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第三单元《溶液》第一节第二课时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认识饱和现象,区分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2、知道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条件。
3、理解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与浓溶液、稀溶液的区别
过程与方法:实验探究—引导发现。通过分组实验、独立思考、合
作交流,探究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亲身体验科学探究,
形成科学严谨的探究意识。
【教学重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方法。
【教学准备】硝酸钾、蒸馏水。烧杯、玻璃棒、酒精灯、试管、试管夹、火柴等。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同学们,老师问大家一件生活中的小事,你们兑过糖开水吗?为自己,为父母?(小事中有大爱,你们都是尊敬父母的孝顺孩子)
在兑糖开水中发现了哪些有趣的现象,还有哪些你不明白的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课堂,共同探讨。
二、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有什么限制条件?
(1)演示实验 提出问题:硝酸钾能否在一定量的水中无限溶解?
猜想假设:硝酸钾 (能或不能)在一定量的水中无限溶解。
收集证据:
实验探究:硝酸钾能否在一定量水中无限溶解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1、在盛有20mL水的烧杯中,加入5g硝酸钾,充分搅拌
2.在上述得到的溶液中,再加入5g硝酸钾,充分搅拌
烧杯底部未溶解的硝酸钾固体会继续溶解吗?(投影片)
1、向含有未溶解固体的小烧杯中加水,搅拌,观察现象
2、将含有未溶解固体的小烧杯加热,搅拌,观察现象。
结论: 增加溶剂或升高温度,未溶解的硝酸钾固体会继续溶解,使硝酸钾的饱
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
一定温度下氯化钠的饱和溶液中还能溶解其他物质吗?(投影片)
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氯化钠的饱和溶液不能继续溶解氯化钠, 但能继续溶解高锰酸钾。
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5)学以致用,巩固练习
1、判断对错: 某物质的饱和溶液就是不能再溶解该物质的溶液。( )
2、怎样判断食盐溶液是否达到饱和状态?
一定温度下,杯底尚有少量食盐固体不能溶解,则烧杯中的上层清液是 ;若没有剩余的食盐固体,则向溶液中 ,如果 ,说明原溶液 ,如果 ,说明原溶液 。
三、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方法有哪些?
(1)分组实验、科学探究:
为什么在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中要指明“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这些条件?改变条件会有什么变化?
探究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方法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1.在盛有10mL水的小烧杯中,加入5g硝酸钾,充分搅拌。
2. 取少量上层清液于试管中,加入少量硝酸钾,充分振荡。
然后将该试管加热,观察现象。
待试管冷却落后观察,又有什么现象?
3.将步骤1的小烧杯中再加入10mL水充分搅拌
结论:
(2)、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
注意:氢氧化钙溶液转化中升降温与大多数物质刚好相反。
(3)学以致用,巩固练习
t℃时,欲使一接近饱和的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分别采取下列措施:
①降低温度, ②升高温度,③加水,④加入足量的溶质。
其中能达到目的的是( )
A、 只有① B、 只有④ C、 ①③ D、 ②④
饱和溶液一定是浓溶液吗? 稀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吗?(投影片)
对比试验:10毫升水 + 2克蔗糖:充分搅拌,观察现象。
现象:蔗糖溶解
溶液类型:蔗糖的不饱和溶液 是浓溶液
10毫升水 + 0.2克熟石灰 :充分搅拌,观察现象。
现象:熟石灰不完全溶解
溶液类型:熟石灰的饱和溶液 是稀溶液
学以致用,巩固练习
1、在一定温度下,某物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是 ( )
A.非常浓的溶液;
B.增加该溶质,能继续溶解的溶液;
C.非常稀的溶液;
D.增加该溶质,不能继续溶解的溶液。
2、从冰箱里取出含有蔗糖固体的溶液A,放置一段时间后固体慢慢消失,形成溶液B,对于溶液A和B,一定处于饱和状态的是_____,其中较浓的溶液是_____。
五、动手动脑、趣味实验
(1)如图,若将分液漏斗里适量的水加入大试管中,使足够量的氢氧化钠固体完全溶解后,能观察到什么现象? 请解释产生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
(2) 在厨房里,有体积相同且均无污染的饱和食盐水和蒸馏水各一杯,请你设计合理方法,予以区分。
六、收获、感悟、疑惑
。
师:一杯糖水中蕴含着很多化学知识,一杯糖水更饱含着同学们甜甜的孝心。愿同学们在生活中做一个细心的、感恩的好孩子。
附:板书设计
注意:氢氧化钙溶液转化中升降温与大多数物质刚好相反。