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9张PPT)
语文作文如何“思想深刻”
什么是“思想深刻”
“思想深刻”
“深刻”是高考《考试说明》中对语文作文的发展等级的要求之一。
“深刻”三点:
透过现象深入本质
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
观点具有启发性
透过现象深入本质
能够从具体的事件中提取出抽象的点
(2020新高考I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面对突发的新冠肺炎疫情,国家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果断采取防控措施,全国人民紧急行动。人们居家隔离,取消出访和聚会;娱乐、体育场所关闭;政务服务网上办理;学校开学有序推迟;公共服务场所设置安全“一米线”。防疫拉开了人们的距离。城乡社区干部、志愿者站岗值守,防疫消杀,送菜购药,缓解燃眉之急;医学专家实时在线,科学指导,增强抗疫信心;快递员顶风冒雨,在城市乡村奔波;司机夜以继日,保障物资运输;教师坚守岗位,网上传道授业;新闻工作者深入一线,传递温情和力量。抗疫密切了人们的联系。
请综合以上材料,以“疫情中的距离与联系”为主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疫情中的距离和联系都是爱的体现
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
能够在立论和论证中展现从前提到结论的因果链条
论点:疫情中的距离是爱的体现
论证1:疫情中的距离是爱的体现,因为人们通过拉开距离来表现自己对他人的大爱。
循环论证!
论证2:疫情中的距离是爱的体现。人们主动拉开距离是因为每个人都不希望他人感染新冠病毒,这是对他人的关心与爱护,是大爱的具体表现。
观点具有启发性
对现实生活有指导意义
情况1:论证完距离和联系都是爱的体现后直接结尾。
情况2:论证完距离和联系都是爱的体现后,提出呼吁,希望所有读者在日常生活中通过防疫抗疫的具体行动展现自己的大爱。
在审题立意时如何做?
1.辩证统一
寻找“对立”的关系,辩证统一地看待貌似对立的双方
辩证:思考二者的区别是什么。多思考前提、语境、解释方式、对象的不同
统一:思考二者的联系是什么。多思考二者是否有共同的原因/结果/目的
(2020新高考I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面对突发的新冠肺炎疫情,国家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果断采取防控措施,全国人民紧急行动。人们居家隔离,取消出访和聚会;娱乐、体育场所关闭;政务服务网上办理;学校开学有序推迟;公共服务场所设置安全“一米线”。防疫拉开了人们的距离。城乡社区干部、志愿者站岗值守,防疫消杀,送菜购药,缓解燃眉之急;医学专家实时在线,科学指导,增强抗疫信心;快递员顶风冒雨,在城市乡村奔波;司机夜以继日,保障物资运输;教师坚守岗位,网上传道授业;新闻工作者深入一线,传递温情和力量。抗疫密切了人们的联系。
请综合以上材料,以“疫情中的距离与联系”为主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从辩证统一不明显的一方立意,可以体现透过现象深入本质
2.化具象为抽象
在看材料中的具体故事时,多去思考故事中各个形象/看法背后的深层含义
(2020全国I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春秋时期,齐国的公子纠与公子小白争夺君位,管仲和鲍叔分别辅佐他们。管仲带兵阻击小白,用箭射中他的衣带钩,小白装死逃脱。后来小白即位为君,史称齐桓公。鲍叔对桓公说,要想成就霸王之业,非管仲不可。于是桓公重用管仲,鲍叔甘居其下,终成一代霸业。后人称颂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为“春秋五霸”之首。孔子说:“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司马迁说:“天下不多(称赞)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班级计划举行读书会,围绕上述材料展开讨论。齐桓公、管仲和鲍叔三人,你对哪个感触最深?请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发言稿。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在谋篇布局时如何做?
