程只写其然不写其所以然)。
6.以小见大。从日常生活中的琐碎现象挖掘深刻的社会内涵。小中见大,强调琐碎与深刻的鲜明对比,一般要充分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去思考。
7.突出群体,淡化个体。塑造群像,渲染出一种普遍存在的和谐温馨的环境氛围。这种写法使小说在叙述语言上有散文化倾向,带有一种恬淡闲远的韵味。
8.对话体小说。小说以对话为主体,使情节更加紧凑;大量的语言描写,有利于表现人物的个性和思想感情的变化;通过对话,小说中不同人物的性格形成鲜明对比;人物的论调隐含了作者的意图,易引发读者的思考。如:[2020·Ⅰ卷]8. 两人在喝完酒离开客栈前有一段一再相约的对话,请结合上下文分析对话者的心理。(6分)
[2019·Ⅰ卷]9. 《理水》是鲁迅小说集《故事新编》中的一篇,请从“故事”与“新编”的角度简析本文的基本特征。(6分)
[2018·Ⅰ卷]6. 小说中历史与现实交织穿插,这种叙述方式有哪些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
[2018·Ⅲ卷]6.结合本文,谈谈科幻小说中的“科学”与“科幻”的关系。(6分)
高考怎么考查文本特征?
小说“文本特征”鉴赏题的答题思路
1.读懂“陌生”情境。
①理解“情境”内涵。这类试题题干中往往给出具体的“陌生”情境,但这些情境大都能从字面上理解其内涵,难度不大。考生也可以联系教材或其他关于小说的相关知识,深入了解其内涵,如“历史与现实”,可联系教材《别了,“不列颠尼亚”》中现实场景与历史背景有机融合的叙述方式来理解;“科学与幻想”“梦境与现实”,可联系《变形记》中对虚构与现实的关系的思考方式来理解。
②在小说中找到对应的内容,并概括出来。
2.明确命题指向。如2019年全国卷I第9题要求“从“故事”与“新编”的角度简析本文的基本特征”,那么考生就要分别找到“故事”与“新编”对应的部分,并分析其特征,然后分析两者的关系(故事是新编的基础,新编是故事之上的创新);2018年全国卷I第6题要求分析“历史与现实交织穿插”这叙述方式的好处,考生就要从主题意蕴、人物塑造、情节开展、阅读效果等角度思考(一主一辅,两个时空形成对接或穿插);2018年全国卷Ⅲ第6题要求考生分析“科学”与“幻想”的关系(科学是幻想的基础,具有真实性;幻想是科学的突破,富有想象性),考生就要围绕两者的关系来组织答案。
特殊叙述方式——时空交错:历史与现实交织
效果:
①营造历史氛围,补足背景,易于理解内容与情节;
②历史现实相呼应,结构紧凑,情节完整;
③丰富文章内容;
④不同的角度对人物进行衬托,使人物更为立体可感;
⑤时空变换,多层次地表现主题。
如:《别了,不列颠尼亚》必修一P43
思考:报道重大历史事件,描述现实场景的同时,兼顾历史的回顾,可以增加作品的厚重感。《别了,不列颠尼亚》一文在这方面堪称典范,说说课文中两方面是如何有机融合在一起的。
特殊叙述方式——时空交错:历史与现实交织
思考:报道重大历史事件,描述现实场景的同时,兼顾历史的回顾,可以增加作品的厚重感。《别了,不列颠尼亚》一文在这方面堪称典范,说说课文中两方面是如何有机融合在一起的。
答:①现实的场景是文章的主要内容,是文章的纲,在介绍了每一种仪式之后,作者总要引用一些背景材料,使得每一个仪式都显示出历史的跨度,有着历史的意义。每一则背景材料的引入都对应于一个现实的场景,依靠一些关键词衔接在一起,比如在写港督府告别仪式中,就引入一些关于港督府历史的背景材料;在写广场告别仪式时,插入“156年前一个英国舰长占领港岛,升起英国米字旗”,“今天一个英国士兵在这里降下米字旗”,让人联想起156年前,英国殖民者踏上香港的首次升旗。
