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及说明
台州市白云学校?虞选俭
简要说明:
《记承天寺夜游》是名篇,虽然短小但意蕴丰厚,在反复研读本文后,我认为文言文教学在注重落实字词基础上应该提升学生对文本解读能力,力求学生能够通过语言体会文本的文化价值。基于以上认识,确定本课教学目标有三,按照层次由浅入深为:熟读文章,理解作品意境;从叙事、写景、抒情等角度领会作品的精妙;感受苏轼强健的人格魅力。
本人一直致力于课堂教学研究,认为语文的重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自由表达的勇气,提高表达的水平,喜欢倾听学生用话语形式表达自己的观点,反对“沉默是金”的处世观,认为“不能或不敢自由表达是当今中国学生最为严重的人格缺陷”。
在语文教学观上,认为语文教师应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正确观点、高尚情操、健康的审美观念和辩证的思想方法,并养成良好的习惯,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十分重视对学生的人文素质的培养。
课堂教学关注学生习得,反对教师把学生当观众而自己尽情发挥的表演式教学方式,认为这样的教学方式看起来精彩,实际上本末倒置。坚持堂课环节简单化的“块状设计”, 课堂教学风格 “朴实、灵活、轻松”,喜欢用足够的时间留白给学生以思维和表达。
一直认为最精彩的课堂是有学生学习“起点”和“终点”预设,并通过教学设计使学生有效从“起点”达成“终点”的课。
?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熟读文章,理解作品意境。
从叙事、写景、抒情等角度领会作品的精妙。
感受苏轼强健的人格魅力。
教学步骤:
一、初识东坡
导入:在中国文化的漫漫长河中,有一个文人,他的名声贯穿900多年的历史,一直到今天依然如日中天,我想,再过900年也一定一样响彻整个华夏的文坛。他就是苏轼,又号苏东坡。认识这位大文豪的同学请说说与他相关的一些信息。
1、诗书画俱全,留下了大量文学作品:66年人生,创作40多年,2700多首诗,300多首词,4700多篇文章。
2、生活情趣高雅,为人幽默诙谐。例:苏轼与秦观调侃,秦观说“君子多乎(胡)哉。”苏轼对“小人樊须也”(两句话均出自《论语》,苏轼是稀胡子)
3、儒道佛思想融合,乐观豁达,有诗“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4、勤政为民,每到一处造福一方百姓。苏轼去世前自题画像说:“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自题金山画像》)就其政治事业而言,这话当然是自嘲。但对文学家的苏轼来说,他的盖世功业确实是在屡遭贬逐的逆境中建立的。
二、“读”东坡
1、言为心声,文如其人,我们通过一篇文章来进一步认识苏轼。
(1)学生自由朗读文章——齐读文章,读出停顿——生范读,读出感情
(2)文言字面意思易懂,请一个同学简单叙事件.
事:夜游 景:月景 情:闲人???
2、苏轼写得最好的随笔杂记是被贬黄州期间的这篇《记承天寺夜游》,被后人奉为神品。????????????????????????????????????????? ——林语堂《苏东坡传》
仅仅84个字的一篇小短文其魅力到底在何处?我们从叙事、写景、用词等角度进行研究和品析。
叙事: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皆可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及
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其他,虽吾亦不能知也。??? ??——苏轼《文说》
夜——睡——月色——欣然——起行——乐——寻——未寝——……
(2)写景:写一段话,描绘“月色承天寺”。
(3)比较两个句子的不同表达效果:
原句: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改句:竹柏影如水中藻荇交横,庭下如积水空明。
评:虚实相生,联想巧妙,无一字提到月,却“不着(著)一字,尽得风流”。
(4)由于苏轼作文以“辞达”为准则,所以当行即行,当止就止,很少有芜词累句,这在他的笔记小品《记承天夜游》中表现得最为突出。?? ——姬风贞
用词:老师曾经尝试过,想去掉文章中的一个字,结果很失望,因为试了几次,发现84个字,没有一个“废字”。