1.拆分论点时,要覆盖所有方面,不能遗漏
论点:疫情中的距离和联系都是爱的体现
分论点1:疫情中,家人间的距离和联系是爱的体现
分论点2:疫情中,朋友间的距离和联系是爱的体现
分论点3:疫情中,陌生人间的距离和联系是爱的体现
2.论证结束之后联系实际,体现现实意义。
论点:疫情中的距离和联系都是爱的体现
分论点1:疫情中,家人间的距离和联系是爱的体现
分论点2:疫情中,朋友间的距离和联系是爱的体现
分论点3:疫情中,陌生人间的距离和联系是爱的体现
+结尾
2.论证结束之后联系实际,体现现实意义。
论点:疫情中的距离和联系都是爱的体现
分论点1:疫情中,家人间的距离和联系是爱的体现
分论点2:疫情中,朋友间的距离和联系是爱的体现
分论点3:疫情中,陌生人间的距离和联系是爱的体现
+联系实际的段落,如:
可是,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却经常发现视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如儿戏的行为。……我们应当在防疫抗疫这场仗中……
+结尾
在论证时如何做?
1.道理论证
①不是换着法子重复论点,而是讲清楚论点为什么是正确的。
论点:疫情中的距离是爱的体现。
道理论证:在疫情中,每个人都怀着一颗爱心,并且用这颗爱心去拉开人与人之前的生命距离,所以疫情中的距离是爱的体现。
论证是前提——结论的过程。需要说清楚论证从前提到结论的完整链条,而不是简单地复述结论。
道理论证:疫情中的距离是爱的体现。人们主动拉开距离是因为每个人都不希望他人感染新冠病毒,这是对他人的关心和爱护,是大爱的具体表现。
不希望他人感染病毒——主动拉开距离
疫情中的距离是爱的体现
爱 距离
1.道理论证
②避免谬误
了解逻辑学中的各种谬误,可以有效避免论证中出现的逻辑错误,展现对事物因果性的把握。
鲁迅作品不是一天能读完的。《孔乙己》是鲁迅的作品。所以《孔乙己》不是一天能读完的。
这台机器的每一个零件都是精密的,所以这台机器也是精密的。
分解/合成谬误:由部分/整体具有某特征推出整体/部分也具有某特征
1.道理论证
②避免谬误
了解逻辑学中的各种谬误,可以有效避免论证中出现的逻辑错误,展现对事物因果性的把握。
鸡把太阳叫出来了。
我每次一坐到电脑前面听网课,就浑身不舒服,说明网课对身体不好。
虚假原因谬误:把时间上的先后关系当作因果关系。
1.道理论证
②避免谬误
了解逻辑学中的各种谬误,可以有效避免论证中出现的逻辑错误,展现对事物因果性的把握。
因为某演员说这个手机好,所以这个手机确实不错。
那么多运动员都在开这个牌子的车,我也要买同款!
诉诸不当权威谬误:把一些领域上的权威在非自身领域上说的话当成真理。
1.道理论证
②避免谬误
了解逻辑学中的各种谬误,可以有效避免论证中出现的逻辑错误,展现对事物因果性的把握。
某人的成功,正是因为他的宽容。
只要我们做到宽容,成功就会向我们招手。
过于绝对:滥用“只有……才”“只要……就”等表示必要/充分条件的关联词 。
1.道理论证
②避免谬误
了解逻辑学中的各种谬误,可以有效避免论证中出现的逻辑错误,展现对事物因果性的把握。
象是动物,所以小象是小动物。
疫情中人们的距离变远了,所以油价上涨了。
歧义:在使用特定字词的时候,发生了含义的转化或者含混。
1.道理论证
②避免谬误
了解逻辑学中的各种谬误,可以有效避免论证中出现的逻辑错误,展现对事物因果性的把握。
信仰共产主义的人必定拥有梦想,因为没有梦想的人根本不会信仰共产主义。
疫情中的距离和联系都是爱,因为没有爱的人根本不会拉开距离或产生联系。
丐题/循环论证:结论是对前提的重述或结论包含前提。
2.举例论证
①例子要有普适性,避免轻率概括。
高中学习不需要刷题,因为孙老师高中的时候就没怎么刷题,他考了全省第五!