②现实的场景和背景材料自然的衔接,使得这些背景材料看上去并不是杂乱无章的,它们靠现实的场景串在一起,与之融为一体。
③另外,背景材料的引入也使得现实的场景有历史的纵深感,历史跨度极大,使人感受到深厚的历史内涵,也让人更加体会出仪式本身的现实内涵。
紧扣教材
[2018·Ⅰ卷] 赵一曼女士
阿成
①伪满时期的哈尔滨市立医院,如今仍是医院。后来得知赵一曼女士曾在这里住过院,我便翻阅了她的一些资料。
②赵一曼女士,是一个略显瘦秀且成熟的女性。在她身上弥漫着拔俗的文人气质和职业军人的冷峻,在任何地方,你都能看出她有别于他人的风度。
③赵一曼女士率领的抗联活动在小兴安岭的崇山峻岭中,那儿能够听到来自坡镇的钟声。冬夜里,钟声会传得很远很远。钟声里,抗联的兵士在森林里烤火,烤野味儿,或者喝着“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战士们哟”……这些都给躺在病床上的赵一曼女士留下清晰回忆。
④赵一曼女士单独一间病房,由警察昼夜看守。
⑤白色的小柜上有一个玻璃花瓶,里面插着丁香花。赵一曼女士喜欢丁香花。这束丁香花,是女护士韩勇义折来摆放在那里的。听说,丁香花现在已经成为这座城市的“市花”了。
⑥她是在山区中了日军的子弹后被捕的。滨江省警务厅的大野泰治对赵一曼女士进行了严刑拷问,始终没有得到有价值的回答,他觉得很没面子。
⑦大野泰治在向上司呈送的审讯报告上写道:
赵一曼是中国共产党珠河县委委员,在该党工作上有与赵尚志同等的权力。她是北满共产党的重要干部,通过对此人的严厉审讯,有可能澄清中共与苏联的关系。
⑧1936年初,赵一曼女士以假名“王氏”被送到医院监禁治疗。
⑨《滨江省警务厅关于赵一曼的情况》扼要地介绍了赵一曼女士从市立医院逃走和被害的情况。
⑩赵一曼女士是在6月28日逃走的。夜里,看守董宪勋在他叔叔的协助下,将赵一曼抬出医院的后门,一辆雇好的出租车已等在那里。几个人上了车,车立刻就开走了。出租车开到文庙屠宰场的后面,韩勇义早就等候在那里,扶着赵一曼女士上了雇好的轿子,大家立刻向宾县方向逃去。
赵一曼女士住院期间,发现警士董宪勋似乎可以争取。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分析,她觉得有把握去试一试。
她躺在病床上,和蔼地问董警士:“董先生,您一个月的薪俸是多少?”
董警士显得有些忸怩,“十多块钱吧……”
赵一曼女士遗憾地笑了,说:“真没有想到,薪俸会这样少。”
董警士更加忸怩了。
赵一曼女士神情端庄地说:“七尺男儿,为着区区十几块钱,甘为日本人役使,不是太愚蠢了吗?”
董警士无法再正视这位成熟女性的眼睛了,只是哆哆嗦嗦给自己点了一颗烟。
此后,赵一曼女士经常与董警士聊抗联的战斗和生活,聊小兴安岭的风光,飞鸟走兽。她用通俗的、有吸引力的小说体记述日军侵略东北的罪行,写在包药的纸上。董警士对这些纸片很有兴趣,以为这是赵一曼女士记述的一些资料,并不知道是专门写给他看的。看了这些记述,董警士非常向往“山区生活”,愿意救赵一曼女士出去,和她一道上山。
赵一曼女士对董警士的争取,共用了20天时间。
对女护士韩勇义,赵一曼女士采取的则是“女人对女人”的攻心术。
半年多的相处,使韩勇义对赵一曼女士十分信赖。她讲述了自己幼年丧母、恋爱不幸、工作受欺负,等等。赵一曼女士向她讲述自己和其他女战士在抗日队伍中的生活,有趣的、欢乐的生活。语调是深情的、甜蜜的。
韩护士真诚地问:“如果中国实现了共产主义,我应当是什么样的地位呢?”