例:解衣欲睡,月色入户。
??????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5)情感:闲人
???? 请同学们谈谈闲人的理解。
空闲的人(入“夜”即“解衣欲睡”,“闲”;见“月色入户”,便“欣然起行”,“闲”;与张怀民“步于中庭”,连“竹柏影”都看得那么仔细、清楚,两个人都很“闲”。“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冬夜出游赏月看竹柏的,却只有“吾两人”,因为别人是忙人,“吾两人”是“闲人”。结尾的“闲人”是点睛之笔,以别人的不“闲”反衬“吾两人”的“闲”。)
闲情逸致之人;(与大自然对话,远离喧闹的人群,在静默中用心灵穿透自然的梵音,读懂大自然给予的馈赠,暗自庆幸自己有这样的闲情逸致。)
总结:《记承天寺夜游》是“神品”。
叙事一波三折,写景境界全出,抒情蕴含丰富,用词字字珠玑
三、“谈”东坡
1、根据文章的某个句子或词语,东坡留给你怎样印象。
我认为苏轼是一个????????????????????????? 的人,从文中????????????? (分析)。
2、发放链接材料,走近苏东坡。
3、我认为苏轼一定是一个???? ???????????????的人,从材料?????? 得到印证。
板书(课件):这一切,使苏东坡经历了一次整体意义上的脱胎换骨,也使他的艺术才情获得了一次蒸馏和升华,他,真正地成熟了——与古往今来许多大家一样,成熟于灭寂之后的再生,成熟于穷乡僻壤,成熟于几乎没有人在他身边的时刻。——余秋雨《苏东坡突围》
结语:苏轼一方面给我们留下了无比丰厚的文学和文化遗产,他创作的文学作品是滋养我们精神世界和心灵世界的宝贵财富。另一方面他又为我们树立了强健的人格标准,得意时保持平常心,勤政为民兼济天下,失意时宠辱不惊,寄托山水看庭前花开花落。卓越的天才学识和达观自我的精神完满地结合在一起,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最为健全也最为被后人仰慕的人格模式,所以千百年来我们才如此喜爱苏轼苏东坡。
能不能够像林语堂一样走进苏东坡的心灵世界和大师对话,就看你们的造化了!
?
?
板书:
叙???事
写??? 景
抒?? 情
……
材料链接一:
苏轼罹文字狱,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近乎流放,心情忧郁。在政治漩涡中损伤了的心灵只有在清凉的无所挂碍的月夜中才得以恢复,从大自然的美景中寻求精神的寄托。作者不是沉溺于感情的深渊中,而是寻求解脱。这种旷达情绪反映了这个时期苏轼的思想状况。?????????????????????????????????????????????????????????????????
——吴功正
材料链接二:
得罪以来,深自闭塞,扁舟草履,放浪山水间,与樵渔杂处,往往为醉人所推骂, 辄自喜渐不为人识。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有书与之亦不答,自幸庶几免矣。
——苏东坡给李端叔的信
材料链接三:
(被贬黄州)这是一种真正精神上的孤独无告,对于一个文化人,没有比这更痛苦的了。正是这种难言的孤独,使他彻底洗去了人生的喧闹,去寻找无言的山水,去寻找远逝的古人。在无法对话的地方寻找对话,于是对话也一定会变得异乎寻常。
——余秋雨《苏东坡突围》
材料链接四:
苏轼对苦难并非麻木不仁,对加诸其身的迫害也不是逆来顺受,而是以一种全新的人生态度来对待接踵而至的不幸,把儒家固穷的坚毅精神、老庄轻视有限时空和物质环境的超越态度以及禅宗以平常心对待一切变故的观念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做到了蔑视丑恶,消解痛苦。这种执着于人生而又超然物外的生命范式蕴含着坚定、沉着、乐观、旷达的精神,因而苏轼在逆境中照样能保持浓郁的生活情趣和旺盛的创作活力。 ??????——茹剑飞
?
材料链接五:
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苏轼
材料链接六:
苏门四学士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和张耒无一例外都是仰慕苏轼的人格、文格、诗格而走在一起,没有一个人是因为功名利禄的目的投到苏轼门下,正因如此,在苏轼被贬官后,没有一个人背信弃义,这就是苏轼道德的凝聚力。?????????? ?——康震《苏轼印象》
课件10张PPT。 学习是人生乐事!阅读是快乐的!
对话是快乐的!
合作是快乐的!