疫情中的距离是爱的体现,医生远程坐诊就是对患者的大爱的体现。
2.举例论证
②尽量选择和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论据。
苏武、司马迁、鲁迅……
③表述论据时突出论证的链条,更有说服力。
我们应当学会适时放弃。当一件曾经对你很有帮助的事情随着你的成长不再那么有益,甚至变得有害的时候,果断的放弃也许对你长远的发展更有帮助。这种放弃不是过河拆桥,也不是忘恩负义,而是对“拿来主义”的优秀的实践-让一切资源为我所用。当"中心城市暴动”已经不再适应中国的无产阶级革命时,毛泽东毅然放弃了城市,进入根据地,走出了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为了维护生态平衡,减少洪涝灾害,国家实行退田还湖、退耕还林的政策,放弃部分农田,以保护大片家园。可见,适时的放弃有时反而是为了更进一步。论据时突出论证的链条,更有说服力。
论证思路:原来有益的事情变得有害——放弃它——帮助长远发展
真题解析
(2020全国I卷)审题1
限制性
1.真实情境限制。题目提供的写作情境包含两部分,一是鲍叔向齐桓公推荐管仲,自己甘居其下,而齐桓公不计前嫌,重用管仲,终成一代霸业的历史事实。一是后人、孔子和司马迁等对这三个历史人物的三则评论。考生联想和思考要由此出发,不得脱离材料,另起炉灶。思维的落点要在“齐桓公、管仲和鲍叔三人,你对哪个感触最深”这句话上。
2.典型任务限制。“齐桓公、管仲和鲍叔三人,你对哪个感触最深?”这是考生必须解决的问题。“最”字有思维上的限制,有“最”就有比较、权衡、选择。要比较、衡量,就要有相应的标准,必须在对比中凸显“最”字,不可评价其一而不及其他。而这个“最”的标准的确定,是文章能否成功的关键,也反映出考生对志向、情怀、智慧、品格、贡献等不同维度的不同理解。文章体式为发言稿,发言者身份应为中学生,发言对象为同班同学,考生应有对象意识和交流意识。
3.价值观限制。材料中鲍叔甘居管仲之下,管仲虽用箭射中齐桓公的衣带钩,齐桓公却能任用管仲,而管仲终使齐桓公成就霸业,这其中均暗含命题人对三个人物的肯定和认可,材料提供的对于三个人物的三则评价也都是正向评价,因此考生不可违背这一价值判断,但在对哪个人物“感触最深”的方向上则可以见仁见智。
(2020全国I卷)审题2
开放性
1.立意是开放的。齐桓公、管仲和鲍叔这三个人物,考生“对哪个感触最深”是见仁见智的,任何一个人物都可以被选为写作对象,重点是要写出相应的理由。而对于某人感触最深的理解也是见仁见智的,比如对于齐桓公,可以评价其胸襟宽广,也可以评价其善于用人,也可以综合评价。而在对“最”字的理解上,考生比较、权衡的角度也是可以自由选择的。
2.联想思考是开放的。考生确定立意后,可在此方向上展开联想思考,以便旁征博引,论证论点。比如就“善于用人”这一方向,可以正面联想周文王用姜尚、齐王用邹忌、秦王用商鞅、越王用范蠡等事例,也可以反面联想商纣王杀害比干、楚怀王放逐屈原、楚平王灭门伍子胥一家等例子。若论不计前嫌,可写楚王绝缨、唐太宗重用魏征等。当然,更重要的,在“对哪个感触最深”这一问题上,考生比较、权衡、选择的角度非常自由,从而能体现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3.文体是自由的。考生若侧重谈“感触”和“感受”,可以写记叙文;若侧重谈“思考”,可写议论文或议论性散文。题目提供的是“讨论”场景,偏重“论”更好。
参考立意
切题立意:
1.齐桓公:志向高远/心胸宽广/善于用人。
2.鲍叔:善于识人/谦虚礼让/唯才是举。
3.管仲:才能出众/恪尽职守/家国情怀。
偏题立意:
1.只选取一人谈感触,不能体现比较、权衡、选择,不能突出“最”字。
2.忽略任务限制,大谈“管鲍之交”。
3.对三个历史人物的特点、作用理解有偏差。
具体步骤
1.抛出论点
2.分析论点
(看清前提是什么、结论是什么 得出因果链条)
3.假想论敌
(别人如何反驳,做出自己的辩护)
谢谢观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