赵一曼女士说:“你到了山区,一切都能明白了。”
南岗警察署在赵一曼女士逃走后,马上开车去追。
追到阿什河以东20多公里的地方,发现了赵一曼、韩勇义、董宪勋及他的叔父,将他们逮捕。
赵一曼女士淡淡地笑了。
赵一曼女士是在珠河县被日本宪兵枪杀的。
那个地方我去过,有一座纪念碑。环境十分幽静,周围种植着一些松树。
我去的时候,在那里遇到一位年迈的老人。他指着石碑说,赵一曼?我说,对,赵一曼。
赵一曼被枪杀前,写了一份遗书:
宁儿:
母亲对于你没有能尽到教育的责任,实在是遗憾的事情。
母亲因为坚决地做了反满抗日的斗争,今天已经到了牺牲的前夕了。
母亲和你在生前是永久没有再见的机会了。希望你,宁儿啊!赶快成人,来安慰你地下的母亲!我最亲爱的孩子啊!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行来教育你。
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
一九三六年八月二日
(有删改)
真题引路
[2018·Ⅰ卷]6. 小说中历史与现实交织穿插,这种叙述方式有哪些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
答:①既能表现当代人对赵一曼女士的尊敬之情,又能表现赵一曼精神的当下意义,使主题内蕴更深刻。
②可以拉开时间距离,更加全面地认识英雄,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
③灵活使用文献档案,与小说叙述相互印证,使艺术描写更真实。
特殊叙述方式——时空交错:历史与现实交织
效果:
①营造历史氛围,补足背景,易于理解内容与情节;
②历史现实相呼应,结构紧凑,情节完整;
③丰富文章内容;
④不同的角度对人物进行衬托,使人物更为立体可感;
⑤时空变换,多层次地表现主题。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的叙述方式,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第一步,明确题干要求:结合作品简要分析历史与现实交织穿插叙述的好处。第二步,思考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联系,围绕主题的表现、人物形象的塑造、表达效果三个方面分析这样叙述的好处。
[思路]从小说结构层面看,这种艺术手法有效地将文献资料与作者的亲身经历结合起来,历史与现实相互印证,使得故事更加真实可信;从人物形象塑造层面看,史料中对赵一曼的记载与现实中人们对赵一曼的记忆交相呼应,使得人物形象更加充实饱满;从小说主题层面看,史料记载中的赵一曼柔情与侠骨并存,她热爱生活、文雅浪漫,面对敌人的迫害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给读者以极大的冲击,现实中“我”和陌生老人对她的怀念更肯定了赵一曼精神在当下的留存,凸显其精神品质的现实意义。
[知识拓展]阿成,原名王阿成。著名作家。曾经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鲁迅文学奖、蒲松龄短篇小说奖等多项奖项。代表作有短篇小说《赵一曼女士》、短篇小说集《年关六赋》、长篇小说《马尸的冬雨》等。阿城,原名钟阿城,中国内地作家、编剧。代表作品有中篇小说《棋王》《树王》《孩子王》、剧本《芙蓉镇》等。《棋王》是阿城的处女作,被视为新时期“寻根文学”的发轫之作。