思考是快乐的!关于文言文学习情况的调查反馈3、你认为文言学习中存在的难点是:( )
A.字词解释 4人
B.句子翻译 6人
C.句子品析 23人
D. 情感理解 21人
7.上课学习时,你喜欢采用那一种学习方式( )
A自读课文看译文,完成练习 7人
B老师讲解,学生听 14人
C老师与学生互相交流合作 33人
记承天寺夜游
(宋)苏轼
台州市白云学校 虞选俭 苏轼与好友(张怀民)夜游承天寺。 苏轼写得最好的随笔杂记是在他被放逐后因精神完全松弛,处于安然自在之时所作的那些既无道德目的又无使命作用的漫谈偶记,被贬黄州期间的这篇《记承天寺夜游》,就被后人奉为神品。
——林语堂《苏东坡传》神品:【释义】极其精妙的文艺作品。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庭下如积水空明,竹柏影如水中藻荇交横。 请同学们穿越历史,回到“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展开想象,写一段文字描绘月下美景。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闲人? 这一切,使苏东坡经历了一次整体意义上的脱胎换骨,也使他的艺术才情获得了一次蒸馏和升华,他,真正地成熟了——与古往今来许多大家一样,成熟于灭寂之后的再生,成熟于穷乡僻壤,成熟于几乎没有人在他身边的时刻。
——余秋雨《苏东坡突围》 得意时,勤政为民兼济天下。
失意时,寄情山水超脱旷达。
卓越的学识和达观的精神完满结合,
形成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最为健全的人格。
这是千百年来我们如此喜爱苏东坡的原因。[]?2012年浙江省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评比课《记承天寺夜游》课堂实录
?
2012年浙江省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评比课《记承天寺夜游》课堂实录
台州市白云学校 虞选俭
?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xìng)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传递话筒,让学生报名字。
师生问好
?
师:昨天我们见面了,今天是第二次见面,昨天我们对文言的学习进行了调查,做了统计和整理,发现从文言学习的难点,同学们觉得字词的理解是难点,有十四个同学有句子的品析和作者的理解是难点,还有三十三个同学觉得用交流的方式来学习是最好的。今天这堂课今天我们就用交流的方式学习《继承天寺夜游》要求大家朗读过了,我来检查一下预习,哪个同学愿意来读一下,那就近水楼台吧!
学生朗读!
师:旁边的同学评价一下!
生:挺好的,字词都读对了
师:感情上?
生:有点缺少!
师:那请你推荐一个同学。
生:赵梦慧
推荐的学生进行朗读!
师:读得相当不错,把自己认为的情感读出来,这篇文章有85个字,文章也挺简单,这篇文章叙述了一件什么事情呢?把这篇文章用三言两语告诉你的同桌,我拍一下掌,相互交换。
掌声交换。
师:声音渐渐低下来了,差不多了,那请一个同学把大概的意思说一下!
生:在公元?? 作者苏轼脱掉衣服想要睡觉了!
师:三言两语,说大概的意思,继续吧!
生:一天晚上,作者苏轼想到了想要去……
师:坐着听听旁边的同学!
生:作者被美丽的景色打动,和朋友一起游玩。
师:如果老师提高要求,用一句话来概括。苏轼和张怀民,地点是承天寺。时间是夜!
那意思是苏轼和朋友在承天寺夜游。中间有发生什么惊天地泣鬼神的事情,文章短小,事情简单,但是这篇文章却被后人评价较高。在林语堂的《苏东坡传》中这样写道:课件展示(教师读)
师:什么叫“神品”?你认为精妙的文艺作品一般体现在哪些方面?请这个女同学说一下!
生:在于语言,描写。
师:还有呢?
生:修辞手法
师:有补充吗?刚刚那个同学提到了语言,修辞,刚来调查发现,文言文的学习难在句子的品析和,这堂课,我们就从这两个方面来学习,这文章一直被人们津津乐道的是写景的句子。
学生齐读写景的句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xìng)交横,盖竹柏影也。
?
师: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生:学生翻译这个句子!
师:哪些景物?
生:藻荇竹柏
师:这三个景物能不能把顺序变一下?
生:不能,因为它竹柏影子是倒影在水中的,看到水中的植物才能看见!
师:你说了竹柏和水中的关系。
Ppt展示两个句子。
师:哪个字说出了它不是真的水?
生:如!(板书:如:好像)
师:哪个字体现了这个藻和行不是真的是这样的?
生:盖(板书)
师:庭下有积水吗?水中有藻和荇吗?
生:没有
师:前面一个效果有一个什么效果?先看见积水,后来发现不是积水,这是一种什么效果?出乎意料,后面那个呢?后面那个是写实的眼光去写的,这句话写得非常精彩,后人对这句话的评价非常高?是写月亮的,但是没有月字,因此后人这样评价。板书: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师:同学们都很喜欢穿越,那接下去我们穿越900年的历史,去把这段话进行一个描绘。一定要把景物的特点写出来,请同学说说这个景物有什么特点?