特殊叙述方式——时空交错:故事新编
效果:
①“故事”本身于史有据,富有历史韵味;
②采用新意的讲述方式,充满现代性与想象力;
③对历史及现实进行关照,文章具有深刻的思想性。
如:鲁迅的《奔月》和《理水》
[2019·Ⅰ卷]9. 《理水》是鲁迅小说集《故事新编》中的一篇,请从“故事”与“新编”的角度简析本文的基本特征。(6分)
[2019·Ⅰ卷] 理水(节选)
鲁迅
①当两位大员回到京都的时候,别的考察员也大抵陆续回来了,只有禹还在外。他们在家里休息了几天,水利局的同事们就在局里大排筵宴,替他们接风。这一天真是车水马龙,不到黄昏时候,主客就全都到齐了,院子里却已经点起庭燎来,鼎中的牛肉香,一直透到门外虎贲的鼻子跟前,大家就一齐咽口水。酒过三巡,大员们就讲了一些水乡沿途的风景,芦花似雪,泥水如金,黄鳝膏腴,青苔滑溜……等等。微醺之后,才取出大家采集了来的民食来,都装着细巧的木匣子,盖上写着文字,有的是伏羲八卦体,有的是仓颉鬼哭体,大家就先来赏鉴这些字,争论得几乎打架之后,才决定以写着“国泰民安”的一块为第一,因为不但文字质朴难识,有上古淳厚之风,而且立言也很得体,可以宣付史馆的。
②局外面也起了一阵喧嚷。一群乞丐似的大汉,面目黧黑,衣服破旧,竟冲破了断绝交通的界线,闯到局里来了。卫兵们大喝一声,连忙左右交叉了明晃晃的戈,挡住他们的去路。
③“什么?——看明白!”当头是一条瘦长的莽汉,粗手粗脚的,怔了一下,大声说。
④卫兵们在昏黄中定睛一看,就恭恭敬敬的立正,举戈,放他们进去了。
⑤局里的大厅上发生了扰乱。大家一望见一群莽汉们奔来,纷纷都想躲避,但看不见耀眼的兵器,就又硬着头皮,定睛去看。头一个虽然面貌黑瘦,但从神情上,也就认识他正是禹;其余的自然是他的随员。
⑥这一吓,把大家的酒意都吓退了,沙沙的一阵衣裳声,立刻都退在下面。禹便一径跨到席上,并不屈膝而坐,却伸开了两脚,把大脚底对着大员们,又不穿袜子,满脚底都是栗子一般的老茧。随员们就分坐在他的左右。
⑦“大人是今天回京的?”一位大胆的属员,膝行而前了一点,恭敬的问。
⑧“你们坐近一点来!”禹不答他的询问,只对大家说。“查的怎么样?”
⑨大员们一面膝行而前,一面面面相觑,列坐在残筵的下面,看见咬过的松皮饼和啃光的牛骨头。非常不自在——却又不敢叫膳夫来收去。
⑩“禀大人,”一位大员终于说。“倒还像个样子——印象甚佳。松皮水草,出产不少;饮料呢,那可丰富得很。百姓都很老实,他们是过惯了的。”
“卑职可是已经拟好了募捐的计划,”又一位大员说。“准备开一个奇异食品展览会,另请女隗小姐来做时装表演,来看的可以多一点。”
“这很好。”禹说着,向他弯一弯腰。
“不过第一要紧的是赶快派一批大木筏去,把学者们接上高原来。”第三位大员说,“学者们有一个公呈在这里,他们以为文化是一国的命脉,学者是文化的灵魂,只要文化存在,华夏也就存在,别的一切,倒还在其次……”
“他们以为华夏的人口太多了,”第一位大员道,“减少一些倒也是致太平之道。况且那些不过是愚民,那喜怒哀乐,也决没有智者所推想的那么精微的。……”
“放他妈的屁!”禹心里想,但嘴上却大声的说道:“我经过查考,知道先前的方法:‘湮’,确是错误了。以后应该用‘导’!不知道诸位的意见怎么样?”
静得好像坟山;大员们的脸上也显出死色,许多人还觉得自己生了病,明天恐怕要请病假了。
“这是蚩尤的法子!”一个勇敢的青年官员悄悄的愤激着。
“卑职的愚见,窃以为大人是似乎应该收回成命的。”一位白须白发的大员,这时觉得天下兴亡,系在他的嘴上了,便把心一横,置死生于度外,坚决的抗议道:“湮是老大人的成法。‘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老大人升天还不到三年。”
禹一声也不响。
“况且老大人化过多少心力呢。借了上帝的息壤,来湮洪水,虽然触了上帝的恼怒,洪水的深度可也浅了一点了。这似乎还是照例的治下去。”另一位花白须发的大员说,他是禹的母舅的干儿子。
禹一声也不响。
“我看大人还不如‘干父之蛊’,”一位胖大官员看得禹不作声,以为他就要折服了,便带些轻薄的大声说,不过脸上还流出着一层油汗。“照着家法,挽回家声。大人大约未必知道人们在怎么讲说老大人罢……”
“要而言之,‘湮’是世界上已有定评的好法子,”白须发的老官恐怕胖子闹出岔子来,就抢着说道。“别的种种,所谓‘摩登’者也,昔者蚩尤氏就坏在这一点上。”
禹微微一笑:“我知道的。有人说我的爸爸变了黄熊,也有人说他变了三足鳖,也有人说我在求名,图利。说就是了。我要说的是我查了山泽的情形,征了百姓的意见,已经看透实情,打定主意,无论如何,非‘导’不可!这些同事,也都和我同意的。”
他举手向两旁一指。白须发的,花须发的,小白脸的,胖而流着油汗的,胖而不流油汗的官员们,跟着他的指头看过去,只见一排黑瘦的乞丐似的东西,不动,不言,不笑,像铁铸的一样。
(有删改)
特殊叙述方式——时空交错:故事新编
[2019·Ⅰ卷]9. 《理水》是鲁迅小说集《故事新编》中的一篇,请从“故事”与“新编”的角度简析本文的基本特征。(6分)
特殊叙述方式——时空交错:故事新编
效果:
①“故事”本身于史有据,富有历史韵味;
②采用新意的讲述方式,充满现代性与想象力;
③对历史及现实进行关照,文章具有深刻的思想性。
答:①大禹治水的“故事”本身于史有据,作品查考典籍博采文献,富有历史韵味;(故)
②“新编”表现为新的历史讲述方式,如细节虚构、现代语词掺人、杂文笔法使用,作品充满想象力及创造性;(新)
③对“故事”进行“新编”,着眼于对历史与现实均作出观照,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性。(主题)
真题引路
[解析]本题考查从文本的语言特征角度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该题要求从“故事”与“新编”的角度分析小说的基本特征,考查学生对通过改写历史故事来讽喻现实的历史小说特征的理解。改写历史故事,要尊重历史精神,以古喻今,赋予文本现实意义。本题与2018年全国卷II对科幻小说文体特征的考查有相通之处。
解答此类题,首先要了解文学作品的体裁种类及其基本特征,熟悉文学作品常用的表现手法等。对于本题而言,鲁迅先生的这篇小说属于故事新编,是对已有的神话故事进行艺术创新,表达新的主题。具体而言,小说保留了原故事的主要人物大禹,以及采用“导”的办法治水这一主要情节。但其他的人物和情节都属于创造性的发挥,作者赋予这一故事新的含意,是为了对社会现实进行讽喻。作者一方面依史写作,塑造了上古时代治水英雄大禹坚持以“导”治水,锐意革新,不怕保守势力的恫吓和攻击,脚踏实地、埋头苦干、拼命硬干的形象,同时又大胆突破传统历史小说的形式规范,给社会的丑陋现象披上历史的外衣,刻画出考察员水利局官吏等众多角色,组成了一个怪诞的古今世界。这种想象、对比与讽刺并现的艺术构思,典型地体现了《故事新编》所追求的“故”事“新”编的独特艺术风貌。