生:水是澄澈的,藻荇是纵横交错的。
师:给你一种什么样的感觉?非常的安静对吗?
生:对!
师:接下去的时间留给大家把你所想到的景物写下来,不说一句话,安静的写吧,拿出我发给大家的资料,写在反面的空白处。
学生进行描写!
师:请一个同学读一下。
生:澄澈空明,如同水的月光,细碎的影子洒落在地上,犹如……
生:苏轼随意披着外衣,与友人漫步庭院中,仔细一瞧才发现
生:皎洁的月光,令人惊喜,若隐若现的,缔造一种空明的世界
师:苏轼的心你懂了,和苏轼有一样的在所有的景物都和人心是相照应的,但是杜甫却说“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正所谓“一切景语借请语”请同学们从文中后面找一个句子,哪个词语表达了作者的心境?
生:闲
师:你为什么认为是这个词语?
生:当时心中一切都放下,他现在只是悠闲的看风景。
师:学习文言文还是要回到文本中去,发现这句话体现他无事可做的,词语或者句子体现他无事可做的,请马上举手。
生:我从“解衣欲睡,”说明没事做。
师:什么意思?
生:翻译:脱掉衣服想睡觉。
师:还有吗?从男同学眼光里看见要想说
生:“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看到没有可以取乐的人,所以去找张怀民。
师:这个人住在哪里?寺庙一般都在山里,山路很远,只有没事做的人才会这样做。
师:还有吗?
生:相与步于中庭,两个人在庭院中漫步。
师:两个人散步很悠闲。
师:看注释,写于被贬期间,有名无实,所以没事情可做,我想请同学再思考,这个闲字除了无事可做,还有没有别的意思?
生:体现了苏轼恬淡豁达的心情
师:这样的晚上有这样情调,我们又一个词语叫什么?闲情逸致!譬如我们文章中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也就是农历的十月,进入了初冬,正在初冬这样的晚上,到山上去找张怀民赏月,所以充满了闲情逸致。所以没事可做之外,还体现了闲情逸致,再读一读能不能读出来?这句话的意思是?
生朗读: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师:请同学说说看意思。这位男同学。
生:学生翻译这句话
师:最后的者耳是?
生:罢了!
师:教师再翻译这句话。缺少像我们这样如此清闲之人,这里面还带着什么意思?
生:虽然可以看月亮,但是希望自己能有事情可做,心中有些惆怅和悲凉。
师:还能读出?天底下来讲,哪个地方没有月亮,哪个地方没有竹柏。这是天底下普通的美景,但是我和谁欣赏到了。那这里是不是还读出了?你说出来了。
生:自豪
师:非常的自豪,这样的景物再普通不过了,但是没人欣赏了。那其他的人呢?
生:他们都入睡了。
师:还有什么可能?
生:可能在处理公事。
师:还有呢?不好的官。
生:花天酒地
师:当然还有一些官在勾心斗角。那么现在我们是不是可以来总结一下这篇文章,写景境界全出,只有一句话,抒情呢?意蕴非常地丰富,就闲人两个让我们读出了非常深厚的意蕴,苏轼当时是在失意的情况下,苏轼却在自嘲中包含着自豪,在失意中获得诗意的环境,诗意的享受。短短的85个字,里面有许许多多值得我们去学习和推敲的,学习这样的文章还有一定的难度的。从你们的表现来看,我们也发现,下面我想昨天发给大家阅卷材料,从这篇文章的闲人中看,你认为苏轼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学生写材料上的内容
师:可以说话了,我觉得苏轼是一个?
生:豁达的人,虽然被贬官,但是依旧快乐,虽然没有以前那样当官班的满足,但是现在这样的境界还是让他感受到不一样的快乐。
师:当官可以勤政为民,但是不当官,依然可以沉浸在美景中。
师:你说?
生:有个性,有自信,乐观的人,比他当时的人,要高一个境界。
师:苏轼是不一般的人。你用了很多词来概括。余秋雨非常喜欢苏轼,心灵的交流,做下研究,在余秋雨的《苏东坡突围》这样写:课件展示。
学生朗读。
师:苏东坡在此时是人生的低谷,但是此时的才情却得到了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