[知识拓展]《故事新编》是鲁迅以远古神话和历史传说为题材而写就的短篇小说集,收录了鲁迅在1922-1935年间创作的8篇短篇小说。这8篇小说分别是:《补天》奔月》理水》《采薇》《铸剑》出关》非攻》起死》。此书主要以神话为题材,故事有趣,想象丰富,是鲁迅作品中仅有的以远古为背景创作的小说。《故事新编》是鲁迅最后的创新之作,有5篇写于其生命的最后时期。虽创作之时,鲁迅处于内外交困、身心交瘁之中,《故事新编》整体的风格却显示出前所未有的从容、充裕、幽默和酒脱。尽管骨子里依旧藏着鲁迅固有的悲凉,却出之以诙谐的“游戏笔墨”,这表明鲁迅的思想与艺术都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具有某种超前性。
[2018·Ⅲ卷] 微纪元(节选)
刘慈欣
①先行者知道,他现在是全宇宙中唯一的一个人了。
②那事已经发生过了。
③其实,在他启程时人类已经知道那事要发生了。人类发射了一艘恒星际飞船,在周围100光年以内寻找带有可移民行星的恒星。宇航员被称为先行者。
④飞船航行了23年时间,由于速度接近光速,地球时间已经去了两万五千年。
⑤飞船继续飞向太阳系深处,先行者没再关注别的行星,径直飞回地球。啊,我的蓝色水晶球……先行者闭起双眼默祷着,过了很长时间,才强迫自己睁开双眼。
⑥他看到了一个黑白相间的地球。
⑦黑色的是熔化后又凝结的岩石,白色的是蒸发后又冻结的海洋。
⑧飞船进入低轨道,从黑色的大陆和白色的海洋上空缓缓的越过,先行者没有看到任何遗迹,一切都熔化了,文明已成过眼烟云。
⑨这时,飞船收到了从地面发来的一束视频信号,显示在屏幕上。
⑩先行者看到了一个城市的图像:先看到如林的细长的高楼群,镜头降下去,出现了一个广场,广场上一片人海,所有的人都在仰望天空。镜头最后停在广场正中的平台上,那儿站着一个漂亮姑娘,好像只有十几岁。她在屏幕上冲着先行者挥手,娇滴滴地喊:喂,我们看到你了!你是先行者?”
在旅途的最后几年,先行者的大部分时间是在虚拟现实的游戏中度过的,在游戏里,计算机接收玩者的大脑信号,构筑一个三维画面,画面中的人和物还可根据玩者的思想做出有限的互动。先行者曾在寂寞中构筑过从家庭到王国的无数个虚拟世界,所以现在他一眼就看出这是一幅这样的画面,可能来自大灾难前遗留下来的某种自动装置。
“那么,现在还有人活着吗?”先行者问。
“您这样的人吗?”姑娘天真地反问。
“当然是我这样的真人,不是你这样的虚拟人。”
姑娘两只小手在胸前架着说“您是最后一个这样的人了,如果不克隆的话……呜呜……”姑娘捂着脸哭起来。
先行者的心如沉海底。
“您怎么不问我是谁呢?”姑娘抬头仰望着他,又恢复了那副天真神色,好像转眼就忘了刚才的悲伤。
“我没兴趣。”
姑娘娇滴滴地大喊:“我是地球领袖啊!”
先行者不想再玩起这种无聊的游戏了,他起身要走。
“您怎么这样!全城人民都在这儿迎接您,前辈,您不要不理我们啊!”
先行者想起了什么,转过身来问:“人类还留下了什么?”
“照我们的指引着陆,您就会知道”
先行者进入了着陆舱,在那束信息波的指引下开始着陆。
他戴着一副视频眼睛,可以从其中一个镜片上看到信息波传来的画面。 画面上,那姑娘唱起歌来:
啊,尊敬的使者,你来自宏纪元!
伟大的宏纪元,
美丽的宏纪元,
你是烈火中的消逝的梦……
人海沸腾起来,所有人都大声合唱:“宏纪元,宏纪元……”
先行者实在受不了了,他把声音和图像一起关掉。但过了一会儿,当感觉到着陆舱接触地面的振动时,他产生了一个幻觉:也许真的降落在一个高空看不清楚的城市了?他走出着陆舱,站在那一望无际的黑色荒原上时,幻觉消失,失望使他浑身冰冷。
先行者打开面罩,一股寒气扑面而来,空气很稀薄,但能维持人的呼吸。气温在摄氏度下40度左右。天空呈一种大灾难前黎明或黄昏时的深蓝色。脚下的是刚凝结了两千年左右的大地。到处可见岩浆流动的波纹形状,地面虽已开始风化,仍然很硬,土壤很难见到。这片带波纹的大地伸向天边,其间有一些小小的丘陵。
先行者看到了信息波的发射源。一个镶在岩石中的透明半球护面,直径大约有一米,下面似乎扣着一片很复杂的结构。他注意到远处还有几个这样的透明半球,像地面上的几个大水泡,反射着阳光。
先行者又打开了画面,虚拟世界中,那个小骗子仍在忘情地唱着。广场上所有的人都在欢呼。
先行者麻木地站着,深蓝色的苍穹中,明亮的太阳和晶莹的星星在闪耀,整个宇宙围绕着他——最后一个人类。
孤独像雪崩一样埋住了他,他蹲下来捂住脸抽泣起来。
歌声戛然而止,虚拟画面中的所有人都关切地看着他,那姑娘嫣然一笑。
“您对人类就这么没信心吗?”
这话中有一种东西使先行者浑身一震,他真的感觉到了什么,站起身来。他走近那个透明的半球,俯身向里面看。
那个城市不是虚拟的,它就像两万五千年前人类的城市一样真实,它就在这个一米直径的半球体透明玻璃罩中。
人类还在,文明还在。
“前辈,微纪元欢迎您!”
真题引路
[2018·Ⅲ卷]6.结合本文,谈谈科幻小说中的“科学”与“科幻”的关系。(6分)
组织答案:①科幻小说中的“科学”是“幻想”的基础。本文情节的基本框架,即地球灾难及文明重生,就是在宇宙科学基础上演绎的;而文中细节如宇宙飞船的星际航行、虚拟游戏、视频眼镜等(文本内容),都已是或部分是科学事实。
②科幻小说中的“幻想”虽然立足于“科学”,但更要突破具体科技的限制,充分发挥想象力,将人文关怀与科学意识融汇在一起。本文幻想出来的“宏纪元”与“微纪元”(文本内容),有一定科学因素,主旨则是对人类文明的思考。
以群体特征解读文本内容/以文本内容证明和阐释群体特征。
[解析]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此题命题者抓住“科学”与“科幻”两个词语,要求考生回答二者的关系,题目的主观性很强,发散空间很大。这对平时阅读面广、善于思考的人十分有利,由此可见命题者的指向十分明确,为当今的语文教学起到了较大的指挥棒作用。在回答此题时,一定要抓住题干所要求的“‘科学’与‘幻想’的关系”一语,结合文本,联系自己的理解展开论述。切不可脱离题目要求,受惯性思维影响,大谈环境保护、科学发展等话题。答题时应着重分析“科学”与“幻想”之间的关系,指出各自的重点和作用。在答案的每一点中,都需要有明确的词语指出二者的关系,还要能结合具体文本内容进行分析说明。
本题的自由度相对较大,结合文本和现实言之成理即可。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观点的论述必须以文本内容作为佐证。如,“科学”是“幻想”的基础,但是“科幻小说的幻想”必须突破现实科学的限制这是一常识知识,在表明上述观点后,必须结合文本具体内容进行进一步的解释。解答开放性题目,观点要结合现实,体现出思辨性;同时,在对观点具体阐释的过程中,要结合文本,使一般问题具体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